欢迎来到零思考方案网网站!

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大全

2022-01-01
专项治理实施方案 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实施方案 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实施方案

专项治理实施方案。

面临随时可能开展的建设工作,我们必然要将实施方案给制定好,实施方案的制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才能写好实施方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大全”,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办法〉的通知》(发改资环发〔20xx〕236号)精神,结合省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等9厅局《关于扎实推进我省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发改资环发〔20xx〕427号)与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近期工作方案》(发改资环发〔20xx〕453号)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建立健全塑料制品长效管理机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重要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依法依规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积极推广替代产品,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污染,努力建设美丽。

(二)基本原则

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强化源头治理,抓住塑料制品生产使用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分类提出管理要求;结合各地、各领域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实施路径,积极稳妥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

创新引领,科技支撑。以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为导向,以研发和引进推广性能达标、绿色环保、经济适用的塑料制品及替代产品,培育有利于规范回收和循环利用、减少塑料污染的新业态新模式。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发展阶段,重点关注塑料制品生产、销售、使用和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处置等过程中的薄弱点和关键环节,紧密结合实际,明确目标、细化任务、靶向施策、精准发力。

多元参与,社会共治。发挥企业主体责任,强化政府监督管理,加强政策引导,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多元共治体系。

(三)主要目标。到20xx年,率先在部分领域依法依规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xx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在塑料污染问题突出领域和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到2025年,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二、依法依规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四)依法依规禁止生产、销售的塑料制品。加强源头管理。开展塑料购物袋、聚乙烯农用地膜等塑料制品质量监督检查,依法依规禁止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加强医疗废物环境监管,强化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全过程规范化管理,严格落实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依法依规禁止以医疗废物为原料制造塑料制品。到20xx年底,依法依规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依法依规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市场监管部门要指导县(市、区)建立农用薄膜市场监管制度,定期开展本行政区域的农用薄膜市场监督检查工作;组织全市市场监管执法机构对已有强制性标准规定、已纳入淘汰产品目录的塑料制品开展执法工作。加强重大典型案件的督查督办。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与供销合作社协作,组织开展以旧换新、经营主体上交、专业化组织回收等,推进农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试点,推进农膜回收示范县建设,健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按照《农用薄膜管理办法》的要求,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市场销售农膜的抽检抽查,将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违规用于农田覆盖的包装类塑料薄膜等纳入农资打假行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对全市设计生产淘汰类塑料制品的企业进行产能摸排,引导相关企业及时做好生产调整等工作。到20xx年底,依法依规禁止销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合作社、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商务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依法依规禁止、限制使用的塑料制品。

1.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xx年底,我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依法依规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5年底,全市集贸市场依法依规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城乡结合部、乡镇和农村地区集市等场所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xx年底,全市范围餐饮行业依法依规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城市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依法依规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xx年底,县城建成区、景区景点餐饮堂食服务,依法依规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5年,全市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到20xx年底,全市范围星级宾馆、酒店等场所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可通过设置自助购买机、提供续充型洗洁剂等方式提供相关服务;到2025年底,实施范围扩大至所有宾馆、酒店、民宿。(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4.快递塑料包装。到20xx年底,推动全市邮政快递网点逐步降低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塑料胶带、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的使用量。到2025年底,全市范围内邮政快递网点依法依规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塑料胶带、一次性塑料编织袋。(市邮政管理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商务等部门要按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要求,加强对商品零售场所、外卖服务、各类展会活动等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等的监督管理。商务、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推动集贸市场建立购物袋集中购销制度,进一步规范集贸市场塑料购物袋的销售和使用。加强餐饮行业禁限塑监督管理,引导督促相关企业限期停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吸管和一次性塑料餐具。文化和旅游部门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做好景区景点餐饮服务禁限塑的监督管理。邮政管理部门指导各县市区加强行业生态环保监督检查,及时处理快递领域塑料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

三、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和模式

(六)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商务、市场监管部门要在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推广使用环保布袋、纸袋等非塑制品和可降解购物袋代替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鼓励设置自助式、智慧化投放装置,并配置回收箱、回收机或回收柜台,提高塑料制品回收率,方便群众生活。推广使用生鲜产品可降解包装膜(袋)。市商务、市发改部门要全面摸底全市2万-10万平米的大型商场、超市,制定实施《市绿色商场创建工作方案(20xx-20xx年度)》。建立集贸市场购物袋集中购销制。在餐饮外卖领域推广使用符合性能和食品安全要求的秸秆覆膜餐盒等生物基产品、可降解塑料袋等替代产品。农业农村部门要在我市干旱冷凉地区推广生物全降解地膜替代普通地膜,从源头上减少地膜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开展降解地膜示范推广,组织实施降解地膜对比评价试验,完善评价标准体系,优先在重点用膜地区开展通过性能验证和技术评价的全生物降解地膜示范推广。邮政管理部门要组织相关单位积极参与国家邮政绿色产品、技术和模式征集活动。督促寄递企业落实邮件快件包装规范化相关要求。持续推进绿色包装应用,引导寄递企业加大可降解塑料包装的使用力度。鼓励各寄递企业可循环快递箱(盒)、可循环中转袋在省内实现本品牌网络流通全覆盖。推动寄递企业建立实施绿色采购制度,优先采购使用经过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的包装产品。(市商务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邮政管理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培育优化新业态新模式。强化企业绿色管理责任,推行绿色供应链。商务部门要引导电商、外卖等平台企业加强入驻商户管理,制定一次性塑料制品减量替代实施方案,减少一次性塑料包装制品使用,并向社会减量执行情况。鼓励网络零售企业按照快递配送要求规范设计产品包装,减少二次包装,在源头减少塑料包装用量,推广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替代产品,并将企业减量包装情况纳入电商企业示范创建、重点培育企业的重要考量范围。对于饭店等企业,通过减小产品体积、减轻产品重量、简化产品包装,以达到降低成本、减少垃圾的目的,从而实现既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目标;在确保不降低饭店的设施和服务的标准的前提下,物品要尽可能地变一次性使用为多次使用或调剂使用,不要轻易丢弃,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范围和用量;使用无污染的物品或再生物品,作为某些物品的替代。以连锁商超、大型集贸市场、物流仓储、电商快递等为重点,推动企业通过设备租赁、融资租赁等方式,积极推广可循环、可折叠包装产品和物流配送器具。鼓励企业采用股权合作、共同注资等方式,建设可循环包装跨平台运营体系。鼓励企业使用商品和物流一体化包装,建立可循环物流配送器具回收体系。(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塑料制品生产企业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生产符合相关标准的塑料制品,不得违规添加对人体、环境有害的化学添加剂。推行绿色设计,提升塑料制品的安全性和回收利用性能,工信部门要组织我市可降解生产企业申报工信部绿色设计产品,并推进已列入工信部绿色设计产品名单的可降解塑料生产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应用规模,拓展产品应用领域。积极采用新型绿色环保功能材料,增加使用符合质量控制标准和用途管制要求的再生塑料,加强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替代材料和产品研发,降低应用成本,有效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处置

(九)加强塑料废弃物回收和清运。加快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增设塑料废弃物等可回收物容器,推动将分拣成本高、不宜资源化利用的低值塑料废弃物进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能源化利用,减少塑料垃圾的填埋量,加大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力度。在写字楼、机场、车站、码头、公路服务区等塑料废弃物产生量大的场所,要足量配备垃圾分类投放设施,提高收运频次,促进与城市公共转运处置设施的有效衔接。依法依规禁止随意堆放、倾倒造成塑料垃圾污染。

积极推进废旧农膜回收。根据《农用薄膜管理办法》,宣传引导农膜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自觉回收废旧农膜。充分利用现有农村垃圾、废弃物收集和处理体系,指导建立农膜回收体系。开展农膜回收利用试点和农田地膜残留监测。积极推进农药肥料塑料包装物回收,贯彻落实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有关规定,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情况监测调查,研究探索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模式,建立完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机制,逐步提高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按照《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指导意见》,积极探索开展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引导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有序开展。(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等部门分工负责)

(十)推进资源化能源化利用。积极组织申报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相关项目要向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等园区集聚,推动塑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规范化、集中化和产业化。加强垃圾焚烧发电等企业的运行管理,推进分拣成本高、不宜资源化利用的塑料废弃物进行焚烧处理等能源化利用,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鼓励塑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企业采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申报工信部行业规范条件认定。高水平建设和运行污染治理设施,再生利用过程污染排放必须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确保各类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并最大限度降低塑料垃圾直接填埋量。(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市管理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开展塑料垃圾专项清理。加快推进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重点解决城乡结合部、环境敏感区、道路和江河沿线、坑塘沟渠等处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堆放导致的塑料污染问题。开展地表水体周边塑料垃圾清理行动。指导公路机构(运营企业)落实公路日常养护相关制度和技术规范,及时开展清扫保洁工作。推进农田残留地膜、农药化肥塑料包装等清理整治工作,适时开展废旧农膜捡拾及清理回收行动,逐步降低农田残留地膜量。(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路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

