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零思考方案网网站!

五年级品德工作计划通用

2023-01-18
五年级工作计划

五年级工作计划。

零思考方案网相关专题:“五年级工作计划”。

为了让自己的工作质量完成到最好,我们可以脚踏实地地写一份工作计划。用心制定一份工作计划,无形之中也展现了积极的工作态度。制定工作计划时有哪些要特别注意的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五年级品德工作计划,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五年级品德工作计划 篇1

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

教材分析: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高年段学习的教材,本册教材在体现《品德与社会》中、高年级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内容更加深刻,学习视野更加开阔。

(二)教材内容的综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导学生综合学习。

(三)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来统领历史和地理内容的学习。

(四)重视史地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材选择认识社会的几对基本概念,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选择有关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主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内容方面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学习主题。穿梭出“体验式”“研讨式”“探究式”的学习特点,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强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运用儿童的语言,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充分发挥图画、照片等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启发性。

教学目标: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能够初步识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

3、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一些基本的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策略:

因为教材已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教学中可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

1、对话教学策略。 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

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

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 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一锅煮”的误区。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教学进度

一到三单元每个小节一个课时,四五单元每个小节两个课时。

五年级品德工作计划 篇2

2016春季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新盈安全小学傅爱民

一、教材特点:

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五上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教育性。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例如第四单元《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从而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策略

因为教材已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教学中可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

1、对话教学策略。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一锅煮”的误区。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五年级品德工作计划 篇3

2014—2015年第二学期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学生有着良好的思想素质。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高年段最后一年学习的教材,本册教材在体现《品德与社会》中、高年级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内容更加深刻,学习视野更加开阔。

(二)教材内容的综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导学生综合学习。

(三)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来统领历史和地理内容的学习。

(四)重视史地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材选择认识社会的几对基本概念,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选择有关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主题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内容方面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学习主题。穿梭出“体验式”“研讨式”“探究式”的学习特点,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强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运用儿童的语言,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充分发挥图画、照片等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启发性。

三、学习目标

1 、 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 、能力:能够初步识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

3 、知识: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一些基本的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四、教学策略

1 、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 、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己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

3 、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 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 、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和学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 、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

工作计划, 积极参与, 现实生活, 价值观, 高年级

五年级品德工作计划 篇4

一、教材分析

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标,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学要求

1.在“物”与“人”的内在联结中,达到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以实现儿童完整的人格的课程服务。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做人。

2.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

3.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4.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措施

1.见物及人,以物及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力图在物和人的内在联结中,达到品德课和社会课的综合,以实现培养儿童的完整人格的课程任务。

2.在生活事实中辨析价值。向儿童展示在他们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实,在引导儿童了解这些事实的同时,着力于提示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可能产生的意义和价值。

3.当代生活与历史的链接,让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发展与教育,努力使儿童遭遇到的现代生活与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相链接。

4.在个体经验中融入人类的经验,注重学生自己的观察、调查、探索、感受、体验等个体以验的环节,促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实现自我的人格建构。

四、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1科技带给我们什么2社会文明大家谈3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4学会拒绝5不能忘记的屈辱6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7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为8站起来的中国人9日益富强的祖国10告别贫困奔小康11打开国门,走向世界12到周边去看看13环球旅行去14文化采风15往后复习

五年级品德工作计划 篇5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材分析

1、教育性

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

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

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

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例如第四单元《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从而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走进家庭深处,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

2、引导儿童进入公共生活,探索中国公民教育的范式。

3、呈现历史的“人化”,引导儿童走进历史。

4、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

5、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

6、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四、教材重点难点重点:

“走出深重的历史灾难”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学期在本课程中出现与原有历史教材设计有很大的区别,注重呈现历史细节,让历史人站在儿童面前,与儿童对话,本主题旨在引领儿童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走近历史,在自己生活中找到历史文化的足迹,引起他们与之交往的愿望和冲动,表现出对祖国地理、历史发展状况的尊重、关注,并引以为光荣和骄傲。

五、教学措施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 进一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 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5、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就力求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六、课时安排

每周两课,其间也可安排一些劳动、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

七、本册教学时间安排

1、第一单元 9 教时

2、第二单元 9 教时

3、第三单元 12 教时

4、第四单元 10教时

五年级品德工作计划 篇6

2013年春浙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第一周 了解教材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第二周 第一单元 文明古国的荣辱1从四大发明说起 2课时

