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零思考方案网网站!

方案范本_乡村振兴试点村工作实施方案

2022-01-07
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 体检评估工作实施方案

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实施方案。

日常生活中,根据上头委派的任务,我们必须从多个角度考虑制定实施方案,好的实施方案对于行动的成功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写一份实施方案?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方案范本_乡村振兴试点村工作实施方案”,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乡村振兴试点村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推进我乡乡村全面振兴,结合我乡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通过培育典型、打造精品,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全乡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二、建设目标

实现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的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一)围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振兴

(1)产业化发展富硒产业。扶持2-3家富硒农产品龙头企业,争取3年内达到市级龙头企业要求。建设1家稻米粗加工厂,服务全乡稻米粗加工。建立2个具备现代化储藏功能的富硒农产品储存基地,建设3-5个兼具仓储与景观功能的米仓。

(2)营销推广富硒农产品。委托专业机构,设计新产品包装;组织驻村干部、回乡大学生与技术能人组成专业营销队伍,通过微信、电商等平台的进行富硒农产品营销;召开富硒富锌土壤与新产品新闻会。

(3)完善富硒产业服务管理。成立乡农业技术协会,推广应用水稻规范化种植技术,推行无公害种植模式;保护建设富硒产品核心区,以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为目标,引导农户科学种植管理。

(4)融合发展乡村其他产业。远期在富硒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开展民宿、农家乐与农事体验等项目。深化“农业+”旅游、康养、休闲等新型业态的合作。

(5)富硒产业园路网改造提升。以富硒产品核心区为中心,改造提升现有道路条件,打造一个宜居、宜游的便捷出乡、出县特色旅游走廊,完成部分道路的路灯和配套设施建设。

(二)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振兴

(1)保护坑坪村的山林自然景观与河道,保护具有一定历史的木建筑,有序引导乡村发展,整治村庄杆线,推进“四旁”(路旁、水旁、宅旁、村旁)绿化,继续推进完成村庄房前屋后整治,目前已完成山头自然村的整治,计划今年完成坑坪村的房前屋后整治;

(2)控制农村农业面源污染,确保产品品质。建设2-3处应用生态处理工艺的农村污染处理设施。防范水土流失,治理3处重点滑坡重点区域;

(3)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梯田及茶园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设置休闲步道。

(三)围绕乡风文明,推动文化振兴

(1)制定村民公约,传承孝道、勤劳、诚信等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休闲文化廊亭修建,打造文明幸福新时代的新农村;

(2)修缮一幢木建筑,作为坑坪村乡村文化传习所;

(3)实施古官道修复,重现古官道历史风貌,发掘历史积淀和人文价值,丰富历史文化底蕴。

(4)打造文旅产业业态。以坑坪村为中心设计乡乡村生态一日游路线,持续开展孝德文化节、“醉美茶园”采摘节等活动,带动沿线特色农产品销售产业发展。

(四)创新工作机制,推动人才振兴

(1)引领示范。充分发挥支部引领,党员带头,采取“支部+合作社+党员+农户+科技”模式,积极鼓励外出劳动力返乡种植。推进示范项目建设,选择1-2个种植管理科学的连片基地予以奖励。

(2)引进人才。依托县“电商平台”建设,鼓励年轻人积极返乡创业,通过电商平台、微信平台以及一些农特产品店铺等渠道销售大米、黄豆等硒锌特色产品,大大提高种植户收入水平和生产积极性。

(3)培养在地人才。培育30名农业乡土专家、种养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邀请乡在职与退休干部以及科技特派员指导发展生产。

(五)壮大人才队伍,推动组织振兴

(1)设立乡村振兴服务站。整合村级农民技术员(含水利技术员、动物防疫员、林业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计划生育管理员、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公共卫生员、文化协管员等“六大员”职能、队伍、经费,提高公共服务整体水平。

(2)强化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争取到20xx年,村年经营收入超过20万元。推进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积极争取上级派出第一书记助推乡村振兴。

03Kkk.com相关文章推荐

方案范文: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实施方案实用


根据《市乡村振兴“三级联创”“活动方案》文件要求,结合本村实际,特制定《镇(村)20xx年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工作方案》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县城西南,距县城23公里,幅员面积2.8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农户483户,1224人(其中农业人口1224人),现有耕地2206亩。20xx年人均纯收入1.4万元,20xx年成功创建为“省级”四好村。

二、主要目标

(一)特色产业方面

1.主导产业收入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比例>65%;2.建成省级以上优势特色产业专业村;3.高标准农田占比>80%;4.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85%;5.有农村综合服务社或供销服务网点;6.村有农民合作杜、组有农户家庭农场(牧场、林场、渔场);7.建立了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机制。

(二)村落宜居方面

1.成功创建为“美丽?宜居乡村”达标村;2.生活垃圾处理农户覆盖率达100%;3.生活垃圾实现分类处理;4.村民小组保洁员配备率达100%;5.生活污水处理农户覆盖率>70%;6.全面消除黑臭水体;7.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8.独立的、管理良好、干净整洁、粪污得到有效处理的公共厕所有1个;9.化肥农药用量减少幅度>20%;10.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回收处置率>85%;11.村容村貌“六化”实施水平在成都平原经济区前列;12.“六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成都平原经济区前列;13.“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全面落实。

(三)村风文明方面

1.正在创建为市级以上文明村;2.经常利用文化墙、景观造型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3.每季度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4.每半年开展“好公婆好儿媳”“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有好人榜、道德红黑榜;5.成立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推动移风易俗;6.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7.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利用排在全市前列;8.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100%。

(四)村级治理方面

1.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强;2.村“两委”班子专业化能力强;3.“一村一法律顾问”配备率达100%;4.无吸毒、、拐卖妇女儿童等违法犯罪行为,无封建迷信和邪教活动,无“村霸”等黑恶势力;5.有稳定可靠的新型集体经济收入来源。

(五)村民生活方面

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万元左右;2.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低保,特困人员救助、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三、工作重点

