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零思考方案网网站!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合集十篇)

2024-03-21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灵敏,写作则可以使人精确,细细品味作者的作品,您一定能从中体会到什么。如何写一份令人满意的读后感呢?今天我们整理了“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篇1)

2016年下半年,有一部电影,片名耐人寻味,视角独特,上映前充满了噱头。不过,看完电影后,观众并不买账。即使使导演的名声也没能挽救滑铁卢。这部电影就是——《我不是潘金莲》。

电影改编自刘震云同名**,故事讲述着女主人公李雪莲用了半生的流离来不知向谁证明一句话,“我不是潘金莲”。

这句话出自于李雪莲的前夫秦玉河之口。一个卡车司机,却用一句话影响了一个女人的半生。为了澄清这一句话,李雪莲放弃了息事宁人继续卖牛肉汤的人生,放弃了劝观众喝人生鸡汤不要嫁渣男,她,一个九十年代的农村妇女,做出了令二十一世纪女汉子都自愧不如的行为。

下骂县法院,上捅人大会。但其实我们回过头来,这一句“我不是潘金莲”有必要证明吗?或者说,这句话是证明给谁的。

事实上,从头到尾,没有人相信她是潘金莲,她并不是真的想改变世俗的眼光。她可以抱着一个人在街上,用深邃的眼睛和泪水对他说:哥哥,我不是潘金莲。然而她没有。

她起诉前夫、法官、县长、市长,最后起诉省长,直到全国人大。为了其实是一个字:“爱”。她澄清的这一句话不过是想告诉前夫,错不在我,我对得起你。

这种贴标签的行为,是整个电影的起源,其实我们不难联想到,当今热议贴的标签,我们也许没下生前就存在。而孔老夫子也早就学会了这项天赋技能。鳏寡孤独,四个如今就一个用的最勤,没了丈夫就得从媳妇就改寡妇,这种寡妇还不知为何总要在村口挑水。

比男人还直率的叫做悍妇。安安在家里会被称为傻媳妇。在当今社会,尽管我们男女平等像癌,但我们心中仍有一些像癌症一样挥之不去的念头。

故事的最后,前夫秦玉河被直接带走,因为上帝需要一个老司机。潘金莲的话证明没人能找到底方。如果你问她最后一个问题,她肯定会说:爱。

爱情贴上了标签没必要撕掉,过去的悍妇变成了人人竞当的女汉子,傻媳妇变成了地主家傻儿子,再说寡妇,董明珠反手给你一耳光,你说我是潘金莲,那我就给你贴个标签吧,至少我们是相爱的,正好。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篇2)

20XX是中国电影逆袭的一年,全年总票房400亿元,国产片票房占了60%。更可喜的是,国产片不仅票房可观,质量也大幅提升,《捉妖记》《煎饼侠》《大圣归来》等片叫好又叫座,一时间成为全民热点;《烈日灼心》《解救吾先生》《老炮儿》《心迷宫》等电影更是影评人和观众都交相称赞的佳作。

而往年风头很劲的进口大片与国产片比起来,无论票房还是口碑似乎都被压了一头。20XX年国产佳片频现,让我们看到中国电影的希望,20XX年又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华语大片,我们不妨来展望一下。

影片改编自作家刘震云20XX年出版的同名小说。在如今各种火热的网络小说包围中,这样一部文学作品略显质朴,但在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各种亮点却纷纷涌现。

《我不是潘金莲》是冯小刚导演时隔三年的新作,女主角是范冰冰,这也是冯小刚、刘震云、范冰冰在《手机》之后,时隔12年再次合作。

《我不是潘金莲》的原著讲述了一个荒诞的、有些黑色幽默的故事:普通的农村妇女李雪莲为了纠正前夫说的一句“我看你就是潘金莲”,坚持告了二十年的状。这样一个看起来心酸的故事却处处充满了无奈的幽默。正如冯小刚导演在微博里写道:“幽默有三种,一种是语言的幽默,一种是事情的幽默,第三种是背后道理的幽默。《我不是潘金莲》属于第三种。”

