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零思考方案网网站!

方案范本_建制村通客车工作实施方案

2022-01-13
实施方案 体检评估工作实施方案 住房抗震改造工作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

在上级为我们分配了任务但我们不知道该从何下手时,我们必须将实施方案给准备得当,实施方案是一种安排全面到位的计划性文书,实施方案要写哪些内容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方案范本_建制村通客车工作实施方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建制村通客车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交通运输部建制村通客车的工作要求,更好地满足我县人民群众安全、经济、便捷出行需求,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公共交通服务均等化,按照《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开展建制村通客车核查工作的通知》和《国家交通运输部全力推进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确保完成交通运输脱贫攻坚兜底任务的通知》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巩固我县建制村通客车成果,到20xx年6月底实现全县建制村通客车比例达100%的目标,现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行业监管、乡村协管的总体思路,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创新方式,多措并举,结合实际,推广使用适合农村路况和适应农村人民群众出行需要的农村微型车客运服务,推行预约响应式客运服务模式,着力完善农村客运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建制村通客车率和服务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政府主导、行业主管、乡村协管,便民利民、政策保障、市场运作的基本原则,加快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客运网络,推进农村客运市场健康有序运行,增强群众的满意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凝聚各方力量,全力推进建制村通客车工作。

三、目标任务

到20xx年6月底,全面实现全县建制村通客车比例达100%的目标。

四、工作标准

(一)建制村通客车标准按照《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具备条件建制村通客车标准的通知〉》执行,该标准有“客运需求、公路通行、可持续运营”等三个条件。

(二)农村客运票价维持在合理水平。按照20xx年6月县物价局印发的《关于调整我县农村客运基本运价的通知》确定的标准执行,预约响应按照《省预约响应式农村客运服务参考标准的通知》(赣交运输字〔20xx〕38号)确定的标准执行。

(三)明确行政村通客车的方式。根据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在原农村客运车辆的通行方式上进行调整,在村头、路口等醒目处公示车辆牌号、班次、发车时间、预约电话、服务监督电话标志标牌,方便群众通车的模式,建制村通客车应采用叁种方式来实现:一是客运班车;二是预约响应;三是公交新增线路。

五、保障措施

按照农村客运发展实际,认真落实新型小型客车购置补贴和农村客运成品油价格补贴资金惠民政策,从购置补贴或调整后的农村客运成品油价格补贴资金中的退坡统筹资金,安排用于建制村通客车的资金补助。

(一)用于预约响应新购小型客车的购置补贴

购置补贴。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村道路客运的通知》精神,鉴于开行预约响应式的36个建制村存在位置偏远、道路等级差、客源少、运营成本高等因素,为让经营业主“买得起、开得通、保得住”,对新购符合《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车辆技术服务网公告的小型车辆》和工信部客车类型光盘目录内的9座及以下小型客车,用于开行预约响应式建制村线路的,按燃料类型分别给予不同标准的补贴,新能源小型客车按照4万元/台予以购车补贴,具体补贴标准按照工信部有关购置补贴政执行。对今后乡村客运亏损严重的线路、无法再开行班线客运的建制村,可考虑采用片区经营预约响应式服务运营模式,采取更新9座及以下小型客车的,按程序审核同意后,可以参照享受以上购车补助政策。   

(二)农村客运保险补贴

根据《交通运输部印发支持道路客运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意见》,自20xx年6月起,对我县农村客运车辆的保险保费在调整后的农村客运成品油价格补贴资金中的退坡统筹资金中给予补贴。对县内其他农村客运车辆每年按缴纳保险保费的15%给予补贴。以农村客运车辆当年实际缴纳保险保费金额为准,确保农村客运“开得通、留得住、可持续”。

六、加强监督考核

(一)精准落实政策。县交通运输局要研究出台《县农村客运管理办法》,明确兑现补贴的具体操作流程,严格把关审核程序,在保证相关农村客运线路“开得通、留得住”的前提下,确保购车补贴、保险补贴等及时精准落实到客运公司。对不按规定营运建制村通客车的,取消购车补贴和保险补贴。要建立健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村客运交通安全综合治理机制,强化对农村通村客运交通安全的监督管理,维护农村客运交通安全。

(二)健全长效机制。县交通运输局要探索建立对建制村通客车运行情况进行有效考核的具体措施,规范的农村客运成本费用评价制度,进一步优化农村客运“开得通、留得住”的经营环境。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分管副县长牵头,县交通运输局具体负责,定期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按期高质量完成“双通”任务。各乡镇人民政府是发展当地农村客运的第一责任主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农村客运发展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协调,将建制村通客车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评,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农村客运发展政策措施,扎实推进农村客运健康发展。 

(二)强化资金保障。农村客运车辆政策性补贴所需经费在当年农村客运车辆成品油价格补助统筹部分中解决。县交通运输、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建制村通客车补助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力度,确保资金高效规范使用。

03kkk.cOm精选阅读

赣服通3.0版建设实施方案


赣服通3.0版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服通”3.0版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府厅字[20xx]3号)和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关于印发市“服通”3.0版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政务字〔20xx〕10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按照省“服通”3.0建设总体部署,加快“服通”分厅3.0升级改版,进一步拓展更多高频事项实现掌上办、指尖办,积极探索“区块链+政务服务”和“无证办理”应用,最大程度实现便民利企。20xx年底前,分厅上线本地特色服务事项不少于100项,其中“无证办理”服务事项不少于5项。

二、建设原则

(一)问题导向,创新服务。以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过程中“堵点、难点、痛点”等问题为导向,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进一步增强“服通”的主动性、精准性、便捷性,创新政务服务模式,提高群众办事的满意度。

(二)信息共享,优化流程。以数据共享为核心,充分利用“服通”平台,整合各类政务服务资源,简化优化办事流程,推进线上线下融合,促进政务服务信息跨部门、跨层级互通和协同。原则上,各部门不再新建独立政务服务APP或第三方移动政务服务平台。

(三)方便实用,安全可靠。按照先进性、实用性、安全性相结合的要求,围绕群众办事实际需求,方便用户操作使用,采用安全技术手段,建立安全管理机制,保障“服通”安全稳定运行。

(四)分散建设,协同共进。根据全省“服通”架构统一、分级负责的工作要求,同步推进分厅建设,逐步加强政务服务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充分融合,持续优化提升“服通”服务能力。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事项梳理优化,夯实“服通”建设基础

