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零思考方案网网站!

[范文参考]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之二

2022-06-27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工作计划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我们要对自己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计划。工作计划,是用来达成目标或者完成某件事的方案,工作计划的良好制定有助于上下级之间的高效沟通,以及有效跟进、闭环。在写工作计划时需要考量哪些要素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范文参考]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之二,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一、教材简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共分四个单元:《家庭、学校和社区》、《我在学习中长大》、《我和规则交朋友》、《我的角色与责任》。每个单元下设三到四个学习主题,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教学重点

1、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关注同学,关注父母,关注自己);

2、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

2、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

二、学情简析:

本班共有23名学生,其中,从本校二年级直接升上来13人,前水峪教学点转入9人,外地转来1人。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但同时,三年级的孩子又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的预设: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2、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

3、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二)技能目标

1、珍惜时间,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舞弊。

2、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3、了解自己的态度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

(三)素质目标

1、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名誉。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3、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四)情感目标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2、

感受与同学见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

四、培优转差措施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2、从学生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五、减负提质措施

1、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2、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六、教学进度与逐周安排:

周次 教 学 内 容 授课数 备注

1《开学第一课》1课时

2第一单元家庭、学校和社区《1、我爱我的家》1课时

3《2、我们的学校》1课时

4《3、我们的社区》1课时

5第二单元我在学习中长大《1、我学会了》1课时

6国庆放假1课时国庆节

7《2、向"谁"学》1课时

8《3、做学习的主人》1课时

9《4、大家都在学》1课时

101--2单元复习2课时

111--2单元测试与讲评2课时

12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1规则在哪里》1课时

13《2规则有什么用》1课时

14《3我们给自己定规则》1课时

15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1、我是谁》1课时

16《2、我的责任》1课时

17《3、我能做好》1课时

18 3--4单元复习1课时

19 3--4单元测试与讲评1课时

20 期末复习1课时

21期末复习1课时

22期末考试1课时

03kkk.CoM小编推荐

[计划参考] 三年级体育教学计划之二


为了按照领导的指示要求,我们要对自己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计划。工作计划应该是一个连续制定跟进的过程,提前做好工作计划可以让我们有条不紊的进行工作。好的工作计划都有哪些内容?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计划参考] 三年级体育教学计划之二”,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均衡,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给予特别的指导和标准,降低要求,使他们取得好成绩。

认知能力

三年级的学生身体素质刚刚发展,活泼好动,对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充满着惊奇和兴趣。这个阶段的学生刚刚比较有系统地接触到体育活动,对形成体育兴趣爱好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态度及习惯能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对体育课热情较高,喜爱田径、球类等体育项目。 培养目标通过体育锻炼,培养信心,不畏困难的精神。让学生学会怎样锻炼,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其他

注重培养学困生自信心,完善学困生人格,积极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激励措施,让每一个学困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都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使每一个学困生都享有体育和健康。

二、全册教材分析

安排及特点 三年级教材属于水平二 主要包括: 田径运动

三年级田径包括了走,跑,跳跃,投掷等基活动能力,因此,用它锻炼三年级学生的身体,发展人体的基本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球类运动

球类运动主要包括小篮球,和足球,由于球类运动具有很强的娱乐性、丰的趣味性、激烈的对抗性、高度的技巧性、比赛热烈,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三年级学生。

本册教材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重点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学会有"一技之长",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体育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对于难点部分,对于个别技术动作应有步骤地深入分别讲解,各个突破,必要时要引用图表、数据、事例等,帮助学生对难点部分加深理解,也可用形象的比喻。例如做体操支撑跳跃时,学生往往推手很慢要求学生迅速有力的推离器械,可把器械比喻成一块烫手的铁板,手碰后必须立即推离,从而建立快速有力的推手动作概念,提高了练习效果。

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程理念,你准备如何科学、灵活地使用好教材 传统的教学形式是教师教,学生被动学,教师主宰课堂教学的一切,学生只是一个盛放知识的容器。现在,我们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先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主动的学习中,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创新精神与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在体育课上,我会让学生以体育活动的形式,表现突发事件。如"忽然间遇上倾盆大雨"的场面,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最好不要雷同。可以想象学生的思维空间是多么广阔,他们会做出多种应对措施,他们的力量、速度、弹跳会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且给了他们一个极好的自我表现的机会。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谈。 三年级的学生在体育课中主要掌握达到水平二的要求,利用课改思路充分体现课改精神,本学期目标共分五个领域。

一、运动参与目标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能够参与运动动作的学习,主动观察和评级同伴的运动动作

二、运动技能目标知道所练习运动项目的术语,获运动基础知识,能观看体育比赛,能自己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了解安全的运动方法,如穿着合适的服装运动,跳跃时用正确的姿势着地,摔倒时的自我保护等,正确应对运动中遇到的粗暴行为和危险。

三、身体健康目标生能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能够用正确的身体姿势进行学习,运动和生活,具有关注身体健康的意识,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了解从事体育活动时的营养卫生常识。

四、心理健康目标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能够体验身体健康状况变化时的心理感受,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正确对待生长发育和运动能力弱可能带来的心理问题。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知道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节情绪,形成克服困的坚强意志品质,敢于进行难度较大的体育活动。

五、社会适应目标能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对弱者的尊重与关爱,能表现出与社区活动的联系,了解体育与健康资源,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学生能自己从报刊中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知道附近的体育场所及其用途。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一: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打造 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例如,今天的儿童在早期的社会性生活中,由于自我中心的存在以及家庭中容易出现的放纵,使得一部分儿童自认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规则意识比较模糊。随着集体生活与合作活动的逐步拓展,以及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学会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又如,目前我国有残疾人6000多万,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今天帮助残疾人,支持、搞好残疾人事业,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只知受爱,不知爱人,只知索取,不知奉献,人与人之间不能互相互相尊重。面对与自己不一样的残疾人,他们可能会觉得好笑,有时甚至会嘲笑、瞧不起,还可能会戏弄残疾人。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学生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具有同情心与爱心,并让学生乐意努力去帮助他们。

此外,四年级的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的接触也日益频繁,独立活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学生从平时亲身经历的事实中理解生活与交通运输业的双向关系,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社会知识,从而更好地去适应生活和创造未来。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 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

2)、教学目标:

1. 通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并愿意向他们学习;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通过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从了解日常生活中工农业产品入手,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了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知道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知道各行各业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知道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刺激生产的发展;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3. 通过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了解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情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4. 通过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讲究通信道德,遵守有关通信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2.通过给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动,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3.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的情况。

