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零思考方案网网站!

全等三角形教案精华

2024-03-12
全等三角形教案 全等教案

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完整的教案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的主导权。本文作者经过精挑细选为你编辑了“全等三角形教案”相关内容,本文内容愿为您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全等三角形教案【篇1】

【课前准备】

1.定义:能够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见下表。

【例题讲解】

一.挖掘“隐含条件”判全等

如图,△ABE≌△ACD,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越多越好)

1.如图AB=CD,AC=BD,则△ABC≌△DCB吗?说说理由.

变式训练:AC=BD,∠CAB=∠DBA,试说明:BC=AD

2.如图点D在AB上,点E在AC上,CD与BE相交于点O,

且AD=AE,AB=AC.若∠B=20°,CD=5cm,则∠CD的度数与BE的长。

3.如图若OB=OD,∠A=∠C,若AB=3cm,求CD的长。

变式训练2,如图AC=BD,∠C=∠D试说明:(1)AO=BO(2)CO=DO(3)BC=AD

二.添条件判全等

1.如图,已知AD平分∠BAC,要使△ABD≌△ACD,

根据“SAS”需要添加条件;

根据“ASA”需要添加条件;

根据“AAS”需要添加条件.

2.已知AB//DE,且AB=DE,

(1)请你只添加一个条件,使△ABC≌△DEF,

你添加的条件是.

三.熟练转化“间接条件”判全等

1.如图,AE=CF,∠AFD=∠CEB,DF=BE,△AFD与△CEB全等吗?

为什么?

2.如图,∠CAE=∠BAD,∠B=∠D,AC=AE,△ABC与△ADE全等吗?为什么?

3.“三月三,放风筝”,如图是小明同学制作的风筝,他根据AB=AD,CB=CD,不用度量,他就知道∠ABC=∠ADC,请你用学过的知识给予说明.

巩固练习:如图,在中,,沿过点B的一条直线BE

折叠,使点C恰好落在AB变的中点D处,则∠A的度数.

4.如图,点E,F在BC上,BE=CF,AB=DC,∠B=∠C.说明:∠A=∠D

【当堂反馈】

1.(20xx攀枝花市)如图,点E在AB上,AC=AD,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图中存在全等三角形,并给予证明.所添条件为全等三角形是△≌△

2.如图,已知AB=AD,∠B=∠D,∠1=∠2,说明:BC=DE

3.如图,已知AB=DE,∠D=∠B,∠EFD=∠BCA,说明:AF=DC

4.等腰直角△ABC,其中AB=AC,∠BAC=90°,过B、C作经过A点直线L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N

(1)你能找到一对三角形的全等吗?并说明.

(2)BM,CN,MN之间有何关系?

若将直线l旋转到如下图的位置,其他条件不变,那么上题的结论是否依旧成立?

【课后作业】

1.如图,要用“SAS”说明ΔABC≌ΔADC,若AB=AD,则需要添加的条件是.

要用“ASA”说明ΔABC≌ΔADC,若∠ACB=∠ACD,则需要添加的条件是.

2..如图,在ΔABC中,AD⊥BC,CE⊥AB.垂足分别为D.E,AD.CE交于点H,请你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ΔAEH≌ΔCEB.

(第3题)

(第4题)(第5题)(第6题)

3.如图,已知AD平分∠BAC,AB=AC,则此图中全等三角形有()

A..2对B.3对C.4对D.5对

4.如图,ΔABC中,AB=AC,BE=EC,则由“SSS”可判定()

A.ΔABD≌ΔACDB.ΔABE≌ΔACEC.ΔBED≌ΔCEDD.以上答案都不对

5.如图,Rt△ABC中,∠C=90°,∠CAB=30°,用圆规和直尺作图,用两种方法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且其中一个是等腰三角形.(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作法和证明).

6.如图,一个六边形钢架ABCDEF,由6条钢管连接而成,为使这一钢架稳固,请你用3条钢管使它不能活动,你能设计两种不同的方案吗?

7:如图11-9在△ABC中.⑴分别以AB、AC为边向形外作正方形ABDE、ACFG.

试说明:①CE=BG;②CE⊥BG;

⑵如图11-10分别以AB、AC为边向形外作正三角形△ABD、△ACE.

