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零思考方案网网站!

【荐】新时代农村社区建设样板创建实施方案

2022-01-11
创建无传销城市实施方案 建设实施方案 创建文明城市实施方案

创建无传销城市实施方案。

在我们不知道工作该如何实施时,我们可以对行动的具体方案进行一个撰写,制定好实施方案对于自己也是一种成长,优秀的实施方案是什么样子的?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荐】新时代农村社区建设样板创建实施方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为加快创建县新时代农村社区建设样板,打造建筑特色彰显、公共空间完善、传统文化传承、社区治理有效、可复制、可推广的村民住宅小区,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和村民住宅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闽政〔20xx〕2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xx年全省城乡建设品质提升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政办〔20xx〕68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公布“崇尚集约建房”示范县(市区)、集镇环境整治、新时代农村社区建设样板创建名单及成效要素(建设指引)的通知》(闽建村〔20xx〕2号)等文件精神,经县政府研究,决定开展镇小区新时代农村社区建设样板创建,结合本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村民为主体,因地制宜,开展新时代农村社区建设样板创建工作,实现建管并重,建立完善农村住房规划、设计、建设、管理长效机制,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新时代农村社区。

二、目标任务

围绕提升宜居水平,以缔造“共谋、共建、共评、共管”模式,通过2年努力,将镇小区打造成为村民全程参与,有本土特色建筑风貌,有优秀文化传承,有完善公共空间,有现代社区完备功能,有良好邻里关系、居民满意度高、可复制、可推广的村民住宅小区。

三、主要工作

1.保障新时代农村社区用地需求。镇人民政府明确小区新时代农村社区建设用地需求,县自然资源局根据需求做好村庄规划和统筹用地计划指标,县林业局做好林地报批工作,确保落实用地保障。

牵头单位:镇人民政府。

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林业局。

2.完成新时代农村社区规划设计。镇人民政府精选确定设计单位,委托高水平建造师团队进行规划设计,确保设计质量水平。各有关单位配合做好相关行业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

牵头单位:镇人民政府。

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

3.落实共同缔造成效。村民全程参与共同缔造:

共谋:村民全程参与规划设计过程,尤其是户型、室内功能布局、公共空间配套征求村民意见,对村民会议进行记录,决策过程体现民主。

共建:村落建设过程中的部分工作,如景观绿化等工作可采用村民投工投劳方式,强化主体感,增进邻里和睦关系。

共评:对村民与父母同住的,经村民老人代表评议认定。

共管:成立村民建房管理理事会,承诺建设过程配合、入住后共同管护,并建立相应自治机制。

责任单位:镇人民政府。

4.严格实施建设管控。镇人民政府委托高水平建造师团队开展陪伴式服务,实行建筑师负责制;由优秀施工团队或工匠负责施工,实施质量安全监督;施工过程中对原有树木、植被能留则留,对环境最小干预。陪伴式服务团队应随时协助解决村庄规划建设中的技术问题,并总结出新时代农村社区建设设计理念和思路(含室内功能布局、公共空间配置)、材料应用、工作法。

责任单位:镇人民政府。

四、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

20xx年4月上旬前,根据住建部门相关要求,结合本县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县镇小区新时代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方案,镇人民政府制定相应工作方案。县、乡镇、村分别组织召开动员部署会。镇人民政府需召开1-3次征求意见会,梳理村民需求,形成意见报告。

(二)组织实施

20xx年:完成用地和项目审核、“三通一平”、规划设计方案及施工图审定并交付使用。

1.20xx年4月底前,完成项目立项审批。(责任单位:镇人民政府,县发改科技局)

2.20xx年5月底前,完成项目招标挂网,精选高水平设计团队,完成设计合同签订。(责任单位:镇人民政府)

3.20xx年8月底前,完成规划设计方案会审及施工图审定并交付实施。(责任单位:镇人民政府)

4.20xx年10月底前,完成林地报批、用地审批,落实用地指标。(责任单位:镇人民政府,县自然资源局,县林业局)

5.20xx年12月前,完成“三通一平”。(责任单位:镇人民政府)

20xx年:基本完成小区一期项目建设,完成40栋房屋主体建设和建筑立面装饰,完善居民停车场等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周边景观资源接入设施,小区公共空间满足居民休闲、交流、民俗活动和文化等生活需求。(责任单位:镇人民政府,县住建局、农业农村局、财政局。)

(三)验收总结

20xx年12月,对照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新时代农村社区建设实施成效要素》对建设成效、共同缔造成效、设计团队成效、居民满意度等成效要素进行自查、总结,迎接省、市住建部门检查验收。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县委常委、副县长任组长、副县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住建局,负责对接项目具体实施,兼任办公室主任,兼任副主任。镇人民政府相应成立领导小组,责任分工到人,加强与县领导小组办公室融合对接,促进新时代农村社区建设样板创建工作推进扎实有效。县级支持设计单位探索创新,加强协调服务,并选派1名技术人员常驻现场指导。

2.落实资金筹措。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部门要加强新时代农村社区资金筹措力度,统筹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各项资金,县财政配套前期启动资金200万元,镇人民政府自筹100万启动资金。同时,积极发动群众自筹资金、投工投劳,如景观绿化等工作可采用投工投劳方式,强化主体感。

3.严格督查问责。由县委督查室牵头县住建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林业局、生态环境局等县直有关部门对镇新时代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进行考评督查并通报。

03Kkk.com相关文章推荐

【荐】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分享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xx〕4号)、《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政发〔20xx〕19号)和《市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政发〔20xx〕8号)精神,加快推进县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升县级职教中心办学实力,为市、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文化引领,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市委“五抓一优一促”及打造“三个强市”(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知名旅游)、构建“三个高地(创新、人才、开放)”、建设“四个”(幸福、技能、健康、书香)发展思路,县委“五个三”总体思路为指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就业,坚持德技并修、立德树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导向,注重全面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弘扬“大国工匠”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坚持需求导向,注重服务功能。主动对接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战略,紧密对接人才市场和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完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全方位服务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三)坚持标准导向,注重提质培优。以标准化建设统领职业教育发展,严把教学标准、课程标准,严格落实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办学条件标准等各项标准,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xx年底,初步建成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与区域人才需求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培训并重、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更加契合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办学能力较强、特色鲜明、辐射周边、贡献力显著的品牌职业院校和品牌专业;形成独具特色、服务当地的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高地。

具体目标:

——基础办学能力基本达标。办学条件整体改善,实训设备配备水平与行业企业发展要求更加贴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更加广泛,办学条件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专业设置贴近需求。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建立专业设置随地域经济社会特别是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形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结构,打造特色专业。

——办学水平显著提升。高质量人才更加适合产业发展需求,办学水平、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声誉显著提升。

——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校企合作更加紧密,产教融合深度推进,推动市、县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作用显著提高,社会培训和新技术推广应用能力明显增强。对接行业产业更加主动,培养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结构、类型和质量更加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四、重点任务

(一)坚持党建立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强化立德树人导向。坚持党对院校工作的领导,掌握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学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创新思政课方式方法,打造品牌,形成可学可看可复制的党建示范点,不断提高师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责任单位:县教育局)

2.实施职业教育铸魂育人计划。推进职业教育领域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落实好省职业教育铸魂育人“三个一”工程,到20xx年底,争取建设1个省级思政教育工作室,打造2个特色文化育人品牌,建设15个以上思政微课。(责任单位:县教育局)

(二)夯实基础地位,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能力

3.调整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统筹职业教育资源,将中职办学条件达标与布局调整相结合,重点办好一所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加大县财政专项投入,大力改善职教中心办学条件,推进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实施校园设施提质工程,规划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发改局、县教育局)

4.统筹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改革,完善招生机制,依托市教育局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统一招生平台,严格落实招生政策,做好招生宣传,确保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责任单位:县教育局)

