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零思考方案网网站!

精彩范文 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方案优秀篇

2022-01-09
实施方案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集中征缴实施方案 创建无传销城市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

针对我们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我们可以精心编写一份关于自己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对于我们的行动有着指导意义,实施方案要写哪些内容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精彩范文 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方案优秀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为全面落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确定的“将全市75—79周岁农村老人纳入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居家养老城乡一体化建设”惠民实事,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方案的通知》(政办发〔20xx〕220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关于为农村80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方案的通知》(政办发〔20xx〕128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服务对象

具有市农村户籍的75—79周岁老年人。

二、服务标准

农村75—79岁老人每户每月居家养老服务费标准为100元,按季度结算,每季度末清零,不累计、不结转。

按户执行以上服务标准时,如果家庭中有2位老年人同时符合服务条件的,按同一户家庭执行。每户服务的地址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最多可变更2处,且每年变更次数不得超过2次。各类服务项目按照市物价局《关于核准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价格的函》(价函字〔20xx〕28号)明确的具体服务项目和价格,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

三、服务对象确定

农村75—79岁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无需申请,凡农村户籍75—79周岁老年人,由所在镇及村委会工作人员通过智慧养老信息平台采集老年人个人信息和家属信息、健康状况、住址等基本信息,建立电子档案,平台自动根据年龄确定服务对象类别和服务标准,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老年人不跑腿”的便民利民目标。

四、服务内容

主要服务内容包括:

1.家政便民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家庭保洁清洗、家电维修、保养等服务。

2.生活照料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定时探望、洗护、理发等日常生活照料服务。

3.健康保健服务: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咨询、定期体检、心理咨询、陪诊就医等服务。

4.法律政策咨询: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各类政策的咨询、建议,切实维护老年人财产、赡养、婚姻等合法权益。

5.精神慰藉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心理疏导、亲情慰藉、聊天谈心,开展节假日或纪念日关怀、关爱等服务。

6.代购代办服务:拓展延伸饮食配餐、代购食材、代做饭菜、代购药品、代购日常用品等服务。

7.日常陪护:重点为孤寡、失能老年人提供亲情陪护、关怀、护理等服务。

市民政局要根据老年人居家生活需求,不断拓展增加服务内容,形成菜单式服务项目,便于老年人选择。

五、实施步骤

1.制定实施方案(4月20日至4月25日)。制定市为农村75—79周岁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方案。

2.确定服务机构(5月6日至5月26日)。市民政局按照政府采购政策规定程序确定承接服务机构,由中标服务机构完成服务人员培训。

3.开展信息采集(4月10日—5月20日)。市民政局会同农村各镇开展农村老年人信息采集,对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基础信息采集,建立老年人数据库。

4.对象审批及系统调试(5月10日至5月25日)。市民政局完成对75—79岁老年人信息的审核和智慧养老信息化平台服务流程的调试。

5.正式启动服务。于20xx年6月1日起正式开始服务,由市民政局做好日常服务的监督、质量监管、服务核查、满意度测评、服务回访、服务费支付等工作。对出现的不足和问题及时处理,确保服务高质、高效。同时,由市财政局做好服务资金的拨付和监管工作。

六、工作要求

1.明确职责、协调配合。市民政局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统筹管理、服务监督和评价工作建立服务满意度评价和服务黑、红名单制度,对服务质量好、群众满意的加以表彰奖励,对服务质量差、群众不满意的要制定惩处和服务提升整改措施,要采取多种途径,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服务内容;加大对镇、村工作人员的培训,加强对服务人员的监管和素质提升。市财政局要将居家养老服务费纳入财政预算,并监管资金使用情况。农村各镇要把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作为重要内容,按时高质量完成信息采集工作,并监督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果。

2.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市民政局要牵头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监管制度和评估制度,认真落实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方案,对服务企业的服务质量进行适时评估,受理老年人投诉,开展入户调查,核实服务项目、质量和补助费使用情况,征询老年人的意见,做好满意度测评,督促服务企业提高服务质量,确保老年人的综合满意率达到95%以上。服务企业要建立健全各项服务制度,制定服务标准,落实服务考评制度;要加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广泛推行微笑服务、贴心服务,有效避免服务态度生冷、简单、粗暴等行为;要做好服务人员安全保障,应当为服务人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工伤保险,落实服务保障制度,建立服务人员体检制度,确保服务人员安全服务。

3.加强宣传,总结经验。市民政局和农村各镇、村委会要加强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宣传力度,营造社会敬老、社区助老、家庭养老的良好风气。市民政局要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服务质量评估体系、服务管理运行机制,认真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和措施,推进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健康发展。

03kkk.CoM小编推荐

精彩范文 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实施方案


为扎实推进全县教体系统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创造优质育人环境,着力构建和谐教育,决定在全县中小学广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为推动活动扎实有效开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以“服务社会、传播文明”为宗旨,努力营造团结、友爱、平等、和谐的社会氛围,着力建立并壮大文明志愿者服务队伍,不断完善志愿服务体系,组织志愿者为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心理健康等提供志愿服务。紧扣社会民生问题,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实际,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为全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助推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二、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服务对象的选择和意愿,围绕其日常生活、学习、心理等实际问题和困难开展志愿服务,让留守儿童得到亲情关怀,让留守儿童得到健康成长,让留守儿童得到真诚关爱。坚持就近就熟就便,专项志愿者为主、其他志愿者为辅开展结对帮扶。坚持因地制宜,结合服务对象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提供贴心服务。

三、活动主题和服务对象

(一)活动主题: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服务

(二)服务对象: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打工,而留守农村的孩子和随父母务工进城缺乏照顾的农民工子女)。

四、留守儿童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

对留守儿童采取“一对一”、“多对一”或“一对多”等形式,广泛推广家长制,对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经济帮扶、生活帮助、精神抚慰、思想行为引导、心理健康咨询等志愿服务,使他们生活有人管、学习有人教、成长有人导、心灵有人抚,全力帮助留守儿童快乐、健康成长。

(一)辅导留守儿童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阅读习惯等,督促其按时完成作业,引导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使他们学习上有进步。

(二)针对未成年人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的咨询和引导。陪留守儿童一起游戏、聊天、郊游等,了解其思想状况,关心他们的情感生活,对早恋、自卑、孤僻乖张、自负等心理现象进行教育,引导他们养成乐观、自信、大方、开朗、健全的人格。对懒散、自私、不文明礼貌等行为习惯进行纠正,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沟通,宣传讲解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引导监护人正确教育孩子,消除溺爱、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或漠不关心等现象。

(三)对留守儿童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感恩教育。讲解宣传法律常识和安全常识,提高他们运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意识。敦促并帮助父母和监护人主动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特别是法定节假日和传统节日期间,开展“亲情传递”主题活动。通过电话、写信、网络视频、送礼物等方式,让父母了解、关心其子女成长情况,让留守儿童感受亲情,懂得知恩回报,让他们在心理上有依靠、在精神上有关爱、在生活上有照顾。

(四)关心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与留守儿童一起过节假日,在“六一”等节庆日赠送小礼物,有条件的可对困难家庭留守儿童进行经济帮扶。

五、组织领导

(一)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六、工作重点和活动安排

(一)工作重点

以“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为重点,将关爱留守儿童纳入今年志愿服务行动的工作重点。

(二)活动安排

1.全面复学后各中小学校要着手开展志愿者与关爱对象结对等活动,建立扩大志愿者队伍,确定关爱对象,号召社会公众参与,为全年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6.1”国际儿童节期间,各中小学校要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活动,掀起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行动高潮。

3.元旦、中秋、春节期间,以送温暖和吃团圆饭为主要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让留守儿童度过愉快、欢乐、祥和、幸福的节日。