4.联系身边的实际事例,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调查,知道现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特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使用相应的通信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四、教学措施: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3.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4.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五、教学安排:(略)

[计划参考]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三年级汇集七篇


按照单位领导的工作安排,我们应该认真写一份下一阶段工作计划,所以财务的计划要顾全大局,服从领导的安排为经营目标实现增长服务。那我们应该如何来写一份工作计划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计划参考]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三年级汇集七篇,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三年级 篇1

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学习这一门课程,能积极投入到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目标要求:

1.通过“说说我自己”的学习,引导学生对自己能够有一个比较初步的正确的认识。正确对待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自己的信心,做事情能够持之以恒。

2.通过“我与家庭”的学习,主要让学生认识自己生活的家庭成员,引导他们尊重家长,与家庭成员搞好关系。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要和邻里和睦相处,搞好关系,要注意保护自己,做一个聪明的、让人喜爱的孩子。

3.通过“我们的学校生活”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了解有关学校的常识与规则,使他们具有一定的集体观念、礼让精神、互助精神,引导学生尊敬师长、关心集体、爱护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生活,适应社会,为他们逐步具备参与现代生活的能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2.通过学习、实践体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进行创造的潜能。

3.将品德、行为规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主题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社会性获得良好发展。

教学难点:

注意教材内容和多种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学进度:

三个单元15课计划安排32课时。

第一单元 说说我自己

1.认识我自己 2课时

2.我的兴趣特长 2课时

3.爱爱护自己的名誉 2课时

4.我在进步 2课时

第二单元 我与家庭

1.家庭的亲情 2课时

2.我是家庭的一员 2课时

3.与家人说说心里话 2课时

4.我和邻居 2课时

5.居家的安全与保护 2课时

6.“护蛋”行动 2课时

第三单元 我们的学校生活

1.我和同学 2课时

2.我们敬爱的老师 2课时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时

4.我们的班集体 2课时

5.我爱我校 2课时

复习整理 2课时

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三年级 篇2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第二学期

一、新课程规范要求

1、《品德与社会》的内容规范由6个主题构成,即:我在生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这种主题式框架是各国设计综合课时常采用的,也被称为“同心圆扩大”的框架。

2、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多样的教学活动,既将同学的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同时也将形成新的经验作为学习的目标。

3、依照综合主题的方式出现课程内容。为体现课程的综合性,有机整合各门课程内容的构建思路,内容规范的各局部和各条均不是依照学科体系和知识点出现的。每一条规范中,都尽可能地体现出知识学习,情感态度和行为能力养成融为一体的课程理念。

4、倡议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的意义。只有根据具体的同学背景、区域、学校特点和条件,将多种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5、体现以同学为主体的改革思想。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内容规范基本上采用了主体表述的方式,并以行为化的表述出现。

二、教材设计思路

1、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展开,每一个人都在与自我、自然和社会的互动中谋求生长和发展,自我、自然和社会在每一个人身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三对关系。其核心是儿童,偏重与儿童发展的课程设计则关注儿童的身心特征,设计出的课程符合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充沛贯彻了儿童设计课程的理念。

2、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设计的健康平安地生活,积极愉快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品德与社会是集思品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于一身的课程,这四种教育需要在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中有明确而具体的反映。健康平安地生活偏重反映了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偏重反映了社会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偏重地反映了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三、教学理念和建议

(一)全面掌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协助同学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丰富同学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同学已有的经验,结合同学实际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一起探究学习主题,不时丰富和发展同学的生活经验,使同学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引导同学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同学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同学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同学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沛的空间。注意引导同学从自身的世界动身,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同学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和时鼓励同学的各种尝试和有发明性的考虑,引导同学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四)空虚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同学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同学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同学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和时丰富、空虚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实际性和亲近感。

(五)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同学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同学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同学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发明条件让同学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教学活动设计

我在生长:1、开展“把各种有趣的一分钟记录下来,说说自身的感想”等活动。设计自身的学习时间表。2、结合实例,举行把最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收入自身的锦囊的活动。3、试着每天把自身的新发现记下来。4、建立自身的学习档案。

我与家庭:1、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家长的辛苦劳累,选择一些自身可以承当的家务劳动,坚持去做。2、学会认识平安标志,维护自身。3、模拟情境,和同学、老师一起演习生活中遇到过危险时应该怎样自护自救。看谁反应快,方法多。4、建立自身的平安卡。

我与同学:1、为自身最要好的朋友和最喜欢的朋友设计小卡片,向他表达你的情谊。2、可以讲述同学们互相关心的事例和自身的感受。也可以针对同学中常出现的磨擦和抵触,设置情景,讨论解决的方法。3、把你和朋友之间难忘的事情记录下来,把你们的纪念物收藏起来,让友情的芳香留在你们的记忆里。

我的家乡:1、想方法解开这些谜,找到这些“看不见的手”,了解他们是怎样工作的。2、协助铅笔和米粒找到“妈妈”,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说说找妈妈的感想。3、家乡的打工者带着技术、资金回来了,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打算,试着说说你的想法。给在外地打工的亲人写一封信。4、采访身边的打工者,写下自身的采访记录。5、寻找身边的做出了一定成果的人物,了解他们的事迹,自身制作一张“状元榜”。

我与社会:1、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去了解各民族的饮食习惯和特色食品。2、选择你喜欢的可行的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各民族的服饰特点。3、了解一些民族的保守节日、特别的庆祝方式和来历,把收集的资料与大家一起交流。

五、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一)评价方式: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同学自我评价、同学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二)本课程倡议的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同学在日常生活中表示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2、描述性评语。在与同学进行充沛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同学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示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同学巩固进步,修正缺乏,继续努力。

3、同学自评。教师引导和协助同学对自身在学习中的表示与效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4、同学互评。同学依据一定的规范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协助同学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5、作品评价。将同学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发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一起进行研讨。

6、个案分析。教师针对某一同学学习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它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五、教学进度布置

周 次 日 期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1 3.1—3.7

2 3.8—3.14

3 3.15—3.21

4 3.22—3.28

5 3.29—4.4

6 4.5—4.11

7 4.12—4.18

8 4.19—4.25

9 4.26—5.2

五.一劳动节

10 5.3—5.9

期中检测

11 5.10—5.16

12 5.17—5.23

13 5.24—5.30

14 5.31—6.6

15 6.7—6.13

16 6.14—6.20

17 6.21—6.27

18 6.28—7.4

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三年级 篇3

班级 科目品德与社会 册别 5 任课教师 制定日期

(一)基本情况

班级人数学力基础(上期末检测成绩)