5.实施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职教中心学校建设,实施高水平重点专业和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创建“省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打造职业教育品牌学校。(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教育局)

6.提升职教中心社会服务能力。加强职教中心建设,发挥好职教中心功能,把职教中心建设成为面向县域各类学习群体,兼具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义务教育学生职业启蒙、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综合功能的办学实体,促进职教中心社会服务能力大幅提升。(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人社局)

7.落实“职教高考”制度。认真落实省“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积极给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为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搭建成才“立交桥”。(责任单位:县教育局)

(三)强化提质培优,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

8.提升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持续推进规范办学,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管理水平。严格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职业院校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指导意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职业教育管理文件,按照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要求,推进职业院校在招生、学籍、教育教学、实习、就业等方面规范管理。(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人社局)

9.培养河东工匠后备人才。围绕省、市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加快建立职业院校同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将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文化素养与培养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相融合,培养一批弘扬河东文化、传承技艺技能、富有工匠精神、勇于创新创业的河东工匠后备人才,推进县“人才高地”行动计划,为地域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人社局)

10.打造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严格落实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等各项标准,以标准引领,强化内涵建设。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围绕产业发展目标,建设骨干专业群。到20xx年底,打造2个校企合作密切、产业特色鲜明、培养质量高、服务能力强的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形成混凝土外加剂、康养服务等全国知名特色品牌。推进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在选好用好国家规划教材基础上,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信息化资源。建设2门以上职业教育市级精品课程和1门以上省级职业教育精品课程。(责任单位:县教育局)

11.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依托国家、省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定期选送优秀教师参加提升培训,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水平;建立健全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在职业院校实行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直接考察方式公开招聘。按照规定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正高级职称评审。启动建设职业教育“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和“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到20xx年底,具有实践和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60%以上。(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人社局)

12.建设职业教育智慧校园。落实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标准,大幅提升职业院校信息化水平。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应用,构建线上线下协同教育新体系。积极参加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人社局)

13.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落实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加快建设“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全民素质提升工程,构建“全劳动周期、全工种门类”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开展“岗位英才成长计划”。积极构建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的培训体系,每年开展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企业职工培训,使更多劳动者实现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成才。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现代职业教育品牌,加快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融合。(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人社局)

(四)推进改革创新,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14.多元化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利用非财政资金,采取依法独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或参与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鼓励企业和学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性质的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人社局)

15.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和认证制度,建设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以学校扩容提质建设为平台,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抢抓市“1331工程”实施机遇,加大学校教学、科研和地域产业发展的协作,校企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新技术推广等服务,助推产业转型升级。(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人社局)

16.创新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方式,鼓励企业与学校共建生产与教学功能兼备的公共实训基地,推动行业企业与学校联合建设技术研发中心、技能鉴定中心、实验实训平台、名师(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新技术推广等服务,建设融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大型高水平实训基地。努力争取国家、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县财政做好资金配套。(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教育局、县财政局)

17.提升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加强与职业教育集团深度合作、协同发展。专业设置进一步与本地经济深度融合,进一步增强创新办学机制和服务经济发展的意识。围绕主导产业,加强与相关职业教育集团、县域重点企业的紧密联系,促进深度合作和协同发展。集团企业深度参与学校招生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改革上取得突破。(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人社局)

18.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推动校企紧密合作,广泛开展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设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内容,制定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规范化的企业课程标准、评价考核办法等。积极“引企入校”或合作举办校内教学工厂,开展实习实训、职工培训和生产经营活动,教学工厂按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规模以上企业按职工总数的2%安排实习岗位,接纳学校学生实习。(责任单位:县工科局、县教育局、县人社局)

19.扩大“1+X”证书制度和技能等级认定试点范围。按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积极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和技能等级认定试点,推动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针对性。依托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稳妥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工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拓宽通道。(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人社局)

20.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创新。建立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落实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定期向社会公开制度。(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人社局)

五、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保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正确方向。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由教育、人社、财政、发改、编办、工信、农业农村、税务、乡村振兴等单位组成。教育部门负责做好职业教育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强化办学主体责任,深化区域内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快速响应需求,引导职业院校找准学校改革发展定位,增强自身办学能力,不断提升竞争力和贡献力。加强对职业教育办学行为的规范管理和监督指导。各成员单位要加强沟通协调,做好相关政策配套衔接,在战略规划、重大项目安排、经费投入、企业办学、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形成政策合力。

(二)强化督导评估。县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完善督导评估办法,建立定期督导评估和专项评估制度,落实督导报告、公报、约谈、限期整改、奖惩等制度,加强对有关部门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的督导。对职业教育重点改革项目、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等工作不力、投入不足、不能按期完成任务的相关责任人进行约谈和追责。

(三)保障经费投入。优化教育支出结构,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公办中等职业教育生均财政拨款水平根据发展需要和财力情况逐步提升,力争达到国家和省定标准。落实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政策。落实国家职业教育奖助学金提标扩面政策。

(四)营造发展环境。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浓厚氛围。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职业教育成才典型,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和待遇,引导全社会转变人才观念,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五)提供政策支持。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技术工人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支持技术技能人才凭技能提升待遇,鼓励企业职务职级升和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岗位和紧缺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积极推动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审、职级升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加大对职业院校参加有关技能大赛成绩突出毕业生的表彰奖励力度。扩大职业教育活动周的影响,深入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优秀职校生校园分享”等活动,宣传展示大国工匠、三英才、能工巧匠和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的事迹和形象,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

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实施方案范本


为深入贯彻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xx〕34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实施办法》(汉政办发〔20xx〕20号)文件精神,统筹推进全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切实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化普通高中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改革目标

围绕我省20xx年全面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健全立德树人工作机制,全区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得到有效保障,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形成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

三、主要任务

(一)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全面发展。

1.突出德育实效。依托重要时间节点确定德育主题,结合重大事件建立法治教育体系,基于重点问题布局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强化“四史教育”,挖掘学科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2.提升智育水平。完善学生成长、教师教书育人和学校发展的评价机制,坚决纠正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做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学校要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增强课程设置的丰富性和综合性,加强科学文化教育和课外实践教育,结合书香校园、经典诵读、实验操作、科技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3.强化体育健康。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程。强化高中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体育课程学分管理。切实保证体育课时和锻炼时间。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丰富运动项目和校园体育活动,使每名学生掌握1至3项运动技能。

4.丰富美育内涵。整合学校和社会美育资源,探索建立教育与宣传、文化旅游等部门及文艺团体的长效合作机制。学校要上好美育课程,加强艺术素养在中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的占比。建立学生艺术社团和兴趣小组,让学生都能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参加,形成学校特色艺术活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5.拓展劳动教育。各学校利用现有劳动教育、通用技术等教材资源,开设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健全校内外基地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实践类劳动社团。鼓励通过城乡结对、创建劳动教育共同体,激发区域劳动教育活力,共享劳动基地资源。探索学农学工等生产实践研学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二)深化课堂改革,强化教学管理。

6.明确学校发展定位。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普通高中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建设智慧高中。指导普通高中学校找准发展定位,积极引导高中学校从“分层发展”走向分层与分类相结合的发展之路,鼓励高中探索特色多样发展,强化学科核心素养建设,逐步建成一批涵盖人文类高中、体育类高中、艺术类高中等特色普通高中。

7.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对标全省全面启动新高考改革任务,全面落实新时代国家课程方案。充分结合高中新教材“线上”、“线下”培训渠道,组织开展新课程和新教材专题培训。围绕深化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各学校有效推进课程改革的实践模式,保证课程教学、考试评价改革的有机衔接和平稳过渡。严格按照科目设置和学分要求开展教学工作,不得随意增减科目教学时间总量。