七、工作机制和阵地建设

(一)大力推动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的工作机构建设。各中小学校要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行动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协调、组织、指导本校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

(二)大力推动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不断扩大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行动的影响力,带动更多社会公众参与社会志愿服务。依托青年学生志愿者、教职工志愿者等重要群体,不断壮大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行动队伍。

(三)大力加强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阵地建设。按统一标准、统一形象、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的“四统一”原则,建立集组织、协调、实施功能为一体的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阵地。

八、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中小学校要为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为开展工作提供一定条件。

(二)加强宣传,广泛动员。要充分利用报纸、新闻、校园网络、标语、宣传画、公益广告、群众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动员教育系统干部职工、青年团员、青年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加大宣传力度,使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行动深入人心。要着力在单位、个人、服务对象中培养挖掘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大张旗鼓宣传他们先进事迹,营造良好氛围,吸引更多人参与,推进工作深入持久开展。

(三)协调配合,齐抓共管。要根据本方案安排,结合实际,认真谋划,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具体活动方案,推动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努力形成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四)注意总结,及时推广。对活动好的团队和个人,注意总结经验,及时宣传推广。要根据本方案,统一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行动,迅速形成声势、形成规模。

(五)注重落实,规范管理。要积极配合团县委开展青年学生志愿者、教师志愿者招募工作;认真落实以学校为主体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责任,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摸底调查,建立留守儿童花名册,制订落实志愿者关爱计划和志愿者管理方案,为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行动提供基础。

各中小学校要在5月25日前制定活动方案,6月24日前将阶段性小结及活动材料(图片和文字资料)上报至教育股。

精彩方案:人社局开展人社服务快办行动实施方案


人社局开展人社服务快办行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级和市委市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清事项、减材料、压时限”,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人社服务快办行动”的通知》(人社部发〔20xx〕26号)及省人社厅有关部署,决定20xx年在人社系统开展“人社服务快办行动”(以下简称“快办行动”),通过关联事项“打包办”、高频事项“提速办”,所有事项“简便办”,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为强化组织实施,结合我局部门制定本工作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㈠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围绕人社服务高频事项,以标准化促服务规范,以信息化促服务创新,以资源整合促服务效能提升,大力开展“快办行动”,实现企业群众办事“跑腿”越来越少,材料越来越简,时限越来越短,体验越来越好,不断提升企业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㈡基本原则

——坚持集成服务。将企业群众生产生活中在特定时点特定情形需办理、日常可打包办理的多个人社服务事项整合为企业群众眼里“一件事”,实现多个关联事项一次办理。

——坚持简约服务。抓住受理、审核、反馈等关键环节,整合优化经办流程,加强内外经办衔接,大力减少证明材料,大幅压缩办结时限。

——坚持创新服务。依托人社全业务经办信息和运用“线上一网通,线下一窗办”服务体系,通过信息系统整合和省网上办事大厅服务平台、市行政服务大厅人社政务服务平台对接,实现同城通办、就近可办、一网通办。积极探索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精准画像、智能审核、主动服务。

——坚持规范服务。依法依规建立健全事项规范、指引规范、流程规范、监管规范的人社服务运行机制。

二、行动目标

以“持续推进清减压,人社服务更快办”为主题,围绕打造“一个平台、一个号(码)、一张网络、一朵云”服务支撑体系,加快流程再造攻坚,推动材料齐全一次受理、关联事项一次办理、更多事项网上办理。20xx年底前,力争实现10个企业群众眼里的“一件事”打包办理;10个以上高频服务事项在规定办理时限基础上提速50%。整合优化服务窗口实现“线上一网通,线下一窗办”。

三、行动任务

㈠推进打包办。

重点围绕10个企业群众眼里的“一件事”,将流程相似、材料相近、结果关联的事项。包括企业招用员工、企业与员工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事业单位聘用工作人员、创业、职工退休、申领工亡人员有关待遇、退休人员过世、申领社会保障卡等(见附件1),按照“应包尽包”标准,坚持“不完全对应、但完全包容”原则,分别将涉及人社部门内部及外部的关联服务事项打包办理,整合材料,优化流程,着力打通科室“内循环”、部门“外循环”、流程“微循环”,使服务对象在申请办理每个“一件事”时,只需按照“一组流程”,通过“一个窗口”“一个平台”,填写“一张表单”,提交“一套材料”,实现“一次办理”。

㈡推进提速办。

聚焦面对企业群众的高频服务事项,梳理确定《人社“提速办”服务事项清单》(见附件2),大力推进提速办理。可一次办好、立等可取的即时办结事项,从接收材料到办结原则上不超过30分钟。限时办结事项要在规定办结时限基础上提速50%以上,具备条件的要及时转为即时办结事项;暂不具备条件的,受理后要第一时间提交后台审核;需其他部门协同办理的,要及时推送办理请求、跟踪办理进度;需现场调查或情况特别复杂的,可暂按法律法规规定时限执行。

㈢推进简便办。

严格落实已取消证明事项材料的要求,不得变相保留、明减暗留。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六个一律取消”的要求,进一步梳理证明事项材料,不断推进“能减尽减”。认真总结人事考试、社保经办领域开展告知承诺制试点的经验做法和部分公共服务事项推进“秒办”、“免办”服务经验做法,不断扩大告知承诺制实施范围,企业群众办理相关事项,只需作出符合规定的承诺,无需提交有关证明材料。

按照“应包尽包”标准,坚持“不完全对应、但完全包容”原则,自我加压进行任务布置,分步推进打包办理服务事项时间推进。

㈠6月底前,针对“打包办”10个办事场景所涉及86项服务事项、“提速办”服务事项备选25项清单事项及登入省网上办事大厅65项人社服务事项全面梳理事项清单,完成整合优化经办业务流程。

㈡7月底前,对社会保险中心、城乡养老保险中心、机关养老保险中心、劳动就业管理中心、人事人才服务中心,完成内部窗口综合柜员整合,实行人社各项业务的无差别办理。个别事项因信息系统等客观原因不具备条件的,可暂单独受理,待条件具备时尽快实现全业务“一窗通办”。对暂时不具备信息系统支撑条件的,通过强化“柜员”现场帮办、批量代办,变群众跑腿为“柜员”跑腿,通过股室间、部门间“体内循环”,实现快办目标。

㈢9月底前,完成人社局窗口前台人员人社全业务经办事项轮岗业务办理。

㈣10月底前,结合“快办行动”,修订完善服务指南,明确事项办理条件,办理渠道、办理时限。

㈤12月底前,启动“好差评”工作;启动“一窗通办”综合柜员无差别办理“一件事”事项;完成“快办行动”事项实现网上办理。

四、组织机构和分工安排

为加强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完成工作任务,成立市人社系统开展“人社服务快办行动”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党组书记、局长

常务副组长:党组成员、副局长

副组长:党组成员、副局长

党组成员、副局长

成员: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管理中心主任

局办公室主任

政策法规与行政审批股负责人

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副主任

社会保险股负责人

社会劳动保险中心负责人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中心主任

劳动就业管理中心负责人

下设办公室成员由局审批股牵头,并在“人社服务快办行动”领导小组成员中分设工作任务专班人员(详见附件1和附件2),专班人员统筹协调牵头分工,定期督导调度工作任务。

五、实施步聚

㈠动员部署

1、开展专题学习。局党组及局机关各股室、局属各单位,结合中央、省级和市委市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专题开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人社服务快办行动”的通知》(人社部发26号)学习活动。

2、开展研讨活动。建立“快办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每周开展集中研讨活动,研究贯彻思路和工作措施及分解任务,及时发现行动推行中难点堵点问题,确保“快办行动”各项措施尽快落地见效集中分解。