男女合计学科素质

平均分学科素质优秀学科素质良好学科素质合格学科素质待合格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二)教学进度

周次教 学 内 容 安 排备 注

1我的自画像2课时

2别人眼中的我2课时

3心中的阳光2课时

4温馨的港湾2课时

5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2课时

6爸爸妈妈的心,我能懂2课时

7说说我们的学校2课时

8校园里的发现2课时

9给学校画张地图2课时

10在学校工作的人们2课时

11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2课时

12看地图,找家乡2课时

13家乡的山和水2课时

14我的家乡变了样2课时

15家乡的明天更美好2课时

16我喜欢过年2课时

17家乡的风味小吃2课时

18小城故事多2课时

19一起采风去2课时

(三)教学措施

1.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实施教学。

2.紧密联系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实施教学。

3.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丰富、鲜活的教学资源实施教学,并尽量满足初中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热门话题的关切。

4.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融入生活实例之,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四)教研(改)项目

怎样合理的将品德教学融入生活的内容,用生活来教育

(五)教导处审查意见

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三年级 篇4

一、 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三(1)班的品德与社会课,通过了解,三(1)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但也总会有几个学生顽皮,组织纪律涣散。虽说家庭教育也十分重要,但孩子们接受的品德教育和常规教育大部分还是来自于学校,这就需要老师能耐心地指导,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和常规教育,多与学生沟通交流,督促学生改正缺点。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将我国小学低年级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劳动、手工和活动课程等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新的课程。它包括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劳动教育等内容,但主导价值是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总的来说,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碰到的道德问题做出准确的判定和评价。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朴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老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和环保教育。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都参与讨论和交流,大胆发言。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使用电教手段为教学服务,提高思品教学质量。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时数

第一周 我的自画像 2课时

第二周 别人眼中的我 1课时

第三周 心中有阳光 1课时

第四周 温馨的港湾 1课时

第五、六周 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1课时

第七周 爸爸妈妈的心,我能懂 1课时

第七周 说说我们的学校 1课时

第八周 校园里的发现 1课时

第九周 给学校画张“地图 1课时

第九周 在学校工作的人们 2课时

第十周 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 2课时

第十一周 看地图,找家乡 2课时

第十二周 家乡的山和水 2课时

第十三周 我的家乡变了样 2课时

第十三周 家乡明天更美好 1课时 第十附近 我喜欢过年 1课时

第十五周 家乡的风味小吃 2课时 第十六周 小城故事多 2课时 第十七周 一起采风去 2课时

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三年级 篇5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参加了少先队组织,班上班风好,学风好,在去年的期末考查中,合格率100%,但也有几个学生,组织纪律涣散,上课时能勉强遵守课堂纪律,课余时间就不能自觉了,本学期得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课程是在中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

本册教材共三个单元,计十三课。课时安排为每周两课时。

第一单元认识我自己

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周次时间

1、两年来的变化(2课时)第二周

2、我的优点和不足(2课时)第三周

3、我的兴趣和特长(2课时)第四周

4、相信我能行(2课时)第五周

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单元我爱我家

5、说说我的家

6、我是怎样长大的

7、爸爸妈妈真辛苦法制教育:了解环境卫生法规规范自身行为

8、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9、共建文明家庭第三单元我们的班集体

10、说说我们班法制教育:了解环境卫生法规规范自身行为

11、同学友谊要珍惜

12、我们应该这样学

13、团结合作才能赢法制教育:课题四:用火安全

课时)2课时)2课时)2课时)1

课时)2课时)(2课时)(2课时)1

课时)2课时)(2课时)(2课时)(1课时)第六周

第七周第八周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第十六周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3

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三年级 篇6

三年级第二学期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感受到经过一年级的学习生活后的进步和变化,并对三年级的学习和生活怀有美好的向往。本年级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平时娇生惯养,集体主义思想淡薄合作意识很差,法制观念不强。另外,三年级的小学生思想品德情感形成还不稳定,意志品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相对较差,但也容易塑造。同时,三年级的小学生一种责任感和自尊心逐渐产生形成,要求自己的一切应比过去做得更好,更认真,就可利用思想品德课,抓住这个极好的时机,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意志品质。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不多,但模仿性较强,因此利用教材让学生树立榜样意识。

二.全册教学目标

1、能充分感受到经过一、二年级的学习生活后的进步和变化,并对三年级的学习和生活怀有美好的向往,充满信心。

2、能感受和体验到生活的温暖,热爱自己生活的地方。在人际交往中诚实、不说谎,珍惜劳动成果,尊敬为社会服务的劳动者。

3、体验自主活动、探索、发现的愉快,能有意识地用各种方法去获得知识和经验,发展动手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

三、教学措施:

1.准确地把握教材,从认知和行为两方面,结合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教学中,充分利用参考资料和书上的习题开拓创新。

3.充分利用电视教学手段达到最佳效果。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在实践中学会为集体服务,以树立集体荣誉感。

5、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6、加强道德行为的教育。

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三年级 篇7

一、学生分析

三年级有学生38名,其中男生20名,女生18名,年龄大多在9岁。课堂上他们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他们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编制了“家庭、学校和社区”、“我在学习中长大”、“我和规则交朋友”、“我的角色与责任”四个单元,共12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建议安排的课时不等。一般每课安排2-3课时,一册书安排30课时左右,留出一定课时给学校和教师安排相应的地方课程及相关活动使用。

三、教材目标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 因此教材呈现如下特点:

1、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本册内容主要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2、注意了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儿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教材注意了这一内容的体现,帮助学生建立现在社会所要求的消费观念,特别应避免儿童攀比夸富的心理和倾向。

3、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关注同学,关注每一节课,关注父母,关注自己……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三上教材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通过做小记者采访、总结、体验,关注身边的榜样,关注自己的学习习惯,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学之心。

4、富有开放性,给教师和学生都留出了拓展的空间。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的资源还包括: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地图、图标等文本资源;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教材注意了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使教师能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教师能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四、教学措施

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课和社会课,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的依据是什么?课程标准。

2、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重视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大,注重社会性意义的发掘,如: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伦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整合。随着活动形式逐渐复杂,涉猎的范围慢慢扩大,,文本资源、社会信息、考察采访资料等要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好习惯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成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3、综合组织多种活动。

情感在活动中萌发,课堂在活动中生成。养成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是离不开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活动使一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仿佛嫩芽无声无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动的范例,如编剧本,角色扮演、小记者采访等,然而教学总是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时刻挑战教师的智慧。使活动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使活动更具操作性,及时调控活动进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三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之二