冯导拍了这么多年“冯氏喜剧”,要传达给观众的就是幽默,时间在流逝,艺术的追求在进步,冯小刚要表达的幽默也从“语言的幽默”变为了“事情背后道理的幽默”。说到为什么要拍《我不是潘金莲》,导演说:“我这个年龄并不是急着要拍很多电影,我其实还是要拍一部值得拍的电影。”

12年前出演《手机》中的武月,是范冰冰第一次拍电影,12年后,她挑战了一个离自己如此之远的角色。冯导说,《我不是潘金莲》中,有名有姓的男演员有28个,女演员却只有范冰冰一个,真的是众星捧月,而冰冰没有辜负这样的众星捧月。

除了主创的引人注目,本周发布的《我不是潘金莲》先导预告也引发了观众的热议,因为预告片的画面是这样的~预告片中的圆形画幅到底有什么深意,围观群众有众多看法,而导演冯小刚与本片摄影罗攀都已证实,圆形画面不是预告片的一个噱头,正片也将全部采用圆形画面。如此创新的方式让《我不是潘金莲》具有了先锋实验的意味,而在中国传统艺术中频繁出现的圆形画面将使这部电影充满浓厚的“中国风情画”的味道。拍摄一部圆的电影,并不是简单地把原本的画面加上一个圆形就好,整个的构图、拍摄方法都要改变,看冯小刚导演如何在视觉语言上进行这一创新是令人兴奋的。范冰冰将如何演绎这个离自己如此遥远的形象也是令人兴奋的。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篇3)

很难忘,小说主人公想纠正一句话,就是恢复本来面目,不成想却是难上加难,事情变成了错综复杂。刘震云通过幽默与荒诞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现实生活中,小人物坚守的信任底线。

事实上,这部长篇小说跟\潘金莲\没有半点关系。书中女主人公李雪莲为生二胎经历了一场荒诞的离婚案,还莫名背上潘金莲的恶名。为了证明之前的离婚是假的,更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而走上告状路——从镇里告到县里、市里,甚至误打误撞到了北京。不但没能把假的说成假的,还把法院庭长、院长、县长乃至市长一举拖下马;以致每年春天她所在的省市县都要上演围追堵截的一幕,竟持续了20年。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不可思议。

刘震云用一个看似荒诞的故事讲述真切的生活常理。小说的结构独具特色,前两章共267页是序言,讲述了李雪莲告状的故事;最后17页才是正文,讲述的是被李雪莲拉下马的县长史为民的故事。李雪莲告了20年状,就是为了纠正一句话:我不是潘金莲。当她开始告状时,突然发现她的离婚案变成了另外一件事,就像滚雪球一样出现了其他那么多件事。这个逻辑本来就荒诞,但她却用很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荒谬,导致她告状失败。到最后一章时,有个人忽然明白了这个道理,史为民利用上访就达到了一个小目的。

小说中,史为民在过年前路过北京,买不到火车票回家,但他不得不回家陪即将住院的老朋友打一场麻将,于是假装要上访,被押回了老家,顺利达到目的。李雪莲上访20年也没把话说清楚,通过两者对比,能让人有所思考:史为民通过亲身经历知道荒诞是荒诞的,他就用荒诞的办法来对付荒诞,李雪莲却是用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荒诞。小说结尾,没达到目的的李雪莲想到了自杀,她找到一棵果树准备上吊,却被果农制止,劝说她到隔壁果园上吊。李雪莲扑哧一声笑了。故事到此结束,文中并未交代她后来有没有自杀。不过,要是经历这么一场,她应该不会上吊了,而且从此就明白了要用荒诞对付荒诞的道理。

全书围绕\上访\谋篇布局,通过李雪莲执拗的性格,牵动了整个社会的神经。一个民间女子,为了离婚案件,从县城到省市多少官员人仰马翻,这并非夸张,而是本质的具有现实的真实性,所以这是一部具有强烈现实感的小说。事件的扩大和激化有现实基础,一再被误解,这有点儿像蝴蝶效应,想熄灭,想纠正,不可能,不容易,于是火上浇油。正是因为生活如一潭死水,缺少关心和追问,李雪莲才会把一件小事掀起巨大风浪。读罢小说,不禁感慨,这部小说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寓言,也是一部乡村中国的心灵史。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篇4)

