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零思考方案网网站!

范文热搜: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合集(5篇)

2022-09-07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书教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面对即将开展的工作项目,完整有效的方案必不能少,方案中必须妥善安排好我们每个人的行动,什么样的方案比较高质量?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范文热搜: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合集(5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篇一)

1.再看原题

检查应用题不要怕麻烦,首先要再看一看题目说了一件什么事情,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如果没有问题,想一想自己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合理.

如:一副围棋98元,一副中国象期比一副围棋便宜89元,学校买6副中国象棋需要多少钱?

这道题说的是买围棋和中国象棋的事,告诉了我们两条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学校买6副中国象棋需要多少钱?

2.检查列出的算式对不对

在进一步理解了题意后,就要根据题意和已知的信息,分析一下自己列的算式是否正确.分析时,要按运算顺序一步一步地检查,想一想每一步算式各算的是什么,看看最后一步算的是不是要解决的问题.

还是拿上面的题来说,这道题的算式是:98-89=9(元),9*6=54(元).

分析:98-89=9(元)

算的是一副中国象棋多少元?

9*6=54(元)

算的是6副中国象棋多少元.

最后一步算的就是要解决的问题,这说明列的算式对了.

3.再算得数对不对

在确定了算式正确后,要再来算一算每一步的得数对不对.在算得数时,能口算的可以口算,如果数字较大时,不要怕麻烦,最好用竖式再算一遍或者进行验算,要保证每一步得数都正确.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篇二)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了解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二)能够解答比较容易的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三)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连续两问应用题的结构,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难点:解答第二问时,找出所需要的条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把应用题补充完整,再解答出来。

1.________,用了4张,还剩多少张?

2.________,又跑来5只,一共有多少只?

教师谈话:我们学习的应用题,都是由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如果缺少一个条件就无法解答,必须根据所求问题和其中一个条件,找到所需要的另一个条件。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5

学校有15只白兔,7只黑兔,一共有多少只兔?

由学生读题、分析,列式并解答。

15+7=22(只)

口答:一共有22只兔。

这是同学们学过的旧知识,把两种兔子的只数合并在一起,就是一共有多少只兔了。下面还有第二问。接着出示第二问。

又生了8只小兔,学校现在有多少只兔?

启发性提问:

(1)要想求学校现在共有多少只兔,问题中的现在指的是什么时候?

(2)第二问只有一个条件能解答吗?缺少的条件往哪里去找?

(3)怎样列式解答?

相邻的两名同学互相讨论,全班交流,三个问题分三次讨论。

通过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要求现在有多少只兔,指的是在学校原有小兔总只数的基础上,再添上又生的8只。(2)第二问只有一个条件不能解答,根据所求问题及知道的又生了8只,需要找到学校原来有多少只兔,而原来小兔的总只数通过第一问已经求出来了,是22只。(3)用22只再加上8只,就是所要求的现在小兔的只数。

列式:22+8=30(只)

口答:现在有30只。

指若干名学生把解答第二问怎样想的说一说。

2.出示例6

一辆公共汽车里有30

人,到胜利街车站有7人下车,车上还剩多少人?又上来9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指名学生读题。

提问:这道题有几个问题?咱们先解答第一问。

指名学生解答第一问,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从30人中去掉7人,就是车上还剩的人数)

30-7=23(人)

口答:车上还剩23人。

再解答第二问。

提问:现在已经求出车上还剩23人,还知道又上来9人,能不能求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指名学生列式解答,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用车上还剩的23人,和上来的9人合在一起,就是现在车上有的人数)

23+9=32(人)

口答:现在车上有32人。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有两个问题的应用题,这两个问题间有联系,在解答第二问时,其中一个条件要用上第一问求出的结果,所以叫做连续两问应用题。在解答时,要把题目看清楚,不要把第二问漏掉。

(三)巩固反馈

1.半独立性练习

课本中做一做的第1题:

商店有8辆自行车,又运来25辆,一共有多少辆?

全体学生在书上独立解答,订正后,老师稍加提示,解答第二问。

已经求出一共有33辆,卖出10辆,还剩多少辆?

全体学生在书上独立解答。

课本中做一做的第2题:

小华有25张动物邮票,送给同学8张,小华还剩多少张邮票?

王叔叔送给他7张,小华现在有多少张邮票?

第一问由学生独立解答,第二问指名学生说出条件和问题,再独立解答。

2.课堂独立练习

练习二第1题:

商店里运来45筐芹菜,运来的菠菜比芹菜多3筐。运来多少筐菠菜?卖出50筐菠菜,还剩多少筐菠菜?

由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

3.课后练习练习二:第2,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过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为今后学习两步应用题做准备。

所以课堂设计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解答第二问时,怎样从第一问中找出所需要的条件。

本节课的各个环节,都是围绕这一重点进行的。例如,教学一开始,安排了两道给应用题补充条件的练习,就是为本节课的重点打下基础。在学习新课时,重点放在怎样解答第二问,组织学生讨论,在全班交流。巩固练习环节中,在半独立练习时,由学生说出解答第二问的两个条件,再过渡到由学生独立解答。这样步步深入,逐步使学生初步了解连续两问应用题的结构,了解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掌握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的解题思路。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篇三)

课题二:应用题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期初复习第9~13题。

教学要求:

让学生进一步地方认识一些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巩固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加深理解乘、除法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准备:第12、13题里编出的各道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整理归纳,巩固解题方法

1、出示乘、除法应用题组,让学生解答、比较。

(1)有3个金鱼缸,每个缸里有5条金鱼,一共有几条?

(2)一共15条金鱼,每5条养在一个金鱼缸里,要几个金鱼缸?

(3)一共15条金鱼,平均样养在3个缸里,每缸养几条?

学生口头解答,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小结。

2、完成第9~11题。

(1)指名3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检查订正。提问:第9题为什么用乘法算?第10题是怎样想的?第11题为什么也用除法?得数6和余数2表示什么意思?

3、思考第12题。

(1)读题,你能找出有几个数量?

(2)你能选两个条件提一个问题吗?试试看。

三、口头编题、沟通联系

1、请小朋友先看第13题里的图,然后告诉大家是什么意思?

2、谁来编乘法应用题?为什么这是乘法应用题?

谁来编一道除法应用题?编题后再出示。和第1题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是除法应用题?

指名编另一道除法应用题。第2和第3题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黑板上编出的三道应用题要求做在作业本上。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篇四)

详细介绍: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了解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二)能够解答比较容易的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三)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连续两问应用题的结构,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难点:解答第二问时,找出所需要的条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把应用题补充完整,再解答出来.

1.________,用了4张,还剩多少张?

2.________,又跑来5只,一共有多少只?

教师谈话:我们学习的应用题,都是由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如果缺少一个条件就无法解答,必须根据所求问题和其中一个条件,找到所需要的另一个条件.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5

学校有15只白兔,7只黑兔,一共有多少只兔?

由学生读题、分析,列式并解答.

15+7=22(只)

口答:一共有22只兔.

这是同学们学过的旧知识,把两种兔子的只数合并在一起,就是一共有多少只兔了.下面还有第二问.接着出示第二问.

又生了8只小兔,学校现在有多少只兔?

启发性提问:

(1)要想求学校现在共有多少只兔,问题中的现在指的是什么时候?

(2)第二问只有一个条件能解答吗?缺少的条件往哪里去找?

(3)怎样列式解答?

相邻的两名同学互相讨论,全班交流,三个问题分三次讨论.

通过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要求现在有多少只兔,指的是在学校原有小兔总只数的基础上,再添上又生的8只.(2)第二问只有一个条件不能解答,根据所求问题及知道的又生了8只,需要找到学校原来有多少只兔,而原来小兔的总只数通过第一问已经求出来了,是22只.(3)用22只再加上8只,就是所要求的现在小兔的只数.

列式:22+8=30(只)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篇五)

1.一个架线工,一天可以架线304米,15天大约架线多少米?

2.一块长方形地的长是205米,宽是88米,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3.修路队修一条公路,每天修185米,已经修了20天,再修128米正好修完,这条公路长多少米?

4.学校准备买一批课外读物,发给一至六年级的12个班,每班105本,还要送给幼儿园88本。学校应该买多少本课外读物?

5.学校食堂新买来一堆煤,平均每天烧420千克,烧了14天后还剩下190千克。原来这堆煤有多少千克?

03Kkk.com相关文章推荐

【教案参考】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合集八篇


平时做事无计划,急时做事无头绪。对于上级领导委派的任务,完整有效的方案必不能少,方案是实施某项具体工作的文件,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方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教案参考】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合集八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一)

教材分析:

教材创设许多分一分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操作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物的问题,深刻体验平均分的意义。一是强调对除法意义的体验。除法运算的本质就是平均分,教材在引入和建立除法算式前,之所以安排了三课时分一分的活动,就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经历并掌握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让学生在积累大量的分东西的经验,有助于他们理解除法的意义。学生在分东西时采取的策略是有差异,关键是每次分得同样多,最后的结果同样多。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交流每次的分法及结果,而不是仅仅只关注如何列出算式。学生一旦明白除法算式不过是平均分具体操作过程的符号表示,体会这是数学化的过程,也就认识到除法的意义了。二是编排学习内容上采取乘、除有分有合的策略,有利于体会乘法与除法的区别与联系,并且要先弄清两者区别再体会它们的联系,也就是先分化再贯通。三是倍不作为科学概念,而作为生活概念来处理,所以不下概括性的定义,而是结合具体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倍的意义,体会倍与平均分的联系与区别。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1)分桃子平均分的意义。它是小数目的平均分。(2)分苹果平均分的两类问题。(3)分糖果大数目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4)分香蕉除法运算的意义。最后我们学习了《飞行表演》用除法算式表示有余数的平均分

学生分析:

孩子们是在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孩子们大多来自周边较为富裕的家庭,由于家长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教育意识也相差很大,所以孩子们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别。但大部分学生都有很强的求知欲,喜欢动脑筋,喜欢听故事,愿意参加数学活动。而且经过一年多的北师大版本的学习,多数孩子学会了一定的探索新知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索的能力。学校的硬件设施和研讨氛围也很好,每个教师有笔记本电脑,每个教室有背投、实物投影仪等设施。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在活动中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探讨用除法算式表示有余数的平均分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中的倾听习惯。

3、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2、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小组同学团结协作,积极参加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在具体环境中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算式之间的联系,能够把平均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能够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并加深体会。

教法学法:

教学时,教师先请学生用摆棒或图示的方法独立解决: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有了正确答案后,教师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并解释它是如何表示平均分香蕉的过程及结果的,也就是结合问题情境说明算式中每个数与符号的意义,以及算式的读法。继续让学生独立解决: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并尝试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与书上写的算式比较是否一致,说一说它表示的实际意义。结合具体情境描述除法算式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还可以进行还可以怎样分的变式练习,尝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及结果,并在小组内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我们班要举行航模飞行表演,想请小朋友们做指挥官.谁想报名做指挥官?