1.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知道造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等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了解京杭运河的作用和意义。

3.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重点: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难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学生 搜集我国古代发明创造的故事。 搜集关于京杭大运河的资料,包括照片、文字等。

第三周 2圆明园在哭泣 2课时

1.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过程,知道近代以来世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信念。

2.知道林则徐和邓世昌等民族英雄,培养民族精神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重点:了解近代中国有与政府的腐败,给侵略者以可乘之机,致使国土流失、民不聊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难点: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 教师: 准备相关课件

学生 : 搜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如介绍景点、珍宝的文字图片等)。

第四周 3悲愤的吼声 2课时

1.知道日本帝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屈辱。

2.知道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典型事迹。

3.爱戴革命先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重点:了解中国近代的这段屈辱史,知道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用鲜血换来的,因此对革命先辈产生爱戴之情。

难点:能够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学生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和面对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是怎么奋起反抗的。搜集抗日战争中的典型战役和抗战英雄故事。

第五周 第二单元 富国强民之路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课时

1.初步了解辛亥革命、第一次党代会、南昌起义、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国大典等重大历史事件。

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的英勇事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国人民解放军,热爱独立自主的新中国的情感。

3.了解建国以来新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4.爱戴革命领袖,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重难点: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的英勇事例;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能爱戴革命领袖,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教师:搜集辛亥革命、第一次党代会、南昌起义、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国大典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相关资料。

学生:了解长征故事。

第七周 2春天的故事2课时

⒈知道是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知道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同志,敬仰并怀念他。

⒉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情感。

重点: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为国家的强大而感到自豪。

难点:初步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基本措施,知道改革开放使我国从此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学生:搜集我国5个经济特区以及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相关资料,了解它们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八周 3走进新时代2课时

1.了解新时期我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感到骄傲和自豪。

2.知道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树立信心,为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

重点:了解新时期我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感到骄傲和自豪。

难点:树立信心,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为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和资料。

第十周 第三单元巨龙腾飞 1高峡出平湖 2课时

1.了解三代伟人提出的梦想与实现的原因。

2.了解三峡工程的概况,知道三峡工程是祖国建设的一项伟大成就,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功能。

3.引导学生关注三峡工程,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了解长江三峡工程的概况。

难点:让学生理解三峡船闸通航的过程。

教师:搜集、了解长江三峡洪水泛滥的原因;几代中国领导人为根治长江水患所做出的努力;三峡工程的概况,及其造福人民的相关资料。

学生:了解修筑长江三峡的意义。

第十一周 2西部大开发 2课时

1.知道西部地区所包括的12个省、市、自治区,了解西部风景的优美,蕴藏着宝贵的自然资源,懂得开发西部是为了协调东西部平衡发展,其最终目的是真正实现全中国共同富裕。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能为西部建设出谋划策。

3.激发学生关注西部大开发的热情。

重点:看地图,知道西部大开发所包括的12个省、市、自治区。

难点:西部大开发关系到我国东西部协调发展和真正实现全中国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

学生搜集有关西部风光和西部丰富资源相关资料,对西部地区有初步的认识。

第十二周 3 日新月异的交通 2课时

1.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交通,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2.知道交通工具各有特点,交通工具的发展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3.了解全国交通的快速发展,知道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建设,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 重点:知道交通工具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

难点:学会使用交通图。 学生完成省交通变化的调查表。

第十三周 第四单元生活在地球村 1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课时

1.了解中国步入全球化发展道路、走向世界的曲折历程。

2.知道对外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策,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感受经济全球化给国家建设、人们生活带来的发展与变化。

3.关心祖国建设与发展,初步具备社会责任意识与开放的国际意识。

重点: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难点:使学生自觉做到关心祖国的建设与发展。

学生调查中国进出口商品的情况。

第十四周 2 国际组织 2课时

1. 知道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APEC等国际组织的名称,认识这些组织的标志。

2.初步了解这些国际组织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重点:知道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名称,认识这些组织的标志。

难点:初步了解各国际组织的作用。

教师搜集各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图片。

学生了解有关国际组织的资料,调查当前形势下国际组织所起的作用。教学, 品德, 工作计划

五年级品德工作计划 篇7

2013年新未来教育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五年的品德学习,学生已能得到很多知识,还能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学会正确地观察自然、认识自我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小学生。本学期,我们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有效开展学习和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思想进步与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六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好的一个家》、第二单元为《壮丽的山河》、第三单元为《祖国各地的环境与生活》、第四单元为《各族人民一家亲》、第五单元为《自然灾害与救助》、第六单元为《珍惜自己的生命》。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教学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性、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心情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在教学中,我将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学习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我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形成道德认识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辩析导行”十分重要。我会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我们的祖国,了解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中国地理环境的差异,认识我国的行政区域及其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

