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零思考方案网网站!

[精选报告] 精准扶贫调研汇报篇二

2022-08-04
精准扶贫工作方案 精准扶贫个人工作计划 驻村精准扶贫工作计划

精准扶贫工作方案。

如果事先缺乏周密的准备,机遇也会毫无用处。当我们面临各种各样的项目建设,我们要对其做好万全之策,方案的制定需要做到妥善无误,你知道有哪些方案可以参考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精选报告] 精准扶贫调研汇报篇二”,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为完善精准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创新财政精准扶贫工作方式,我们带着是否继续对贫困对象实行救助式精准扶贫的问题,对国家新阶段精准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xx镇的贫困状况和精准扶贫方式进行了认真调研,并在新阶段精准扶贫开发工作中,选择精准扶贫方式进行了认真思考,谨借此文谈点见解和建议。

一、基本现状

(一)基本镇情

xx镇位于惠阳镇西北部,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总面积x平方公里,总人口x人,下辖x个行政村,x个村民小组。全镇有x所小学,教师x人,学生x人,镇卫生院x所,村级卫生室x个,卫生从业人员x人。xx镇主要产业为传统种养殖业,主要农产品为稻谷、玉米,规模小,价值低,品种单一。工矿业缺乏,经济基础薄弱。20xx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x万元,国民收入x元,农业总产值x多万元,财政收入x万元,粮食总产量x吨,人均粮食产量x斤,人均纯收入x元。近年,xx镇以旅游业为龙头,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20xx年,全镇旅游收入总共x万元。

(二)贫困现状

全镇现有绝对贫困人口x人,低收入贫困人口x人。因全镇均为典型的高山地貌,xx等村还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富一方人的地方,主要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务工。为改变这部分人的生存环境,县委、县政府组织县财政局、县精准扶贫办等相关部门,竭力配套改善村民生产基础设施,尤其是在近几年来,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的各项精准扶贫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贫困成因

1、受自然条件的影响。xx镇大部分村寨位于深山区,海拔高,地理条件差——气候条件不好,道路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不灵,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收效不良,农产品经济价值不高,农民增收不快,改变自然状况的能力不强,使得农民生活在一个“自然条件差——农民收入低——改变自然条件难——农民收入低”的恶性循环中。

2、受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影响。由于受经济、地理、人文、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大大低于市民,尤其在偏僻落后得山村,农民的教育状况更不容乐观。根据20xx年人口普查,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仅为x年,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高达x%。20xx年的调查显示,在低收入人群中(纯收入x元/年?人),xx镇18—45周岁劳动力(农村主要劳力)文化层次很低,高中仅占x%,小学及以下占x%,在xx的务农劳动力中,初中以下学历所占比率高达x%。由于文化层次偏低,小农经济意识较严重,种植养殖的生产经营方式陈旧,接受新的知识文化的能力相对较弱,劳动力转移输出困难,这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并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最主要的不利因素之一。

3、受产业结构的影响。受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所限,xx镇长期以来缺乏工矿业及第三产业,尤其在一类、二类村,第三产业几乎没有涉足。种养殖业投入大,收益小,且主要目的是自产自消,商品率不高;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小,且收效不好,质量不高,农民收入渠道单一。除了传统农业,唯有收效的是xx上寨旅游业,但由于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低下,管理办法不科学,管理方式不规范,农民市场意识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其发展初步凸显瓶颈。虽然在“旅游兴镇”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近年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比较大,但还处于在对点(上、下xx)的阶段,一时难以全面铺开。

4、受主劳多病的影响。山区的农业,是一种沉重体力劳动的行业,主要劳动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防治和治疗,造成返贫现象突出。一个家庭祈求的是风调雨顺、守望的是五谷丰登、最大的愿望是家庭健康。但受山区自然经济条件的影响,尤其是高、寒、僻远地带卫生防疫工作跟不上,人们缺乏最基本的保健,引起病灾,有的甚至一病不起而引起返贫;受经济条件所限,“小病拖,大病挨”而失去健康引起返贫。这些主劳大都是家庭的脊梁,主宰幸福安康之神,因“病灾”将会使原本不殷实的家庭“没落”为贫困户人。

由于上述的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生产资金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下等因素,农民对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经济依赖性极强,而且,对病虫害的防治力度不足、方法不科学,农业收成的好坏基本取决于当年天气状况。近年,气候变暖逐渐明显,旱灾频繁,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农业收入,造成农村生活“根基不稳”的现象。同时,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部分农户倾其所有并贷款投入到扩大生产,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养殖等造成暂时返贫。我镇排夫村部分农户为调整产业结构,拉钱负债的购置折耳根苗、魔芋种、良种肉牛等,但因缺乏经验,市场了解不足,加上经营不当,农产品最后不能转变成商品,目前,这些农户已是耗尽积蓄,甚至影响往后几年的农业生产投入。

二、主要难点

(一)山区农民返贫因素控制难

由于自然灾害抵御难,一大批农户因灾返贫,需再次纳入搬迁精准扶贫范围;主劳多病致富难。据统计监测,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农村主要劳动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造成返贫的有x户、x人。

(二)高山农业支柱产业形成难

xx镇海拔高,农田分布在高山上,全镇群众沿袭着以种粮为主的传统生产模式,经济林园面积狭小。使得一方面支柱产业科学定位难。高山地区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发展的影响,尚未寻求到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二方面支柱产业规模经营难。高山地区粮经兼作,且多经品种繁杂,要形成产业格局,需要大量的资金、物资,仅靠本地农民现有经济实力难以面对和承受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三方面,高山支柱产业产品销售难。高山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了产业带的形成,因此,要谋求产业的发展尚需围绕基地,加速公路、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难

由于我镇自然环境恶劣,居住在高寒、偏远的农民生产生活异常艰苦。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效益低。据统计全镇还有x个自然村不通公路,要修通这x公里路需投资x万元以上;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需投资x万元以上,且投入量大而产出率低。

二是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由于受到打工经济的影响,中青年农民大多外出打工,新型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度大,从而阻碍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四)隐蔽性返贫因素难以控制和扶持

一是受人口素质的影响,对农产品销售市场缺乏科学定位,生产经营适得其反,血本无归形成的贫困。

二是灾害重建、规模发展至收益过渡期间形成的贫困。对于这两种致贫因素,难以认定扶持范围和标准,既使配套了相应政策也难以到位。

(五)阶段性外出务工人员过多导致农村劳动力暂时缺乏

在非农忙季节,各村主要劳动力(18—50周岁劳动力)外出比例非常高,在短期内,这种劳务输出的确给其家庭带来一定的收入,但却使得一些财政精准扶贫资金项目难以实施,生产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长期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六)精准扶贫资金投向范围偏小

贫困村分类有利于政府对精准扶贫开发进行分批引导,确保资金投向实现整体(整村)公平,但以“一类、二类”作为资金投向的“导航器”有时难以实现各村的协调发展,精准扶贫开发在一定时期内显得力度不够,范围不广。

三、思路与对策

经过“八七”精准扶贫攻坚,全镇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的发展方向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发生了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精准扶贫主体已由政府主导向全社会参与精准扶贫发展;精准扶贫方式已由救济式精准扶贫向开发式精准扶贫发展;精准扶贫开发的范围已由就地开发向异地开发发展;精准扶贫开发战略已由分散扶持向集中扶持发展。在重点贫困村,我们主张实施整村推进的精准扶贫方式。

(一)严肃政策,锁定对象,突出重点区域。

新阶段精准扶贫开发工作要进一步严格各项精准扶贫开发政策,突出精准扶贫开发的主体地位。

一是要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开发政策的落实,让贫困农民享受政策,得到实惠,得到发展;

二是要进一步锁定贫困村和贫困对象。以x个重点村x个贫困对象为主战场,突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对象和范围;

三是认真实施规划与管理。要进一步充实、完善规划,维护规划的法律性、科学性、严肃性,要切实做到“计划围绕规划下,项目按照规划做,资金随着规划走”。

(二)量化标准,把握质量,突出重点项目。

第一,狠抓产业基地建设。

一是大力调整结构,抓好贫困农户的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全镇产业布局,应着重加强贫困农户的产业规划及发展工作,通过几年努力使贫困农户人均支柱产业达到x亩以上;

二是切实抓好以畜禽为主的养殖业发展。合理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巩固引种成果,提高优质畜禽出栏比例,建立优质商品猪、羊、牛、家禽等生产基地,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抓住西部开发的大好机遇,积极培育养殖大户,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让大户引导、带动贫困户发展,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经济。对于产业优势较弱的贫困地区,应立足于本地特色,面向市场,挖掘本地土特新奇产品,走小而精、特而优之路,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新门路。

第二,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治本措施。

一是坚持按照农业产业化、优化社区结构、效益优先的原则,加快精准扶贫公路建设步伐,在确保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提高村通公路的通达能力;

二是切实抓好水利设施建设,解决贫困农户的饮水困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强基础设施质量监管,巩固建设成果,确保一次建成,永久受益。

第三,大力推进旅游精准扶贫。大力实施“旅游兴镇”战略,充分利用上xx村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探索文化旅游与精准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新思路、新方法。以下“铜鼓之乡”xx村、“芦笙之乡”xx村等人文景观为依托,扩大经营规模和就业岗位,覆盖贫困地区农民,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科学分析,宏观决策,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第一,要构筑抗灾救灾、扼制返贫,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一是政要把抗大灾的准备工作力争做到万无一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二是精准扶贫、民政、卫生、财政、水电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做好现场监测调查,确保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并且准确及时的汇总相关资料,并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分类,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出台政策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力争做到贴近于现实,贴心于人民。