8.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课程体系,规范教学管理,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不得随意挤占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和理化生实验等课程课时。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积极开展社团活动。鼓励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促进普职融通。加强课程实施监管,落实校长主体责任,强化责任追究。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有效开展高中统考统测和日常考试,加强考试数据分析,引导改进教学,严禁组织有偿补课。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升素养为根本,积极探索情景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创设思维型、活动型、开放型的课堂,提高学生终身学习及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加强教学研究,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加快在线课堂、创客教室等智能学习空间建设,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发挥教研机构、在汉高校和普通高中相关专家作用,建立全区学科基地和教师成长指导中心,加强对学科教学及育人方式改革的研究、指导和服务。

9.推进选课走班。统筹高考综合改革和新课程改革,完善适应选课走班需要的教学组织管理制度和学分认定办法,有序实施选课走班。指导学校制定选课走班方案和配套制度,加大对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师调配、教学设施配置等方面的统筹力度,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学校要发挥行政班统筹管理学生的作用,做好选课走班组织实施工作,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10.重视生涯规划。高中学校利用在汉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社会资源,建立专兼结合的学生生涯规划发展指导教师队伍。落实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把学生发展指导纳入高中学校三年课程计划,加大对学生理想、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学生在选修课程、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能力。

11.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学校要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保证课后服务时间,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开展课后服务,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探索课后延时服务与选课走班的有机结合。

(三)健全评价体系,强化师资建设。

12.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彻底改变单纯依据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结果。加强全区高中学校在录取学生中综合素质评价的考核比重,形成有力导向。结合新课程新高考改革,探索建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平台,建立高中生综合素质成长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突出表现,强化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进行日常评价、学期评价和毕业评价。健全评价实施,注重发展性评价。

13.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普通高中学校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招生录取模式,落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政策。公办民办普通高中要按照审批机关批准的招生计划、范围、标准和方式同步招生,不得无计划、超计划招生,不得提前招生,严禁违规跨区域招生。规范学业水平考试。按照《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

14.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修养,严格师德考核奖惩,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加大教师队伍编制统筹调配力度,健全教师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普通高中绩效工资管理办法,充分考虑实施新高考选课走班和综合素质评价教师工作量的变化情况,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予以倾斜。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用人自主权,畅通高层次人才招聘渠道,完善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加强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推动建立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交流机制。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利用名师示范课、“青蓝杯”大赛等活动,推动学校培师能力,加快全区师资队伍培养进程。

(四)扩大教育投入,落实资源保障。

15.健全投入保障机制。按照国家、省、市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健全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完善普通高中成本分担机制,合理制定住宿费标准。

16.改善办学条件。对照普职比、新高考和新课程改革要求,科学规划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加强硬件建设。相关部门制定优惠政策,建立绿色通道,推进项目审批和工程建设。稳步消除高中学校“大班额”现象,起始年级班额控制在50人以内。支持汉台中学省级示范高中创建、汉台二中特色高中创建。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委、区政府将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作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全区教育工作的重大任务,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深入研究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积极履行教育工作主体责任,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全力支持办学条件改善。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高中学校党组织在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过程中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和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

(二)明确部门分工。区教体局要加强同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推动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协调联系机构编制部门加大编制统筹力度,做好普通高中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区发改局要支持普通高中项目建设,按规定做好普通高中住宿费成本核算及审批工作。区财政局要按照要求落实普通高中经费投入、生均公用经费拨款等机制,强化财政保障。区人社局要支持普通高中学校及时补充教师,完善普通高中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保障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所需教师及工资待遇。市自然资源局汉台分局要保障学校建设用地。区住建局要会同教育部门落实和完善普通高中学校建设标准。

(三)强化督导考核。区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要强化对区政府职能部门和普通高中学校推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工作的督导,特别是校舍资源建设、师资力量补充、课堂教学改革等工作,对发现的问题要强化问责、限期整改。

(四)营造良好环境。各部门要统一思想,加强协作,形成合力,通过政府网站、教育类新媒体平台、学校公众号等大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先进典型、改革成果等,动员和引导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积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方案推荐:创建电子商务进农村实施方案


创建电子商务进农村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促进全县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商贸物流现代化水平,根据财政部办公厅、商务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关于开展20xx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的通知》(财办建〔20xx〕102号)和省商务厅、财政厅、扶贫办《关于做好20xx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的通知》(商务电商〔20xx〕8号),省商务厅、财政厅《关于进一步规范电子商务进农村资金使用的通知》(商务电商〔20xx〕14号)要求,结合县实际,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思路

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国家实施“互联网+”战略机遇,全面落实商务部“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为抓手,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原则,积极探索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机制,强化农村电子商务宣传教育和培训,完善农村电子商务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搭建综合性的县域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形成链接城乡、资源共享的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

二、工作目标

培育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农产品网络销售品牌10个以上,推动县域农产品上行,实现县域网商、网购人数、销售额、人均网购额大幅提升;实现年网络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7家以上,县域农产品电子商务零售交易额达到6亿元以上。建成功能相对齐全的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2个,建成集旅游、购物、公共品牌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线下体验馆1个,打造公共区域品牌体验展示馆各1个,全县电子商务服务点的建设总量达100个以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组织开展各类电商培训2000人(次)以上,新增电子商务就业500人以上,开展电子商务的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三、工作举措

(一)健全完善县级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

不断完善农村淘宝县级服务中心功能,进一步拓展运营推广、产品展示、电商培训、物流分拣的服务范围。持续推动县“双创”示范基地配套设施建设,制定优惠入驻政策,引导电商企业等入园发展。引进运营单位,为电商企业提供产品策划、品牌打造、平台拓展、培训运营等服务。依托邮政跨境电商平台,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县跨境电商创业孵化基地。

牵头单位:县商务局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人社局、交通运输局、邮政公司分公司、工信局、供销社、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十方田商贸有限公司、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

(二)健全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体系

按照省商务厅《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设置与服务要求》,在各乡镇(街道)商贸中心或规模直营点建立乡镇(街道)电商综合服务站,具备线下体验、区域仓储配送和乡镇(街道)电商服务中心功能,直接实施或提供业务指导与系统支持服务。加快村级电商服务网点建设,2年内完成建设100个以上,实现全县行政村覆盖率达60%以上,为村民提供网购网销(代购代销)、缴费充值、代收、取送快递、引导宣传等便民服务,同时具备农特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功能,让群众办事更方便,经营者多获利。

牵头单位:县商务局

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交通运输局、邮政公司分公司、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各乡镇(街道)

(三)健全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服务体系

鼓励支持商贸流通和餐饮服务类企业开展线上经营、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鼓励中小企业依托第三方平台开展网络销售,加快建立与县域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工业品网络零售及分销体系。发挥第三方知名电子商务平台作用,推动我县与淘宝网、1号店、京东馆、邮乐网等知名电商平台的战略合作,组织各类网络购物、促销推介活动,拓展我县农特产品电子商务销售渠道。制定出台促进我县电商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各种产品推介会、展销会,对接线上线下渠道资源,加大农产品销售力度。探索采取“政府+企业+平台”方式,引进新业态新模式,开展直播带货活动。适时举办农产品文创大赛,为企业提供活动策划、产品包装设计与视频拍摄、代运营、分销体系建设等服务,提升农特产品的附加值,延伸产品的价值链。

牵头单位:县商务局

责任单位:县文旅局、人社局、农业农村局、工信局、邮政公司分公司、十方田商贸有限公司、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各乡镇(街道)