文中的两个黑色幽默让人笑着想哭。

一个是李雪莲因秦玉河的意外死亡失去了告状的前提之后,她万念俱灰,想了此残生,于是走到一片桃园要上吊,桃园的主人说,大姐我与你无冤无仇你怎么要害我呢,这桃园每年卖桃子挣不了几个钱,主要是城里人来这里自行采摘挣个钱,你在这吊死了,我以后怎么挣钱啊;你要真的想死还不容易啊,你多走200米,到对面的桃园去上吊,那是老孙的桃园,他是我的生意对头……

另一个是正文中被免职的县长老史,姨娘死了去东北奔丧,回来北京转车,买火车票买不到,坐飞机坐不成,长途汽车也不成,从黄牛党那里买**票也不行,最后弄张报纸上面写下一个大大的“冤”字,结果被两个警察护送遣返回家,人不但回来了,还是如此的迅速和安全。

《我不是潘金莲》是一本**,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底层群众,正在经历着很多种版本的《我不是潘金莲》的故事,但愿每个人都保留着人性的美好,但愿这样的故事越来越少,但愿我们多一些面对生活的微笑,而不是笑到想哭。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篇5)

1725位观众力赞,平均三分钟一次笑声,“冯小刚这次讲了一个好故事”。当地时间9月8日晚,冯小刚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于第41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全球首度公开放映。导演冯小刚携主演范冰冰、郭涛、大鹏悉数亮相。在此次入围的300多部影片中,《我不是潘金莲》被选为电影节官方推荐的45部不容错过的佳片之一。

影片在多伦多首映的消息引发观众超高期待,1725张电影票提前售罄,放映现场过程更是反响热烈。作为冯小刚导演暌违三年的最新力作,影片大胆使用圆形画幅形式,方圆之间巧妙暗喻“镜花水月”的中国式寓言更是收获观众盛赞。

《我不是潘金莲》入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的消息一经公开,就引发了国内外媒体和观众的超高期待。在此次入围的300多部影片中,《我不是潘金莲》更是被选为电影节官方推荐的45部不容错过的佳片之一。此次影片全球首次放映不仅近两千张票提前售罄,更有不少观众特地从多伦多之外的其他地区赶来,只为第一时间看到冯小刚暌违三年的最新力作。冯小刚携主演范冰冰、郭涛、大鹏惊艳红毯,所到之处引起观众连连尖叫。

映前见面会上,现场三层放映厅1725个位置座无虚席。作为电影的绝对主角,范冰冰自信表示:“从未想过这部电影的首映是在多伦多,但《我不是潘金莲》是个好故事,相信外国观众一定看得懂,也一定会喜欢。”冯小刚更是霸气表示:“不喜欢随便骂。”事实证明电影不负观众期待,首映场观看过程中气氛十分热烈,不少台词和片段让在场观众惊喜不断,平均三分钟就爆发一次笑声。放映结束后,整个影厅几乎要被雷鸣般的掌声掀翻屋顶,观众们对主创们奉献出如此精彩的电影表示最热烈的支持。

中国故事惊艳国际 圆形画幅暗喻“镜花水月” 方圆尽显中国式人情法治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讲述了妇女李雪莲为了纠正一句话而辗转十年的荒诞故事,作为冯小刚导演暌违三年的最新力作。冯导表示,虽然每天都有很多剧本送来,但终于等到这一个值得拍的故事,既是回归电影初心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

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冯小刚首次在本片中大胆采用圆形画幅进行拍摄。据悉,圆形的灵感来自于具有东方韵味的中国风情画,构图和色调十分讲究,不少观众表示看电影时有置身江南园林一步一景的视觉效果,新鲜之外非常赏心悦目,有观众评价道“摄影和美术简直就是中国版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太美了”“画幅的变化跟情节结合得好棒!”圆形画幅不仅是一次技术的尝试,其背后另有含义,方圆之间似真似幻,观众们从圆形画幅中看电影的形式巧妙暗喻了“镜花水月”的荒诞寓言。