五、完善支撑保障体系

(十二)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和标准。根据《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等相关法规规范,推进塑料污染治理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制定修订工作。贯彻落实塑料污染治理领域国家标准、省级标准、行业标准。适时更新地方塑料制品禁限目录。按照行业主管部门的塑料制品禁限目录,及时将明令禁止淘汰的塑料制品纳入国家淘汰产品目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落实塑料制品绿色设计导则。落实再生塑料质量控制标准,规范再生塑料用途。严格落实上级部门制定修订的可降解材料与产品的标准、标识。建立健全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企业绿色管理和评价标准,重点落实快递寄递企业绿色管理和评价标准、《邮件快件包装管理办法》《邮件快递绿色包装规范》等。研究对包装问题突出的商品开展包装适宜度分级评价,提出差别化管理措施。将一次性塑料制品管控要求纳入旅游景区和星级宾馆、酒店评定评级标准。完善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的环境保护相关标准。探索建立塑料原材料与制成品的生产、销售信息披露制度。探索实施企业法人守信承诺和失信惩戒,将违规生产、销售、使用塑料制品等行为列入失信记录。(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完善相关支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资金,加大对绿色包装研发生产、绿色物流和配送体系建设、专业化智能化回收设施投放运营等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落实好相关财税政策,加大对符合标准绿色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力度,通过设置评审因素和分值、电子卖场加挂标识、加强履约验收等措施,引导和鼓励采购人、采购机构执行快递包装、商品包装绿色采购政策。落实好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及时回应纳税人涉税服务需求,持续落实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计综合利用资源生产产品取得的收入、对符合条件的绿色包装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开展新型绿色供应链建设、新产品新模式推广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等试点示范。各县(市、区)要支持专业化回收设施投放,消除设施进居民社区、车站和写字楼等公共场所的管理障碍。鼓励各县(市、区)采取经济手段,促进一次性塑料制品减量、替代。公共机构要带头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印发《市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方案》《市节约型机关评价指标》等,明确公共机构塑料污染危害与治理。在《20xx年市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专项考核实施方案》市级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考核评分标准中明确考核指标“本级及所属公共机构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市采购中心、市税务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强化科技支撑。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围绕塑料污染治理,开展基础理论探索、关键技术攻关和创新平台建设,加大重点领域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开展不同类型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评价科研攻关,研究塑料制品产生、利用及消纳过程与人类活动的生态影响,研究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特征污染物释放、迁移规律及环境效应,开展塑料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以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为重点,研究典型塑料制品产生微塑料机制,加强河流湖泊水体塑料垃圾及微塑料污染机理、监测方法、防治技术等研究,开展微塑料污染对汾河、黄河主要流域水、土等环境介质传输机理、毒理效应及环境风险相关研究,开展生态环境影响与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开展各类废弃塑料制品分离、回收和再生利用技术研究,加大可循环、可降解材料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提升替代材料和产品性能。组织开展以降解安全可控性、规模化应用经济性等为重点的农用地膜技术研究,重点研究材料配方优化和加工技术、地膜的生物降解周期调控规律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低成本增强和增韧技术,开展可降解地膜等技术验证和产品遴选。(市科技局等部门负责)

(十五)严格执法监督。加强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严格落实《关于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行政主管部门移送适用行政拘留环境违法案件暂行办法》等依法依规禁止、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部分塑料制品的政策措施。严厉打击违规生产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塑料制品,严格查处虚标、伪标等行为。推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加强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处置等环节的环境监管,依法查处违法排污等行为,持续推进废塑料加工利用行业整治。行业管理部门日常监管中发现有关塑料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的,应当及时将相关线索移交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由其依法立案查处。将查处有关塑料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纳入执法专项行动,形成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持之以恒推动塑料污染治理。对实施不力的责任主体,依法依规予以查处,并通过公开曝光、约谈等方式督促整改。(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邮政管理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强化组织实施

(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和各市直有关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精心组织安排,切实抓好落实。市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专项工作机制,统筹指导协调相关工作,及时总结分析工作进展,重大情况和问题向市委、市政府报告。生态环境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联合专项行动,加强对塑料污染治理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重点问题纳入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适时开展专项督察、定点督察,强化考核和问责。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直有关单位要定期填报“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办法》的实施方案工作任务清单”(附件2),每季度末月25日前报市发展改革委和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政府要制定出台落实省《实施办法》和市《实施方案》的具体实施方案,围绕阶段性目标,分析评估各领域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提出可操作性强、有实效的具体推进措施,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各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七)强化宣传引导。加大对塑料污染治理的宣传力度,加强正面宣传和政策解读,开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专栏,以生动的事例、丰富的史料和详实的数据,全方位宣传我市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伟大成就与经验。开展污染防治攻坚公益宣传。指导市直主流媒体加大污染防治攻坚、塑料污染危害与治理等公益广告、宣传片投放。网信部门组织市直新闻网站及其新媒体平台进行推送,指导属地网站和新媒体平台,深入宣传我市塑料污染治理的工作成效和典型做法,制作海报、H5、动漫、微视频等新媒体产品,积极转发推送公益广告和宣传片,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氛围。针对网民关切点、疑虑点,会同相关部门积极做好宣传引导。各媒体所办的新媒体围绕上述主题策划开播公益宣传内容,引导公众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参与垃圾分类,抵制过度包装,激发公众参与生态环保的内生动力,在全社会形成支持环保、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公共机构要带头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引导行业协会、商业团体、公益组织有序开展文件宣贯、专业研讨、志愿活动等,利用节能宣传周、线上有奖知识竞答等活动进行宣传教育,广泛凝聚共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征集并总结电商企业、电子商务园区、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园区在电子商务绿色发展领域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通过电子商务高端论坛、电子商务大会进行宣传推广,营造电子商务绿色发展的行业氛围。(市委宣传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能源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委网信办等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03kKK.Com延伸阅读

【精选】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控工作方案范本


为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水资源,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管控的必要性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实施以来,我县积极协调上游调水,紧盯《规划》目标,合理确定全县年度用水总量控制指标,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水资源配置保障工程建设、灌区节水改造和水资源保护等有力举措,全县地下水位在20xx年达到动态平衡并开始逐步回升,至20xx年年底累计回升0.383米,全县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我县生态基础差、历史欠账多、长效机制不完善、水资源精准化管理程度还不高、群众节水意识有待提升,加之20xx年上游来水较20xx年同期减少1亿方,全年降雨量较20xx年减少46.8mm,长期积累的生态风险陡然增加,导致20xx年县内个别区域地下水位较20xx年有所下降。加大水资源管控力度,有效提升我县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势在必行。

二、管控目标及原则

(一)管控目标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在4.13亿方以内,其中:盆地控制在3.83亿方以内,昌宁、环河灌区控制在0.3亿方以内;重点治理区域以外的南湖灌区按照同比例压减耕种面积、压减配水总量的办法,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规划以内。年度轮次用水量和用水总量目标与上年度同期相比,严禁新增取水量;全县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3以上;农田综合灌溉定额控制到410方/亩以内;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到530方/万元以内。全县全面实现地下水采补动态平衡,地下水位保持基本稳定,区域性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和修复。

(二)管控原则

1.坚持总量控制和优化配置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分解落实用水总量、严格执行用水定额标准,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供需动态调节,优化配置和统筹调度水资源,全面控制地下水超采。

2.坚持节水行动和高效利用相结合的原则。继续将国家节水行动作为水资源管控的重要抓手,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做到全面节水、合理分水、管住用水,真正发挥水资源刚性约束,推动用水结构和用水方式转变,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3.坚持政府主导和系统治理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属地管理、部门分工的原则,落实水资源管理乡镇党委政府“一把手”负责制,逐级分解落实治理目标与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建立责任考核机制。

三、管控任务

(一)强化配水面积监管。一是精准核定配水面积。各镇水资源管理办公室牵头、水管单位配合,认真做好配水面积确认和核查工作,于3月底前督促用水户对计划配水地块进行确认,将人均2.5亩配水面积通过GPS进行定位落实,确保边界清晰、监管依据充分,并向社会公示。全面落实精准配水措施,做到配水到户、到地块、到轮次,对未落实配水地块和未列入配水计划的耕地一律不得审批水权,不允许浇灌安种水。二是严密监管重点区域。各镇根据历年实际种植情况于3月初确定水权监管重点村、重点社、重点户名单,作为水权落实重点监管区,全面落实水行政网格化管理责任,实行严密监管。对已完成冬灌的区域不得启井灌溉,计划春灌的区域要确保人均2.5亩红线不突破,确保配水面积不扩大、压减面积不反弹、取水水源不增加、灌溉取水量不上升。南湖灌区遵照市上统一规划,按照先企业后农户的原则,探索耕地轮作休耕模式,设立3年缓冲期,按照5:3:2逐年落实到位。