(一)产业发展方面

1、抓好粮食生产。整合项目,实施土地管理和土地整理建设558亩。2、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实现程度达到80%,计划购置耕地拖拉机1台,联合收割机1台。3、建设特色基地。整合项目,打造250亩种猪繁殖、生猪饲养、100亩的特色水产养殖基地和500亩杂柑。4、注重产业配合。整合项目,打造成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村庄为一体。5、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强化交通畅通。建成村级道路5公里,社级道路7.4公里,入院路9公里,院坝硬化3200㎡。二是开展水利建设。整治囤水田、山平塘50口。三是强化饮水安全。安装大院集中供水438户。四是配套公共基础设施。

(二)环境治理方面

1、突出生态保护。整合项目,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拓宽秸秆资源化利用,推行配方肥料,绿色防控技术和统防统治措施。2、强化污染防治。建垃圾库6个,购置垃圾桶5个,改厕100户。3、深化乡村治理。整合项目,购置垃圾清运车2辆,新增保洁员5名,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推行“厕所革命”,改厕100户;风貌整治50户,7295㎡。

(三)乡风文明方面

1、开展乡村道德建设。积极开展道德模范和“六好”学习宣传活动,深入推进四德建设。完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开展“四讲四有”主题活动。2、推动移风易俗。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星级文明户和五好文明家庭评选工作,建立村规民约建设,引导农民抵制封建迷信,破除陋习,杜绝黄赌毒,倡导文明理事。3、丰富文化生活。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农民运动会和文化表演活动,极大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1、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巩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优化党员干部队伍结构,根据上级要求,健全治理机制,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2、大力培育乡村名匠。充分发挥民间艺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中的突出作用,培养一批乡村文化人才,在返乡大学生等重点人群中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五)农民增收工作方面

1、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以资产、资源、资金为纽带,促进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全村集体经营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2、推动农民增收致富。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木、闲置农房等资源资产入股发展合作经济,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资、农民变股东。

四、实施步骤

该项目坚持民办公助、一事一议、先建后补原则,严格执行项目招投标各项程序,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实施。

(一)全面启动阶段(20xx年3月-4月)。制定方案,做好相关规划、召开动员会议、做好宣传发动。

(二)深入推进阶段(20xx0年4月-20xx年12月)

(三)考核验收总结阶段(20xx年元月)。组织验收考评、总结,并建立长效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其他人员为成员,切实加强乡村振兴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项目推进组、项目监督组、项目理财组,有序推进示范村建设工作。

(二)资金保障。建立政府财政投入、农民筹资筹劳、社会参与帮扶共建的“四位一体”投入机制,全村整合其他专项扶贫资金110万,结合20xx年市级乡村振兴三级联创资金60万元,集中支持乡村振兴建设,我们将用足用好资金、政策,还将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投资乡村振兴建设的相关领域。

(三)加强督查考核。把乡村振兴工作纳入乡级各部门绩效考核工作范略,建立乡村振兴工作考评机制,完善考评指标体系,层层细化,压实工作责任,严格目标管理,加强工作巡查、督查、检查力度,督促进度,及时解决问题,通过召开现场会及时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建立乡村振兴建设长效机制,同时督促村建立完善后期管护机制,确保乡村振兴建设可持续发展。

地方乡村振兴年度实施方案合集


一、指导思想

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实现构建美丽幸福村,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总体目标

在现有产业优势和自然环境条件下,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项目;在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群众收入上下功夫,实现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建立筑牢防返贫动态监测体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三、发展内容和具体措施

(一)围绕产业兴旺,全面发展到户产业,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一是发展以柴胡、猪苓、天麻等中药材为主导产业,以干杂果、食用菌、养殖业为骨干项目,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着力培育长中短结合、可持续增收的到户产业。引导农户发展种植柴胡1000亩,天麻60000窝,养殖生猪1200头,累计发展核桃600亩、板栗320亩,猪苓18000窝,养殖中蜂1500箱,实现农户收入稳中有升;二是建成的新型经营主体徐香猕猴桃示范园300亩,今年已挂果,预计产量近6000斤,积极协调帮参扶单位,待猕猴桃成熟后帮助销售,发挥帮扶干部消费扶贫的作用,实现猕猴桃种植农户稳步增收。三是扩大高山坪中药材种植项目规模,稳步推进,壮大村集体经济。四是发挥支部书记带头发展产业的模范作用,落实支部书记种植柴胡10亩。

(二)全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宜业乡村。以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村容村貌、农户厕所改造提升为整治内容,扎实推进“八清一改”,广泛动员群众清理“三堆”、治理“三乱”、实施“三改”和美化“三口”。全力实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黑山沟示范点,并有效带动周围村庄提升干净整洁度;加快安置点污水处理站施工进度,使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和控制;常态化开展垃圾治理和清洁行动,完善垃圾处理设施,制定《村规民约》和村庄公共环境保洁制度,不断强化村民环保意识,倡导良好生活习惯,从源头上控制垃圾产生量。持续开展各项环境整治工作,确保村庄和庭院常年保持干净、整洁、有序,激励和引导农民群众主动爱护环境卫生,培养良好卫生意识和文明生活习惯。全面推进“厕所革命”,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提高我村无害化厕所改造。

(三)改善和提升村域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争取项目资金,统筹推进村域内道路项目建设,力争本年度实施大路口至大块地7公里通组水泥路建设。二是加强村域内设施管护,落实公益岗位、村民小组长管护责任,加强对村域内砂石道路、水泥路、路灯、水利设施、村卫生室、文化活动场所,公厕、垃圾处理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管护,建立、完善各种行之有效的基础设施管护机制。

(四)加大帮扶力度,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统筹力量,建立全村预警监测体系,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建立了以联村领导为直接责任人,支部书记(村主任)、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为成员,中心护长、网格员、信息员直接参与的防返贫动态监测体制,按照省、市、县防返贫动态监测“2531”工作要求,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形成互为补充、互相协同的方式,通过日常排查、重点排查、集中排查的工作机制,对排查的问题、风险隐患每周召开会议研究,建立台账,对“三类人群”按要求启动监测识别认定程序,并根据风险点,针对性的落实帮扶措施开展帮扶工作。