试说明:①CD=BE;②求CD和BE所成的锐角的度数.

【拓展延伸】

如图①,E、F分别为线段AC上的两个动点,且DE⊥AC于E,BF⊥AC于F,若AB=CD,AF=CE,BD交AC于点M.(1)求证:MB=MD,ME=MF

(2)当E、F两点移动到如图②的位置时,其余条件不变,上述结论能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全等三角形教案【篇2】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全章学习的开篇课,也是本章学习的主线,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对生活中的全等图形和抽象的几何图形的观察,使学生对全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建立对应的概念,掌握寻找全等三角形中对应元素的方法,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为学习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以及第十六章轴对称图形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全等三角形中严密的对应关系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推理能力,对它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提升思维水平。

教学目标:

1.了解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能够准确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逐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全等形和动手操作获得全等三角形的体验,在探究和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概练和性质;

难点:能在全等变换中准确找到对应角、对应边。

教学突破: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观察、感受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亲身体验创造全等三角形,加深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的理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剪刀、白纸等; 2.学生准备:白纸、剪刀等。

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手脑并用,理解新知→合作交流,应用新知→课堂练习,巩固新知→师生互动,小结新知。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与学生谈话,努力走近学生之中。

2、游戏情景,引入新课出示课件:大家来找茬游戏

引导:

1、观察两副图形在形状、大小、位置方面的共同点

2、两副图形形状、大小若相同该如何检验?

引导:什么样的图形叫做全等形?

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一百元人民币)感知全等形。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手脑并用,感受新知

用剪刀在一张纸上剪出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引出全等三角形教学。

2、观察诱导,探究新知。 (1)全等三角形相关概念

引导观察:课件操作演示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引导学生类比得出全等三角形定义;

中国人民邮政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引导学生概括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定义;

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对应角。

(2)全等三角形的表达式

引导学生书写全等三角形的表达式:△ABC≌△DEF,读作:△ABC全等于△DEF。

温馨提示:

①记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②全等符号“≌”中“∽”表示形状相同,“=”表示大小相等,合起来就是形状相同、大小相等,即全等。

引导学生感悟:三角形全等表达式充分体现出数学的秩序性和精确性,使用规范的表达式将有助于解决相关的问题

(3)全等三角形性质

引导学生观察并概括全等三角形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用几何语言表达全等三角形性质:∵△ABC≌△DEF(已知) ∴AB=DE,AC=DF,BC=EF;

∠A=∠D,∠B=∠E,∠C=∠F(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3、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手脑并用,体验新知

利用刚才剪下的两个全等三角形,在课桌上摆出不同形状的图形,再与同伴合作交流,探究如何通过操作其中一个三角形使它们再次重合?

通过课件展示引导学生理解只要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相同,不管位置怎样变化,都能通过平移旋转翻折的方式使之重合。

(2)观察交流,探究新知

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探索规律。在全等三角形中,一般是:1.有公共边,则公共边为对应边; 2.有公共角,则公共角为对应角;

3.最大边与最大边(最小边与最小边)为对应边;最大角与最大角(最小角与最小角)为对应角;

引导学生观察,交流发现规律。

针对所得的对应角、对应边情况引导学生总结:规范地写出全等三角形表达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表达式中字母的对应情况就能够,准确判断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三、合作交流,应用新知。

例:如图,△ABO≌△DCO,指出所有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解:∵△ABO≌△DCO (已知) ∴AB=DC,BO=CO,AO=DO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A=∠D,∠ABO=∠DCO,∠AOB=∠DO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变式:若上图中△ABC≌△DCB,试写出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和相等的角。

解:∵△ABC≌△DCB (已知) ∴AB=DC,BC=CB,AC=BD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A=∠ D,∠ABC=∠DCB,∠ACB=∠DB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如图,△ABD≌△EBC,AB=3cm,BC=5cm,求DE的长.

解:∵△ABD≌△EBC,且AB=3cm,BC=5cm (已知)

∴AB=EB=3cm,BC=BD=5cm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DE=BD-EB=5-3=2cm

(2)如图,已知△ABC≌△ADE,想一想: ∠ BAD= ∠ CAE吗?为什么?

