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零思考方案网网站!

【方案精选】中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及常规管理方案合集

2022-01-12
个人教学工作计划 心理健康教学工作计划 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工作方案

个人教学工作计划。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我们面临各种各样的项目建设,我们必然需要编制一份完整的实施方案,制定好实施方案对于自己也是一种成长,什么样的实施方案比较高质量?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方案精选】中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及常规管理方案合集”,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根据《中共县委县“十大提振”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文件的精神,到20xx年,我县高质量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综合实力跻身全市前列。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建设与评估的通知》(教基[20xx]18号)文件精神,为落实省颁课程计划,确保开足、开齐、上好所有课程,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实现任课教师专业化、常识技能课由专职教师担任。根据我县教学实际情况,经研究,特制定《中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及常规管理方案》如下:

教学工作量安排

1.一线教师。担任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核心学科教师每周教学工作量10-12课时(不含早会课和阳光体育);担任非核心学科教师每周教学工作量12-14课时(不含早会课和阳光体育)。

2.班子成员。中学校长、书记,周任课量不低于3课时;中学副校长、副书记、工会主席,周任课量不低于4课时;中学中层干部正职周任课量不少于6课时;中学中层干部副职周任课量不低于8课时。

3.班生额。同一年级学生数超过50人,经局中教室同意,才可调为2个教学班。

教学常规管理规定

1.备课及教学设计。学期初,每位教师制定可行的授课计划,安排好教学进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提前一周写好教学设计(杜绝网络下载打印的教学设计)。课后要进行教学反思,积累教学资料,不断提高教书育人质量。具体要求如下:

(1)初中课改年级的教师:教学设计应包含课题、教学目标、重难点、预习导学内容、情景问题创设、合作探究问题的设计(问题层次化)、精讲点拨内容、导学测评内容、教后反思。

(2)初高中非课改年级教师:教学设计应包含课题、教学目标、重难点、课时划分、教学过程和内容、板书、教后反思。

2.作业布置及批改。学校应建立班主任统筹协调管理机制,有效控制和协调各学科的作业量及时间长度,纠正学科本位,同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差异,有针对性分层次地布置统一必做与自主选做的作业,并向学生提出建议完成时间。教师应及时认真批改并评讲,批改符号要统一,签署批改日期,并有一定评语。具体要求如下:

(1)担任数学、语文、物理、化学、英语原则上都需要批改,其他科目一般不布置课外作业,如有布置,都必须批改。英语学科每周至少一篇书面表达,全批全改,语文作文要求每学期“八大八小”,全批全改,特殊情况每次不得少于三分之二,鼓励教师创导多样化的、富于实效的作业检查或批改方式的探索。

(2)非核心学科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布置与学科相适应的实践性作业,随教材配发的练习作业必须及时、规范性全批全改。

3.教师听课、议课和教研要求。

(1)听课制度。学校领导每人每学期听课20节以上,分管教学校长、教务主任每人每学期听课30节以上,教师每周至少要听课一节,并写好听课记录,听课记录要反映教学过程,分析评价结果,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与授课教师交流。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并注意与任课教师交换意见,以学论教。

(2)教学研究。学校要大力开展教学研究,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开展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校本培训。每学期教师至少开展一次校级公开课,每学年,各校至少举行一次面向周边学校和家长的教育教学开放周活动,每学期撰写一篇教学心得或论文。

(3)质量分析。各学科月考、期中和期末考试后,应及时做好的质量分析工作,撰写详细的分析报告,分析报告内容应包括:①试卷主要特点;②实测情况分析;③各题作答情况分析(反映学生作答情况并对主要错误及原因进行分析);④对下一阶段复习教学的建议。

03kkk.cOm精选阅读

方案范文:应急管理体系及能力规范化建设方案合集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县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应急管理体系、能力规范化建设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更加扎实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体系、能力规范化建设工作,镇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总书记“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的思想理念,推进我镇应急管理体系、能力规范化建设工作落地落实,遵循“统分结合、条块结合、平战结合、群专结合、防救结合”原则,统筹应急管理、安全监管、防减救灾三大职能,以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五有”为目标,逐步建设形成“统一指挥、权责一致、专常兼备、反应灵敏、联防联控、行动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打通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筑牢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为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安全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二、主要任务