为了使部门的运营更加有效率,我们要开始制定适合自己的工作计划了。设定一份合理的计划,能够让我们更真切的了解到工作的整体进程状况是怎样的。一篇工作计划要怎么把它写好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三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之二,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流逝,新学期马上就要到了,教师们需要对新学期的教学有个计划。教学计划能够使我们在新学期的教学工作更条理更从容,有哪些优秀的学科教学计划是能给我们参考的呢?的编辑特意收集并为您呈上“三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之二 ”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学生基本情况

三年级同学已经正式学了一个学期的英语,并且通过检测,大部分同学的26个字母基本过关。书写方面相对比较好,从平时的学习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同学还是对英语比较感兴趣的。

二、教材分析

三年级开始使用开心英语教材,开心英语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重难点突出,还分设了单词模块,重点句子模块,故事模块和语音模块。还设立了Gogo, Tony和Jeny等有趣的人物角色。还有歌谣和供教师灵活应用的教学活动。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够正确地书写26个英文字母大小写,熟练地背诵26个英文字母和相对应的语音单词,并能拼读出所有的单词。

2、能够使用一些重点的句型。

3、能够用一些句子进行询问一些用常的用品,并且能够作简单的回答。

4、能够熟练认读和背诵单词。

5、能够熟练家庭成员的单词。能够用Who’s she?来询问他人的家庭成员。并且能够准确地回答出来。能够用She/He’s my…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

6、 能够熟练掌握一些单词的单复数形式。

7、能够熟练关于个人能力的单词。能够用Can you …..? 询问,并且能够用Yes, I can/ No, I can’t. 来回答。

8、能够熟练食物和饮料的单词。能够用What do you like? What does she/he like? 来询问他人的喜好。并且用英语流利回答。

9、能够熟练应用关于时间、数字的单词。能够用“What time is it?”“How many ...are there ?”来询问他人,并能正确地回答。

(二)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和认知课标要求的全部单词。

2、能够运用所学句型进行日常会话。

3、能够在熟练课本故事内容的同时进行故事改编。

(三)感情目标

在平时的学习中,学会关心他人、学会爱护小动物、

学会爱护公物、能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四、教学重难点

1、能够使用日常打招呼用语、

2、会用一些特别疑问句 ,并能正确回答。

3、一般疑问句 如:Is this a panda? Can you read? Do you like tennis?及其回答。

4、英美文化知识。如: 中美家庭的称呼的区别。世界各国的国宝。

五、教学措施

1、使用多媒体课件、卡片等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具进行教学。

2、课堂上进行大量的课堂活动和游戏,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3、每个单元教会学生唱英文歌,并且进行英文歌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采用鼓励教学,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5、直观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相结合。

6、 以组为单位,采用组间竞争的形式。每组选一个小组长,小组长负责小组的作业检查和背诵等等。

六、教学课时安排

【优选】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精选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一】

一、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行为与习惯目标:

(1) 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4、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进行实地调查,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生感兴趣地实践活动,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二、情况分析(工作重点)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教材情况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学措施(具体做法)

1、充分挖掘我校特色的教育资源,使校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3、精心准备,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四、课外活动或兴趣小组活动

1、通过播放录像、课件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健康闲暇的本领和闲暇道德观。并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2、让学生组织课外研究小组,了解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要比较不同通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一次实际通信联系。培养他们运用现代通信工具的能力。

五、教学进度

教 学 进 度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备注

1 2、21~2、22 1、在公共汽车上 2月20日上课

2 2、25~3、1 1、在公共汽车上

3 3、4~3、8 2、想想他们的难处

4 3、11~3、15 2、想想他们的难处

5 3、18~3、22 3、伸出我的手

6 3、25~3、29 3、伸出我的手

7 4、1~4、5 4、我们赢了 清明节放假

8 4、8~4、12 4、我们赢了

9 4、15~4、19 5、绿色小卫士

10 4、22~4、26 5、绿色小卫士

11 4、29~5、3 6、我们的民风民俗 劳动节放假

12 5、6~5、10 6、我们的民风民俗

13 5、13~5、17 7、家乡的变化

14 5、20 ~5、24 8、怎样到达目的地

15 5、27~5、31 9、媒体连着我和你

16 6、3~6、7 10、办一张自己的报纸

17 6、10~6、14 11、怎样和他联系 端午节放假

18 6、17~6、21 期终复习、期终考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二】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思想,按照国家对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在全日制小学教育中,必须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使儿童、少年受到比较全面的基础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培养各级各类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初步的基础。

二、制定教学计划的原则

1、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扎扎实实的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2、遵循儿童、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意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

3、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4、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搞好课内外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重视并开展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

5、适当拓宽知识面,增加一些新的知识和实验,力求课程内容难易适度,合理安排学生课业负担。注意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三、具体做法:

思想品德课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为中心的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常识教育,从小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道德、民主和法制、纪律教育,进行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审美情趣,初步树立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和纪律观念,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为了提高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

(一)、课前

1、认真学习《思想品德课教学指导纲要》,弄清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实施及评价。在总体把握教材体系的前提下,熟知所任年级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然后熟悉每一课教学内容,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2、认真备课,要备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特别要弄清知识点,不出理论差错;并要准备好直观教具和电教媒体,有些课还必须做好课前调查访问等。

3、了解学生现实思想,便于在课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二)、课内

1、上课讲述要生动、具体、形象,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目的。切忌枯燥乏味,空洞说教。

2、思品课的结构一般可以采用“揭示课题——学文明理──联系实际──辨析导行──总结延伸”这样的模式,情感激发要贯彻始终,要讲求实效。

3、思品课的“看看说说”、“说说做做”、“说说评评”、“说说学学”、“思考和练习”等练习,应在课内完成。“做做”“学学”方面的要求,应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

4、“自学课文”要让学生自读明理,并付之行动,不要包办代替。

5、要完成课本后总复习。

6、教态亲切自然,服饰整洁大方,板书工整、简明、规范,语言生动简练,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

(三)、课后

1、思品课教学应重视与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晨间活动和各科教学的内在联系,注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一致,发挥德育的整体功能,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形成。

2、重视考核学生对所学的政治常识、道德规范的掌握程度和思想行为表现,评价方法采取期末书面考查和平时行为考核相结合。要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采用等级制,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

3、要重视向课外的延伸,指导学生的行动,注意平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的检查和督促,并做好《德育手册》上的评定记载工作。