2、通过了解祖国壮丽的山山水水,中国主要的河流及其分布,感染学生,让学生热爱祖国的山和水,有兴趣了解更多关于祖国山河的知识。

3、了解祖国各地的环境与生活,明白地区的差异是造成各地环境和生活差异的重要原因,了解环境差异带来的风土人情,教育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美丽富饶的祖国。

4、中国是56个民族汇聚一体的大家庭,了解我国人口的分布,认识每个民族服饰等的差异,了解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住房的特点和有趣的节日,体会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让学生知道,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是祖国繁荣富强的关键。教育学生从小树立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好思想,好风尚。

5、认识自然灾害的种类,以及自然灾害的救护措施,联系生活中发生的自然灾害,体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这些词语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爱心,积极加入到慈善事业中,奉献自己的爱心,关爱生命,关爱社会。

6、了解生命的诞生及艰辛的成长过程,懂得生命的真正价值,分辨哪些是不良习惯,拒绝不良习惯,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民族,热爱祖国,关爱生命”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在本课程中出现与原有历史教材设计有很大的区别,注重从实际出发,了解祖国的发展变化,本主题旨在引领儿童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了解中国,热爱中国,引起他们与之交往的愿望和冲动,表现出对祖国发展和民族兴旺的尊重、关注,并引以为光荣和骄傲,从而激发学生为祖国未来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和行动。

五、教学措施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教材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进一步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5、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就力求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教学进度

周次 起迄月日 教学内容 课时

预备 3月1日

3月2日 学生报到

检查寒假作业

1 3月5日

3月9日 1、祖国有多大

2、首都北京 2

2 3月12日

3月16日 3、香港和澳门

4、宝岛台湾 2

3 3月19日

3月23日 5、我们的母亲河 2

4 3月26日

3月30日 6、祖国名山知多少 2

5 4月2日

4月6日 7、走上黄土高坡 2

6 4月9日

4月13日 8、登上世界屋脊 2

7 4月16日

4月20日 9、走进东北黑土地 2

8 4月23日

4月27日 10、享受热带风光 2

9 4月30日

5月4日 期中复习 2

10 5月7日

5月11日 期中检测 2

11 5月14日

5月18日 11、大家庭里的成员 2

12 5月21日

5月25日 12、多彩的民族风情 2

13 5月28日

6月1日 13、各族人民大团结 2

14 6月4日

6月8日 14、自然灾害得到威力 2

15 6月11日

6月15日 15、灾难之中的救护 2

16 6月18日

6月22日 16、生命只有一次

17、拒绝不良习惯 2

17 6月24日

6月29日 18、远离毒品

19、快乐的生活 2

18 7月2日

7月6日 复习

19 7月9日

7月13日 复习教学, 教育, 工作计划

五年级品德工作计划 篇8

2013年第二学期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简析。

五(1)共有学生43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19人。这些学生天真活泼,反应敏捷,充满好奇心,他们正处于向独立性、反主性过度的年龄,他们已基本掌握日常礼仪,懂得尊敬师长,热爱劳动,关心集体。虽说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但毕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阅历浅,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思想处于波动状态,极需要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因此思品课教学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所以我尝试以动情的话语,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

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1、引导学生走进家庭深处,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

2、引导儿童走进公共生活,探索中国公民教育的范式

3、“历史”的人化,引导儿童走进历史

(1)让“历史人”站在儿童面前,与儿童对话

(2)呈现历史细节

(3)历史与现实的对接

(二)体系结构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在下册相应编制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的权利和责任”、“走出深重的灾难(上、下)”四个单元,共13课,共35课时。

(三)教材特色

本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色:

1、教育性

2、综合性

3、参与性

4、直观性

三、学期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父母的难处,主动为他们分忧;懂得家庭中也会出现一些麻烦事,体会到自己是家庭中重要的成员和家庭生活的重要参与者,应该正确对待家中的烦恼,为家庭幸福尽自己的力量;学会反思与父母形成隔阂的原因,学会一些父母沟通、交流的方法;正视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学会克服困难,成为一个对自己、家庭、国家未来负责的公民。