(五)持续推进“两业”增收项目,落实后续保障政策。实行“农村基层组织+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不断提升骨干项目和主导产业发展规模;同步推进贫困人口劳动力技能培训,确保贫困户家庭劳动力至少1人实现稳定就业;在引导群众做大做强柴胡、天麻、猪苓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就业技能、实用技术培训,以中蜂、猕猴桃、嫁接板栗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积极引导剩余劳动力就业,实现转移就业500人以上,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稳步增收。

四、组织领导

为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组织上保障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成立了镇村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组织实施巩固衔接期内工作。

方案范文: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县是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对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头等大事,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县2.08万户9.48万贫困人口和12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如期实现整县摘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县农村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自我发展能力仍然较弱,城乡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仍然艰巨繁重,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村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全县上下务必站在践行初心使命,坚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政治高度,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使全县广大群众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新生活。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省委省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市委市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方案》,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乡村振兴重点村帮扶机制,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用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乘势而上推动扶贫产业向乡村产业振兴转变,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向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转变,加快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全面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二)主要目标。在5年过渡期内做好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到2025年,防返贫各项措施深化落实,群众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大幅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深化、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长效机制逐步完善,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阶段性成效。到2035年,农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农村低收入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三)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健全责任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县乡村三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强化县抓落实、乡村抓具体的工作机制。

二是坚持四个不摘,防止规模返贫。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摘帽不摘责任,防止松劲懈怠;摘帽不摘政策,防止急刹车;摘帽不摘帮扶,防止一撤了之;摘帽不摘监管,防止贫困反弹。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成果。

三是坚持有序调整,实现平稳过渡。统筹处理好坚持和完善、继承与创新、特惠与普惠的关系,充分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在主要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实行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和时限,增强脱贫稳定性。四是坚持群众主体,增强内生动力。加强扶志扶智,强化政策引导,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广泛通过以工代赈、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扶持方式,发挥奋进致富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和引导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

五是坚持政府引导,各方协同发力。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作用,引导市杨、社会协同发力,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二、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一)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在5年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稳定性连续性,并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和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推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历史性转变。兜底救助类政策继续保持稳定。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并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过渡期内县本级安排的资金保持攻坚期内年投入规模不变,并维持一段时间,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衔接。(责任单位:县扶贫办、县教育局、县卫健局、县医保局、县住建局、县水务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人社局)

(二)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制定出台《关于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坚持监测对象动态管理、帮扶对象动态清零的原则,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巩固情况,合理确定监测标准,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切实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建立健全相关部门之间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实行动态清零。利用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和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加强与行业部门信息数据共享对接,进一步完善基础数据,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升监测预警和帮扶准确性。建立农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乡村干部和帮扶队员定期跟踪回访相结合的易致贫返贫人口发现和核查机制,实施帮扶对象动态管理。采取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的方式,精准分析返贫致贫原因,实行“一户一策”精准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坚持开发式帮扶,建立就业、失业动态监测机制,及时开展产业、就业等帮扶,帮助其提高内生发展动力。对主要成员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可视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人均收入低于农村低保标准的,做好兜底保障,及时纳入现有社保体系,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确保基本生活不出问题。(责任单位:县扶贫办、县民政局、县教育局、县卫健局、县医保局、县住建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人社局、县残联)

(三)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落实行业主管部门工作责任。健全完善控辍保学长效刚性约束工作机制,严格落实控辍保学“人盯人”跟踪管理包干责任制,常态化开展“两走访一确保”行动,紧盯劝返复学学生、厌学学生、“小升初”易流失学生等特殊学生群体,坚持完善乡镇主要负责同志、教育局班子成员、帮扶干部、学校校长、一线教师为责任主体的五级包干责任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不失学辍学。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持续做好脱贫人口参保动员工作,确保做到应保尽保,患有大病、重病及时救助。建立农村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和改造机制,通过农村危房改造等多种方式保障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易返贫致贫人口“新四类”重点对象等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实现动态清零。健全完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管一体机制,坚持饮水安全每日“零报告”制,进一步靠实各层级农村饮水安全监管责任,强化农村供水维修养护和应急抢修,实施重点水源巩固提升工程,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卫健局、县医保局、县住建局、县水务局)

(四)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立足不同类型安置点资源禀赋,利用现有政策渠道和资金支持,因地制宜谋划发展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加大扶贫就业帮扶支持力度,对有就业意愿的搬迁群众通过劳务输出、开发公益性岗位,在交通便利、劳动力人口密集的集中搬迁点扶持建设就业帮扶车间等多种渠道,帮助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进一步完善提升安置点及周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和完善社区治理,推进建立和完善适应安置区后续发展的社区服务体系,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提升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立关爱机制,通过开展感恩教育、文明创建、公共文化、特色活动“五进社区”等方式,推动搬迁群众身份、感情、文化、习惯、社会“五融入”。(责任单位:县发改革局、县民政局、县人社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

(五)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对20xx年以来各级各类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项目资产开展全面摸底,对非到户类项目资产分年度、分部门、分类别建立县级、行业部门、乡镇及村级管理台账。公益性资产要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确保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中持续发挥效益。经营性资产要明晰产权关系,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公益事业等。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由其自主管理和运营。建立主管部门、专项审计和纪委监委的多重监管机制,确保扶贫资产管护到位、效益充分发挥、不损失浪费。(责任单位: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县发改局、县人社局、县交通局、县水务局、县教育局、县卫健局、县住建局、县文旅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中心、县果品中心、县商务局、县供销联社、市生态环保局分局、县纪委监委、县审计局)