3、制定实施方案。按照人社部“人社服务办行动”部署要求,结合本地工作实际,研讨收获,组织草拟《市人社局关于开展“人社服务快办行动”实施方案》,广泛征求意见,修改完善行动实施方案。

㈡组织实施

1、制定标准文件。按照企业、群众在办理“一件事”时,只需向一个窗口或一个平台,提交一套材料,即可一次办理和“提速办”等工作要求,组织制订《人社“打包一件事”服务清单》《人社“提速办”服务事项清单》,制定印发配套的办事指南、工作手册及有关标准文件。

2、推进系统开发。各工作任务专班牵头,细致研究梳理任务要求,结合业务规程,办事指南和行政服务中心业务系统要求,协调推进专项开发,应用测试和上线运行等工作。

3、组织业务培训。根椐任务事项的业务规程和操作要点,制定业务操作指南和工作手册,及时加强窗口单位人员培训,开展相关实操演练。

4、开展验收评估。“快办行动”领导小组,对行动任务“打包一件事”“提速办”等服务事顶,从群众维度、经办维度、技术维度等层面开展服务验收,及时提出改进建议,持续跟踪服务落地时效。

六、工作要求

㈠加强组织领导。开展“人社服务快办行动”,是当前人社系统贯彻落实党中央深化“放管服”改革部署的重要行动,是自我加压、自我革命的创新举措,从“便我”向“便民”服务理念的转变。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将初心使命融入为民服务解难题的生动实践。快办行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股室和各直属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将工作纳入全局重点工作,各任务专班成员加强协作,抓紧抓实全力推进工作行动落实。“快办行动”领导小组,按制定组长责任制每周开展通报工作进展,定期跟踪督促检查。

㈡强化窗口服务。依托人社全业务经办信息和运用“线上一网通,线下一窗办”服务体系,结合业务办理量合理配置窗口资源,减少排队等候时间。对服务对象确有特殊情况需特事特办的,可开辟绿色通道。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五制”“四公开”“三亮明”服务规范。根据打包办、提速办、简便办要求,修订完善服务指南,明确事项办理条件、办理渠道、办理时限、反馈方式、监督渠道等,在窗口大厅、网上平台、网站等醒目位置公开,向社会作出承诺,主动接受监督。对反映未履行承诺的问题,要件件有核实、有反馈,按规定追究责任。

㈢强化业务协同。进一步发挥人社全业务经办信息系统优势,建立健全人社系统跨业务、跨层级、跨地域“上下联动、左右联通”的业务协同机制。加强跨部门业务协同,配合其他部门办理的事项(如“企业社会保险登记”、“参保单位注销”,配合市场监管部门一并办理),不得要求企业群众跑本部门办理;会同其他部门办理的事项,应主动协调联办,不得要求企业群众再跑其他部门。要细化信息共享场景,梳理共享需求,完善共享机制,加大共享频次,率先实现人社系统内信息共享,逐步拓展与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

㈣强化风险管控。在大力推行“快办”的同时,要坚持依法依规经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精准监管。通过内部核查、部门间行政协助、必要的现场勘查等方式,对有关办理要件进行核实。严格制度管理,加强风险防控,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处理预案。通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服务全程可追溯、服务安全有保障、服务规范不走样、服务质量不降低。

㈤强化服务评价。广泛开展人社政务服务“好差评”工作,重点关注企业群众对“快办”相关事项的感受和诉求,开展实施效果评价。加强对我市事项整合数、快办“提速”量、材料精减数,以及窗口优化、服务规范承诺、系统整合等情况进行跟踪调度,对实施“快办行动”的典型经验、取得成效和相关问题建议请及时报局办公室。把“快办行动”纳入20xx年度各窗口单位综合考核体体系。

㈥强化宣传推广。局办公室要协调各事项专班小组牵头涉及股室和直属单位,把加大对“快办行动”的信息宣传作为营造工作氛围、争取社会支持的重要举措,积极通过新闻媒体、部门媒介、政务信息、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及时宣传先进经验,报告工作进展,力求尽快形成影响,营造出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知哓度和满意度。

精彩范文 卫生健康局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方案范本


为贯彻落实《关于开展20xx年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关爱行动的通知》(卫老健〔20xx〕3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做好全区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现结合全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老年人健康体检,全面完成市级确定的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任务数,健康管理率达72%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65%以上。

二、工作内容

(一)健康管理对象

辖区内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1956年12月31日之前出生)。

(二)健康管理内容

1.建立健康档案。对未建立档案的老年人及时建立档案,已建立的及时更新、完善档案。

2.健康体检。体检医院按照服务规范要求开展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中医药健康管理和健康指导,并将检查情况如实规范记录在体检表上。

(1)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通过问诊及老年人健康状态自评,了解其基本健康状况、体育锻炼、饮食、吸烟、饮酒、慢性疾病常见症状、既往所患疾病、治疗及目前用药和生活自理能力等情况。

(2)体格检查。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身高、体重、腰围、皮肤、浅表淋巴结、心脏、肺部、腹部等常规体格检查,并对口腔、视力、听力和运动功能等进行粗测判断。

(3)辅助检查。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血清谷草转氨酶、血清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肾功能(血清肌酐和血尿素)、空腹血糖、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心电图和腹部B超(肝胆胰脾)。对肺结核疑似患者开展X光胸透检查。

3.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按照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前33项问题采集信息,根据体质判定标准进行体质辨识,并将辨识结果告知服务对象。根据不同体质,从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穴位保健等方面进行相应的中医药保健指导,并通过中医体质辨识仪开展体质辨识服务。

4.健康指导。告知评价结果并进行相应健康指导。

对发现已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和Ⅱ型糖尿病等患者纳入相应的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对患有其他疾病的(非高血压或糖尿病),应及时治疗或转诊;对发现有异常的老年人建议定期复查或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进行健康生活方式以及疫苗接种、骨质疏松预防及防跌倒措施、意外伤害预防和自救等健康指导;告知或预约下一次健康管理服务的时间。

(三)体检机构

各乡镇(街道)卫计服务中心根据购买服务协议选择有资质和能力的医疗机构开展老年人健康体检。其它医疗机构,需经区卫生健康局批准,方可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三、组织实施

(一)调查摸底阶段(3月31日之前)。各乡镇(街道)卫计服务中心积极配合各乡镇(街道)项目负责人组织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调查、摸底、登记、发放《健康体检通知单》,告知体检医院、体检时间和体检项目,留存被告知人签字回执。

(二)全面实施阶段(4月1日—9月30日)。各乡镇(街道)卫计服务中心、体检医院、村居卫生机构按照各自职责,有序、规范开展体检工作。健康体检以预约集中体检为主,6月底前务必完成体检任务50%以上,9月底前完成年度体检任务,为保证体检质量,原则上各单位每日体检人数不超过100人,同时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三)汇总考核阶段(11月20日之前)。健康体检结束后,各乡镇(街道)卫计服务中心负责对健康体检工作进行考核、认定、汇总并报至局老龄和家庭发展科。老龄和家庭发展科将组织相关人员对各乡镇(街道)健康体检工作进行复核,并根据复核结果拨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单位要统一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区卫健局成立老年人健康管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卫计服务中心和体检医院要明确责任人,细化目标任务和完成时限。

(二)明确职责,加强协作。局老龄和家庭发展科:牵头负责全区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日常管理和监督考核等工作。

区疾控中心:负责业务培训及老年人健康体检督导工作。确保健康管理工作质量和数量达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健康管理工作结束后及时撰写分析报告。

