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零思考方案网网站!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十三篇

2023-12-16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版下册教案 人教版下册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写好教案,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完整,老师应该从什么方面去写教案课件?为您提供零思考方案网小编整理的以下有关“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的范文,这篇文章或许可以给您提供一些实用的解决办法!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4243页的《平均数》,设计本课我遵循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说教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说学情:

由于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课件1:有3排小球,个数分别为6、7、2,由此提问: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

(设计意图:移动小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让学生明白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

追问什么是平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的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新知、建构感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4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平均分给了4个人,再除以4)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14+12+11+13)4

=524

=13(个)

13在这里也叫什么数?

(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4?

(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1.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12厘米,6厘米,10厘米,4厘米)

(1)指名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求平均数的。我并板书。

(2)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我在做小结。

2、一本书,小明第一天读了12页,第二天读了20页,他平均每天读了多少页?

3、活动:求平均年龄

在小组内说出每个同学的年龄,小组长作好记录,然后根据记录要求学生独立求出本小组同学的平均年龄。

4、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下面是一只母鸡六个月产蛋的统计表。根据题目中给的数据,算出这只母鸡平均每月产多少蛋。

月份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个数202326283029

5、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6、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45厘米,小明身高135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持续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全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

(五)布置作业,课后拓展延伸。

让同学们调查家人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这个作业的设计,既可以巩固新学知识,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板书设计:

平均数

出示统计图

小结:

观察分析平均数是什么数?

1,份数的概念

2,平均数的概念

总结:

求平均数的方法:

1、移多补少法

3、常用方法

先求总数份数=平均数

整个教学设计,我根据教材特点与三年级学生实际,做了很多的预设。因为学生是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生命个体,备课时我充分考虑不同的学生有着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策略。争取在课堂教学中,在组织学生讨论、评价,让学生在生成知识的同时,生成学习经验,生成情感体验,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就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习掌握。

2、为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放手让学生探究。

3、组织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重点难点:

学生能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会用24时计时法。能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关键:

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以及相互关系。

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时间。

2、为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

3、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作用。

24时计时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热情。

重点难点:

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准备:

钟面、情景图

第三课时

制作年历

教学内容:

活动课制作年历

教学目的:

通过让学生制作年历,让他们能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平润年的知识,并且让学生我国的一些节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及动手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平时我们要知道今天是几号,怎么办?你们见过什么样的年历呢?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年历好不好?

二、活动

要制作一个年历有哪些步骤呢?

师生共同总结:要确定1月1日是星期几。休息日和一些节日要用其他颜色标出。如何布局,如何分工。让学生小组合作

三、作品交流

你觉得哪组的作品好,好在什么地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热情。

【重点难点】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过程】

一、认识24时记时法

1.出示情景图,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几点吗?你认识时间吗?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信息。

2.提出问题:它们表示的是几时?

3.组织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4.出示图片场景:

让学生根据场景中的的信息,讨论21:00是几时?并说说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还建过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

5.老师结合实物,帮助学生理解1天内,钟表的时针正好走两圈,一共是24小时,后学生动手操作,感受一天共有24小时。

介绍“24时计时法”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通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6.了解一日24小时的由来。

二、学习24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

1.师出示钟面,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说说钟面内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外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

2.学生观察自己的钟面,讨论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

3.老师拨时针,让学生说说这个时间怎样表示?(凌晨1时,中午十二时)

4.师再拨时针,让学生学习下午1时到晚上12时用24时计时法的方法(下午1时,下午5时,晚上9时,晚上12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5.例题分析:

普通计时法上午7时中午12时下午4时下午6时40分 晚上9时12分

24时计时法19时 23时40分

练后想一想: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6、同桌互动,一个说一种表示方法,另一个同学回答另一种表示方法。

三、练习巩固

1.学生独立完成:连一连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2.回答问题:

(1)下面的说法正确吗?(打手势)

①18时就是下午8时。

②工人上午8:00上班,下午16:30下班

③深夜12时就是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

(2)师出示一个钟面,指针指着一个数(8或10)

想一想:现在钟面上所表示的是几时?”(可能早上8时,也可能晚上8时。)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热情。

【重点难点】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过程】

一、认识24时记时法

1.出示情景图,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几点吗?你认识时间吗?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信息。

2.提出问题:它们表示的是几时?