解:相等,

∵△ABC≌△ADE(已知) ∴∠BAC=∠DAE(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BAC—∠DAC=∠DAE—∠DAC(等式性质)即∠BAC=∠DAE

五、师生互动,小结新知。

学习了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并把它与同伴一起分享。

1、全等形的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2、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4、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得规律。 (1)观察图形特点;

(2)观察表达式(对应关系)

六、布置作业。

课本P92习题15.1,第

2、4题。

七、教后感

······

板书设计:

15.1全等三角形

定义:

表示性质:

(学生板书)

全等三角形教案【篇3】

(1)熟记边角边公理的内容;

(2)能应用边角边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2、能力目标:

(1) 通过“边角边”公理的运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通过观察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

(1) 通过几何证明的教学,使学生养成尊重客观事实和形成质疑的.习惯;

(2) 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教学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找出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让学生把所画的 剪下,放在原三角形上,发现什么情况?(两个三角形重合)

启发学生发现、总结边角边公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1、格式要求:先指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证全等;再按公理顺序列出三个条件,并用括号把它们括在一起;写出结论。

2、在应用时,怎样寻找已知条件:已知条件包含两部分,一是已知中给出的,二时图形中隐含的(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邻补角、外角、平角等)所以找条件归结成两句话:已知中找,图形中看。

3、平面几何中常要证明角相等和线段相等,其证明常用方法:

证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角平分线定义;等式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地。

证线段相等的方法――中点定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等式性质。

(1)讲解例1。学生分析完成,教师注重完成后的总结。

“SAS”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已知条件给出了几个?

投影例2:

例2如图2,AE=CF,AD∥BC,AD=CB,

求证:

学生思考、分析,适当点拨,找学生代表口述证明思路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定出证明,一名学生板书。教师强调证明格式:用大括号写出公理的三个条件,最后写出结论。

学生分析思路,写出证明过程。

学生口述过程。投影展示证明过程。

教师强调证明线段相等的几种常见方法。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教师巡视,适当参与讨论。

师生共同讨论后,让学生口述证明思路。

教师强调解题格式:在“证明”二字的后面,先将所作的辅助线写出,再证明。

(3)证明线段、角相等常见的方法有哪些?

让学生自由表述,其它学生补充,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全等三角形教案【篇4】

一、引言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具体目标,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提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中,理性思考、大胆猜测,合理推断,从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达到启迪思维、开发智力的目的。此案例就构造三角形全等为例,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培养其创新意识。

二、全等三角形知识点的地位和作用

全等三角形体现的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保距变换,许多图形中线段之间,角之间的相互关系经常通过三角形全等来判断、得出,三角形全等还是基本尺规作图的根本依据。由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对全等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处理涉及推理,因此通过学习全等三角形知识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表达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全等三角形判定教学例子

假设情景:

某次组织学生参加生日聚会,需要裁剪小旗帜,如何让小旗帜和第一个剪裁的大小完全相同呢?

由学生尝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怎样画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激发同学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可能会提出:测出参照三条边的长度,或量出三个角的度数,或测量一条边、一个角的方案等。对于这些方案教师不急于评价,先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方案的共同特点:都是先通过已知三角形的边、角的条件画出一个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全等;不同点是所需条件的个数不同。学生的思维在此产生碰撞:谁的想法可行呢?要使两个三角形全等到底需要满足哪些条件?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研究的方向,引出课题。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利用“几何画板”作图探究,举出反例来说明已知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画出的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这时教师鼓励学生画出尽可能类型的反例,并引导学生将举出的反例进行分类,初步体验分类的数学思想,为下一步已知三个条件画出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打下基础。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深入到小组中,与同学交流,了解学生的探究过程并给予适当点拨,然后全班交流小组讨论结果,归纳出可能的分类情况:

按已知三角形边和角的个数可分为:三边、三角、两角一边、两边一角。

个别小组可能会提出根据边和角的位置关系,两边一角可继续分为两边及夹角和两边及一边对角,两角一边可继续分为两角及夹边和两角及一角对边。

对学生的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可定和赞赏。

在此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仅训练了学生将知识分类,并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意义和交流沟通的重要性。在探索过程中,对于三边、三角、两角及夹边、两边及夹角这四种情况学生很容易验证,而只有两角及一角对边和两边及一边对角条件是讨论的焦点。