各乡镇(街道)卫计服务中心:积极配合各乡镇(街道)项目负责人对健康体检的统筹协调、宣传发动工作。负责业务督促、指导、考核等工作。项目负责人积极参与医院体检工作,对体检单位资质、检查流程、检查项目、体检进度及体检对象年龄等进行监督管理,严防出现流程不规范、体检项目不全、超范围体检等行为;负责收集体检信息移交各村居医疗机构进行建档或信息更新。各乡镇(街道)卫计服务中心依据村居调整、人员居住密集等情况安排体检报告反馈工作,原则上要求由体检对象或监护人到各卫计中心指定的地点自行领取报告;每个村居体检结束后20日内完成体检信息反馈工作,对于个别检查结果显著异常的患者应及时安排所在村居卫生机构告知体检对象。

村居卫生机构:协助开展本辖区体检工作宣传发动、摸底登记和体检告知等工作;配合体检医院做好体检现场组织工作,负责将体检信息录入电子健康档案,补充、完善健康档案,对于没有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的,及时建立健康档案,将新发现的慢性病患者纳入健康管理。

各体检医院:配置满足体检需求的设备,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开展体检工作,不得缺项、漏项;安排专人登记,尤其是对是否符合体检对象、领取报告形式和地点等要履职到位,对参与体检的所有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根据检查结果做出相应的健康评价、健康指导;规范填写体检表,并将相关辅助检查单据粘附在体检表相应处,整理完善体检表。每个村居体检结束后10日后要将所有体检信息形成纸质报告,并将体检报告和信息上报所在卫计中心。对于个别检查结果显著异常的患者应及时告知所在卫计中心项目负责人,便于及时管理。

市中医院:负责提供在本单位体检的机关离退休干部、企事业单位退休职工等人员的体检信息。

局办公室、督查室、宣传科:分别负责本次健康管理工作后勤保障、督查巡查、宣传报道等工作。

(三)提升能力,保证质量。各乡镇(街道)卫计服务中心、体检医院主要负责人要亲自安排和协调健康体检工作,认真做好老年人健康管理信息台账登记,登记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村(居)、联系电话、体检时间、体检结果、结果是否告知、是否健康指导等。纸质体检登记表要与电脑登记信息、体检表信息保持一致。各乡镇(街道)卫计服务中心要将健康体检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档案规范完善、健康素养促进等工作有机结合,真正发挥健康档案的作用。

(四)督导考核,强化问责。业务指导组和督导巡查组采取定期、不定期方式对全区健康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业务指导和督查。各卫计中心要加强履职,制定专项考核方案。对村级卫生机构信息录入不及时、不规范以及体检率不达标等问题要制定详细的考核方案;对医疗机构在健康体检中弄虚作假、敷衍了事、体检项目不全、质量不高等问题要加强督促和考核,视情核减体检费用,情节严重的移交纪检部门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实施方案


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实施方案

为建立完善我市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根据宁德市卫生健康委等七部门《关于印发宁德市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宁卫老龄〔20xx〕83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20xx年,基本建立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和老年健康相关制度、标准、规范,老年健康服务机构数量显著增加,服务内容进一步丰富,服务队伍进一步壮大,医养结合服务质量明显提升,老年医学科建设不断加强,服务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得到基本满足。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健康教育

1.加大社会宣传。各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要利用多种方式和媒体媒介,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宣传老年健康科学知识和相关政策,普及营养膳食、运动健身、心理健康、疾病预防、慢病管理、康复护理、合理用药等健康知识,提高老年健康素养,促进老年人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开展老年健康宣传周活动,推广中医药健康养生养老文化,推进“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专项行动,营造关心支持老年健康的社会氛围。(市卫健局、文体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强化教育引领。推进老年大学(学校)等老年教育机构将老年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组建市级老年健康科普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的技术支持作用。发展老年健康“云教育”,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普及老年健康知识。到20xx年,至少建有1所老年大学,90%以上乡镇(街道)建有老年学校,60%以上行政村(社区)建有老年学习中心。(市委老干局、市教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强预防保健

3.强化早期预防。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推动疾病治疗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转变。开展老年人营养改善行动,监测、评价和改善老年人营养状况。建立健全老年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加强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和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及分类管理,降低65周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探索推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筛查和健康指导。实施失能预防项目,宣传失能预防核心信息,降低老年人失能发生率。加强适老环境建设和改造,为老年人“住、行、医、养”提供便利,减少老年人意外伤害。(市卫健局、财政局、住建局、民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强健康管理。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提供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服务。将老年人健康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每年组织开展一次绩效评价。探索健全“防、治、管”相结合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模式。做细做实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患者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重点,为签约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等健康管理服务。到20xx年,全市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超过72%。(市卫健局负责)

5.推动体育健身。将老年体育纳入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建设适合老年人就近健身的体育设施,推广适宜老年人的健身方法,普及老年人体育健身项目,引导老年人科学健身。广泛开展“老年人健身康乐家园”创建活动,健全老年人体育健身组织,丰富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加强老年人体育健身指导,支持开展老年人体育健身赛事,引领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市文体旅游局、卫健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疾病诊治

6.完善老年医疗资源布局。建立健全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为核心,相关教学科研机构为支撑的老年医疗服务网络。加强老年医学诊疗、老年康复能力建设,到20xx年市医院、市中医院要开设立老年医学科,市中医院设置康复科。发挥中医药在老年病诊治中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立老年病科。重视老年人综合评估和老年综合征诊治,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种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转变,建立老年慢性病长期处方制度。(市卫健局、发改局、财政局、宁德市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7.落实老年医疗服务优待。医疗机构普遍建立老年人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绿色通道,优化老年人就医流程,使老年人享受就诊、转诊、预约专家、保障用药等优先服务。开展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创建活动,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适老化改造,开展老年友善服务。到20xx年,市医院及全市80%以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市卫健局、财政局、宁德市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强康复护理和医养结合服务

8.加强护理康复服务。大力发展老年护理服务,建立完善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依托、居家为基础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加强护理、康复医疗机构建设,鼓励市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老年病门诊,逐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加强护理康复、家庭病床服务等个性化服务能力。到20xx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0%。(市卫健局、发改局、财政局、宁德市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9.推进医养结合。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机构以多种形式开展合作。协调、鼓励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利用医疗资源优势,拓宽服务内容,增设养老机构。支持符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基本标准的较大规模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较小规模的养老机构可按规范开设医务室,或与附近的医疗机构协议合作,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取消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开办医养结合机构。到20xx年,全市养老机构和协议合作的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6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中医药健康服务。积极开展医养结合示范乡镇(街道)和机构创建。(市卫健局、发改局、民政局、财政局、宁德市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探索长期照护服务

10.探索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模式。探索建立居家、社区、专业机构三位一体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探索开展兜底性长期照护服务保障工程,做好与社会服务兜底工程的衔接,保障特殊困难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需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区嵌入式为老服务机构发展。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可按规定开办医务室、护理站等,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和长期照护服务。发展日间照料、全托、半托等多种形式的老年人照护服务,丰富和完善服务内容。重点支持发展提供长期照护服务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培育发展能够提供上门服务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市民政局、卫健局、发改局、财政局、宁德市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1.加强照护服务队伍教育培训。支持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开设老年医学相关专业或课程,以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为重点,加快培养适应现代老年医学理念的复合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加从事失能老年人护理工作的护士数量,鼓励退休护士从事失能老年人护理指导、培训和服务工作。面向居家失能老年人照护者开展应急救护和照护技能培训,提高家庭照护者的照护能力和水平。(市教育局、卫健局、人社局、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开展安宁疗护服务

