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零思考方案网网站!

长征日记范文

2024-01-04
长征日记

长征日记。

我们为您挑选的“长征日记”一定符合您的预期。写文档可能不是大家的长项,但所需范文的数量正在增加。通过阅读优秀范文,我们能够熟练地处理各种材料,并在写作范文时优先考虑从何处入手。

长征日记 篇1

星期五,学而思举行了学期末考试。上午10:40,我们考场的学生都进入了战斗状态。到了负一楼,一个挤着一个的家长如潮水般涌了过来,每个人哈出的二氧化碳,都让我感觉要窒息——实在是太闷、太热了!当我们考场可以出去时,我们立即冲进“战场”,寻找自己的父母。我好不容易挤出这人流,当看到妈妈时,我奋力冲出了“沙场”。

“我们走回家呗,锻炼锻炼。”刚出同曦大厦,妈妈就对我说。“什么?走回去?”我都快吓死了,从这儿回家至少有5千米之远!但我又不想让妈妈说我懒,于是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好吧好吧,走吧。”

大家可能要问,好好的,为什么要走路回家?那是因为今天早上的电梯。早上,我将要赶赴“战场”,摁下电梯才知道电梯坏了。我们家的电动车停在楼上,不可能搬下去,但要怎么走呢?早上,我是风尘仆仆地坐出租车来的。

刚开始走的时候,到还觉得蛮轻松的。但快要走到黄金海岸时,太阳当空照,晒死人了,我感觉这路真的越走越长,永远都走不完。而这时,行程只完成了三分之一而已。

快到万达时,妈妈带我从旁边的小公园绕过去。小公园里很阴凉,到处都是水塘。虽然是初夏,但还是有睡莲在塘中开放。一朵一朵,雪白雪白,一看就让人清爽。睡莲一朵虽不有荷花开得好看,但也令人心旷神怡,特别是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更是让我完全放放松下起来了。走着走着,有一方水塘里开着荷花。那荷叶一簇簇的,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中间夹着同色的荷花苞,要不仔细瞧,还真看不出这“捉迷藏的高手”哩!

走出小公园,喝了一杯柚子冰茶,斗志又在燃烧呢。走完这5千米,我的脚都快废了。当初红军是怎么走过二万五千里路的啊?

长征日记 篇2

3月30日 龙市镇 晴

山茫茫,雾朦朦。今天早上,我们一行在井冈山市宣传部萧国祥同志的带领下,驱车前往龙市镇,也就是昔日的宁冈县——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会师的地方。

一路上,大雾。等到下了山,才隐约看到路边一块一块的油菜田地。不时的,有人牵着水牛从田边走过。我心里暗自揣想,今天的龙市镇是什么样子的呢?

龙市镇即原来的宁冈县,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与原井冈山市合并组建新的井冈山市。宁冈县改为龙市镇。

多少年过去了,今天的龙市镇早就不是往日宁冈县小县城的.模样了,但是,进入这座充满了现代化气息的镇上,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烈士纪念馆”到“井冈山纪念碑”还有“烈士陵园”,以及那数不清的以“会师”命名的道路酒馆,让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一股浓烈的红军气息,仿佛70多年前红军根本就没有离开过。镇长林道喜向我们介绍,现如今,全镇已经形成了以盛产芙蓉李、柰李、柑桔等绿色农副产品的农业产业。特别是工业,近几年来,龙市镇全力建设井冈山瓷城。由于思想、措施、服务到位,瓷城建设稳步前进,先后有十多家陶瓷加工企业落户瓷城,主要生产碗、盘、杯等日用瓷,总投资超过了1个亿,日产瓷器100多万件,年产值可达到2个亿。就是这个瓷城,解决了5000多名剩余劳动力和企业下岗工人,切实增加了人们的收入。全镇交通便利,通讯发达,319国道和龙白公路等二级公路穿境而过,电信、电视网络覆盖了全镇。就2004年,龙市镇的人均收入达到了,人们的腰包鼓了起来,盖上了新房,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行走在这个高楼耸立的镇上,不禁感慨万千,是啊,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几代人流血流汗,艰苦奋斗,凭借着当年井冈山的革命精神,硬是把龙市镇变了个样。

长征日记 篇3

长征路上的故事

漫漫岁月,如同一个年轮。年轻人走向新时代---和平时代。可是很多人一定也忘记了那些在战争年代的先辈们,为了我们这些青年的未来和和平,他们赔上了尊严、赌上了财富,也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而我看了《开学第一课》后知道了先辈的不容易,就知道了他们长征路上的故事。

红军长征时,有一个年龄不到14岁的小孩子,参加了八路军,也是第一次遇见了杨政委。杨政委很有善心,叫他到杨政委的警卫班当班长。经常就和杨政委一起吃饭、睡觉、说话、干活。杨政委每次都临危不惧地照顾他,他们从小就吃饭只用一个碗。一个碗内有一些炒面,他们那时都没有筛子,所以,他们就用水合着炒面。杨政委吃一口,梁少也就吃一口,他们几乎吃饭每次都像这样你一口、我一口。而那个碗也是你用了三年、我再用,一起就这样三年了。最后,杨政委在一次大战中出去打伏就叫梁少,带着那两匹马和最后的面去那座山上,梁少去办了。可没有想到杨政委去打仗没能成功归来,而牺牲了。这让梁少十分伤心,因为一个已经三年多相处、一个就像父亲的人,离开了!