放映结束后,观众纷纷点赞“冯导真是太大胆了,不论是故事还是圆形形式,都是一次巨大的突破”“这部电影跟一般的喜剧不一样,笑完还能有思考,冯导讲了一个好故事”。冯小刚导演表示,希望借此向国际展示这个荒诞故事背后的中国式人情与法治,李雪莲故事背后的道理值得观众们再度回味。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篇6)

近日,单位组织观看了引发热议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内心有很多感触。冯小刚老书新拍了一个离奇而荒诞的故事,但笑过之后给人更多的是沉重。这部影片围绕一个主题,即上访。农妇李雪莲为了名声,为了挣回面子,经过10多年的上访,她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生活,以打官司为生存的.意义,但最终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李雪莲绝不是个例,回想10多年前在县、乡工作时,与领导接访的几个老上访户,上访原由可能与李雪莲一样,外人看来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发酵、发展成大问题,多年上访历经的艰辛与酸苦应该是一样的,上访是否有结果也不得而知。借着这篇影片,把自己内心的感想写出来。

《我不是潘金莲》这部影片改编自作家刘震云同名小说。讲述的是农村妇女李雪莲,在一场荒唐的假离婚变成了真离婚的家庭变故之后,由于前夫的一句话,说她是潘金莲,这位本来怯生生、娇滴滴的小白菜,证明自己根本就不是潘金莲,为了洗刷自己的不白之冤,花了10多年的时间和精力打官司、不断上访。大导演冯小刚用冯氏幽默的台词,配上拍摄地江西婺源的方言,并采用颠覆性的圆形画面表现,将李雪莲10多年上访的历程呈现在观众面前。从现场观众反应来看,这部作品的幽默程度之高,让人从头笑到了尾。但是,正如作者及电影编剧刘震云所说:“在好看和笑的背后,它还会让人思考,承担着思想含量。”

自古以来,赣人好讼,讼就是告状、打官司。我曾在乐平市委办公室(县级市)和乐平市坎上乡政府工作,乐平原属上饶地区管辖,为红十军起源地,与电影故事拍摄地婺源接壤,同属赣东北。关于上访问题,在乐平工作期间,陪领导接待也回访过很多次。其中印象最深的、陪领导回访的老上访户有两户,当地俗称倒挂刺(意思是死搅蛮缠的刺头,一不小心可能伤到别人)。一户姓范的男性,另一户姓石的女性,具体名字在这里就不讲了,简称范和石吧。

范是乐港镇人,公安部全国通缉的一名杀人犯窜逃至乐港镇,夜晚偷西瓜充饥时遇到在瓜田守瓜的母女二人,时与母搏斗,母被打伤,范归家途中遇见。因杀人犯带凶具,范负伤与母女二人将杀人犯抓获,事后三人被公安部门授予立功或嘉奖,范与母同时还被奖励5万元,女高中毕业后进入省公安专科学校后分配至派出所当户籍警察。范不满,于是上访。其理由是同为立功人员,对方一人当了公务员,也应帮其家里一人解决事业单位工作。因不符合政策未予解决,之后范到市、省再到北京常年上访,10年来不仅奖励的5万元全部花费掉了,自己还另花费了几万元。雪球越滚越大,最后不仅要求政府解决工作,还要求报销其上访费用,赔偿其损失。

石是后港镇人,因国道206改道途经其老宅,拆迁后村里承诺给予其靠国道的新宅基地,村干部徇私给了其亲戚,而将其新宅基地划到了离国道有10多米远的地方。新房建成后却开始上访,要求将两栋房子拆除,在承诺的新宅基地上给她重建住房。镇政府撤了村干部的职,给其新房补助几万元,并帮其办理了低保,却仍不同意罢访。每逢全国就到北京上访,信访局工作人员接其回来时,不仅要求政府报销住宿费和路费,还要求乘坐飞机回来。