(一)健全组织机构

1.设立应急指挥部。整合我镇原有各类应急指挥机构,组建以党政正职为总指挥,分管副职为副总指挥,相关工作部门为成员的镇应急指挥部。负责辖区内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减救灾的组织、指导、协调等工作。

2.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结合机构改革工作,在机构限额内,整合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汛抗旱、消防、森防、防减救灾等资源和力量,采取加挂牌子的方式,组建应急管理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分管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兼任,作为内设机构承担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应急管理办公室要有独立办公场所,并挂牌。配齐配强应急管理工作人员,把综合素质好、工作热情高、事业心责任心强的人员配备到应急管理工作岗位,保证应急管理工作队伍质量。

3.设立村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村“两委”建立“两委”书记、主任任组长,“两委”委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在我镇应急管理机构的指导下,协助做好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减救灾等工作。

4.构建应急管理网格。整合现有网格资源和力量,协助镇政府做好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减救灾等工作。

5.组建镇应急救援队伍。组建由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兼任队长,民兵、预备役人员、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等具有相关救援专业知识和经验人员为兼职队员的应急救援队,每支队伍规模保证在30人,确保遇有突发事件能够及时有效救援。组建由村主任作分队长,村民兵、预备役人员、保安员、卫生所(室)、志愿者、网格员为兼职队员的应急救援分队,每支分队规模保证在15人,确保遇有突发事件能够第一时间进行先期处置和救援。

完成时限:20xx年3月底前

(二)健全责任体系

6.落实领导应急管理责任制。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三个必须”的要求,落实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各工作部门的应急管理责任。党政主要负责人为应急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领导本辖区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减救灾等工作,组织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组织编制应急救援预案,支持指导应急管理办公室开展工作,协调解决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减救灾重大问题,组织指挥事故灾害应急救援;其他副职按照工作分工,协助主要负责人做好分管领域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减救灾等工作,研究解决分管领域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减救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7.明确应急管理办公室职责。应急管理办公室承担我镇应急管理指挥部的日常工作,按照3+X的基本架构明确职责。即承担辖区内应急管理、安全监管、防减救灾+负责消防安全,协调做好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地震地质灾害、道路交通、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实现第一时间消除安全隐患、第一时间进行应急预警、第一时间抢险救援,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的目标。

8.明确村应急管理工作内容。村按照3+X的基本架构明确职责应急管理工作内容,协助镇政府做好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防减救灾、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等基本知识、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的宣传普及工作;协助做好辖区安全生产及防汛抗旱、消防安全、森林防火、地震和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定期进行巡查检查,第一时间发现并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第一时间对风险隐患进行监测预警和管控,第一时间报告重大风险隐患和非法违法行为;第一时间报告事故灾害信息,第一时间开展初期处置和救援,第一时间组织自救互救和疏散群众;协助做好辖区内自然灾害灾情统计报送、灾情核查、灾害损失评估和救助管理等工作。

9.明确应急救援队伍工作职责。要明确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标准,按照属地、分级的原则确定应急救援队伍的救援区域、救援任务、响应程序、处置方法、施救原则等。要在应急救援指挥部的领导下,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动协作”的原则,建立应急救援队伍与相关职能部门和行业单位间的应急救援联勤、联训、联战工作机制,承担包括生产安全事故、火灾事故、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建筑施工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爆炸、群众遇险等事件的抢险救援任务,同时协助有关专业队伍做好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矿山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等综合应急救援任务。