师:那么多小朋友都想报名,那这样吧,我们看看谁给飞机编组编得好,我们就请他做指挥官,好不好?

二、回忆乘法.

(设计飞行计划:出示飞机图)

师:飞机已经准备到位,请各位指挥官看看将要参加表演的飞机有多少架.

生1:有15架.

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1:一排有5架,三排一共有15架飞机.三五十五.

生2:我和他的算法不一样.我是这样算的:一列有3架,五列一共有15架飞机.

三、回顾平均分的方法,初步感知乘除之间的联系.

师:飞行的时候,为了方便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和造型,现在要将这15架飞机平均分配编成组,你打算怎么样编?请同学们回答。

生1:我将三架飞机编在一组,可以编成5组.

生2:我把五架飞机编成一组,我编了3组.

师:谁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刚才的这两种分组方法?请你写下来.

有意将这两道算式与前面的乘法算式排列在一起

35=15(架)

155=(架)

153=(架)

师:我需要很快得出这两道算式的答案,哪位指挥官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1:我是用乘法口诀算的,我想口诀三五十五,就知道答案是3了.

生2:我的方法和他的不一样,我直接看上面的乘法就知道一题的答案是3一题的答案是5了.

师:哦,她认真听了前一位同学的发言,提出了不一样的方法,真能干.你们的方法都不错,谢谢你们!

四、创设环境,激起矛盾

出示图片飞行表演1或飞行表演14

师:这个造型飞起来更漂亮,可是要将每6架飞机编成一组,怎么分呢?

生1:我们把飞机编成2组,每组有六架.

生2:这样分还多出3架,我想让它们在机场休息,准备后面的表演.

生3:这三架飞机可以作后备,如果哪架飞机出了故障,它们可以顶替.

师:这些想法都不错,那现在就请我们的小指挥官们用除法来表示这种分配方法吧!

生1:老师,怎么写呀?刚才是分成两组,但是15除以6等于2不对呀?

生2:我知道,剩下的三架和起来是一组,所以应该是分成3组.

生3:不对,三六都得十八了,不是十五.

师:那怎么办呀?剩下的这三架飞机,我们怎么表示呢?

师:这样吧,求助我们的好帮手书本,怎么样?

五、回顾除法算式的意义及各部分名称,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算式的意义及各部分称.

师:你的好帮手告诉你答案了吗?

生:在后面打上点点,把3写在后面.

出示算式:156=2(组)3(架)

师:后面这个3表示什么呀?

生:表示还剩3架.

出示完整算式:156=2(组)3(架)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把6架飞机编成一组,可以编2组.

师:他的回答完整吗?

生:不完整,应该是,拿15架飞机来分,每6架分在一组,可以分成2组.

师:那等号后面的答案应该是几呀?

生:是2.

出示算式前半部分名称

师:你们的好帮手有没有告诉你们后面的这个数的名称叫什么呀?

生:叫余数.

出示算式各部分名称

师:完整的算式该怎么读?

生1:15除以6等于2和3.

师:他这样读对吗?

生2:不对.应该是15除以6等于2还剩3.

生3:我看书了,应该是15除以6,商2余3.

师:这两种读法都很好.只要不把算式表示的意义说错,两种读法都可以.你认为哪种读法适合自己,就用哪种读法.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二)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的第一课时,内容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在本节课中,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了解满十进一的计算规律,这对于以后学生学习笔算加法非常重要。对竖式的写法,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教学目标:

1.学会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学会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知道满十进一的运算规律。

3.通过自主探索、交流,培养综合学习能力。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教学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尝试采取多种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新课。

师:同学们,生活中到处都能碰到和数学有关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去书店买课外书,看看在那里会碰到什么数学问题

【利用买书这一情境导入新课,可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这一原则。利用学生身边的事情或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创设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主题图。

第一步,让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第二步,让学生根据图上的条件提数学问题。

第三步,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共有多少本?

【这一环节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和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

2.探讨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算法,试算28+4=()。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思考同一个问题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同。对同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可能已经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很快就能得出结论,而有的学生则需要较长时间的思考。所以,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在后来的分组交流或全班交流时,他们才会勇于表现自己,乐于表现自己,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

(2)分4人小组交流算法,要求组长统计算法。在全班评选想出算法最多的小组。

【进行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3)全班学生交流算法。

算法一:数小棒,先摆28根,再摆4根,然后把4根小棒一根一根地加到28根上,一边加,一边数,数出最后的结果。

算法二:先算28+2=30

再算30+2=32

算法三:先算8+4=12

再算20+12=32

算法四:列竖式。

学生已经学会了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有的学生已经有了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的知识储备,所以当学生提出可以列竖式计算时,教师就先让学生试着列竖式计算,自己讲解计算方法,然后再强调满十进一的计算法则。

(4)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分组进行交流,并说明自己选这种算法的原因。

【通过学生比较,选算法,分组交流,使他们明白选择算法是为了计算更快速、更准确,增强学生的优化计算方法的意识。】

三、练习试一试。

1.你想买哪两本书,需要多少钱?

先请学生独立做题,然后全班交流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做题,学生的兴趣会更浓,全班交流时也会很积极地参与发言。】

2.有30元钱,可以买哪些书?

学生独立思考、做题;分4人小组交流,组长统计计算方法,评选出每个小组中想出方法最多的智多星;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四、自由练习。

师:你今年多少岁?算一算再过xx年你多少岁?

你妈妈今年多少岁?再过8年多少岁?

你爸爸今年多少岁?再过7年多少岁?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分4人小组交流计算结果。

【以学生及其父母的年龄为材料进行练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地参与练习与讨论。】

五、小结。

师:同学们也可以在生活中找一找数学问题,试着去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可以存入问题银行以后再解决【再次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

六、学生自评。

要学生说一说自己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如果好,好在哪里?如果不好,以后打算怎么做?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三)

各位同事,领导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5课时《小熊开店》。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是在完成了除法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课。从乘法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除法的计算方法,类似于以前经历过的从加法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减法的计算方法。我觉得这一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良好素材。如能恰当运用这一素材,必将会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获得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初步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培养学生在特定环境中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利用相关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乘法口诀求商这一发现领略数学简捷的思维方法和广泛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本单元的重点: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和体会乘法与除法的可逆关系。以及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下:初步

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加深对除法算式的理解;对复杂的信息进行恰当的选择与判断。

教法学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我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生动有趣地呈现教材,我给学生充分探索的空间,多创设同学之间交流的机会;特别注重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学法上,我让学生把手、口、眼、脑全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轻松、愉快、充满活力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助于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认识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播放课件中放鞭炮的声音!并告诉学生原来是小熊的小商店开张了,小动物们纷纷来到了他的商店,你们想不想到他的新商店去凑凑热闹呢?这样不仅创设情境,而且融情入境。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在这一步骤中,根据学生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小猴买4辆坦克需要20元钱,这时小狗从衣兜里掏出20元钱,吵着要买坦克,它能买几辆呢?这样就引出了本节课的核心问题。

本环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算法。在学生进行此项活动时,我走下讲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并能根据学生小组讨论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接着学生汇报计算方法及列式:教师及时的进行重点板书。

45=20(元)

205=4(辆)四五二十

在这里我适当进引导学生说说其他算法。让学生理解解决数学问题思维的多样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同时进行算法的优化,看哪一个算式很快看出这题的答案。

最后我引导学生小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很快求积,也可以用乘法口诀很快算出商,因为乘除法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

该步骤实现了教学目标: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在这里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新的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培养,自主学习的方式得到了锻炼。

三、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1.在巩固应用阶段我力求实现分层教学,力求在这一阶段体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尤其注意小鸟回家这一环节的设计。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小鸟回家的游戏,找4位学生扮演房子,14为学生扮演小鸟,这时电脑播放小鸟的叫声,问学生:谁在叫?原来是小鸟找不到家了,你愿意帮助他们吗?孩子们说愿意,何时让小鸟根据房子身上的乘法口诀找到自己的家,下来我问学生是不是所有的小鸟都找到家了。这时有两只小鸟没有归宿,我们来帮它们建立一个新家吧,于是从积极热心帮助他人的角度引导学生帮助小鸟建立新家,从而拓展知识,适当进行思想教育。然后让学生汇报,并及时进行评价。

2.接着带领同学接着玩动物赛跑的游戏,旨在锻炼孩子们的小组合作意识,用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来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学生谈收获,教师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问学生: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除法问题呢?谁来说一说?

