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零思考方案网网站!

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工程实施方案优秀篇

2021-12-30
特色种养业工程实施方案

特色种养业工程实施方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我们面临各种各样的项目建设,完整有效的实施方案必不能少,实施方案是我们的行动指南,怎样才能写好实施方案?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工程实施方案优秀篇》,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为认真贯彻落实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根据《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皖发〔1〕1号)、《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皖发〔1〕2号)、《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全面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的指导意见》(皖扶组〔8〕18号)和省政府、省民生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实施民生工程的有关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考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提升工程,完善“四带一自”产业帮扶机制,着力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园区带动水平;着力培育产业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主体带动质量;着力实施特色产业发展项目,提升项目实施效益;着力推广特色农业保险,提升产业发展风险防范能力,支持脱贫户特色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促进脱贫地区村集体经济和脱贫户稳定脱贫增收。

二、实施对象

脱贫地区具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条件的行政村、需要巩固产业脱贫成果的脱贫户,以及带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主要内容

(一)支持建设完善农业特色产业园区。依托当地种养习惯、产业优势,以做优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做精做深优势产业为出发点,在脱贫地区有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条件的村中实施到村产业项目,建设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等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吸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驻经营,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支持对已建成的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园区,根据产业和主体需求,实施农产品加工、储藏、冷链物流、交易市场等项目,完善产业发展基础条件,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进三产融合发展。鼓励位置相邻、产业集中的村联合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园区,整合资源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对0年因洪涝灾害受损的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园区,以及因灾受损的到村产业扶贫项目,予以修复或重新安排项目进行完善,确保产业扶贫项目持续稳定,发挥效益。强化资产运营,明确财政资金投入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形成的资产产权归属,通过自主经营、租赁、入股等方式带动村集体增收,每个任务园区年度为村集体带来租金、分红等收入不低于2万元。按照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政策要求,加强资产监管,确保持续产生效益和发挥作用。

(二)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能人大户(家庭农场)带动产业发展。推动脱贫地区持续加大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能人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引进力度,出台优惠政策或提供土地、基础设施等生产条件。强化主体带动激励,对带动特色产业发展成效好的主体在奖补支持、金融信贷、示范评定、项目安排、特色保险等方面给予倾斜。强化主体带动利益联结,健全完善订单生产、务工就业、入股分红、土地流转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履约监督,强化纠纷调处、协调利益诉求,开展信用评级、建立诚信档案,维护和巩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带动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提升主体带动质量。

(三)支持脱贫户自种自养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根据脱贫户实际,因户施策指导实施优质高效的自种自养项目,鼓励支持脱贫户持续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加强技术支持、政策扶持,依托村集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优做大产业,提升产品质量,实现持续稳定增收致富。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扶贫专家组、产业发展指导员、基层农技人员作用,通过入户帮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加大政策宣传、技术帮扶、指导培训力度。

四、实施步骤

(一)落实项目。1—3月,研究落实“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提升工程项目,筹措项目资金,开展项目申报、审批。

(二)组织实施。3—月,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月底前各县(市、区)要完成项目验收,资金拨付。

(三)定期调度。4月份起,按照省民生工程工作领导小组调度要求,省农业农村厅启动调度制度,定期开展调度。

(四)绩效评价。省农业农村厅制定“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提升工程绩效评价方案,并于年终组织开展绩效评价。

五、资金安排

各县(市、区)要加大“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提升工程资金投入,资金由各县(市、区)按规定从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简称“衔接资金”)和涉农资金中统筹安排。

六、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认真履行牵头责任,扶贫、财政等部门要密切配合,认真谋划,合力推进项目实施。

(二)加强风险防范。各地要发挥产业扶贫专家组、产业发展指导员、基层农技员作用,加大产业发展指导服务力度,积极防范特色产业发展的自然风险、疫病风险、市场风险,切实保障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稳定持续、产业收益稳定持续。对实施的到村项目,要从产业选择、品种选择、市场销售、资源环境等方面充分论证评估,对评估发现的风险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深入推进产销对接,加大消费帮扶力度,加强品牌宣传,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三)加强项目监管。严格遵守中央及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涉农统筹整合资金管理使用规定,明确监管主体,落实监管责任,履行监管职责,增强资金使用精准度和效益。规范开展项目实施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抓好整改落实。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定期公开公示相关信息。

03kkK.com扩展阅读

优秀方案: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项目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推进我市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农业科技支撑力,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根据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关于下达20xx年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等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通知》(财农指〔20xx〕82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市特色产业生产实际,开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努力突出重点产业和关键技术示范推广,大力推进农业新技术应用于生产,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入户率,发展当地优势产业,打造特色品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目标任务

围绕我市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实际和农民群众技术需求,按照示范推广到位、指导到位、产业引领到位的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建立技术先进、设施配套、功能多元、运行规范、带动明显的农业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项目点。

三、项目建设内容

主要用于水果、茶叶、蔬菜、粮食、白莲、花卉、苗木、中药材、畜禽等特色产业。

1、开展试验示范。根据发展规模、功能定位、产业特点等,建立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等的引进、示范和技术培训等。

2、建立标准化基地。改善特色项目基地生产加工条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购置仪器、设备,普及应用设施栽培、喷滴灌、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等。

3、落实优质高效技术。开展化肥减量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高效技术,推广功能性农膜、商品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应用,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

4、规范项目基地运行管理。建立健全项目基地生产档案,加强品牌建设,落实源头赋码,鼓励开展基地数控设施建设和农产品检测。

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根据产业基础、技术水平等现状,围绕功能目标,把握重点、因地制宜确定建设内容。