第二,宏观调控,微观政策。在抗灾扼贫工作中要把握大局,注重方略。

一是产业规模拓展要根据市场状况,由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设计、捆绑资金、集中财力、整体推进”;

二是配套政策宜实、宜细、宜操作、宜落实。对于受产业调整影响,过渡期贫困现象要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新政策;对于因灾(自然灾害、疫灾)影响而返贫的要集中资金、加大投入、一步到位、不留后患;对因主劳多病而导致返贫的要采取政府扶持,社会帮扶相结合的政策措施,注重扶智力、志气,辅以适当钱物,着力发展产业,特殊安排就业。

第三,落实责任,逐个击破。要竭力想方设法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改善返贫人口的物质文化生活环境。在实际工作中,

一是民政、财政、精准扶贫、土管、林业、农业、公安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并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二是针对不同返贫对象,由政府主导、社会帮扶、农户自筹、亲友馈赠,使之在一、二年内恢复原气,挤入解决温饱的行列;

三是特殊情况要特殊照顾。各主管部门要放宽受灾贫困户用地、用林等政策,适当免收费用;优先配备生产生活用地和经济林园,满足生产资料的供应;各类企事业单位要放宽招工条件,予以照顾。共同营造全社会抗争贫困,消除贫困的良好的氛围。

(四)创新思路,完善机制,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子。

第一,拓宽思维,进一步整合精准扶贫力量。

一是大力实施农村社区精准扶贫。充分发挥农村的先进力量,突破性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破解农村公益事业难办的难题,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是进一步明确精准扶贫责任区。把精准扶贫任务、目标、措施落实到人,把责任区的精准扶贫成效与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相挂钩,做到有领导抓、有专人管,工作年初有计划、半年有检查、年底有总结;

三是拓宽社会帮扶渠道。社会帮扶工作已不仅仅是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责任,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等群体融入到社会帮扶工作中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帮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总结好、完善好、宣传好,使之成为社会帮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二,整村推进,大力实施参与式精准扶贫。

一是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群众,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把政府推动的精准扶贫开发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自觉行动。实施到户的项目,都要由群众自愿提出申请,正确处理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群众投工投劳与农民减负的矛盾,牢牢把握“依法办事,手续完备,不留后患”。坚持群众自力更生,实行以工代赈,验收兑现;

二是把工作做到村做到户,把项目落实到户,把政策补助到村到户,解决好重点乡、村的交通、水利、通讯和群众看病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为他们实现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加强监管,增强项目资金管理的透明度。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要求,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帐、专户管理,所有项目要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做到“项目到村、任务到户、登记造册、张榜公布”。

第三,依托资源,大力扶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一是培育农村能人。引导一部分有头脑、有胆识、敢创敢干的农民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政府要大力加强引导、扶持,提高中介组织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结起来;

二是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的加工企业要向精深加工的方向发展,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实现由初加工向精加工转变。进一步拓宽农产品加工范围,由传统地对粮食加工向土特产品、稀有产品加工转变。逐步提高加工水平,扩大加工规模,由小规模、低档次的手工作业向大规模、上档次的加工企业发展转变,提高农副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努力形成“多元化竞争,多主体进入,多渠道流通”的新格局。

第四,在精准扶贫项目的实施方式上,改由容易造成监管不力、群众配合不够的部门包揽转向由主管部门指导监管、乡镇负责、各村实施的方式,分清职责,明确责任,充分调动村、乡(镇)、部门三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最大合力推进项目的有效实施。

第五,在精准扶贫资金投向上,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并重,在保证对重点贫困村寨资金投入的同时,对不属于重点村寨,但确实需要财政精准扶贫资金投入,且群众积极性高的项目要适当安排资金投入。

第六,精准扶贫开发要与社会救助相结合。对具备一般劳动能力的,要通过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来提高生活质量;对擅长种养殖技术的,应适当协助其投入一定得启动资金,拓宽其收入渠道和收入水平;对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要加大社会救助力度,直接解决其生活困难。

03kKk.com其他人还在看

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精选7篇)


按理说,经历过总有感悟和收获。在平凡的工作中,往往都需要撰写报告。写报告可以锻炼个人的综合能力,提升个人发展水平。对如何写报告感到棘手?下面由零思考方案网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篇1)

为稳步推进全县精准扶贫工作,**月14日至15日,县长**、副县长**率县政府办、县民政局及各乡镇管理区主要领导一行15人赴**、**两县,就精准扶贫的方式与方法实地考察学习,两县主要领导参与陪同。

一、考察情况

考察团分别参观了**县**片区、**片区、**片区、**茶业集团以及**县**片区、**镇等地方,每到一处,考察团听取了各参观点精准扶贫工作情况介绍、查看扶贫实施作战图及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台账、了解精准扶贫工作具体实施步骤。两县在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绿色宜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文化事业兴旺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给考察一行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考察主要成果

**、**两县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精准扶贫、拔除穷根的根本出路,以“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的三维纲要为统领,坚持外修生态塑形、内修人文铸魂的理念,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整县推进、金融扶贫等举措,整合资源,全面发力,展开扶贫攻坚的强大攻势,取得显著成效。

(一)精神脱贫转民风

**、**两县,在精准扶贫上,始终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扶业,一手抓扶志,**县以“**好人”、“最美家庭”、“美德少年”等系列评选,让一批道德楷模、身边好人的故事登上乡村文化墙、走进广播电视,使之成为**的“草根明星”、百姓学习的“标杆”。**县是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的发源地,通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村由腰缠万贯的精神乞丐村变成全国文明村,家规家训与村规民约有机结合,新的中华传统美德二十四孝在村部随处可见,强大的宣传氛围,使全县百姓的“精、气、神”在耳濡目染中发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神奇“裂变”,使“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有好报”蔚然成风。在这里,核心价值观与家规家训融为一体,亲切而自然地走进千家万户,孕育良好民风。

(二)做实产业引富民

在精准扶贫中,**、**两县围绕生态好、环境美、农民富的目标,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产业扶贫的理念,坚持产业扶贫与生态建设并重,在保护生态中发展产业,在培植产业中发展生态,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发展致富产业,实现了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的双赢。

举全县之力,招引外援,全力争取乡土能人回归故里,以茶叶、核桃、药材、魔芋、养殖为主导产业,带动产业发展,其中,蒋家堰镇**片区的敖勇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投入3900万元,注册成立****药谷晨康药业有限公司,**创建**锦源绿化造林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基地”模式,流转土地6700亩,投入3500万元,发展红豆杉、美国红火箭等珍稀苗木63万株。土地流转后,“五个一点”的收入有效促进了贫困户脱贫,即身富力强的农户外出打工收入一点、土地流转以每亩700元的标准收一点、自留土上产一点、每年在合作社挣一点(公司每年向流转土地农户提供50个劳动日,按照每天100元工资计算,每户农户每年至少可以挣到5000多元劳务工资)、合作社红利分红分一点。

同时在发展家庭式种养殖方面推出以奖代补、直补农户的相关政策,比如:养牛3头以上,每头补助300元,养猪按实际出栏数,每头补助100元,发展一家农家乐补助2000元,发展一家商店补助1000元等补助措施,有效带动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其他产业。

(三)金融支撑精滴灌

2014年以来,针对银行“不敢贷”和贫困户“贷不到”、“贷不起”、“还不了”的突出瓶颈问题,**县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创新金融扶贫工作机制的意见》、《**县邮储政银“互惠贷”、“助农贷”、“扶贫贷”贷款业务实施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放大了扶贫资金,缓解了扶贫投入压力。2014年,**县政府安排2000万元,整合其他担保资金1亿元作为扶贫贷款风险基金,整合贴息资金1500万元(其中扶贫资金810万元),吸纳邮储银行、农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4家银行,按贫困农户1:5、企业1:10的倍数发放扶贫贷、助农贷、互惠贷、助保贷、绿满园、富路通、小额农贷、农户小额贷、致富牵手贷等9个品种的金融扶贫贷款。

为确保扶贫资金的规范运行,**县根据脱贫带动和辐射作用的大小,设定了贷款额度、贴息年限标准。对贫困户扶贫贷款额度每户不超过10万元,扶贫贴息年限为3年,第一年全额贴息,第二年贴息90%,第三年贴息80%;对产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扶贫贷款额度不超过50万元,扶贫贴息年限为2年,每年贴息50%,其中,对带动贫困户占比达到50%或年带动贫困户脱贫达到10户以上的给予全额贴息;对县域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扶贫贷款额度不超过500万元,扶贫贴息年限为1年,贴息50%;金融扶贫创新资金主要投向全县各类发展生态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及龙头企业。县扶贫办、县邮储银行对申请扶贫贷、助农贷的农户,逐户调查,指导帮助他们制定发展计划,解决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确保贷款用得好、能归还、有效益。

(四)全面整合齐推进

统筹扶贫、发改、移民、国土、住建、残联、林业、环保等相关部门搬迁项目资金,坚持“三为主” (集中安置、进城镇安置、进中心村安置为主)和“四靠近” (靠近城区、靠近集镇、靠近园区、靠近景区),统一规划、统一补助标准、统一建房试样,采取村级修建集体宿舍安置贫困户或农户自建给补助等灵活多样的安置方式,连片推进生态扶贫搬迁和消危、旧房改造,从而改善搬迁户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下段工作建议

**无论从地理位置、资源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实力和贫困层度与**、**两县相比,都有着绝对的优势,我们理应对精准扶贫工作期待高、信心更足,结全我县当前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转观念、树新风