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本课教学的重点,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用乘法口诀求商

45=20(元)

205=4(辆)口诀:四五二十

效果预测: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把机械教学活动变为生动的竞技场。教学活动过程中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经历探索过程,掌握学习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鼓励成功,增强信心。循循善诱地引导,培养学生耳勤、目勤、手勤、脑勤的良好习惯,并让他们通过实践、观察、探索获得知识,以使他们的理解更深刻。期望全面,具体实现教学目标。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四)

说教材:

《分桃子》是第四单元除法学习的第一课时,是小数目的平均分,通过分桃子的过程使学生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意义,为今后继续认识除法做了铺垫。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说设计理念:

1、把握恰当的教学起点。用怎么样的方式和知识点来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是在设计时考虑的比较多的一个问题。由于学生对童话故事感兴趣,因此,我就想到了用故事引入。

2、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注重操作的层次性。整个新授都是在一个故事中进行。三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不露痕迹地串成一个美妙的童话故事。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中快乐中学习。

在具体展开新课的时候,我先创设了一个分桃子的情境,从而引出平均分。两只小猴子分桃子,一般要达到结果的公平,那么也就需要分得一样多。先出示一个问题,熊大婶该怎么分,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分法,以及平均分的不同的分法,在交流和展示的过程中,记学生体验到平均分和不是平均分的区别,从而感觉平均分的特点: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说是平均分。再以熊大婶的分法,让学生感觉平均分中一个一个分的分法,为下面的分一分的操作积累经验。整一个分桃子的过程,都在一个情境里完成,会激起学生一定的兴趣,也有突出的指向性。同时,分完后我让同桌的看一看,说一说自己的分法,这一活动,主是要为合作学习作铺堑的同时对学生巧妙地进行团结友爱、讲谦让的思想教育,体现教书育人。第二个活动主要体现合作学习,通过说一说,进一步明天平均分的含义及方法。第三个活动是让学生在独立完成,完成后通过同桌的相互看一看、说一说来强化本节课的重难点。

3、巩固练习时仍然强调动手实践的必要性。《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填一填、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等,帮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形成表象,在此基础理上进行抽象概括,初步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能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先通过实物操作,再经历图画表征,有利于把解决问题从操作水平引向表向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

4、通过变式练习夯实重点。在揭示平均分的意义后,安排了一个判断的教学环节,下面几种物品的分法是不是平均分,以此来巩固对于平均分的概念,是平均分的,学生一般一眼就能看出,对于不是平均分的,比如一共八只小鸭,一边是五只,一边是三只,学生马上就能判断出来是不是平均分,接着通过想一想,怎么样才能使它们变成平均分。学生在独立思考后想出不同的方法把本来不是平均分的星星变成平均分,这一过程具有多种功效,让学生在一个练习中,既训练了平均分的分法,又体验了平均分的意义,还能巩固平均分与其他分法的区别。从而也能使本课堂的重点进一步落实。

5、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突破难点。练习的第四题,是一个气球的情境。九个气球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体会有剩余的平均分,这里用气球作为分的原物,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能有半个,所以也能比较有效的突破平均分也有剩余这一难点,如果用其他的材料比较难以讲解。这里,我用实物和真人进行分,仅让学生理解了有剩余的平均分,还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教材上有的资源,我也充分利用,让实物分完后再到书上用连线的方式进一步强化,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五)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小兔安家》。首先我对为什么选择本课题进行分析。

我们教研组研究的课题是《通过算理分析,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在前期,我们教研组以课例为载体,每位教师都立足本课题,以计算课为切入点,进行对此课题的研究。通过组内研讨,我们进一步明晰了算理分析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意义。

如果只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那么学生就只会机械的模仿计算。如果加强算理分析,那么学生所达到的目标就不仅仅是知道怎么算,而且知道为什么这么算,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

如何加强学生对算理的分析呢?我们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并达成了共识,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比较丰富,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并数形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理解算理是很有帮助的,在课题的引领下我选择的课题是《小兔安家》。

由于二年级对算理方面的要求不是太严格,但是二年级学习的乘法口诀和除法却是算理分析的基础。本节课《小兔安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二课。这部分的知识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之前学生对除法已经有了两次接触,第一次是在分一分,初步的体会除法的意义,第二次接触是在《小熊开店》能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这一单元是学生第三次接触除法,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出发的意义熟练解决问题。

这节课中我将重点关注学生求商的方法和除法算式的意义,为学习乘除法的综合运算以及学习分数做准备,并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时我尽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这节课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设计了比赛激趣等几个活动。

以上就是我本次的说课,谢谢!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六)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铅笔有多长》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2、43页《铅笔有多长》――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测量》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第二册时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能够用米和厘米为单位进行估测和测量。这节课是有关长度的第二阶段的学习,教材借助铅笔有多长这一现实情境,安排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通过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使其对米以内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为后续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测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估、量活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估测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正确地建立起分米、毫米的表象,是估测、测量活动以及掌握各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的基础,因此,让学生建立起分米、毫米的表象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教学准备】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方法,这样更直观,在教学前我还为学生准备了10厘米长的纸条,让他们自备一把直尺、一支铅笔,一张光盘。

二、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综合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发现法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教学中,我通过精心设计创设情景,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使其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融观察、操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为一体,突出了学生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习,首先是操作体验,通过估测、测量让学生体验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然后是综合体验,让学生在身上或身边找长度是1毫米或1分米的物体,这样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四、说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得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说学习评价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我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热情的评价,我想以此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七)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七单元《买球》。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流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地位、作用

《买球》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七单元第7677页的内容,本课知识是在已经掌握了27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编制口诀的基础,教材在口诀的引入和解决问题时设计了买足球、买蓝球的情境,让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得出8、9的乘法口诀。在8和9的乘法口诀中,没学过的口诀只有3句,教材创设的情境中的两个问题都是针对还没有学过的口诀提出的。这部分知识是为学生以后学习乘法、除法打基础的。

2、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及本课教材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经历编制8,9乘法口诀的过程,在探索中掌握8,9的乘法口诀。

(2)能正确运用8,9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合作意识,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8、9的乘法口诀。

难点:发现8、9乘法口诀的规律,探索适合自己记忆的方法。

二、教法运用

新课标提倡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一数学理念,根据本课教学目标我采取以下教法:

1、创设问题情境,运用迁移规律,做好知识铺垫。教师创设一个买球情境,再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情境中的问题,进而分析、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88=?99=?的算法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已知的口诀来推算,然后组织小组或全班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学、探索、概括、推理能力。

三、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学法有:

1、自学研讨法:学习8、9的乘法口诀时,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88=?99=?的算法,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研讨,然后在班内汇报交流,质疑解疑,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在自学探索过程中,主动获取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精神和概括推理能力。

2、尝试法:教学中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编出口诀,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讲出自己的依据,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使整个学习过程轻松、自由,学生在探索与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加深对学习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流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将采用以下步骤: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索新知深入探究、寻找规律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课堂小结、激励评价五个环节组成。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体育用品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导入新课。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取有用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解决问题一,买8个足球一共要花多少钱?。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然后班内交流。在学生探索88=?的算法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已知的口诀来推算。然后让学生根据刚才的计算独立编出8的乘法口诀,师板书。

2、解决问题二,买9个蓝球一共要花多少钱?,编出9的乘法口诀。

(三)深入探究、寻找规律

1、让学生观察8、9的乘法口诀,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可能出现56种情况)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做出评价,并指出这些规律可帮助记忆口诀。

3、教师与学生交流记忆口诀的方法手指游戏记忆法。使学生找出适合自己的记忆口诀的方法。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分四个层次)

1、对口令,同桌合作;1只螃蟹8条腿,2只螃蟹几条腿?

2、比一比、连一连;

3、根据图中的素材解决问题;

4、九九歌;农谚中的九九加一九,共多少天?

(五)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结合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

五、板本设计.

买球(8、9的乘法口诀)

一八得八一九得九

88=64元二八十六二九十八99=81元

三八二十四三九二十七

四八三十二四九三十六

五八四十五九四十五

六八四十八六九五十四

七八五十六七九六十三

八八六十四八九七十二

八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大小、多少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

2、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多少。

教学重点:

会比较大小、多少掌握方法积累经验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大小、多少是相对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演示过生日的场景

今天,我们一起去参加淘气妈妈的生日宴会,看看她的生日怎么过,餐桌上都有什么?

学生看图说出餐桌上摆放的物品。

设疑激趣

生日宴会不可缺的是什么啊?(蛋糕)

二、互动新授

1、比较大小(板书比大小)

如果把蛋糕切成这样,说一说,你觉得怎样分配比较合理?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蛋糕的大小)

课件出示蛋糕的大小图,得出③号最大,①号最小。

西瓜切成这样你们也能比较它的大小吗?得出结果:①号最大,③号最小。

2、比较多少(板书:比多少)

(1)下图是为淘气一家三口分配好的饮料,观察杯子的大小。

思考:哪个杯子装的饮料最多,并打。最少的又是哪杯,画○。

(2)学生观察,举手发言

(第二杯装的最多,第三杯装的最少。因为它们的杯子一样高,但是第二杯的杯子最粗,所以装的最多,第三个杯子最细,装的最少)

(3)比较两个不同形状的瓶子,哪个装的多?

这两个饮料瓶子高矮形状都不一样,用眼睛不能准确的判断出多少,你能想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法吗?

请学生看书本和思考,再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瓶饮料的多少。(1、各倒在空杯里。2、首先把其中一瓶倒空,再把另一瓶饮料倒进空瓶)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练一练的题目。学生认真观察,独立完成。

2、请学生说出1、2题的答案。

3、练一练第3题,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发现根据倒出的多少来判断两个瓶子谁装的多。

4、第4.5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比较了蛋糕、西瓜、杯子和瓶子等物体来感知大小与多少。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从中获益良多。

板书设计:

过生日比大小

比多少

热门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如何写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我们想要做某一个项目时,我们免不了制定一份全面的方案,方案的制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应该如何去写一份方案?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热门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如何写”,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48—49页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个计算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时呈现“56÷8”的计算思路,留出空白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56÷7”,再在主题图“欢乐的节日”中提供两组素材,引出“49÷7”“27÷9”,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以上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并形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技能。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的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进一步掌握关于除法的基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1、利用已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讨论、交流等方法掌握计算方法。

2、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把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

3、通过多层次练习巩固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再现旧知,做好铺垫

1、组织口算练习。

4×55×87×99×4

7×36×89×58×8

7×83×69×96×7

2、组织将口诀补充完整。

()八五十六三()二十一

六()五十四七()六十三

二()一十八()七二十八

(复习乘法的相关口诀,为学习除法的求商作铺垫。)

(二)自主探究例1,独立求商。

1、谈话,引入新课:“六一”节快到了,明明和小伙伴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教室呢!可是她们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大家帮他们解决好吗?