看完《开学第一课》以后,我想慢慢也变得勇敢起来。真想去长征纪念馆去看看,更近距离的感知先辈们的不容易。

长征日记 篇4

4月4日 瑞金沙洲坝 晴

今天在瑞金沙洲坝采访的时候,就听说有位毛泽东给取得名字的老人——杨大毛就住在村上,我们便寻路找了去。

初见这位老人,只见他面庞消瘦却很精神,上身穿一件泛灰的旧军装,挽着裤腿,穿一双凉鞋,右手提着锄头,刚从地里回来。不等坐稳,就向我们说起了当年的事,“那是1933年吧,我只有两岁,5月份,毛主席给我起的名字”,提起名字的事儿,老人一脸的自豪,“当时我还不记事,好多都是听上辈们说的。那时侯穷噢,有首歌谣:‘有女莫嫁沙洲坝,无食无衣洗手帕’,说的便是我们这里啊,我母亲就曾经要过三年饭……”

听老人说,那时候人们都很穷,农民耕地少,饭吃不饱,困难的时候,竟然还要吃树皮和糠秕,还没有衣服穿。随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和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的召开,土地革命不断深入,苏维埃政府领导组织成立了帮工组、耕田队、犁牛合作社等各种互助组织与当地农民一起开垦荒地,种粮食、栽大豆。一时间农民那紧锁的眉头展开了,不再愁没有耕牛,没有劳力了,你帮我,我帮你,家家户户喜气洋洋,互助合作热火朝天。

1933年9月份,当毛泽东看到人们吃的都是池塘水,还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时,便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红井。从此以后,沙洲坝人就告别了肮脏的池塘水,喝上了井水。

说到现在,老人杨大毛指着院里的鸡鸭对我们说:“现在比那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啊,孩子们都有工作,我跟老伴也住在了新村里,喂了鸡还有鸭子,生活蛮好!”。

是啊,走在街上,一排排整齐的住房,大树下玩耍的孩童,还有村庄周围各种工厂等等无不向我们展示着这个红色故都的魅力以及人民的力量。

那村头上的红井,如今已被人们用栅栏围了起来,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井水清澈而沁人心脾,来参观的游客都要尝一尝。睹物思人,伟人亲民爱民的风姿留在了井上,昭泽后人。如今,当地人们也不再去红井挑水喝了,还在周围建起了水产养殖基地和瓶装饮用水厂。可它作为历史的印迹,其精神之作在,将永不改变。我想,这红军走过的地方,停留过的地方,不仅仅是在那里与人们共同劳作、流汗、打敌人、闹革命,更重要的是给人们留下了一粒粒种子,这种子发芽、开花、结果,养育了今天这片土地上千千万万的儿女们。

长征日记 篇5

4月25日 兴安界首 多云

到今日为止,我们出来已有一个月了,三个人都有些想家。在此行之前,我只是能从书本上了解一些有关长征的历史,而今日,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重新走过时,最多的,我感受到的是新奇和惊叹。一处处旧址、博物馆,在向我们展示着历史,让我们这些后人感受到红军长征脚步的艰辛与坚定。

下午到达兴安。红军当年在兴安县界首镇突破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打了湘江战役。1934年11月,中央红军在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后,进入广西。蒋介石急调30万人马,在广西境内湘江沿线的兴安、全州、灌阳一带,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妄图全歼红军于湘江东岸。为突破敌人防线,广大红军指战员血战七天七夜,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最后成功掩护红军主力撤退。湘江一战,有4万多红军牺牲,损伤惨重。

我们把车停在了湘江边上,寻找当年红军渡江的地方。望着那滚滚向前的江水,听着当地同志的讲述,湘江血战的硝烟,又从眼前袅袅飘过……

长征日记 篇6

几十年前,我从开封徒步走到了兰考。那时,徒步长征的队伍很多,多则几十人,少则几个人,我还见过一个人的,扛着一面大旗,那勇气真令人钦佩。

当时我十二三岁,上小学五六年级。有同学提议,我们也去串联吧,马上有不少人响应。那时候全国都在学焦裕禄,跟焦裕禄一起出名的自然是兰考,而且兰考离开封也近。大家商量好以后,第二天一大早就到学校门口集合。报名时有20多人,集合时只剩下十几个人。11月份的天气开始冷了,一些家长怕孩子冻着给孩子套上了自己的棉衣,说夜里可以当被子盖。其中一个女同学穿的是她奶奶的大襟棉袄,又胖又长,看上去滑稽可笑。一群孩子就这样揣着几块儿干馍、身无分文地上路了。我们这支队伍没有军装,没有红旗,没有袖章,按照大人们指点的路线,沿着铁路一直往东走。幼小的年龄加上各种长长短短的服装,像一群难民,夹杂在“正规军”的队伍里,显得那么灰暗和弱小。