1.完善政务服务事项梳理。在全面梳理依申请办理事项的基础上,除涉及国家的秘密或法律法规特别规定外,按照事项名称、办事材料、工作流程、数据流程等统一规范的要求,编制标准化规范化的办事指南,分类梳理形成“本地化特色服务”、“无证办理”事项清单,并在政务服务网分厅集中全面公开、动态调整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未上网公布的事项不得设置审批要求。

2.规范录入事项各类要素。依托省事项管理系统,规范完善各类事项要素,保证最新公布的依申请事项清单目录和省事项管理系统中同一事项名称、事项类型、基本编码、办事流程、申请材料、收费依据和标准等要素完全统一,各类信息录入完毕后,须对系统中陈旧的依申请事项进行删除,确保申请人通过互联网“找得到、对得上”。

3.优化网上办理事项流程。各有关单位要对依申请事项网上办理流程进行再梳理、再确认,进一步细化办事指南、精简办事材料、合并申请表格、缩减审批时间,切实降低网上申报难度,同时必须保证所有事项均为可网上办理状态,无特殊理由,不得随意关闭,确保申请人通过互联网“看得懂、办得成”。

4.汇聚梳理涉企优惠政策。各有关单位要梳理本单位涉企相关优惠政策(含政策文件名称、政策文件或网址链接、政策解读、兑现政策的具体服务事项名称及办事指南),并按时汇聚至省级平台“服通”企业专区数据库,根据企业性质、规模、产业结构、生产经营范围、创新发展方向等精准推送相关政策,办理优惠政策兑现,打通政策兑现落实“最后一公里”。

(二)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深化“服通”集成服务

1.推进“一窗式”平台应用。依托县“一窗式”综合服务平台,各有关单位要合理配置后台审批人员,对申请人通过省政务服务网、“服通”等网络渠道提交的依申请事项,须100%通过“一窗式”综合服务系统进行收件和出件;自申请人完成网上申报开始,审批部门受理时限不得超过2个工作日,并在承诺时限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逐步将“一窗式”综合服务平台服务事项接入“服通”平台,不断提升掌上服务事项数量,切实让群众有获得感,真正实现“手机一开,说办就办”。

2.不断拓展高频事项接入。积极推广优势特色服务,认真部署教育、医疗、住房、公积金、道路运输等与群众民生息息相关的业务,全面整合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便民服务资源,努力推进一批高频服务事项接入“服通”,实现以高频、刚需服务吸引用户,以实用好用留住用户,以“一站式”服务打动用户。

3.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基于“服通”平台,结合政务服务大厅的智能管理系统和自助服务终端,进一步完善24小时便民服务自助终端和服务专区建设,推动更多事项实现自助办理;加快“好差评”系统对接,开展线上线下服务评价,倒逼服务提升,调动办事人员积极性,推进政务服务诚信体系建设。

4.建设“一链办理”服务专区。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中“堵点、难点、痛点”问题,以全链条办理完整的一件事为标准,进一步深化“一链办理”改革。围绕个人办事全生命周期,重点梳理出生、上学、就业、结婚、生育、购房、就医、退休、养老、殡葬等公民服务“一链办理”专区;围绕企业开办、变更、注销一件事,重点推动人社、税务、工程建设、投资审批、惠企政策兑现等企业服务“一链办理”专区。

5.开通掌上互动服务功能。依托“服通”平台开通掌上政务服务互动服务功能,将实体大厅窗口向“服通”拓展,以点对点服务群众和企业的形式,实现政务服务移动化,打通群众与窗口工作人员即时、零距离交流通道,让办事群众“全程参与”“全程评价”“全程跟踪”。

(三)推行电子证照应用,强化“服通”服务支撑

1.完善电子证照库建设。依托省数据交换共享平台、“一窗式”综合服务系统和电子证照共享服务系统,加快与各单位自有业务办理系统和自有制证系统对接,形成居民个人电子证照目录和法人电子证照目录,存量信息通过县电子政务共享数据统一交换平台分批入库,确保新增纸质证照和电子证照同步共签,实现基础信息的一库管理、多元采集、互认共享、多方利用。

2.推进业务系统信息化建设。认真梳理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情况,建设和升级业务系统,对线下审批流程进行信息化改造,利用省、市、县数据共享平台,积极探索和推进“区块链+政务服务”“无证办理”在数据共享、电子证照、电子票据、业务协同等方面的应用。

3.确保服务质量与系统安全。“服通”分厅3.0版本升级改造必须通过网络信息安全三级等保测评,确保服务质量与系统安全。同时做好对接入应用的业务系统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做好故障解决预案,确保线上服务稳定运行,当服务异常时要进行友好提示;对接入应用中的个人信息、账号数据等重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必须进行加密处理;当在页面显示个人基本信息时,要对姓名、身份证、手机号、银行账号等重要信息进行隐私数据脱敏处理。

四、工作步骤

1.开发建设“服通”3.0版。加强与省政务服务办、省信息中心沟通衔接,加快形成我县“服通”3.0版建设技术方案,落实项目建设经费,启动“服通”3.0版招投标工作,完成“服通”3.0版主体基础搭建。(牵头单位:县电子政务办、县政务服务办、县行政服务中心)

2.启动政务服务事项梳理优化工作。完善梳理政务服务事项、规范录入事项各类要素、汇聚涉企优惠政策,优化服务流程、电子证照目录梳理等5项工作。(责任单位:县直各有关单位)

3.推动“服通”3.0版上线运行。完成县级自有业务系统对接工作;完成“服通”分厅3.0版的建设、对接、测试工作,并正式上线运行。(牵头单位:县电子政务办、县政务服务办、县行政服务中心;责任单位:县直各有关单位)

4.不断拓展“服通”3.0版服务功能。开通掌上互动服务功能;完善县本级电子证照库建设;全面推动政务服务事项“无证办理”;实现24小时自助服务专区全覆盖;依托省“区块链+政务服务”基础平台,全面推动电子证照、电子票据的“区块链”应用。到20xx年12月底,“服通”分厅上线本地特色服务事项数量不少于100项、争取达到150项以上,其中“无证办理”服务事项不少于5项、争取达到10项以上。(牵头单位:县政务服务办、县行政服务中心、县电子政务办;责任单位:县直各有关单位)