2、教学例1

(1)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谁来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解决该问题,并列出算术:这个问题大家能帮明明解决吗?应该怎样列式?

板书:56÷8

(3)引导学生得出除法的商,并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56÷8,大家知道得多少吗?可以怎样思考得出它的商呢?

让学生计算出商,先和同桌进行交流,再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多让一些学生起来说说想法。

板书56÷8=7

(4)引导学生解决另一个问题。

图中,一个小朋友还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要挂7行呢?你能解决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列出算式,自行得出答案。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

3、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帮明明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学会了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以后的除法计算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结果了。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说一说是怎样求得商的。组织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0页第1、2题。(通过练习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

[预案范文] 小学二年级奥数题(写作示例)


如果我们希望事情顺利进展,需要重点作好方案。由于需要展开一个项目,我们可以对行动的具体方案进行一个撰写,制定好方案对于自己也是一种成长,写方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预案范文] 小学二年级奥数题(写作示例)》,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我们把按规律排列起来的一列数叫数列。学习数列关键就是通过分析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的规律,然后可以自己推导出其他的数。

如:常见的自然数列,奇数列,偶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自然数列的规律就是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大一,自然增长。

奇数列的规律就是所有的数全部是奇数,而且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大2。

等差数列就是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值是一个固定的数。

等比数列就是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商值是一个固定的数。

1.如5,10,15,20,,35,40,45

2.找规律:1,2,4,8,16,,128,256

3.找规律填空:1,2,4,7,11,,29,37

4,一辆公共汽车有78个座位,空车出发,第一站上1为乘客,第二站上2为乘客,第三站上3为,依次下去,多少站以后,车上坐满乘客?(在坐满以前没有人下车)(数列求和?)

5.爸爸给小明100块糖,又给他10个盒子,要求小明往第一个盒子里放2块糖,第二个盒子里放4块糖,第三个盒子里放8块糖,第四个……….照这样下去,要放满这10个盒子,你说这100块糖够不够?

6.有一本书共200页,页码依次为1,2,3,……,199,200,问数字“1”在页码中共出现了多少次?(所有的情况都写出来,例如,分类讨论1在个位上的时候,1在十位上的时候,1在百位上的时候)

7.在1至100的奇数中,数字“3”出现了多少次?

小升初应用题训练及参考答案


小升初数学应用题应经常进行训练

王师傅计划用2小时加工一批零件,当还剩160个零件时,机器出现故障,效率比原来降低1/5,结果比原计划推迟20分钟完成任务,这批零件有多少个?

解析:

效率比原来降低1/5,即变为原来的4/5,那么所用时间就是原来的5/4,比原来多用:

5/4-1=1/4

所以,推迟的20分钟就是原来完成160个零件所用时间的1/4。原来完成160个零件需要:

20/(1/4)=80分钟

这批零件共有:160/(80/120)=240个。

160个的时间比是4:5,相差1份,是20分钟

4份是80分钟

160个前做了120-80=40分,

80分160个,40分160/2=80

160+80=240

另一种方法:

推迟的20分钟,即1/3小时相当于后来用时的1/5,所以,后来用时1/3÷1/5=5/3小时

原来的工效做160个零件就用了5/3-1/3=4/3小时。

所以,每小时可以完成160÷4/3=120个

2小时完成任务,这批零件就有120×2=240个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一篇)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我们可能会撰写一些必要的方案,方案范文是具有实用性的文章,你理解中的方案范文是什么样的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一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有余数的除法》。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方面对本节课的是设计进行阐述。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在有余数除法的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2.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确定此目标基于以下三点:

一是基于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二是对教材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余数除法”的内容。这节课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这个知识点进行教学。为了让学生巩固这个知识点,在新知授完以后,让学生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及练习册中的题目。

三是对学情的分析。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除法竖式进行学习,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学生比较难理解。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些困难的。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思考,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知道什么是余数以及有余数除法算式的书写。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余数的含义和实际意义。

二、 教法

《课标》中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使学生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引导观察法、直观操作法进行教学。

三、 学法

《课标》中指出,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本节课我将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观察发现、知识迁移等方法进行新知的探究。

四、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为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复习引入,通过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第二个环节是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在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谈话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感受“余数”然后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有余数的除法是一个新的知识点,在学生感受以后,直接出示算式,并引导学生读出算式。再指导学生说出算式个部分的名称。

第三个环节为巩固练习,新知运用。在练习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与理解。

第四个环节是课堂总结,理解升华。课堂总结是学生对知识系统掌握的情况,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处理分一分的环节时,学生出现了多一个和少一个的两种说法,课前预设不够充分,处理得有点仓促。其实可以问学生分几份多一个,分几份少一个,多一个少一个都叫剩余,由此引出了余数。这样处理水到渠成,容易理解。

[最新范文]小学二年级语文试题


伴着社会工作的不断规范,撰写方案范文变得愈来愈频繁,掌握实用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写方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最新范文]小学二年级语文试题”,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一、整体情况

本份试卷共九大题,题量不大,难易程度适中,既考查孩子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是对孩子做题是否细心的考验

,全班考试60人,平均分98﹒8分,满分的同学有:

范育森,冯梓越,贺钰琪,李欣妤,李盈昆,李子涵,刘孟宸,刘一森,马腾龙,苗若琳,宋紫晗,陶怡霖,

武子墨,武亦娇,许庭茹,翟展义,张丁文,赵静茹,赵森钰,郑佳颖。尤其是贺钰琪,刘一森,陶怡霖几个

孩子,用自己的勤奋与细心,取得了满分的成绩,特别让人高兴。

二、做题粗心而导致失分

本份试卷失分最多的是阅读题的第四小题,主要原因——粗心。

阅读短文《可爱的花孩子》

4、我很喜欢这篇短文,我要把自己喜欢的句子下面画上横线。(2分)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试题分析:全班有13个同学掉题,分别是葛珂宇,葛宇轩,侯锟,贾卓衡,李桓宸,李肇星,苗书齐,齐夏莹,任宇航,

王浩文,王文豪,卫梦倩,张鑫源。

在平时的考试中也经常遇到这类题,让在文中画线,或在短文中选择正确的读音、正确的字形,总有同学掉题,尽管考试前一再强调做题要认真,检查要细致,可是从本题的失分情况看,不少孩子还是不够认真,这道题完全没有固定答案,只要在文中任意画一句或几句都对,可是这些孩子因为不细心而失了两分,不能不让人遗憾。

同样因为粗心,不认真读题出错的还有第七大题:

1、“脑”“筋”这两个字中都有“月”字旁,我能在田字格中写一写这两个字。

然后下面给出田字格让写,可是孟翔宇、李天佑、李奕琛分别把写成“肥胖”、“检查”、“灿烂”,而李

肇星则是抄错了字而失分。

4、我最喜欢看童话故事,本册书中,我学了安徒生的童话《》,我还看过童话故事有。

本题中的第一个空不少孩子就没认真读题,要求写本册书中学过的,那一定是《丑小鸭》,可是冯梓超、杜明哲、翟政曜、卢俊霖几个孩子写《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这些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为此丢分,实在让人惋惜。

[参考范文]租船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集合6篇


按照平时学习工作的要求,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了方案的重要性,方案范文一般都有统一的规范,方案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参考范文]租船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集合6篇”,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租船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篇一】

《草》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诗。本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由于学生课前对这首诗都早有接触,绝大多数孩子已经能熟背这首诗,所以,如何激发孩子继续学习这首诗的兴趣是首要问题。

在布置预习这首诗的作业时,马上有学生问道:“为什么我们以前背这首诗时,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现在这首诗名字又变为《草》了呢?”听到孩子提出这一问题,我立刻觉得这就是孩子继续学习这首诗的兴趣所在,所以我顺势说:“同一首诗有不同的名字当然是有原因的,只不过这个谜底我要在上课时揭晓!”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这种宝贵的资源,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第二天上课,早有学生等不及要询问我所说的“谜底”,看着他们那种着急劲儿,我并不急着为他们解疑,而是先讲解起这首诗来。在引导孩子学好这首诗后,我问道:“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主要讲的是什么?”“草!”很多孩子齐声回答,“表现了草的什么呢?”我追问,“生命力!”“它的生命力很旺盛!”听了孩子的问答,我总结说:“是啊,这首诗写出了草顽强的生命力,所以它的题目取作《草》。我们以前背过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与《草》相比,有什么不同呢?”有几个敏锐的孩子不等我说完,像是发现了什么宝藏,兴奋地说:“《赋得古原草送别》后面还有两句诗呢!”“哦——那这两句诗写的是什么?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问完了这个问题后,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认真思考的样子,我还带着提示的意味吟诵起这句诗,果不其然,我的话音未落,立刻又孩子反应过来“后面两句诗里有送别呢!”“正是因为这首诗里有送别的意思,所以这首诗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而这首诗少了最后两句话,它主要写的是草,所以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叫做《草》。”

就这样,我抓住了这首诗有两个题目这个契机,通过激起孩子的好奇心,不仅使他们产生了继续学习这首诗的兴趣,同时也拓展了这首诗的课外知识点,颇有一举两得的意味。

租船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篇二】

在教学《泉水》这一课时,我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特点,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理解上,情感的体验上,特别是语言的迁移运用上,设计了一个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在读和说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读中感悟,以读激情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洋溢着对泉水的赞美之情,是一篇学习语言、情感熏陶的好教材。因此,我力争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师生合作读、扮演角色读、齐读等),去体味课文的语言美,感受泉水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的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提高了审美的情趣。

二、自主学习,升华提高

另外我还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先让学生在充分自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鼓励学生大胆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在交流中,学生感受到了课文的语言美,体会到了泉水无私奉献的精神,将自己的情感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在一起,在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能适时地给予点拨、引导、调控,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愈加高涨。

三、重视积累,灵活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语文要注重感悟、积累和运用。小学阅读教学,不仅要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而且必须指导和训练学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

为此我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说话、仿写练习,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课文里的语言。我还让学生从课外收集有关泉水的诗歌,如〈小池〉。从而,学生体会到运用语言的方法和积累语言的乐趣。

总之,这节语文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代教,读中有恰,读中有想的教学理念,既上得扎扎实实,又有新意,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租船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篇三】

在第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环节:

师:老师要先请9位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其他的小朋友一起来听听,你最喜欢谁读的那句话或那个词,敢不敢挑战一下?