这时,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经过交流,学生能够得出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两角及一角对边的条件可以转化为两角及夹边的情况。而在画两边及一边对角的三角形时,学生可能得出这样几种结果:

(1)画出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全等;(2)画出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不全等;(3)画出了两个三角形;

此时,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充分讨论,达成共识:此条件能够得到两个不同的三角形;为突破该难点,教师利用画板展示作图过程,深入分析产生两个三角形的原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两边及一边对角不能作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此过程中,教师对个别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表现给予肯定和激励,让同学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难点的突破力求发挥自主学习的优越性,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中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得到发展。

最后展示实验的结果,得出一般结论:根据三边、两边及夹角、两角及夹边、两角及一角对边这四种条件画出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全等。

四、全等三角形的教学反思

在三角形全等的教学过程中,因有实例比较,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的概念理解应该不成问题,从整个初中学习过程中来说,三角形全等知识学习是学好其它几何知识的起步点,在八和九年级几何学习中都离不开三角形全等有关知识,如旋转、轴对称、园、坐标系等,但在学习中学生也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1)三角形全等的说理表达

逻辑语言表达这个过程的训练需要逐步进行,也就是题目要简单点,叙述过程从两句即一个因果开始训练书写,再到两个因果训练,两个因果的书写过程时间要长一些,因为两个因果会写了,再多几个因果也不太会出问题了,当然在注意书写要求的同时还要强调理解逻辑关系

(2)几何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三角形全等知识在培养学生逻辑语言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在这一点上学生间的差异比较明显,要缩小差距共同提高,培养的关键点是要让学生在头脑中逐渐有几何图形的图形感,能在大脑中思考几何图形中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第一步要让学生多用实物例子,多动手操作,多回忆见到过的类似图形,培养图形感,第二步要做到能在复杂图形中分解目标图形,学会动态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图形中捕捉、筛选目标图形,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全等三角形教案【篇5】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1).图中的各对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怎样改变其中一个三角形的位置,使它能与另一个三角形完全重合?

归纳: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经过一定的转换可以重合.一般是平移、翻折、旋转的方法.

归纳:从运动的角度可以很轻松地解决找对应元素的问题.可见图形转换的奇妙.

a.翻折法:一个三角形沿某条直线翻折与另一个三角形重合,从而发现对应元素.

b.旋转法:三角形绕某一点旋转一定角度能与另一三角形重合,从而发现对应元素.

c.平移法:沿某一方向推移使两三角形重合来找对应元素.

a.有公共边的,公共边是对应边;

b.有公共角的,公共角是对应角;

c.有对顶角的,对顶角是对应角;

d.两个全等三角形最大的边是对应边,最小的边也是对应边;

e.两个全等三角形最大的角是对应角,最小的角也是对应角;

练习1.△ABD≌△ACE,若∠B=25°, BD=6㎝,AD=4㎝,

你能得出△ACE中哪些角的大小,哪些边的长度吗?为什么 ?

⑴写出图中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有什么感受?

2.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全等的概念,发现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且利用一些方法可以找到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这也是这节课大家要重点掌握的.