五、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建立“服通”3.0版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由县政府办(政务服务办)主任担任召集人,县行政服务中心、县电子政务办、县财政局等主要单位负责同志任副召集人,县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县政府办(政务服务办),统筹协调“服通”3.0版建设相关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平台建设、事项梳理、项目保障三个工作推进协调小组,分别由县电子政务办、县行政服务中心、县财政局牵头实施。定期召开调度推进会,加强政策指导、工作协调和业务培训,督促各项任务落实落地。各有关单位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细化落实方案,认真做好服务优化提升、系统改造升级、服务专区建设、业务运行保障和服务宣传推广等工作。

2.强化资金保障。要加大资金保障力度,落实“服通”3.0版升级改造建设工作经费。县直有关单位负责解决各自有系统接口开发的经费。

3.强化协同配合。县直有关单位要在服务专区、系统改造、业务运行等方面,以及协调行业部门做好相关服务对接、数据共享等工作上给予大力支持,将自建的政务服务平台应用全部接入“服通”,所有服务集中部署至“服通”统一办理。进一步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在创新服务、优化流程、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打造优势特色服务。

方案范文:民企带村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民企带村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为扎实开展“民企带村”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加快我镇乡村振兴步伐,现根据中共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的部署要求,并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目标任务

“民企带村”,即以民营企业为带动方,因地制宜,因企施策,创新机制,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走出一条“产业兴村、村企互惠、共同发展”的致富路。

二、总体要求

(一)“民企带村”坚持党委引导、政府协调、企业主导、村企对接,注重发展符合绿色发展的优势产业,推动村企共赢、村民致富、村财增收的有机结合。

(二)“民企带村”坚持上接政策,下接地气,精准带动,示范引导,将重点放在增强村集体经济,建立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让村级组织有更多财力去补短板、惠村民。

(三)“民企带村”坚持“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光彩理念,组织民营企业自觉自愿、量力而行,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寻求合适项目,促进村企和谐、互惠互利。

三、帮扶方式

动员民营企业与一个或多个村组织对接,形成“民企带村”机制和共建机制。

四、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镇“民企带村”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把“民企带村”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实化方案措施,把责任压实、工作抓实。

2.因材施策。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实施精准帮扶政策。如产业帮扶、商贸帮扶、就业帮扶、消费帮扶、公益帮扶、教育帮扶、技能帮扶等形式。

3.培树典型。加强引导、教育和帮助,总结推广经验,培树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参与行动的民营企业,向社会传递民营企业的正能量,扩大影响力。要让“民企带村”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在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受尊重、经济上有发展。

方案范文: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实施方案实用


根据《市乡村振兴“三级联创”“活动方案》文件要求,结合本村实际,特制定《镇(村)20xx年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工作方案》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县城西南,距县城23公里,幅员面积2.8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农户483户,1224人(其中农业人口1224人),现有耕地2206亩。20xx年人均纯收入1.4万元,20xx年成功创建为“省级”四好村。

二、主要目标

(一)特色产业方面

1.主导产业收入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比例>65%;2.建成省级以上优势特色产业专业村;3.高标准农田占比>80%;4.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85%;5.有农村综合服务社或供销服务网点;6.村有农民合作杜、组有农户家庭农场(牧场、林场、渔场);7.建立了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机制。

(二)村落宜居方面

1.成功创建为“美丽?宜居乡村”达标村;2.生活垃圾处理农户覆盖率达100%;3.生活垃圾实现分类处理;4.村民小组保洁员配备率达100%;5.生活污水处理农户覆盖率>70%;6.全面消除黑臭水体;7.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8.独立的、管理良好、干净整洁、粪污得到有效处理的公共厕所有1个;9.化肥农药用量减少幅度>20%;10.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回收处置率>85%;11.村容村貌“六化”实施水平在成都平原经济区前列;12.“六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成都平原经济区前列;13.“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全面落实。

(三)村风文明方面

1.正在创建为市级以上文明村;2.经常利用文化墙、景观造型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3.每季度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4.每半年开展“好公婆好儿媳”“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有好人榜、道德红黑榜;5.成立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推动移风易俗;6.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7.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利用排在全市前列;8.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100%。

(四)村级治理方面

1.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强;2.村“两委”班子专业化能力强;3.“一村一法律顾问”配备率达100%;4.无吸毒、、拐卖妇女儿童等违法犯罪行为,无封建迷信和邪教活动,无“村霸”等黑恶势力;5.有稳定可靠的新型集体经济收入来源。

(五)村民生活方面

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万元左右;2.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低保,特困人员救助、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三、工作重点

(一)产业发展方面

1、抓好粮食生产。整合项目,实施土地管理和土地整理建设558亩。2、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实现程度达到80%,计划购置耕地拖拉机1台,联合收割机1台。3、建设特色基地。整合项目,打造250亩种猪繁殖、生猪饲养、100亩的特色水产养殖基地和500亩杂柑。4、注重产业配合。整合项目,打造成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村庄为一体。5、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强化交通畅通。建成村级道路5公里,社级道路7.4公里,入院路9公里,院坝硬化3200㎡。二是开展水利建设。整治囤水田、山平塘50口。三是强化饮水安全。安装大院集中供水438户。四是配套公共基础设施。

(二)环境治理方面

1、突出生态保护。整合项目,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拓宽秸秆资源化利用,推行配方肥料,绿色防控技术和统防统治措施。2、强化污染防治。建垃圾库6个,购置垃圾桶5个,改厕100户。3、深化乡村治理。整合项目,购置垃圾清运车2辆,新增保洁员5名,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推行“厕所革命”,改厕100户;风貌整治50户,7295㎡。

(三)乡风文明方面

1、开展乡村道德建设。积极开展道德模范和“六好”学习宣传活动,深入推进四德建设。完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开展“四讲四有”主题活动。2、推动移风易俗。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星级文明户和五好文明家庭评选工作,建立村规民约建设,引导农民抵制封建迷信,破除陋习,杜绝黄赌毒,倡导文明理事。3、丰富文化生活。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农民运动会和文化表演活动,极大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1、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巩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优化党员干部队伍结构,根据上级要求,健全治理机制,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2、大力培育乡村名匠。充分发挥民间艺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中的突出作用,培养一批乡村文化人才,在返乡大学生等重点人群中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五)农民增收工作方面

1、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以资产、资源、资金为纽带,促进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全村集体经营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2、推动农民增收致富。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木、闲置农房等资源资产入股发展合作经济,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资、农民变股东。