生:敢!

师:那就先请大家准备一下吧!

······

生1:我最喜欢谢绍凡读的“茂密的森林”,觉得很神秘

生2:我最喜欢周浩源读的“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好像狐狸正在我们眼前转折眼睛呢!

反思:在这个读书环节中,读的同学读得很用心,因为每个人都想得到别人的称赞,而听的小朋友呢也听得非常的认真,只有这样才能听出谁读的`好,说出自己“最喜欢”谁读的,而且这是他们很乐意去做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有效地激发,自然读书的效果也会好得多,“我要读”比“要我读” 肯定是要让课堂写的轻松和有效地

租船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篇四】

《识字8》是一篇简洁明快的识字课文,文章由八个四字词语构成,左边是神话故事,右边是科学成就,两幅课文插图形象鲜明,对比突出,为文章增添了神秘有趣的色彩。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造性设计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讲故事,提纲挈领。

课始,我给学生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奔月反映了古代了劳动人民对月球的向往,以及渴望揭开月球神秘面纱的美好愿望。那么今天这种愿望实现了吗?学生纷纷发表见解,神五升天,神六腾空,神七出仓,在激昂的情绪中课堂拉开了帷幕,学生也自然了解到课文的结构是由神话故事和科学成就两部分组成。

二,以旧带新,读中识字。

本节课我没有采用常用的识字方法,直接出示生字词语让学生认读,而是先出示了几个旧字让学生认读,例如:身,真,常,我,宇,娃,由,栽,前,然后给学生变魔术,采用加偏旁换偏旁的方式,给学生变出本课的生字来,这一环节的教学温故知新,趣味盎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的教学,学生认读词语,朗读课文,积极踊跃,课堂气氛高涨。课文也很快背诵下来。

三,仿句说话,故事强化。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及时引入课后我会读的训练。让学生仿照句式用“是……也是……”“能……也能……”说句子,此时,课程大约进行了一半,再让学生到讲台讲述课文中提到的神话故事,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让学生在轻松中休息了大脑。识字,课文,故事的圆满融合,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四,识写结合,重点指导。

低年级的孩子进行集中写字,容易产生疲劳之感,本节课,我采用了分割写字法,认读之后,让学生及时写了“卫、运、宇、宙”四个生字。识写结合,降低了写字的难度。本节课的结尾又指导了后四个生字,主要指导学生写,舟字旁和身字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流程,突出识字,重点朗读,拓展为辅,较好地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租船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篇五】

1、复习旧知,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引入新识。

首先,我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的计算,这些是加减混合计算的基础。而且,加减混合计算与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有相同之处。通过复习,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引入加减混合计算;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了准备。

2、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和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形象的电脑画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根据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一年级学生自然爱玩好动,都喜欢听故事。所以,我在教学中设置故事情境(关于白天鹅的故事)来贯穿例题及练习题。通过多媒体这种很好的课堂教学方式,运用动画、声音、色彩等展现故事情境,渲染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大森林里关于美丽的白天鹅的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例题和练习题。这样,使学生就顺利地学会并巩固了加减混合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尽量集中注意力,主动参与学习和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让学生尽量学得轻松些,并体验、感受获得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租船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篇六)

《回收废电池》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的加法和整百整十数加法的基础上,再来学习的三位数不进位和进位的加法。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运算。并让学生明白三位数的加法,其实只是数位变多了,但竖式的运算法则其实跟两位数的运算法则完全相同。

1、教材创设了“回收废电池”的情景,我首先能结合这一素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并通过“你知道吗?”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废电池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适时的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在讨论“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了多少节废电池?”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列出算式。并让学生先估计出得数的范围,再进行计算。再探索计算方法时,让学生通过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了解到“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在从个位加起。”解决“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废电池?”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去思考,进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新知中,在讨论“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电池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先让学生估计出得数的范围,再进行计算。在计算112+87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再进行交流教学。从“估一估”、“拨一拨”和“算一算”三个层面提供了由估算到精确计算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算式时,先估一估它的结果,做到心中有数,对探究算法和解决问题是有益的。通过在计算器上拨珠计算,学生了解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因此在竖式计算中,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才能相加。

4、通过创设情境,探索新知,巩固练习等环节的教学,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但要注意的是在备课时,仍需事先把握好每个环节的用时,多给学生进行板演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进行估计和语言表达,老师不要太急于“一手操办”,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愿说。同时教学语言仍需再斟酌些、严谨些,这样本堂课就更能达到教学效果了。

[参考范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简单 (520字)


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我们都会用到一些实用的方案,多写实用文能提高一个人的修养,方案该怎么写?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参考范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简单 (520字)》,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一】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有余数的除法》。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方面对本节课的是设计进行阐述。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在有余数除法的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2.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确定此目标基于以下三点:

一是基于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二是对教材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余数除法”的内容。这节课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这个知识点进行教学。为了让学生巩固这个知识点,在新知授完以后,让学生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及练习册中的题目。

三是对学情的分析。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除法竖式进行学习,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学生比较难理解。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些困难的。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思考,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知道什么是余数以及有余数除法算式的书写。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余数的含义和实际意义。

二、 教法

《课标》中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使学生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引导观察法、直观操作法进行教学。

三、 学法

《课标》中指出,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本节课我将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观察发现、知识迁移等方法进行新知的探究。

四、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为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复习引入,通过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第二个环节是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在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谈话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感受“余数”然后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有余数的除法是一个新的知识点,在学生感受以后,直接出示算式,并引导学生读出算式。再指导学生说出算式个部分的名称。

第三个环节为巩固练习,新知运用。在练习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与理解。

第四个环节是课堂总结,理解升华。课堂总结是学生对知识系统掌握的情况,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处理分一分的环节时,学生出现了多一个和少一个的两种说法,课前预设不够充分,处理得有点仓促。其实可以问学生分几份多一个,分几份少一个,多一个少一个都叫剩余,由此引出了余数。这样处理水到渠成,容易理解。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二】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并通过交流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出示一袋乒乓球。

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些乒乓球大约有多少个?学生猜测。如果这些乒乓球大约有40个,谁想再来猜一猜它们到底有多少个?学生继续猜测。

2、说说下面的数各接近哪个整十数? 19 28 37 42 53 86 99

二、尝试估算

课件出示:星期天,老师准备买这些生活用品: 热水瓶:28元 烧水壶:45元 水杯:24元请帮老师估计一下,带100元钱买这三种物品够吗?先独立思考,再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学生组内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估算方法。

4、集体验证。 同学们通过估算得出老师带100元买这3种物品够了,那么这三种物品到底一共多少钱呢?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28+45+24=97(元)

5、小结:刚才同学们用估算的方法帮老师解决了买东西的问题,真是谢谢你们了!其实,估算很简单,只要把一个数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数进行大约计算就行了。在生活中像这样利用估算来解决的问题回经常碰到。

三、应用估算

1、秋天到了,阳光小学二年级1班和2班的小朋友要组织秋游活动,瞧,瞧,他们已经排着整齐的队伍准备出发了!

课件出示:二(1)班39人 二(2)班42人 图上还有一辆限乘30人的汽车。 (1)通过看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估算这两班大约一共有多少人?

(3)学生估算

(4)反馈。得出这两个班大约一共有80人。

(5)如果他们要乘车去秋游,根据你们的估算结果,你认为他们应该租几辆汽车?

(6)小组讨论。

(7)汇报讨论结果。

2、对号上车课件出示:开过来2辆客车,1号车上写着“得数大于80”,2号车上写着“得数小于80”。同学们纷纷排队上车,有几个同学手里分别拿着车票,车票上写着下列算式: 90-11 31+52 23+41+29 26+29 98-17 38+39 100-10-12 92-44 如果得数大于80的上1号客车,得数小于80的上2号客车,你能帮他们估算一下,让他们对号上车吗? 先把自己的估算方法给小组同学说一说。学生汇报。

3、 第31页的“做一做”。

4、第32页的第二题。(小明原有20多枝水彩笔,妈妈又给他买了12枝,他现在的彩笔数量是一个不确定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拓展估算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以后同学们就可以用估算来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了。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三】

一、教材分析:

《快乐的动物》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46-47页上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课。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倍”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但却非常重要。从教材编写体系看:教材首先展示了一幅春天动物王国欢聚图的情景,图中蕴含着各种动物的数量以及数量之间的关系。其次,是编排了“做一做”、“说一说”的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倍”的含义,使学生逐步体会与等分之间的关系。求倍数的关系,涉及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实际上是等分活动的扩展。教材“说一说”中的第三个小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解决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了充分的观察、探究、体验、交往的空间。这是本节教材的一个特色。“倍”是生活用语,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知,发展观察、分析和解决除法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倍”这一概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缺乏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因此,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初步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同时,由于“倍”的概念建立和解决倍数问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把初步解决倍数问题列入本节课的目标之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知道“倍”是由两个数量比较得到的。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学生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倍”的概念,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

难点:理解“倍”的概念,并解决实际问题。

四、我的思考

有了对教材的深入了解,有了对二年级孩子的基本认知,使我产生了这样的思考:让学生在童话情境中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数型结合的模式中自主建构,让学生在丰富的练习中稳步提高,让学生在愉悦赏析中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下面我从各个教学的环节设计方面说一下我的设计意图。

五、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森林王国里举行了动物聚会,看玩的多开心啊!根据情境图,能找出哪些有效地数学信息呢?