四、补助对象及标准

1、补助对象:财务制度健全、核算规范,特色产业生产基地规模较大(有自主产权或合同期不低于10年,水果、花卉、苗木50亩,其它产业100亩以上)、设施较优、技术先进、基础条件好、标准化生产水平高的农业企事业单位、农业经营主体、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等。

2、补助标准:单个项目补助不超过30万元。

五、申报和建设程序

1.申报程序:项目主体提出书面申请,填写附件1《20xx年市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项目申报书》,经乡镇审核并签署意见后推荐报市农业农村局;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组依照申报主体生产规模、经济实力、技术力量、经营状况等进行评审,形成审核意见提交局务会研究确定建设主体,在市政府网公示无异议后批复实施。

2.申报材料:书面申请报告(1份);《20xx年市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项目申报书》(一式3份);项目基地租赁合同(复印件1份);申报主体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1份);申报主体企业征信报告(1份);法人身份证(复印件1份)。

3、组织建设:项目批复后,建设主体按照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进度和工作要求,抓好建设。

4、进度安排:20xx年6-12月,为项目实施阶段;20xx年8-12月,为项目检查、验收、总结阶段。

六、资金用途、管理及补助方式

1、资金用途:项目资金主要用于建立特色产业示范片,组织开展特色产品宣传展示,建设示范基地田间(园地)基础设施,购买相关设施设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使用新农药、肥料,新机具等,已享受其他项目资金补助的建设内容不得重复申请补助。

2、专账管理:项目承担单位应设立专账,符合项目建设内容且在补助范围内的、提供正规税务发票数额不得少于项目财政补助资金数额。不在项目补助范围内的开支、20xx年1月1日前的开支、现金开支、已享受财政补助的开支、场地和设备租金等不得作为项目资金列支。

3、补助方式:项目采用先建后补方式。

七、保障措施

1、组织领导

为了确保我市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项目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和完成,成立农业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和项目技术指导小组。

项目日常工作由局科教股负责,具体工作由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和项目技术指导小组负责指导实施,做到“既分工、又合作”,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扶持政策

依据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关于下达20xx年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等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通知》(闽财农指〔20xx〕82号)文件精神予以扶持。

3、强化监管评价

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申请、分配、使用和管理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落实项目资金监管。列入建设计划的项目,项目建设内容实施完成后,建设主体向农业农村局提交书面验收申请,由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从项目技术指导小组中抽调相关人员成立验收小组对项目进行验收,验收合格按批复金额拨付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项目补助资金。

精彩范文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实施方案优秀篇


为深入贯彻实施国家和省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着力推动我县制造业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提高我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根据《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办公室关于推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试点县(区)的通知》(工信办运行〔20xx〕11号)精神,加快形成我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县企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评价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标准,发挥优势企业的示范效应,突出化妆刷特色产业和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主导产业,加速产业升级,坚持制造业立县,推动县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重要意义

县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6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全国及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家,上市公司1家。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2个,省级科技研发平台7个。目前已经形成尾毛化妆刷加工特色产业及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制造、卫生用品等支柱产业。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和绿色发展,提高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质量,实现制造大县向制造强县的转变,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但我县仍然存在着工业结构不优、产业层次偏低、企业实力不强等问题。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机制,能有效引导我县加快优化工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全面贯彻落实“工业强县”战略,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着力打造东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三、基本原则

(一)落实政策,体现县域特色。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和国家及省委省政府要求,以大发展、大格局、高精特新为理念进行顶层设计,系统科学地构建指标体系,确保国家及省委省政府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部署得到全面落实。引导全县制造业企业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转变发展方式,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特量”。

(二)评价引领,树立发展导向。通过构建县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引导各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推进相关重点工作。考核指标的设定体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要求,科学合理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注重数据的真实可靠,注重制度的科学规范。既客观体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又合理反映企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成效。

(三)科学合理,操作简明实用。所选取的指标具有较强的公认性和代表性,以单位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单位产出生态环境影响为导向,聚焦企业用地、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资源、环境硬约束,全面衡量企业经济产出和社会效益。依托较为完备的统计制度,确保数据可获取、可对比、可延续、可评价。充分考虑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发展基础,分阶段对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实际用地面积5亩(含)以上的规模以下制造业企业稳步推进,逐步扩大范围,最终实现上述制造业企业全覆盖。

四、指标体系

(一)考评范围

辖区内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及实际用地面积5亩(含)以上的规模以下制造业企业。

(二)考核频次

每季度开展一次。

(三)考评指标

评价指标和权重按照基础分值项和加分项、规模以上企业与规模以下企业分别设置。

1.基础分值项(总100分)

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各指标权重为:亩均增加值(权数20)、亩均税收(权数10)、单位能耗增加值(权数10)、全员劳动生产率(权数20)、净资产收益率(权数10)、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权数10)、单位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权数10)、产业导向(权数10)。

规模以下制造业企业各指标权重为(100分):亩均税收(权数60)、单位用电税收(权数20)、产业导向(权数20)。

2.加分项

(1)省、市认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的加2分,市级的加1分;

(2)获评国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工业设计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及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国家级的加3分,省级的加2分、市级的加1分;

(3)获评高新技术企业的加2分;

(4)获得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市长质量奖的企业,获得国家、省质量标杆的企业,获得“省全面质量管理示范企业”荣誉称号的企业,国家级的加3分,省级的加2分,市级的加1分;

(5)国家、省认定的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国家级的加3分,省级的加2分;

(6)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加2分;

(7)获得国家、省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的企业,创建为国家级“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的企业,国家级的加2分,省级的加1分;