全等三角形教案【篇6】

【--小班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5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教案反思》这是一篇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5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1.复习并归纳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及性质;2.能够根据三角形全等测定两点间的距离,并解决实际问题.(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如图,A、B两点分别位于一个池塘的两端,小明想用绳子测量A,B间的距离,但绳子不够长.他叔叔帮他出了一个这样的主意:先在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点和B点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AC.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并测量出它的长度,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利用三角形全等测量距离【类型一】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量物体的高度  小强为了测量一幢高楼高AB,在旗杆CD与楼之间选定一点P.测得旗杆顶C视线PC与地面夹角∠DPC=36°,测楼顶A视线PA与地面夹角∠APB=54°,量得P到楼底距离PB与旗杆高度相等,等于10米,量得旗杆与楼之间距离为DB=36米,小强计算出了楼高,楼高AB是多少米?解析:根据题意可得△CPD≌△PAB(ASA),进而利用AB=DP=DB-PB求出即可.解:∵∠CPD=36°,∠APB=54°,∠CDP=∠ABP=90°,∴∠DCP=∠APB=54°.在△CPD和△PAB中,∵∠CDP=∠ABP,DC=PB,∠DCP=∠APB,∴△CPD≌△PAB(ASA),∴DP=AB.∵DB=36米,PB=10米,∴AB=36-10=26(米).答:楼高AB是26米.方法总结: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一些难以直接测量的距离问题,可以利用三角形全等将这些距离进行转化,从而达到测量目的.【类型二】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量物体的内径  要测量圆形工件的外径,工人师傅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卡钳,点O为卡钳两柄交点,且有OA=OB=OC=OD,如果圆形工件恰好通过卡钳AB,则此工件的外径必是CD的长,其中的依据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A.SSS  B.SASC.ASA  D.AAS解析:如图,连接AB、CD.在△ABO和△DCO中,OA=OD,∠AOB=∠DOC,OB=OC,∴△ABO≌△DCO(SAS),∴AB=CD.故选B.方法总结: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来测量不能直接测量的距离,关键是构造全等三角形.【类型三】 与三角形全等测量距离相关的方案设计问题  如图所示,有一池塘,要测量池塘两端A、B的距离,请用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设计一个测量方案(画出图形),并说明测量步骤和依据.解析:本题让我们了解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的一种方法,设计时,只要符合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方案具有可操作性,需要测量的线段在陆地一侧可实施,就可以达到目的.解:在平地任找一点O,连OA、OB,延长AO至C使CO=AO,延BO至D,使DO=BO,则CD=AB,依据是△AOB≌△COD(SAS).方法总结:在解决方案设计探究问题时,符合条件的方案设计往往有多种,解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分析,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构造出全等三角形进行解决.【类型四】 利用三角形全等解决实际问题  如图,工人师傅要在墙壁的O处用钻头打孔,要使孔口从墙壁对面的B点处打开,墙壁厚是35cm,B点与O点的铅直距离AB长是20cm,工人师傅在旁边墙上与AO水平的线上截取OC=35cm,画CD⊥OC,使CD=20cm,连接OD,然后沿着DO的方向打孔,结果钻头正好从B点处打出,这是什么道理呢?请你说出理由.解析:由OC与地面平行,确定了A,O,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通过说明△AOB≌△COD可得D,O,B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解:∵OC=35cm,墙壁厚OA=35cm,∴OC=OA.∵墙体是垂直的,∴∠OAB=90°.又∵CD⊥OC,∴∠OAB=∠OCD=90°.在△OAB和△OCD中,∠OAB=∠OCD=90°,OC=OA,∠AOB=∠COD,∴△OAB≌△OCD(ASA),∴DC=AB.∵DC=20cm,∴AB=20cm,∴钻头正好从B点出打出.三、板书设计1.利用全等三角形测量距离的依据“SAS”“ASA”“AAS”2.运用三角形全等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例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了解到全等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小组间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充分展开联想,对三角形全等的利用进行深层的探究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寻求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适当地把教育激励策略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唤起学生扬长避短的内在要求,是一种较好的育人艺术。在这堂课里,首先创设了一个“现实情境”,使学生的练习具有“真实”地解决问题的意味,然后用角*模拟的方法进行自由而舒畅的交流活动。通过这样的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刺激他们思维的多向性与逻辑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倾听别人思路、拓展自己思维、修正自己不足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在积极的互动中掌握知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思维严密性和表达书写能力又有明确的要求。注重教学中师生间的对话、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以及及时的反馈与评价。

全等三角形教案【篇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本章所要解决的新问题是: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边和另一个元素(一边或一锐角),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元素。

2、使学生了解“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取固定值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一个固定值。

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正弦的概念。

2、难点:正弦的概念。

3、关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直角三角形?

2、如果直角三角形ABC中∠C为直角,它的直角边是什么?斜边是什么?这个直角三角形可用什么记号来表示?