这时学生会根据情境图找出

鸭子:6只 松鼠:2只 孔雀:1只 小象:3只

猴子:3只 鹅:12只 小鸡:8只 小鸟:6只

你们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这时有同学会说出一系列“比多比少”的关系,还有同学会说,小鸡的只数有4个松鼠的只数一样多,不管学生找出何种关系,我都会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你是从比较多少的角度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真棒!” 除了比多比少的问题,他们还存在着什么关系呢?(小鸟数是小象数的几倍)

板书课题:倍

【由此引出关于倍知识的学习。】

猜猜,小鸟数是小象数的几倍?(2倍)

一边板书一边说:

一会咱们得研究研究。板书:小鸟数是小象数的2倍?

你为什么这么说,上前面来指给大家看看?追问:为什么要把小鸟分成3个一份,3个一份这样的2个3呢?你是以谁为标准的呢?

【从探究6是3的2倍开始,让学生走进“倍”,明确倍是两个量在比较,先找到一份,再找到几份,就是它的几倍。】

(二). 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感知

1、在这一环节中,通过3个部分帮助学生理解,即:动手操作理解2倍——观察比较理解几倍——把我特殊理解1倍。

环节一:动手操作理解2倍

下面就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画一画也可以写一写、算一算,比比看谁的方法能让大家一下子就看明白。

2、生操作师巡视:提示:嗯,你用了摆小棒的方法,很直观,可是我看不到小象的只数啊,再想想;呵,还有用算式表示的呢,很简洁,思考一下怎么想的,一会说给大家听;(巡视找到用符号表示的孩子板演)

准备好的同学,先和同桌说一说

3、引导汇报: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交流,注意:先说清你是用什么方法表示的,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第一种情况:用摆小棒的方法表示的

第二种情况:画一画

图1:简笔画

图2:符号代替

图3:线段

第三种情况:列出算式直接表达

【透过三种不同的情况,引导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明白有几份的原理,在运用画图圈圆圈数型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更清晰的看到几份的由来,最后通过算式落实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逐层帮助学生理解“倍”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稳步提高

我设计了两个练习,每个练习都是开放的,这样的设计呈现梯度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又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使用。

练习一、小兔 小象 3倍?

(1)你们看,谁又来了?(小兔)现在小兔和小象的只数我们都不知道,只知道它们之间存在3倍的关系,想一想,小兔、小象可能来了多少只?

(2)同桌商量一下,填在老师发给你们的小表格里?(巡视提示:呵,他们两个有那么多不同想法啊!)

(3)汇报:你们观察一下,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看来倍数不变,小兔数和小象数都在变多或者变少,怎么变化的呢?

练习二:出示主题图:

你们真会思考,看小动物们全来了,快来比一比,谁是谁的几倍?

当说到孔雀时追问:还有谁是孔雀的多少倍?你们有发现吗?

【练习的设计注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富有层次练习便于充分反馈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反馈和矫正中,学生不断感受成功的喜悦,一次次得到鼓励,从而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兴趣越来越浓。】

(四)、总结欣赏,体会数学美

在小动物的运动会上你们表现的可真棒,现在说说你们有什么收获?

其实倍就在我们的身边,你们看(展示生活中关于倍的常识)

只要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课尾让学生明确所学的知识,并让学生在反思对所学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整理,又欣赏了生活中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美的,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叫***,来自*******小学。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比一比》。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大数的学习基础。本节课力求把学生以往对万以内大数比较方法的分散的、不规范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科学的、规范的理性认识,结合情境先教学“四位数与三位数的比较”,再教学“两个四位数的比较”,最后进行“两个最高位相同的四位数的比较”。由浅入深地探究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接着,教材又通过“比一比”、“想一想”、“猜一猜”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比较大数的方法。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操作性、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相互交流的空间。学生在探究与活动中学习和提升知识。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

3、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发展数感。

教具准备有:教学课件、数字卡片等。

二、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动脑、动手,交流比较方法,同时采用多种多样的数学活动,丰富学生对生活中大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数学学习已不再是教师简单地展示知识的过程。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同伴合作交流,不断主动探索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教学流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该部分知识的教学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实践活动,探索新知。

(三)猜数游戏,应用新知。

(四)课堂评价,总结延伸。

下面我就这四个环节做一下具体的阐述: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同学们,‘五一’期间各大商场搞促销打折活动,让我们一起去逛一逛电器商场吧。”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

(二)实践活动,探索新知。

本环节主要通过“购买电器”、“中大奖”等活动来完成学生对新知的自主探索。

活动1“购买电器”:

课件出示一些商品及价格。

1、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老师想挑选每种商品中最便宜的电器买回家,你们能帮助我吗?此问题旨在将生活中的大数应用到数学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发展学生的数感。

2、学生根据商品的价格进行比较,并将结果写在纸上。

3、呈现学生反馈材料,交流比较大小的方法。

4、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总结出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以上活动旨在让学生探究出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得到发展,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出现的不同观点,正确地加以肯定,请他们尽可能地说明理由,对于错误的说法,要及时教育学生不能取笑他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最后得出比较较大数的方法,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提高继续探索的兴趣。

活动2“中大奖”:

在商场里有许多竞猜活动,谁能把以下六种商品价格在最短的时间内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谁将获得一个奖品。同学们赶快参与吧。(课件出示:MP3 387元、燃气灶 809元、热水器 1725元、数码相机 4300元、浴霸 345元、台灯 99元)

此次活动旨在让学生学会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独立思考,观察比较,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猜数游戏,应用新知。

两人一组,一人想数,一人猜。想数的人只能说“是”或“不是”,猜数的人提问,直到把数猜中,猜的次数尽可能少。

通过游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数感,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精神,这样的活动形式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然后汇报交流,体现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一方面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应用。

(四)课堂评价,总结延伸。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生活中还有哪些大数呢?举例说明,并比较。

通过总结与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并学会评价自己,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五】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众所周知能力和思维相辅相成,而思维的发展同语言的发展又紧密相关,这说明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即通过听、看、想、说等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1、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两者相互依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

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可采取:个人小声独立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内轮流说、让学生小结等形式。说的内容有许多,今天这节上可以说的东西也是比较多的,比如:说角的特征、说操作过程、说判断的理由等。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学生操作的学具、老师的教具以及板书等,向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思考、理解、掌握知识。教师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示范,让学生知道怎么说。

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说。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节课中邹老师在学生认识了顶点和边后,加以示范性的说明并配合手势,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规范了顶点和边。在之后学生找生活中的角并说一说的时候,也给与了师范性的演示。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3、动手操作,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

动手操作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直观性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这一思维活动特点,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这—外部活动,来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做一些角,学生边想、边做、边说,使脑、手、口共同参与活动,可以达到统一和谐。在制作角后的交流中学生也有很多亲手指一指的机会,通过让角变大、变小的操作学生有了角有大有小的初步感知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较差,往往是肚子里知道却说不出怎么想的,或是不能完整地把思维过程表述出来。教材在教学各个内容时安排了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的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操作增强感性认识,逐步达到抽象化。说一说就是要借助语言,把想的过程明确、清晰地表达出来。因此学生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增强语言的培养就是增强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也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4、学会倾听,成为数学语言的中介

我们低年级的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里说话最初都是需要高级“翻译”的,这个翻译从哪里来?就是我们的老师。数学语言不是简单的书面语言,更不同于生活语言,它的特点是准确、简洁和严谨,具有教强的逻辑性,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往往不够严密,缺乏逻辑性、完整性,语言的组织能力比较弱,这样就阻碍了对数学知识的正确表达,数学思维得不到正常反映。

所以说老师在课堂里的角色是不容低估的,是学生由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过度的中介,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阶段,口头表达能力非常有限,回答问题更是残缺不全,在平时的上课中,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及时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力求使学生语言表达语句完整,用词准确。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六)

一、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

二、教材简析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内容:

(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转载数学网)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做了自己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示我的教学:

1、通过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配礼物,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叙述平均分的结果。

3、通过判断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引导学生按要求平均分,并能把不平均分变成平均分。

4、再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并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分法的优化,渗透除法的计算。

5、开放创新的综合练习:“我是小小设计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为演出服选择纽扣式样和数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分知识灵活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准备;同时,能在最后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并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实施

备课时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开展对本课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力实施我的备课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创设情境:小朋友,我们庄市小学的活动可丰富啦,在刚刚结束的语文知识竞赛当中,XX班的XX、XX、XX分别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学校准备了6本精美的笔记本奖励给这三个小朋友,你觉得怎么分比较好呢?(学生自由发言)

(2)这三个小朋友非常聪明,在数学测验当中她们又获得了并列第一名,还是6本笔记本作为奖品,这次你会怎么分?

(3)比较这两种不同的分法,你发现什么?到小组里说一说吧。

(4)小结:是呀,像第二次每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什么?(平均分)

(5)第二次你们为什么平均分呢?(因为他们名次相同)

第一次是平均分吗?为什么这样分?

(6)师:是的,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平均分,有时却不需要平均分。

现在这三个小朋友想把6要笔记本送给结对的两个小伙伴,怎么分比较好?