范与石的上访路,尤其是恰逢全国期间,也有围追堵截的故事,这里就不赘述。至我离开乐平时,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至今结果如何也未知。从这两人上访的诉求来看,与李雪莲一样,都并不在理。上访的起因,是由于个人感觉权益受到侵害。由于申诉渠道有限,一些上访人员的问题在基层未获有效解决或对解决协商结果不满,造成越级上访,而越级上访的结果又是推向基层解决。这就使得一些上访问题,越访越不能解决,层层推诿,层层扯皮。同时,由于过去国家信访总局考核评价指标的实施,导致基层的“平访维稳”压力大,一些基层政府和工作人员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暴力”,而对信访失去信心的民众又以“闹访”的形式铤而走险,使得官民两头都陷入极端化解决问题的困境。

回到电影,我认为李雪莲真正的诉求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她与丈夫秦玉河是假离婚,她认定自己与秦玉河还是处于婚姻状态,这从她与赵大头发生性关系后认为自己变成了潘金莲看得出来,所以她觉得自己要先与秦玉河结婚再离婚,才是真离婚。其次是秦玉河讲她是潘金莲,她认为自己婚前失身与婚后出轨是有本质区别,自己是小白菜,不是潘金莲。由于官员的推诿及应对不得力,事情越搞越复杂,正如影片冯小刚旁白所说“告状告了二十年,雪球越滚越大,事情由芝麻变成了西瓜、蚂蚁变成了大象”,李雪莲不仅要告之前的离婚是假的,更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从镇里告到县里、市里,甚至申冤到北京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至每到“”时她所在的省市县都要上演一幕“围追堵截”的大戏,搅动整个社会,竟然持续二十年之久。

明明只不过是一个农村妇女的婚姻问题,却不断放大、变异、发酵,引发非正常上访,从县到市、直到中央,最后成了一个“死结”,上下都感到棘手,一拖十多年始终未能解决,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我们就要问,为什么一个芝麻变成了西瓜,雪球越滚越大?为什么李雪莲曾明确表示不再上访,但我们的干部却根本不相信,从而又激起李雪莲再次上访?所有人都把李雪莲当作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没有一个人真正从源头上帮助李雪莲解决问题?

影片给人印象最深、发人深省的应该是张嘉译主演的永安市市长马文彬在秦玉河猝死、李雪莲罢访后,对于和伟主演的光明县县长郑众语重心长的一番话:“事情的解决不是我们努力的结果 ,而是靠一场意外事故画上了句号,事情是以不解决而解决的,这种局面的出现是个意外。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在李雪莲这个事情上,各级政府,政府的各级官员,没有一个有恶意的,都想把事情办好,想帮助李雪莲,可为什么事情越办越糟,一拖就是十多年呢?这件事情本身,李雪莲并不在理。当年她真离婚假离婚的事情,法院并没有判错。可为什么至上而下,都怕她告状呢。我们是真想帮助李雪莲,还是想保住自己的帽子?我看,还是后者为多吧。为了自己的帽子,必然不敢担当,只对上面负责不对下面负责。其实啊,不对老百姓负责,就是对上级的最不负责。这个道理不搞清楚,走了一个李雪莲,还会来一个王雪莲,先不要急着表态,回去思考思考,这也看出自己担当的重要性喽。”

这就是影片留给我们观众最大的思考。如果李雪莲的丈夫不死,李雪莲告状的问题还会持续,上访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这部影片给出的答案其实是没有答案,这才是这部影片最发人深思的。由于上访问题,导致的各种个人悲剧和政府社会管理的压力仍旧在发生,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痼疾。在反腐的背景下,该片不是关于一个妇女个人冤屈的电影,也不只是人情社会走向法治社会中遇到的困顿那么简单,“这是一则社会寓言,而这则寓言想说的道理便是,官员不担当就是。”

小白菜变成了潘金莲,追根究底,仍然是“为官不为”,反映出干部担当精神、担当能力上存在问题。当前,“不能为、不敢为、不想为”等“为官不为”的问题,在一些地方干部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都属于庸、懒、散,是懒政怠政的表现。一些干部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无事一身轻”,认为干事难免犯错,不干事才不会违规,怕出事被上级追责,怕得罪人引火烧身;还有一些干部自身能力不强,做事畏手畏脚,瞻前顾后,拿不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办法,导致对于上访只有“堵”,而没有从根本上“疏”。