当前部分干部职工仍把精准扶贫工作等同于以往的“三万”工作,满足于发个文、联个村、包个户、给点钱、走走看看,嘘寒问暖。还有部分群众争着要当贫困户,等着上级领导送来慰问金和物资,这种“等人授鱼,等米下锅”的思想,严重制约了扶贫政策的实施。我们应学习两县把精神文明创建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的扶贫理念,干部精准帮扶、群众受惠感恩,将干部群众的扶贫工作思路回归正确导向,扶贫先扶志。要强化驻村帮扶责任,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扶贫氛围,做到扶贫扶谁、怎么扶、扶到什么程度,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建试点、立标杆

精准扶贫是一项全新工作,目前还没有完善的工作流程、管理办法、具体措施。要在干中学、学中干,以星星村为试点,以点带面,全县推进。一是学习两县重调查、强基础的做法,抓基础台账建设。切实做到“六有”、“五清”,“六有”即有申请表、有信息采集表、有脱贫方案、有结对承诺书、有五评审核表、有房屋或能够反映贫困户生活现状的全景照;“五清”即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任务清。二是学习两县精准扶贫、规划先行的思路,抓村级规划。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按照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土壤、水系、地理环境,在农田水利、特色优势产业、饮水安全、生产生活用电、交通、农村危房改造、公共文化、林业和生态等方面认真研究、合理规划,重点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合理制定村级基础建设发展规划和产业项目发展计划。三是学习两县树典型、强宣传的经验抓扶贫氛围。在全村开展身残志不残、十星级文明户、敬老之星等系列评选活动,评选出一批身边的典型人、典型事迹,做到电视有声、墙上有影,同时加大扶贫相关政策、村级发展规划、结对帮扶思路等宣传力度,营造扶贫与扶志相结的氛围。

(三)立规矩、重考核

规范管理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工作机制,建议县政府尽快出台《**县扶贫攻坚工作考核实施细则》,将精准扶贫工作纳入乡镇管理区、县直单位绩效考核体系,作为提拨重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建立专班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机制,明确奖惩措施,保障工作经费,引导各乡镇管理区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攻坚上,引导县直各单位协调各种资源参与扶贫攻坚,切实担负起扶贫攻坚的重要职责,促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篇2)

严湖村贫困现状剖析

严湖村有28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681户,农业人口2765人。该村位于上犹县社溪镇北部山区,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大扶贫力度,推进精准扶贫,基础设施有了一定改善,贫困户减少到目前的132户416人。但由于该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产业基础脆弱,农民收入水平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20xx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720元,只相当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17元的56.5%。分析该村的贫困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弱。

一是交通出行不便。通村公路虽在3年前完成硬化,但28个村民小组8条通组公路仅有3条完成硬化,有5个村民小组通汽车困难。

二是上学就医困难。该村离圩镇远,且无村完小,三年级以上需到15公里外的蓝田小学就读,给群众带来诸多不便。全村目前仅有村级卫生室1个,卫生设施及设备配置不全,疾病防控能力差,看病就医很不方便。

三是饮水不方便。受地势等自然因素影响,未通自来水,村民取水“各自为政”,有的从水井里挑水,有的从水井里抽水,也有的从山中引泉水到家,饮用水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是用电通信质量不高。全村虽已全部通电,但因线路老化,供电线路长,电压不稳定,部分大功率电器无法使用。28个村民小组中,有5个组未通广播电视,移动通信信号弱,也未通宽带网络,信息较为闭塞。

(二)农田水利设施差,土地产出低。全村共有耕地1884亩,人均耕地0.68亩,只相当于全省人均1.045亩的65.07%、全国人均1.35亩的50.37%。加上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山塘、水渠等水利设施严重老化,大部分山塘水库等灌溉工程因无资金维修,不能正常运转或带病运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大部分耕地属中低产田,甚至是“望天田”。种植结构单一,基本上只种一季水稻,种植效益低。人均山地虽有8.7亩,但多为荒山和残次林,占全村林地80%以上;油茶林全部为低产油茶林,产量很低,经济效益差。

(三)群众收入低,居住环境差。就该村整体情况来看,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务工、务农两个方面。务农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小部分农户养猪、鸡、鸭、鱼或牛、羊等,但形成不了规模,基本满足于自给。为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当地政府正着力推进油茶低改,但这些项目由于刚刚起步,带动农户增收的效应还未能发挥,农户收入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低于国家贫困线的贫困户132户,416人,贫困户数占全村户数的19.38%。在住房方面,通过近年来的土坯房改造,尽管大多数土坯房改造完毕,但相当一部分农户只是搭起了房屋的框架,无钱装修,生活设施简陋,有的为建房还欠了一屁股债。尚有70户农户仍然无力改造。

(四)增收难度大,脱贫任务重。要改变严湖村的贫困面貌,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一方面,必须有效解决贫困户增收问题。造成该村农户整体收入较低,除了该村土地资源不足、生产条件较差、没有带动群众致富的龙头产业外,与当地群众的文化技术素质和思想观念也有很大关系。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群众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无论是思维方式、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跟不上形势发展,有的甚至存在较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劲头,不思进取,无心脱贫。村里文化生活贫乏,导致村民喜欢聚集打牌,喜欢“东家长,西家短”的议论是非,创业氛围不浓,致富热情不高。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一般家庭只要有劳动力且身体健康,能出去务工,就能有一定的经济收入。该村目前之所以还有132户计416人没有脱贫,其主要原因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病医治拖累所致。很大一部分贫困户是因患重病,医治花费大导致负债累累,陷入贫困。在贫困人口中,有126人身体不健康,患有各种慢性疾病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其中有27.5%丧失劳动能力,不仅不能劳动,还需常年吃药并要有人照料,平均每户每年医疗消费为1056元,占家庭开支的20%以上。

二是缺劳力缺技术。据调查统计,有近70户(占贫困户的53%)因为缺劳动力,有54户(占贫困户的41%)家庭因为残疾或患有慢性病而无法做事,只有闲在家里。还有16户虽有劳力但不懂技术,生产开发效益低,又无一技之长,打工靠卖苦力收入不高也不稳定,导致致富无门、增收无力。

三是先天不足。在132户贫困户中,有88户低保户(占贫困家庭的67%),因种种原因导致入不敷出,必须依靠农村低保维持基本生活。还有14户五保户,必须由政府给予生活保障。

严湖村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成败在于132户的增收脱贫问题,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奏效。

坚持标本兼治,因户精准施策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严湖村虽然贫困程度比较深,但也有一定的发展基础,通过扶持可以改变落后面貌,实现脱贫目标。关键是要针对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选对路子,坚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与增加收入同时并进,瞄准对象,精准施策,破解难题。

(一)坚持长短结合,发展产业增收。

近期,要集中力量抓好三件事,尽快增加贫困户收入。一是抓两个基地。拓展油茶基地,在两万亩低改和两千亩新植油茶的基础上,继续新增油茶低改5000亩,新植油茶20xx亩,逐步成片。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每年增加500亩,最终达到3000亩以上规模。二是抓种养发展。包括:巩固水稻种植,提高种粮效益;依托龙头企业,与赣州城区市场对接,采取“公司+农户”形式,种植500亩大棚蔬菜;利用低山丘林山坡和门前屋后等闲置土地,栽种桃、李、梨、金桔、蜜桔、板栗、杨梅等小水果1000亩以上;利用闲置山场,发展生态养鸡、养牛等产业,增加部分收入。三是抓光伏发电。利用村部学校等公共建筑屋顶,鼓励和扶持农户利用家中屋顶发展光优发电产业,形成稳定收入来源。

在发展好上述三个产业的基础上,依托当地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从保护好严湖古井、古屋、古驿道、古树等具有文化底蕴的古代遗迹入手,进行修缮升级,保护好集中连片老土坯房,改造升级为百年客家民居;利用新江河落差大、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新江河漂流、新建古法榨油厂和油茶文化、新型“农家乐”等项目,发展严湖旅游,使其逐步成为严湖百姓持续增收的重要产业。

(二)坚持标本兼治,抓好教育培训。

充分发挥教育培训“拔穷根,挪穷窝”的优势,加大教育扶持力度。一是要抓基础教育。从改善教学条件入手,让更多的青少年通过学习深造走出大山。为此,一方面要新建新江教学点,完善严湖小学教学设施,改善办学条件,恢复村完小,解决上学难的问题。一方面通过建立助学制度,防止因穷辍学。可成立村助学基金会,接受社会各界捐款,对困难农户子女上学实行资助,对考入大学的学生实行奖励。此外,还可对接政府有关部门热心人士和社会各界助学团体,形成“一对一”帮扶,防止因学致贫。二是要抓职业技术培训。积极协调培训机构和劳保等有关部门开展技能培训,确保初、高中毕业生在没有考上高中、大学之后,都能接受职业教育,使农村新增劳动力都能掌握专业技能,就地转化或者外出务工、经商。切实用好国家对职业教育农村籍学生给予教育补助和推荐就业的政策,有效减轻家庭教育负担;同时,可成立村农民夜校,根据生产发展需要,组织开展蔬菜、油茶、水果种植和生态环保养殖技术培训,提高生产开发效益。