三、聚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工作

(六)持续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育,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在现有产业建设基础上,以“牛羊菜果薯药”等优势产业和食用菌、花卉、蜂蜜等特色农产品为主攻方向,逐步转变产业项目建设模式,产业扶持措施由到村到户为主向到乡到村带户为主转变,扶持重点从生产种养环节逐渐向加工销售、品牌建立、产业融合等环节转移,扶持方式从特惠性政策向普惠性政策转型。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跨乡镇村组集中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以“五园一中心”产业基地为引领,打造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强化“产加销服”贯通、“农文旅教”融通、“科工贸金”联通,构建种养业为基础、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商贸物流为引领的乡村产业有机整体。聚焦乡村全面振兴,按照“县抓龙头、镇建强村、村育基地”的工作要求,着力建“点”串“线”,形成农业产业示范村镇,拓宽乡村产业增值增效空间,丰富乡村产业发展业态,加快构建“一乡一业”“连乡成片”“集群成链”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产业质量提升、规模扩大、效益倍增。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着力增强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大力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扎实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试点,鼓励扶持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改善生产条件,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多种类型的利益联结机制。“十四五”期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5万亩;干鲜果面积稳定在65万亩;畜禽养殖量达到600万头只以上;蔬菜产业稳定在12万亩以上;中药材面积稳定在5万亩以上,基本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带。继续大力实施消费帮扶,借助电商平台及扶贫“832”平台,促进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特色产业精准对接,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文旅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工信局、县科技局、县畜牧中心、县果品中心、县农发公司)

(七)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按照省、市优化的过渡期内稳岗就业政策,依托县劳务产业促进会搭建用工信息平台,健全完善分析调度、动态管理、数据共享、信息核查等工作机制,完善培训机构+劳务中介+就业企业的培训就业一体化机制,打造“秦婷家政”、“上邽电子装配工”、“充国保安”等稳定性强、知名度高的劳务品牌。不断提高劳动力技能化程度和劳务输转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人口务工就业收入。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公益性岗位和生态护林员政策,按照“谁开发、谁负责、谁管理”的原则,统筹用好管好公益性岗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按照“控制总量、优先安置”的原则,兜底安置脱贫不稳定户和弱劳动力实现就地就业。延续支持扶贫车间的优惠政策,运用工业化理念持续推动扶贫车间提档升级,逐步将扶贫车间转型为就业帮扶工厂。鼓励通过发展乡村二三产业,在农村人居环境、小型水利、乡村道路、农田整治、水土保持、产业园区、林业草原基础设施等涉农项目建设和管护时,采取以工代赈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县内实施的重点建设项目优先吸纳本县劳动力就业。(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扶贫办、团县委、县妇联)

(八)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按照“到2035年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与当地城镇居民大体相当”的目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编制乡村布局调整总体规划和“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详细规划,学习借鉴甘南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和康县“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按照“聚力打造示范村、特色发展旅游村、巩固提升达标村、加快建设薄弱村”的思路,在五年过渡期内,重点在中心城镇、交通干线、产业园区、沿河流域“五个振兴”基础较好乡村逐年不间断实施“113”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推进“三大革命”“六项行动”,到2025年,扶持改建或新建农村卫生厕所0.86万户,农村户用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95%以上,探索“以商建厕、以商养厕”的市场化运管模式,新建交通干线公共厕所30座;实施庭院硬化1000户;持续巩固全域无垃圾治理成果,村庄清扫保洁率达到100%;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逐步消除农村地区黑臭水体,分阶段分年度支持农村排水管网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2%以上;打造“风貌革命”示范村50个,开展田园建筑示范工程,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推进村庄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建设小微绿化公园、公共绿地,增加绿化面积60万平方米;持续推广太阳能路灯和节能路灯使用,行政村亮化率达到50%以上。推动交通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因地制宜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加强通村公路和村内主干道路连接,推进危桥维修、建设农村公路安防设施,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巩固“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果。加快村内巷道硬化项目建设,实现农村巷道硬化全覆盖。推进城市公交向农村延伸服务,积极推进现有农村班线客运公交化改造,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加强农村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着力补齐供水、防洪、水生态、抗旱等方面短板。持续扩大农村供水管网覆盖面,推进供水信息化建设,改造提升水处理设施,确保供水系统安全稳定。统筹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快递进村”工程,争取国家债券支持实施冷链物流中心项目建设。全面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加快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大力发展光伏等清洁新能源。抢抓国家继续加大对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的政策机遇,积极谋划争取建设一批高速公路、客货共线铁路、水利、电力、通信网络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住建局、县交通局、县水务局、县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分局、县工信局、县商务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卫健局、县文旅局、县供电公司)

(九)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城乡教育资源布局调整,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继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加强乡村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建设;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按照乡村提质增效、城区扩容增量原则,同步实施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提升改造项目,切实解决城区学校学位供给相对不足问题,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加强市农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推进职普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增强农村“两后生”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农村地区普遍增加公费师范生培养供给,加强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健康帮扶政策基本稳定,完善大病专项救治政策,优化高血压等主要慢病签约服务,调整完善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政策。继续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并建立长效机制。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分专业、分层次、系统化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全员远程培训,实施好全科骨干、临床骨干及乡村医生骨干基地强化培训项目。深入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及社区医院建设工作,实现“50+N”种常见普通病患者90%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目标。提升县乡医疗机构救治能力,大力推进急危重症5大救治中心、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县域5个医学中心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推进“乡检县诊,以县带乡”,实现“250+N”种常见病多发病患者、30种大病80%的患者在县域内医疗机构诊治目标。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支持新建宜居示范农房,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健全农村住房安全状况动态监测和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继续加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卫健局、县住建局、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县人社局、县文旅局、团县委、县妇联、县委组织部)

四、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

(十)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帮扶。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对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充分利用民政、扶贫、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医疗保障、残联等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完善基层主动发现机制。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的早发现和早帮扶,并对所有符合条件的人员落实相应的救助政策。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使低保对象有出有进、补助水平有升有降,达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县扶贫办、县教育局、县人社局、县住建局、县卫健局、县医保局、县残联、国家统计局调查队)