(每个小朋友都分3本)

(7)这种分法叫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把6本笔记本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3本。

谁能这样说一说?自己说一遍吧。

(8)6本本子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2个)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我们也可以看作平均分成2份,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3本)可以说每份都是3本。说明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二)实践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1、创设情境

新学期,XX小学的爱心小火苗行动开始了!每个小组也把准备好的奖品送给你

们组结对的小朋友吧。看看你们组的学习用品是什么?共有几件?要求平均分给几个结对的小朋友?

2、小组合作,分一分,说一说,并把结果填在纸上

汇报;媒体任意出示下面几句话:

把4个铅笔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12块橡皮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8把尺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把。

把10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本。

3、同步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

寒假里,XXX家来了几个结对的小朋友,他拿出了好多好吃的招待他们。想一想,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1)10个香蕉:4、6

(2)12个面包:3、3、3、3

(3)8盒年奶:3、3、2

(4)把八块巧克力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谁分的对呢?(书上16面第二题。用手势表示)

师:第三种第份分得的同样多,为什么不对呢?

(要求是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它是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份数和份数搞错了。)

那你觉得在平均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要看清分的份数,再看看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三)进一步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究多种方法

1、师:我们学校也准备了一些图书要送给手拉手兄弟班级呢。15本书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你们会怎么分?小组合作分一分吧。

2、汇报结果(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但聪明的学生就会在平均分的时候,用上乘法口诀来帮忙,为学习除法作了准备)

3、每人动手分一分

低年级的小朋友制作了许多贺卡,一共有九张,平均分给三个手拉手班级,每个班分到几张,选你喜欢的方式按要求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结果。

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么分?

4、想一想,说出分的结果

大队部还准备了12个书包,平均分给希望小学4个班,每班分到()个

(四)全课总结

(五)再次体验,拓展思维

1、创设情境,提出活动要求

六一节的时候,我们要和结对的小朋友同台表演呢。学校设计了一些演出服(出现5种式样的衣服,)少了些什么?一起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小组合作为这些漂亮的衣服配上纽扣吧。

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每组都有12粒纽扣,平均钉在一种式样的衣服上,每次要分完哦,你们想平均钉在几件衣服上,试一试摆一摆,并把结果填在练习纸上。

2、学生汇报,媒体出示结果

12钉在(1)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2)粒。

12钉在(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6)粒。

12钉在(3)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4)粒。

12钉在(4)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3)粒。

12钉在(6)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2)粒。

12钉在(1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粒。

问:仔细观察结果记录,你们发现了什么?

你们知道为什么钉的件数越多,平均每件的纽扣数就越少呢?(总数不变)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案,选出你们觉得最适合这件衣服漂亮的配法,将纽扣粘在真正的样品上。完成的小组,就一来将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吧!

最新教案:小学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说课稿模板(5篇)


只有事先作好了方案,才能从容地完成重要的事。为了将我们的某一项目开展得更有序,我们可以对行动的具体方案进行一个撰写,方案是我们未来行动的指南,是否有可以参考的方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最新教案:小学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说课稿模板(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说课稿【篇一】

教学目标

会认1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培养学生朗读、理解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成语的含义。

培养学生读书兴趣。

教学重点:

会认1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在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具准备:

小鸟和青蛙头饰、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解题。

板书“坐井观天”“观”是什么意思?“坐井观天”连起来是什么意思?预习了课文,你知道是谁坐井观天吗?青蛙都看到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把生字读准,画出不认识的字。

2、说说读懂了什么。(课文写的是谁和谁之间的什么事?)

检查生字词语:青蛙、井沿、边际、相信

⑴比一比,再组词。井()沿()抬()开()没()拍()

⑵用“答”字扩词。

三、指导书写。

1、教师、学生一同分析字型。

2、教师示范书写重点字。

学生描红,临写。

组词练习,小组内开展组词竞赛,看谁组的词最多。

四、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再读课文,想一想小鸟和青蛙各在什么地方?

它们因为什么事情争论起来?

五、课后思考:天到底大还是小?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呢?从那些话可以看出天很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猜字谜:水边几张口……(沿)二只小耳朵……(际)

贴一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我们知道了青蛙、小鸟分别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请学生上去板贴。

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它们争论不休。它们在争论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仔细听。

二、听录音,了解大意,启发读课文

1、学生看动画。

2、指名回答:它们在争论什么?从它们的争论中,你听懂了什么?

3、认真地把课文读一读。找一找课文中,你从哪儿知道了青蛙和小鸟各自的看法,用笔划一划。

三、汇报成果并讲解

1、你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2、理解“大话”。

理解“那么远”。你能读出青蛙不相信小鸟的语气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无边无际”有多大?

角色朗读课文。指名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愿意扮演小鸟的学生起立读,其余学生坐着读青蛙的话;请一学生上台表演,其余学生当小鸟,分角色朗读。

四、请你劝劝青蛙,学生表演。

小学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说课稿【篇二】

[设计理念]

教材是教学的平台,更好的利用这个平台需要我们对教材作适当的组合、拓展或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体会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教学、教师、学生三者和谐的统一起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学习目标:

1、会认“葫、芦、藤”等六个字,会写“言、每、治”等八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出示课件,看图说话。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葫芦”。(了解葫芦的茎、藤、叶、花、果,认识生字“葫芦”。)

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提问:这个“我”是谁啊?他得到了葫芦吗?

二、学习生字,感知课文。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认识生字,能把生字读准,并能组成词语。

巩固生字认识。读一读: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

朗读课文试回答:

1、葫芦长的怎么样啊?后来有什么变化?

2、那个人得到了葫芦了吗?

三、首尾对比朗读感悟。

1、引导朗读理解第一段。

2、用一用量词。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葫芦。

花谢后,葫芦藤上挂了几()小葫芦。

3、比较句子。

“葫芦藤上长满了叶子,开出了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葫芦。”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引导学生感受第二句话把葫芦的形状、颜色和果实的大小写得更具体,更仔细。

4、朗读体验。

指导朗读第4、5句,从“每天”“好几次”几个次要中感受那个种葫芦人急切希望葫芦快快长大的心情。

5、设疑导出第4段。

那个人那么喜欢小葫芦,希望它快快长大,而结果呢?看图片设疑:为什么没过几天,那可爱的小葫芦会慢慢变黄落了呢?

四、感悟体会,深究原因。

1、导读课文2、3段。(当叶子上爬满了一些蚜虫时,那个人怎么想?怎么说的?)

2、指导学生读好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感悟人物的内心,进行语言转换训练。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体会那个人说“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时,心里怎么想的?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小葫芦变黄落了的原因。

[设计意图:课文第2、3段是课文的重难点。我通过问题的设置导出课文,凸现重点。通过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提高了学生语言的感知能力,突破了课文的难点,情感的体验。]

五、设置情景,拓展语言思维。

那个种葫芦的人见到了葫芦变黄落下,心里十分难过,他后悔当初不听邻居的劝告。第二年,他又种下几棵葫芦,以后他会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新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借以巩固学习成果,拓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练习设计: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说明那个古代人()。通过这课文的学习,我懂得了()。

《我要的是葫芦》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属寓言性质。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至三年级“要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能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一种思想——以读品文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者应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且能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而对语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多读可以丰富孩子的表象。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而功倍,何乐而不为呢?但这所谓的“读”必须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匠心设计下,有针对性去阅读。是为着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更深层次的感受语言而选择的途径。

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找准一个切入点——以题导文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这切入点犹如是照相摄影时寻求的角度,又如高明的服装设计师在衣料上最关键的一剪。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从课题入手:“我要的是葫芦,言外之意是我不要叶子”。顺机启发学生用“我要的是,而不是”句式说话。因为切入点选得准,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纷纷提出:那个人结果得到了葫芦吗?那个人为什么得不到葫芦?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了颇有深度的问题——“蚜虫吃的是叶子,可落下的为什么是葫芦?”

三、明确一条思路——以“变”理文

文学作品都有一条线索,或为情感线,或为叙事线。教师要善于把握这条线,并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贴近这条线。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教学中抓了芝麻而丢了西瓜,《我要的葫芦》一文,篇幅虽短,但要落实的知识点却不少。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抓住一条线:“变”。刚开始时叶子长得怎样?葫芦长得怎样?过了几天,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变化告诉我们叶子葫芦之间究竟有什么密切的关系?明确了这么一条线,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分散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当学生学完第一自然段时,通过看图——学文——品文,引导得出:因为叶子长得好,所以葫芦才长得可爱。从而为后文的学习打下铺垫。当学生学完3、4自然段时,我又引导学生小结:因为叶子长了蚜虫,所以葫芦才一个一个都落了。最后通过这种变化对比,学生明白了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密切联系,重难点的突破也就势如破竹。

四、创设一种情境——以境品文

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激活孩子们的思维,从而使之更有效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连线。

葫芦lín jū蚜虫guà mǎn

邻居hú lu更多jǐ cì

奇怪huā xiè挂满gèng duō

花谢qí guài几次yá chóng

绿色的葫芦藤开了蚜虫

细长的葫芦叶生了葫芦

高高的葫芦架挂了小花

二、比一比,组词。

挂()语()居()次()

娃()说()古()吹()

三、写出反义词。

哭——买——谢(凋落)——部分——

小学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说课稿【篇三】

一、说教材

《揠苗助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七下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揠苗助长》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爬,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体会寓言包含的道理。寓言本身通俗易懂,故事情节鲜明有趣,但寓意深刻,体会寓意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课文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12个生字。掌握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不能急于求成。

3、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寓言故事。

结合本单元的要求,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寓言所表达的寓意”,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品位。本课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悟出寓意,潜移默化地从这个故事中汲取经验教训,达到自我完善的教育效果。

三、说教学思路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力求做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创造性。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着力启发学生质疑、朗读、表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课堂上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不断创新,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合作互助、共同探索、共同进步、共同享受的乐园。

因为本课是一则寓言,短小精悍,所以我准备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四、说教学设计

下面我就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课前口语训练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孔子说过:疑,思之始,学之过。一篇新的课文,在学生还没有阅读之前,他们肯定有很多疑问。那么,我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课文,并且给学生提出了两个阅读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思考: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什么?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问题,在老师的辅助对一篇陌生的课文逐步熟悉,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也熟悉了生字词,达到了初读课文的教学效果。