10.明确网格员工作职责。应急管理网格员要按照“一岗五责”明确工作职责。“一岗”,即:应急管理网格员岗位。“五责”,即:火灾信息员职责、地震地质灾害信息员职责、防汛抗旱信息员职责、防减救灾信息员职责、安全生产信息员职责。主要工作内容是:宣传普及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防灾减灾、救灾救助、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等基本知识、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定期排查网格内安全生产及水旱灾害、消防火灾、森林火灾、地震和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风险隐患,第一时间向村报告风险隐患信息,督促整治隐患并对风险进行经常性的巡查监控;组织网格内各单位和村民进行应急逃生、自救互救演练,熟悉疏散逃生路线;第一时间报告网格内灾害事故信息,第一时间组织群众疏散逃生;承担网格内自然灾害灾情统计报送、灾情核查、灾害损失评估和救助管理等工作。

完成时限:20xx年3月底前

(三)健全工作机制

11.完善应急工作机制。建立完善覆盖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应急救援、恢复等全时段的工作机制,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并以流程图的形式悬挂上墙。工作机制包括监测预警机制、研判会商机制、应急指挥机制、协调联动机制、调查评估机制等。

12.建立应急值守制度。建立完善平战结合的应急值守工作制度,明确值班员工作职责,规范信息报送的内容、时间、渠道和程序,做到会信息接报、会情况处置、会协调调度。政务值班承担应急管理日常值班任务,履行应急管理紧急信息上传下达职责。应急等级响应或有重大紧急事件期间,借助县应急指挥中心信息资源和力量,启动临时性应急值班值守和指挥平台,履行应急值班、应急信息收集和上传下达、应急响应和协调指挥等职责。村要制定周值班计划,报政务值班室备案,值班员应保证通讯设备畅通、工作状态良好,遇有突发事件,要第一时间报告本级领导和上级值班室,如事态紧急,也可越级上报至县应急管理部门,而后再向本级领导和政务值班室报告。

13.健全应急预案体系。要针对辖区内安全风险点,本着科学、严谨、实用的原则,修订完善与上级政府相衔接的各类应急预案,包括突发灾害事故综合应急预案,以及生产安全事故、水旱灾害、地震和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消防火灾、森林草原火灾、自然灾害救助等专项预案。预案中的内容要涵盖突发事件预警通报、先期处置和自救互救、人员临时安置及舆情应对等,制定预案要因地制宜、务实管用。村要根据镇政府的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结合本地实际,建立职责清晰、简明扼要、操作性强的综合性、“多合一”处置方案。要建立预案动态管理制度,定期组织预案修订、预案演练,确保各级各类预案有机衔接。

完成时限:20xx年3月前

(四)强化应急能力建设

14.开展业务培训。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村应急管理人员、应急救援队伍队员和应急管理网格员的业务培训,每年累计不少于5天。培训内容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注重实践操作。通过集中授课、网上培训、现场教学、参与应急演练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应急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使每名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做到“五知十会”。

15.强化技能训练。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队员基础体能、基本技能训练和班组协同训练。可参照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训练大纲》科目内容,借鉴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训练模式,探索应急救援队伍组训方式,提升应急救援队伍实战化能力。

16.组织应急演练。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节约资金的应急预案演练。要加强对演练情况的总结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应急管理工作。要在演练中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教育群众,强化公众公共安全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完成时限:20xx年3月前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抓好工作落实,制定工作推进时间表、路线图,细化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精心组织、严密实施,高标准、高质量按时完成工作任务,扎实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体系、能力规范化建设工作。

(二)提高工作标准。应急管理办公室按照“十个一”的标准,夯实辖区内应急管理基础性工作,通过建设,使我镇有一个健全完善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有一个精准定位机构职能和明确人员职责的责任体系;有一套健全完善的基层应管理制度体系;有一个覆盖应急管理全时段的工作流程;有一套适应基层应急救援需要的现场处置方案;有一套满足基层应急管理培训需要的系列教案;制作一部指导基层应急管理体系、能力规范化建设的专题片。各项制度、流程模板要汇编入册,悬挂上墙。

(三)强化联动协同。应急管理工作涉及多个领域、多个部门,关系到千家万户,联动融合是工作的基础和灵魂,更是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离开联动融合,工作成效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各部门要在工作中强化联动融合的意识,探索联动融合的机制,健全联动融合的制度,落实联动融合的措施,不断提升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实效。