(四)健全完善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

完善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双创基地等快递仓储物流配送功能,按照电商发展需求进行升级改造。整合邮政及其他物流企业资源,在乡镇(街道)建设区域仓储配送中心和物流中转站,鼓励电商配送和快递企业入驻,开展共同配送,降低物流成本。依托村级民富淘宝点、邮政和供销社网点,拓展服务功能。加强与各物流快递公司合作,使快递配送能够延伸至乡镇(街道)和村级电商服务站(点),解决农村物流配送线上“最初一公里”和线下“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同时,完善冷链物流体系,鼓励传统物流企业通过升级改造提升冷链物流双向流通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发展冷链物流,通过市场运作和多元投资,完善生鲜冷链、仓储配送等基础设施条件,构建果蔬、肉类、水产品等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解决我县蔬菜、生肉、鲜果等农产品在上行中的生鲜储藏和运输问题。

牵头单位:县商务局、交通运输局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工信局、供销社、邮政公司分公司、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民富中心、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各乡镇(街道)

(五)健全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供应链体系

积极推进供应链体系建设,在农产品主产区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基地,增强我县农产品供应链的生产和供给能力。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转型发展,加快培育、壮大农产品经营主体,着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着力抓好地域农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的营销推广,强化特色产品基地、生产、包装、推介工作。选准3-5个优势品牌进行专业、持续的营销打造,力争形成全国性知名网销单品,实现产品品牌化。开展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标准化规范体系建设,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仓储、运输、装卸、配送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不断完善农产品品控检测中心体系建设,实现原产地农特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实现管理标准化。指导县电子商务行业协会做好行业整合提升、行业自律工作,形成行业发展合力。质量监督部门加强互联网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整治、规范线上市场,强化经营主体诚信建设,维护正常市场交易秩序,实现行业监管规范化。

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

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商务局、交通运输局、市场监督管理局、邮政公司分公司、十方田商贸有限公司、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

(六)健全完善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体系

依托县级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各类直播基地,实施面向农村经济组织、创业青年、大学生村官、农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培训计划。促进全县现有的教育资源、电子商务协会和第三方培训机构联合,开展分层次、分类别各类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加大电子商务高层次人才引进,鼓励企业引进一批高素质、有丰富电子商务大型团队运营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培育壮大电子商务经营主体,提升全县电子商务运营能力和实战水平。制定下发电商产业发展扶持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障培训经费。

牵头单位:县商务局、人社局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教育局、团县委、县妇联、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

(七)健全完善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工作

聚焦精准落实,以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为服务重点,从免费培训、政策扶持、小额信贷、信息服务等方面,帮助贫困人群通过电子商务实现就业创业,优先扶持有条件的贫困户到电商集聚区落户创业。鼓励电商企业采购贫困户农产品,安排适当产品、适当岗位帮助低收入人群、残疾人实现就业。不断拓宽贫困地区产品上行渠道,探索建立“贫困村(户)+企业(合作社)+电商”模式,鼓励电商企业与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合作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产销衔接,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村销售农产品,实现村财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扶贫办)

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商务局、民政局、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各乡镇(街道)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调整充实由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农村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组织领导全县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县商务局,由商务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分管副局长任常务副主任,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和日常管理工作。各相关成员单位和各乡镇(街道)(街道)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落实1-2名专(兼)职同志具体负责农村电子商务工作,将项目推进任务纳入年度工作重点,明确责任,分解任务,狠抓落实。

(二)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政府门户网站、今日、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等新闻媒体,全面宣传农村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各项举措、工作动态、惠企政策,增强企业投资和应用电子商务的信心。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民间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研讨会、座谈会、技能大赛、沙龙讲座等活动,营造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资金管理。根据《省商务厅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规范电子商务进农村资金使用的通知》(商务电商〔20xx〕14号)及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中央财政资金管理办法》,各责任单位和项目实施单位要严格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做到资金使用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规范科学。

(四)强化信息公开。及时在政府门户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公开全县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实施方案、项目名称、建设内容、资金使用等情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确保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五)强化督查考核。各责任单位要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重要目标任务实施跟踪反馈机制,加强项目实施的动态管理,及时通报情况、总结经验;推广先进、示范带动。

参考方案: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实施方案


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实施方案

为切实抓好全市绿色社区创建工作,现结合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创建目标

绿色社区创建行动以城市社区为创建对象,即各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所辖空间区域。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社区设计、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活动的全过程,以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方式,推进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向往。通过绿色社区创建行动,使生态文明理念在社区进一步深入人心,推动社区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到20xx年底,总结推广绿色社区创建试点工作经验,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全面推进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力争区35%以上的城市社区参与创建行动并达到创建要求;到20xx年底,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力争全市60%以上的城市社区参与创建行动并达到创建要求,基本实现社区人居环境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一)多方联动、统筹推进。统筹推进绿色社区创建行动,重点在理念、行为、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共同发力,形成部门联动、制度管理与自觉参与,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推进格局。

(二)积极引导、广泛参与。积极引导广大社区居民参与创建行动,不断提升社区基础设施、居住环境、小区管理、社区文化等绿色化水平,避免绿色社区创建行动成为少数对象参与的评优选先活动。

(三)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创建内容不要求面面俱到,要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合理确定创建范围和创建内容,充分考虑社区自身特点,明确重点任务和主要目标。

三、创建内容

(一)建立健全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机制。要把绿色社区创建工作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居民自治机制建设、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坚持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作用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体作用,统筹协调业主委员会、社区内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共同参与绿色社区创建。搭建沟通议事平台,利用“互联网+共建共治共享”等线上线下手段,开展多种形式基层协商,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住建、民政、公安、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协同指导推动城市管理进社区,推动设计师、工程师进社区,指导居民谋划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措施,有效参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生活垃圾分类、节能节水、环境绿化等工作。

责任单位:区街道办

配合单位:住建局、民政局、公安局、市场监管局、

生态环境分局

(二)推进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结合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维护等工作为抓手,积极改造提升社区供水、排水、供电、弱电、道路、供气、消防、生活垃圾分类等基础设施,在改造中采用节能照明、节水器具等绿色产品、材料。推动社区道路综合治理,消除路面坑洼破损等安全隐患,畅通消防、救护等生命通道。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提高既有建筑绿色化水平。持续推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设施。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举措推进海绵化改造和建设,结合本地区地形地貌进行竖向设计,逐步减少硬质铺装场地,避免和解决内涝积水问题。

责任单位:住建局

配合单位:工信局、公安局、发改局

(三)营造社区宜居环境。因地制宜开展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住建、发改、民政等部门指导做好整治小区及周边绿化、照明等环境,推动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和建设各类社区绿地,增加荫下公共活动场所、小型运动场地和健身设施。住建、发改、公安等部门合理规划布局城市停车场,改造小区内停车场配套统一充电处,安装智能充电设施,优化停车管理,从源头上清除飞线充电安全隐患。住建会同相关行业部门进一步规范管线设置,实施架空线路规整,加强噪声治理,提升社区宜居水平。针对肺炎疫情防控暴露出的问题,住建、卫健、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加快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电梯等特种设备监察,补齐在卫生防疫、社区服务等方面的短板,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结合绿色社区创建,探索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

责任单位:住建局

配合单位:发改局、公安局、民政局、生态环境分局、卫健局、市场监管局

(四)提高社区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进社区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安防系统智能化建设。搭建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集成不同部门各类业务信息系统。整合社区安保、车辆、公共设施管理、生活垃圾排放登记等数据信息。住建部门要督促指导物业企业以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推进平安城市建设、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积极推进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全面提高小区风险隐患的预知预测预警预防能力。打造无刑事发案、无邪教、无传销、无涉毒、无涉黑涉恶、无命案、无群体性事件、无治安灾害事故的“八无”小区。全面提高小区推动门禁管理、停车管理、公共活动区域监测、公共服务设施监管等领域智能化升级。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大力发展线上线下社区服务。