(二)全面推行智能节水管控。一是加强智能化计量设施运行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水务部门负责督促各镇落实水电共管措施,未经镇政府审批,水管单位不得随意刷卡充值、电管单位不得随意供电取水。水管单位要确保机井智能化计量设施正常运行,电管单位要确保按程序供电取水,对不执行乡镇水资源管理办公室调度、不履行水权管理职责、有意纵容违规取水行为、在水权管理中不坚持原则而导致智能化设备管理失控的成员单位及个人,水务部门以书面形式提出问题建议,由成员单位所在部门启动问责程序,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并将追责结果报县委、县政府。二是加快计量设施升级改造。对全县安装使用的机井智能化计量设施全部进行升级改造,并安装智能化监控设施,实行集远程监控、数据传输、精准调度、在线审批、手机APP和微信收费等为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精准化计量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水务部门争取项目和自筹资金对全县2490眼机井智能化计量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其中:20xx年完成南湖镇和湖区片收成镇1300眼;20xx年完成剩余的1190眼,确保用水总量不突破。

(三)持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持续用力培育壮大“3+1”主导产业,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各镇和农业农村局要提前进行宣传,通过逐镇开展宣传讲座等方式,帮助群众算清“经济效益帐、节水增收帐、生态效益帐、社会效益帐”,依据水权总量、配水定额和农业农村局的节水作物目录,科学合理制定20xx年农作物种植计划,推广种植高效节水作物。二是加强种植作物监管。各镇要加大种植作物监管力度,推进优质高效节水特色农产品种植,压减高耗水、低效益作物,确保洋葱和制种玉米“两个零种植”,支持发展日光温室等设施农业,打造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按照市上统一规划,在南湖灌区积极推广高效节水设施,积极推广茴香、中药材、经济林果、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和紫花苜蓿、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控制农业灌溉规模、转变农业用水方式、提高用水效率、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努力构建与现有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种植结构。

(四)强化节水设施高效利用。一是加强已建节水设施运行管理。对已建高效节水设施恢复正常运行并配套地面设施,由各镇确定督办包村干部督促工程运行,并作为水权落实重点区域进行监管。将骨干和田间节水工程运行与水权审批相挂钩,对节水工程未运行、节水措施推行不力的村社,通过限制轮次水权审批督促落实。力争2~3年内集中推广膜下滴灌、垄膜沟灌、喷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技术,探索“投、建、管、服”一体化运作的现代农业节水新模式。二是加强未建节水设施配套。农业农村局要通过积极争取项目对未实施高效节水的大田同步推进设施配套,开展高效节水农业、节水养殖示范场创建行动,促进全县“深度节水、极限节水”。

(五)强化水资源联合调度。水务部门要按照鼓励引用地表水和限制超用地下水相结合的原则,优化水资源配置。井河混灌区坚持按优先安排地表水、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原则实行轮次水量调配,尤其对坝区适度调配地表水,补给地下水。要进一步加强与气象、水文、应急部门的协调沟通和信息共享,加强气候预测和雨情、水情监测预报,采取地表水与地下水灵活调度措施,严格落实“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联合调度长效机制,确保用水总量不突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发改、审计、水务、财政、农业农村、住建、工信、气象、应急等部门和各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水务局,统筹协调各镇各部门,全面完成水资源管控工作方案的落实。各镇政府按属地管理原则全面负责配水面积监管,按照农业农村局公布的高效节水作物目录,加大高效节水作物宣传力度,引导农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水务局负责优化水资源配置和调度,全面落实机井智能化计量设施升级改造,严格落实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农业农村局负责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运行、高效农业节水技术推广指导和技术服务;工信局负责工业企业用水监督管理,抓好工业节水减排;住建局负责城镇机关单位和居民生活用水监督管理,抓好城镇节水降损;发改局、财政局积极协调争取项目资金,为水资源管控创造基础支撑;审计局负责年度用水计划执行情况审计工作;气象局负责气象信息和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为农户灌水及时提供气象服务;县考评中心加强水权管理目标动态考核工作。各部门、各单位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合力抓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工作,确保用水总量不突破。

(二)严格执法监督,强化考核问责。各镇和相关部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抓好水资源管控任务落实,将配水面积和用水量控制纳入审计和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对超配水面积种植和超总量控制红线的实行一票否决制,所在乡镇和水管单位及主要负责人当年度不得评先树优。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违规配置水、取用水等水事违法行为,成立由政府办公室牵头,水务局、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供电公司、公安局等部门为成员的专项督查组,采取一月一考核一评分一公示,将考核结果及时上报县工作实绩考核评价中心,作为各镇和部门单位年度实绩考核的主要依据。

(三)重视宣传教育,鼓励公众参与。广泛开展水资源节约保护、县情水情、实施国家节水行动以及水法律法规等宣传教育活动,采用公益广告和宣传片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向全社会广泛宣传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必要性,宣传依法用水、依法管水的责任和义务,宣传超量开采地下水导致的严重后果。鼓励公众参与、充分理解和配合政府落实水资源管控的决策,提高节约用水的自觉性。

精选方案_乡镇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实施方案


乡镇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党的关于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有效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进一步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严格规范养殖管理,促进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我镇畜牧业绿色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规定,结合我镇畜禽养殖污染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发展与治理并重,生产与生态兼顾,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规范管理,控制和削减畜禽养殖排污总量,推广清洁生产和生态养殖,实现畜禽养殖污染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促进全市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一领导,属地管理原则。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由镇政府统一领导,环保所、畜牧兽医站、国土所、水利站、村建办、派出所、经管站、各责任区等相关单位、站所依据各自职能做好配合。

2、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各个畜禽养殖场(户)是治污主体,必须切实承担治理责任,加大治理力度。

3、养殖环保优先。对现有畜禽养殖场(户)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实现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新建养殖场必须充分考虑土地的承载能力,采用干清粪工艺,实施雨污分流,配套建设与养殖规模相适宜的粪便污水防雨、防渗、防溢流、防异味贮存设施、粪便污水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实现粪便污水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建或改扩建养殖场必须三证一备案,即营业执照、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排污许可证、养殖用地备案证,原有的规模养殖场、专业户全部按要求配建畜禽粪污设施。

二、整治目标

依法关停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户);完成非禁养区内存在污染的畜禽养殖场(户)综合治理,依法关停治理不达标的养殖场(户);新(改扩)建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镇农用设施用地审批制度,实现养殖废弃物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做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三、整治范围及工作标准

对禁养区养殖场(户)实施关停

对全镇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户)实行全面关停。

(一)做好非禁养区养殖场(户)污染治理工作

1.镇范围内所有畜禽规模养殖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标准:生猪≥500头(年出栏量)、奶牛≥100头(存栏量)、肉牛≥100头(年出栏量)、蛋鸡(鸭)≥10000只(存栏量)、肉鸡(鸭)≥50000羽(年出栏量)、羊≥500(年出栏量)、兔≥3000(存栏量)。2.镇范围内所有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户。3.整治标准:畜禽规模养殖场按照《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规范》相关标准实行,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户按照《省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户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南》执行。

(二)重点治理污染防治设施不配套、种养结合不紧密的畜禽养殖场(户)。按照“一控两分四防两配套一基本”的原则实行。“一控”,即改进节水设备,控制用水量,压减污水产生量。“两分”,即改造建设雨污分流、暗沟布设的污水收集输送系统,实现雨污分离;改变水冲粪、水泡粪等湿法清粪工艺,推行干法清粪工艺,实现干湿分离。“四防”,即配套设施符合防雨、防渗、防溢流、防异味要求。“两配套”,即养殖场配套建设贮粪场和污水贮存池。“一基本”,即粪污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实现达标排放或零排放。对粪污处理不达标、整改不到位、环境污染严重的养殖场(户),由环保所协同市级相关部门执法,依法依规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镇上成立由镇长任组长,镇政府分管环保、农业领导任副组长,环保所、农业办、畜牧兽医站、村建办、国土所、经管站、镇纪委、各责任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镇环保所设办公室,由蒋金亭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集中整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政策执行、指导督促等工作。

(二)明确职责。按照“属地管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原则,以各村为单位,镇级相关部门各尽其责,共同打赢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攻坚战。关停、整改畜禽养殖场(户)的牵头单位为环保所,责任主体为镇人民政府,配合单位为镇纪委、派出所、环保站、财政所、农业办、畜牧兽医站等部门。