(四)坚持发动群众。要坚持群众观点,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千方百计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搞好群查、群防、群治,提高基层群众预防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各基层组织和单位作为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确保基层应急管理体系、能力规范化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方案精选】扶贫资产管理工作方案合集


为切实抓好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工作,持续发挥扶贫项目资产带贫减贫作用,带动建档立卡农户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根据《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扶领办通〔20xx)3号)、《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及资产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委办字〔20xx)7号)及《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对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精准方略,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框架下,按照现有资产管理制度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要求,结合扶贫开发“目标、任务、资金、责权”落实到县的实际,以明晰扶贫资产产权归属、确保扶贫资产安全为目的,以强化扶贫资产监管、实现扶贫资产保值增值为重点,以规范扶贫资产经营运行、明确资产权益分配为导向,建立健全扶贫项目资产的长效运行管理机制,确保公益性资产持续发挥作用、经营性资产不流失。

二、工作目标

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使用各级财政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世界银行贷款扶贫项目资金、东西部协作、社会捐赠等投入形成的扶贫项目资产,全面摸清资产底数,科学界定产权归属,分类管理,合理纳入村集体资产管理体系或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明确扶贫项目资产的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监督权等,有效解决扶贫项目资产“属于谁、谁来管、如何管”和扶贫项目资产收益“属于谁、谁来分、如何分”等问题,防止扶贫项目资产闲置和损失浪费,确保扶贫项目资产稳定良性运转。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县级主导。县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承担起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工作的主体责任,主要领导亲自抓;县级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要发挥好牵头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县直相关部门、乡(镇、街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合力推动,切实将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工作抓牢抓实,抓出成效。

(二)坚持依法依规。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在现有制度框架下,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要求相衔接,遵循国有资产、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及行业管理等相关规定,充分考虑扶贫项目资产受益群体的特殊性,资产权属和收益权尽量下沉,充分调动积极性。

(三)坚持权责一致。按照产权归属落实后续管理责任,明确扶贫项目资产由地方政府负责统筹。根据不同类别扶贫项目资产属性,落实各级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注重发挥村级组织作用,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鼓励各地探索多形式、多层次、多样化的管护模式,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具体办法和细则。

(四)坚持科学管护。在权属明晰化基础上,进一步健全规范扶贫项目资产登记备案、运营维护、收益分配、资产处置和监督管理等制度体系,确保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公益性资产高效运转,提高扶贫项目资产管护效益。

(五)坚持公开透明。严格落实公告公示制度。在政府门户网站、乡(镇、街道)、村级公告公示栏上将扶贫项目资产运营管护、收益分配、资产处置等情况进行公告公示,有效提高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和运营透明度。充分发挥脱贫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切实保障脱贫群众对扶贫项目资产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

四、工作重点及时间安排

按照“三定四管”模式,通过定资产范围、定资产类型、定资产权属,规范登记管理、规范运行管理、规范维护管理、规范处置管理,切实抓好扶贫资产管理工作。

(一)安排部署阶段

按照国家、省、市扶贫资产管理相关要求,为规范清产核资、确权登记、运营管理、资产收益、清查处置等程序,细化相关内容,我县已成立扶贫资产项目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督促指导扶贫资产管理工作。

(二)具体实施阶段)

第一步:全面摸清扶贫项目资产底数。县级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对辖区内纳入管理范围的扶贫项目资产进行全面摸底,重点是非到户类资产,逐年逐个项目追溯资金来源、用途去向、资产状况等信息,核实形成扶贫项目资产情况,县、乡、村分级分类建立管理台账,时间为3月31日前。

第二步:准确区分扶贫项目资产类型。扶贫项目资产类型主要分为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和到户类资产。经营性资产主要为具有经营性质的产业就业类固定资产及权益性资产。公益性资产主要为公益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类固定资产。到户类资产主要为通过财政补助等形式支持贫困户发展生产所形成的生物性资产、固定资产等。各县直部门及乡镇(街道)要对纳入管理范围的扶贫项目资产按照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和到户类资产分类进行管理,4月15日前,县、乡、村三级均要按照分类情况建立管理台账。