2、了解国家公务员的工作职责,培养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热情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了解共和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及有关儿童权益的有关法律,增强国家观念和法律意识,培养公民意识。

3、了解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追求先进、摈弃落后、热爱祖国的情感;了解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奋发有为、立志为国的理想;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伟大、正确的党,一切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军队的思想情感。

4、充分认识和了解日本侵略者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了解惨痛的历史事件,了解在国家面临亡国、中华民族处于危难的时刻,无数中华儿女,不分男女老少,主动勇敢地投身到抗战的前线,用生命筑起了一道道牢固的血肉长城,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之心,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奋斗的曲折历程和取得的重要成就,懂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始,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四、各单元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

1、引导学生走进家庭深处,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

2、让学生体会到在接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也要有回报父母的意识。

3、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和挫折

第二单元

1、引导儿童进入公共生活,探索中国公民教育的范式。

2、在行动上依法、用法,能够依法享有自己正当的权利,依法来保护自己,尽自己的义务。

3、知道权利和义务对于每个公民来说,都是一致的。

第三单元

1、了解革命先辈不畏强暴、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

2、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奋发向上的理想。

3、激发学生追求先进、摈弃落后、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四单元

1、加强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和爱国主义教育。

2、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懂得国家兴亡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命运。

3、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情、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故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1)以趣激情,导入新课。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以趣激情的导课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2)知中生情,学文明理。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认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爱之切”,因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3)情理交融,辨析导行。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知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辨析导行”十分重要。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良好的思想品德体现于具体的道德实践,思想品德课还必须安排一定时间供学生实践,在导行训练和实践中,让学生不仅巩固道德认知,培养道德行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要热情鼓励、积极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情感体验,从而顺利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六、教学进度(如下表)

教学, 品德, 工作计划

五年级品德工作计划 篇9

未来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一、 上学期学生成绩情况:

本年级共有学生22,男生8人,女生14人。多数学生思想积极、热爱生活。部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差,有些学生作业拖拉,字写得比较差。上课时,不爱动脑、动笔,需要不断督促。

二、 本册教材的教学任务、要求及重点:

教学任务、要求及重点:

本册教材共有六个单元:第一单元好大一个家;有四节教材:祖国多大、首都北京、香港和澳门、宝岛台湾;第二单元壮丽的的山河:有二节教材:我们的母亲河、祖国名山知多少;第三单元 ,有四节教材:走上黄土高坡、登上世界屋脊、走进东北黑土地、享受热带风光;第四单元各族人民一家亲,有三节教材:大家庭里的成员、多彩的民族风光、各族人民大团结;第五单元自然灾害与救助;有两节教材:自然灾害的威力;自然之中的救护;第六单元珍爱自己的生命;有四节教材:生命只有一次;拒绝不良习惯;远离毒品;快乐生活。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主题构建教科书体系;重视德育的实效性,使儿童在多元的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重视从生活中体验意义,加强合作、分享与合作;注重方法引导,追求学习方法的多元化;体现地域特色,强调个性化;把教科书做成能与儿童进行对话的文本,营造教科书的儿童文化,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义。

三、 教学措施:

(1)我们要关注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活动让学生有发现──探究的学习与体验──感悟的学习,当然,传授──给予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还是需要,甚至必要的。

(2)要克服“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的倾向,又要克服“该讲而不敢讲”的倾向。

(3)课堂教学内容不仅仅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而是回归学生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探讨的是生活中的一个范例、一个点,学生思考的是他们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一个面

(4)在课堂上,学生要调动他们全部的生活经验,投入他们的情感、表明他们的态度……这样的课堂是向学生生活开放的课堂。这样的开放是有价值的开放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开放。这样的开放是能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开放而不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放

(5)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只有真生活才会有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体验“准生活”,甚至尝试“真生活”,但我们不需要“假生活”。

(6)要深入地关照学生正在过的现实生活和有意义的未来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头上的生活”层面,我们不寻求课堂教学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在生活体验中激起学生真正的思考。