党政办公室职责:负责整治工作的相关督查考核工作。

镇环保所职责:负责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管理,依据职责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验收,并加强对畜禽养殖环境污染的监测;列出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户)清单,督促各村(社区)在20xx年6月30日前依法关停;组织开展畜禽养殖污染减排核算和考核;督促新(改扩)建畜禽养殖场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相关要求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或环评登记;组织开展《畜禽规模化养殖场污染防治条例》专项检查,建立定期巡查制度,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对于排放畜禽养殖废弃物不符合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向环境排放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由县级以上生态环境部门依法做出处罚。

畜牧兽医站职责:负责加强畜禽粪污还田技术指导和服务,指导建设粪污资源化利用配套设施;因地制宜推行经济高效的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推广全量机械化施用;加强技术和装备支撑,着力破除粪污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的技术和成本障碍;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指导畜禽养殖场(户)采用减量化节水工艺,配套建设无害化处理设施和种养循环利用设施,配套足量的粪肥还田土地消纳面积;配合环保所做好畜禽养殖场(户)污染防治情况的检查验收。

镇纪委职责:负责对全过程开展监督监察,对发现的问题和违纪违规行为坚决打击。

派出所职责:负责维护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现场执法秩序,依法查处环境违法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

镇综治信访办职责:负责依法维持整治工作相关秩序。

四、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xx年6月1日-6月5日)

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成立组织领导机构,畜禽养殖污染工作进行全面动员部署。做好养殖场(户)整治的宣传发动工作,动员、引导养殖场(户)自觉开展整治行动。

(二)调查摸底阶段(20xx年6月6日-6月10日)

摸清辖区内畜禽养殖场(户)状况,以整治方案实施为契机,各责任区负责辖区内畜禽养殖场(户)规模、现状,摸清底数上报,环保所、畜牧兽医站根据摸排情况对全镇畜禽养殖场(户)进行调查分析,掌握情况,分类列出整治名单。

(三)集中整治阶段(20xx年6月11日-7月21日)

针对调查摸底的情况分类开展整治。按照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积极采用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推广雨污分流,采用干清粪工艺,实现粪尿干湿分离,配套建设与养殖规模相适宜的贮粪场和贮液池等粪便污水贮存设施、粪便污水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防止粪便污水等废弃物的渗漏、散落、溢流、雨淋、异味散发等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严格落实污染防治措施。

(四)检查验收阶段(20xx年7月22日-7月30日)

1、检查应治理的畜禽规模养殖场是否按照《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规范》相关标准,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户是否按照《省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户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南》执行,是否按照《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要求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和排放污水。

2、对达到治理标准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进行验收。对拒绝整治或不达标的养殖场(户),由环保部门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处罚并重新明确治理期限。对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的养殖场(户),被责令停止排污,拒不执行的,由市环保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拘留;对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情节严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十条规定,报经市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当事人逾期不履行停业、关闭决定,经催告仍不履行的,依照相关法律委托镇政府代履行。

3、组织督导检查。20xx年8月份,镇政府组织督导组对各责任区限期治理工作进行检查,对治理不彻底的养殖场(户),每发现一处对所在责任区通报批评。

五、建立长效机制

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是一项关系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工作,必须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规范管理。

(一)科学规划养殖区。按照城乡发展要求、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以及畜禽市场需求情况,合理布局,科学确定畜禽养殖的品种、规模、总量。由环保所牵头会同村建办、国土所、水利站等单位制定全镇禁养区划定。

(二)严格畜禽养殖审批程序。投资新建养殖场,养殖场主应首先向所在地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由村委会向镇政府提出申请,镇政府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本地实际,合理安排畜禽养殖用地,召开农用设施用地联席会议,同意后发放备案申请表,镇政府应按要求及时将用地备案申请表报市国土局备案,不符合农用地有关规定的不得动工建设。建设单位未依法批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登记表,擅自开工建设的,根据违法情节和危害后果,处以罚款直至责令恢复原状。用地未经土地部门审批或未经环保部门评估的新建、改建、扩建养殖场(户),畜牧部门不得给予办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不得提供检疫、防疫服务。

(三)落实常态化监管机制。养殖场场(户)负责人负有主体责任,必须保证畜禽粪污设施正常运行,按技术指导要求完成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各村支部书记为第一监管责任人,各村网格员为日常巡查责任人,发现问题及时制止,督促养殖场(户)整改,拒不整改及时上报畜禽粪污整治领导小组,保持常态化运行,切实改变脏乱差的状况。

精彩方案: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实施方案


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20xx年10月13日全省、市、区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推进会议精神,找准差距、补齐短板,确保圆满完成我区三年蓝天保卫战、“十三五”规划目及市下达我区秋冬季大气攻坚目标任务。根据市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区20xx年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政办发〔20xx〕48号)和市能源局《关于做好市秋冬防攻坚行动重点工作的紧急通知》(长能源电发〔20xx〕194号)文件,迅速扭转当前环境空气质量不降反升的不利局面,特制定本方案

一、重点任务

辖区内燃煤电厂使用硫分1%、灰分16%以下的煤炭,排放浓度稳定达到超低排放标准。

责任科室:电力科

整治时限:立即开展,常态化坚持。

二、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燃煤发电企业主要领导要亲自安排部署,指定专人负责,按方案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二)细化工作任务。各燃煤发电企业要坚持问题导向,对照秋冬防重点工作要求,建立健全煤质化验管控制度,建立燃煤使用台账,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和整改清单,逐项梳理建账、逐项施策理帐、逐项销号交账。每月25日前向我局报送工作进展情况,首报时间为10月27日。

(三)完善工作机制。完善重污染天气预判预警,建立日报告工作机制,掌握各燃煤发电企业进煤情况。每日报送秋冬防攻坚行动工作情况表(详见附件),强化内部沟通联络,确保信息畅通,及时跟踪问效,如有特殊情况随时报告。

(四)强化督查检查。区局将启动秋冬季攻坚行动督查检查工作,围绕秋冬防重点任务进行全面督查,切实传导压力,倒逼责任落实。

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大全


为贯彻落实党的四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央政法委提出分批次在全国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市申报参加创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简称“创建试点城市”),获得中央批准。为全面推进全市创建工作,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的同意部署,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四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和市委七届八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牢牢把握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总要求,以解决县域内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落脚点,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科技支持的社会治理体系。探索具有亨通特色、时代特征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推动平安亨通建设在上新台阶,为我镇创造更家安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镇域社会治理此种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在县域社会治理中始终做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引导群众,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系统思维。将镇域社会治理放到镇域经济发展全局中谋划,统筹城乡社会治理、统筹各项任务,增强社会治理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镇域社会共同体。

坚持精准精细精致。遵循治理规律,把握时代特征,运用先进理念、科学态度、专业方法、精细标准提升治理效能。

三、总体目标

通过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到20xx年基本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理念、目标、布局、体制、方式、政策、能力现代化。

【荐】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大全


为有效减轻全县中小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持续规范全县校外培训机构有序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的通知》和《市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为依据,大力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切实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着力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社会反映强烈的校外培训乱象问题,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发生,重新构建教育发展良好生态。

二、工作原则

(一)政府统筹,属地管理。强化县级统筹,按照“属地管理”和“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落实以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责任。

(二)疏堵结合,分类治理。聚焦突出问题,按照“审批准入一批、整改规范一批、关停取缔一批”的方式,分类进行治理,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按照相关规定依法处置,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

(三)部门协作,综合监管。教科、宣传、检察、网信、财政、发改、民政、公安、住建、文旅、卫健、应急、市场监管、税务、消防救援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共管共治,常抓不懈,形成综合治理合力。

三、工作目标

通过专项治理,进一步夯实县级监管主体责任,建立监管长效机制,深度净化校外培训市场,规范办学行为,切实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着力减轻中小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四、治理对象

本次专项治理主要针对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培训的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其中:

1.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是指:针对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进行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

2.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是指:针对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学科进行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

五、治理内容

(一)审批许可

1.从即日起,我县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不再审批新的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和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对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管理,参照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有关规定执行。

2.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机构,必须先取得教育行政部门的办学许可证,再到民政或市场监管部门进行登记,方可开展培训活动,对领取了营业执照,但未取得办学许可证的校外培训机构,不得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培训业务;对证照不齐全的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培训但符合办证条件且自主申请办证的经营者引导其办证办照。

3.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后方可开展培训。对原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进行全面排查,并按标准重新办理审批手续。未通过审批的,取消原有备案登记和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

4.查处未取得办学许可证、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下同)的培训机构,依法依规责令其停止办学并妥善处置。校外培训机构在同一县域设立分支机构或培训点的,均须经过批准;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或培训点的,需到分支机构或培训点所在地县级主管部门审批;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校外培训机构按照有关规定不得设立分支机构。