(三)瞄准132户贫困户,落实近期脱贫措施。

为实现上犹县确定的20xx年解决绝对贫困的目标,当务之急是瞄准132户461人的增收脱贫问题。当下,要集中力量抓好两个增收项目建设。一是油茶低改。平均每户扶持油茶低改10亩,按照第一年投入1100元(油茶低改可补助800元),后两年每年投入300元的标准,每年每户再扶持3000元,连续扶持3年直到进入产果期,实现盛产期每户每年稳定增收4万元左右(近期每户7000元左右收入)。二是光伏发电。选择租用一个闲置山场,集中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平均每户30平米,每户贷款2.4万。在脱贫之前,每户每年补助4000元,解决贫困户的还贷问题,并可实现每户每年5000元左右的稳定现金收入。与此同时,按照国家政策,对14户五保户、88户低保户,实行兜底政策,解决好贫困户的基本生活问题。对132户贫困户中72户有小孩上学的家庭,发动省公安厅的干部职工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降低小孩上学负担,并帮助争取国家有关政策,确保不因学致贫。对居住在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的14户农户,列入搬迁扶贫范围,搬迁安置到城区或工业园区附近,通过技术培训等,帮助进入工业企业就业,解决好生活出路问题。

(四)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要抓村庄环境整治。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以建设“诗画乡村”为目标,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主要包括平整土地、危旧房改造、道路连通、排水排污、改水改厕、文化体育活动设施等建设内容,优化村容村貌整体形象,使群众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有明显改观。

二是要抓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以村部为中心,硬化环村道路3公里形成全村循环,改善出行交通条件;建设安全饮水工程,选好优质水源,集中建好中心水池,实行集中供水,铺设水管,解决全村500多户农户饮水难的问题;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新开水渠5000米,对村部前700余亩农田实施土地平整,提高耕地质量;改善通信设施,力争每个村小组通广播、通宽带网络,为发展电商销售打好基础。

通过以上措施,基本可以保障该村现有贫困户按期脱贫,并在完善医疗保障和大病救助制度的基础上,能不因病返贫。

强化精准扶贫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村党组织建设。

严湖村能否实现脱贫目标,村支部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目前,该村有党员41人,其中18人外出创业或务工,力量不集中,党组织生活较为分散。为此,要紧紧依托省公安厅工作组挂村扶贫的有利条件,切实加强支部建设。

一是健全。完善支村两委工作制度、议事制度,健全农民自主投工投劳等机制,逐步形成村民自主决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长效机制。

二是加强阵地建设。建设好村部,完善农民夜校、图书室(农家书屋)、活动室、卫生室、篮球场、文化教育、健身娱乐等设施,在村部设置党(村)务公开宣传栏。

三是完善组织网络管理。重点抓好党小组建设,28个村小组分片成立党小组,按照“党建+”工作理念,将党小组融入到村民理事会、经济组织合作社等群众组织,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小组的战斗堡垒作用。四是培养后备力量。通过岗位锻炼,着力从党员中培养致富能手,从产业带头人、种养大户和经济能人中发展党员。五是培育良好风尚。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劳动致富、环境优美示范户”等评选活动,倡导文明道德新风尚。

(二)强化产业扶贫措施。

一是实行一对一帮扶。

特别是在产业扶持上,要紧盯132户贫困户,除五保户由政府兜底外,对其余118户贫困户要一对一落实扶贫工作责任人,制定任务书,签订责任状,分户建档立卡,分户制定脱贫计划和时间表,提出项目安排和具体措施,确保全村132户贫困户按期脱贫。

二是搭建好组织平台。

尽快组建油茶种植、蔬菜种植等合作社,制定好合作社运行机制,通过合作社为各家各户发展生产提供技术、销售等方面的服务,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产业化经营,解决好“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三是盘活闲置土地。

通过土地流转,把土地向致富能手和龙头企业流转,农民通过培训到企业打工,实现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通过土地流转收入、打工收入和企业分红,提高农民收入。四是用活扶助资金。实施好产业发展项目,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鼓励和吸引外出务工村民及有一定实力志愿青年回村创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三)强化扶贫资金监管。

一是优化制度设计。

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围绕脱贫目标,根据贫困地区发展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各类扶贫优惠政策,优化制度,完善机制,用政策调动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扶贫积极性,对农民发展产业、生产经营予以鼓励和支持。

二是增强扶贫合力。

充分整合各有关部门的资金项目,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产业扶贫的项目,基本的资金必须打足,不能“钓鱼”。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为扶贫产业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

三是加强资金管理。

扶贫部门要严格执行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规范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四是加强政务公开。对每一笔扶贫资金的使用,都要做到政策、资金、项目三公开。可组建村老年人协会,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的作用,对扶贫项目实施进行经常性监管和全过程跟踪,确保项目建一个,成一个。

(四)建立后期帮扶跟进机制。

通过精准扶持和攻坚克难,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但由于这部分人的发展基础脆弱,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做保障,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和意外情况,一部分人又将重新返贫。为此,

一要建立脱贫后期帮扶机制。贫困人口脱贫后,要落实责任人进行3~5年的跟踪,继续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直至其持续发展,实现稳定脱贫。

二要完善大病救助和商业保险制度。既要提高医保中大病报销额度,还要加大大病医治商业保险力度,最后由政府实行救助兜底,确保农户不会因病致贫。

三要建立农业生产和自然灾害保险制度,确保农户不因灾致贫。四要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范围,将学杂费免费范围从目前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扩大到从学前教育到高中和中职教育,防止因学致贫。

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篇3)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年工作要点的安排,××月××日上午,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队,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基层代表和乡镇人大主席组成调研组,就县人民政府2015年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一行深入到昂拉乡措加村实地查看了文化旅游扶贫项目昂拉赛康寺维修和“农家乐”改造情况,并与部分项目实施户进行了座谈。听取了县扶贫局负责人有关情况汇报,并召开了座谈会。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年县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战略决策和部署,积极转变扶贫开发思路,创新扶贫开发模式,紧紧围绕年初县政府和州扶贫开发部门签订的目标责任,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深入推进我县扶贫开发各项工作落实,共投入扶贫资金2418万元,实施了整村推进、藏区扶贫产业发展、旅游扶贫产业产业发展和易地扶贫搬迁配套设施等重点项目,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

(一)整村推进项目。该项目投资700万元。其中包括:1.投资301.6万元的4乡(镇)12村牛羊养殖及商铺购置项目。2.投资200万元的坎布拉镇尖藏村旅游扶贫产业项目。3.投资198.4万元的昂拉乡尖巴昂村旅游扶贫产业项目。

(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投资662万元,对7乡2镇浅脑山区生态及地质灾害区263户1192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已完工,正在准备验收。

(三)旅游扶贫项目。一是投资200万元,实施了坎布拉旅游景区3村贫困群众扶贫产业发展商铺购置项目。二是投资180万元,实施了昂拉乡措加村老景点改造项目,项目已完成全部建设内容,正在准备验收。

(四)尖扎滩乡滩上四村产业扶贫农贸市场建设项目。项目投资500万元,在尖扎滩乡建设萨尕尼哈农贸市场一座。

(五)创业、资助项目。1.投资76万元,开展以烹饪技术、民族歌舞演艺、泥瓦工等专业的劳动技能“雨露计划”培训项目。2.投入资金40万元,实施了贫困大学生资助项目。3.投资60万元,对贫困大中专毕业生给予贴息贷款,鼓励创业。

(六)工作措施得力。一是深入开展调研。通过调研,了解村情民意,掌握市场行情,为项目的顺利建设实施奠定了群众基础。二是科学编制方案。提高了项目实施工作的可操作性。三是加强项目管理。确保了项目资金的安全,提高了项目建设的质量,做到了项目建设的公开、公正、公平,使扶贫资金发挥了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贫困人口的脱贫难度较大。近些年,随着省、州、县农牧区扶贫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有脱贫条件的村庄已经基本实现了脱贫。目前需要扶贫的对象所处自然条件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差,加之个人无一技之长或“等、靠、要”思想严重,实现脱贫难度较大。

(二)扶贫工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农牧区扶贫工作涉及农牧、民政、水利、财政等多个部门,虽然已经成立了相应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但各部门之间没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工作上也没有实现有效的联动,与精准扶贫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差距甚大,这就导致在具体扶贫工作中出现信息不畅和协调不力的问题。

(三)精准扶贫工作的宣传力度尚需加强。由于精准扶贫的时间紧、任务重,如果我们仍然按照以往的扶贫工作方式方法,势必难以按时完成脱贫任务,因此,要进一步加大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

三、几点建议

(一)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健全精准扶贫机制。要认真研究吃透中央和省上关于实施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精神。一是政府及扶贫主管部门在加大扶贫投入的同时,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做好我县精准扶贫顶层设计,整合各个部门的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二是建议在安排产业扶贫项目时,加强各部门联动,加大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乡村管理等基本公共服务等建设,为扶贫产业发展提供有力基础支撑。三是要整合各职能部门的扶贫资源,改变目前资源分散、管理分治等“多龙治水”的扶贫工作现状,搭建信息平台,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扶贫工作的整体合力。

(二)在精准扶贫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中,要把整体推进和精准到户有机结合。既要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又要把精准扶贫规划与城镇化规划、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等统筹起来,通过区域整体开发改善发展条件和环境,加快推进连片困难乡、村的发展。

(三)要继续加大对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的宣传。县、乡政府要进一步加大中央和省、州委关于实施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关注扶贫,支持扶贫的浓厚氛围,为确定“四个一批”精准扶贫项目,做到“六个精准”,打下坚实的基础。

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篇4)