责任单位:住建局

配合单位:公安局

(五)培育社区绿色文化。建立健全社区宣传教育制度,加强培训,完善宣传场所及设施设置。利用“爱玉门”APP、微信公众号、QQ工作群等信息化媒介,定期绿色社区创建活动信息,开展绿色生活主题宣传教育,使生态文明理念扎根社区。组织开展生态环保知识普及和社会实践活动,带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编制社区绿色生活行为公约,倡导居民选择绿色生活方式,节约资源、开展绿色消费和绿色出行,形成富有特色的社区绿色文化。

责任单位:住建局

配合单位:融媒体中心、区街道办

四、工作要求

(一)建立工作机制。绿色社区创建行动由市住建局牵头,区街道办、发改、公安、民政、生态环境、市场监管、卫健等单位积极参与,成立工作组(附件2),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及时沟通相关工作情况,共同指导各社区开展创建行动。各有关部门要把绿色社区创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共同破解难题,统筹推进绿色社区创建。

(二)明确工作职责。市住建局负责全市绿色社区创建行动的指导和监督工作,会同发展改革、民政、公安、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单位扎实开展调查研究,按照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合理安排创建目标和时序,科学制定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工作方案,指导城市社区结合创建行动,开展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推动基础设施绿色化,营造宜居环境、培育绿色文化。

(三)抓好示范引领。街道办事处要对所辖社区进行全面摸底,切实掌握社区底数和基本情况,为开展创建工作奠定好基础。工作组根据各街道办摸底调查结果进行研究分析,20xx年在总结推广试点经验的做法的基础上,再选择所辖社区总数20%—30%的的社区开展创建行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20xx年在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再选择所辖社区总数20%—30%的社区开展创建行动,建设一批绿色社区创建行动示范教育基地,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创建活动。到20xx年底,全市60%以上的城市社区参与创建行动并达到创建要求,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已实施棚户区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小区,应全部纳入绿色社区创建行动试点。“十四五”期间纳入中央财政支持改造的老旧住宅小区同步开展绿色社区创建行动。

(四)做好评估总结。市住建局会同有关部门,对照《省绿色社区创建标准和评估内容(试行)》,对本地区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开展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年度评估,总结创建进展成效,于每年10月31日前将年度总结评估报告上报市住建局。

五、保障措施

(一)统筹相关政策予以支持。加强与住建、财政等上级部门沟通,争取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绿色建筑、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智慧城市建设等涉及住宅小区的各类资金,推进绿色社区创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鼓励和引导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对参与绿色社区创建的企业和项目提供信贷支持。通过政府采购、新增设施有偿使用、落实资产权益等方式,吸引各类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投资参与绿色社区创建中各类设施的设计、改造、运营。

(二)强化技术支撑。在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积极选用经济适用、绿色环保的技术、工艺、材料、产品。要因地制宜加强绿色环保工艺技术的集成和创新,加大绿色环保材料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

(三)加强宣传动员。加大绿色社区创建行动的宣传力度,注重典型引路、正面引导,宣传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及其成效,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动员志愿者、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形成各具特色的绿色社区创建模式。对绿色社区创建行动中涌现的优秀单位、个人和做法,要通过多种方式予以表扬鼓励。

精彩范文 农村户厕建设改造实施方案分享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厕所革命”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省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要求,科学推进我县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根据全县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要求,经调研评估后决定,我县20xx年农村户厕建设改造项目以整村推进改造为主,重点在沿黄汾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实施。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精神,深刻领会农村户厕改造事关农民生活质量和品位、文明和健康、权利和尊严,把农村户厕建设改造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并统筹谋划,切实把农村户厕建设改造这件为民利民的好事办好,着力补齐农村人居环境中农户改厕这块短板,为建设美丽夯实基础。

二、改厕任务

20xx年全县农户改厕任务1000座。

三、实施范围及任务分解

以我县确定的沿黄汾美丽乡村示范片区为重点,以整村推进兼顾分户实施的原则,在镇实施改厕任务400套,在镇实施330套,在镇实施220套,在镇实施50套。

四、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建立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公共财政扶持、专业服务相结合的推进体制,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分级负责。

(三)因地制宜,建管并重。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策”自主选择改厕类型和模式,建设改造适合当地又能更好实现粪便无害化处理的卫生厕所。坚持“为用而建”,对验收合格的厕所建档立卡,强化管理。坚持群众的事群众办、村级的事村级管,抓好管理运行、维护维修等工作。

五、实施办法

由县农业农村局统一组织实施,坚持整村推进的原则,确定改厕项目村和改厕任务。此项农村改厕工程采取政府采购招标,由中标公司统一对项目范围内农户改厕进行施工,按照招投标相关程序进行,建立改厕台账,实行挂牌销号,施工时要有前、中、后影像资料(人像作为参照物)及户主身份证复印件。做好农村改厕工作的“五统一”:统一标准、统一图纸、统一施工、统一调配、统一建档立卡。

六、改厕类型及标准

(一)改厕类型

结合我县实际,农村改厕项目建议农户以三格式无害化卫生厕所为主,宜水则水、应改尽改、宜分户则分户、宜集中则集中,不搞“一刀切”,不搞层层加码。从本地实际出发,大力创新改厕模式、产品、工艺和技术。

(二)改厕标准

1、化粪池、厕具及配套材料须坚固、耐用、结构安全,坚持质量第一,要求材料供应商必须提供质量合格的检测报告或合格证明。

2、化粪池一定要达到粪便无害化处理要求。厕所包括地下部分化粪池、便器、厕屋地面(坑面)水泥硬化、排气管等,由工程队具体实施;老厕所地下部分瓮体清理、地上墙和顶的建设、地面和墙面的彩砖铺砌由农户自筹解决,便器水泥台面积不小于1.5平米。

七、职责分工

县农业农村局职责:负责全县农村户厕建设改造工作的工程招投标、宣传培训、监管督导、建档立卡、验收评估、资金发放等工作;委托第三方监理公司对材料质量、工程质量和工艺流程进行监督检查,严把工程质量关。

乡镇政府职责:确定本区域改厕示范村,并对改厕工作进行全程监督;负责本区域内农村户厕建设改造工作的安排部署、宣传发动、组织机构、专人管理、协同做好检查、验收及各类表格的上报工作;要强化“厕所革命”政策宣教和改厕技术使用,确定一名农村改厕“明白人”和“技术人”,使其成为本区域农村户厕改造建设的质量监管员,建档立卡负责人。要因地制宜,建立完善农村厕所后期管护服务的长效机制。

村委会职责:负责本村农户改厕登记、施工排序及施工队的住宿安排;配合县、乡两级督导、检查及验收工作;要确定一名农村改厕“明自人”和“技术人”,使其成为本村户厕改造建设的质量监管员,建档立卡负责人;各行政村要因地制宜,可以“一村一策”,探索建立完善的农村户厕管护服务机制,做到有人员,有制度,可持续、规范化,做到设施坏了有人修,管道了有人疏、粪污满了有人抽,确保厕所正常使用。

八、阶段安排

第一阶段:确定示范村和任务数,召开协调会、培训会等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建设改造,定期召开改厕工作推进会,加强督导考核,对已建成的农户分批进行验收。

第三阶段:开展检查考评、资金发放等工作。

九、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农村改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担任,成员为各乡(镇)分管副乡(镇)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具体负责组织、调度、督导、考核和日常管理等工作。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将农村改厕作为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重点,统筹协调,确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建立督导机制。县农业农村局要进行经常性的督导检查,重点督查组织管理、技术指导、资金支持、改厕进度、建设质量、群众满意度等方面。完善调度统计制度,严格执行工作进度月报制度。

(三)搞好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改厕对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重要作用,及时报道农村改厕工作的新进展和经验做法,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农村改厕工作的良好氛围。