(8)获得国家、省级能效水效“领跑者”称号的企业,国家级的加2分,省级的加1分;

(9)获得国家、省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示范企业称号,获得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国家级的加2分,省级的加1分;

(10)每获得一项发明专利加2分,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加1分;

(11)积极采用5G技术和场景应用的,每一项加2分;

(12)获得智能工厂的加2分,获得智能车间的加1分;

(13)每出口创汇100万美元,加1分;

(14)鼓励企业引进人才,新入职研究生以上学历或中高级职称人员的得1分;

(15)鼓励企业技术改造、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改造,每投入300万元,得1分;

(16)履行社会责任,对乡村振兴、文明创建、环保攻坚、疫情防控等做出贡献的企业,加1分;企业用工200人得1分,对吸纳脱贫贫困人口就业的吸纳20人得1分。

(四)指标定义及计算公式

1.亩均增加值。增加值指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按照收入法计算,计算方法: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值+营业盈余。计算公式为:亩均增加值=增加值÷实际占地面积。

2.亩均税收。实缴税金指企业评价年度在辖区实际缴纳入库且与持续经营有关的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契税、耕地占用税、车船税等税金(实际入库数+免抵调库数-出口退税以外的其他退税数)。实际占地面积指年度统计报告期末企业实际占用的全部土地面积。“一地多企”,应将该宗土地上所有租赁企业的调查数据汇总后,归入到该宗土地使用人,以宗地使用权人作为评价对象;“一企多地”,应将相应土地和其他数据合并计算。计算公式为:亩均税收=实缴税金÷实际占地面积。

3.单位能耗增加值。能耗总量指工业企业在工业生产中消耗的能源总量,包括工业生产活动中作为燃料、动力、原料、辅助材料使用的能源,生产工艺中使用的能源,用于能源加工转换的能源,以及非工业生产活动中使用的能源。计算公式为:单位能耗增加值=实缴税金÷能耗总量。

4.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季)平均职工人数指企业年(季)度平均参保职工数。计算公式为: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值÷年平均职工人数。

5.净资产收益率。所有者权益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净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所有者权益。

6.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研发费用指企业在税务纳税申报系统中确认的用于加计扣除的研发经费支出。营业收入指企业确认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业务的收入。计算公式为: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研发费用÷营业收入×100%。

7.单位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当量指排污企业缴纳环保税金时环保部门核定的污染物当量。计算公式为:单位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当量÷增加值。

8.单位用电税收。用电量指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全部用电总量。计算公式为:单位用电税收=实缴税金÷用电量。

9.基准值。指标基准值是基于纳入评价企业指标基础数据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确定,用于同每一个企业指标基础数据相比较的指标参照值。相关部门提供或实地测量所得的纳入评价企业指标原始数据,按照一定程序取得企业认可,确定为纳入评价企业的指标基础数据,并据此确定各指标基准值。

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的指标基准值由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领导小组确定,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实行动态调整,原则上每3年调整一次。各项指标基准值按我县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各指标基础数据加权平均值的1.5倍左右确定。

(五)计分方式

综合评价基础分值为100分,按照每个指标的权重确定各评价指标基本分。

1.单个指标得分按计算公式计算。

2.某个指标实际值为负值或空缺的,该指标得分为零。

3.没有主要污染物排放的企业,其单位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当量指标得分为本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企业的单位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当量指标得分的加权平均值。

4.加分项。最高不超过10分。

5.减分项目。围绕企业安全生产、守法经营,设置负面清单减分项目。最高不超过10分。

五、评价分类

根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得分情况,将企业划分为ABCD四类,规模以上与规模以下企业分别排序,即:

(一)A类(优先发展类):指资源占用产出高、经营效益好、税收贡献大的企业。具体标准为综合评价得分列所在参评企业总数前20%的企业。

(二)B类(鼓励发展类):指资源占用产出较高、经营效益较好,但转型升级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的企业。具体标准为综合评价得分列所在参评企业总数20%-60%之间的企业。

(三)C类(提升发展类):指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综合效益不佳,需要进行重点帮扶、倒逼提升的企业。具体标准为综合评价得分列所在参评企业总数60%-90%之间的企业。

(四)D类(限制发展类):指发展水平落后、综合效益差、需要重点整治的企业。具体标准为综合评价得分列所在参评企业总数90%-100%之间的企业。

各类型企业划分标准每年可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动态调整。

六、评价应用

(一)企业的评价结果应当以适当方式及时向被评价的企业通报;原则上评价为A、B类的企业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暂不将评价为D类的企业结果向社会公开。

(二)对综合评价分类企业在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供地、用电、用水、排污权和信贷,以及其他相关服务管理等实施差别化政策,由相关部门制定相应政策和操作细则。

(三)县政府根据制造业企业发展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对A类企业给予政策资源倾斜,支持其做大做强;对D类企业采取限批限供政策,督促其整改提升,引导不具备发展空间的企业市场化出清;对B类、C类企业结合实际分别制定引导性政策,助推其转型升级。

七、组织实施

(一)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工作机制,县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组织成立由相关县直部门和行业专家等共同组成的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定期研究推进相关工作,解决评价考核过程中的问题,指导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工作统筹推进,确保工作质量。

(二)综合评价工作每季度开展一次,每年5月30日、8月30日、11月30日和次年2月28日前完成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并及时做好评价结果上报工作。

(三)建立健全综合评价结果公示、投诉受理、纠错等制度。综合评价结果及时向有关部门和企业进行通报。因客观原因造成综合评价结果有误或遗漏的,由企业申请,经县级相关部门审核,对综合评价结果给予调整或增补。