(二)办学条件

1.办学场所。校外培训机构不得选用居民住宅,半地下室地下室及其他有安全隐患的场所;同一办学场所建筑面积一般不少于200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建筑面积不少于办学场所总建筑面积的2/3,同一培训时段内生均用房建筑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

2.安全保障。办学场所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防疫、消防、照明等安全要求,安全条件不达标的不得营业。

3.师资条件。校外培训机构所聘专兼职教师应当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或相关专业技能资格,从事学科类培训的人员应当具有相应教师资格证;聘请在境内的外籍人员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严禁聘请在境外的外籍人员开展培训活动。

(三)办学行为

1.校外培训机构要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2.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时间不得与当地中小学校教学时间相冲突,线下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不得留作业;线上培训每课时不超过3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培训结束时间不晚于21点。

3.校外培训机构要按照审批机关核定的业务范围开展培训活动;开展学科知识培训的内容、班次、招生对象、进度、上课时间要向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备案并向社会公示;培训内容不得超出相应的国家课程标准,培训班次必须与招生对象所处年级相匹配,培训进度不得超过我县中小学同期进度;不得举办中小学生学科类等级考试、竟赛及进行排名;线上培训机构不得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办法。

4.校外培训机构要落实从业者入职查询制度,对发现性侵等违法犯罪记录的,一律不得聘用;要严肃查处在职中小学教师“课上不讲课下讲”“组织开办校外培训班”“到校外培训机构兼职”“同家长搞利益交换”等突出问题。

5.校外培训机构必须全面使用《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要根据市场需求、培训成本等因素确定培训机构收费项目和标准,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按课时收费的,每科不得一次性收取超过60课时的费用;按培训周期收费的,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培训费,收取的培训费要开具正规票据。

6.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开展面向3至6岁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

(四)广告宣传

1.要加强校外培训广告管理,确保主流媒体、新媒体、公共场所、居民区各类广告和网络平合等不刊登、不播发校外培训广告。

2.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内开展商业广告活动,不得利用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材、教辅材料、练习册、文具、教具、校服、校车等或变相广告。

3.要严肃查处各种夸大培训效果、误导公众教育观念、制造家长焦虑的校外培训违法违规广告行为。

(五)风险防控

县教科局要指导和督促停课机构组织好退费工作,优化退费流程,保证渠道畅通,稳妥做好退费工作,妥善处理退费纠纷,要探索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转型申报制度,允许证照齐全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转型申办非学科类内容,经审核通过后可继续开展培训。

六、实施步骤

1.工作准备(20xx年9月3日-9月10日)。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治理方案,分工清楚、责任明确、摸清底数,打好工作治理基础。

2.集中治理(20xx年9月11日-11月1日)。县政府将组织相关部门联合开展拉网式集中检查,对违规问题分类建立合账和整改方案,实行销号制度,督促逐一整改,对限期未能整改的校外培训机构,相关部门按照其开展业务范围,依法依规处理。从9月起,每月由县教科局牵头向市教育局上报整改治理情况。

3.督促检查(20xx年11月1日-11月15日)。在培训机构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县教科局要会同相关部门组成联合督查组,对各校外培训机构集中治理情况进行督查。

4.总结经验(20xx年11月16日-11月30日)。县教科局牵头总结梳理我县好的经验、做法和专项治理行动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做好情况上报。

5.巩固提升(20xx年12月1日-20xx年5月30日)。全面深化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洽理,处理遗留问题,梳理完善长效机制。

七、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各相关部门、单位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要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做好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要认真学习领会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文件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有关校外培训机构治理部署要求上来,为扎实做好治理工作打好基础。

(二)精心组织实施。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科学制定实施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细化工作措施,全力推进治理工作落地见效。要加强相关部门单位之间协调配合,建立健全协同工作机制,确保治理工作扎实有序推进。要充分考虑“双减”工作启动后对校外培训机构运营带来的影响,制定风险防控预案,强化风险研判和应急处置能力,妥善处置涉校外培训的舆情、信访、投诉及各类矛盾问题。对确实存在困难的,要给予关心帮助,引导其积极转型,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三)及时梳理总结。要及时梳理总结专项治理工作情况,通过媒体平台积极宣传政策规定和治理工作成效。专项治理期间,由教科局牵头,依托《全国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及时准确录入校外培训机构相关数据,并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在官网公布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监督。要认真总结治理工作,形成工作总结,工作总结要包含经验做法、发现的新问题、建立的长效机制、“黑白名单”公布情况等。工作总结于20xx年11月10日前报县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抄送县政府办公室。

某区地膜污染防治实施方案范本


为加快我区地膜污染防治,探索地膜质量源头管控和废旧农膜回收体系建设,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减量使用传统地膜和引进示范国标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为主要治理方式,探索废旧农膜回收路子,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科技支撑,全面推进农膜污染治理,加快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新格局。

二、工作思路

本着“蔬菜多年种植、相对集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地块选择原则,打算采取“村委会或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申请、镇街政府推荐、区农业农村局专家讨论、区农业农村局办公会议研究”的办法,确定设立全区国家标准地膜及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示范区,逐步探索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力争废旧农膜回收处理率达到上级要求标准,农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

三、实施内容

今年区被省列为农用薄膜使用大县(区),需开展农用薄膜污染治理示范。

一是计划在我区早春蔬菜、大蒜等作物多年种植、相对集中的镇街,建立国家标准地膜污染防治示范区2800亩,示范推广符合国家标准(GB13715-20xx)的地膜,分别在经研究确定的实施主体及基地具体实施。

二是在大蒜种植多年、相对集中种植的镇街,拟设立全生物降解地膜示范区600亩,示范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分别在经研究确定的实施主体及基地具体实施。

三是探索建立废旧农用薄膜回收体系,计划在覆膜面积和农膜使用量较大的镇街,探索建立废旧农膜回收站,购置配备相应的专业化回收机械等设备,为以后镇街组织农膜回收打下初步硬件基础。

四、资金预算

区地膜污染综合防治,省拨财政资金共计60万元,不足部分自筹。

1.国家标准地膜污染防治示范区建设。拟补助资金28万元。

2.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示范区建设。拟补助资金18万元。

3.废旧农膜回收体系建设,拟投入省拨资金9万元。

4.其他费用:共计5万元,主要用于宣传培训、指导推进等项工作。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为切实加强对全区地膜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及技术指导,成立由区农业农村局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及有关镇街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局站室及镇街农业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区地膜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和技术小组,负责编制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职责分工,同时加强技术指导。

2.强化指导服务。区农业农村局地膜污染防治工作领导技术小组的技术人员,指导实施推进工作,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开展宣传发动、现场观摩、技术培训等活动,确保关键技术入户到田。

3.加强档案管理。项目自立项开始,所有项目文件、实施方案、会议材料、图片资料、项目数据、资金使用情况等资料,由专人负责收集保存,作为检查、验收、评估的依据。

4.严格资金管理。严格按照财政资金使用要求执行,确保专款专用。

【荐】加强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稳就业保就业工作,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确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根据《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十五部门关于做好当前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人社发〔20xx〕58号)文件精神,结合当前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全面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将农民工就业创业作为稳就业保就业重点,坚持市场就业和政府促进相结合,稳定城镇常住农民工就业,不断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工平等享受就业服务政策,维持农民工就业形势总体平稳,确保困难农民工及时得到救助,使广大农民工在就业创业中积累财富、体现价值、展现风采、幸福生活,为促进乡村振兴和“十四五”良好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目标

通过努力,到20xx年底,实现以下目标:

(一)全县实现稳定就业7万人。其中,全县城乡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人员就业率达到90%以上;

(二)全县新增企业(经营实体)就业岗位1000个以上;

(三)全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300万元;

(四)大数据平台劳动力就业信息实现精准化、全覆盖。

三、工作措施

(一)发展产业扶持创业带动就业

1.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结合农业生产特点创新开发“惠农”产品包等金融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围绕全县“菌果药畜烟”等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计划,优化信贷资金投向,支持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围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业、农村电商等加大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原料基地、农林产品加工业、农林产品物流冷链和产销对接等相关产业,依法有序开展森林公园经营活动及林区森林旅游+活动,带动当地及周边农户开展导游、餐饮、住宿等服务业,推动休闲观光、健康养生、农事体验等乡村休闲旅游业健康发展。将带动就业情况作为创建现代农林业产业园的重要考量。引导返乡留乡农民工领办合办农民合作社,开办家庭农场,发展蔬菜种植、食用菌栽培、药材种植、中蜂养殖等现代种养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扩大劳务用工规模。