四、实施步骤

该项目坚持民办公助、一事一议、先建后补原则,严格执行项目招投标各项程序,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实施。

(一)全面启动阶段(20xx年3月-4月)。制定方案,做好相关规划、召开动员会议、做好宣传发动。

(二)深入推进阶段(20xx0年4月-20xx年12月)

(三)考核验收总结阶段(20xx年元月)。组织验收考评、总结,并建立长效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其他人员为成员,切实加强乡村振兴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项目推进组、项目监督组、项目理财组,有序推进示范村建设工作。

(二)资金保障。建立政府财政投入、农民筹资筹劳、社会参与帮扶共建的“四位一体”投入机制,全村整合其他专项扶贫资金110万,结合20xx年市级乡村振兴三级联创资金60万元,集中支持乡村振兴建设,我们将用足用好资金、政策,还将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投资乡村振兴建设的相关领域。

(三)加强督查考核。把乡村振兴工作纳入乡级各部门绩效考核工作范略,建立乡村振兴工作考评机制,完善考评指标体系,层层细化,压实工作责任,严格目标管理,加强工作巡查、督查、检查力度,督促进度,及时解决问题,通过召开现场会及时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建立乡村振兴建设长效机制,同时督促村建立完善后期管护机制,确保乡村振兴建设可持续发展。

电网改革发展工作实施方案范本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电网建设,确保各类电网建设项目顺利实施,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电力保障,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电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政发〔20xx〕68号),结合我市实际,现制定市电网改革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加快推进全市各类电网工程项目实施,建设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促进新能源电力上网送出,加快推进构建安全、可靠、清洁、高效的电力供应体系,提升全市电力用户“获得电力”水平,及时满足新增负荷用电需求,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稳定的电力保障。

二、重点工作

(一)着力提升规划质量

1、统筹做好城市规划与电网规划。发改局要提前委托编制全市电网发展规划,作为电力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在项目选址上与国土空间规划做好衔接,实现电网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协调一致。要将电网规划确定的变电站、开闭站站址,输配电线路走廊,电缆通道用地及电网设施保护区统一纳入各乡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或近期建设专项规划,并予以预留。对于新建铁路、公路、渠道、广播、通信等工程项目,相关业主单位要按照电网规划向发改局和国网市供电公司征求意见后实施,并预留输电线路通道。(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自然资源局,各乡镇人民政府,国网市供电公司)

2、建立健全电网建设前期协调机制。供电企业要在中长期电力规划的指导下,加强对全市各供电区域内电力负荷的预测,按照电力负荷发展的需要,制定电网建设项目计划,并提前向有关部门提出计划建设项目报建申请。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供电企业要根据项目批复,加快配套电网的建设计划申报和规划建设,确保项目按期顺利实施。相关单位实施道路、桥梁、涵洞等建设,要充分采纳供电企业意见,预留电网工程规划位置。相关单位要支持电网发展建设的规划选址、路径方案选定等工作。(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市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分局、市水务局、市文旅局,国网市供电公司)

3、依法依规保护电网设施建设用地。工信局要对已纳入规划的变电站建设用地和输配电线路走廊予以严格保护,严禁任何部门、单位及个人擅自占用已列入规划和投入运行的电网设施用地、架空线走廊和电缆通道。新建电网建设项目取得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后,工信局要根据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和电网设施保护范围的要求,对依法需要确定的电网设施保护区进行公告。在公告明示的电网设施保护区内,严禁新建、扩建危及电网安全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新种植危及电网设施安全的植物。架空输、配电线路走廊、杆塔基础和地下电缆通道建设不实行征地;杆塔基础使用的土地,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关权利人一次性经济补偿,该土地的权利人应当提供必要的便利。(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工信局、市公安局)

4、严格执行电网规划调整审批制度。因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确需占用电力建设项目用地、线路走廊等,应按照法定程序履行规划调整、审批及相关手续。非电网设施建设单位因建设需要,确需对已规划的电网设施用地及架空输、配电线路走廊和电力电缆通道的位置进行调整的,要征求电网建设单位意见,依法办理规划调整手续。(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分局,国网市供电公司)

(二)高效推进电网建设

5、重点争取实施高等级输电线路工程。发改局要始终将高等级大容量电力外送通道作为实现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工程来抓。抢抓750千伏输变工程列入国家、省市电网公司“十四五”规划的有利契机,力争20xx年启动实施,为红柳泉风光储综合能源示范基地启动提供电力送出通道。同时,积极做好“陇电入沪”争取工作,力争以为起点的特高压输电工程尽快落地实施,进一步提升我市新能源电力送出能力。为解决后续新能源项目电力送出,积极向省、市能源主管部门和电力公司汇报,争取在红柳泉、花海、宽滩山、抽水蓄能等区域布局5座330千伏变电站(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国网市供电公司)

6、将电网工程纳入重点项目管理。相关单位要将电网项目纳入年度重点项目管理,加强业务指导。供电企业通过政务平台提交审批手续,各相关单位应对电力建设项目实行并联审批,优化各类手续办理流程,缩短办理期限,营造良好建设环境,促进项目尽快实施。加快花海330千伏输变电工程相关前期手续办理,早日开工建成,为花海光电基地电力送出提供保障。加快实施昌马西风电场至莫高变330千伏输电线路、330千伏清泉变、变、110千伏花海变等间隔扩建工程、110千伏阳关变、镇等主变增容工程及康庄35千伏输变电工程,进一步提高区域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分局、市水务局,国网市供电公司)

7、科学做好电网建设项目用地保障。市自然资源局要将年度电网建设项目用地纳入土地年度利用计划,同时,明确电网建设用地补偿标准,严格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省农用地区片综合地价标准的通知》(甘政发〔20xx〕41号)执行。供电企业要主动加强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支持和配合做好征地拆迁、环境评价等工作。电网项目建设用地选址,输、配电线路路径选择时,要尽量避开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重点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风景名胜区、居民聚居区、采矿区、学校和其他环境敏感区。确实无法避开的,要依照相关规定,及时报请有关单位依法审批。(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分局、市住建局、市文旅局,国网市供电公司)