四、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

让诚信永相伴

3课时

第二单元

我们的民主生活

4课时

第三单元

我爱我的祖国

4课时

第四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4课时

复习

3课时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三】

一、学情分析

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三、教材的主要特征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要注意教科书编写的儿童化。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3、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生活。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

四、教学目标

本册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五、教学措施

1、提高四个意识:目标意识,主体意识,情感意识,诊断意识。

2、做到四个尊重: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

3、实现四个转变:由过去的灌输向积极地引导转变;由问题的主考官向积极启发转变;由课堂的主宰者向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合作伙伴、朋友转变;由道德行为的评判者向辅导者转变。

4、体现四个互动:师生信息互动;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现实的互动;学习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互动;儿童个体的独立学习与儿童间合作的互动。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内容

第1—5周,文明古国的荣辱;

第6—10周,富国强民之路;

第11—15周,巨龙腾飞;

第16—19周,生活在地球村;

第20—21周,复习。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四】

一、学生情况分析:

4、5班现有学生50人,男生29人,女生21人,男生人数多于女生,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第三单元家乡,我为你骄傲。

四年级上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上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家乡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家乡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以认识家乡,了解不同家乡的风土民情作为基本事实,把认识家乡的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四上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家乡的地理环境、家乡的风土民情、家乡的故事、家乡的建设与发展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家乡和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密切联系,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上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家乡,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家乡,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家乡。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上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上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在本册教材中,设计了观察我们的家乡过去的游戏真有趣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运用。如教材第79页的留白是让学生为家乡的明天画蓝图。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五、教学进度(含课时分配)

单元 主题 课题 四土地养育我们(14)(一)人们在土地上耕耘(5)引导课:餐桌上的发现1、萝卜的故事2、从种植到收获3、妞妞的困惑1 1 2 1(二)在希望的田野上(4)1、从传统到现代2、劳动者的创造3、科学技术改变着农业1 1 2(三)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5)1、农业孕育着文明2、寄托着希望的传统文化3、活动课:学做豆腐1 1 3五穿越时空的生活(12)(一)、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4)1、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2、信的旅行3、绿衣使者2 1 1(二)、路在脚下延伸(3)1、路,越走越远2、四通八达的交通3、文明于世的丝绸之路1 1 1(三)、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5)1、怎样看电视2、荧屏前后3、书报生活中的良师益友4、电脑网络我的新伙伴1 1 2 1六为了安全健康地生活(12)+(机动)(一)生活中的交通与安全(5)1、我们身边的交通事故2、为了行人和车辆的安全3、人人都应该懂得的道路语言4、珍爱生命遵守规则1 1 1 2(二)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4)1、无情的火灾2、防患于未然3、当火灾发生时1 2 1(三)走进健康文明的生活(3)1、学会安全自护2、感受健康的生活3、创建文明的环境1 1 1

【优选】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精选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一】

一、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行为与习惯目标:

(1) 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4、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进行实地调查,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生感兴趣地实践活动,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二、情况分析(工作重点)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教材情况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学措施(具体做法)

1、充分挖掘我校特色的教育资源,使校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3、精心准备,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四、课外活动或兴趣小组活动

1、通过播放录像、课件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健康闲暇的本领和闲暇道德观。并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2、让学生组织课外研究小组,了解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要比较不同通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一次实际通信联系。培养他们运用现代通信工具的能力。

五、教学进度

教 学 进 度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备注

1 2、21~2、22 1、在公共汽车上 2月20日上课

2 2、25~3、1 1、在公共汽车上

3 3、4~3、8 2、想想他们的难处

4 3、11~3、15 2、想想他们的难处

5 3、18~3、22 3、伸出我的手

6 3、25~3、29 3、伸出我的手

7 4、1~4、5 4、我们赢了 清明节放假

8 4、8~4、12 4、我们赢了

9 4、15~4、19 5、绿色小卫士

10 4、22~4、26 5、绿色小卫士

11 4、29~5、3 6、我们的民风民俗 劳动节放假

12 5、6~5、10 6、我们的民风民俗

13 5、13~5、17 7、家乡的变化

14 5、20 ~5、24 8、怎样到达目的地

15 5、27~5、31 9、媒体连着我和你

16 6、3~6、7 10、办一张自己的报纸

17 6、10~6、14 11、怎样和他联系 端午节放假

18 6、17~6、21 期终复习、期终考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二】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思想,按照国家对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在全日制小学教育中,必须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使儿童、少年受到比较全面的基础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培养各级各类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初步的基础。

二、制定教学计划的原则

1、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扎扎实实的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2、遵循儿童、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意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

3、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4、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搞好课内外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重视并开展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

5、适当拓宽知识面,增加一些新的知识和实验,力求课程内容难易适度,合理安排学生课业负担。注意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三、具体做法:

思想品德课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为中心的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常识教育,从小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道德、民主和法制、纪律教育,进行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审美情趣,初步树立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和纪律观念,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为了提高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

(一)、课前

1、认真学习《思想品德课教学指导纲要》,弄清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实施及评价。在总体把握教材体系的前提下,熟知所任年级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然后熟悉每一课教学内容,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2、认真备课,要备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特别要弄清知识点,不出理论差错;并要准备好直观教具和电教媒体,有些课还必须做好课前调查访问等。

3、了解学生现实思想,便于在课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二)、课内

1、上课讲述要生动、具体、形象,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目的。切忌枯燥乏味,空洞说教。

2、思品课的结构一般可以采用“揭示课题——学文明理──联系实际──辨析导行──总结延伸”这样的模式,情感激发要贯彻始终,要讲求实效。

3、思品课的“看看说说”、“说说做做”、“说说评评”、“说说学学”、“思考和练习”等练习,应在课内完成。“做做”“学学”方面的要求,应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

4、“自学课文”要让学生自读明理,并付之行动,不要包办代替。

5、要完成课本后总复习。

6、教态亲切自然,服饰整洁大方,板书工整、简明、规范,语言生动简练,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

(三)、课后

1、思品课教学应重视与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晨间活动和各科教学的内在联系,注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一致,发挥德育的整体功能,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形成。

2、重视考核学生对所学的政治常识、道德规范的掌握程度和思想行为表现,评价方法采取期末书面考查和平时行为考核相结合。要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采用等级制,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

3、要重视向课外的延伸,指导学生的行动,注意平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的检查和督促,并做好《德育手册》上的评定记载工作。

四、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

让诚信永相伴

3课时

第二单元

我们的民主生活

4课时

第三单元

我爱我的祖国

4课时

第四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4课时

复习

3课时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三】

一、学情分析

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三、教材的主要特征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要注意教科书编写的儿童化。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3、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生活。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