(十一)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健全政府主导、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分层分类、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实现农村低收入人口困有所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监测筛查,科学认证农村低保对象,提高政策精准性。调整优化针对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单人户”政策,对低收入家庭中的重残人员、重病患者,经本人申请,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完善低保家庭收入财产认定方法,过渡期内中央确定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优待抚恤金、计划生育奖励与扶助金、奖学金、见义勇为等奖励性补助,以及政府发放的各类社会救助款物不计入低保家庭收入。健全农村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落实省市相关政策,调整农村低保标准。加强低保与产业、就业政策的衔接,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参与就业,在计算家庭收入时扣减交通费、通讯费、食宿费等必要的就业成本。完善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和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合理提高救助供养水平和服务质量。落实社会救助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县、乡、村三级衔接互通的临时救助网络和协调联动机制,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根据对象类型、困难程度等,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做到精准识别、应救尽救。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建立“政策补助+实物+社会服务”救助模式,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心理慰藉等服务,切实解决他们在“吃穿医卧暖灶+厕所+安全”方面的实际困难。(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县人社局、县残联)

(十二)合理确定农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坚持基本标准,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个人缴费资助政策,继续全额资助农村特困(孤儿)人员,定额资助低保对象,过渡期内逐步调整脱贫人口资助政策。增强基本医疗保障功能,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巩固住院待遇保障水平。在逐步提高大病保险水平基础上,大病保险继续对低保对象、特困(孤儿)人员和返贫致贫人口进行倾斜支付。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比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的监测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50%,分段补偿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医疗救助按照不低于70%的比例予以救助。实行绿色就医通道,全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监测对象就医不再缴纳押金,出院时只缴纳医保报销后的自付费用。过渡期内不属于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返贫致贫人口的农村居民,逐步转为按规定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将脱贫攻坚期县上自行开展的其他保障措施资金统一并入医疗救助基金,取消不可持续的过度保障措施,重点加大医疗救助资金投入。(责任单位:县医保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

(十三)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代缴政策,结合实际情况,按照最低缴费档次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保费。在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时,对上述困难群体和其他已脱贫人口可保留现行最低缴费档次。强化县乡两级养老机构对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年人口的兜底保障,完善农村“五保家园”服务人员和设施,切实兜住困难老年人养老保障底线。到2025年,县级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达到机构养老床位总数的40%以上,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60%以上,有入住需求的特困供养人员实现应养尽养。健全以家庭监护干预为核心,集“监测预防、发现报告、评估转介、帮扶干预”于一体的新型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机制,加大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保障力度,采取亲属抚养、机构养育、家庭寄养和依法依规收养方式妥善安置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切实解决他们在生活、监护、教育、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加强残疾人托养照护、康复服务。(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民政局、县妇联、团县委、县残联)

(十四)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继续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做到应救尽救、应兜尽兜。(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县人社局。)

五、持续深化帮扶工作

(十五)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村。在260个行政村中选择一部分村作为乡村振兴重点村,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集中支持,增强其发展能力。采取整合涉农资金和行业扶持资金相结合的扶持方式,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以村为单位,一体推进重点村项目建设,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改善基础条件,切实提升示范带动效应。(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县发改局、县人行、县金融办、县自然资源局、县人社局、县住建局、县交通局、县水务局、县教育局、县卫健局、县畜牧中心、县果品中心)

(十六)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继续坚持并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与天津市河北区建立长期固定结对帮扶关系。优化协作帮扶方式,保持资金投入和干部双向交流力度,争取在继续给予资金支持、项目援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消费协作、人才支援,积极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东西双方携手共建产业园区1个,新建就业帮扶车间5个,推动扶贫协作向发展协作转变。深化协作结对关系,教育、文旅、卫健、科技、农业农村、商务等行业部门积极与天津市河北区对口部门保持协作结对关系,进一步推进天津市河北区有关街道、社会组织与我县建立协作结对关系。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强化以企业合作为载体的帮扶协作,积极引导河北区企业参与我县产业园区建设、农产品加工销售和品牌推介及就业帮扶车间建设等。积极对接天津市河北区指导运营好天津消费扶贫中心馆,让其真正发挥我县扶贫产品进入河北区市场的窗口和服务作用。继续加强与国家能源局的对接服务,争取加大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支持力度。推进实施全省“千企兴千村”行动,继续动员10家以上民营企业帮扶我县边远山区的10个以上脱贫村,积极开展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公益帮扶。定期对东西部协作进行考核评价,配合国家做好定点帮扶成效考核评价。(责任单位:县扶贫办、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县文旅局、县卫健局、县科技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商务局、县人社局、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

(十七)坚持和完善定点帮扶工作。保持脱贫村帮扶关系总体稳定,实行动态优化调整。继续坚持县级领导包乡联村帮户和“周五帮扶日”制度。继续实施机关单位、国有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机制,强化举措,扩大成果。发挥“一对一”献爱心贫困儿童资助协会、“政协委员在行动”等平台载体作用,强化内引外联,引导党外人士发挥特长优势开展智力帮扶,鼓励支持各类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责任单位:县扶贫办、县农业农村局、县委统战部、县民政局、县市场监管局)

六、做好资金土地人才等政策的有效衔接

(十八)财政投入政策。过渡期内在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根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需要和财力状况,合理安排财政投入规模,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出重点。保留并调整优化原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聚焦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确保用于产业的比例不低于50%并逐年提高。项目资金安排要与目标任务要求相匹配、与考核评价结果相挂钩。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救助帮扶,通过现有资金支出渠道支持。过渡期前3年继续实行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政策,整合规模不低于上年水平,此后调整探索建立“大专项+任务清单”的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落实到项目,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在调整优化的基础上继续实施支持产业发展效果明显的贷款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过渡期内继续落实脱贫攻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扶贫办、县发改局、县民政局、县税务局)