8、更好保障农村电网建设需求。随着市乡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村文化旅游、现代化畜牧养殖等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实施,居民生产、生活用电负荷、用电量逐年增长。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农村配网升级改造工程作为重点民生工程,强化服务保障,着力解决乡村工商业电力设施不配套、用电负荷不足问题,全面提升保障乡村振兴电网建设需求能力,在推进农村产业发展时同步考虑电网设施配套建设需求,全力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快推进农村电网建设。供电企业要加大职责范围内的多回路电网配套、大用户主干线路、大负荷主变等项目投资,切实提升用户用电保障。(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各乡镇人民政府,国网市供电公司)

(三)切实强化电力保护

9、进一步加大电力设施保护力度。供电企业要定期向工信局报送电力设施保护情况,遇重大或紧急事宜即时报送。工信局要会同相关单位加强协调联动,依法严厉打击电力设施保护区域内危害电网安全的违建、取土、开挖、爆破等违法行为,依法劝阻电力通道周围群众搭建彩钢房、施工棚、铺放果园地膜、修建公共设施、设置工商企业等行为,对已存在的隐患点,要督促权利人或管理人及时整改,排除障碍,确保群众的人身及财产安全,确保电网运行安全。(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公安局、市应急局,国网市供电公司)

10、加强消防安保领域联动协作。公安机关要加大对330千伏变电站、重要输电通道、电力调度大楼等重点部位的保护,指导供电企业完善突发事件处置预案,联合开展防暴处突实战演练。要督导供电企业完善企业内部治安保卫机构,充实保卫力量,指导开展保卫人员业务培训,提升单位内部安防能力。应急、消防管理单位、供电企业要加强联系沟通,深化应急联动协作,对供电企业预案编制、应急演练等工作给予指导支持,提高供电企业应急管理水平。每年要组织开展一次大面积停电应急演练。(责任单位:市应急局、市公安局、市工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国网市供电公司)

11、分级常态管控电力安全隐患。相关部门要将电力通道走廊内的安全隐患整治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对全市电力线路通道内违章施工、违章建筑、“三线”违章搭挂、树木、彩钢房等根据隐患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对于城区内发现的安全隐患,应急、工信、公安等相关部门要及时给予协助;对于各乡镇供电所发现的安全隐患,实行属地化管理,由各乡镇协助处置。(责任单位:市应急局、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各乡镇人民政府,国网市供电公司)

12、全力维护电力工程建设秩序。供电企业每年2月份前要向公安机关提交电网建设工程清单,每项工程建设前,及时向公安机关通报。公安机关要对电网项目落实“六统一”服务保障要求,指导做好人员驻地、施工现场和材料库房等场所的安全保卫工作,深入排查化解涉电矛盾纠纷,依法严厉打击电网建设过程中恶意阻挠、恶意讨薪、偷盗材料等导致工程受阻的违法行为,保障工程建设顺利进行。(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国网市供电公司)

13、加强电力用户用电安全管理。加强用电安全宣传,在接到供电企业报备的各类客户侧安全隐患、缺陷后,相关部门要及时组织整改,供电企业提供指导服务,督促用户整改到位,保障供用电安全可靠。(责任单位:市应急局、市工信局,国网市供电公司)

14、依法依规开展树患消缺作业。针对存在的电网树线隐患,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要会同供电企业组织开展树木通适度修剪,对景观有要求的行道树木或邻近景区的树木可派人现场指导修剪工作,确保涉电林木消防安全和树下行人生命安全得到保障。(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国网市供电公司)

(四)持续净化电力环境

15、建立重大项目信息共享机制。各单位要与供电企业建立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常态化沟通、共享机制,及时与供电企业对接招商引资类项目的招标立项、用电规模及建设进度信息。供电企业要提前介入,全面掌握用户需求,约定双方责任界面,协助各部门开展用电前期咨询服务,全面拓展用电客户线上办电渠道,实现申请、派单、收资、报验全流程线上服务,有效压减用户办电环节、手续和时间,加快配套电网工程建设,为用户提供可靠的供电保障,确保招商项目有效落地,实现用电企业快接电、早用电。(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国网市供电公司)

16、规范清理转供电环节加价。供电企业、相关单位要对重点转供电单位转供电环节电价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常态化监管,供电企业要详细掌握并向有关部门准确提供转供电主体相关资料,积极宣传转供电环节电价政策,全力配合相关部门查处转供电环节的价格违法行为。(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市场监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国网市供电公司)

17、严厉打击窃电违法犯罪行为。公安机关和供电企业共同研究窃电取证方法、流程和标准,确保依法取得违法犯罪证据,提高打击效率。加强警企合作,建立健全警企联动工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部署开展专项行动。公安机关要根据收到的窃电线索,积极办理窃电案件和治安纠纷,严厉打击各类窃电违法犯罪行为,维护供电企业合法权益。供电企业会同各单位加大电力相关法律宣传,增强全民依法用电意识。(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国网市供电公司)

(五)推动实施重大项目

18、加快完善基础充电设施。住建和自然资源部门要将充电设施作为新型城市基础设施纳入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强化规划指导,按照《市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20xx-2025年)》,完善独立占地的充电基础设施布局,统筹安排集中式充换电站的土地供应。相关单位要优化充电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审批流程,加快手续办理速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谁投资、谁受益,鼓励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运营,相关单位要贯彻落实好中央、省上促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政策,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补助资金,加大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新建居民小区、商业大厦、大型停车场等要将供电线路敷设至充电设施规划区域(或预留敷设条件)。(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国网市供电公司)

19、加快实施老旧小区电气化改造。住建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做好老旧小区摸底及方案编制工作。供电企业要配合做好老旧小区现场摸排及电力设施接收方案的编制,做好拟接收电力资产的验收、管理及接收后居民客户的供电服务工作。要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同步推进停车位电气化改造,综合考虑配套电力设施改造需求,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专项债券等政策和资金支持。(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财政局,国网市供电公司)

20、推动新建项目清洁能源利用。各相关单位要指导开发企业在新建住宅小区、商业中心等采用城市集中供暖或清洁能源供暖,配套足额的电动汽车充电桩。供电企业要大力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以电代柴工程的实施,提高全市清洁能源利用水平。对利用新型能源的单位,供电企业要积极争取在电价和配套电力设施方面给予优惠和项目支持。(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分局、市住建局,国网市供电公司)