优秀方案: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模板


为加快推进我区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20xx年创建成省“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以下简称“四好农村路”)示范区的总目标,根据省交通运输厅、财政厅、人社厅《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交发〔20xx〕59号)、省交通运输厅、人社厅《关于印发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评选方案(试行)的通知》(陕交发〔20xx〕14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四好农村路”示范镇创建实施方案的通知》(汉政办发〔20xx〕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创建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工作目标,坚持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建管养运长效机制,提升农村公路通畅水平、安全条件、路域环境和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二、总体目标

——“建好”农村公路。到20xx年,建制村通畅率达到100%,自然村通畅率达到70%以上。已完成沥青或水泥硬化的等外农村公路具备升等改造条件的全部改建为等级公路,新改建农村公路一次交工验收合格率达到98%以上,完成县、乡道和重要村道的安全隐患整治工作。

——“管好”农村公路。到20xx年镇(街道)农村公路管理站(所)设置率100%,100%建制村建立村道管理议事机构,100%建制村安排专人承担农村公路管理工作,农村公路管理机构经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镇(街道)、村落实必要的管理经费,路政案件的发现处理率和结案率分别达到90%和95%以上,农村公路路域环境大幅改善。

——“护好”农村公路。到20xx年,农村公路经常性养护率达到100%,优、良、中等路的比例不低于75%,路面技术状况指标(PQI)逐步上升,日常养护经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

——“运营好”农村公路。到20xx年,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比例达到100%,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达到AAA级,培育至少5家农村交通物流示范企业,基本建成覆盖区、镇(街道)、村的三级农村物流网络。

三、主要任务

(一)科学安排,因地制宜,全面建设好农村公路。

1.严格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实施提档升级工程。相关镇(街道)应在区交通运输局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农村公路建设标准,积极实施农村公路新建改造工程,确保“建成一条、达标一条”。实施通村完善、通村联网等工程,确保具备通车条件的建制村畅建制率基本达到100%。实施农村四级公路提档升级工程,重点对已实现沥青或水泥硬化、具备升等改造条件的等外农村公路进行升等改造,保证路面宽度、安保设施、排水设施、道路交通安全标线、标志以及安全防护设施达到规范标准要求。

2.提升农村公路安全水平。加快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对全区农村公路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整治,持续完善农村公路安全隐患数据库,实施农村公路急弯陡坡、临河傍水、断头路等重点路段的安全隐患整治。20xx年底,安全隐患全部整治到位。并做好农村公路四、五类危桥改造与桥涵配套工作,确保危桥数逐年下降。“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30座危桥改造及桥涵配套工程项目。20xx年底全区农村公路三类及以上桥梁的比例不小于85%。杜绝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较大和一般事故明显下降。

3.加强农村公路质量管理。健全区交通质量监督站相关管理监督制度,建立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咨询和检测等从业单位“黑名单”制度。落实农村公路建设“七公开”制度,健全农村公路“六位一体”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管理单位要切实落实质量安全责任,明确质量和安全责任人,提高工程质量和使用寿命,重点加强对桥梁和高坡堤坎路段施工质量及安全生产管理。所建项目应纳入行业监管范围,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进行验收及鉴定工作。确保到20xx年农村公路及桥梁工程验收合格率达98%以上。

(二)健全体制,规范运行,全面管理好农村公路。

1.健全农村公路管养体制。区交通运输局主管全区农村公路管养工作,负责对相关镇(街道)、村(居)委会管护工作的指导监督;各镇人民政府、相关街道办事处承担本区域内一般乡道、村道的建设、养护工作,并做好路产路权保护。将农村公路建管养工作纳入对相关镇(街道)的年度目标考核,落实相关镇(街道)对农村公路建管养工作的属地主体责任。根据区域内农村公路建管养规模,各镇人民政府、相关街道办事处应健全农村公路管理和议事机构,设立农村公路管理站(所),负责辖区内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巡查、考核、统计、核算等工作,指导各行政村落实专兼职护路员。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经费应足额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公路建管养资金保障机制。

2.加强农村公路执法能力建设。加快构建区统一执法、镇(街道)与村(居)委会协助执法的三级群管网络,建立区有路政员、镇(街道)有监督员、村有护路员的路产路权保护体系。区农村公路管理局应持续完善农村公路管理法规细则,相关镇(街道)、村(居)委会在乡规民约、村规民约方面制定率应达100%。加大超载超限治理和常态化流动检测,对逃检和绕行的违法车辆进行严厉打击,路政案件的发现处理率和结案率稳步提升。

3.全面整治农村公路路域环境。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汉台大队、相关镇(街道)应全面加强对公路红线控制区为重点的路域范围内违章建(构)筑物、违法开设平交道口、挖掘占用、占道晒粮、摆摊设点、设置非公路标志、路边种植、乱堆乱放现象的严格查处,推进路田分隔、路宅分家。区林业局、相关镇(街道)根据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选择合理的乔灌草立体搭配和色彩造型搭配,对县道及重要乡道公路交叉口进行园林式绿化、美化改造,综合治理农村公路绿化病虫害,提升农村公路绿化、美化品质,打造畅安舒美的农村公路路域环境。

(三)有路必养,养必到位,全面养护好农村公路。

1.平稳有序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区为主体、行业指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养护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养护市场化专业化进程。农村公路大中修等专业性养护工程,逐步由区农村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通过向社会公开招投标等方式,择优选择具备资质条件的专业化养护单位,实行合同管理和计量支付。县乡道的非专业养护可由区农村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或镇(街道)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集体或个人承包养护、群众集中性季节性养护等模式。村道的非专业性养护,可委托村(居)委会承担,或采取个人、家庭分段承包等方式实施。

2.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规范与考评体系。从20xx年起,实行新建农村公路竣工、达标双验收,在工程竣工验收的基础上,对农村公路路田分隔、路肩边坡宽(坡)度、排水设施、桥梁涵洞、安保设施、沿线绿化等项目进行达标验收,验收合格同步列入管养范围,实现建管养无缝对接。加强农村公路预防性养护,科学制定小修养护计划,按需实施大中修工程。建立规范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监督检查、考核评比办法,明确监督检查的内容和频次,细化考核的指标和评比的奖惩标准。

3.加快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信息化步伐。持续完善农村公路基本信息、养护检查与评定情况、营运状况等信息化“电子地图”,推进信息共享,努力提升养护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相关镇(街道)、行政村要规范档案台账,做好农村公路管护队伍技能与安全培训。

(四)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全面运营好农村公路。

1.提升农村客运水平。探索推行“路、站、运”协调发展机制,农村客运站点应与新改建农村项目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严格落实农村客运班线通行条件联合审核机制,达不到安全运行要求和无保障措施的路段,不予批准营运线路。引导客运企业不断完善农村客运班线网络,督促其不断推进县乡村主干道路公交化改造,确保到20xx年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村客运班线比例达到100%,持续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

2.加强农村物流示范点建设。区发改、经合、商务、财政等部门要紧紧围绕运输组织、运力结构、城乡配送等重点方面,研究制定农村物流与拓展对外开放通道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管理办法和激励政策。鼓励“运邮合作”,采用“多站合一、资源共享”模式,实现运输站场与邮政服务的有效衔接。充分利用已投入使用的农村客运站、公交首末站,加大对农村物流示范企业的扶持,至少培育5家物流示范企业,基本建成覆盖区、镇、村三级的农村物流网络。

3.加大文明安全运输与运政执法建设。强化法制与文明宣传,强化司乘人员的安全培训,提升全域旅游与综合创建工作水平,做好文明班线的监督引导。加强源头企业治超管理,遏制超限超载车辆驶入农村公路,运政案件的发现处理率和结案率稳步提升。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调整汉台区“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推进“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协调解决“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镇人民政府、相关街道办事处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并制定具体可行的工作方案,提出针对性的实施步骤和分阶段目标,认真抓好组织落实。

(二)做好宣传引导。各单位应大力宣传“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及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积极挖掘典型与素材,并及时报送至区“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电话:0916—2213172)。各镇人民政府、相关街道办事处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做好群众思想教育工作,积极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为农村公路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稳定环境。