走出开封不远,有人就后悔了,想家了。有哭鼻子的,有坐在地上赖着不走的,吵着脚疼腿累要回去。最后只剩下6个人,我在其中。因此我觉得自己做什么事都有韧性。我们这6个意志坚定者走了两天,终于走到了兰考,每个人的`脚上都打了泡。

兰考因焦裕禄而闻名,各地的人都拥向那里,一时人满为患。政府机关、学校教室都腾出来做了接待站,我们6个人跟几个高中生大姐姐同住一屋。屋里没床,地上铺着干草,大家和衣而卧。早上起来找点凉水胡乱抹一把脸,就去找吃的。在一个政府大院改成的接待处,有农民模样的几个厨师不停地蒸馍、搅面汤。我们从大筐里拿了馍吃了,又喝点汤,没有菜,主食管饱,随便谁去吃都行。之后的一天三顿饭我们都去那里解决。现在想起来,兰考那样一个穷县,怎能扛得住这样的折腾?

在兰考待了两天,同屋的姐姐说她们要走了,下一个目的地是延安。延安,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但除了我,其余5个人没一个人敢去。如果我不要命地跟了去,只会成为大家的累赘,这是我长大后才明白的。

那次远足是我唯一的一次,也是印象最深的一次,以后我再没走过那么远的路。

长征日记 篇7

长征手抄报

今天,我收看了央视一套9月1日晚播出的《开学第一课》,为我们翻开了历史的画卷,让我们重温那个风雨交加的年代,那个谱写着传奇的年代。

在开头,主持人给我们讲了一篇故事《三棵柳树》。这篇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候德明的小男孩,跟着一些红军长征。在长征途中,他把一枝柳枝摘了下来。在途中,因为他生病了,所以红军把他留在了当地,让当地的人照顾他。在那里,他看见了一片沙漠。于是,他把手中的那一枝柳枝插在了沙漠上。过了很久,那片沙漠长出了三棵柳树。

柳树的生命是极其顽强的,我们红军就像柳树,他们经过了两万里长征。那些路都是他们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走出来的。在长征的路上,他们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险阻。一路上牺牲了许许多多的战士。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在《开学第一课》中,我看到了几位差不多100岁高龄的老人,他们在80年前曾经历过长征,曾经身强力壮的他们,如今却已是白发苍苍了。

在播放中,我还看到了曾经长征中的收音员,如今也是白发苍苍。在当时,他们只能靠小小的电台获取消息,那些消息是极其重要的,电文也是万万不可泄露的,因为那关系到每个红军的生命。

长征,是一部中国工农红军艰苦卓绝的战争史书;长征,更是一座中国革命史上的不朽丰碑!

我们从红军长征中收获坚强、勇敢、顽强、智慧、团结、自信。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长征日记 篇8

长征给我的感悟-随笔400字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页叫做长征。在长征的过程中,中央红军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期间经过了11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大河,行程约两万五千里,人数从十万一下子锐减到了三万人。

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呀,足足有7万名中国工农红军牺牲在了长征的途中。他们是在战友牺牲的悲伤中走完的,无论是翻越万年雪山,还是走过了荒无人烟的草地,他们都始终抱着一个信念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我必须坚持下去。在那段日子里,他们只能吃草根,啃树皮,虽然有许多人冻死、饿死,可红军还是坚持了下去,正是这种精神让那革命的火种保留了下来。

看看我们这些娇生惯养的孩子,有许多孩子都是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的,连一点苦都没吃过,更别说吃草根、啃树皮了。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我们应该更多地磨练自己,锻炼自己,长大了才能为祖国效力,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

长征日记 篇9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长征精神

有人说长征是勤劳的人们用汗水和鲜血组合成的奇妙的画卷;有人说长征是历史上举世文明的事情,是不可能有第二次的事情;有人说能在长征中活下来的人是十分了不起的,在饥饿、寒冷等各种自然环境下生存下来是非常难得的;是啊,长征是我们现在的人不可能做到的。

在《开学第一课》里,我认识了对梁天文照护得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的杨政委,每天都要背着重重的发电机的通报员胡正先和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用锯子锯掉自己的胳膊的贺龙等人,都是我们应该敬佩的长征英雄。

在《开学第一课》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课的胡正先先生。胡正先先生的一个小故事让我感慨万千,当通讯兵的胡正先的头上一直要挂有两颗电池,走着走着,忽然他掉到了三四米深的坑里,他惊奇的发现坑里竟然有一袋粮食和两条黄金!这是多么大的诱惑!可是胡正先并没有理它们,而是找他掉的电池。如果是我,我一定会拿着粮食,拿着金条走人,根本不会找电池。因为他知道他身为通讯员的使命,他是那样有责任感,我应该学习胡正先先生那样的精神!

长征是那样的辛苦,但是红军做到了!怪不得伟大的毛主席会写一首诗来赞红军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如果没有红军,我们就没有现在的美好生活,红军为了让我们过上现在这样的生活,牺牲了多少人马啊!所以我希望大家,一起真心地感谢红军吧!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学习红军锲而不舍的精神,坚贞不屈的品德!为我们自己的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