第三步:科学界定扶贫项目资产权属。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符合条件的扶贫项目资产一次性确权到位,做好资产移交,并纳入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系或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到户类资产,原则上属于农户所有;公益性资产,项目建成后及时办理移交手续,按照行业相关要求进行确权和管理;经营性资产,根据资金来源、受益范围、管理需要等,参考目前管理现状明确权属,尽可能明确到获得收益的个人、村集体经济组织等。难以明确到个人的扶贫项目资产,原则上明确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要求有序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单独到村实施的项目形成的扶贫项目资产,明确权属到获得收益的个人、村集体经济组织;跨乡跨村实施的项目形成的扶贫项目资产原则上按照资金投入比例或事先约定确定所有权比例,将权属量化到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可归属于国有资产。

第四步:落实扶贫项目资产管理责任。县级人民政府对本县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履行主体责任,明确相关部门、乡镇政府管理责任清单。各主管部门根据行业领域资产管理的制度规定,履行好行业监管职责,对村内属于行业管理的扶贫项目资产,各部门应全部纳入监管范围;乡镇要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运营的日常监管;村集体要切实担负起对确权到村扶贫项目资产的直接管理责任;将扶贫项目资产进行抵押担保的,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履行民主公开和决策程序,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第五步:规范扶贫项目资产管护运营。扶贫项目资产产权归属国有资产的按照国有资产管理规定进行管护;产权归属村集体的按照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定进行管护;产权归属农户的由农户自行管护,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要加强指导和帮扶。公益性资产由相应的产权主体落实管护责任人和管护经费,可通过调整优化现有公益性岗位等方式解决管护力量不足的问题,优先聘用符合条件的脱贫户和边缘户劳动力参与管护。属于村集体的公益性资产管护经费,可由村集体经营性收益、地方财政资金统筹解决。对供水等易损耗、易损坏公益性资产落实受益者责任,引导农户自觉参与管护,自觉缴纳有偿服务和产品费用。经营性资产可以釆取承包、托管、租赁、合作等方式落实运营主体,确定经营方式和期限,明确运营各方权利义务,注重风险防控。各地可根据实际,成立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公司,实行集中统一管护运营,管护经费根据运营方案原则上从经营收益中列支。

第六步:规范扶贫项目资产收益分配。扶贫项目资产收益分配以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为前提。经营性扶贫项目资产收益分配按照现有资产管理制度实施,制度未予明确前,应通过民主决策程序进行收益分配。属于村集体收益的,由村委会按照“村集体提方案、乡镇审批、县级备案”的流程,履行民主决策和公告公示等相关程序进行分配。属于国有资产的,收益分配使用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执行,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按照《省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管理实施办法》执行。

第七步:合规合法处置扶贫项目资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处置扶贫项目资产。确需处置的,应按照集体资产、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履行相应审批手续进行规范处置。属于村集体的扶贫项目资产处置由村民主决策经乡镇审核,报主管部门审批,审批结果及时公开。对金额小于十万元(含十万元)的扶贫项目资产,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公示无异议后简化程序处置。属于村集体资产的处置收入应重新安排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产业振兴,不得分配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扶贫项目资产损毁的,应有专业技术鉴定意见或法定资质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报告等评估证明文件,参照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予以核销。县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要建立全县扶贫项目资产核销登记总台账,准确记录全县扶贫项目资产核销情况,行业部门和乡村两级要同步建立扶贫项目资产核销登记台账。

第八步:精准登记扶贫项目资产信息。各乡镇(街道)在确定扶贫项目权属的基础上,按照经营性、公益性、到户类资产分类登记造册,建立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台账,登记内容包括资产名称、类别、购建时间、预计使用年限、数量、单位、原始价值、资金来源及构成、净值、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收益权人、收益分配及资产处置等信息。扶贫项目资产状况发生变动的需及时更新登记,做到内容无遗漏、数据无差错,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7月30日前,各部门及乡镇(街道)要将完整的扶贫项目资产信息登记台账(附件3)盖章扫描件及电子版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总结完善阶段