(三)强化资金保障。建立以区、镇(街道)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为辅的“四好农村路”建管养资金筹措机制和投入增长机制,将其足额纳入财政预算。各相关部门积极把握“以奖代补”“以工代赈”“一事一议”等政策,争取各种扶贫和涉农资金,充分发挥省、市、区补助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区交通运输局要强化资金监管并做好项目绩效自评工作,做到专款专用。区财政按程序组织开展财政绩效评价或委托第三方开展绩效评价,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优秀方案:区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模板


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改善全区水环境,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努力建设更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相关部署要求,以“河道通畅、水体清澈、岸坡绿化、景色优美、管护到位”为目标,系统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构建水系相连、河网相通的健康水循环体系,切实提升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为打造“四个”提供水环境支撑保障。

二、目标任务

20xx—2024年,全区累计建成农村生态河道216条,总长706.17公里,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不低于50%。具体建设任务如下:

(一)20xx年建设任务:全区累计建成农村生态河道63条,总长201.33公里。其中,区水利局牵头实施15条、总长62.31公里;乡镇(街道)负责实施48条、总长139.02公里(具体河道类型为:建设农村生态河道45条、总长135.02公里;整治村级沟塘3条、总长4.0公里)。

(二)20xx年建设任务:新建成农村生态河道66条,总长219.82公里。其中,区水利局牵头实施7条、总长61.1公里;乡镇(街道)负责实施59条、总长158.72公里(具体河道类型为:建设农村生态河道50条、总长144.62公里;整治村级沟塘9条、总长14.1公里)。

(三)20xx年建设任务:新建成农村生态河道52条,总长177.26公里。其中,区水利局牵头实施5条、总长54.82公里;乡镇(街道)负责实施47条、总长122.44公里(具体河道类型为:建设农村生态河道40条、总长107.24公里;整治村级沟塘7条、总长15.2公里)。

(四)2024年建设任务:新建成农村生态河道35条,总长107.76公里。其中:区水利局牵头实施5条、总长23.3公里;乡镇(街道)负责实施30条、总长84.46公里(具体河道类型为:建设农村生态河道25条、总长75.06公里;整治村级沟塘5条、总长9.4公里)。

三、实施步骤

全区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工程自20xx年9月开始,至2024年10月底结束,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动员发动(20xx年9月)

动员部署全区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工作,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深入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20xx年10月—2024年10月)

20xx年10月30日前,各乡镇(街道)根据区级下达的农村生态河道建设任务,制定年度具体实施计划,并报区水利局备案,启动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每月10日前将农村生态河道建设进展情况报区水利局,20xx年度工程按照两批分别于11月15日、12月30日前完成,20xx-2024年度工程最迟于每年度10月底前全面完成。具体进度要求如下:

1.20xx年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工程需于10月下旬进场施工,11月15日前完成农村生态河道24条70.35公里,12月30日前全面完成20xx年度农村生态河道建设任务。

2.20xx—2024年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工程。第一季度需完成方案编制及招标工作,第二季度工程开工建设,完成总体工程量的50%,第三季度完成总体工程量的65%以上,每年度10月底全面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第三阶段:考核验收(每年10月—11月)

农村生态河道建设主要考核区级下达的20xx—2024年农村生态河道建设任务。对建成的农村生态河道,各乡镇(街道)要根据《省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标准(修订)》《省农村生态河道评分细则》等文件要求,于每年10月底开展农村生态河道建设自评,自评达标的,及时报区水利局申请复核,区级复核通过后,于每年11月份申报省级最终认定,经最终确认的年度达标农村生态河道建设长度将作为上级财政安排各乡镇(街道)补助经费的重要依据。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全区农村生态河道工程建设总指挥部,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分管领导任副总指挥,区政府办、水利局、财政局、公安分局、交通运输局、住建局、行政审批局、资规分局、城管局、工信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技术指导、督查考核等工作;各乡镇(街道)相应成立分指挥部,负责做好本辖区方案制定、组织实施等工作。

(二)强化宣传引导。各乡镇(街道)和区有关单位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微信等媒介加大宣传,着力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工作,积极宣传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成效和先进典型,同时对一些破坏河道环境的反面典型进行曝光,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治水的良好氛围,不断巩固和提升农村生态河道治理成果。

(三)强化责任分工。区农村生态河道工程建设总指挥部牵头做好农村生态河道建设组织协调、技术指导、标准制定、协调服务、督查考核等工作;各乡镇(街道)要严格落实属地主体责任,整合多方资源,系统推进本辖区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各成员单位要根据部门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确保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四)强化资金保障。各乡镇(街道)、各相关部门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资金筹措方案,为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要积极拓宽农村生态河道建设资金筹措渠道,小河道建设资金由乡镇(街道)负责筹集保障,上级财政根据考核验收情况给予一定补助。同时要创新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各类资金投入,发动农村居民筹资筹劳,形成多元资金投入机制,保障工程顺利实施。

(五)强化督查考核。区农村生态河道工程建设总指挥部办公室要牵头会同相关单位共同研究建立农村生态河道建设督查考核机制。加强工程监管,严格执行项目建设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制,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和财务管理安全。要跟踪督查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情况,及时通报整改存在问题,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力的单位要严肃通报问责。

方案范文:农村金融信用县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为持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按照《中共省委改革办关于印发的通知》(改办发〔20xx〕25号)精神,在总结我县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农村金融信用县创建活动,进一步优化我县农村信用和融资环境,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更好服务乡村振兴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围绕全面推进县信用工程建设工作,夯实评定农村金融信用县基础,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产品服务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和绿色信贷体系,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步入常态化,农村金融服务明显改善,信贷投入显著增加,达到农村金融信用县评定标准,到20xx年完成申报评定农村金融信用县。

二、基本原则

农村金融信用县创建工作坚持“政府主导、农商行主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遵循“坚持标准、严格程序、规范操作、分级评定、定期年审、动态管理”的原则,坚持“机会平等、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原则,以普惠为方向,引导相关各方切实做好信用农户、信用组、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县的创建和评定工作,提高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质量。强化信用体系成果运用,推动信用与信贷有机联动,不断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入,让社会各阶层和群体能享受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加大对薄弱领域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立健全普惠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处置机制,在风险和成本可控基础上,确保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实施步骤

按照《中共省委改革办关于印发的通知》(改办发〔20xx〕25号)精神,县农村金融信用县创建及提档升级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动员阶段

组织召开全县农村金融信用县创建工作推进会议,各镇(街道)、各信用社网点按要求在9月15日前召开本镇(街道)信用工程推进会,具体落实工作职责,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广播、横幅、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全面广泛深入宣传农村金融信用县创建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二)组织实施阶段

按照创建农村金融信用县的工作目标,信用组、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定标准开展创建工作。

20xx年:一是“村村通”转型升级100家以上,其中“政务型村村通”达50家以上。二是社保卡激活率75%以上,涉农补贴对象社保卡激活率100%。三是城区市场创建信用社区1个、信用单位3个;农村市场新创建信用镇(街道)2个和升级达标3个以上。四是全面推广使用本地线上交易结算工具,改善农村支付环境。五是全面建立外出务工人员信息台账。

20xx年:一是“村村通”转型升级累计207家以上,实现“村村通”县内村居全覆盖,其中“政务型村村通”达100家以上。二是社保卡激活率90%以上,参保人员开卡覆盖面80%以上;三是城区市场创建信用社区2个、信用单位6个;农村市场新创建信用镇(街道)1个和升级达标2个以上。四是持续对外出务工人员做好普惠金融服务,外出务工人员信贷资金支持持续增长,增幅不低于10%。