二、新授

1、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一页上的插图和引例,然后回答问题:

(1)这个有关测量的实际问题有什么特点?(有一个重要的测量点不可能到达)

(2)把这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后,其图形是什么图形?(直角三角形)

(3)显然本例不能用勾股定理求解,那么能不能根据已知条件,在地面上或纸上画出另一个与它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并在这个全等图形上进行测量?(不一定能,因为斜边即水管的长度是一个较大的数值,这样做就需要较大面积的平地或纸张,再说画图也不方便。)

(4)这个实际问题可归结为怎样的数学问题?(在Rt△ABC中,已知锐角A和斜边求∠A的`对边BC。)

但由于∠A不一定是特殊角,难以运用学过的定理来证明BC的长度,因此考虑能否通过式子变形和计算来求得BC的值。

2、在RT△ABC中,∠C=900,∠A=300,不管三角尺大小如何,∠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1/2,根据这个比值,已知斜边AB的长,就能算出∠A的对边BC的长。

类似地,在所有等腰的那块三角尺中,由勾股定理可得∠A的对边/斜边=BC/AB=BC/=1/=/2这就是说,当∠A=450时,∠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等于/2,根据这个比值,已知斜边AB的长,就能算出∠A的对边BC的长。

那么,当锐角A取其他固定值时,∠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能否也是一个固定值呢?

(引导学生回答;在这些直角三角形中,∠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仍是一个固定值。)

三、巩固练习:

在△ABC中,∠C为直角。

1、如果∠A=600,那么∠B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多少?

2、如果∠A=600,那么∠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多少?

3、如果∠A=300,那么∠B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多少?

4、如果∠A=450,那么∠B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多少?

四、小结

五、作业

1、复习教科书第1-3页的全部内容。

2、选用課时作业设计。

全等三角形教案【篇8】

设计理念

教师由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引导学生在自学文本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开放的、面向实际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尝试、探索、思考、交流与合作中培养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从而营造一个平等的、和谐的、宽松的良好氛围进行学习。同时,教师注意点拨引导,发挥学生“一帮一”合作学习的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

认知分析:学生已学过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初步掌握了简单说理的方法,为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有关内容作了准备。

能力分析: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个别学生在理解、应用上还须借助老师、同学的帮助,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帮助,也会有所收获。对于一小部分基础薄弱、自学能力稍差的学生要提供赏识性评价教学策略,给予个别关照以及适当的精神激励,让他们逐步树立自尊心与自信心,从而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情感分析: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研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有待加强;少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尚需通过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来加以带动。

基于以上分析,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互相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研究,并最终学会学习。

知识分析

学生已学过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初步掌握了简单说理的方法,为本节学习做好了准备。同时本节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为学习其他图形知识打好基础。特别是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是运用全等形的概念得出来的,从而起到巩固新概念的作用。另一方面,掌握这一结论,对学生的某些情况下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有帮助。

教学目标:

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能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全等三角形概念的建构过程,经历观察、操作、探究、归纳、总结等过程,获得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寻找对应变和对应角的方法。

2、在图形变换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集合直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全等形和实际操作中获得全等三角形的体验;在探究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

掌握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的寻找规律,迅速正确的指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题的教学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以“引导发现,合作探究”教学法为主,辅之直观演示、讨论交流,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动心关注。

学法指导

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本课的教学,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尝试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学习。

教学资源

借助PPT软件展示引例及变式训练题组,增大课堂容量,吸引学生眼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评价

在本节中,学生同教师和其他同学共同操作、相互启发、促进、交流,教师适时肯定、给予鼓励与表扬。评价方式为:

(1)课堂提问;

(2)练习反馈;

(3)在本节中,学生同教师和其他同学共同操作、相互启发、促进、交流,教师适时肯定、给予鼓励与表扬。评价方式为:

(1)课堂提问;

(2)练习反馈;

(3)展示。既有学生的自评,又有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评,力求在评价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其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一张底片洗出的同大小照片重叠在一起能重合吗?

(2)如果把这些图形叠合起来,会怎样呢?

(说明: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称为全等形)

(3)把全等图形用线连起来: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1)结合学生回答及章前图引出本章内容,板书课题。

2、出示问题(2)和(3),在学生思考并回答的基础上引出并板书节课题。

3、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注意力并及时评价学生的表现。

【学生活动】

1、按照要求依次进行观察猜想、操作确认。

2、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参与对同伴表现情况的评价。

【设计意图】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图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问题(1),引导学生从图形的形状与大小的角度去观察图形。图形全等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联想;引导学生进一步联系生活,激发探究的欲望。

【媒体运用】

依次出示三个问题;动态展示相关问题的解答过程及结果,节时增效

二、诱导尝试,探究新知

1、全等三角形概念教学

自学课本2-3页思考2以上的内容,(自学时间5分钟)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全等形?什么是全等三角形?请举例说明

(2)用硬纸板检验下列各图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如果全等,试用符号语言表示。若不全等,请说明理由。

(3)把两个全等三角形叠放在一起,xx叫对应顶点,xxx叫对应边,xx叫对应角。

(4)如图1,若△ABC≌△DEF,则AB的对应边是 .AC的对应边是 .BC的对应边是 ;∠A的对应角是 .∠B的对应角是 .∠C的对应角是 .