四、教学目标

本册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五、教学措施

1、提高四个意识:目标意识,主体意识,情感意识,诊断意识。

2、做到四个尊重: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

3、实现四个转变:由过去的灌输向积极地引导转变;由问题的主考官向积极启发转变;由课堂的主宰者向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合作伙伴、朋友转变;由道德行为的评判者向辅导者转变。

4、体现四个互动:师生信息互动;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现实的互动;学习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互动;儿童个体的独立学习与儿童间合作的互动。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内容

第1—5周,文明古国的荣辱;

第6—10周,富国强民之路;

第11—15周,巨龙腾飞;

第16—19周,生活在地球村;

第20—21周,复习。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四】

一、学生情况分析:

4、5班现有学生50人,男生29人,女生21人,男生人数多于女生,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第三单元家乡,我为你骄傲。

四年级上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上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家乡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家乡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以认识家乡,了解不同家乡的风土民情作为基本事实,把认识家乡的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四上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家乡的地理环境、家乡的风土民情、家乡的故事、家乡的建设与发展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家乡和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密切联系,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上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家乡,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家乡,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家乡。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上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上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在本册教材中,设计了观察我们的家乡过去的游戏真有趣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运用。如教材第79页的留白是让学生为家乡的明天画蓝图。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五、教学进度(含课时分配)

单元 主题 课题 四土地养育我们(14)(一)人们在土地上耕耘(5)引导课:餐桌上的发现1、萝卜的故事2、从种植到收获3、妞妞的困惑1 1 2 1(二)在希望的田野上(4)1、从传统到现代2、劳动者的创造3、科学技术改变着农业1 1 2(三)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5)1、农业孕育着文明2、寄托着希望的传统文化3、活动课:学做豆腐1 1 3五穿越时空的生活(12)(一)、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4)1、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2、信的旅行3、绿衣使者2 1 1(二)、路在脚下延伸(3)1、路,越走越远2、四通八达的交通3、文明于世的丝绸之路1 1 1(三)、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5)1、怎样看电视2、荧屏前后3、书报生活中的良师益友4、电脑网络我的新伙伴1 1 2 1六为了安全健康地生活(12)+(机动)(一)生活中的交通与安全(5)1、我们身边的交通事故2、为了行人和车辆的安全3、人人都应该懂得的道路语言4、珍爱生命遵守规则1 1 1 2(二)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4)1、无情的火灾2、防患于未然3、当火灾发生时1 2 1(三)走进健康文明的生活(3)1、学会安全自护2、感受健康的生活3、创建文明的环境1 1 1

计划范本: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为了更好的实现工作目标,我们要预先做一份下一阶段工作计划了。工作计划,将下一阶段的工作内容逐条列出,描述具体、量化,工作计划可以致力于不断提升自己,逻辑可以多维度发散。工作计划可以从哪些方面开始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划范本: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一、 教学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为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你我同行》,让学生探讨与不同的对象打交道的基本原则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往好沟通。体会真诚相待,相互理解的可贵。

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以人类的家园为主线,将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地球之间所存在的 奉献与获取、建设与破坏、减灾与自护等方面的辩证关系和内容整合,力求课程内容生活化,易于让学生接受,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形成关爱大自然、感激大自然的情感;通过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些问题,认识当前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第三单元《同在一片蓝天下》,首先,让学生通过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来的苦难,感受和平的美好;通过了解人们为维护世界和平的 努力和作为,感受人们对和平的渴望,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然后,通过一些日常生活用品,让学生体会世界经济的 发展与联系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理解人们相互依存的关系;简单了解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理解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合作的 重要性。

第四单元《再见,我的小学生活》,让学生通过回顾小学六年级的成长过程,从外表的变化到自己取得的进步以及积累的成长经验,为自己的成长感到骄傲,并以适当的 方式对帮助自己成长的同学和老师表达内心的 感激之情。

二、 教学目标

1、 知道男女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性别差异,化解由性别差异产生的 矛盾,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营造愉快的学习好生活氛围。

2、 认识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空间和资源,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从而产生热爱地球、关爱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

3、 知道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理解人们相互依存的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 一些共同问题,初步树立开放的 国际意识。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 苦难,体会和平的美好。

4、 回顾成长的 足迹,感受自我的成长,感受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和老师的教育之恩,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生活,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以适当的 方式表达自己对同学和老师的 内心感受。

三、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能够顾及他人的感受,学习化解矛盾的技巧和方法。

2、 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3、 知道为了实现和维护世界和平,人们在进行着各种努力,知道中国解放军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4、 感受自我的成长。

四、 方法与措施

1、 教法与时俱进,适应学生的实际。

2、 调动学生的热情,使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起来。

3、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4、 强调以学生为主题,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 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 你我同行 第1周至第3周

第二单元 人类的家园 第4周至第6周

第三单元 同在一片蓝天下 第7周至第12周

第四单元 再见,我的小学生活 第13周至第15周

计划范本: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为了贯彻公司的要求,新的阶段性工作计划也要开始撰写了。工作计划,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心中有目的才能思路清晰,做好一份工作计划,我们对某件工作做起来自然是“水到渠成”。在写工作计划有什么秘诀呢?小编为了满足您的需要,整理了“计划范本: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一、教学内容分析: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要注意教科书编写的儿童化。

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3、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生活。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

本册教材共有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是生活中讲规则,分别介绍我们的约定;做守规则的小学生;我做小小普法员。第二单元健康的生活,安排了走进健康;远离“诱惑”;健康生活每一天;第三单元交通连着你我他:从马车到飞机;天南地北任我游;我做交通设计师。

二、教学目标和任务: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养成自觉讲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的态度。

(2)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做到守法自律。

(4)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5)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6)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7)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8)了解水陆交通及航空的光辉历程,及给人们提供的方便。

2、能力目标:

(1)能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的参与探究活动。

(2)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作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养成搜集、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究和说明问题。

(4)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5)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6)树立法制观念,培养学法、用法的意识。

3、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2)初步懂得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科技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4)知道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了解法庭审判的基本程序。

(5)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危害健康的东西,用积极的心态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6)知道生活中的许多规则能给社会带来秩序与公平、安全与信任。

(7)知道诚信是做人之本,从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8)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9)初步懂得讲文明、守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三、方法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全面提高。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4、充实教学内容,联系丰富生活。

5、拓展教学空间,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校本的各种课程资源。

【优选】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精选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一】