县直相关部门,对全县扶贫资产、台账及运行管护机制进行检查验收,看扶贫资产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彻不彻底,扎不扎实,是否建立相关制度,针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没有落实整改措施,立行立改,确保扶贫资产管理工作完善,确保资产安全完整、高效运行。各部门及乡镇(街道)对扶贫资产管理工作和成效提炼总结形成报告,于8月30日前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五、工作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街道)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既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各县直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明确管理责任,要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既不缺位,也避免多头管理、交叉管理,共同将扶贫项目资产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健全管理机制。各部门及乡镇(街道)要进一步完善扶贫资产清查、核算、登记、运营、收益分配和处置等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扶贫资产管理长效机制,确保扶贫资产安全运行、保值增值。

(三)严肃追责问责。加强风险防控,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预防资产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各类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对扶贫项目资产管理不善导致资产损失的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隐藏不报、虚报、截留私分、贪污挪用、侵占套取、非法占用或违规处置扶贫项目资产等违法违纪行为从严从重处罚,构成犯罪的要及时移交纪检监察机关依法追究责任。

(四)总结推广经验。各部门及乡镇(街道)要及时总结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工作情况,大力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强信息报送,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社会广泛参与、群众积极支持的扶贫项目资产管理良好氛围。

【精选】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方案合集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关于“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决策部署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发〔20xx〕29号)精神,加快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精准保障支持高质量发展,现结合本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总体设计、统筹兼顾、全面推进、突出重点,科学规范、公开透明,权责对等、约束有力为基本原则,创新预算管理方式,更加注重结果导向、强调成本效益、硬化责任约束,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着力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实施效果,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目标任务

全面开展绩效评估、目标、监控、评价、成果应用等工作,到20xx年底,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三、主要工作

1.拓展管理对象,实施全方位管理。健全政策和项目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加快推进部门单位整体预算绩效管理,稳步建立政府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构建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格局。

2.完善管理链条,实行全过程管理。建立新增重大政策和项目事前绩效评估机制,进一步完善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管理链条,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绩效管理闭环。

3.拓展管理范围,实现全覆盖管理。进一步健全完善一般公共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积极开展政府投资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采购、政府购买服务、国有资产、政府债务项目绩效管理。

四、实施内容

(一)构建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格局

1.推动实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将政府收支预算全面纳入绩效管理,重点关注收入结构与质量、支出结构与效果、财力分布与可持续性、财力与职能匹配性、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政府债务以及预算执行等方面。(时间安排:20xx年底完成)

2.加快实施部门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将部门和单位预算收支全面纳入预算绩效管理,建立部门、单位整体预算绩效报告制度。紧紧围绕部门和单位职责、行业发展规划,以预算资金管理为主线,从运行成本、管理效率、履职尽责效能、社会效应、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服务对象满意度等方面,综合衡量部门和单位整体支出效益尤其是核心业务实施效益,推动提高部门和单位整体绩效水平。(时间安排:20xx年底完成)

3.实施政策和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将政策和项目全面纳入绩效管理。从数量、质量、时效、成本、效益等方面,综合衡量政策和项目预算资金使用效果。(时间安排:20xx年底完成)

(二)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

4.探索建立绩效评估机制。选择对新出台重大政策、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加强基建投资绩效评估,评估结果作为政策出台、预算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时间安排:20xx年度完成)

5.强化绩效目标管理。按照“谁申请资金、谁设置目标”的原则,全面设置部门和单位整体绩效目标、政策及项目绩效目标,实现绩效目标与预算申报、审核、批复、公开“四个同步”。(时间安排:20xx年起,逐步完善)

6.实施绩效运行监控。按照“谁支出、谁负责”的原则,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行“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按要求向财政分局报送绩效运行信息。(时间安排:20xx年起,逐步完善)

7.加强重大政策、项目绩效跟踪。对存在严重问题的政策、项目要及时调整、暂缓或停止预算拨款,督促部门和单位及时整改落实。(时间安排:20xx年起)