12.推进安宁疗护规范发展。根据医疗机构的功能和定位,推动相应医疗卫生机构开设安宁疗护病区或床位,支持开展社区和居家安宁疗护服务。探索建立机构、社区和居家安宁疗护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形成高效畅通的转诊机制。落实国家安宁疗护进入和用药指南,营利性医疗机构可自行确定安宁疗护服务内容和收费标准。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安宁疗护服务,属于治疗、护理、检查检验等医疗服务的,按现有项目收费;属于关怀慰藉、生活照料等非医疗服务的,不作为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收费标准由医疗机构自主确定。(市卫健局、民政局、宁德市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3.加强生命教育。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舒适照护等服务,对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加强对医务人员和社会大众的宣传教育,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健康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看待生命理念,推动安宁疗护理念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和接受。(市卫健局、教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组织实施

14.强化组织保障。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领导、协调联动,统筹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要求和任务,融入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规划,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促进养老、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总体部署。

15.强化政策支持。积极出台实施扶持政策,在土地供应、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对老年健康服务发展予以支持和倾斜。强化学科发展、财政支持,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老年健康相关适宜技术研发与推广,引导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老年医学、护理、康复、安宁疗护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完善医疗护理员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鼓励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贫困劳动力等人员参加医疗护理员培训。

16.强化信息支撑。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可穿戴的老年人健康支持技术和设备,探索开展远程实时查看、实时定位、健康监测、紧急救助呼叫等服务。加强老年健康服务相关信息系统建设,积极探索“互联网+老年健康”服务模式,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

精选方案_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实施方案


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实施方案

为加强我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全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和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急救服务,根据卫生健康委等九部门印发的《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完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设、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落实配套政策保障等综合措施,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市县乡三级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建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公平可及、优质高效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市县乡一体化、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日常急救与应急救援一体化的院前急救管理模式,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人才队伍明显加强,急救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社会公众急救技能全面普及,急救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全社会关心支持急救事业发展的氛围基本形成。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城市主城区力争建设独立的市急救中心,辖区县(区)建设独立急救分中心或依托县(区)医疗机构设置急救分中心,有条件的乡镇依托中心卫生院设置急救站点。

——合理布局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城市地区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农村地区服务半径10—20公里。

——以市为单位,每3万人口配置1辆救护车。以县域为单位,根据县域常驻人口的300估算人口基数,每3万人口配置1辆救护车。根据院前医疗急救服务需求合理配置救护车类型,其中至少40为负压救护车。平均急救呼叫满足率达到95。

——全市120急救电话开通率达到100。120呼救电话10秒内接听比例达到95,3分钟出车率达到95。院前急救病历书写率达到100。危急重症现场医疗监护或抢救措施实施率达到98。服务满意率达到98。

——市急救中心设立统一的院前医疗急救智慧化云平台,与全市区域健康信息平台、二级以上医院信息系统实现数据联通与共享。

——急救分中心(站)医务人员数量满足服务需求。救护车应配备医师、护士、驾驶员和担架员各1名。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凸显公益。强化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进一步落实部门责任,加大对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保障力度,完善急救资源配置,切实体现院前医疗急救事业的公益性,加快健康建设。

(二)坚持科学规划、长远发展。加强对院前医疗急救体系的统一规划和科学布局,进一步明确各级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功能定位,建立长效运行与协作机制,推动城乡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院前医疗急救资源均衡流动,持续提升全市院前医疗急救综合服务能力。

(三)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效。进一步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从优化管理、拓展职业发展空间、落实激励保障等方面着手,着力解决院前医疗急救人才短缺问题,推动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事业高质量发展。

(四)坚持软硬结合、提升内涵。进一步加强院前医疗急救基础设施、车辆装备、配套设备等硬件建设,推动院前医疗急救机构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和内涵式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医疗急救服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重点任务

(一)完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

1.优化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布局。各地要结合地域特色、城乡功能布局、人口规模、服务需求等,科学编制辖区院前医疗急救站点设置规划。城市地区不断完善以急救中心为主体、以二级以上医院为支撑的城市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并根据城市规模和群众需求合理设置急救分中心或急救站。农村地区建立县级急救分中心—中心乡镇卫生院急救站—乡镇卫生院急救站的三级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充分发挥乡村医生在院前医疗急救中的作用,加强与城市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的协调配合。

2.加强急救中心(站)基础设施建设。各地要按照《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卫医发〔1994〕30号)和《急救中心建设标准》(建标〔20xx〕268号)相关要求,加强对急救中心(站)建设的投入和指导,确保急救中心(站)建设符合标准。市急救中心积极建设急救培训基地,配备必要的培训设施和培训团队,定期开展培训工作,以满足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员及社会公众急救技能培训需求。

3.加强院前急救车辆和设备配置。各地要坚持“满足需要、厉行节约”原则,合理配置急救中心(站)救护车,完善不同用途和性能的救护车配备。有条件的县(区)可根据需要购置或采取签订服务协议的方式配备水上、空中急救运载工具。加强对急救车辆的标准化管理,统一急救车辆的标识、编号和车载设备配置标准,完善急救车辆和车载设备的更新报废标准,进一步提升车辆和装备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二)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人才队伍建设

4.优化院前医疗急救人员配置。各地要根据急救网络规划,按标准合理配备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员和急救辅助人员,优化院前医疗急救人员结构和配置标准,规范人员编制管理,创新院前医疗急救医师和护士招聘引进举措,确保满足服务需求。

5.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才培养。加强医教协同,加大急诊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力度,强化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培训。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组织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定期到三级医疗机构免费进修学习,接受急诊、重症监护、麻醉等临床技能培训。规范开展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加强调度员、驾驶员、担架员业务培训。

6.促进院前医疗急救人员职业发展。完善符合院前急救医疗专业特点的职称考评制度,侧重考查专业性、创新性和综合服务能力。医院急诊医学等相关专业医师在晋升副高级职称前到县级以下院前急救机构工作一年,可视作下基层对口支援服务。鼓励各地推动急救中心(站)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加强人才柔性流动。在评优评先工作中,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院前医疗急救从业人员。

7.健全院前医疗急救人员考核激励机制。改革完善内部运行机制、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适应院前医疗急救行业特点的绩效考评体系,将考核结果与岗位聘用、职称晋升、绩效分配挂钩。充分考虑单位属性、行业特点、资金保障能力、同隶属关系的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水平等因素,合理核定院前医疗急救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在内部分配时重点向一线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贡献人员倾斜。

(三)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建设

8.加强信息共享联动。依托全国院前医疗急救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急救相关信息管理,提升急救系统监测预警水平。推动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与医院信息系统连接贯通,推动急救调度与电信、公安、交通、应急管理等部门及消防救援机构的信息共享联动。探索建立120急救报警智能化系统,实现报警呼救、实时定位等急救功能,提升指挥调度和信息处理能力。

9.提高调度水平。统一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号码为“120”。市级急救中心建立院前医疗急救智慧化云平台,遵循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意愿的原则,实现急救呼叫统一受理、车辆人员统一调度,县级急救分中心实现市级统一受理、二级调度或县级统一受理、调度。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接报调度能力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创新调度方式,科学合理调配急救资源。

10.加强院前医疗急救质量管理。市急诊急救质控分中心和县(区)急诊急救质控站要加强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质量控制和监督指导,做好区域内院前医疗急救风险分析和工作规划,制定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标准、工作流程和考核指标等规章制度,不断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质量。急救中心要加强业务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呼叫响应水平、全程转运速度和患者处置能力。

11.完善院前院内衔接机制。推动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落实医院首诊负责制,建立统一的院前-院内衔接流程规范,加快院前院内一体化绿色通道建设,提高救治效率。探索建设院前急救机构与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的实时交互智能平台,推动急诊急救一体化进程

12.提升公众急救技能。各地要大力普及医疗急救知识和技能,加强公众急救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各级各类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公众急救培训管理体系,制定培训计划,统一技术标准、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确保培训质量。探索将基本急救技能培训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公安民警、消防救援人员、公共交通工作人员、商场及超市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在岗培训,积极开展学生群体急救技能培训,有效提升全人群自救互救能力。