一、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行为与习惯目标:

(1) 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4、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进行实地调查,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生感兴趣地实践活动,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二、情况分析(工作重点)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教材情况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学措施(具体做法)

1、充分挖掘我校特色的教育资源,使校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3、精心准备,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四、课外活动或兴趣小组活动

1、通过播放录像、课件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健康闲暇的本领和闲暇道德观。并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2、让学生组织课外研究小组,了解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要比较不同通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一次实际通信联系。培养他们运用现代通信工具的能力。

五、教学进度

教 学 进 度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备注

1 2、21~2、22 1、在公共汽车上 2月20日上课

2 2、25~3、1 1、在公共汽车上

3 3、4~3、8 2、想想他们的难处

4 3、11~3、15 2、想想他们的难处

5 3、18~3、22 3、伸出我的手

6 3、25~3、29 3、伸出我的手

7 4、1~4、5 4、我们赢了 清明节放假

8 4、8~4、12 4、我们赢了

9 4、15~4、19 5、绿色小卫士

10 4、22~4、26 5、绿色小卫士

11 4、29~5、3 6、我们的民风民俗 劳动节放假

12 5、6~5、10 6、我们的民风民俗

13 5、13~5、17 7、家乡的变化

14 5、20 ~5、24 8、怎样到达目的地

15 5、27~5、31 9、媒体连着我和你

16 6、3~6、7 10、办一张自己的报纸

17 6、10~6、14 11、怎样和他联系 端午节放假

18 6、17~6、21 期终复习、期终考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二】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思想,按照国家对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在全日制小学教育中,必须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使儿童、少年受到比较全面的基础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培养各级各类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初步的基础。

二、制定教学计划的原则

1、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扎扎实实的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2、遵循儿童、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意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

3、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4、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搞好课内外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重视并开展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

5、适当拓宽知识面,增加一些新的知识和实验,力求课程内容难易适度,合理安排学生课业负担。注意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三、具体做法:

思想品德课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为中心的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常识教育,从小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道德、民主和法制、纪律教育,进行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审美情趣,初步树立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和纪律观念,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为了提高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

(一)、课前

1、认真学习《思想品德课教学指导纲要》,弄清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实施及评价。在总体把握教材体系的前提下,熟知所任年级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然后熟悉每一课教学内容,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2、认真备课,要备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特别要弄清知识点,不出理论差错;并要准备好直观教具和电教媒体,有些课还必须做好课前调查访问等。

3、了解学生现实思想,便于在课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二)、课内

1、上课讲述要生动、具体、形象,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目的。切忌枯燥乏味,空洞说教。

2、思品课的结构一般可以采用“揭示课题——学文明理──联系实际──辨析导行──总结延伸”这样的模式,情感激发要贯彻始终,要讲求实效。

3、思品课的“看看说说”、“说说做做”、“说说评评”、“说说学学”、“思考和练习”等练习,应在课内完成。“做做”“学学”方面的要求,应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

4、“自学课文”要让学生自读明理,并付之行动,不要包办代替。

5、要完成课本后总复习。

6、教态亲切自然,服饰整洁大方,板书工整、简明、规范,语言生动简练,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

(三)、课后

1、思品课教学应重视与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晨间活动和各科教学的内在联系,注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一致,发挥德育的整体功能,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形成。

2、重视考核学生对所学的政治常识、道德规范的掌握程度和思想行为表现,评价方法采取期末书面考查和平时行为考核相结合。要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采用等级制,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

3、要重视向课外的延伸,指导学生的行动,注意平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的检查和督促,并做好《德育手册》上的评定记载工作。

四、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

让诚信永相伴

3课时

第二单元

我们的民主生活

4课时

第三单元

我爱我的祖国

4课时

第四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4课时

复习

3课时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三】

一、学情分析

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三、教材的主要特征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要注意教科书编写的儿童化。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3、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生活。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

四、教学目标

本册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五、教学措施

1、提高四个意识:目标意识,主体意识,情感意识,诊断意识。

2、做到四个尊重: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

3、实现四个转变:由过去的灌输向积极地引导转变;由问题的主考官向积极启发转变;由课堂的主宰者向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合作伙伴、朋友转变;由道德行为的评判者向辅导者转变。

4、体现四个互动:师生信息互动;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现实的互动;学习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互动;儿童个体的独立学习与儿童间合作的互动。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内容

第1—5周,文明古国的荣辱;

第6—10周,富国强民之路;

第11—15周,巨龙腾飞;

第16—19周,生活在地球村;

第20—21周,复习。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四】

一、学生情况分析:

4、5班现有学生50人,男生29人,女生21人,男生人数多于女生,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第三单元家乡,我为你骄傲。

四年级上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上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家乡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家乡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以认识家乡,了解不同家乡的风土民情作为基本事实,把认识家乡的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四上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家乡的地理环境、家乡的风土民情、家乡的故事、家乡的建设与发展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家乡和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密切联系,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上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家乡,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家乡,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家乡。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上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上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在本册教材中,设计了观察我们的家乡过去的游戏真有趣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运用。如教材第79页的留白是让学生为家乡的明天画蓝图。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五、教学进度(含课时分配)

单元 主题 课题 四土地养育我们(14)(一)人们在土地上耕耘(5)引导课:餐桌上的发现1、萝卜的故事2、从种植到收获3、妞妞的困惑1 1 2 1(二)在希望的田野上(4)1、从传统到现代2、劳动者的创造3、科学技术改变着农业1 1 2(三)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5)1、农业孕育着文明2、寄托着希望的传统文化3、活动课:学做豆腐1 1 3五穿越时空的生活(12)(一)、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4)1、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2、信的旅行3、绿衣使者2 1 1(二)、路在脚下延伸(3)1、路,越走越远2、四通八达的交通3、文明于世的丝绸之路1 1 1(三)、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5)1、怎样看电视2、荧屏前后3、书报生活中的良师益友4、电脑网络我的新伙伴1 1 2 1六为了安全健康地生活(12)+(机动)(一)生活中的交通与安全(5)1、我们身边的交通事故2、为了行人和车辆的安全3、人人都应该懂得的道路语言4、珍爱生命遵守规则1 1 1 2(二)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4)1、无情的火灾2、防患于未然3、当火灾发生时1 2 1(三)走进健康文明的生活(3)1、学会安全自护2、感受健康的生活3、创建文明的环境1 1 1