8.探索建立政府预算绩效评价机制。开展政府财政运行情况综合绩效评价试点。(时间安排:20xx年试点自评)

9.全面实施政策、项目绩效单位自评和部门评价。各预算部门组织对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开展全面自评,用5年时间对重点项目进行全覆盖部门评价,将评价结果报同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建立评价工作质量抽查机制。(时间安排:20xx年起)

10.推进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开展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试点,以点带面,稳步推进。重点关注部门单位的预算执行效率及职能履行效果等。(时间安排:20xx年试点)

11.开展财政重点绩效评价。对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社会关注度高、实施期长的项目和重大支出政策、转移支付资金,组织财政重点绩效评价。(时间安排:20xx年起)

12.建立整改反馈机制。将绩效跟踪情况、重点绩效评价结果等绩效管理成果及时向部门单位反馈。相关部门单位按要求完成整改并将结果报送财政分局。财政部门视情况,组织整改效果“回头看”。(时间安排:20xx年起)

13.建立向党委政府报告机制。根据需要将重要的财政重点绩效评价报告等绩效管理情况向同级党委政府报告。(时间安排:20xx年起)

14.建立接受人大监督机制。将重要绩效目标、绩效评价结果与预决算草案同步报送同级人大,接受人大监督。(时间安排:20xx年起)

15.建立向社会公开机制。督促指导部门单位根据有关要求,主动将财政批复的绩效目标、财政重点绩效评价以及部门单位自评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监督。(时间安排:20xx年起)

16.建立与考核挂钩机制。要将预算绩效结果纳入政府绩效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财政部门要逐步建立对预算部门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机制。(时间安排:20xx年起)

17.建立与问责挂钩机制。审计部门依法对预算绩效管理情况开展审计监督,财政、审计等部门发现违纪违法问题线索,及时移送纪检监察机关。(时间安排:20xx年起)

18.与预算管理各环节挂钩。探索绩效评估结果与新政策项目设立、绩效目标与预算编制、绩效运行监控与资金执行调整、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部门整体绩效与部门预算安排等挂钩机制。(时间安排:20xx年起)

(三)完善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19.完善一般公共预算绩效管理。进一步健全完善一般公共预算绩效管理,收入方面:重点关注收入结构、征收效率和优惠政策实施效果;支出方面:重点关注预算资金配置效率、使用效益,特别是重大政策和项目实施效果。(时间安排:20xx年起)

20.探索其他资金资产绩效管理。积极开展涉及财政资金的政府投资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采购、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债务绩效管理。探索国有资产绩效管理,重点关注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使用效益,对存量资产的盘活、闲置资产的积压、资产的重复配置,低效无效资产的处置等情况。(时间安排:20xx年起)

(四)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21.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财政部门要围绕预算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环节,建立完善涵盖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成果应用等各环节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各部门单位要构建内部预算绩效管理流程,完善内控机制,明确职责分工。(时间安排:20xx年启动,逐步健全完善)

22.健全预算绩效标准体系。财政部门要建立健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共性绩效指标框架。各部门单位要加快构建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的核心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并报送财政分局,实现科学合理、细化量化、可比可测、动态调整、共建共享。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要与基本公共服务标准、部门预算项目支出标准等衔接匹配,突出结果导向,重点体现实绩。创新评估评价方法,提高绩效评估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时间安排:20xx年起,逐步完善)

23.引导和规范第三方参与预算绩效管理。建立绩效管理专家库,优化完善专家咨询机制,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咨询评估支持;建立第三方机构库,严格准入门槛,规范选用程序,加强业务培训,严肃绩效评价质量考核和诚信管理。(时间安排:20xx年起,长期完善)

24.加快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绩效目标编制审核、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指标库建设等主要管理环节的网络化、电子化,提高工作效率。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系统与预算、集中支付等财政管理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时间安排:20xx年启动,长期完善)

五、保障措施

1.强化责任落实。各部门单位是预算绩效管理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人对本部门本单位预算绩效负责,项目责任人对项目预算绩效负责,对重大项目的责任人实行绩效终身责任追究制,切实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要加强对本部门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确保预算绩效管理延伸至基层单位和资金使用终端。