2.加快推动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建设一批卫星城镇,发展一批当地优势特色产业项目,提高就业承载力。加强小型水利、高标准农田、林下经济、木本粮油等特色经济林基地、乡村绿化、人居环境整治等领域的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灾后恢复重建,积极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项目建设。加大以工代赈投入力度,加快推进项目开工建设,将发放劳务报酬的资金占比由10%提高至15%以上,吸纳更多返乡留乡农民工就业。

3.鼓励返乡入乡创业。积极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师资班,提升创业培训师资水平和质量。充分发挥各级创业创新服务专家团队和农村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作用,组织协调创业研究人员、创业投资人、企业家、科技人员、创业成功人士等,为返乡入乡创业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开业和跟踪指导、专题会诊等创业服务。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入乡创业农民工和企业,按规定给予税费减免、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社会保险补贴等创业扶持政策。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最高限额1000万元,个人贷款不超过20万元,并按规定落实贷款贴息。加强县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返乡创业示范园区)和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等示范引领。各级政府投资开发、认定的创业孵化载体安排一定比例场地免费开放。优化创业环境,引导返乡留乡农民工积极发展乡村车间、家庭工场、手工作坊、创意农业等,带动更多返乡留乡农民工就业。

(二)积极拓展就业渠道扩大就业

1.稳定企业就业岗位。全面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等减税降费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社区工厂、停产停业中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和新吸纳劳动者企业开展以工代训、资助以训稳岗,引导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督促企业将补贴、返还资金用于职工生活补助、缴纳社会保险费等。帮助外贸企业纾困解难,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加大对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文化旅游、家政服务等行业的针对性政策扶持,最大限度稳定农民工就业岗位。

2.挖掘更多就业机会。推动重大投资项目加速落地,把增加就业岗位和人力资源配置作为评价项目的重要指标,支持一批投资大、促消费、扩内需的项目建设,提升吸纳就业能力。交通、农田水利、环境整治、生态保护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要优先考虑带动就业能力强的项目。深入挖掘养老、托育、家政等服务行业岗位,有组织实施劳务对接,定向输送农民工上岗就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共享出行、社区团购、农事体验、科普教育等新业态发展,加大对农业、林业生产端电子商务重点平台和龙头企业的政策支持,拓展农民工就业新领域。落实新增产能项目流贷贴息政策,促进项目达产达效,稳工业增长,增加就业机会。兴办特色种植业和规模养殖业,推进农产品产业链、物流体系建设,扩大农业生产和服务领域的就业机会。

3.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农民工与城镇户籍居民同等享受灵活就业政策。推动发展建筑装修、批发零售、保洁绿化、养老护理家政等行业,增加钟点工、临时工、短期工等多种形式灵活就业岗位,优化计时工时,吸纳更多农民工就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协同合作,对劳动者务工自发形成的劳务市场或零工市场,及时介入提供规范化、智能化、专业化就业服务。加强人力资源共享、岗位信息共用,帮助企业调剂余缺共享用工。鼓励农民工从事个体经营,开办特色小店,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税费减免、场地安排等政策。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降低平台服务费、信息中介费、加盟管理费等费用标准,支持农民工从事直播销售、网约配送等新就业形态增加收入。

(三)加大帮扶力度援助就业

1.稳定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组织开展就业帮扶系列活动,优先组织脱贫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加大岗位归集和劳务对接力度,按规定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提高精准帮扶水平,力争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脱贫劳动力都能实现就业,确保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不下降。全面落实惠企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已就业脱贫劳动力就业岗位,对企业确需裁员的,提前介入指导,鼓励同等条件下优先留用脱贫劳动力。拓展公共就业服务,加强数据对接,健全动态监测机制,实施分类帮扶,帮助失业脱贫劳动力转岗就业。稳定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就业的,纳入当地就业困难人员范围,符合条件的提供公益性岗位等托底安置。对有培训意愿的脱贫劳动力实行技能培训全覆盖。将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作为年度脱贫攻坚巩固成果考核的重要内容。

2.拓宽脱贫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渠道。着力培育“菌果药畜烟”特色农业产业增长极,实现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做优做强特色蔬菜、食用菌、药材、中蜂等特色产业。加强农业农村、交通、水利、林业等领域工程项目建设,积极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项目,为返乡留乡脱贫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促进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车间健康发展,引导脱贫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组织参加工程项目建设、培育发展劳务品牌和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拓宽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合力团”和产业项目吸纳作用,优先安置失业回流脱贫劳动力就业。加强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充分考虑当地收入水平和岗位职责等情况,合理确定岗位待遇水平,统筹用好保洁员、水管员、护路员、生态护林员等各类乡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就业困难脱贫劳动力。

3.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就业帮扶专项行动,集中开展政策宣传,帮助搬迁群众了解、享受政策,综合运用就业服务各种措施,集中力量加大就业帮扶,动态实现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易地搬迁户每户至少一人就业创业。联系江苏南京对口支援地区和集中输入地,归集适合搬迁群众的就业岗位,形成清单定向投放至大型搬迁安置区,集中输出一批搬迁脱贫劳动力。动员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经纪人等市场主体,开展省内外点对点劳务对接,及时解决脱贫劳动力就业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四)强化服务保障稳定就业

1.提高服务质量。加快“实名制”动态就业服务系统建设,大力发展线上服务,通过“秦云就业”小程序、互联网+精准就业平台等工具,免费向劳动者提供职业指导、岗位信息、创业帮扶等精准化、不断线服务。广泛收集本地、外地适合农民工的岗位信息,开展系列专项招聘服务活动。下沉基层送岗位、送服务,对有集中外出需求的农民工摸底登记,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畅通就业求助渠道,建立健全动态更新的岗位储备机制和多方联动的快速响应机制,及时帮助农民工解决求职困难。全面放开失业登记,失业农民工可在户籍地、常住地、就业地、参保地进行登记,免费享受职业介绍、培训项目推介等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对其中大龄、身有残疾、长期失业等特殊困难的,按规定纳入就业援助范围,实施精准帮扶。做好农民工就业情况调查监测工作。

2.提升职业技能。用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实施农民工稳就业职业技能培训计划。支持企业新吸纳农民工就业,按规定组织开展以工代训;面向失业农民工开展定向定岗培训,大力开展建筑、家政、养老、餐饮、保安、物流等技能培训;面向返乡农民工围绕县域内行业产业需求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以“直通车”、农民夜校等形式深入开展线下培训,在职业培训云平台开设创业培训课程,实现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培训期间生活费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等。落实高职扩招任务要求,开展面向包括农民工在内的社会人员的高职扩招工作,做好考试测试、招生录取、分类教育管理等工作,按照不同类型的生源特点,因材施教,做好农民工人才培养工作。

3.加强生活保障。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畅通线上线下申领渠道,为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失业补助金、一次性生活补助或临时生活补助。对领取失业保险金和失业补助金人员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切实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加强对生活困难未参保失业人员的救助帮扶,适度扩大临时救助范围。对受疫情影响无法返岗复工、连续3个月无收入来源,生活困难且失业保险政策无法覆盖的农民工等未参保失业人员,未纳入低保范围的,经本人申请,由务工地或经常居住地,按照最高不超过当地3个月的城市低保标准给予一次性临时救助,帮助其渡过生活难关。

4.保障劳动权益。深入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加大日常监察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恶意欠薪等违法行为,组织开展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和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管理工作,对欠薪违法失信用人单位实施联合惩戒。重点关注涉农民工案件,加大涉劳动报酬等劳动争议处理力度,对农民工开辟调解仲裁和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支持农民工与用人单位协商化解矛盾纠纷。坚持调解优先原则,持续推广使用“互联网+调解”服务平台,加强调解、仲裁与劳动保障监察联动。科学合理界定互联网平台企业责任,维护平台就业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加强农民工就业创业是落实稳就业保就业的重要举措,各镇办、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就业创业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内容,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严格实行镇办、部门主要领导负总责责任制,成立工作专班,全面履行工作责任,强化部门间协调沟通,合力促进全县就业创业工作高效开展。

(二)强化工作落实。各镇办、各部门要按照县政府统一部署,围绕加快发展、扩大就业要求,立足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分析研究,制定可行方案,精心部署安排,有序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切实做到思路清晰、安排扎实、过程真实、工作落实,严禁泛泛安排、弄虚作假。各镇办要集中力量,精准摸清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底数,精准掌握每个家庭就业适龄人员的身体状况、技能特长、就业意愿、培训意愿等,做到情况明、底数清;同时,要主动向进驻本辖区的人力资源中介服务机构提供劳动力务工需求信息,为开展劳务招聘、派遣输送提供一切便利。各牵头部门要围绕各自责任和任务要求,确定专人负责,调配得力干部,全力抓好落实,确保按时按要求完成各项任务。