【优选】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精选


为了更快的完成工作任务和目标,我们常常需要书写工作计划。工作计划,是每一个职场人士进行时间管理、项目管理的手段,我们作了工作计划后,就会对某件工作任务有了大概的工作思路。对于写工作计划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优选】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精选》,希望您可以借鉴参考!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一)

一、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行为与习惯目标:

(1) 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4、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进行实地调查,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生感兴趣地实践活动,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二、情况分析(工作重点)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教材情况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学措施(具体做法)

1、充分挖掘我校特色的教育资源,使校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3、精心准备,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四、课外活动或兴趣小组活动

1、通过播放录像、课件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健康闲暇的本领和闲暇道德观。并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2、让学生组织课外研究小组,了解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要比较不同通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一次实际通信联系。培养他们运用现代通信工具的能力。

五、教学进度

教 学 进 度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备注

1 2、21~2、22 1、在公共汽车上 2月20日上课

2 2、25~3、1 1、在公共汽车上

3 3、4~3、8 2、想想他们的难处

4 3、11~3、15 2、想想他们的难处

5 3、18~3、22 3、伸出我的手

6 3、25~3、29 3、伸出我的手

7 4、1~4、5 4、我们赢了 清明节放假

8 4、8~4、12 4、我们赢了

9 4、15~4、19 5、绿色小卫士

10 4、22~4、26 5、绿色小卫士

11 4、29~5、3 6、我们的民风民俗 劳动节放假

12 5、6~5、10 6、我们的民风民俗

13 5、13~5、17 7、家乡的变化

14 5、20 ~5、24 8、怎样到达目的地

15 5、27~5、31 9、媒体连着我和你

16 6、3~6、7 10、办一张自己的报纸

17 6、10~6、14 11、怎样和他联系 端午节放假

18 6、17~6、21 期终复习、期终考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二)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思想,按照国家对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在全日制小学教育中,必须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使儿童、少年受到比较全面的基础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培养各级各类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初步的基础。

二、制定教学计划的原则

1、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扎扎实实的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2、遵循儿童、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意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

3、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4、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搞好课内外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重视并开展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

5、适当拓宽知识面,增加一些新的知识和实验,力求课程内容难易适度,合理安排学生课业负担。注意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三、具体做法:

思想品德课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为中心的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常识教育,从小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道德、民主和法制、纪律教育,进行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审美情趣,初步树立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和纪律观念,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为了提高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

(一)、课前

1、认真学习《思想品德课教学指导纲要》,弄清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实施及评价。在总体把握教材体系的前提下,熟知所任年级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然后熟悉每一课教学内容,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2、认真备课,要备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特别要弄清知识点,不出理论差错;并要准备好直观教具和电教媒体,有些课还必须做好课前调查访问等。

3、了解学生现实思想,便于在课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二)、课内

1、上课讲述要生动、具体、形象,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目的。切忌枯燥乏味,空洞说教。

2、思品课的结构一般可以采用“揭示课题——学文明理──联系实际──辨析导行──总结延伸”这样的模式,情感激发要贯彻始终,要讲求实效。

3、思品课的“看看说说”、“说说做做”、“说说评评”、“说说学学”、“思考和练习”等练习,应在课内完成。“做做”“学学”方面的要求,应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

4、“自学课文”要让学生自读明理,并付之行动,不要包办代替。

5、要完成课本后总复习。

6、教态亲切自然,服饰整洁大方,板书工整、简明、规范,语言生动简练,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

(三)、课后

1、思品课教学应重视与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晨间活动和各科教学的内在联系,注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一致,发挥德育的整体功能,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形成。

2、重视考核学生对所学的政治常识、道德规范的掌握程度和思想行为表现,评价方法采取期末书面考查和平时行为考核相结合。要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采用等级制,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

3、要重视向课外的延伸,指导学生的行动,注意平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的检查和督促,并做好《德育手册》上的评定记载工作。

四、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

让诚信永相伴

3课时

第二单元

我们的民主生活

4课时

第三单元

我爱我的祖国

4课时

第四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4课时

复习

3课时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三)

一、学情分析

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三、教材的主要特征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要注意教科书编写的儿童化。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3、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生活。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

四、教学目标

本册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五、教学措施

1、提高四个意识:目标意识,主体意识,情感意识,诊断意识。

2、做到四个尊重: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

3、实现四个转变:由过去的灌输向积极地引导转变;由问题的主考官向积极启发转变;由课堂的主宰者向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合作伙伴、朋友转变;由道德行为的评判者向辅导者转变。

4、体现四个互动:师生信息互动;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现实的互动;学习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互动;儿童个体的独立学习与儿童间合作的互动。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内容

第1—5周,文明古国的荣辱;

第6—10周,富国强民之路;

第11—15周,巨龙腾飞;

第16—19周,生活在地球村;

第20—21周,复习。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四)

一、学生情况分析:

4、5班现有学生50人,男生29人,女生21人,男生人数多于女生,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第三单元家乡,我为你骄傲。

四年级上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上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家乡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家乡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以认识家乡,了解不同家乡的风土民情作为基本事实,把认识家乡的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四上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家乡的地理环境、家乡的风土民情、家乡的故事、家乡的建设与发展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家乡和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密切联系,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上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家乡,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家乡,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家乡。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上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上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在本册教材中,设计了观察我们的家乡过去的游戏真有趣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运用。如教材第79页的留白是让学生为家乡的明天画蓝图。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五、教学进度(含课时分配)

单元 主题 课题 四土地养育我们(14)(一)人们在土地上耕耘(5)引导课:餐桌上的发现1、萝卜的故事2、从种植到收获3、妞妞的困惑1 1 2 1(二)在希望的田野上(4)1、从传统到现代2、劳动者的创造3、科学技术改变着农业1 1 2(三)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5)1、农业孕育着文明2、寄托着希望的传统文化3、活动课:学做豆腐1 1 3五穿越时空的生活(12)(一)、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4)1、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2、信的旅行3、绿衣使者2 1 1(二)、路在脚下延伸(3)1、路,越走越远2、四通八达的交通3、文明于世的丝绸之路1 1 1(三)、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5)1、怎样看电视2、荧屏前后3、书报生活中的良师益友4、电脑网络我的新伙伴1 1 2 1六为了安全健康地生活(12)+(机动)(一)生活中的交通与安全(5)1、我们身边的交通事故2、为了行人和车辆的安全3、人人都应该懂得的道路语言4、珍爱生命遵守规则1 1 1 2(二)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4)1、无情的火灾2、防患于未然3、当火灾发生时1 2 1(三)走进健康文明的生活(3)1、学会安全自护2、感受健康的生活3、创建文明的环境1 1 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