21、全力支持智慧型城市建设。加快推进电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电力行业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认定标准和程序,按照《全国失信惩戒措施基础清单》依法依规对电力行业严重违法失信主体开展联合惩戒。要积极引导企业和居民线上缴纳电费,通过线上渠道办理用电交费各项业务,提高电力用户线上缴费普及率,供电公司要加强与大数据中心一体化政务服务的对接,推动电力业务“一网通办”,满足用户一站式多元化用能需求。要推进楼宇智慧用能优化,加强节能设备监测,探索“互联网+节能”服务新模式,及时向重点用能单位提供政策解读、技术推荐、节能诊断等服务。(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国网市供电公司)

22、做好两保户免费电费兑付工作。认真落实居民阶梯电价免费用电惠民政策,各乡镇要配合民政部门准确提供城乡低保对象和农村特困人员基础信息,积极配合供电企业开展免费电费兑付工作,确保减免电费资金全额清退到位。(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各乡镇人民政府,国网市供电公司)

(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23、积极扶持重大电网建设项目。对于纳入市重点项目管理的电网建设工程,要按有关规定享受重点工程项目规费减免等相关优惠政策。确需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按收费事项的管理审批权限报批。(责任单位:生态环境局分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财政局,国网市供电公司)

24、有效降低电网日常运维成本。协调做好电网工程与市政建设衔接,对电网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的通道治理、抢修运维等工作,有关单位要比照市政设施建设维护,对电网建设项目涉及占道挖掘、占用城市绿化的,要依法依规减免相关费用。供电企业按照要求办理开挖手续,因占道挖掘、占用城市绿化损坏城市道路和绿化设施的,要按照先施工后恢复的原则,由专业部门恢复原状,并由主管部门验收通过,费用标准按财政评审结果执行。(责任单位:生态环境局分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财政局,国网市供电公司)

(七)提供电力可靠保障

25、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供电企业加强与发改部门沟通交流,全力配合开展第二条特高压直流规划前期论证和昌马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做好源网规划和项目实施统筹衔接,全力支撑市“十四五”新能源规划落地实施,全面助力按期实现“双碳”目标。(责任单位:国网市供电公司,市发改局)

26、保障重大项目电力可靠接入。供电企业要提前对接市重大项目建设,施行重大项目用电专人客户经理制,全面做好供电服务,优化配置电网资源,确保配套电力供应与重大项目同步建设、同时投产,以全面优质供电服务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责任单位:国网市供电公司,市发改局)

27、促进电力设施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供电企业要充分对接城市规划和发展需求,加强现有变电站供电能力诊断分析,提前做好城市配电网项目储备并纳入城市规划,高效、有序推进项目落地实施。要加强城市配电网升级改造,积极实施业扩工程,实现电力设施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协调发展;要高效有序做好电力线路迁改的方案评审、竣工验收和现场配合工作,要统筹停电计划管理,通过“一停多用”最大限度减少重复停电,提高辖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责任单位:国网市供电公司,市自然资源局、市工信局、市住建局)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发改局作为电网发展建设的牵头单位,要做好电网发展规划、项目审批等工作,推进电网项目建设,确保电网规划落地,电网项目顺利实施。工信局作为电力设施保护的牵头单位,要建立健全电力设施保护协调机制,强化信息互通,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切实加强电力设施保护。

(二)强化协作配合。发改、工信、自然资源、公安、应急、水务、交通、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加强与供电公司的日常工作联络,建立政企对接联系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强日常工作联络,及时沟通和协商解决问题,形成政企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有效推进电网发展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地。

(三)强化督查问责。加大对电网建设发展工作的督促检查力度,对工作不力、推诿扯皮,不能按期完成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对故意阻碍电网建设,严重影响电网建设进度的,要严肃进行问责,确保全市电网建设顺利推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精彩方案:2021年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实施方案