(四)开展综合评价工作不向企业收取任何费用。任何个人或组织均可举报综合评价工作中的不公平、不公正和弄虚作假行为,或对综合评价结果提出异议。

(五)加强数据管理。切实抓好统计数据的采集、审核、测算、评估、汇总和提供等工作,确保指标内涵一致、口径范围相同、数据来源可靠、计算方法准确、结果客观公正。

(六)增强综合评价工作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意识。所有人员均需履行保密责任,在公开综合评价结果前,一律不得对外泄露相关信息。相关部门未经允许,不得使用综合评价数据或相关信息。对在工作中违反纪律规定的人员及部门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七)强化成果运用。建立评价结果公开通报制度,通报全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结果,营造创优争先的竞争机制。引导我县政府部门制定实施导向清晰、对象精准的资源差别化配置政策,将资源向质量效益好的企业倾斜。

一业一证改革降低行业成本实施方案合集


为全面落实上级“一业一证”改革部署,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面实施“一业一证”改革大幅降低行业准入成本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政办字〔20xx〕185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全面实施“一业一证”改革大幅降低行业准入成本实施方案的通知》(政办发〔20xx〕13号)相关要求,就我区全面推进实施“一业一证”改革,大幅降低行业准入成本,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发挥我区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一枚印章管审批”优势,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为核心,以制度创新、流程再造为重点,优化制度供给,建立健全行业综合许可制度,推动行政许可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通过事项整合、流程再造、信息共享,将一个行业所有行政许可信息集成到一张综合许可证,促进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

二、改革任务

(一)实施清单管理,实现“一单覆盖”。按照“一业一证”改革行业目录(见附件1),明确改革行业、涉及的审批事项和责任部门。改革行业目录实行动态调整,法律、法规修订或政策变化,行业许可事项变动调整为一项的行业,不再实行“一业一证”改革,并向社会及时公布。

(二)相对集中审批事权,实现“一门办理”。各相关审批职能部门,要积极承接“一业一证”改革涉及的市级下放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减少业务跨层级办理。要围绕行业综合许可,优化部门审批许可资源、再造审批流程,建立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一体化审批许可服务格局。各相关审批职能部门要严格落实“三集中、三到位”要求,力争把“一业一证”改革涉及的审批事权全部进驻新为民服务大厅,实现行业综合许可“一门办理”。

(三)整合审批要件,实现“一次告知”。以企业高效办成行业涉及的全部行政许可为目标,对行业涉及的全部行政许可的审批条件进行标准化梳理集成,形成一张全面、准确、清晰、易懂的告知单,一次告知申请人。

(四)简并申报材料,实现“一表申请”。按照共用信息共享应用、个性信息单独填报的原则整合申报材料,将多套申请材料归集为一套申请材料,实现一表申请。需要现场核查的事项,除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产业政策外,需要提交的法定申请材料可由核查人员现场确认并获取。

(五)优化受理流程,实现“一窗受理”。在新为民服务大厅开辟“一业一证”办理专区,设置综合受理窗口,对行业综合许可实行“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同核查、一并审批”办理。按行业做好指引,实行全程帮办代办服务。

(六)合并核查程序,实现“一同核查”。对需要现场核查事项,统筹组织,部门联合,实现多个事项一次核查、整改意见一口告知、整改情况一趟复审。积极推行远程视频勘验、审勘合一。

(七)再造审批模式,实现“一并审批”。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审批用时依照全流程审批事项中需要现场核查用时最短事项的时限确定,限时办结。

(八)完善审批平台建设,实现“一网通办”。推进“一业一证”行业综合许可系统建设,推行全部行业在线申请、在线受理、不见面审批。大力推进数据信息共享,凡是能通过信息共享获取的信息,原则上不得要求企业和群众重复提交;凡是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信息,原则上不得要求其他单位和申请人重复提交;凡是应由审批部门及相关机构调查核实的信息,原则上由审批部门自行核实,实现相同信息“一次采集、一档管理”,避免企业重复提交材料。

(九)创新准营方式,实现“一证准营”。使用全省统一的行业综合许可证样式,加载集成有效许可信息的二维码,实现行业经营许可信息一码覆盖。各级各部门对行业综合许可予以认可,并加强推广应用。市场主体只需在经营场所公示行业综合许可证,即视为符合各监管部门的亮证要求。

(十)加强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协同,实现“一体联动”。健全审批监管信息双向反馈机制,加强许可信息、监管信息和执法信息双向推送、信息共享、协同联动。推行“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监管,在避免执法扰民的同时提升监管实效。强化信用监管,建立经营异常名录企业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强化基于信用评价的市场约束机制。

三、实施步骤

(一)统一规范标准。严格按照省地方标准《“一业一证”行业综合许可工作指引》(DB37/T4280—20xx)和《省“一业一证”改革行业综合许可工作规范》要求开展行业综合许可工作。使用全省统一的行业综合许可证,统一版面内容和证书规格。坚持统一的行业综合许可信息化建设规范,统一接口规范、数据采集、运行管理等规范标准。20xx年5月底前,分行业统一编制完成新增30个行业的行业综合许可一次告知书、办事服务指南和业务审理手册,统一要求、整合流程、压减时限、简并材料,按照成熟一个、公布一个、实施一个的原则公布实施。

(二)推进系统平台建设。按照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要求,完善“一业一证”平台建设,落实20xx年3月底前完成新增行业综合许可流程接入并开展网上试运行,实现20xx年5月1日纳入政务服务平台运行及相关业务全面推开的要求。不断完善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实现审批监管信息的双向推送、双向认领。