(5)你能结合以上练习总结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的一般规律吗?

a.有公共边,则公共边为对应边

b.有公共角,则公共角为对应角

(对顶角为对应角)

c.最大边与最大边(最小边与最小边)为对应边;最大角与最大角(最小角与最小角)为对应角

2、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提问: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有什么关系?

(2)如图1,△ABC≌△DEF,请指出图中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

【教师活动】

1、出示自学提纲,提出要求,组织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相机板书全等形的、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对应元素找寻规律

3、结合学生回答,用课件动态展示相关问题的答案。

【学生活动】

1、按照要求自学课本内容,解答相关问题。

2、同桌合作完成问题(2),动手操作并互相讨论、探索,感知对折、旋转、平移的两个三角形仍然全等。

3、独立完成问题(3)—(6),相互交流.

【教师活动】口头提出问题,课件演示叠合过程,相机板书性质。

【学生活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观察演示过程,总结归纳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参与对同伴表现情况的评价。

【设计意图】

1、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分析、总结出图形变换的本质,加深对全等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3、通过层层深入的设计问题,让学生一步步拨云见日,最终能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媒体运用】

出示自学提纲;动态展示相关问题的解答过程及结果。

【设计意图】学会符号语言,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媒体运用】

呈现性质的图形及符号表示形式,增强直观性

三、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一)选择填空

1、△ABC≌△BAD,A和B、C和D是对应点,如果AB=5cm,BD=4cm,AD=6cm,那么BC的长是()

(A)6cm (B)5cm

(C)4cm (D)无法确定

2、 在上题中,∠CAB的对应角是( )

(A)∠DAB (B)∠DBA (C)∠DBC (D)∠CAD

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推导型概念课有效性策略研究

(二)解答下列各题

3、如右图,已知△ABC≌△DEC,B和E,A和D是对应顶点,说出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和角。

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推导型概念课有效性策略研究

4、如图,△ABC≌△DEC,CA和CD,CB和CE是对应边,∠ACD和∠BCE相等吗?为什么?

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推导型概念课有效性策略研究

【教师活动】

1、课件呈现问题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组织相互评价、矫正,并呈现解答过程。

[课件展示]

1、依次展示问题。

2、结合学生回答相机展示

巡视指导,师生互动,启发学生分析探索充分条件。

分组讨论,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

本环节安排了两个梯次练习,其中题组一为概念辨析,旨在巩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对应元素的确定方法;题组二是解答题,旨在检查学生能否从较为复杂的图形变换中检索出简单图形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寻找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性质的认识,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媒体运用】

呈现问题及及部分答案,验证学生解答过程,提高练习的时效性。

四、综合归纳,延展深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师活动】

先引导学生自主小结的基础上,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小结: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在交流中共享,在反思中提升。

【媒体运用】再现本节知识要点。

五、推荐作业,补充升华

必做题:

习题12.1 1,2,3;

选做题:

1、已知⊿ABC≌⊿DEF,且∠A=52,∠B=31,ED=10cm,∠F=∠C,求∠F的度数与AB的长;

2、已知⊿ABC≌⊿DEF,⊿DEF的周长32cm,DE=9cm,EF=12cm,且∠E=∠B,求AC的长;

3、尽量画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所拼接的图形,并尝试寻求这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教师活动】

课件展示作业题

【学生活动】按照要求自主完成作业,及时弥补

【设计意图】

为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作业层推荐、分类要求。

【媒体运用】PPT课件呈现选做题。

六、板书设计:

课题

(一)、概念

1、全等形

2、全等三角形

(二)、方法

1、全等三角形表示:⊿ABC≌⊿DEF

2、找对应元素的规律:

a.公共边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推导型概念课有效性策略研究对应边

b.公共角 对应角(对顶角为对应角)

c.大边(角)对大边(角);小边(角)对小边(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