3.组织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4.出示图片场景:

让学生根据场景中的的`信息,讨论21:00是几时?并说说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还建过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

5.老师结合实物,帮助学生理解1天内,钟表的时针正好走两圈,一共是24小时,后学生动手操作,感受一天共有24小时。

介绍“24时计时法”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通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6.了解一日24小时的由来。

二、学习24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

1.师出示钟面,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说说钟面内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外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

2.学生观察自己的钟面,讨论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

3.老师拨时针,让学生说说这个时间怎样表示?(凌晨1时,中午十二时)

4.师再拨时针,让学生学习下午1时到晚上12时用24时计时法的方法(下午1时,下午5时,晚上9时,晚上12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5.例题分析:

普通计时法上午7时中午12时下午4时下午6时40分 晚上9时12分

24时计时法19时 23时40分

练后想一想: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6、同桌互动,一个说一种表示方法,另一个同学回答另一种表示方法。

三、练习巩固

1.学生独立完成:连一连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2.回答问题:

(1)下面的说法正确吗?(打手势)

①18时就是下午8时。

②工人上午8:00上班,下午16:30下班

③深夜12时就是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

(2)师出示一个钟面,指针指着一个数(8或10)

想一想:现在钟面上所表示的是几时?”(可能早上8时,也可能晚上8时。)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的教与学,使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本单元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学习小数的加减计算。本单元的小数都结合元、角、分或常用的长度、质量单位的出现。本单元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便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时候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以为小数、两位小数,学会比较简单的下属大小,学会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本单元联系儿童的生活认识小数,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引导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通过小数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

探究并初步掌握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第一课时

小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88-89例1,练习二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分数都可以改写成零点几的形式。

2、使学生正确掌握小数的读、写法。

3、使学生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重点难点:

1、使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2、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相互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相互改写。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大家都希望能带上自己喜欢吃的食品出去旅游,今天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自己喜欢的食物。

1、出示课件:蛋糕:32.33元,口香糖:3元,糖:8元,水果:9.80元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不能把这些标价牌中的数分成两类?怎样分?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标价牌分成整数和小数两类。左边这组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谁还能举出其它整数的例子吗?

2、引入课题。右边这组数它们有一个什么特点?(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二、认识小数

1、小数里的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你会读小数吗?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小数。提醒学生注意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读法的不同。

2、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哪些同学已知道,标价牌上的小数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元角分4.504元5角0.707角0.656角5分

3、完成课本第88页表格中的填空。要求学生轻声读出货架上三种食品标价中的小数,填写它们分别表示___元___角___分。

4、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三、教学例1

1、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少厘米?

2、只用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同学们可以自己先看书,再跟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出示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还可以写成0.1米。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想一想:为什么小数点的前面写0?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一位小数?

4、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指着米尺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用分数表示是一百分之一米,还可以写成0.01米。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8厘米呢?让学生把答案填写在课本上。想一想:0.03米、0.18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数表示什么?第二位呢?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两位小数。

5、小组讨论。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米。全班交流,写成1.30米和1.3米都是对的,(因为30厘米也就是3分米)。

6、学生类推。完成课本第89页做一做。

四、课堂练习

1、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一第1题,巩固对小数含义的认识。(让学生填在课本上)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巩固小数的读法,并让学生说说,在这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3、补充练习。

(1)填单位名称

7.89元=7()8()9()4.54米=4()5()4()

(2)填适当的数

0.56米=()米()厘米0.89元=()元()角()分6.18米=()米()厘米=()厘米

板书设计:

认识小数

1分米=1/10米=0.1米3分米=3/10米=0.3米1厘米=1/100米=0.01米3厘米=3/100米=0.03米18厘米=18/100米=0.18米1米30厘米=1.3米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教学内容:设计新校园(课本第106~10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加理解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让学生自主调查、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

教学重点:自主调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在课前教师要先让学生为本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1、以调查形式写出本校和其他学校都有什么。调查的内容,可以用平面图的形式画出,也可以用文字来记录。最好要说明位置。

2、教师要准备一些平面图。

(1)小组设计时用的。

(2)教师讲解时用的。

师:同学们,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什么方位?后面、左面、右面呢?我们每个人都是校园的小主人,你喜欢自己的学校吗?相信你们对学校的每个地方都很熟悉,校园这样设计你满意吗?你想让校园的那些方面得到改进和完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开动脑筋,运用所学的知识一起来设计一下我们的校园,让我们的校园更美,更有特色,富有生机。今天我们就自己来设计校园。(板书课题)

2、让学生说说本校校园里八个方位都有哪些建筑物?如果把它画在纸上一般按什么规律来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说说校园的各个方位都有哪些建筑物或教学设施。

师: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你满意吗?你还有什么建议?