一、调研调研情况

根据镇党委、政府统一安排,xx镇成立扶贫调研领导组,组织镇干部4人,大学生村官8人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调研活动。调研组深入全镇各村群众之中,通过问卷、座谈都多种形式详细了解了民情民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二、xx镇基本情况

xx镇位于xx县北中部,驻地xx河滩,距县城15公里,xx铁路、xx公路、xx高速公路纵贯全镇。东北部与xx县交界,东、南部靠xx乡、xx乡,西北傍xx县,xx河穿越中部,境内沟川纵横,形成了以浊漳河为主轴线的“三沟一点一川”地形,总面积312平方公里。境内东北、西北高,石厚土薄,山高石多;中南低,地势平缓,土质较肥。漫天垴海拨1626米,为镇内最高峰。向西海拨1300米以上山峰依次为小杏山、大垴圪塔、板山、天师庙山、神仙梁、前麦山、后麦山、前菜圪塔、委山、走马坪。全镇属沙石丘陵温凉区,年平均气温8.9摄氏度,年均降雨量650—700毫米,无霜期150天。全镇所辖之地,滩湾开阔,宜粮宜果;坡长草茂、宜林宜牧,开发潜力较大;xx是xx境内四大集镇之一,是xx北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中心和窗口。

全镇共有18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总户数2526户,总人口8660人,总劳力2922人,xx镇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多产玉米、谷子、高梁、豆类、土豆。耕地面积18338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338亩,林地面积45000亩,粮食总产量495万公斤。农业总产值808万元,林业产值228万元,牧业680万元,渔业4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841万元。

三、本次调研基本模型

为确保调研的科学性与针对性,调研组首先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确定了调研的模型为生产方式分析,分别从生产力三要素、生产关系三要素六方面进行分析。

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或劳动力、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中关系、分配交换与制度。

四、农民调研分析

基于我镇基本上是一个纯农业镇的现实,本报告的中劳动力与农民是一个等同的概念。结合调研问卷及县、镇历年统计数据显示,xx镇境内农民总体呈现如下特征:

1、人口密度低,分布集中。我镇现有行政村18个,有3213户,其中农业户2916户,人口8068人,其中农业人口5713人。每平方公里平均居住人口为18.3人,只有全县平均人口密度的五分之一左右,总体呈现地广人稀的特征。所以,xx镇的发展很大程度就是指双峰至顶村一线的河滩各村

的发展。如何落实镇党委政府“向山延伸、向水发展”的发展方针,将是全镇发展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2、人口外流严重。撤乡并镇以来,两河口地区人口长期存在外迁、外流状况。该地区现有户籍人口一千余人,实际常住人口不足三百人。地处xx、榆次交界处的沙旺、大牛、焦红寺一带,现常住人口仅十余人。人口的严重外流带来的是乡村的严重空壳化、老龄化,以至于该地区完全不具备实施生产建设项目的人力物力条件。

3、群众整体文化素质低。一方面是受教育程度低,中老年群体中文盲率较高,中青年群体中仅有40%受过初中教育,9%受过高中教育,受过高等教育的几乎没有。基础教育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群众接受培训教育再学习的能力,对其素质提高形成明显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是农民的生产经营技能严重缺乏。在从事设施蔬菜、干果经济林种植、笨鸡养殖等三项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经验的缺乏成为一项严重的制约性因素。仅以设施蔬菜为例,因为选苗失误、温度调控不善,双峰村去年和今年都蒙受了较重的经济损失。

4、总体上思想保守,缺乏开拓精神。广大群众(包括大部分党员领导干部)都存在发展没思路、没动力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县、镇两级以加强基层党建为切入点,努力提高干部群众的意识,但是思想保守的基本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因为导致群众思想保守不敢干的因素依然存在:一是地

域信息闭塞,部分村、乃至全镇、全县的现代化程度和速度慢,群众的守旧思想并且得到真正冲击;二是缺乏好的干事创业环境,市场狭小、需求不足基本现状没有改变,干事创业的难度、风险较大。

在扶贫发展之中,劳动力资源始终其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资源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是制约产业发展、影响扶贫发展效果的最根本原因所在。

五、生产工具分析

全镇农业生产主要依然依靠人力耕作,机械化程度比较低:根据xx镇20xx年度各村农机补贴情况汇总表资料显示,20xx年xx镇共有各类农业生产机械172件,其中玉米脱粒机102部、旋耕机12部、卷帘机34部、穴播机3部、灭茬机1部、翻转犁1部、拖拉机11部、秸秆粉碎还田机1部、温室大棚设备4部、田园管理机3部。以全镇20xx年共计耕作1.8万亩耕地计算,平均每100亩耕地才有1部享受农机补贴的农用机械。考虑到不同种类农业机械在实际农业生产中扮演角色不同、农业机械的使用频率不同,全镇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其实还要更低一截。

在农业生产工具一方面,我们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六、劳动对象分析

种植业方面:xx是一个传统农业镇,xx河滩一带石厚土薄,是典型的金沙滩地貌,与云竹、郝北等耕地条件好的

乡镇有很大差距。从双峰往下至顶村的漳河两岸,是全镇耕地集中分布的地区。这一地区主要从事玉米等粮食种植。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组织推动下,大力发展了以黑小米为主打产品的黑色富硒有机食品种植,发展了南北翟管为中心的西瓜种植、遍布河滩各村的千亩设施蔬菜园区。在全镇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其中尤以设施蔬菜园区发展成果最为显著:xx镇党委政府围绕县委政府发展三项产业的战略部署,充分抓住市政府副市长王胜章包扶的有利条件,在北翟管、西崖底发展高标准拱棚示范园区,辐射和带动了周边各村,形成规划面积达千亩的设施蔬菜发展区域。目前,发展设施蔬菜已然成为全镇的共识,群众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产业的规模效应初步形成。

林牧业方面:以两河口沟、官上沟、彰修沟、龙门沟四沟为主,目前发展还很不充分。

七、生产资料所有制分析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财富之母。本文中的生产资料,亦主要是讨论土地制度。

目前,我国仍旧实施的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宜通则通宜分则分的土地制度,但是鼓励和支持土地承包流转。土地承包流转将是实现农业生产资料科学配臵的必要条件。

根据镇农经站提供的数据显示,20xx年全镇的土地流转

承包登记数据为零。这其中可能存在实际流转等未登记的情况,但也说明全镇范围内的土地流转水平相当低。

另一方面,由于土地经营权维持稳定与各户人口数增减情况不同之间存在明显矛盾,导致土地分配在各户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平衡,进而形成资源不足与资源紧缺并存的情况。

土地无法实现自由流转,意味着生产资料的优化配臵无法实现,以为这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无法实现。

这是制约农业发展、危害扶贫开发进程的重要因素。

八、生产中的相互关系与分配制度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过程由市场调节。对于xx镇目前的情况而言,市场化程度低、生产与销售相脱节是主要的问题。

以笨鸡蛋销售为例,今年以来市场销售的不足已经明显挫伤了群众的养鸡积极性。在我们所做的问卷调查中,有72.66%的群众把笨鸡蛋销售难作为自己最为希望解决的问题。

保持产业发展政策的长期性并使之完善,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九、扶贫工作中的政府因素

在专门针对包村干部的问卷调查中,以下三项被认为是包村工作的难点所在:

一是基层两委组织的领导能力与意识不足,无法真正起到带动作用;二是政策的连贯性不足,产业发展缺乏持久性;三是乡镇干部的能力与意识与发展需要存在较大差距;三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以两河口各村为例,道路严重老化无法通行,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

十、综合分析

1、劳动力方面:素质低,意识差、分布不均衡、流失严重。

2、生产工具方面:技术落后,科技化水平低。

3、劳动对象方面:产业布局规划不科学,发展程度低。

4、生产资料方面:土地流转水平低,生产资料优化配臵水平低。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匹配程度低。

5、市场关系方面:市场化水平低,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低。

6、政府服务方面:政策缺乏稳定连贯性,基础设施落后。

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篇5)

xx县辖8镇1个街道办,211个村,101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29万人,总土地面积2950平方公里,其中农村人口14.98万人。截止20xx年,全县在册贫困人口由20xx年的12977户、37270人减少到7955户、xx9人,分别占到全县农村人口总户数、总人口的21.5%和13.4%,其中有一般贫困户4843户13021人、低保户785户1795人、五保户502户652人、低保贫困户1825户4591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xx年的1526元提高到2486元,净增960元。因病致贫户有2278户、因残致贫户有604户、因学致贫户有883户、因灾致贫户有732户、因缺乏技术致贫户有700户、缺劳力致贫户有557户、缺乏资金致贫户有501户、缺土地致贫104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79户。20xx年计划脱贫人口通过搬迁扶贫641户1847,发展苹果业1526户3468人,大棚种植294户865人、养殖715户1999人、其他产业扶贫479户1374人、产业技能培训525户1402人、务工技能培训599户1523人、救助兜底1287户1859人,全县确定贫困村74个,其中省级21个,市级53个,占到全县行政村的35%

通过开展贫困户相关信息调查。我们发现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调查发现部分偏远贫困户居住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

(二)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农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三)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劳动力,收入水平低。多数贫困户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加之第一产业要有产出,主要依靠人工劳力,且产业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费力不讨好,两相对比之下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有心无力”。