(三)信用乡镇巩固、验收阶段

1.信用乡镇创建巩固、验收内容

一是加大信用乡镇(街道)创建指标监测维护力度。已获得省联社批复但未完成升级达标工作的信用乡镇(摆金镇、雅水镇、断杉镇、濛江街道),本年内完成辖区内信用组、信用村、信用镇的升级达标工作。二是新创建的信用乡镇(王佑镇)和已升级达标成功的信用乡镇(芦山镇、羡塘镇)要加强后续维护管理工作,防止相关指标反弹。三是20xx年计划创建信用镇的网点(岗度镇、好花红镇)验收前完成辖区内信用组、信用村的升级达标工作。四是20xx年计划创建信用镇的(明田街道、涟江街道),按照“成熟一个、申报一个的原则”,抓紧开展信用村组的创建或升级达标工作。

2.信用乡镇创建巩固、验收程序

由乡镇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人员组成验收组,对本镇(街道)进行信用工程创建(升级达标)的自查自纠,主要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形成自查自纠报告,报县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查。各镇(街道)、各信用社网点结合创建工作开展情况,召开信用工程创建(升级达标)调度会,认真分析、总结、提炼创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整改,补充完善。由农村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负责完善信用乡镇、信用单位创建(升级达标)的相关申报资料,并及时向县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报告申报评定的进度,认真做好信用乡镇评定的迎检验收工作,实现信用镇不低于7个,信用街道不低于2个的目标。

(四)农村金融信用县申请评定阶段

20xx年12月前,达到创建普惠金融信用县的基本要求,由县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照《省农村信用工程(农村金融信用县)评定(年审)标准》开展自评工作,达到农村金融信用县评定内容标准。20xx年12月底前由县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向州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提出验收申请,提交《省农村信用工程(农村金融信用县)评定及验收表》及报告等相关资料,全力做好迎接州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初验收、省联社验收等相关工作。

四、主要工作内容

(一)实施普惠金融

1.深化网格化金融服务。各成员单位按照统筹规划、各司其职,统一部署的原则,不断完善辖区内农户、中小微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信用工程建档评级工作。结合区域实际,合理划分金融服务网格,服务区域无死角,管理主体责任明确。由各镇(街道)、村支两委、支行(分理处)组成网格金融服务团队,科学配备网格管理人员,完善考核机制。将网格金融服务与社会管理、基层党建有机结合,增强金融服务综合能力。加大户籍在外投资创业人员、务工人员的信息采集,积极引导籍在外经商创业人员回乡创办企业。

2.普及金融知识。以金融夜校为依托,开展金融知识进机关、进社区、进园区、进校园、进村寨等活动,持续培育诚信意识、契约精神、风险意识,使诚信成为市场主体的主观愿望和自觉行为。

3.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持续升级打造“信合村村通”样板;实现社保、医保POS机具村村全覆盖,大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不断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效、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支付结算功能,增强服务乡村振兴能力。

4.推动互联网金融服务。充分发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电商平台服务功能,加快普及推广“黔农云”“黔农e贷”、手机银行,为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5.加强重点民生领域的普惠金融服务。以客户经理担任村金融指导员或网格金融助理为载体,开展党政金融传递金融互派互挂,传递金融政策、指导产业发展,扶持创业就业等,为乡村振兴提供零距离、贴身式服务。

6.提高金融服务满意度。金融服务流程优化、服务品质不断提升、客户体验不断提高,支农支小的针对性、有效性和金融服务满意度不断提高。

7.丰富基层网格化管理。将普惠金融服务纳入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和服务体系中,以客户经理担任村金融指导员或网格金融助理为载体,开展政银互派互挂,宣传金融政策、指导产业发展、扶持创业就业等,为乡村振兴提供零距离、贴身式金融服务。

8.创建信用楼栋、商圈、社区、单位。丰富信用工程建设主体,针对楼栋、商圈、社区、单位等制定创建标准,规范创建流程,有力推进城镇居民、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单位职工等评级授信工作,有效满足广大客户资金需求,提高信贷资金供给,落实利率优惠政策,做到信用工程广覆盖。

9.做好涉农补贴社保卡的开卡、激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启动大会会议精神,夯实二代、三代社保卡相关业务发展基础,确保今后200余项惠民惠农补贴、养老金、就业补贴等资金正常入账。

(二)服务实体经济

1.提升“三农”、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农商行充分发挥支农支小主力军作用,“农林牧渔业”信贷需求得到优先保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增强,农业产业链融资需求有效满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态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等信贷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农户、个体工商户、干部职工、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贷款稳定增长。

2.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重点支持发展农户小额贷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种养业贷款、粮食市场化收购贷款、农村产业融合贷款、农村“三变”贷款、两权抵押等绿色金融产品,基本形成特色鲜明、针对性强、实用性广的普惠金融服务产品体系。

3.助力乡村振兴。农商行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开设绿色通道,优先办理、发放乡村振兴贷款,宜居乡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农业发展等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力争金融精准扶贫贷款、涉农贷款、农户贷款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保持较快增长。做好过渡期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继续对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支持其发展生产和开展经营,确保符合贷款条件的对象“应贷尽贷”,助推乡村振兴工作稳步推进。

4.发挥地方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根据财政部及省委、省政府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涉农资合资源配置方式,引导涉农资金向支农金融贡献度大的佥融机构归集,支持农商行扩大资金来源,增强支持“三农”的资金实力。

5.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产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找准服务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涉农金融产品,推动农业产业“六保一投”融资模式落地,支持“村社合一”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产业发展,加大对“三农”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

(三)打造信用环境

1.建立共建共创机制,确保创建工作取得成效。坚持“地方党政主导、农商行主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创建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目标责任明确,措施办法具体,考核奖惩机制健全,相关部门各尽其责、履职到位,共同打造“诚信”。

2.落实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强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完善联合奖惩信息的应用及反馈机制。不良贷款化解措施有力,逃废银行债务、破坏金融信用环境、扰乱金融秩序等行为依法打击,金融涉诉案件快审、快结,案件执行结案率显著提高。执行案件信息查询制度规范建立,强制执行案件信息及时公开,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正向激励机制,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3.加强干部职工贷款管理,树立单位诚信典范。健全全县干部职工诚信档案,规范贷款管理,不良贷款有效控制。

4.加大信用工程宣传,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书刊杂志、数字媒体等多层次开展信用户、信用组、信用村、信用镇(街道、单位)创建的宣传,营造积极良好的创建氛围。

5.加大打击逃废银行债务力度,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对单位、企业、个人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对屡次催收仍故意不偿还的,通过司法程序进行清收。依法清收行政事业单位到逾期贷款和国家公职人员到逾期借款。加大对恶意逃废金融债务案件的打击力度和胜诉案件的执行力度,维护正常的社会信用秩序。依法向社会披露和严重失信者“黑名单”,形成对失信者的社会性惩戒,让失信者受限、寸步难行。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充实县农村金融信用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各镇(街道)要相应成立创建活动领导机构,具体负责创建工作的落实。各部门、各镇办要高度重视创建金融信用县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深远意义,切实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配合农商行做好信用工程创建(升级达标)工作,助推乡村振兴。

(二)完善保障机制。一是完善推进机制。领导小组要适时调度,加强调研指导,交流推广经验,研究解决问题,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定期召开调度会。二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农村信用工程质量体系约束机制。按照“权责对等、务实高效”原则,对已评定的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农户、信用企业,按完成情况比例在发展项目、专项资金、扶持资金、贴息资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同时,年终由农商银行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对推进工作不力,多次调度效果不明显的由县领导小组进行通报,并作为年终目标考核扣减依据,每被通报一次年终目标考核扣0.5分。

(三)强化宣传引导。各镇(街道)、各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体,扎实做好宣传工作,大力弘诚实守信的传统文化和市场经济契约精神,形成良好舆论氛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