师:这个校园与本校相比,有哪些可取之处,有哪些要改善的地方?你们想不想也自己设计校园呢?

开展小组活动:

1、小组交流:说说每人调查的本校和其他学校都有哪些设施。

2、集体反馈:请几个同学说说了解到其他校园的情况。(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来叙述。)

3、小组讨论:我们的学校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必须添置哪些设备等。

三、利用手中的画笔来设计自己的校园。(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合作动手设计)

提示:根据新规划画出新校园的平面图。为了把图画得美观、合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各建筑、设施在图上的方位(一般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注意各建筑、设施在图上的大小,比例要适中。

(3)先用铅笔画,再涂上合适的颜色。

每个小组各派一名同学介绍自己设计的校园示意图。(利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来描述。)

1、各小组展示每个人的设计图,小组之间互相说一说每一个设计的优点和不足,再说一说你喜欢那一个设计,为什么。

2、板报展示每人的校园设计图,让同学们去参观交流,评出最优秀校园设计奖。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活动课,谈谈你的收获?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跟数学有关,如设计校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认真分析,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出自己满意的校园。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页整理复习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和整理

让学生打开教材第四单元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了哪些内容,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二、复习口算乘法

计算。

20脳6090脳3080脳8015脳20700脳3080脳4050脳70400脳20

学生在教材上完成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全班一起订正,并让学生选题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教师总结:为了简便计算整十数和整百数相乘,两位数乘整百数,我们可以先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三、复习口算和笔算

让学生看教材第58页的第1、第2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认真看懂题意再列式解答,完成后指名学生说出题意、计算过程和结果,集体订正。

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解决问题时,一定要看清问题是什么,根据问题从题中或图中找出数据信息,再列式解答。

四、巩固练习

1、直接写出得数。

40脳72=600脳300=30脳23=13脳20=53脳30=20脳700=100脳70=22脳40=23脳20=80脳90=50脳20=60脳70=

2、笔算。

58脳2967脳1347脳5431脳1424脳1333脳1165脳2852脳36

3、解决问题。

(1)学校要为校队队员买36套运动服,每套运动服售价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2)每箱梨重19千克,32箱梨共重多少千克?

(3)32个同学在运动场接力赛跑,平均每个同学跑85米,一共跑了多少米?

(4)一个果园,收了500千克桃,运出13筐,平均每筐2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桃?

4、在下面每个算式的方框里填上相同的两位数,使算式成立。

3脳□=1□6脳□=3□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新人教版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的复习,系统整理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的知识,巩固了口算和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连乘和连除的实际问题,飘扬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xx页

教学目标:

1、通过“与复习”的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发展学生估算意识,养成验算的习惯。

3、进一步体会加减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发展估算意识,养成验算习惯。

3、体会加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出示主题图,问:他们在争论什么?

2、独立回忆“万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再小组内讨论,交流。

二、解决问题

1、复习三位数加减法竖式计算题。

(1)先进行估算。

(2)独立完成计算,并说出计算方法。

(3)集体点评。

2、复习验算。

(1)验算方法。

(2)独立完成练习八第1题并验算。

(3)集体讨论。

3、复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1)出示练习八第2题主题图。

①说说图意。

②小组内讨论。

③独立解决问题。

④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2)和复习第2题。

①联系实际再提问。

②集体讨论。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冊第六单元《24时计时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及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借助时间尺理解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相互转换。

2、借助时间尺的学习,渗透对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和转化思想。

3、直观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理解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相互转换。

教学难点:

学会普通计时法和和24时计时法的相互转换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直尺、学生活动单、学生作业单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听声音猜时刻

(播放新闻联播录音,为学生创设情境)

2、看画面、起冲突、导入计时法

(播放新闻联播视频,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画面,使结果更有说服力。)

二、预习反馈

(一)出示预习反馈题:

1、什么是24时计时法?你认为用24时计时法该怎样表示一天中的时刻?

2、你觉得用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有什么区别?

3、你是怎样将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进行转换的?

4、你还有什么问题希望在这节课上得到解决?