20xx年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商务厅《关于印发“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发挥“互联网+”优势,大力推动农产品产销衔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密围绕现代农业“10+2”产业体系建设工作部署,以市场为导向,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为抓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完善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县为单位全面开展工程建设,用3一5年时间,力争创建省级“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1个,建成和提升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10个,培育发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优秀产品品牌6个,培育一批益农信息社示范社,全州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平均增长率达15%以上,农产品出村进城更为便捷、顺畅、高效。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农产品生产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反馈应用机制,引导生产经营者科学把握市场运行趋势和消费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特色产品。积极推进果蔬标准化基地、规模化种植养殖场(站)等生产条件建设,切实提升优质特色农产品持续供给能力。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装备等信息技术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强化数据采集、挖掘分析和智能决策调控,提高良种繁育、种养业生产管理、作物病虫害防治、动物疫病防控、产地环境监测等环节管理效能。围绕蔬菜(食用菌)、水果等特色产品,制定田间管理、采后处理、分级分等、包装储运、质量追溯等各环节标准,推动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品质和一致性。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将信息监控平台、信息化场景应用、农产品电商销售、益农信息社为农服务等作为重点建设内容,并将其纳入星级评定指标。(州农牧农村局牵头,州发展改革委、州经济和信息化局、州市场监管局、州大数据中心、州通信发展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快构建农产品烘干冷链物流体系依托快递物流、邮政、供销社、益农信息社、电商服务站点等现有条件,健全州县乡村四级物流体系,支持多站合一、服务同网,提高农村物流网络连通率和覆盖率。强化烘干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冷链物流运营主体加快消杀、烘干、预冷、保鲜、冷藏、冷冻、运输、查验等设施建设,支持建设县级农产品区域性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基地和乡村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推进农产品烘干冷链物流服务功能向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发展区、现代农业园区、农村电商和农产品流通市场聚集。支持鼓励商贸物流企业采用“自主运力+社会运能”“自有投入+政府支持”“自有渠道+社会揽收渠道”等方式,提升寄递服务能力。完善农产品州内冷链物流绿色通道建设。强化城市社区配送终端冷藏条件建设,做好产、销两地冷链衔接,构建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的数字化全程冷链物流体系。推动菜市场、社区菜店等零售市场建设改造,完善末端销售网络。推广可循环使用的标准化包装,提高农产品包装保鲜技术水平。(州农牧农村局、州商务局牵头,州发展改革委、州交通运输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州邮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快构建农产品网络销售服务体系综合利用线上线下渠道,着力培育打造“互联网+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多样化多层次促进农产品网络销售。加快建设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农村电商(物流)站点,基层供销社网点等。推动示范县以农产品上行为重点,完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电商孵化基地、双创实训基地作用,提供电商培训、加工包装、仓储物流、网店运营、商标注册、营销推广、小额信贷等服务。着力培育一批县域电商示范企业、网红品牌、创新创业带头人。推动传统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企业拓展线上业务。鼓励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入驻各类电商平台,有效对接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产销有机融合。大力推广网络直播、网红带货、“短视频+网红”等新模式,促进农产品上线销售。推进电子商务与农产品生产加工、乡村旅游等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探索开展订单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等模式。(州农牧农村局、州商务局牵头,州发展改革委、州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快构建网络销售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督促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严格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和兽药休药期规定,全面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加强对产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督管理,实现信息可追溯、责任可追查。国家级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要探索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将入网销售农产品纳入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范围。(州农牧农村局牵头负责)督促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建立实施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审查登记、食品安全自查、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制止及报告、严重违法行为平台服务停止、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处理等制度。督促入网食用农产品销售者严格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依法查处网络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违法违规行为。(州市场监管局牵头负责)加强食用农产品品牌建设,深入实施“孵化、提升,创新、整合、信息”五大工程,推进农产品品牌向互联网品牌延伸。以品牌化引领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促进产业链条延伸和价值链提升。挖掘农耕文化,提升“圣洁”区域公用品牌美誉度、知名度。创新“互联网+”品牌营销模式,推动线上线下互促互动。积极组织龙头企业等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参加农博会、菜博会、茶博会等展示展销活动。鼓励支持在市场和电商平台设立农产品和食品销售专柜、专区,推进在县城、市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直销中心,努力实现优质优价。强化品牌监督管理,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等行为,维护“圣洁”区域公用品牌形象。(州农牧农村局、州市场监管局牵头,州发展改革委、州商务局、州文化广电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人民政府要将“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层层压实责任,明确目标任务,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研究制定工程推进工作方案,确保工作落实落地。州级有关部门要落实配套政策措施,加强督促指导,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工程建设。(各县(市)人民政府负责本级相关工作,州级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强政策支持。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加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优化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方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形成财政投入与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鼓励电信企业制定落实资费优惠方案。鼓励县(市)采用保险费补贴等形式,支持“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落实好涉农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农产品全程冷链物流配送保障。落实农产品保鲜仓储设施用电按照农业生产用电价格的优惠政策。完善基层创业就业人员支撑服务,加强农村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州发展改革委、州经济和信息化局、州教育和体育局、州财政局、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州自然资源局、州交通运输局、州农牧农村局、州商务和经济合作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州市场监管局、州税务局、银保监分局、州通信发展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示范引领各县(市)要积极争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以试点县建设为抓手,引领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改变革新。各县(市)人民政府和州级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工程建设的宣传力度,激发农村创业创新人员积极性,努力营造支持“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的良好氛围。(州发展改革委、州农牧农村局、州商务局、州文化广电旅游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电商在农产品销售中的重要作用,根据《省农业农村厅等7部门关于印发“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农规〔20xx〕2号)精神,进一步发挥“互联网+”优势,大力推动农产品产销衔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特制定区“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以下简称“工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服务“三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推动区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超越。

(二)基本原则。以建设“武夷山水”品牌为抓手、以互联网为手段,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五大体系建设,大力推动农产品产销衔接、农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融合、城乡融合。

(三)总体目标。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全面开展工程建设,到20xx年底,基本实现培育1-3个具备一定产业化、规模化基础的重点优质特色农产品,形成1条产销一体化农产品电商供应链,提高农产品销售水平,农产品出村进城更为便捷、顺畅、高效。

二、重点任务

(一)以市场化为导向,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1.加强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衔接。推动建立优势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联盟,将市场需求及时传导到生产端。建立市场信息反馈机制,针对农产品市场供求形势和消费需求特点,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合理制定销售计划,精准安排生产经营,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实施“农业云131”信息工程,跟踪农产品市场动态变化,提高市场信息传导效应。积极构建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以数据信息指导生产和服务农产品出村进城。到20xx年,基本建成蔬菜、食用菌、生猪、百合花、水产养殖等主要特色农产品大数据。

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商务局、林业局、市场监管局,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2.做强企业标准规模引领示范。围绕蔬菜、食用菌、生猪、百合花、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产品,鼓励引导地方和企业制定优质特色农产品田间管理、采后处理、分等分级、包装储运、产品追溯、信息采集等各环节标准。推进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宣传贯彻实施,细化标准化生产和流通操作规程,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一致性。大力推进果蔬标准化基地、规模化种植养殖场(站)等生产条件建设,切实提升优质特色农产品持续供给能力。支持打造长富、享通、跃农、百合花协会、猪业协会等一批产业化联合体,形成以农业龙头企业、协会、合作社和农户等农业经营主体分工协作为前提,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一体化农业经营组织联盟。

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林业局、市场监管局,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3.深化农业生产现代数字转型。大力推广现代农业生产设施装备,提升农产品生产机械化、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建设一批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的集成应用,提升田间管理、良种繁育、绿色种养、订单跟踪等智能化生产水平,推进农产品生产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从20xx年到20xx年,每年建设现代农业智慧园、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2个以上,累计建设6个以上。重点推进区数字农业应用推广基地建设项目(生猪养殖)建设。

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农机总站、林业局、数字办,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4.加大农产品质量监管力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监督抽查,实行检打联动。严格管控网络销售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查处网络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违法违规行为。大力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行制度,将主要农产品生产主体纳入省级追溯管理系统监管。不断强化产品检验检测和“一品一码”管理,完善溯源体系建设。

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林业局、市场监管局,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5.高质量培育农产品品牌。突出“武夷山水”品牌,围绕我区“一颗菜、一篮菇、一朵花、一头猪、一袋奶”五大特色农产品,分别从蔬菜、水果、食用菌、畜禽产品等特色农产品生产企业中筛选出30家以上符合试点条件的企业,作为我区全国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CAQS-GAP)整区域试点建设主体,力争15家以上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通过国家良好农业规范认证,重点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新农产品5—10个。建立区全国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CAQS-GAP)整区域试点(质量可追溯)信息平台,实现企业生产质量可控,信息共享,产品可追溯,管理有秩序,具有良好操作规程的生产模式。持续开展食用农产品“一品一码”全程追溯体系建设,强化粮油、蔬菜、禽蛋、猪肉、水产品生产过程严管,争取区优势农产品全部纳入“武夷山水”品牌授权。