(四)教育负担重,抗风险能力低,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再穷不能穷教育。文化知识的培养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但就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万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二是在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抗风险能力。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一)深刻领会,全面掌握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坚持开发式扶贫,大力实施移民搬迁、整村推进等综合扶贫开发,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已经初步建立。但长期以来,由于扶贫认定评价体系不够科学,扶贫对象识别不够精准,导致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扶贫到户“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扶贫的具体措施和相应的监督机制难以保证扶贫资源精准地用到贫困人口身上,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撒胡椒面”的现象,离群众“扶真贫”、“真扶贫”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直接指向并立足贫困人口脱贫解困,管当前、利长远,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1、做好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是精准扶贫的客观要求。一是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有利于提高帮扶质量。扶贫对象建档立卡,瞄准扶贫对象,能够打破贫困需求和扶贫力量间的沟通不畅,贯通帮扶政策、资源进村入户渠道,与贫困户进行有效对接,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切实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二是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有利于整合各方资源聚焦扶贫对象。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下,通过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建立健全农村贫困农户信息系统,不仅为扶贫部门的工作提供依据,也可为各个行业部门工作提供一个通用平台。同时,也为社会各界开展扶贫帮困、投身扶贫公益事业畅通了信息渠道。三是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有利于对帮扶成效实施动态监测。通过调查,准确掌握贫困户家庭成员住房、交通、饮水、教育、社保、产业、技能等详细情况,既能对各乡(镇、街道)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进行客观评估,也能对全县贫困状况进行科学研判,增强扶贫工作的前瞻性,从而更好地制定政策措施。

2、做好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是推进扶贫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的内在要求。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多次提出创新扶贫工作机制的要求,特别强调要推进精准扶贫,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20xx年是扶贫的改革之年、创新之年,其核心就是“精准扶贫”,而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扶贫对象的建档立卡。我们只有抓住贫困人口这个核心,用好扶贫对象建档立卡这个平台,才能有的放矢、创新思路和方法,切实推进扶贫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

3、做好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扶贫工作事关民生,是典型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集中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开展贫困户识别和建档立卡,就是对贫困户进行准确定位和精确瞄准,为我们扶贫开发找准一个个具体对象,然后通过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力量,分年度、分批次对这些贫困对象进行帮扶脱贫,把扶贫工作做实、做真、做出成效,真正体现党员干部深入群众接地气,真正体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

(二)把握关键,突出重点,扎实抓好全县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

开展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各相关部门必须按照省、市、县的部署要求,统筹谋划,周密安排,有序推进。

1、准确把握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要按照《xx县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实施方案》要求,20xx年底前,在全县范围内建立贫困户、贫困村电子信息档案,构建与国家数据平台相衔接的全县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为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同时,要根据国家制定的统一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开展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要通过建档立卡,对全县贫困户、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明确帮扶主体,落实帮扶措施,开展考核问效,实施动态管理。

2、准确把握建档立卡对象和标准。一是要搞好贫困农户的识别。贫困户识别执行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75元(20xx年2500元不变价)的省级农村扶贫标准;同时,识别出国家扶贫标准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20xx年2300元不变价)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今年市级下达我县建档立卡人口规模控制数为29470人。二是要搞好贫困村的识别。贫困村识别按照我省20xx年底行政村贫困发生率比全省贫困发生率高一倍(全省国家扶贫标准下贫困发生率为15.1%,一倍为30.2%)以上、行政村20xx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0%(全省20xx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503元,60%为3901.8元)、行政村无集体经济收入的“一高一低一无”标准执行。

3、准确把握关键环节和步骤。本次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前期准备。主要任务是确定建档立卡对象、标准及规模,编制工作方案,宣传发动,开展培训。这个阶段的工作已经完成。第二个阶段是全面开展识别工作。要按照规模分解、初选对象、审定公告、结对帮扶、制定规划、填写手册、数据录入等各个环节的要求,积极开展贫困对象识别工作。这个阶段的工作正在进行,必须在今年8月底前完成。第三个阶段是联网运行。贫困户信息要及时更新,并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贫困户动态调整。这个阶段的工作必须在今年10月20日前完成。

4、准确把握操作程序和工作流程。要严格按照《xx县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实施方案》的要求,对建档立卡工作的操作程序和工作流程进行规范操作。一要始终坚持公示公告。贫困户识别要做到“两公示、一公告”,贫困村的识别要做到“一公示、一公告”,要有相关记录和档案资料,要全程公开,接受监督,确保结果公正。二要落实结对帮扶措施。识别贫困对象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要落实帮扶措施,因地制宜、因户制宜,要统筹安排各类帮扶资源,结合需求与实际,研究提出对贫困户、贫困村结对帮扶的方案,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责任,明确结对帮扶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三要实行动态管理。贫困户、贫困村的信息要及时更新,并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信息动态管理。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全县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矛盾集中的系统工程。各镇(街)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确保各个环节的工作有序推进。

1、强化组织,加强领导。此次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镇(街)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力以赴、整合资源,将全县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各镇(街)要将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配备专用电脑、档案柜等设备,确定专人负责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及时推进工作,按照《xx县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实施方案》中的识别标准、工作方法和步骤安排抓好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按时完成任务。

2、加大宣传,营造氛围。一是要充分利用召开群众会议、标语、专栏等进行宣传发动,把建档立卡工作的相关政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到每个农户和每个村,做到家喻户晓,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充分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二是要加强对基层工作力量的宣传发动。这项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仅靠镇(街)的工作人员是难以完成的。要依靠基层组织,广泛动员大学生村官、包村干部等工作力量积极参与,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3、严肃纪律,确保实效。这次建档立卡工作要求高、标准严,各镇(街)要细致调查核实,做到程序公正透明、信息真实可靠、群众认可满意。在识别过程中,严禁优亲厚友,严禁提供虚假信息,严禁拆户、分户和空挂户,杜绝平均分配。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严谨的态度,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对照国家确定的识别标准、识别规模、识别方法,从严把好贫困对象识别数据核实关,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情况准确、数据详实,确保工作落实到位无偏差,政策执行到位不走样,坚决杜绝违规操作、暗箱操作现象,坚决防止漏报、虚报、弄虚作假行为,确保经民主评议、科学核定的识别数据客观真实,经得起实践和群众的检验。

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篇6)

xx县位于鄂豫皖三省结合部,总面积3814平方公里,拥有68万人口,是一个集老区、库区、贫困地区为一体的山区县。20xx年被确定为全国贫困县,20xx年被列为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20xx年被列入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一直以来都是全省乃至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紧抓国家各类扶贫政策的有关机遇,结合我县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按照精准扶贫的方式,努力走出了一条切合实际、特色鲜明的扶贫开发路子,全面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全县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仅xx年减少贫困人口2.71万人,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群众的认可。

(一)推进产业扶贫,拓展贫困户增收门路。县政府结合全县资源分布实际情况,坚持把特色产业作为山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突出发展茶叶、中药材、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先后出台了《xx县加快特色种养业意见》、《xx县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奖励办法》等文件,整合涉农资金2亿多元,安排奖补资金1300万元,支持新建、提升特色产业基地25万亩,培育种养大户xx余户,新增省市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新增农民合作社1226家,培育家庭农场19家,涌现一批特色产业专业村,1万余户贫困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20xx年县政府实施了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和农业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计划,着力以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二)推进项目扶贫,夯实贫困户脱贫基础。坚持把农村基础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集中解决行路难、灌溉难、饮水难等问题。近三年累计争取实施农村基础设施项目1000多个,投入资金11.5亿元,新建安全饮水工程135处、河堤58千米,整修当家塘305口,建设高标准农田5.7万亩,治理流域面积70平方公里,修建村组水泥路1049公里,整治美好乡村示范点36处,搬迁深山库区一线群众5211人。今年在上级支持下,对生存环境恶劣、居住人口分散的边远村组贫困群众,实施移民搬迁工程,计划搬迁贫困人口1768户6824人,并即将出台鼓励农民到中心村庄、集镇或县城购房奖励办法,在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保障,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推进素质扶贫,提高贫困户脱贫能力。建立了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及时实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减轻群众就医负担。20xx年,全县农村群众享受医疗改革“红利”超3亿元。实施重大疾病防控、义务教育营养餐等一系列民生项目,积极落实义务教育免费入学、中职学校免学费等政策,做好贫困大学生、中职生、高中生和义务教育寄宿生资助,确保贫困户子女有学上、能上学、不失学。20xx年,全县教育扶贫资金达5170万元,受益学生8.3万人。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增强贫困群众脱贫技能,确保贫困户户均掌握1-2项实用技术,两年来转移就业1.8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2501人。xx现代产业园区近年来吸纳500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随着xx职业学校的建成投运,将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范围,切实提高老区劳动力素质。

(四)推进旅游扶贫,助推贫困户快速致富。树立“旅游既富县又富民”理念,把旅游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产业。近两年,通过以奖代补,积极支持群众发展农家乐、特色农产品市场等旅游服务项目,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特色种养、观光农业等,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20xx年,全县接待游客、综合收入年均增长40%以上,燕子河镇通过发展乡村游,带动高山泡菜、红豆腐等产品开发,年综合收入1.9亿元,带动全镇人均增收800元,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户通过参与旅游开发,走上致富道路。今年,全县正在创建农家小院示范户50家、示范村2个、示范乡镇1个以上,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五)推进金融扶贫,增强贫困户发展后劲。以农村金融综合改革为抓手,大力推进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扩大信贷投放、促进扶贫开发。20xx年,全县共发放涉农贷款52亿元,其中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99亿元,支持1200多家农民合作社,带动近4000户贫困户发展增收项目,支持5961户贫困户实现脱贫,今年小额贷款计划为4亿元。同时,增设金融营业网点和自助银行网点16个,新建助农取款点384个、村级金融服务室21个,实现基础金融服务村级全覆盖,农户基本实现“申请贷款不出户、存取现金不出村、汇款业务不出乡”。