(三)稳步发放证件。申请人可使用“一业一证”平台线上申报,或在“一业一证”专窗线下申报。严格落实自20xx年1月1日起应使用“一业一证”平台线上制发行业综合许可证的要求。新增加行业许可流程纳入“一业一证”平台运行前,按照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实施行业综合许可。(牵头部门:区行政审批服务局,责任单位:区各相关部门)

四、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一业一证”是我区打造手续最简、环节最少、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营商环境,深化“证照分离”和“一次办好”改革的深入探索和实践,是“一窗受理”“一链办理”改革的推进升级。各镇街及区各有关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一业一证”改革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

(二)强化组织领导。区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做好“一业一证”改革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推进、监督管理等工作,建立健全会商机制,研究解决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改革顺利推进。监管部门要充分认可行业综合许可证的效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健全“一业一证”改革工作机制,构建横向互通的部门协同工作格局,请涉及到的审批部门和监管部门明确分管负责人和联络员各1名。

(三)加强社会宣传。各镇街及区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做好“一业一证”改革的政策解读和社会宣传工作,及时总结工作中的好做法和典型案例,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新媒体等途径,广泛宣传“一业一证”改革意义和举措,促进社会认知、市场认可、群众认同。

【方案精选】深化资本市场工程实施方案优秀篇


为深入落实全省推进企业加快上市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按照《关于深化资本市场县域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金监资〔20xx〕4号)文件要求,加快推动我县资本市场发展工作,加强企业上市挂牌梯队建设,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政府引导、企业自愿、政策扶持”的工作原则,按照“培育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挂牌一批”的总体思路,建立健全促进企业上市、挂牌的工作机制,强化上市、挂牌后备企业培育,完善落实奖励扶持政策,加快推进我县企业上市、挂牌工作,着力提升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全县经济高质量高速度发展。

二、工作目标

20xx年全县新增股权交易中心“晋兴板”挂牌企业2家以上;新增进入市上市挂牌后备资源库企业3家以上;新增进入县上市挂牌后备资源库企业3家以上。

三、推进举措

(一)建立完善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对持续经营2年以上、主营业务突出、拥有自主研发、领先技术等优势的企业,由各乡镇、县直相关部门推荐报送或由企业自行申报。在此基础上,筛选一批符合上市挂牌条件的企业列入我县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由县政府办专人负责,对库内企业实行动态更新管理。

(二)完善金融服务对接机制。县政府办要加强与证券公司、银行及相关中介机构的联系,为入库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引导银行为入库企业制定综合融资方案,解决企业融资难题;鼓励专业性强、诚信度高的优秀中介机构认领入库企业,一对一提供专业服务,提高我县企业上市、挂牌的成功率。

(三)加强企业上市挂牌培训辅导工作。县政府办要积极利用培训会、新闻媒体等多形式、多途径宣传企业上市挂牌有关知识;要定期深入企业,宣讲上市挂牌政策法规,帮助企业了解相关政策,提高企业对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认识,增强上市挂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积极开展企业上市挂牌业务培训,为企业融资决策提供帮助,组织已上市挂牌企业进行经验交流,通过典型示范,激励后备企业加快与资本市场对接。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工作机制。成立县深化资本市场工程工作领导组,主要负责全县企业上市、挂牌等工作的组织、协调、政策制定等,定期召开会议,听取企业上市工作汇报,研判工作进展,协调解决企业上市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县政府办要加强协调服务、督促检查等日常工作。

(二)开辟绿色通道。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等直通车式、定制式办法,及时研究解决企业上市挂牌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县发改、工科、财政、人社、自然资源、住建、商务、应急管理、市场监管、行政审批、环保、税务等有关部门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企业上市挂牌中需申请出具合规性证明函件或办理相关手续的,要及时予以办理;涉及多部门审批的,实行特事特办,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三)落实奖补资金。县财政每年在预算内安排企业上市挂牌奖励专项资金,按照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方式和额度,在省市奖补政策的基础上,县级继续给予支持,减轻企业上市、挂牌的负担,増强企业上市、挂牌的源动力。

优秀方案:区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模板


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改善全区水环境,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努力建设更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相关部署要求,以“河道通畅、水体清澈、岸坡绿化、景色优美、管护到位”为目标,系统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构建水系相连、河网相通的健康水循环体系,切实提升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为打造“四个”提供水环境支撑保障。

二、目标任务

20xx—2024年,全区累计建成农村生态河道216条,总长706.17公里,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不低于50%。具体建设任务如下:

(一)20xx年建设任务:全区累计建成农村生态河道63条,总长201.33公里。其中,区水利局牵头实施15条、总长62.31公里;乡镇(街道)负责实施48条、总长139.02公里(具体河道类型为:建设农村生态河道45条、总长135.02公里;整治村级沟塘3条、总长4.0公里)。

(二)20xx年建设任务:新建成农村生态河道66条,总长219.82公里。其中,区水利局牵头实施7条、总长61.1公里;乡镇(街道)负责实施59条、总长158.72公里(具体河道类型为:建设农村生态河道50条、总长144.62公里;整治村级沟塘9条、总长14.1公里)。

(三)20xx年建设任务:新建成农村生态河道52条,总长177.26公里。其中,区水利局牵头实施5条、总长54.82公里;乡镇(街道)负责实施47条、总长122.44公里(具体河道类型为:建设农村生态河道40条、总长107.24公里;整治村级沟塘7条、总长15.2公里)。