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林业局、广电中心、供销社分社,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6.加快提升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培育一批农商对接、农超对接的骨干企业,广泛参与农产品出村进城服务。支持大型批发市场、商超连锁店、品牌连锁店、城乡农贸市场等,积极参与工程实施运营。鼓励电商企业、互联网企业拓展涉农电子商务业务,推动多元化市场主体共同发展。从20xx年到20xx年,每年新增省级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家、示范家庭农场3家以上,累计培育省级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9家、示范家庭农场9家以上。

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发改科技局、商务局、林业局,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二)以数字化为目标,加快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1.全方面完善农村设施信息化。大力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农村宽带、光纤、移动网络、卫星网络等基础设施覆盖面,满足农业用网需求。统筹推进信息通信、广播电视网络与道路、电力、冷链物流等公共基础设施协同融合。着力探索益农信息社可持续运营机制,结合16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优势,充分发挥电信部门的作用,加快建立“省级信息进村入户平台+县级运营中心+村级益农信息社”发展模式,重点支持智云动能等本地企业运用物联网技术推动农业生产设施智能化改造,形成一些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共同构建可持续运营机制,最大限度发挥益农信息社、县级运营中心的作用。

责任单位:区发改科技局、数字办、工信局、商务局、广电中心、供电公司,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2、推广绿色种养结合模式。着力技术创新,打造农业绿色发展新模式。大力推行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和发展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的“五节一循环”技术集成模式,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复制推广享通蔬菜种养循环一体化模式,实现种养结合的良性循环模式。积极开展“降肥降药”和废弃物回收利用行动,重点实施灜洲农业物联网试点建设,加快打造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鼓励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业生产全产业链上使用“五节一循环”技术集成,并优先给予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项目资金补助。

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林业局,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3.提升产地农产品商品化能力。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加强产地预冷、清洗分拣、初深加工、包装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地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能力和设施设备使用效率。

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林业局,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三)以高效化为保障,打造现代物流运输体系

1.建设由村到区物流网络。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公益服务、便民服务、培训体验服务和电子商务服务。发展网上种菜采摘、团购配送、网络宅配、APP订单等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加快金融助理和流通助理推动农产品上下流通。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支持淘宝、京东、邮政等大型电商平台到农村设站布点,推动线上线下联动发展,不断完善区乡村农产品销售物流网络。

责任单位:供销社分社、区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工信局、林业局,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2支持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搭建。以蔬菜、水果、食用菌等主要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为重点,新建、改造和升级一批智能化、数字化储藏保鲜设施装备,大力提升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水平。支持建设改造冷库设施、批发市场建设低温物流专区和零售企业建设终端低温设施。对企业现有冷库改造提升项目,对新建3000立方米(以上)保鲜库等智能型高端冷藏设施项目,对生鲜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建冷库容积3000立方米及以上的冷藏设施、冷链运输、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低温物流专区的项目,对生鲜农产品零售企业建设低温仓储配送中心、冷库,购买冷藏车、冷柜、蓄冷保温(隔热)箱等设施设备,按照上级补助标准推荐申报,经主管部门认定后给予相应补助。

责任单位:区发改科技局、市场监管局、数字办、商务局、农业农村局、工信局、林业局、供销社分社,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四)以网络化为平台,完善产品现代销售体系

1.推进完善网络销售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区级农产品产业化运营主体牵头联合全产业链各环节市场主体、带动小农户,统筹推进生产、加工、品牌、标准、品质控制、金融、物流、培训等服务,加强供应链管理和品质把控。综合利用线上线下渠道,大力发展多样化多层次的农产品网络销售模式。推动传统批发零售渠道网络化,引导各类平台积极开展特色农产品网络展销,重点扶持哒配等电商平台发展壮大。支持在市区设立优质特色农产品直销中心或运营中心,推动农产品进城直销,促进全区特色农产品上线销售。

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农业农村局、工信局、林业局、市场监管局、供销社分社,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3.创新模式做大现代电商销售。大力推广网络直播、网红带货、“短视频+网红”等新模式,探索生鲜农产品网上直销、“时令预订”“网订店取”等业务。支持中央厨房建设,构建“互联网+食材供应+中央厨房+冷链配送”新型运作模式,鼓励发展团餐配送、食材配送等服务。推进电子商务与农产品生产加工、乡村旅游、乡村文化等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探索开展农产品众筹、订单农业、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云农场等模式。扶持“武夷一方田”、“哒配”等电商企业做大做强。

责任单位:区数字办、商务局、农业农村局、文体旅局、林业局、供销社分社,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4、加大农村电商人才培育力度。结合益农信息社信息员、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等,加大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公益培训力度。支持各类企业开发服务“三农”的手机应用,持续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管理生产、网络销售等能力,打造一支“懂信息、会经营、能应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服务“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实施。从20xx年到20xx年,每年培训农村网络应用技术人员8000人次、农村电商带头人100人次,累计培训农村网络应用技术人员2.4万人次、农村电商带头人300人次以上,覆盖全区主要行政村。培育一批创业创新典型县、优秀带头人,支持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农村互联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建设。从20xx年到20xx年,每年创建“双新双创”园区(基地)1个,累计创建2个以上。

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教育局、发改科技局、工信局、商务局、林业局、人社局,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三、保障措施

(一)切实强化组织领导。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制定工程推进工作方案,遴选运营主体,明确重点任务、建设项目、政策措施、责任单位、时间要求等,扎实推进工程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农村局,负责日常具体工作,做好信息沟通、进度报送,适时组织开展进度跟踪评估,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二)加大政策支持保障。各相关责任部门要按照任务分工,制订年度实施计划,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加大工程基础设施、生产基地、人才培育、电商、物流行业等资金扶持力度。鼓励电信企业推出个性化、针对性资费优惠措施,支持电商发展。全面落实涉农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农产品全程冷链物流建设,提升物流配送保障水平。完善基层创业就业人员支撑服务,加强农村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

(三)强化典型示范引领。通过观摩会、现场推进会等方式,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做好先进典型的宣传推广,运用网络、电视、报纸、新媒体、融媒体等,大力宣传“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激发农村创业创新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努力营造支持农产品出村进城的良好氛围。

(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加强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依法打击侵权假冒、虚假交易、欺行霸市等违法行为。加强网络交易信息化监管,建立“风险监测、网上发现、源头追溯、属地查处”机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