(十九)金融服务政策。继续发挥再贷款作用,现有再贷款帮扶政策在展期期间保持不变。进一步落实针对脱贫人口的小额信贷政策,确保应贷尽贷。对有较大贷款资金需求、符合贷款条件的对象,鼓励其申请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支持。加大对县域特色产业的信贷和保险支持力度,依托省级“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基金”、“特色产业贷款基金”,鼓励县域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扩大投资渠道。鼓励县域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进一步健全完善政银担合作机制。支持开发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在业务范围内为全县乡村振兴提供中长期信贷服务,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领域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开发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持续推进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在优先保障已脱贫户、易致贫户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县域农业经营主体的保险供给。探索农产品期货期权和农业保险联动。(责任单位:县财政局、人行县支行、县金融办、县农业农村局、县人社局、县扶贫办)

(二十)土地支持政策。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保护主体责任,严格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坚决不允许占优补劣和耕地长期撂荒,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坚决守住耕地红线。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按照应保尽保原则,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用地需要。过渡期内,继续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内交易政策;在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框架下,继续落实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调剂政策。落实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相关政策,到“十四五”末,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支出比例达到50%以上。(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

(二十一)人才智力支持政策。延续脱贫攻坚期间各项人才智力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引导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实施方案》,鼓励引导各类人才集聚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上来。制定公务员招录计划时,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放宽年龄、专业限制,并拿出一定数量的职位(岗位)面向本县退役士兵招录(招聘)。适当降低艰苦边远地区事业单位招聘开考比例,积极开展高学历人才和紧缺人才引进。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岗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银龄讲学计划、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继续落实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政策。继续支持脱贫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资助。继续实施好大学生进企业计划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政策,重点对低收入家庭和零就业家庭中的未就业毕业生实施专项帮扶,开展一对一的援助,发放求职创业补贴。大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紧扣全县核桃、肉牛、蔬菜等农业特色产业和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实际,每年组织农业、果业、畜牧、电商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分领域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借助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培育一批本土电商人才,打造县域直播网红。(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教育局、县卫健局、县科技局、县扶贫办、县商务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团县委)

七、全面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十二)做好领导体制和责任体系衔接。继续坚持县抓落实、乡村抓具体的工作机制,坚持县、乡镇、村三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夯实各级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责任和县委书记一线总指挥责任。充分发挥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建立统一高效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议事协调工作机制。坚持和完善专责工作机制,将原脱贫攻坚专责工作组调整为乡村振兴专责工作组,牵头负责行业部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相关工作。根据乡村振兴职责任务,合理设置工作机构,做好扶贫办机构职能的调整优化,确保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委农办、县委编办、县扶贫办、县人社局)

(二十三)做好工作体系衔接。及时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方面的有机结合,做到工作不留空当、政策不留空白。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理清重点环节和重点任务,有针对性地提出分年度分阶段推进措施,明确各项重点工作任务的责任领导和完成时限,确保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着落。持续加强脱贫村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稳步有序推进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负责人,制定村级干部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切实选好用好管好乡村振兴带头人。坚持先定村、再派人原则,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稳步有序做好人员轮换。通过健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在乡村振兴一线担当作为。坚持把乡村一线作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主战场,把驻村任职作为年轻干部培养锻炼的重要途径。从乡镇和县直部门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省市乡村振兴主责部门挂职锻炼,为全县培养一批会干事、敢干事、能干事的干部队伍。

(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扶贫办、县农业农村局、县人社局)

(二十四)做好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衔接。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举措纳入“十四五”规划,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十四五”相关规划。科学编制“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注重与中央、省、市、县各级各类“十四五”总体规划、行业专项规划、重要政策性文件相衔接,确保相关政策措施的严谨性、一致性。(责任单位:县扶贫办、县委农办、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县民政局、县人社局、县自然资源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住建局、县交通局、县水务局、县卫健局、县畜牧中心、县文旅局、县商务局、县残联)

(二十五)做好考核机制衔接。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乡镇、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推动做好与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衔接。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选优、追责问责的重要参考依据。(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农村局、县纪委监委、县扶贫办)

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强化责任担当,做好和上级部门的对接,抓紧制定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具体措施,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协调和工作指导,督促各乡镇、各专责工作组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定期报告工作进展情况。

【精选】法治乡村文化振兴实施方案大全


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村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根据县委《关于成立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导小组的通知》泾字〔20xx〕48号文件要求,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法律服务、刑事执行在法治乡村文化振兴中提供法律咨询和防范法律风险作用,提升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努力服务我县乡村文化振兴和广大人民群众,促进全县社会安全稳定,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办和县司法局联合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法治思想,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法治宣传、律师公证、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努力服务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法律服务,教育引导农村干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为推进全县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法治保障。

二、目标任务

大力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努力实现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广大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实现乡村干部带头依法办事,人人尊法守法;乡村安全感不断增强、违法犯罪率不断下降;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乡村法治可信赖、权利有保障、义务必履行、道德得遵守,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促进乡村治理法治化,为实施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三、工作内容

(一)深化法治宣传教育,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法治氛围。结合重要时间节点,以“法律进乡村”活动为抓手,突出“三委”干部、法律明白人培育为重点对象的学法用法,以宪法、民法典、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土地承包转让、外出务工劳动保障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内容,深入镇、村(社区)开展法治宣传活动,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氛围。深化基层民主法治创建活动,健全完善“四民主”“两公开”制度,推进法治化管理水平。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精心打造农村法治文化广场、长廊等一批精品普法阵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

(二)深化“一村(社区)一顾问”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法治保障。持续深化“一村(社区)一顾问”制度,落实村(社区)法律顾问日常工作,组织法律顾问深入各包抓村开展法治讲座、法律咨询,引导广大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探索提供规范化、品牌化的法律服务,让干部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法律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法律保障。

(三)拓宽法律援助范围,提升法律援助满意度。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突出宣传重点,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扩大法律援助制度的公众知晓率。继续加大落实法律援助服务民生的基本职责,扩大援助范围,降低援助门槛,对贫困户、农民工、重度残疾人等群体取消经济审查,把与民生相关的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开通“绿色通道”,简化手续,优先受理,优先审批等便民服务措施,切实做好特殊群体的法律援助工作。降低公证法律援助门槛,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对符合条件的做到“应援尽援”,免费办理公证。