一、 教学进度: 周次 月 日 课次 课 题 教时 备 注

预备周 3月1日 至 3月2日 开学工作: 1、整顿班级; 2、发放课本及作业本; 3、召开家长会; 4、评选优秀生颁奖。

第一周 3月5日 至 3月9日 一 好大一个家 1、祖国有多大 3

第二周 3月12日 至 3月16日 2首都北京 2

第三周 3月19日 至 3月23日 3、香港和澳门 4、宝岛台湾 2 2

第四周 3月26日 至3月30日 二 壮丽的山河 1、我们的母亲河 2

第五周 4月2日至 4月6日 2、祖国名山知多少 2

第六周 4月9日 至 4月13日 三 1、走上黄土高坡 2

教学进度续一: 周次 月 日 课次 课 题 教时 备 注

第七周 4月16日 至 4月20日 2、登上世界屋脊 2

第八周 4月23日 至4月27日 3、走进东北黑土地 2

第九周 4月30日 至 5月4日 4、享受热带风光 2

第十周 5月7日 至 5月11日 四 各族人民一家亲 1、大家庭里的成员 2

第十一周 5月14日 至 5月18日 2、多彩的民族风情 2

第十二周 5月21日 至5月25日 3、各族人民大团结 2

第十三周 5月28日 至 6月1日 五 自然灾害与救助 1、自然灾害的威力 2

教学进度续二: 周次 月 日 课次 课 题 教时 备 注

第十四周 6月4日至 6月8日 2、灾害之中的威力 2

第十五周 6月11日 至6月15日 六 珍爱自己的生命 1、生命只有一次 2、拒绝不良习惯 1 1

第十六周 6月18日 至 6月22日 3、远离毒品 2

第十七周 6月25日 至6月29日 4、快乐生活 2

第十八周 7月2日 至7月6日 复习 期末考试

第十九周 7月9日 至 7月13日 放暑假

第二十周 7月16日 至 7月20日

教学, 品德, 工作计划

五年级品德工作计划 篇10

一、复习目的:

为确保思品教学质量,迎接小升初教学质量分析,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拟定本学科复习计划。

二、复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复习习远古文明,了解古代灿烂的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及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2、教育学生珍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树立良好的思想以及建立健全个人意志品质,有团队精神和大局意识。

3、明白一些基本的社会准则和做人的基本原则。

4、积极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是本学期的重点,积极指导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为教学难点。

三、 提高复习教学质量措施

a) 图文结合,进一步掌握理解课文内容;

b) 联系工作实际以及周边发生的实际事例,进行思想教育;

c) 多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观察了解社会。

四、复习安排

利用十三节课进行单元复习

a) 用三节课时间复习《我是小小主人翁》部分。理论联系实际,从正面教育入手;学法上要坚持讨论提高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正确归结考试中出现的能力题。

b) 用四节课时间复习《历史告诉我们》这一单元,记住中华远古文明灿烂的文化以及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和欧洲工业革命进展情况,记住一些重要的发明。

c) 用六节课时间复习中国近代史,重点记忆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由来和内容,以及列强对中国近代社会造成的危害和字眼片战争以来出现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实际,了解中国人民近代史上反帝反封建的经过,复习难点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历史事件。

最后另用四节课时间进行综合复习,主要进行毕业模拟考试,查漏补缺。

五年级品德工作计划 篇11

小学第十册思品教学计划

《思想品德》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发展的课程。五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一、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十三课。

二、指导思想

1、积极转变观念

(1)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

综合的课程观要求我们走出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尤其是说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积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学习中愉快地生活、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开放的课程观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意联系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官职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对教科书中提出的问题、预设的活动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目标,灵活有效地推进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我们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强调体验式、探究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尝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就要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个性发展,在基本的是非标准基础上,允许他们在多元价值中做出不同的选择;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边缘儿童”,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感受成长的愉悦。

(3)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我们的任务不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要放低姿态,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需要;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判断,不用既定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要和学生交朋友,勇于面对真实的自己,要关注生活,开阔视野,勤于学习,不断吸收时代的信息,与时惧进;对于教材倡导的教学活动,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新。

2、注意整体把握

为了体现一种儿童文化,使教材能真正成为学习喜爱的朋友,让他们愿意与教材中的儿童对话,教材中呈现的内容有很多细腻的生活场面和真实个案。然而教材中的范例只是一种提示,它并不是唯一的或最好的。因此,我们要通过这些提示去整体把握教材,既可以利用这些范例丰富学生认知和情感体验,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进行合理的取舍,或加以适当的拓展。

三、教学理念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四、附教学进度表

三月:第一至四课

四月:第五至八课

五月:第九至十二课

六月:第十三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