(三)强化督查问责。稳定和扩大就业、支持和促进创业、实现稳就业目标是政府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当前最紧迫的政治任务。各镇办、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抓紧抓好,狠抓落实。县委(政府)督查办要将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列入日常督查考核的重要内容,适时对各镇办、各部门工作进展和落实情况进行定期督查通报,对于领导重视、工作突出的予以通报嘉奖,对于重视不够、工作滞后的镇办和部门予以严肃问责,年底考核奖惩兑现。

推荐:水产品加工及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大全


为加快推进海带、紫菜、海参等水产品加工及高位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工作,督促水产品加工企业、养殖户依法落实生态环保主体责任,切实解决水产品加工及高位养殖过程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提升我乡人居环境。根据《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展紫菜、海带、海参等水产品加工及高位养殖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霞政办〔20xx〕41号)要求,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以保障群众环境权益为出发点,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着力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建立健全我乡紫菜、海带、海参等水产品加工及高位养殖行业长效监管机制。坚持集中整治与制度建设、依法监管与规范引导相结合,依法整顿和规范紫菜、海带、海参等水产品加工和高位养殖行业,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整治范围

(一)紫菜、海带、海参等水产品加工的企业和小作坊。

(二)高位养殖单位或个人。

重点查处位于法律法规禁止建设区域,不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规划,不符合环境保护或安全生产要求,利用闲置土地乱搭乱建,无证照生产的紫菜、海带、海参等水产品企业、小作坊和高位养殖单位或个人。

三、整治内容

(一)关停取缔一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均列入依法关闭类:位于法律法规禁止建设区域;不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规划;不符合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标准,未通过行业准入审批;无环保设施或环保设施不完善,违法违规排放或超标排放废水、废气,随意倾倒固体废物,且通过整改无法达到环保排放标准;存在安全隐患,通过整改无法消除安全隐患。对列入依法关闭类的企业、小作坊和高位养殖单位或个人,由乡政府牵头组织生态环境办、村建站、水利站、市场监督管理所、海洋与渔业站等部门,依法予以关停取缔,做到"两断三清",即断电、断水、清除原料、清除产品、清除设备。对本方案印发之前建设的海带、紫菜、海参等水产品加工企业、小作坊和高位养殖单位或个人,经整改可以符合环境保护污染物排放标准,且未造成群众反复投诉的,可暂不列入取缔关闭范围。

(二)升级改造一批。对不属于依法关闭类,且对环境污染小,通过环保、安全等整改可以达到相关标准的海带、紫菜、海参等水产品加工企业、小作坊和高位养殖单位或个人,由我乡结合企业生产季节特点,督促相关企业、小作坊和高位养殖单位或个人进行升级改造,并落实以下措施:一是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要求,依法开展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二是落实污水处理,涉及废水排放的企业和养殖户必须建设生产废水处理设施,确保项目产生的生产废水经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方可排入外环境。三是强化废气处理设施改造,对现有燃煤炉窖、锅炉进行升级改造,使用生物质成型燃料+专用锅炉配套袋式除尘器,或者使用集中供热、煤改天然气、煤改电等清洁能源进行替代。四是规范固体废物储存,规范建设固体废物储存场所,固体废物集中收集管理,并通过采取无害化处理方式规范填埋或者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回收处置。

(三)搬迁整合一批。通过对辖区加工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环境影响及未来发展情况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和审核,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合理整合,建设标准化厂房进行规范生产经营。

四、工作安排

(一)调查摸底阶段(方案印发之日起-20xx年04月30日)

各村要对辖区范围内的海带、紫菜、海参等水产品加工企业、小作坊和高位养殖单位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并登记造册,于20xx年4月29日前将海带、紫菜、海参等水产品加工企业、小作坊和高位养殖单位汇总表上报乡生态环境办。

(二)集中整治阶段(20xx年5月1日-10月31日)

乡生态环境办对排查出来的海带、紫菜、海参等水产品加工企业、小作坊和高位养殖单位或个人,要实行"一企一策",按照"三个一批"(关停取缔一批、升级改造一批、搬迁整合一批)的要求,会同乡直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于20xx年10月31日前分类整治到位。

(三)检查验收阶段(20xx年11月1日--11月30日)

乡生态环境办负责对辖区内的海带、紫菜、海参等水产品加工和高位养殖的整改、搬迁、取缔情况进行初步验收,初验合格后上报县生态环境局,由县生态环境局组织县直有关部门现场复核,对账销号。

(四)巩固提升阶段(20xx年12月1日一长期坚持)

乡生态环境办要针对海带、紫菜、海参等水产品加工和高位养殖污染专项整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工作经验,以此作为指导。在下一步工作中,加强对水产品加工企业和高位养殖经营单位的监管,督促企业和养殖户诚信经营,建立企业质量诚信档案,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巩固提升专项整治成果。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分工

成立乡海带、紫菜、海参等水产品加工和高位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各乡直有关部门及村站干部共同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各村要充分认识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把海带、紫菜、海参等水产品加工和高位养殖污染整治工作作为我乡20xx年的重点工作任务来抓,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细化责任分工,确保整治工作积极稳步推进。乡生态环境办作为全乡专项整治工作的牵头单位,除在履行行业监管职责外,还要组织好整治行动的开展。各村对辖区海带、紫菜、海参等水产品加工和高位养殖污染整治工作负总责,要牵头做好辖区内整治行动的相关工作;乡生态环境办、村建站、水利站、市场监督管理所、海洋与渔业站等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协同开展整治行动。

(二)强化部门联动,提升整治合力

乡生态环境办、村建站、水利站、海洋与渔业站和市场监督管理所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建立长效机制,密切配合、协调联动,统一标准、联合检查,全力推进整治工作,确保取得实效,做到整治一个、销号一个,按期整治到位。

(三)加强宣传引导,鼓励舆论监督

充分利用村村响广播、微信公众号、发放宣传单等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引导力度,通过正面引导,使我乡水产品加工和高位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工作取得社会共识。鼓励公众积极支持和参与水产品加工和高位养殖污染专项集中整治工作,营造大众支持、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四)明确责任要求,形成长效机制

海带、紫菜、海参等水产品加工和高位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工作已列入20xx年海岛乡重点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各村要认真抓好专项整治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将专项整治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对措施不力、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要严格责任追究。对违法企业要实行快查快处,对涉嫌污染环境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开展水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为了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提高企业自律和守法水平,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完成水污染治理目标任务,根据《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关于开展水污染防治专项行动的通知》(环委办发〔20xx〕6号)的文件精神,湍水头镇党委、政府决定在全镇范围内开展水污染防治专项行动整治工作,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排查整治时限

从20xx年7月下旬开始至10月底结束。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专项行动,推动我镇生活污水、工业企业废水、畜禽养殖废水、散乱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水环境问题进一步得到整治,促进我镇落实水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努力改善水环境质量,确保20xx年如期实现湫水河流域碛口国考断面消除劣V类水体的目标,稳定达到IV类水质。确保涉黄河流域段水质改善。

三、专项行动整治范围

(一)工业企业水处理整治(镇政府牵头,镇其他站所配合)

1.工业企业是否开展环评;是否领取排污许可证;是否开展自行监测;是否制定突出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2.工业企业工业废水是否达标排放,是否存在将已收集的废水未通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处理直接排放问题;工业企业已建设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是否安装自动监测设备,是否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是否正常稳定运行,是否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污水处理厂运营单位是否在县生态环境分局备案等情况。

3.工业企业纳入《省重点排污单位名录(20xx)》中的涉水造纸等九个行业的工业企业的环评审批,是否按照环评批复要求完善水污染防治设施,并确保设施正常运行,是否对配套建设的水污染防治设施进行验收等情况;九个重点行业工业企业是否按照排污许可的规定排放水污染物。

4.尾矿库环境问题,重点检查产生尾矿的企业是否向当地生态环境部门申报登记;是否建成或者完善尾矿库污染防治设施;尾矿设施是否存在超限使用、事故应急池不符合要求等情况;是否存在擅自清掏转运、废水直排偷排等;是否拒绝生态环境部门现场检查或者在检查时弄虚作假等;尾矿库是否建设地下水水质监测井并进行监测等情况。

(二)畜禽养殖粪污排放整治(镇政府牵头,镇其他站所配)

规模养殖场是否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否存在未建设污染防治配套设施、配套设施不合格、污染防治设施无法正常运行、畜禽粪污用作肥料超岀土地消纳能力造成环境污染、畜禽粪污渗出泄漏、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排放畜禽养殖废弃物等违法行为。

(三)加油站规范运行整治(镇政府牵头,镇其他站所配合)