(六)推进“兜底”扶贫,保障好特殊困难群体。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力求为弱势群体筑起“最后一道保障网”。20xx年,全县通过“一卡通”发放到户惠民资金5.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超过1000元。在“低保”方面,推动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无缝衔接,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近三年2万户困难家庭摆脱贫困、退出低保。在养老方面,逐年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全县集中供养机构床位达2688张,占五保总数的35%。推动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为重度残疾人、计生优待户等群体代缴养老保险金。在救济方面,针对不同弱势群体,分类施策、因需而救。三年来开发公益性岗位400多个,加强临时救助,解决了一批贫困人口临时性、突发性困难问题;广泛引导社会各界“献爱心、送温暖”,解决弱势群体实际困难。同时,探索建立大灾救助机制,将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扩大到毛竹、森林、育肥猪、茶叶等领域,创新开展农房保险等。20xx年,全县共有4.49万贫困人口享受到政府及社会救助,占贫困人口的30.4%。

通过一系列的扶贫开发举措的实施,全县扶贫产业不断得以壮大,基础建设不断增强,群众生活得以明显改善,实现了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目标任务。尤其是一些扶贫项目的实施,推动了我县旅游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技术培训为广大贫困人口大量输入了“造血功能”,“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的做法,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人口的脱贫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贫因人口基数大、山区环境恶劣等因素的影响,我县的扶贫形势仍然较为严峻,扶贫任务还十分艰巨。

(一)山区扶贫任务艰巨,库区扶贫面临挑战。多年来,我县的扶贫工作重点和主要区域集中在深山区、高寒区和库区,而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极差的边远地区,收入来源匮乏,脱贫致富的难度极大。深山区和高寒区受地理、交通、自然资源、教育资源等因素影响明显,且缺乏主导产业,扶贫投入资金需求量大,贫困发生率高,是全县扶贫攻坚的难点区域。

(二)扶贫成本较高,工作难度加大。随着近几年扶贫工作力度的加大,具备开发条件的地区通过扶持已逐步得到发展,生产生活状况也得以改善,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但剩下的贫困人口绝大多数都处于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边远村社,空间跨度大,各项建设性投入需求大,扶贫成本高,脱贫的难度大,给扶贫开发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三)主导产业匮乏,群众增收速度缓慢。近年来,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加上贫困地区支柱产业还没有完全形成,贫困村群众收入远远低于全县普通农民收入,还没达到全市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特别是深山区和高寒区,由于近年来投入较少,发展较慢,贫困村群众收入水平较低。

大力推进扶贫开发是实现加快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农村最低收入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对象,把改善高寒边远山区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扶持重点,把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推进贫困群众增收与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扶贫开发与民生工程有机结合,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要抓住编制“xx”规划的有利契机,以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等为主要内容,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的思路高起点做好贫困村扶贫开发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全面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有效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和农产品运输难问题。加快农村电网改造,着力解决农村供电质量不高和农村电力配送不正常的问题。积极探索“富裕农民进城,贫困农民下山”的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在条件成熟的部分乡镇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对不宜人居的村、社进行整村、整社搬迁,着力改善贫困家庭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二)积极培育支柱产业,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结合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因地制宜发展林下扶贫产业。充分利用贫困山区林业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扶持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完善“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链结机制,全面提升贫困人口家庭收入。

(三)加强智力扶贫培训,提升农民脱贫致富本领。要坚持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贫困初高中毕业生就读中职工作,并根据地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切实开展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和电子电工、烹饪、焊工等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脱贫致富的本领,加快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力度,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同时,加强扶智宣传,充分发挥基层干部领头雁作用,抓好贫困村干部政策业务培训,选派农村致富带头人参与村支两委管理,模范带动农民科学致富。

(四)整合扶贫开发资金,发挥扶贫资金使用效益。要打好乡情牌,注重引导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带资金、技术返乡创业,支持家乡建设发展。加大社会闲散资金、项目建设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的整合力度,认真开展查漏补缺,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民生、农民工培训转移、扶贫和生态移民等工作,全面加快片区公路、人饮、危房整治、电网改造、人行便道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对所有涉及到村的扶贫资金、项目,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服务跟着资金走”的要求,做到专款专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同时,要充分利用好国家贫困县的相关优惠政策、扶贫项目和资金,还利于民,切实巩固了扶贫开发新成果。

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篇7)

根据市第一书记工作安排,由xx县第一书记经科委牵头,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我县属于秦巴连片扶贫开发区,是x个国定贫困县之一。全县现有贫困村x个,占全县总村数的x%;现有贫困人口x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x%。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狠抓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通过机制创新全力破解扶贫攻坚难题,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联系分管领导分别任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xxxx年起,每年完成贫困人口脱贫x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相继印发了《xx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xx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xx县选派干部进驻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实施方案》、《xx县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xx县各镇、部门扶贫开发年度考核实施细则》等系列制度措施,指导规范全县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

(二)深入摸底调查,逐一建档立卡。根据中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有关要求,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和选准对象、找准原因、定准类别的要求,逐村逐户开展贫困状况调查摸底,全面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并建档立卡,为实现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县上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扶贫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扶贫信息监测中心。在贫困户识别过程中,我县探索推行的“户申请、组评议、村审查、镇审核、县审定”和“实地核实、到村到户,严格程序、群众评议,公平公正、三榜公示”的工作方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目前,我县已全面完成x个贫困村、x万贫困对象识别和信息录入工作,为精准监测、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

(三)抓实精准对接,强化项目支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项目整合工作,捆绑涉农项目资金,集中用于精准扶贫。我县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原则和“乡镇申报、部门踏核、县上研定”的要求,由县扶贫局牵头汇总整理各镇贫困村急需实施的项目,分类反馈到相关部门进行现场核查,初步确定年度拟实施的项目和投资额度,经县政府审定后由县发改局、扶贫局和相关部门下达项目计划,有效提高了项目资金使用的精准度。截止目前,全县共整合县发改、国土、住建、交通、教育、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电力、通讯等部门资金x亿元,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四)夯实综合措施,实施重点突破。一是完善规划体系。为确保实现每年x万人以上贫困户脱贫目标,按照“五结合、四到位”的要求(坚持扶贫开发与城乡一体化相结合,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整村推进与到村到户相结合,产业扶贫、移民搬迁与教育扶贫相结合,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坚持增收项目到村到户,扶贫资金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帮扶责任到干部人头),以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瓶颈问题为突破口,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城镇一体化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系统完善的县、镇、村扶贫规划体系,确保扶贫规划与其他专项发展规划协调统一。同时,以户为基础、项目为支撑、移民搬迁安置为核心、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为重点,为贫困户逐一制定符合村情户情实际的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切实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二是加快贫困户搬迁。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做好重点解决危居贫困户搬迁工作的通知》,明确在三年扶贫期间,必须彻底完成x个贫困村的危困户搬迁任务。为切实解决贫困户搬迁资金难的问题,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县农商银行积极合作,开展了危居贫困户搬迁贷款工作,建立金融扶贫产业贷款风险基金,扩大金融扶持产业信贷规模,确保20xx年底前所有危居贫困户一户不少的搬入新居。三是推动产业发展。突出富硒特色产业开发,重点抓好茶芋药果菜(茶叶、魔芋、中药材、特色林果、富硒蔬菜)和猪牛羊鸡鱼(黑猪、黄牛、白山羊、乌骨鸡、富硒鱼)五大特色养殖业,并将特色产业与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相结合,延伸特色产业链,依托特色种养业,积极发展农村小型加工业,大力发展旅游、电商、劳务等三产服务,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产品有销路、增收有门路。四是强化劳务输出。采取“订单式、定向式”的方法,扎实开展修脚足浴、电子商务、民歌茶艺、特色烹饪和建筑劳务五大培训工程。

(五)干部驻村帮扶,充实扶贫力量。我县结合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按照省、市、县派驻工作队不重合的原则,实行领导联村、部门包村、工作队驻村和干部包户工作机制,落实了x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目前,x个驻村工作队x名干部全部进驻各贫困村履行帮扶工作职责,实行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帮扶,做到“一人驻村、单位全员帮扶”,确保了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二、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还存在着四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合力未形成。一些部门和干部潜意识认为扶持到户很难出“成绩”。导致有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没有把心思用在扶贫工作上,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近一年时间,到底扶谁,怎样扶尚未完全搞清楚。一些镇政府未将精准扶贫工作列入本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为精准扶贫工作,县上派的有工作队,自然由工作队负责,政府只催催进度,过问过问就行了,考核追责首先是追工作队的责。村干部只热衷于争取和实施覆盖面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于到户产业项目不热心,感到落实、实施难度大,不愿投入精力抓落实。扶贫工作队则认为,工作队是到镇入村协助当地政府、村两委开展扶贫工作,希望得到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对目前的现状觉得工作无动力、无信心,感到彷徨和无奈。合力攻坚的氛围未形成。

(二)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发展意识不强。一是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国家诸多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兑现,社会各界捐资捐物,使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少数贫困户,当问及打算发展啥产业、如何发展拔穷根时,则不假思索的说:“我现在是三无,无钱、无劳力、无技术,啥都搞不成,你们既是来扶贫的,请你们给我安排低保”。二是就业观念严重落后。相当部分的贫困户处在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的状态。以全县开展的修脚师培训为例,一些贫困户子女不参与,认为这项工作不体面、名声不好、不愿干。其择业标准与自身素质能力极不相符。