2.坚持上下联动。建立和完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财政部门组织指导、部门预算单位具体实施、专业机构支持配合、各方共同参与的预算绩效管理组织体系。财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各预算单位要不断强化绩效理念,理顺工作机制,统筹内部职责,制定具体措施,切实做好本部门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3.强化考核监督。将预算绩效结果纳入政府绩效和干部考核体系,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先的重要参考。财政部门负责对预算部门和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和通报,镇人大、纪委监委、组织、审计等部门要对本级预算绩效管理加强监督,对工作推进不力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并责令限期整改,必要时启动问责程序。

优秀方案:12.4宪法日及法宣活动方案合集


根据松教发号《县教育系统关于开展20xx年“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治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方案》的通知要求,制定以下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建设平安和谐校园

二、时间安排

20xx年12月1日到20xx年12月7日

三、宣传重点

(一)学习宣传宪法内容:知道《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拥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认真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了解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国徽首都等宪法基本知识。

(二)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学习《民法典》《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处罚条例》《中小学生不良违法行为与道德法律规范》。

(三)宣传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更新思维指导工作。

四、学习宣传形式

(一)结合会前学法、党员学习活动。

(二)邀请法治副校长,参与学校法治宣传教育

(三)参观法治阵地和红色教育基地,将法治教育践行于系列活动之中。

(四)利用横幅、LED、等形式,将主题与法律资料、案例在学校专栏展出,出一期以“12.4”宪法宣传为主题的展板。

五、工作要求

将活动开展的方案、图片、简报、总结等资料的电子版报政策法规股QQ工作群。

【精选】参公管理人员平时考核工作方案合集


为进一步做好20xx年度县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参公管理人员平时考核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公务员平时考核办法(试行)》和《中共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关于认真做好省直机关公务员平时考核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此方案。

一、考核范围和等次

平时考核的范围为局内所有参公管理人员。平时考核结果为好、较好、一般和较差4个等次。

二、考核时间

平时考核按季度进行,年度最后一个季度的平时考核可结合年度考核一并进行。

三、考核程序和方法

1.个人小结

全局参公管理人员如实对本人政治思想、工作表现以及遵规守纪情况简要小结,以书面形式报科室直接领导或分管领导。个人小结每季度进行一次。个人小结应当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如实反映个人表现情况,客观总结成绩,认真查找不足,提出整改措施。

2.审核评鉴

按照分级管理、逐级负责的原则。由局分管领导负责对分管科室正、副科长的个人小结进行审核,作出评价;由各科室负责人负责对本科室干部职工的个人小结进行审核,作出评价。

3.确定等次

按有关规定“好”等次人数确定在县社保局参加平时考核参公管理人员总人数的40%以内。“好等次”向一线窗口工作人员倾斜,每季度,窗口科室负责人按不超过50%比例人数(小数点后舍去)对本科室干部职工提出平时考核结果好等次推荐人选;其他科室负责人按不超过35%比例人数(小数点后舍去)对本科室干部职工提出平时考核结果好等次推荐人选(不足四人的科室应与其他科室合并推荐)。推荐结果由局班子审定。

四、考核备案

平时考核结束后,将平时考核相关材料报省局审核备案。

五、考核结果运用

1.兑现平时考核奖励

对平时考核结果为好等次的,当次奖励1000元(奖励资金来源根据文件具体规定确定)。从20xx年度开始,取消年度考核岗位突出人员年终奖金。

2.与年度考核挂钩

年度考核确定为优秀等次的,应当从当年平时考核结果好等次较多且无一般、较差等次的公务员中产生。当年平时考核结果均为好等次的,年度考核可以在规定比例内优先确定为优秀等次。当年平时考核结果一般、较差等次累计次数超过一半的,年度考核原则上应当确定为基本称职或者不称职等次,当年平时考核结果均为较差等次的,年度考核可以直接确定为不称职等次,对年度考核为优秀等次公务员进行公示时,应当公示其当年平时考核结果等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