(四)落实配套政策保障

13.推进标准化建设。逐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流程和技术规范,统一运载工具、装备配置和着装标准,有效规范院前医疗急救行为。逐步建立统一的公众急救培训体系,提高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创伤包扎、呼吸支持、固定搬运等器材配置水平,改善公众急救支持性环境。

14.完善服务价格体系。规范院前医疗急救收费项目,科学核算服务成本,与财政补助相衔接,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合理回收部分成本,保障院前医疗急救机构有效运行,引导公众合理急救需求,将符合条件的院前医疗服务收费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15.保障救护车辆行驶权利。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救护车执行急救任务时可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和信号灯限制;为救护车免费安装ETC车载装置,保障其快捷通过高速公路收费站,提高救护车道路通行效率。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充分认识到加强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纳入“十四五”卫生发展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作,压紧压实责任,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各县(区)要在20xx年2月前制定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具体实施方案。

(二)加强部门联动。各地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科学规划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布局,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人才培养,加强行业监管,确保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质量和安全。发展改革部门要积极配合改善院前医疗急救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教育部门要积极开展急救常识普及教育。通信管理部门、应急管理部门及消防救援机构要稳步推进与院前医疗急救调度系统的信息共享与联动,缩短响应时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卫生健康等部门保障急救中心(站)合理待遇。交通部门要制定完善保障急救车辆权利的相关政策。医疗保障部门负责统筹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

(三)加强宣传引导。各地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和解读,坚持合理、正面引导社会舆论和群众预期,全面提升社会公众自救互救能力。不断发掘和树立院前医疗急救工作中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形成典型带动、示范引领和全社会关心、关注、支持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加强考核指导。各地要强化政策指导和督促检查,及时掌握工作进展和成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委将会同相关部门建立重点工作跟踪和定期监督制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取得实效。

精彩范文 乡镇防溺水工作实施方案优秀篇


为扎实做好我镇预防群众、青少年儿童溺水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根据县委、县政府相关安全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镇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组织领导

为强化对防溺水工作的组织和领导,经研究,成立“镇预防青少年儿童溺水工作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二、工作目标

以预防溺水教育为目标,以全镇水域为重点,全面清查并彻底消除暑期游泳等安全隐患,杜绝伤亡事故的发生。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领导。各中小学校、村(居)委会、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预防青少年儿童溺水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负起统筹、协调、动员、组织、管理等责任,采取综合措施,抓好贯彻落实。各有关部门要齐抓共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分工协作,切实增强全社会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形成党政领导、部门联动、依法监督、社会关爱的联防联动机制。

(二)落实监护责任。青少年儿童监护人要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切实负起监护责任,教育青少年儿童不在水边嬉戏玩耍、不在无监护陪伴情况下游泳,预防溺水事故发生,未成年人监护人要对履行法律规定的监护责任作出承诺。

(三)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宣传有关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提醒家长加强对青少年儿童的监护和教育。学校要在每年四月至九月集中开展系列教育宣传活动,做到平日天天讲,上、下午最后一节课利用1-2分钟时间开展一次安全教育;节假日前反复讲,放假前上一堂预防溺水专题教育讲座;开好防溺水主题班会;为每个班级配备宣传挂图;发出致家长的一封信;开展预防溺水工作全覆盖的大家访活动;布置预防溺水教育作业;制作知识展板、宣传栏,印发游泳安全宣传册页。广泛、深入地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私自下水游泳,不得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不到无安全保障的水域游泳,树立预防溺水的安全理念,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进一步增强安全意识。

(四)建立长效机制。各村(社区)要在其管辖范围内的各水域权属主体设立醒目的警示标志,加强日常巡查。村(居)委会要在暑期会同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进行关于青少年儿童安全教育监护责任的家访。建立假期安全对接机制。建立安全家访机制。学校要动员全体教职员工,在每学期和每年暑期开展安全家访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将安全教育宣传工作覆盖到每一位家长。要突出抓好各类考试毕业离校后及暑期等节假日学生脱离学校教育、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监管等薄弱环节,落实监管责任。要认真落实青少年儿童安全包保责任制度,特别是节假日的值班包保责任制度,各村(社区)、各校、各单位要坚持领导带班,加强值班力量,值班电话要保证24小时畅通。要实行重大安全事故信息的报告制度,及时如实上报相关信息,不得瞒报、迟报、漏报。如遇突发事件,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并妥善处理。各校、各村、各单位上报信息要及时、真实、准确。

四、溺水事故发生时的应急预案

1.如果青少年儿童因游泳而发生溺水事故,第一个发现者应立即呼救并设法营救,但应当注意保护自己,同时要报告学校和当地村(居)委会或主管单位。

2.学校、村(社区)或镇直单位接到少年儿童溺水的报告后,应立即赶往事故现场,组织救援,并立即向镇政府报告,必要时拨打110、120求救。

3.动用一切器材对溺水者进行营救,给溺水者做人工呼吸,尽快救醒溺水者,减少伤亡程度。

4.第一时间通知溺水少年儿童家长。

5.尽快将溺水者转移到附近的医院去治疗。

6.如果发现溺水者死亡,必须马上如实地向镇政府报告,镇政府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死亡情况,并协助有关部门做好事故后的处理工作。

五、实施步骤

1.各村(社区)、各校、有关单位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确定专人,负责对预防溺水教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2.围绕工作重点,开展以游泳安全为主的各类安全隐患专项治理活动。各村(社区)、各单位要认真开展辖区水域的排查和整治活动,确保一方平安,要对周边的池塘、河流、水库等水域情况进行认真自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做好安全警示工作,积极预防溺水事故的发生。同时要结合其它安全工作,开展一次全面的安全大检查,消除隐患和不安全因素。

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区创建实施方案


为推进全区“十强”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据《市“十强”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方案》,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新时代区高质量发展目标定位,全力推进“十强”产业和四大支撑体系建设,拉强医养健康、精品旅游、高端装备等长板产业,补齐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短板产业,提质壮大高端化工、现代金融服务业、现代海洋等产业,不断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推动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力争全年“十强”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7%以上,同比增速达到7%以上,支持全区经济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更加强劲,为到20xx年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五年取得突破”奠定坚实基础。

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一)修复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发展目标。20xx年产业增加值达到0.90亿元,比20xx年增加0.04亿元,同比增速5%以上。

2.攻坚方向。一是培育新兴产业领域。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重点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地理信息等新兴领域,围绕新兴产业链进行创新链培育,提高体系化创新能力,打造一批新兴特色产业集群。二是建设技术创新新体系。依托骨干和特色优势企业,在智能制造、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软件等重点领域培育认定一批创新中心,建设一批创新实验室,打造一批企业技术平台,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试点示范应用。鼓励企业参与和组建开源社区,推进开源生态建设。整合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联合企业、协会等市场主体,加快培育一批提供技术创新、认证检测、人才交流、市场推广、金融信贷等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三是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优势产业+人工智能”行动,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强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积极培育众创设计、网络众包、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完善产业链,打造新型制造业体系。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推进两化融合水平评估,分级、分类树立一批标杆企业。积极发展工业设计,提高面向产品、工艺和服务的自主创新设计能力。

3.优选项目。实施重大项目8个,计划总投资33.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6亿元。(见附表,下同)

(二)巩固升级高端装备产业

1.发展目标。20xx年产业增加值达到14.36亿元,比20xx年增加1.42亿元,同比增速11%以上。

2.攻坚方向。一是突出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坚持产品和服务并重、海陆并重发展方向,重点加强海洋油气装备、非常规油气装备、智能油气能源装备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高端大型成套产品研发创新,巩固总装及配套产业一体化发展产业集群,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智能石油装备制造基地。二是深化“石油装备+工程+油服+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的转型模式,加快利用先进技术装备、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融合改造现有企业,打造生产型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增强企业市场开拓、资源整合和国际化经营能力。三是围绕石油装备现有企业,加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招商,完善相应产业链,进一步延链、补链和强链,助推产业做大做强。