观《我不是潘金莲》,不应一观了之,尤其是党员干部而应反思、自省,切实认识到“为官不为”、不敢担当之害。真正认识到,“为官不为”完全违背了基本的为官之道,凡事拖延、应付,凡事以说为能,装样子、摆架子、做形式,严重脱离群众、脱离基层,脱离问题本身。所以“为官不为”一旦泛滥,不仅破坏党群关系,损害政府形象,而且将从根本上损害人民利益,危害国家,阻碍社会健康发展。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要敢于担当,能够担当,勇于作为,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增强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增强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心,保持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认真践行的“三严三实”,做到帮民困、解民忧、谋民利,真正实现“为官有为”。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篇7)

初看《我不是潘金莲》的片名,直观以为是一部女性奋斗史,但是真正看完才知道《我是潘金莲》原来是透过极简主义的叙事,表达了复杂的主题,故事既贴近现实又荒诞。

在李雪莲初初开始上访的时候,她就是想出一口气,但是因为她本身是法盲,为了分房子假离婚,故事结局又揭开其实是为了躲避计划生育政策,要生二胎,结果假离婚变成真离婚,她要去告前夫,争一口气,因为前夫违背诺言在前,没想到,在事实证据面前,法院不帮他,于是她就开始了一步步的走向信访难户的路上。

其实,李雪莲的故事,总的来说,就是去一个地方。三两步就能解决问题,但在无形中,却越来越遥远,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和事。最后,李雪莲成了让人头疼的老上访者。其实各级**,从法院院长到县长再到市长,在处理李雪莲的案子上都没有直接的错误,但是对待李雪莲这样一个刚直又认死理的法盲,就像一道简单的小学数学题,就应该用小学的方法解决,如果用太深奥的解法,小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我们在工作中,不仅得及时的解决群众的问题,而且还得设身处地的考虑群众的意图,来选择合适的解决的方法。

在处理群众来信来访问题时,要分析具体问题。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时刻的关注并反思我们是否用对了方法,如果用错了方法,不仅事倍功半,甚至由于走了弯路,会导致一些没必要的麻烦和坏结果。秦玉河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她的自尊和感情,她本应该坚强的走出阴影,精彩的过属于自己的生活,可是她却走进了一个死胡同里,一告就是十几年,她筋疲力尽,却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直到最后,她终于明白那句“别在一棵树上吊死”的意思,生活还有很多事,不是光要告倒秦玉河,她终于选择了新的生活。

所以,我们在群众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方法去引导,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解决,争取让人民群众满意,并且不绕弯路,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句话,落到实处。

在处理信访案件的时候,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尊重访者,首先让他们感受到的是**给予的温暖,认证听取他们的想法;其次要做到自觉担当,勇于担当,负责担当,找准问题根源,把解决问题作为首要任务,“不对老百姓负责,就是对上级最大的不负责”。

《我不是潘金莲》是一部好电影,同时也是一部为广大党员干部量身定制的教育片、警示片,是一面让我们正衣冠的镜子,观而后思,思而正己,方为正道。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篇8)

第一次了解到这本书是在新浪网,强力推荐这本书。口号是:探索荒诞底线。就是这一条理由吸引了我。我本来不爱看书。昨天下午拿到书以后熬夜看,今天下午全部看完。17万字啊。对于我老说创了个记录。

总结以下几点:

第一:号称荒诞,其实是以荒诞为入手,反映了更多的真实。官场的真实,底层平民的真实,虽说小说里的故事那个巧劲儿一环套一环,那么有娱乐性,但它应该是从芸芸众生中众多的现实的荒诞提炼出来的,汇聚在一本小说里。所以虽知道这样的故事发生几率是零,但谁也不会说:太假了,没意思,大部分人宁愿诱使自己相信这是真实的。荒诞与真实如此巧妙的缠绕在一起,使人感叹:生活太丰富了。