三、探究学习

1、教学一天的开始

(利用春晚倒计时视频,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半夜12时是前一天的的结束也是新一天的开始。)

2、回忆一天

(课件演示钟表的转动,唤起学生对一天的记忆)

3、简单介绍普通计时法

像这样在具体的时刻前加上时间词来计时的方法,生活中很

用叫普通计时法,同时它是用0到12来表示时刻的,也叫12时计时法。(板书一个上午的时刻)

4、引入24时计时法

去掉前面的时间词只用0到12还能表示一天的24个小时吗?为了避免混淆,人们就用0到24来表示一天的24个小时,我们把这种计时法叫24时计时法。

5、探究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

(课件演示24时计时法,使教学更加直观,使学生掌握用24时

计时的方法。)

6、展示学生作业、汇报方法

(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学生作业,使全体学生都可以看到其他同学是

怎么做的?使教学更加的有效)

7、练习用24时表示时间

(课件演示钟表转到具体的时刻,减少了手播中钟面产生的麻烦,

节省教学时间)

8、引入时间尺

(用课件演示时间尺的形成过程,使教学更加直观,有说服力)

9、教学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转换

(课件演示,使活动更加有趣高效)

四、生活中的应用

1、将生活中常见的24时计时法转换成普通计时法

(课件出示生活中见到的24时计时法,把事物搬到了课堂上而且

使全体学生都能够看到,更好的帮我达到教学效果)

2、洛阳一日游、谁当小导游

(课件展示更有利于情景创设)

五、拓展延伸

这是他们买的一张返程的火车票,从票上你知道了那些信息?火车开车前10分钟就要停止检票了,从酒店到火车站需要30分钟,你能帮他想想他们最晚要在什么时候从酒店出发去火车站吗?

(课件出示火车票,帮助学生能够直接观察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六、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怎样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一天的

24个小时,还能熟练的把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进行转换,下课后,请大家用24时计时法记录一下爸爸妈妈的一天好吗?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全过程,真正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2、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使学生正确地应用面积单位,估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1、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面积是1cm2小方格,课件、同图①②③一样大的硬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大熊组织竞赛,让小兔、小马、小羊来抢答以下几个问题,你们会吗?

(1)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怎样知道图形的大小?(看它含有几个面积单位。)

2、点明课题:今天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二、探究新和。

1、出示P48(图①、图②、图③课件)①让学生估一估哪个长方形面积大?②要表示这三个图形的面积,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③怎样来表示这三个长方形的准确面积?

2、探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1)分组操作(一、二组用小方格摆图①、三四组摆图②、五六组摆图③、并将摆放小方格每行个数与行数的数据填在下边表中相应的格中。)集体交流。

(2)集体交流,让每小组汇报摆放的结果。

(3)得出结论。

你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方格总数等于每行个数与行数的乘积。)

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为什么长方形面积等于长×宽?(找出回答)新课标第一网

(4)应用练习

出示课件,求下面长方形的面积。

长cm

20

20

15

12

10

宽 cm

17

15

10

10

10

面积cm2

100cm2是哪个长方形的面积?

小组讨论,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它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交流时板书: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小结:

(1)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计算面积时注意什么?(面积单位的使用)

三、思维训练、实践活动。

P49、1、2、3、4题

四、课堂小结。

1、生谈收获

2、师强调

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摆面积单位(方格)的方法得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又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出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边长,并能应用得出的面积公式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希望同学们牢记这两个公式,解决更多的问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1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重叠问题》说课稿

高山中心小学游雪玲

一、说教材

1、说内容:《重叠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数学广角”例1。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是属于集合思想一个数学体系。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学习数数时,把2个三角形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而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要用到集合的思想。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我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3、教学目标:综上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在实际调查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

(2)能利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4、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是对重复部份的理解。

二、说教法

重叠问题属现代小学数学第六册的智力游戏,非教学内容,所以学生对它的掌握程度允许有差异性,即学生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所以设计的重叠问题有较简单的,也有一题多果的,一题多法的,还有课后让学生继续研究重叠问题的实践题目,使每个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各有所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由于重叠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较复杂和抽象,所以设计让学生在操作学具中领会重叠问题的基本结构,并让他们借助实物图、等帮助思考;根据确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我将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用脑筋急转弯引入:出示两位爸爸和两位儿子一同去看电影,她们要买几张票?