1.双层罐改造是否完成。

2.洗车废水是否已经安装污水处理设施。

四、排查整治要求

(一)全面排查,制定方案

成立专门队伍,全面开展涉水工业企业拉网式、全方位、无死角排查,从废水的产生、贮存、处置等各个环节着手,逐企业、逐工艺、逐管线进行彻底排查,全面掌握涉水企业用水情况、排水情况,核实企业用水量、排水量(包括污废水排放量)、排水去向、污水处理情况、主要污染物(包括特征污染物)等基本情况,对排查发现的问题,建立问题台账,制定整治方案,确定涉水工业企业整治清单,明确整治标准及整治期限,拉条挂账,销号管理。

(二)分类整治,限期完成

按照“关停取缔一批、依法打击一批、集中整治一批、整改提升一批”的原则,实施分类整治。

1.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洗煤、造纸等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按照“两断三清”标准,立案调查并彻底取缔。

2.所有涉水工业企业严禁伪造篡改在线监控数据、无证排污、超标排放、偷排偷倒、废水进入下水管网偷排、清下水进入废水处理设施稀释排放等行为发生,一经发现一律立案调查,涉及违法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顶风作案的,依法依规从严从重处罚。

3.所有涉水工业企业要对照环评及排污许可证等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稳定运行水污染防治设施并达标排放,完善厂区清污分流、雨污分流设施改造,建设初期雨水收集储蓄水池,加强处理回用,雨水排口全部建立闸阀和视频监控,非汛期严格封堵,并在雨水排放口规范设立标识标牌;在污废水排放口安装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外排废水执行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14/1928-20xx),并在污废水排放口规范设立标识标牌;逾期未完成整治任务的,一律实施停产整治或关闭。

4.所有涉水工业企业按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完成水污染防治设施提标改造,工业废水排放口、清净水排口排放的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三项污染物达地表水V类标准,其它指标达行业特别排放限值,落实水环境应急监测措施,配套建设排水口生态监测池;实施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的,需提供第三方监测(检测)单位出具的监测报告、改造方案、工程决算、工作总结、改造前后相关图片等证明材料。

(三)规范管理,健全机制

1.制定日常巡查机制,不定期开展自查自纠,查找整改问题完善手续,提升各类环保基础设施,防止污染水环境。

2.对涉水工业企业的水平衡进行详细调查和测算,防止废水乱排、偷排、漏排等现象发生,生产废水排入污水管网的必须进行预处理,并达到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14/1928-20xx)和行业特别排放限值。

3.所有涉水工业企业要制定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并在县级生态环境部门备案,完善应急物资和保障措施。

4.规范水污染防治设施运行记录和台账,按照规定开展自行监测。

5.所有涉水工业企业要充分利用第三方治理机构专业化优势,鼓励工业企业购买笫三方废水治理专业服务,保障污水处理设施长期稳定正常运行。

(四)紧盯问题,强化问责

此次专项行动,要按照《省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和《关于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决定》等有关规定,对镇各企业落实情况开展督导,对重视不够、安排部署不到位、工作措施不力的,要通报批评,约谈主要负责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移交纪检监察部门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五、组织领导

为确保专项行动取得成效,成立镇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全镇专项行动。

【方案精选】两进一出工程和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分享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快递业务的重要指示精神,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根据《国家邮政局关于印发“快递进村”三年行动方案(20xx-20xx年)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邮政快递业“两进一出”工程促进工业强市和乡村振兴的意见》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加快推进“两进一出”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按照全县同步推进,所有乡镇(街道)、村全覆盖,乡镇(街道)设立快递分拣中心,村级设立快递服务点建设原则,全面推进我县快递业“两进一出”工作;通过网络提水平、强功能、融产业,建成城区、乡镇(街道)、村三级畅通、安全、快捷的快递网络体系,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寄递需求,解决农村快递服务短板,持续提升农村服务的幸福感、满意度,促进快递业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和任务

到20xx年底,“快递进村”实现全覆盖,到20xx年,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基本形成,农村快递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1、支持快递业与制造业有效精准深度融合。全面构建现代化快递物流产业体系,提升我县产业综合竞争力。

2、优化制造业与快递业流程管理。支持邮政快递企业健全服务网络,对接电商平台、直播平台和工业互联网平台。

3、推动邮政快递业科技智能元素应用。加快建设智慧快递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积极推进快递物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责任单位:县交通运输局、县发展改革局、县商务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各乡镇(街道)〕

4、鼓励通过多种模式推进快递进村。采取政企合作、邮快合作、快快合作、快农合作、快商合作、交快合作、快销合作等多种模式。

5、加强快递进村支撑保障。建设快递产业园,推进一县一园城乡一体化共同配送,建成县城有中心、镇级有节点,村级通快递的快递配送体系。

6、推进农产品线上外销。鼓励快递企业在农村建设现代化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快递物流集散中心,畅通农产品线上通道,大力培育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银铜牌项目。

7、强化邮政快递车辆规范管理。在遵守交通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合理规划设置快递配送车辆,临时停车位,保证快递车辆有序通行,解决“最后一公里”通行难题,保障城市生产生活的必要需求。

〔责任单位:县交通运输局、县发展改革局、县公安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商务局、县总工会、县供销社、各乡镇(街道)〕

8、创新实施快递“出海”计划。支持县内龙头骨干快递企业与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强化境外资源共享,加强海外仓建设,对企业“走出去”给予支持,推动产品“卖全球”,人民消费“买全球”。(责任单位:县交通运输局、县商务局)

9、着力防范化解寄递重大安全风险。强化寄递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落实100%,落实“收寄验视、实名收寄、过机安检”三项制度,加强行业监管和企业自律,确保全县寄递渠道安全畅通。加强县级寄递安全组织建设,完善邮政管理、公安、国家安全等部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落实寄递安全管理属地责任,加强邮政业安全支撑机构经费保障,提升安全监管智能化水平。

10、加快邮政快递业包装绿色治理。指导企业实现快递包装标准化,促进快递包装减量化、绿色化和可循环。积极推动邮政快递业绿色运输,倡导绿色邮政,推广使用绿色新能源车辆,逐渐替代传统燃油车辆。

〔责任单位:县交通运输局、县公安局、县财政局、县应急管理局、各乡镇(街道)〕

三、工作内容

高质量完成“两进一出”工作,确保20xx年底前完成快递进村各项目标任务。

1、统筹推进“快递进村”工作。县政府成立“两进一出”工作专班,具体推进落实,统筹建设县、乡镇(街道)、村三级快递网络体系,通过布网点、优线路、强服务等措施畅通城乡双向流通渠道,促进快递业高质量、可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城乡居民,助力城乡融合发展,乡村产业振兴。

2、因地制宜建设快递服务站点。各乡镇(街道)结合实际情况,在辖区内选择适合场所,采取利用现有资源,整合所属闲置资源,协调其他部门、单位房屋场所等方式整合资源建设改造乡镇(街道)级快递分拣中心。各行政村要充分利用商店、超市、邮政公司村级便民服务站、卫生室等适合场所叠加快递服务功能,作为村级快递服务站,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明确人员协助配合做好快件服务工作,确保快件安全存放及时派放。

3、规范做好快递为农服务工作。各乡镇(街道)采取灵活多样、“两进一出”方式,将快件投送到各行政村快递服务站。加强对快递业务员的教育培训、安全管理、监督考核,做到安全、及时准确投递和规范文明高效服务,杜绝快件丢失、毁损、延误、错投等现象,依法做好投诉理赔工作。

4、加强监管提升服务质效。邮政管理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常态化开展日常监督检查工作,指导监督快递企业认真履行寄递安全主体责任,严格执行三项制度公开服务承诺,将农村快递服务质量作为快递企业服务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规范快递服务行为,维护场所正常秩序和用户合法权益,依法办理群众投诉事宜,确保农村群众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快递服务。

5、积极引导融合发展。各乡镇(街道)要合理把握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在快递进村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村快递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探索农村快递与交运、公交、邮政、供销等领域资源资产共享、设施共建共用、物品共配共运、多方联动、提升效率,建成并运行多功能合一的农村电商快递物流便民服务站,推动快递配送、网上销售、电商培训等多项功能叠加,打造服务农产品上行的“直通车”,成为“农产品进城、工业产品下乡”的双向快速通道的链接枢纽、节点。

四、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快递进村”工作专班,负责统筹全县“快递进村”工作,专班办公室设在县交通运输局,负责具体协调和调度推进工作,各乡镇(街道)参照设立工作专班,负责推进落实“快递进村”具体任务。

2、强化督导考核,不断巩固提升成果。“两进一出”工作对于提升群众满意度,促进农产品上行、助力乡村振兴、提升民生服务具有重大意义。县政府对各乡镇(街道)“两进一出”工作实行督导通报制度,及时通报各乡镇(街道)工作进度,工作专班要加强工作调度,通过召开现场会、观摩会等方式,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困难、问题,确保“两进一出”工作顺利开展,将民生工程做实、做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