3.优选项目。实施重大项目7个,计划总投资17.0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82亿元。

(三)壮大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1.发展目标。20xx年产业增加值达到4.30亿元,比20xx年增加0.20亿元,同比增速5%以上。

2.攻坚方向。新能源产业,一是编制《区新能源产业研究报告》,理顺我区当前新能源发展现状、开发利用情况,明确下一步发展重点和攻坚措施。二是加大地热能开发利用力度,推广牛庄、六户地热项目成功经验,引导鼓励园区企业、新建小区使用地热供暖,推动有条件的社区实行供暖改造,提高地热开发利用率。三是根据我区实际,充分挖掘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在有条件的镇、街道和油田低效利用土地等重点区域,通过统筹规划、优化设计、系统集成,因地制宜实施一批以太阳能、地热能、可再生能源制氢等协同开发利用的综合智慧能源示范项目。同时,以新能源项目为基础,吸引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龙头企业落户我区,培育引进一批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新材料产业,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扶持力度,支持新材料产业项目引进、技术攻关、人才引进、国内外市场开拓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二是发展高端装备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等,加强新材料人才培养与创新团队建设。三是大力实施“双招双引”,瞄准新材料行业一流的科研院所,着力引进一批知名工程院士、专家以及急需的科技开发、创新人才。

3.优选项目。新材料:实施重大项目3个,计划总投资2.9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7亿元。

(四)聚力发展现代海洋产业

1.发展目标。20xx年产业增加值达到78.69亿元,比20xx年增加5.83亿元,同比增速8%以上。

2.攻坚方向。一是深入实施海洋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行动,充分发挥我区石油装备制造业优势,优化海洋装备产品结构,拓展海洋装备产品市场渠道,提高海洋装备自主创新及系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我区海洋装备制造业由中低端向高端转型迈进,依托高新区打造国内一流的海洋装备设计研发制造基地。二是深入实施海洋生物医药业培育行动,依托黄河三角洲地区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加工产业基础和规模优势,开发以当地优势海洋生物品种为原料的海洋药物,大力发展医药中间体、仿制药、靶向药研发生产,培育海洋药物新兴产业,打造海洋生物高技术产业链,扩大我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三是加快实施海洋科技创新行动,以打造全市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强化创新引领,加快改革步伐,积极推动创新产业体系建设。

3.优选项目。实施重大项目11个,计划总投资25.0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79亿元。

(五)快速培育医养健康产业

1.发展目标。20xx年产业增加值达到24.88亿元,比20xx年增加2.26亿元,同比增速10%以上。

2.攻坚方向。一是提升医疗养老服务业。加快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油地医疗卫生资源整合,促进全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布局更加科学。落实关于促进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各项政策,着力扩大养老服务有效供给,重点支持建设护理型床位,力争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0%。引导公立综合医院全面转变发展方式、管理模式、投资方向,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重点提升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诊疗能力,做大做强优势专科,补齐儿科、精神卫生、康复、老年护理、妇幼保健、中医药等专科服务短板,推进远程诊断等智慧医疗建设。开展养老服务提升行动,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深化医养结合,促进社会办医、社会办养健康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办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在法律法规范围内扩大经营范围,突出优势专长,提升服务质量,走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道路,壮大自身规模和实力。二是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实施生物医药产业“链长制”管理,聚焦生物医药产业重点领域,加强关键药物中间体、仿制药、靶向药、原料药研发制造,积极引进生物化学、日用化学品、医疗器械设备等项目及配套企业,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生物医药产业企业,加快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三是培育中医中药产业。推进公立中医院建设,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提高危急重症、疑难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服务能力。拓展中医特色康复、保健服务,支持中医特色康复医疗机构建设,二级以上中医类医院全部设立符合标准的康复科,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特色康复医疗、训练指导、知识普及、康复护理、辅具服务,在社区康复机构推广适宜中医康复技术,为居民提供融中医健康监测、咨询评估、养生调理、跟踪管理于一体,高水平、个性化、便捷化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3.优选项目。实施重大项目5个,计划总投资41.9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7.4亿元。

三、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一)提质发展高端化工产业

1.发展目标。20xx年产业增加值达到4.71亿元,比20xx年增加0.42亿元,同比增速10%以上。

2.攻坚方向。一是围绕丙烯延伸加工,进一步强化丙烯生产供应,在稳定丙烯来源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丙烯产业链条。加大丙烯下游产品开发力度,提升产品层次。以丙烯为原料生产丙烯酸及酯。发展聚丙烯(PP)产品,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二是加大碳四深加工研发进度,充分利用我区炼化企业丰富的碳四资源,为下游产品提供充足的原料。加快下游项目推进力度,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重点推动海科化工5万吨/年弹性体SEBS/SEPS项目、40万吨/年ABS树脂等项目建设。三是引导炼化企业向精细化工产业、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转型,引导精细化工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延长产业链,丰富精细化工产品种类和等级。加快推动海科高端树脂新材料产业园项目、神驰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建设。按照《区化工产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将招商工作落到实处。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发其他下游高端化工产品。

3.优选项目。实施重大项目2个,计划总投资12.24亿元。

(二)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1.发展目标。20xx年产业增加值达到20.06亿元,比20xx年增加0.95亿元,同比增速5%以上。

2.攻坚方向。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一是推动融合发展。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工业深度融合,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在西城范围内依托油田废旧生产基地建立打造西城“文化+工业”油城特色文化聚集地,面向社会进行创意征集,营造浓厚文化创新、创意氛围。二是建设有文化内涵的特色城镇,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文化街区、艺术园区等人文空间规划设计品质。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和消费。三是依托“吕剧”品牌,打造吕剧文化效应,突破传统模式,以新形态、新业态(如动漫形式、动画形式)加以互联网+概念进行宣传推广和普及,力争在年轻群体中对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进行推广宣传。四是推动文化产业与农业有机结合,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支持发展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文化创意于一体的特色农业。五是发展动漫产业、体育竞赛表演等新业态,依托本地自然人文资源举办特色体育活动。六是研发具有区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参照潍坊的风筝系列产品),推出诸如吕韵娃娃(风格化、动漫化、市场化)油城记忆类产品(面向社会征集设计稿件)。

3.优选项目。实施重大项目3个,计划总投资47.0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2.6亿元。

(三)提速发展精品旅游产业

1.发展目标。20xx年产业增加值达到22.73亿元,比20xx年增加1.08亿元,同比增速5%以上。

2.攻坚方向。一是围绕打响“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文化旅游品牌,编制《区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构建旅游产品、品牌、市场、保障等支撑体系,推动精品旅游提质增效。二是培优旅游新动能,围绕胜利石油科技馆布展项目建设,整合盐文化展览馆、电文化体验馆,串珠成链,打造知名石油工业研学旅游线路。加大文旅产业链招商力度,聚力招引一批热度高、引爆力强的好项目、大项目。创新“旅游+”和“+旅游”融合发展路径,助力打造国家一线休闲度假城市。三是深入实施“旅游富民”三年行动计划,开发研学、康养、夜间旅游、海洋旅游等新业态,坚持宜居、宜业、宜游,聚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乡村旅游提质增效,突出抓好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区、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省级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示范区等品牌创建工作,争创一批3A级景区、旅游景区村、乡村旅游重点村。举办好草莓音乐节、黄河口()啤酒美食节等重大节庆活动,打响休闲度假城市品牌。四是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高速路口、景区等完善旅游导览标识系统。推进区级旅游集散中心、重要旅游道路驿站、龙居研学营地等建设。依托智慧文旅,在景区、星级酒店内部配置宣传服务平台,提升旅游智慧化水平,满足游客多样化出行需求。