2、设置认知冲突,感知体验集合图。脑筋急转弯的这一问题冲突为线索,让学生提出问题,

当学生解答时出现分歧时,进而引导学生借助一种图(集合图)来理解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到集合图的作用。

三、说教学程序,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激趣导入引入重叠

先让学生猜脑筋急转弯,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讲集合论,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一个情境,使他们在模拟的生活中有所感悟。

(二)探究新知感悟重叠

1、分析、整理数据

根据参加课外兴趣小组的名单,让学生自己去看名单,分析并整理数据。

2、重新排列

通过讨论,学生的思路已初步打开,我就进一步引导,让学生说一说两样都参加的有哪些人,把他们的名字找出来,重新放在合适的地方。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关注学生放的位置,如果没有放在中间,则将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重新调整姓名卡的摆放位置,使学生既能看出两样都喜欢的同学,又一眼就能发现重叠现象。

3、引出集合图,加深理解

先让学生上来点一下两样都参加的同学,并说出有几人。我的意图是让学生发现有重叠的现象。进而讨论这家张重叠的姓名条该如何处理?学生应该很自然地认为把相同的名字拿掉一张,我就指名让学生将相应的纸条拿走。一环节通过学生的点一点、说一说、拿一拿,直观形象引出重叠问题,同时揭示人数多出来的原因所在。

4、画集合图

人数确认后,就让学生来分别指一指参加语文课外小组、数学课外小组以及两样都参加的。引导学生用黄颜色的笔圈出参加语文课外小组的同学。用红颜色的笔表示出数学课外小组的同学。让学生自己来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操作与实践去发现、经历和体会集合图形成的过程,从而形成表象。让学生画圈,使画出集合图水到渠成,也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集合图的直观形象、简洁明了的作用。

5、各部分的意义

讨论各部分的意义。重点是让学生说清楚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知道那些数学信息。让学生用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反复描述,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集合思想的表象形成,为算法的引出作好伏笔。

6、掌握算法

在理解各部分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重点是要学生利用意义来说请每个数字的含义。方法一:参加语文课外小组+参加数学课外小组-重复人数;方法二:只参加语文课外小组+两样都参加+只数学课外小组。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指导。

由于先前经历了“把重叠的人名拿走”的操作,又对集合图各部分意义的反复阐明的过程,再到算法的引出,又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重叠问题的解决策略。在解题策略上,我要求:数、形、语言结合,如:摸一摸,说一说等等

(三)智慧解密生活重叠

1、继续从学生身边寻找练习的素材。

2、练习二十四第一题。

师:动物王国要进行动物奥运会了,有10种小动物要报名参加200米游泳和100米飞翔两个项目的比赛,你能帮它们报个名吗?出示习题1。学生独立解决。交流反馈。个别订正。从这道练习继续巩固韦恩图

3、第二题:利用韦恩图进行计算。

(四)、问题拓展重叠可能

三年五班第二组,有9个同学喜欢看动画城,有6个同学喜欢看小小智慧树。第二小组最多有几人?最少有几人?

使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更深一步的了解韦恩图,运用韦恩图,并且能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无形中给学生能够渗透子集、空集的思想在课堂

(五)、谈谈收获欣赏重叠

总结时,让学生回顾今天遇到的数学问题的共同特征。用了什么解决方,并寻找生活中的重叠现象。

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但使学生懂得了操作实践、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方面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即生活,生活皆数学。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课外进一步研究有关知识,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把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引向课外,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从课外吸取更加丰富的营养。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摄氏、钢铁、庄稼、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杀菌、预防”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举例子、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摄氏、钢铁、庄稼、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杀菌、预防”等词语。

2、能够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1-3小节的学习,感知太阳大、远、热的特点,并理解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的,同时了解到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并能将这些说明方法运用到练笔中去。

1、欣赏日环食图片。

2、师叙述,揭示课题并板书。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词多拼读两遍,把课文读通,不通顺的地方再读一遍。

2、学生按要求自读。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①课件出示:摄氏度 差不多 生存 繁殖 估计 杀菌 治疗 蔬菜 比较 凝成

②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4、指导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学生根据要求再度课文。

A.对于这类科普说明文,一般一小节说明一个意思,阅读时首先要概括出每节的内容。在阅读时把每个小节概括的内容写在每一小节前面。

B.没小节内容概括出来了,用“//”给课文分层。

C.交流汇报。a.说每个段的意思。B.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板书:关系密切)

5、说一说课文介绍了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

教师:概括起来讲,课文围绕太阳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太阳的特点,二是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下面我们来深入学习介绍太阳特点的这部分课文。

2、学生小组合作找数字填写表格。

3、交流反馈。

①交流“远”的特点:

a.师:我们知道太阳离我们居住的地球很远很远,那到底有多远呢?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它说清楚的呢?请从课文中找出句子读给大家听。

“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c.师:这样写好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通过数字来进行具体说明,这些数字要精确、有科学依据。用人们熟悉的例子来说明,学生很容易理解)

太阳离我们那么远,我们依然每天享受着它给我们带来的光明和温暖,那是为什么呢?