(四)2024年建设任务:新建成农村生态河道35条,总长107.76公里。其中:区水利局牵头实施5条、总长23.3公里;乡镇(街道)负责实施30条、总长84.46公里(具体河道类型为:建设农村生态河道25条、总长75.06公里;整治村级沟塘5条、总长9.4公里)。

三、实施步骤

全区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工程自20xx年9月开始,至2024年10月底结束,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动员发动(20xx年9月)

动员部署全区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工作,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深入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20xx年10月—2024年10月)

20xx年10月30日前,各乡镇(街道)根据区级下达的农村生态河道建设任务,制定年度具体实施计划,并报区水利局备案,启动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每月10日前将农村生态河道建设进展情况报区水利局,20xx年度工程按照两批分别于11月15日、12月30日前完成,20xx-2024年度工程最迟于每年度10月底前全面完成。具体进度要求如下:

1.20xx年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工程需于10月下旬进场施工,11月15日前完成农村生态河道24条70.35公里,12月30日前全面完成20xx年度农村生态河道建设任务。

2.20xx—2024年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工程。第一季度需完成方案编制及招标工作,第二季度工程开工建设,完成总体工程量的50%,第三季度完成总体工程量的65%以上,每年度10月底全面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第三阶段:考核验收(每年10月—11月)

农村生态河道建设主要考核区级下达的20xx—2024年农村生态河道建设任务。对建成的农村生态河道,各乡镇(街道)要根据《省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标准(修订)》《省农村生态河道评分细则》等文件要求,于每年10月底开展农村生态河道建设自评,自评达标的,及时报区水利局申请复核,区级复核通过后,于每年11月份申报省级最终认定,经最终确认的年度达标农村生态河道建设长度将作为上级财政安排各乡镇(街道)补助经费的重要依据。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全区农村生态河道工程建设总指挥部,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分管领导任副总指挥,区政府办、水利局、财政局、公安分局、交通运输局、住建局、行政审批局、资规分局、城管局、工信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技术指导、督查考核等工作;各乡镇(街道)相应成立分指挥部,负责做好本辖区方案制定、组织实施等工作。

(二)强化宣传引导。各乡镇(街道)和区有关单位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微信等媒介加大宣传,着力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工作,积极宣传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成效和先进典型,同时对一些破坏河道环境的反面典型进行曝光,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治水的良好氛围,不断巩固和提升农村生态河道治理成果。

(三)强化责任分工。区农村生态河道工程建设总指挥部牵头做好农村生态河道建设组织协调、技术指导、标准制定、协调服务、督查考核等工作;各乡镇(街道)要严格落实属地主体责任,整合多方资源,系统推进本辖区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各成员单位要根据部门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确保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四)强化资金保障。各乡镇(街道)、各相关部门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资金筹措方案,为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要积极拓宽农村生态河道建设资金筹措渠道,小河道建设资金由乡镇(街道)负责筹集保障,上级财政根据考核验收情况给予一定补助。同时要创新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各类资金投入,发动农村居民筹资筹劳,形成多元资金投入机制,保障工程顺利实施。

(五)强化督查考核。区农村生态河道工程建设总指挥部办公室要牵头会同相关单位共同研究建立农村生态河道建设督查考核机制。加强工程监管,严格执行项目建设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制,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和财务管理安全。要跟踪督查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情况,及时通报整改存在问题,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力的单位要严肃通报问责。

方案范文:建设法治文化特色小镇实施方案


建设法治文化特色小镇实施方案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灵魂和基础。为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动我县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根据县局《关于培育建设法治文化特色小镇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现就在我镇建设法治文化特色小镇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和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育全社会法治信仰为主要目标,注重联动融合,汇聚发展要素,着力打造文化特色鲜明、法治内涵丰富、文明程度较高的区域法治文化集群,引导干部群众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更好服务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六增六强”、建设“强富美高”全面小康新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二、重点任务

(一)集聚要素,打造法治文化阵地精品区

利用镇村完善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镇民俗博物馆、馆、镇渔鼓舞展馆、知青馆、雪枫墓园红色教育基地、镇村书屋、刻纸门花作品展示馆、护城河观光带、渔民新村等场所,融入法治文化元素,集中彰显法治文化蕴意、法治文化精髓、法治文化理念,营造浓郁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

深入挖掘和整理本地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道德文化、诚信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全面阐释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通过法治灯箱、法治书画、法治墙绘、法治共享书屋等载体,用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浅显易懂的方式推动法治文化有形呈现,实现法治文化与生态环境、乡风文明的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二)多元参与,打造法治文化活动特色区

依托镇村组建的文化艺术活动团体,在重大节庆和特殊时间点,结合普法“信风”,组织法治文化巡演、镇刻纸门花传承培训班,丰富了当地群众文化生活、传承传统艺术的同时,增强了群众对新时代新理念、国家政策、法律知识的了解。此外以法治大讲堂、法律知识竞赛、法治书画展览、以案释法讲座、法律夜(早)市等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参与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增强法治观念,提升法治素养。

利用“刻纸门花”传统艺术和民间刻纸艺人,将传统技艺与新时展相结合,运用单刀刻纸技艺创作法治类刻纸作品,此外积极组织草根艺术团等艺术团体,编排各种法治类的节目,文化站、学校组织法治书画、法治漫画作品征集、评比、展览活动,多方联动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将法治文化活动融入到文明村居、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丰富民族传统节日的法治文化内涵,广泛开展法治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志愿服务进社区、进家庭,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品牌化。