第二:刘震云的收放自如。放就是故事里很多情节让人感觉太直白太大胆了,很多忌讳的事都大摇大摆拿到明面上说来。收就是说每次荒诞到一定程度,就会有某个人物某件事从正面来中和一下,是荒诞的发展不会成为脱缰野马,使整本书不会成为禁书。

第三:整本书故事性娱乐性太强了,难怪刘震云的很多作品都拍成电影了。感觉看这本书比看电影还有意思。不管文盲还是大师,反正容易被情节吸引,让你一直看下去。

第四:某些情节某些故事稍显啰嗦。

第五:整本书唯一的一段,也是最详尽的一大段性描写,来得是那么自然,对于整篇故事是那么合情合理,让我明白:原来性描写对描述一个人物是那么重要。

第六:有时间有兴趣的话,一定要看看。好赖解个闷儿。如有错误荒谬之处,各位包涵了。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篇9)

《我不是潘金莲》通过极简主义的叙事,表达庞大复杂的主题,故事既紧贴基层现实,又是荒诞化的。一群重权在手的官员对付不了一名农村女访民,被她搞得团团转,极具讽刺意味。由范冰冰主演的农妇李雪莲既纯朴、刚直,又是个认死理的法盲,属于典型的“上访刁民”。一大群官员,从法院院长到县长再到市长,在处理李雪莲的'案子上都无直接错误,但他们对上唯唯诺诺,为保乌纱过度办案,直到把小事搞成大事。

这样的“官场现形”,很久没人敢拍了,但冯小刚、刘震云干了这一票,而且干成了。虽然传闻说影片被做了点删改,但电影走上银幕仍然保持了很强的冲击力,它作为让人眼前一亮的批判作品赢得了敬意。

不应将这部片子成功闯关看成是“撞大运”的结果。它实为导演编剧与管理部门积极互动、共同开拓中国电影政治空间的结果。我们应当从这样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的面世:批判不是禁忌,只要做得好,它就是百花争鸣中的一枝玫瑰。

同样是写“上访”和“维稳”,但《我不是潘金莲》不是简单骂,而是展示了这个问题成为死结过程中各方节外生枝或画蛇添足的每一步,对体制与基层问题缺少对应解决能力做出建设性的诘问。上访是中国当下的老大难问题,全社会对此都是清楚的,影片带来的不是人们对体制的敌意,而是对通过跳出官僚主义、实事求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迫切性的思考。

抱着建设性的态度开展批评,度的把握就有了基础。当下中国处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主流文艺应当推动社会建设,而非致力于体制破坏,批判文艺如何契合这一时代要求需要不断探索。这个时候最容易出现两种极端,一是不顾时、度、效,走向极端批判。二是完全放弃文艺批判的探索,干脆什么也不做。

冯小刚、刘震云拍《我不是潘金莲》的意义在于,他们在一些人感到有点灰心、或者信心不足的时候颇具勇气地做了一个“高难度动作”,他们的成功形成了对各方都有说服力的突破,鼓舞了所有人。只要对社会充满善意,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关键要找到正确的做事方式,有意愿和耐心与对社会秩序负有责任的管理部门认真互动。值得一提的是,《我不是潘金莲》面世也为管理部门赢得掌声。

一些人认为,文艺人创作的尺码完全是由管理部门决定的。然而冯小刚的新作告诉我们真实情形远非如此。在大的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文艺人是有前进空间的。而且每个作者往前跨一步,整体的创作尺码就大不一样。中国社会环境的改造,需要每个文艺人都抱以积极健康的态度和诚意,不断往前跨一步。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篇10)

冯小刚的新片《我不是潘金莲》,是他与刘震云的第四次合作。我们太久没有在中国银幕上看到活生生的中国人了,没有切实去领略这块土地的日新月异和亘古不变。有什么样的规矩,就有什么样的方圆。《我不是潘金莲》必将是20XX年,还可往前追溯的十余年里,最重要的电影之一。