(二)、指读课文,学生字词

在初读课文过后,我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并且学习生字新词。学生朗读完一个自然段我会提出相应的问题以引出生字词,再指导生字书写,然后换一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再读本段。读完课文,也就学完了生字,最后复习巩固生字,通过指名读、男、女生读、分小组读来完成生字词的教学。

(三)、齐读课文,感知大概

通过回归整体,再读课文,指名回答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什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故事内容。

(四)、精读品味,议中悟理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我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思路,采用了“逆推情节,顺推结果”的方式。我逐步提出了禾苗为什么枯死、为什么要把禾苗往上拔高两个问题,从结果推原因,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这一教学环节也使学生明白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渗透了新的学习方法,这比读懂这篇课文重要得多。语文的学习,一方面是学习语言,另一方面也是学习方法的过程。所以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语言的情况下,和学生共同探讨学习方法,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越来越多的语言知识,找到越来越多的学习方法,拥有越来越多的创新精神。

(五)演演比比,加深理解

在学生对故事情节比较熟悉的情况下,分小组让学生自己演一演这个寓言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对表演的欲望很强烈,他们非常想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这一环节的设计既使学生好表演的天性得到了释放,同时也再现了课文内容,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两全其美。

(六)劝导农夫,得出寓意

新课程标准上提到语文课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是语文教师所不容忽视的。在教学的过程的尾声,我贴出了课文的插图,图上画着一位农夫在炎热的气候下在田里一棵一棵地往上拔禾苗。我于是顺水推舟地提出:同学们,看着这位农夫在这么炎热的气候下,辛苦地拔禾苗,你忍心吗?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慢慢地他们由笑话农夫转化为同情农夫,产生帮助他人的思想。这个过程就是本课人文性的体现。

小学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说课稿【篇四】

教材分析: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学生分析:

班内大多数学生聪明活泼,乐于表现,乐于体验实践。愿意朗读而且表现不错。分角色表演更是他们展示个性的良好舞台。

教学思路:

复现感知铺垫朗读感悟实践拓展想象发挥巩固识字写字收集积累语言

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重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的体验。充分让学生在轻松、宽松的氛围中学习,体会主动,探究的快乐,在体验成功中不断进步!

教学目标:

1、巩固认识3个生字,会写5个。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4、在自由的空间里,让学生个性得以张扬,才华得以展示。

教学流程:

一、复现感知铺垫: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朋友青蛙和小鸟,(随机出示青蛙和小鸟图),你还记得他们所在的位置吗?谁能把他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指名学生把青蛙和小鸟图贴在小黑板的背景图上)

是啊,青蛙坐在井里,小鸟落在井沿[边说边贴词卡坐井观天,落在井()到背景的相应位置上]谁能把沿字写在卡片上?(指名填写卡片,其余同学写在同桌手心里。)

(贴图是孩子们喜欢的学习方式,用这种形式导入,充分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激发了学生兴趣,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学习。这一过程也进一步复现了课文内容,为教学打下铺垫。把巩固识字,写字渗透在这一过程之中,便全员参与写字活动,落实全体性原则。)

二、朗读感悟、实践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坐井观天》

青蛙坐在井里,小鸟落在井沿上,它们对天有着不同的看法,您想不想知道?

(启发性的问题导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请你打开书60页,自读课文的2~7自然段,边读边画出青蛙、小鸟对天不同看法的句子,就能找到答案。(自读课文,思考勾画。)

(充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学会学习。)

总结学生学习情况:同学们可真会学习,有的同学边读边画,有的同桌互相讨论,有的同学读书姿势很端正,大家学得都很认真。

(总结学习情况,对学生是一种肯定,一种激励,一种欣赏,同时也会再次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继续投入学习活动中。)

青蛙和小鸟怎样说天?(组织讨论交流,学生各抒已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无边无际。指名读词,巩固识字。)

为什么青蛙和小鸟对天会有不同的看法?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看图,看书回答,注重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到底天有多大,想不想实践去看看,走出教室,看看天有多大;用纸卷成纸筒再看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你想怎样走出教室?(学生纷纷发表见解,守秩序,讲礼仪的教育渗透在无声之中。)

(学生有序地走出教室,先出后进,没有一个大声喧哗的,不同的方式看到不同的天,他们叽叽喳喳兴奋交流着,更深刻地体会了寓意。)

通过亲身实践你有什么收获?

(自由交流收获,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也丰富了内心体验。)

留心观察生活会给你更丰富的感受。

老师告诉你一个秘密,深入情境地有感情地读,也会丰富你的情感体验。

(无形之中渗透学法和情感态度的教育。)全班合作:男同学当青蛙,女同学演小鸟,我自我推荐来读叙述部分,可以吗?(孩子们最喜欢分角色读,一下子情绪高涨。)

先别着急,怎样才能读好?

(小鸟和青蛙们纷纷发表意见,说出了读好的好建议。)

(师生合作读。)

大家合作得可真愉快,我们成功了。

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出示小鸟和青蛙的头饰。)读得好,演得精彩,就能带上漂亮的头饰表演。先小组合作演一演吧!请小组内选出导演。

(在初读课文,体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孩子们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极大地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表演的过程也进一步加深了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丰富了体验,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展现了孩子们的个性,对课文也是一次再创造。)

(小组内演一演,指导巡视,并指一组表演。)

他们演得怎样/

(组织生生互评,提倡欣赏的评价。)

青蛙听了小鸟的话会怎么做?谁能接着往下演一演?

(激发了学生想象,进一步理解寓意。)

学习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学生大胆展示收获,交流展示,张扬了个性。)

三、巩固识字,写字。

1、精彩的表演进行到这儿,有一个生字宝宝着急了,他对我说:老师,老师,快让我和同学们见见面,大家可别把我忘了?(出示字卡信)你还记得他吗?(用信扩词,评选扩词大王。)

(激发兴趣,吸引学生注意,以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巩固生字,寓教于乐。)

2、我们书后的田字格里还有5个生字宝宝正等着我们写呢?(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你认识他们吗?(齐读生字)

你认为哪个字难写?(学生自主提出难字,使学生学得更主动。)

看到蛙字你想到了哪个字?(学生:洼、娃、哇)

(启发学生思考,联想旧知,巩固了生字,拓展了知识。)

你为老师写好字提些什么建议?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地看字,练写为自主发现字在占格和笔画应注意到什么,学生学得轻松而主动。)

(同桌互评)

四、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各抒已见,展示收获,体验成功)

五、作业

收集与坐井观天意思相近的成语故事!

(培养学生自主积累意识。)

小学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说课稿【篇五】

师:青蛙和小鸟这次为什么事情而争论?青蛙是怎样说的?

生:它们为天的大小而争论。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师:什么叫大话?谁能联系实际说一说。

生:吹牛的话叫大话,像我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就是大话。

生:夸口的话,如我不学什么都会也是大话。

师:课文的大话指什么?青蛙为什么说大话?

生:课文中的大话指小鸟说自己飞了100多里,而青蛙不相信,就认为小鸟在说大话。

师: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是什么意思?

生:是说天非常小,只有井口那么大。

师:小鸟是怎样认为的?

生: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呢!

师:天,无边无际是什么样?

生:无边无际就是没有边,大得很。

生:无边无际就是非常大,看不到边。

师:课文中小鸟说;天无边无际我们还可以说什么无边无际呢?

生:草原辽阔,可以说无边无际。

生:大海很宽,可以说无边无际。

师:谁能用无边无际说句话?

生:骏马在无边无际的海面上奔跑。

生:海鸥在无边无际的海面上飞翔。

师:读青蛙和小鸟说的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投影第而次对话)

生:读青蛙的话应该用不相信的语气。

生:应该用疑问的语气。

生:读小鸟的话应该用耐心的语气来读。

生:应该用诚恳的语气。

师:说得很对。读青蛙的话要表现出自以为是,读小鸟的话要表现出诚恳。天大两个字要读重音,以突出天很大。下面同桌分角色读。(指名分角色练习读)

师:请大家轻声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生:它们谁对谁错,错在哪里?

师:谁愿意就这两个问题谈自己的看法?

生:这次对话主要讲青蛙坚持自己是对的,小鸟再次说它弄错了。

生:青蛙说它不会弄错,因为它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

生:青蛙自以为是,从青蛙边说边笑中可以看出。

师:谁还能接着读。

生:小鸟劝青蛙跳出井口来看一看,是因为青蛙不相信它的话。

生:小鸟是想让青蛙亲自看一看天的大小,来证明青蛙错了。

师:大家看投影,(活动投影,青蛙跳出井口)如果青蛙跳出井口,看见天无边无际,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同桌分别配戴头饰,分角色练习对话。

生:(青蛙)哇!天真是无边无际,大得很呢!对不起小鸟,是我弄错了。

生:(小鸟)没关系,你能知道错就改我真为你高兴。

生:(青蛙)咦,这天怎么和我刚才看到的不一样?小鸟,你说对了,天真是无边无际,大得很那!

生:(小鸟)朋友,这回你知道了把!坐在井口看天,只看到那么一点点是不对的。

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坐在井口看天是不对行的,只能看到一点。

生:不要做井底之蛙,要跳出井口,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看清了再说。

师:说得好,坐井观天这个成语就是用来比喻有些人看问题目光狭小,所以有限,还自以为是。这节课,我要送给大家一句话,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评析:本课教学有两个特点。

1、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教致力与学,服务于学。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地把教材划为若干问题的层次,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研究,发现结论,总结规律,获取真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

2、创造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如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做了一个假设:青蛙跳出井口后,他们会谈些什么?从而给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创造力。孩子们想得合情合理,切合实际,使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本来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寓意很自然地被孩子接受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