3.优选项目。实施重大项目12个,计划总投资78.1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0.99亿元。

(四)提质壮大现代金融服务业

1.发展目标。20xx年产业增加值达到45.01亿元,比20xx年增加1.73亿元,同比增速4%以上。

2.攻坚方向。一是深入推进银企互信企业名单制管理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银企对接活动,鼓励银行进一步扩大信贷服务、推动产品创新,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二是扎实推进上市挂牌,全程跟进海科新源、胜利监理、德仕能源上市进程,督促券商严格按照时间节点申请证监局验收并向交易所提交申报材料。主动对接证监局、深交所,为企业争取更多支持,推进验收及申报审核进度。三是加快推进重点企业不良贷款处置进度,压实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主体责任,逐企逐笔制定不良贷款处置计划,综合采取现金清收、核销、转让等多种方式,应处置尽处置。四是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抓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贯彻落实,提高防非处非工作规范化、法治化、制度化水平。

四、攻坚措施

(一)集中打造产业集聚区。一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确立了以石油技术服务与装备、海工装备研发制造等高端装备产业为特色引领,以生物医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战略新兴,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121”产业体系。推动成立高新区企业联合会精铸分会、油服分会,加强产业政策扶持,推动协同联动发展,全力打造一流的高端精铸产业集聚区。二是按照全区重点产业“链长制”工作方案,梳理高端装备制造业链主企业、头部企业,建立完善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储备库,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链条、关键环节,开展产业招商,加快发展石油装备、海工装备、环保设备、新能源装备等高端装备产业,聚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区,培育特色产业集群。(责任单位:高新区)

(二)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入实施“优势产业+人工智能”三年行动计划,利用好省市技改资金,打造1个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重点建设行业级、企业级平台,打造工业互联网示范城市。同步推动数字产业化,围绕有基础有条件的领域集中突破,加快培育高端软件、电子信息制造等产业。(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三)扶持“小巨人”企业。实施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倍增计划,20xx年力争新增高成长型企业5家以上。深入实施小微企业“双升”战略,积极推进“个转企”“企升规”。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选择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技术或服务出色、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着重给予扶持,引导中小企业走“精、专、新、特”道路,培育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和行业隐形冠军,构建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群。(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市场监管局)

(四)全力加强品牌创建。实施品牌培塑行动,重点推进石油化工、石油装备、新材料等领域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推动企业向品牌塑造跃升。鼓励科瑞集团、胜机公司等企业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成为国际知名品牌;鼓励德仕集团、天东制药等企业提升产品在细分领域的竞争力,发展成为具有产品特色、规模效应的行业品牌。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商标注册和品牌创建,打响“吕韵黄河口”品牌。(责任单位:区市场监管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农业农村局)

(五)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发挥好胜利工程高端装备产业基地作用,用好中石油管研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石油管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技术和资质,继续推进石油技术与装备产业研究院等平台建设。加快科教园区建设,积极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实体化运行。加快推动我区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向专业化、品牌化、层次化、立体化方向发展,20xx年,争取新增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2家。(责任单位:区科技局、高新区、区油地校融合办、市科教园区管理服务中心)

(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继续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20xx年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85家。推进落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计划,支持企业完善研发体系,20xx年,力争全区4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有市级以上研发机构。深化院地校企产学研合作,积极推进14个院地研发项目实施,充分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的带动作用,提升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积极性。(责任单位:区科技局)

(七)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以“才聚”为主题,聚焦“十强”产业需求,按照“顶尖人才+创新团队+优质项目”模式面向全球开展人才延揽活动。实施金蓝领聚才提升计划,选拔推荐10名左右的首席技师,“金蓝领”技师、高级技师培训项目完成30人次、企业新型学徒制年培训100人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积极承办市乡村振兴技艺技能大赛相关项目竞赛、举办美容美发茶艺职业技能大赛,组织参加市“匠心”职业技能大赛,促进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实施企业家培养计划,通过企业家对标学习、专题培训等方式培养企业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全面落实人才安居工程、“零门槛”落户、医疗保健服务等政策。(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八)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好“双招双引”三年行动计划,聚焦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实施专业精准招商。实施“链长制”,聚力产业链招商。聚焦产业基础好、产业链条相对完善、发展潜力大的重点产业或重要领域,实行“链长制”,由区领导担任链长,重点园区或重点产业所在镇街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园长,行业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班长,工作专班具体推进,有效链接重点职能部门,构建“链长+园长+班长”的工作体系,实现对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管理,对九大产业链工作专班下达年度招商引资任务。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拓展委托招商、中介招商、云招商等方式方法,用好“区投资热力图”,选聘部分招商大使(招商顾问),推动市场化招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一批国内外知名招商机构开展市场化合作。筛选部分本地重点企业开展以商招商,引导企业拿出优质资产开展合作、参与混改。(责任单位:区投资促进发展服务中心)

(九)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简政放权,突出“一窗受理一次办好、一网通办”,全面优化政务服务,提升审批效率,实行企业开办“智能审批”,配合市行政审批局开发企业登记智能审批系统,实现市场主体掌上开办、智能开办、秒批秒办。加快多规合一、区域评估等制度落地落实。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推动政务服务热线和企业诉求“接诉即办”深度融合。(责任单位:区政府办公室、区行政审批局、区发展改革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

(十)支持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继续做好我区优势产业,高端石油装备产业,支持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发展壮大“雁阵形”产业集群,培育领军企业,推进向智能化、海洋方面发展,提升石油装备产业基地影响力。高端化工和新材料产业,重点推进新智汇材料产业园和海科高端树脂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形成我区经济新的增长点。文旅产业,进一步完成我区环境建设,打好文旅产业发展基础,加强宣传推广,积极参加营销活动和举办各类赛事活动,不断创造新亮点、制造新引力。重点壮大科瑞集团、广域科技、天东制药等具有行业特色和发展潜力的骨干企业,努力培育成为实力较强的创新型大企业集团。(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卫生健康局、高新区)

(十一)培育新兴产业。对基础薄弱的产业,加强支持培育,释放发展空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挥黄河三角洲大数据港的集聚作用,推进5G网络布局,加快大数据智能应用对传统产业的赋能;发挥我区优势,重点推进石油领域应用软件开发。新能源产业,重点推进地热能设备制造和利用,推进生物质能和太阳能利用,争取氢能应用试点工作,促进新能源产业新的发展。(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发展改革局)

(十二)创新项目落实机制。坚持“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优化全区重点产业项目库建设。精准谋划储备专项债项目,充分做好前期工作,加大额度争取力度,为项目投资提供有力支撑。发挥区重点项目智慧监管平台作用,完善“3+N”重点项目会商机制,提高“2+2”攻坚、滚动督查等推进效率,压实项目推进责任,打通项目快速落地、快速推进“绿色通道”。细化“要素跟着项目走”配套实施细则,强化要素和政策落地实效。加大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工作力度,挤出更多土地用于重点项目建设。通过节能挖潜、竞购省统筹指标和“十四五”分配指标等方式,破解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约束,满足项目建设需求。推动银行机构对接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引导增加信贷投放。充分发挥基金作用,积极争取省市基金不断加大对我区产业项目的支持。对重点项目,有针对性的设立项目专向基金进行定投。(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财政局、区行政审批局)

(十三)加强项目全过程监管。坚决落实“三去一降一补”“四减四增”要求,牢牢守住环保门槛,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管控要求。牢牢守住安全准入门槛,加强工程项目“三同时”监管,从源头打造安全工程。(责任单位:生态环境分局、区应急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