(三)深化治理,打造法治文化实践样板区

与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相融合,推动法治文化融入村居孝悌文化、乡贤治理、党支部建设中,融入村规民约、家规家训,引导居民订立规矩、重塑习惯、涵养法治。

利用创建“无讼”村居活动契机,推动法治文化与法治乡村建设相融合,将法治文化贯穿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全过程,衔接人民调解、访调、公调、诉调对接等多元纠纷解决机制,通过德法教化、熏陶感染,助推社会环境和谐稳定。

三、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培育法治文化特色小镇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县,深化法治建设的生动实践。要将法治文化特色小镇建设作为实现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推动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工作部署,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职责分工,推动法治文化特色小镇培育建设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二)强化协调联动。法治文化特色小镇是一项开拓性、创新性项目,需要相关业务部门的通力协作和密切配合。要整合各方资源,明确具体责任,形成工作合力,要切实加强与社会文化力量的联动协作。

(三)强化指导落实。司法所统筹法治文化特色小镇建设工作,以打造省级法治文化特色小镇的标准,进一步强化工作指导,分管领导加强日常工作督查,确保法治文化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做实做细。

优秀方案: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模板


为加快推进我区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20xx年创建成省“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以下简称“四好农村路”)示范区的总目标,根据省交通运输厅、财政厅、人社厅《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交发〔20xx〕59号)、省交通运输厅、人社厅《关于印发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评选方案(试行)的通知》(陕交发〔20xx〕14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四好农村路”示范镇创建实施方案的通知》(汉政办发〔20xx〕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创建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工作目标,坚持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建管养运长效机制,提升农村公路通畅水平、安全条件、路域环境和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二、总体目标

——“建好”农村公路。到20xx年,建制村通畅率达到100%,自然村通畅率达到70%以上。已完成沥青或水泥硬化的等外农村公路具备升等改造条件的全部改建为等级公路,新改建农村公路一次交工验收合格率达到98%以上,完成县、乡道和重要村道的安全隐患整治工作。

——“管好”农村公路。到20xx年镇(街道)农村公路管理站(所)设置率100%,100%建制村建立村道管理议事机构,100%建制村安排专人承担农村公路管理工作,农村公路管理机构经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镇(街道)、村落实必要的管理经费,路政案件的发现处理率和结案率分别达到90%和95%以上,农村公路路域环境大幅改善。

——“护好”农村公路。到20xx年,农村公路经常性养护率达到100%,优、良、中等路的比例不低于75%,路面技术状况指标(PQI)逐步上升,日常养护经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

——“运营好”农村公路。到20xx年,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比例达到100%,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达到AAA级,培育至少5家农村交通物流示范企业,基本建成覆盖区、镇(街道)、村的三级农村物流网络。

三、主要任务

(一)科学安排,因地制宜,全面建设好农村公路。

1.严格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实施提档升级工程。相关镇(街道)应在区交通运输局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农村公路建设标准,积极实施农村公路新建改造工程,确保“建成一条、达标一条”。实施通村完善、通村联网等工程,确保具备通车条件的建制村畅建制率基本达到100%。实施农村四级公路提档升级工程,重点对已实现沥青或水泥硬化、具备升等改造条件的等外农村公路进行升等改造,保证路面宽度、安保设施、排水设施、道路交通安全标线、标志以及安全防护设施达到规范标准要求。

2.提升农村公路安全水平。加快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对全区农村公路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整治,持续完善农村公路安全隐患数据库,实施农村公路急弯陡坡、临河傍水、断头路等重点路段的安全隐患整治。20xx年底,安全隐患全部整治到位。并做好农村公路四、五类危桥改造与桥涵配套工作,确保危桥数逐年下降。“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30座危桥改造及桥涵配套工程项目。20xx年底全区农村公路三类及以上桥梁的比例不小于85%。杜绝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较大和一般事故明显下降。

3.加强农村公路质量管理。健全区交通质量监督站相关管理监督制度,建立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咨询和检测等从业单位“黑名单”制度。落实农村公路建设“七公开”制度,健全农村公路“六位一体”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管理单位要切实落实质量安全责任,明确质量和安全责任人,提高工程质量和使用寿命,重点加强对桥梁和高坡堤坎路段施工质量及安全生产管理。所建项目应纳入行业监管范围,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进行验收及鉴定工作。确保到20xx年农村公路及桥梁工程验收合格率达98%以上。

(二)健全体制,规范运行,全面管理好农村公路。

1.健全农村公路管养体制。区交通运输局主管全区农村公路管养工作,负责对相关镇(街道)、村(居)委会管护工作的指导监督;各镇人民政府、相关街道办事处承担本区域内一般乡道、村道的建设、养护工作,并做好路产路权保护。将农村公路建管养工作纳入对相关镇(街道)的年度目标考核,落实相关镇(街道)对农村公路建管养工作的属地主体责任。根据区域内农村公路建管养规模,各镇人民政府、相关街道办事处应健全农村公路管理和议事机构,设立农村公路管理站(所),负责辖区内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巡查、考核、统计、核算等工作,指导各行政村落实专兼职护路员。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经费应足额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公路建管养资金保障机制。

2.加强农村公路执法能力建设。加快构建区统一执法、镇(街道)与村(居)委会协助执法的三级群管网络,建立区有路政员、镇(街道)有监督员、村有护路员的路产路权保护体系。区农村公路管理局应持续完善农村公路管理法规细则,相关镇(街道)、村(居)委会在乡规民约、村规民约方面制定率应达100%。加大超载超限治理和常态化流动检测,对逃检和绕行的违法车辆进行严厉打击,路政案件的发现处理率和结案率稳步提升。