一些人畜无害的文艺工作者,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后,给自己下了不忘初心的强大心理暗示后,决定曲线救国。把稻粱谋足之后,再进行可持续发展。他们把这称之为理想主义,而自己仍是败絮其外、金玉其中的追梦人。无数美丽的现实告诉我们,他们的一切冀盼,只是从一个物质转换成另一个物质。

冯小刚和他们不同,一开始,他的口号是为老百姓做足底按摩。等老百姓舒坦,他自己又不自在了。他曾说过,他之前所有影片所积累的财富、声名和信誉,都只为一部电影做准备,那就是根据刘震云纪实小说改编的《一九四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冯小刚是一个还算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与陈凯歌、张艺谋先阳春白雪、后下里巴人的创作轨迹不同,冯小刚走向了他们的背面,他越来越严肃(也可以说冯小刚每一部影片的内部肌理都不是那么嬉皮笑脸),现在轮到了《我不是潘金莲》。

从冯小刚的电视剧时代开始,冯小刚最重要的文学给养,来自王朔和刘震云。私以为,冯小刚其实更容易与刘震云互通款曲。虽然这两位中国当代最优秀的作家都能极尽讽喻之能事,但就在王朔早期作品中,他所描述的生活再怎么热气腾腾,都有一种欲驱尽烟火的浑不吝和一种巨大的怅然。刘震云则善于在鸡零狗碎间,道尽历史与现实对人的双重捆绑,且有着极强的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叙事野心。

也可以说,刘震云更“在地”,而王朔则更虚缈(不仅是他的《我的千岁寒》)。王朔会写到政治,但总体而言是去政治化的,是换汤不换药的周而复始,也更空荡和灰色些。而刘震云则一直秉持人是历史的人质这一创作原则。仔细端详王朔和刘震云,若进行粗暴判断的话,刘震云是写实的,而王朔则是写意的。冯小刚一旦真要投入心力和心血的影视剧,则都是现实主义的,都是见了棺材才落的泪光点点,撞了南墙后的头破血流,这在《北京人在纽约》、《一地鸡毛》、《手机》、《一九四二》等影视剧中都暴露无遗。

冯小刚的新片《我不是潘金莲》,是他与刘震云的第四次合作,也是这二位与范冰冰继《手机》之后的二度携手。范冰冰自《苹果》后,极力想摆脱“花瓶”的称号,目前看来,大家更感兴趣的,还是她的姿颜。范冰冰这次出演的角色,性格上是一根筋,性情上倒极随和,与多名男子有染。小说中这是个美人,一旦这个美人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的事情也会接踵而来,但是不是就能一了夙愿,还得两说。

从目前出炉的预告片里,实际看不出范冰冰在表演上有多少华彩,只是在装束上去了些铅华,这跟她在《桃花运》和《苹果》里的所谓牺牲,无甚两样。范冰冰应该会从29岁一直演到49岁,这其中的跨度倒是范冰冰没有经历过的,而这样一个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都在庞大的社会关系网中左奔右突的女子,对范冰冰而言,也是从来没有过的。说不定,这会真的成为范冰冰表演生涯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具有非凡的转折意义。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相信《我不是潘金莲》上画以后,会有人将范冰冰此次的出演,与巩俐勇夺金鸡和威尼斯影后的《秋菊打官司》相提并论,盖因这两部影片都讲述了一个民告官的故事,都在冷眼旁观女性的欲望是如何竹篮打水一场空。也就是说,范冰冰演得越热烈,越具泥土的气息,我们才能感受到那零度以下才有的寒意。

从预告片里,大家目前看到的画幅为圆形,此画幅最麻烦的是,给光影的聚焦带来很大的难题。早期默片里也有类似圆形遮罩的用法,比如德国表现主义时期电影,但那种用法还是有阴影边缘,借助阴影凝聚画面焦点。20XX年,墨西哥和比利时合拍的影片《路西法》也采用了圆形画幅,是用制造滤镜的方式来完成拍摄的。

《我不是潘金莲》目测来看,估计是在后期采用了特殊的手段。稍微透露一下,《我不是潘金莲》最终的成片,会有圆形和方形两套画幅。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又或者是有什么样的规矩,就有什么样的方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