(四)着力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深化“枫桥经验”模式,加强人民调解队伍建设,依托村级联调室人员,组织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切实帮助提升乡村依法治理能力,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五)强化帮教管控工作,预防违法犯罪发生。强化对涉贫社区矫正对象、安置帮教对象思想引导,定期回访、掌握其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制定合理的矫正帮教方案;加强对其教育管理,通过对社区矫正对象、安置帮教对象中的贫困户赠送法律书籍,引导其学法懂法、自觉守法、正确用法;帮助解决困难,全面了解社区矫正对象、安置帮教对象中的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对生活存在实际困难的社区矫正对象、安置帮教对象中的贫困户,积极协调解决低保、医保、就学、就业等问题。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镇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开展此次行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结合工作实际,精心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好此次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加强督导,务求实效。各镇要根据本实施意见,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努力拓展农村法律服务的新途径,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科学精准的实施方案。要把法治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定期开展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良好效果。

(三)加强沟通,树立典型。各镇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全面、准确宣传乡村振兴相关的决策部署、工作举措以及实际成效,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挖掘工作中的好典型、好经验。要切实加强信息沟通和反馈工作,定期要向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办上报工作开展情况的相关印证资料(实施方案、影像资料、信息、总结等),确保工作任务的落实。

【方案精选】推进乡村振兴资金整合实施方案模板


随着全面小康向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关精神,落实好《关于继续支持脱贫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的通知》(财农〔20xx〕22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深刻把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守初心、担使命,通过政策、项目、资金、责任四落实,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二、资金使用方向

(一)乡村基础设施整体提升

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纵深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建设黄河流域美丽乡村示范带,打造美丽乡村“循环圈”,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树起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大力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让人民群众乐享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

依托借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品位,全方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农业机械化建设、绿色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夯基垒台,积厚成势。

(三)产业发展

产业是后续发展的根基,是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源泉。坚持产业项目优先,在增强粮、果、药等基础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香菇产业种植,通过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引领、扶贫车间带动、农户承包或自主经营等方式,做大、做优、做强香菇优势特色产业,帮助农民(特别关注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

(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在乡村振兴领域,坚持资金倾斜,政策特惠,落实好各项惠农惠民政策,最大限度地释放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的红利,强化全方位、多领域的新型职业技能培训,增技赋能,就业增收,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

三、项目资金管理

本次共整合资金4614万元,涉及67个项目,15家单位。严格落实做好过渡期内涉农资金整合实施方案编制和备案工作的要求及《关于继续支持脱贫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的通知》精神,统筹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搞项目论证入库,建好整合资金项目台账,规范资金整合范围,遵循负面清单要求,明确项目建设任务,加快推进项目实施,强化绩效考核管理,压实项目实施各方责任,严格按实施进度与合同约定拨付资金。加强资金监管,做到资金投向哪里,监管的探头就伸向哪里,坚决查处虚报冒领、截留私分、贪污挪用、挥霍浪费资金问题,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

坚决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市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衔接乡村振兴的各项决策部署,发挥整合资金政策的利好功能,珍惜整合资金政策的历史机遇,在资金上形成合力,目标上形成合力,监管上压实责任。

(二)统一目标任务,强化部门协调

在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深入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形成协调有力、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确保资金整合工作能够因需而整、资金整合到位、实施项目到位、监管责任到位、绩效目标到位。

(三)兼顾行业规划,明确职责分工

注重乡村振兴整体规划和部门行业规划的协调性,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审定项目和分配资金,研究解决资金整合工作的具体问题,向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报备资金整合方案;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论证入库项目,报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审定,组织实施项目完工验收;发改部门做好重大项目立项审批;财政部门监督资金使用、依据领导小组批复拨付项目资金、加强绩效考核管理;审计部门强化资金项目审计;项目主管部门抓好项目实施与绩效监控评价;县考核办督查、考核,为圆满完成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财政资金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模板


今年是“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之年,为发挥整合资金效应,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按照继续支持脱贫攻坚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与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任务相匹配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20xx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注重绩效、保证用途”的原则,以夯实农业农村基础为重点,以提高资金使用绩效为目标,以健全完善资金分配机制为保障,以直接补贴和以奖代补为主要方式,科学合理分配使用20xx年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整合资金,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加快构建先进农业生产力、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农民美好生活需求相匹配的乡村发展新格局,为在更高起点更高质量上推动绿色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目标任务

1、探索形成科学合理、高效公正、充满活力的整合资金竞争性分配机制。

2、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通过该资金投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促进农业基础产业有序发展,增强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种养专业合作社(含大户)持续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建设。

3、确保资金安全、高效、精准使用,每一分资金都能“用在刀刃上”,筑起资金挪用、滥用风险的第一道防线,显著提升全县各乡村和有关部门对财政整合资金分配的满意度和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基本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各扶持主体要讲诚信,客观实际地申报项目资金,严禁以弄虚作假手段骗取扶持项目资金。各相关部门要认真摸底评估,确保各项基础数据详实准确。

强化联审联查。乡村两级要对辖区内享受补贴和奖励的主体进行推荐,农业农村部门要深入实地对其生产经营状况调查摸底,乡村振兴部门要对其带动效应进行调查审核。在此基础上,要组建督查组对享受奖补资金的主体进行核实,切实做到准入门槛严,审核把关紧,应补尽补。

突出普惠实效。补贴奖励资金要突出普惠性,让更多主体受益发展,杜绝重复补贴奖励。特别是种养专业合作社(含大户)只能在种养专项补助或者合作社(大户)奖励中享受一项。

严格资金拨付。奖补资金要从申报审核通过之日起,经督查组综合分析研判后,牵头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分阶段拨付,保证项目能够如期启动实施、建设运营、投产达效,最大化地发挥带动效应。

做好统筹使用。安排用于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支持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其他相关支出三个方面的资金,在确保产业占比和对非贫困村资金占比符合要求的基础上统筹使用。