3.全面整治农村公路路域环境。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汉台大队、相关镇(街道)应全面加强对公路红线控制区为重点的路域范围内违章建(构)筑物、违法开设平交道口、挖掘占用、占道晒粮、摆摊设点、设置非公路标志、路边种植、乱堆乱放现象的严格查处,推进路田分隔、路宅分家。区林业局、相关镇(街道)根据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选择合理的乔灌草立体搭配和色彩造型搭配,对县道及重要乡道公路交叉口进行园林式绿化、美化改造,综合治理农村公路绿化病虫害,提升农村公路绿化、美化品质,打造畅安舒美的农村公路路域环境。

(三)有路必养,养必到位,全面养护好农村公路。

1.平稳有序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区为主体、行业指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养护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养护市场化专业化进程。农村公路大中修等专业性养护工程,逐步由区农村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通过向社会公开招投标等方式,择优选择具备资质条件的专业化养护单位,实行合同管理和计量支付。县乡道的非专业养护可由区农村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或镇(街道)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集体或个人承包养护、群众集中性季节性养护等模式。村道的非专业性养护,可委托村(居)委会承担,或采取个人、家庭分段承包等方式实施。

2.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规范与考评体系。从20xx年起,实行新建农村公路竣工、达标双验收,在工程竣工验收的基础上,对农村公路路田分隔、路肩边坡宽(坡)度、排水设施、桥梁涵洞、安保设施、沿线绿化等项目进行达标验收,验收合格同步列入管养范围,实现建管养无缝对接。加强农村公路预防性养护,科学制定小修养护计划,按需实施大中修工程。建立规范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监督检查、考核评比办法,明确监督检查的内容和频次,细化考核的指标和评比的奖惩标准。

3.加快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信息化步伐。持续完善农村公路基本信息、养护检查与评定情况、营运状况等信息化“电子地图”,推进信息共享,努力提升养护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相关镇(街道)、行政村要规范档案台账,做好农村公路管护队伍技能与安全培训。

(四)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全面运营好农村公路。

1.提升农村客运水平。探索推行“路、站、运”协调发展机制,农村客运站点应与新改建农村项目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严格落实农村客运班线通行条件联合审核机制,达不到安全运行要求和无保障措施的路段,不予批准营运线路。引导客运企业不断完善农村客运班线网络,督促其不断推进县乡村主干道路公交化改造,确保到20xx年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村客运班线比例达到100%,持续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

2.加强农村物流示范点建设。区发改、经合、商务、财政等部门要紧紧围绕运输组织、运力结构、城乡配送等重点方面,研究制定农村物流与拓展对外开放通道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管理办法和激励政策。鼓励“运邮合作”,采用“多站合一、资源共享”模式,实现运输站场与邮政服务的有效衔接。充分利用已投入使用的农村客运站、公交首末站,加大对农村物流示范企业的扶持,至少培育5家物流示范企业,基本建成覆盖区、镇、村三级的农村物流网络。

3.加大文明安全运输与运政执法建设。强化法制与文明宣传,强化司乘人员的安全培训,提升全域旅游与综合创建工作水平,做好文明班线的监督引导。加强源头企业治超管理,遏制超限超载车辆驶入农村公路,运政案件的发现处理率和结案率稳步提升。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调整汉台区“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推进“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协调解决“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镇人民政府、相关街道办事处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并制定具体可行的工作方案,提出针对性的实施步骤和分阶段目标,认真抓好组织落实。

(二)做好宣传引导。各单位应大力宣传“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及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积极挖掘典型与素材,并及时报送至区“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电话:0916—2213172)。各镇人民政府、相关街道办事处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做好群众思想教育工作,积极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为农村公路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稳定环境。

(三)强化资金保障。建立以区、镇(街道)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为辅的“四好农村路”建管养资金筹措机制和投入增长机制,将其足额纳入财政预算。各相关部门积极把握“以奖代补”“以工代赈”“一事一议”等政策,争取各种扶贫和涉农资金,充分发挥省、市、区补助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区交通运输局要强化资金监管并做好项目绩效自评工作,做到专款专用。区财政按程序组织开展财政绩效评价或委托第三方开展绩效评价,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方案范文:民企带村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民企带村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为扎实开展“民企带村”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加快我镇乡村振兴步伐,现根据中共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的部署要求,并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目标任务

“民企带村”,即以民营企业为带动方,因地制宜,因企施策,创新机制,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走出一条“产业兴村、村企互惠、共同发展”的致富路。

二、总体要求

(一)“民企带村”坚持党委引导、政府协调、企业主导、村企对接,注重发展符合绿色发展的优势产业,推动村企共赢、村民致富、村财增收的有机结合。

(二)“民企带村”坚持上接政策,下接地气,精准带动,示范引导,将重点放在增强村集体经济,建立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让村级组织有更多财力去补短板、惠村民。

(三)“民企带村”坚持“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光彩理念,组织民营企业自觉自愿、量力而行,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寻求合适项目,促进村企和谐、互惠互利。

三、帮扶方式

动员民营企业与一个或多个村组织对接,形成“民企带村”机制和共建机制。

四、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镇“民企带村”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把“民企带村”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实化方案措施,把责任压实、工作抓实。

2.因材施策。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实施精准帮扶政策。如产业帮扶、商贸帮扶、就业帮扶、消费帮扶、公益帮扶、教育帮扶、技能帮扶等形式。

3.培树典型。加强引导、教育和帮助,总结推广经验,培树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参与行动的民营企业,向社会传递民营企业的正能量,扩大影响力。要让“民企带村”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在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受尊重、经济上有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