②交流“大”、“热”的特点:

c.“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列数字)

小结:作者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A.太阳虽然大,但因为远,所以看起来小。

B.太阳虽然热,但因为远,所以烧不死地球上的生物。

C.因为太阳大,所以整个地球都照得到。

D. 因为太阳热,又离我们远,所以太阳光使我们感到温暖。

师:我们今后在说明事物时要注意学习运用这些方法,让它们为我们写作时所要表达的情感做助手,真正让读得人,有所感悟和回味。来我们流利地读一读这部分内容。

四、运用方法,写“广场”

1.、出示小练笔要求:模仿文中的写作方法,把“这广场真大啊!”这个句子写具体。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2、 出示例文,说说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远、大、热得特点。作者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进行说明。学习了这些说明方法,老师希望在今后的写作中,同学们可以运用说明方法,让自己写的东西更具体,更完整。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目标:

1、学习第4-8段,了解 人类和太阳的密切关系。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介绍了太阳的哪些特点?

3、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太阳与人的关系是怎样密切的。

出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指名读)

师:可见,我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太阳带来的。也就是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2)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自读情况。

(3)选代表交流汇报。

课文是从太阳同动植物、同人类生活的关系、太阳同气象的关系以及太阳同防治疾病的关系这几方面来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

①第四自然段讲太阳和动植物及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太阳与动植物的关系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明的:“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了……、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

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从吃的、穿的、烧的三个方面举例进行说明的。

②第五、六自然段讲太阳和气象的关系,是通过云、雨、雪、风的形成来说明的。

③第七自然段讲了太阳和防治疾病的关系。

④第八自然段总起来说太阳和人类的关系。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的。

第一句“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这是从正面说。

第二句“如果没有太阳……自然也不会有人”。这是从反面说。

在从正反两个方面说的基础上,又把上面所有的内容归结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理解。)

(1)阅读课后“资料袋”的内容。

(2)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太阳的资料。

(1)《太阳》这篇课文集中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是从它具有的特征和它与地球的关系两方面来具体讲的。这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太阳与人的密切关系。没有太阳就没有生物、动物、植物、人类,没有风霜雨雪,就没有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2)学习这篇课文也使我们懂得了怎样阅读说明文。说明文在写作方法上是“一节一意”、“段意概括”,常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来说明事物的实质和因果关系。所以在阅读时,要运用这些方法,帮助我们读懂、写好说明文。

五、作业布置:

(2)课外阅读有关太阳的知识,可阅读书籍,也可网上测览。

(3)抄写文中优美的语句。

特点       大  --  列数字   作比较           没有太阳

热  --   列数字   打比方          没有美丽可爱的世界

太阳               动、植物  、人类生活需要太阳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

19页例1

教学目标:

1.经历分小棒地过程理解合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地计算顺序和商地定位方法。

2.学会一位数除法(被除数每一位商地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地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以表内除法的笔算、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口算基础上,进行一位数两位数(被除数每一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笔算除法。

教学难点:

着重帮助学生理解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哪一位上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120梅4=答案280梅7=答案300梅6=答案540梅9=答案24梅2=答案84梅4=答案

问:24梅2时是怎样想的?

2、竖式计算

8梅4=答案25梅5=答案64梅8=答案65梅9=答案

二、新授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画面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口述,编一除法应用题。

2、出示板书例1,求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你会列式计算吗?

3、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果用竖式计算你会吗?(教师巡视指导)

5、让板书的学生说说理由。根据他的回答,同学们用小棒代替书,分一分。看看他这样计算与思考对吗?

6、师讲解竖式除法的步骤和关键。

7、试一试(抽学生黑板上做)

36梅3=答案68梅2=答案84梅4=答案78梅3=答案

三、巩固练习

第21页第2题。前两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在教学例1中,侧重于让学生了解除法笔算顺序和商的书写位置。可太注重书写格式,把对算理的理解教学放的弱了点,有些孩子对这样的书写理解比较模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