四、资金安排计划

20xx年,我县计划统筹整合资金25036万元,其中,中央扶贫专项资金5110万元,中央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专项资金2653万元,中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6600万元;省成品油费改税转移支付收入3787万元,省扶贫专项资金980万元,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3102万元;市衔接乡村振兴专项资金863万元,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198万元,县本级资金1743万元。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需要出发,安排用于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支持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其他相关支出三个方面: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安排资金991万元。

一是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安排资金797万元。对“两类户”中普通劳动力462人(含边缘户29人)、弱劳动力128人(含边缘户57人)给予产业扶持,按照2000元/人的标准给予资金或实物补贴,共计590人安排资金118万元;对开发公益岗位和开展老年人公益事业试点乡村进行补贴,安排资金32万元;继续保持“532”小额信贷和“雨露计划”政策不变,分别安排资金400万元、60万元;稳步推进致富带头人培训,安排资金50万元;开设护林员公岗,安排资金137万元。

二是外出务工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帮扶对象)稳定就业安排资金79万元。对跨省和省内跨县域就业的脱贫劳动力给予一次性交通补助,省外就业人员每人800元,县外省内就业人员每人600元。

三是“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安排资金115万元。在盘活用好易地移民搬迁安置区后续产业项目且吸纳搬迁群众就业方面,安排资金20万元;对调整规范后的地方政府债券贴息补助95万元。

(二)支持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方面安排资金17018万元。

一是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安排资金1515万元。杀虎口风景名胜区马营河村大棚建设项目573万元;红寺洼村新建蔬菜大棚项目50万元;大马营村新建蔬菜大棚项目50万元;李达窑乡养鸡项目30万元;高家堡乡麻黄头村肉牛养殖项目60万元;牛心乡盘石岭村养殖项目41万元;范家窑村农田改造项目28万元;脱毒马铃薯新品种繁育项目90万元;杨千河乡食用菌种植项目55万元;东兴村大棚建设项目189万元;光伏扶贫项目269万元;南街村蘑菇种植项目40万元;康平村蘑菇种植项目40万元。

二是支持农业“特”“优”战略,培育带动主体,安排资金15503万元。重点用以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三大省级战略和五大出口(商贸)平台建设,助推第一产业高质量高速度发展。

1、助推第一产业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安排资金10906万元,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

2、生态羊全产业链发展安排资金1971万元,重点用于与脱贫户建立长期稳定有效利益联结机制的经营主体(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在新建圈舍、经产母羊、屠宰加工销售、草库建设予以奖补,优先使用畜牧渠道资金。牛羊圈舍草库建设项目安排奖补资金945万元;新建圈舍安排奖补资金200万元;种公羊培育安排奖补资金50万元;与本地农户签订长期收购幼崽合同的养羊企业和合作社(含大户)安排奖补资金476万元;胡羊养殖安排奖励资金100万元;屠宰加工销售企业安排奖励资金200万元。

3、支持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安排补助资金1000万元。重点用于对全县农业产业发展起带动作用的6家省扶贫龙头企业、2家市扶贫龙头企业、3家县级扶贫龙头企业在新品研发、品牌打造、技术改进等方面进行扶持。

4、对通过流转土地等方式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种植经营主体(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等)安排奖补资金300万元。

5、对我县特色种植补贴安排资金720万元,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区补助60万元;谷子种植园区补助55万元;杂粮种植项目补助200万元;马铃薯种植项目补助200万元;彩色种植项目补助205万元。

6、为延伸产业链条增强辐射带动效应安排奖补资金240万元。对万吨级以上标准化饲草加工企业安排奖补资金150万元;从本地农户收购原料的年销售1000万元以上的功能食品、化妆品、进出口产品加工企业安排奖补资金90万元。

7、产业配套安排补助资金366万元,为提升光伏电站发电效益的4个变电站改造项目安排资金30万(元堡子镇增子坊村、蔡家堡村、腊家屯村、梁信屯村光伏并网高压线路及变台改造项目);为发展中药材种植配套建设的晾晒分拣储存场安排资金336万元。

三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其他相关支出方面安排资金7027万元。

1、农村饮水提升工程安排资金350万元。元堡子镇和高家堡乡19个村水毁修复安排75万元;水利局引黄工程安排95万元;各村水源地防护工程180万元。

2、农村四好公路建设安排资金3787万元。

3、农村环境整治提升安排资金1490万元。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用于非贫困村人居环境综合提升工程。

4、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安排资金1400万元。为人口密集的农村建设污水处理项目安排资金1300万元;农村改厕安排资金100万元。

五、实施计划

(一)准备阶段:(20xx年1月4日-20xx年3月31日)。提前谋划项目前期各项准备工作,把项目落实到单位部门,各单位、各部门提前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20xx年4月1日-20xx年6月30日)。完成《县20xx年整合财政资金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报备工作。同时,各类项目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执行,确保如期完成建设任务。

(三)调整验收总结阶段:(20xx年7月1日-20xx年12月31日)。8月底完成《调整方案》的制定,加快全部项目的建设和实施。20xx年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接续推动乡村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向共同富裕目标迈进。所有项目必须抓紧实施,在完成自验的基础上,迎接上级全面验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并认真总结全年整合资金的使用。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乡村振兴、农业、财政、自然资源、审计、畜牧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认真研究部署,稳妥推进落实,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从各行业部门抽调专人组成联合督查组,及时深入农户、企业开展摸底调查、监督验收,确保项目实施全过程有人管事、有人负责。

(二)严格责任落实。各相关行业部门要严格责任落实,层层把关负责。各牵头单位主要负责人负领导责任,具体核查验收人员负直接责任,享受奖补资金的经营主体负主体责任。

(三)加强资金监管。加强资金的管理,实行专款专用、专账核算、专人审批,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资金,确保资金规范使用。对套取资金的单位或个人,一经发现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突出绩效目标。以8个乡镇1个风景名胜区为主战场,以守好底攀高峰为重点内容,全力做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和集中帮扶工作,切实守住守好规模性返贫底线;积极助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基础产业发展、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培植新的产业业态、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农产品品牌提升行动,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公路的建设、农村饮水安全提升行动,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质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