三、几点建议

(一)要深化认识,增进共识,形成合力。一是开展对县、镇村干部精准扶贫工作的专题培训。首先培训要开宗明义,着重解决对精准扶贫工作内容和要求理解不透,无从下爪的问题。其次是通过培训增进共识。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工作队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全县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精准扶贫工作目标任务才能实现,要从根本上杜绝各吹各号、各唱各调的问题发生。二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考核机制是推动工作的“方向标”。建议要制定更具操作力,具体化的考核措施,实行考核积分制,增加扶贫减贫分值,考核不仅是对扶贫工作队工作的考核,同时,要纳入对各镇年度综合考评。三是要理顺精准扶贫工作组织、指导、管理体系。镇设立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镇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全面负责对本镇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督促,检查落实工作,避免县工作队与镇工作分离脱节问题。县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对各镇、队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要求,直接发文到各镇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避免向镇、队双向发文,互相推诿的问题,切实将镇、队、村、受扶个体统起来,形成合力。

(二)抓教育,转民风,增信心。一是要重视宣传动员工作。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二是要重视开化引导工作。抓项目到村到户不是扶贫工作唯一渠道,抓好开化引导,强化扶“志”措施也十分重要,因此,在广泛开展政策、法制、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前提下,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用本地的事,身边的人通过自身艰苦努力,创业致富的案例进行开化引导,同时,要完善对优抚对象的管理体制,探索组织引导优抚户,根据自身能力实施力所能及的产业项目,培育其自食其力的能力。三是要努力引导贫困户转变就业,择业观念。要避免一方面在就业上急功近利,那里门槛低,来钱快就去那,不考虑安全,不顾长远,有的打了小半辈子工,老了老了还没学到一技之长。另一方面择业就业,好高骛远,长期无法就业的问题长时间存在。

(三)加大资金投入,尽早落实项目,提高扶贫效果。一是建立涉农资金整合统筹机制。当前,涉农资金多头下达,零打碎敲、平均用力、“天女散花”的现象仍然存在,尽管县政府在整合统筹涉农资金上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一些尝试和探索,但受限于体制性障碍,成效有限,急需从更高的层面,更深的层次,更广的范围加以解决。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涉农资金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归并力度,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集中财力办大事,做大扶贫资金总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建立金融扶贫引导机制。要出台激励措施,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村倾斜,加大对贫困户的信贷支持。三是要建立受扶企业和“大户”帮带贫困户考核机制,夯实企业和“大户”帮带责任,打牢企业,“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链接链条,使贫困户能够从多渠道,广范围得到帮扶。四是要加大对现代农业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土地流转步伐,采取企业流转,反租倒包形式,根据贫困户生产能力反租倒包给贫困户,引导农户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格局,促进贫困户产业发展、效益提升。五是要制定出台帮扶贫困户发展的到户扶持政策,明确与贫困户自身能力相适应的项目规模和扶持标准,针对贫困户经济实力弱,生产能力差,管理水平低的现状,建立小发展小补,大发展大补的激励扶持机制,调动贫困户发展生产源动力,解决贫困户难以享受到产业发展扶持问题。六是要加大扶贫项目落实力度,尽早下达项目计划,确保年度目标实现。镇、村、工作队,要统筹安排贫困村扶贫项目,在抓好本年度项目实施的同时,科学规划次年度扶贫项目,并及时向扶贫局申报,扶贫局将收集的'项目汇总分送各相关部门作为本部门申报下年度项目的依据。各相关部门在项目申报时,要尽量保证贫困村项目需求,确保贫困村建设项目落在实处。

热搜报告: 精准扶贫调研汇报其八


不打无准备之仗,重要的事情需要作好方案设定。为了将计划能够顺利地进行,我们免不了制定一份全面的方案,方案的制定需要做到妥善无误,关于方案应该怎么写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热搜报告: 精准扶贫调研汇报其八》,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根据市第一书记工作安排,由xx县第一书记经科委牵头,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我县属于秦巴连片扶贫开发区,是x个国定贫困县之一。全县现有贫困村x个,占全县总村数的x%;现有贫困人口x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x%。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狠抓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通过机制创新全力破解扶贫攻坚难题,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联系分管领导分别任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xxxx年起,每年完成贫困人口脱贫x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相继印发了《xx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xx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xx县选派干部进驻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实施方案》、《xx县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xx县各镇、部门扶贫开发年度考核实施细则》等系列制度措施,指导规范全县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

(二)深入摸底调查,逐一建档立卡。根据中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有关要求,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和选准对象、找准原因、定准类别的要求,逐村逐户开展贫困状况调查摸底,全面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并建档立卡,为实现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县上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扶贫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扶贫信息监测中心。在贫困户识别过程中,我县探索推行的“户申请、组评议、村审查、镇审核、县审定”和“实地核实、到村到户,严格程序、群众评议,公平公正、三榜公示”的工作方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目前,我县已全面完成x个贫困村、x万贫困对象识别和信息录入工作,为精准监测、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

(三)抓实精准对接,强化项目支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项目整合工作,捆绑涉农项目资金,集中用于精准扶贫。我县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原则和“乡镇申报、部门踏核、县上研定”的要求,由县扶贫局牵头汇总整理各镇贫困村急需实施的项目,分类反馈到相关部门进行现场核查,初步确定年度拟实施的项目和投资额度,经县政府审定后由县发改局、扶贫局和相关部门下达项目计划,有效提高了项目资金使用的精准度。截止目前,全县共整合县发改、国土、住建、交通、教育、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电力、通讯等部门资金x亿元,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四)夯实综合措施,实施重点突破。一是完善规划体系。为确保实现每年x万人以上贫困户脱贫目标,按照“五结合、四到位”的要求(坚持扶贫开发与城乡一体化相结合,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整村推进与到村到户相结合,产业扶贫、移民搬迁与教育扶贫相结合,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坚持增收项目到村到户,扶贫资金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帮扶责任到干部人头),以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瓶颈问题为突破口,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城镇一体化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系统完善的县、镇、村扶贫规划体系,确保扶贫规划与其他专项发展规划协调统一。同时,以户为基础、项目为支撑、移民搬迁安置为核心、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为重点,为贫困户逐一制定符合村情户情实际的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切实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二是加快贫困户搬迁。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做好重点解决危居贫困户搬迁工作的通知》,明确在三年扶贫期间,必须彻底完成x个贫困村的危困户搬迁任务。为切实解决贫困户搬迁资金难的问题,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县农商银行积极合作,开展了危居贫困户搬迁贷款工作,建立金融扶贫产业贷款风险基金,扩大金融扶持产业信贷规模,确保20xx年底前所有危居贫困户一户不少的搬入新居。三是推动产业发展。突出富硒特色产业开发,重点抓好茶芋药果菜(茶叶、魔芋、中药材、特色林果、富硒蔬菜)和猪牛羊鸡鱼(黑猪、黄牛、白山羊、乌骨鸡、富硒鱼)五大特色养殖业,并将特色产业与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相结合,延伸特色产业链,依托特色种养业,积极发展农村小型加工业,大力发展旅游、电商、劳务等三产服务,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产品有销路、增收有门路。四是强化劳务输出。采取“订单式、定向式”的方法,扎实开展修脚足浴、电子商务、民歌茶艺、特色烹饪和建筑劳务五大培训工程。

(五)干部驻村帮扶,充实扶贫力量。我县结合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按照省、市、县派驻工作队不重合的原则,实行领导联村、部门包村、工作队驻村和干部包户工作机制,落实了x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目前,x个驻村工作队x名干部全部进驻各贫困村履行帮扶工作职责,实行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帮扶,做到“一人驻村、单位全员帮扶”,确保了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二、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还存在着四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合力未形成。一些部门和干部潜意识认为扶持到户很难出“成绩”。导致有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没有把心思用在扶贫工作上,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近一年时间,到底扶谁,怎样扶尚未完全搞清楚。一些镇政府未将精准扶贫工作列入本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为精准扶贫工作,县上派的有工作队,自然由工作队负责,政府只催催进度,过问过问就行了,考核追责首先是追工作队的责。村干部只热衷于争取和实施覆盖面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于到户产业项目不热心,感到落实、实施难度大,不愿投入精力抓落实。扶贫工作队则认为,工作队是到镇入村协助当地政府、村两委开展扶贫工作,希望得到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对目前的现状觉得工作无动力、无信心,感到彷徨和无奈。合力攻坚的氛围未形成。

(二)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发展意识不强。一是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国家诸多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兑现,社会各界捐资捐物,使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少数贫困户,当问及打算发展啥产业、如何发展拔穷根时,则不假思索的说:“我现在是三无,无钱、无劳力、无技术,啥都搞不成,你们既是来扶贫的,请你们给我安排低保”。二是就业观念严重落后。相当部分的贫困户处在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的状态。以全县开展的修脚师培训为例,一些贫困户子女不参与,认为这项工作不体面、名声不好、不愿干。其择业标准与自身素质能力极不相符。

三、几点建议

(一)要深化认识,增进共识,形成合力。一是开展对县、镇村干部精准扶贫工作的专题培训。首先培训要开宗明义,着重解决对精准扶贫工作内容和要求理解不透,无从下爪的问题。其次是通过培训增进共识。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工作队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全县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精准扶贫工作目标任务才能实现,要从根本上杜绝各吹各号、各唱各调的问题发生。二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考核机制是推动工作的“方向标”。建议要制定更具操作力,具体化的考核措施,实行考核积分制,增加扶贫减贫分值,考核不仅是对扶贫工作队工作的考核,同时,要纳入对各镇年度综合考评。三是要理顺精准扶贫工作组织、指导、管理体系。镇设立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镇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全面负责对本镇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督促,检查落实工作,避免县工作队与镇工作分离脱节问题。县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对各镇、队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要求,直接发文到各镇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避免向镇、队双向发文,互相推诿的问题,切实将镇、队、村、受扶个体统起来,形成合力。

(二)抓教育,转民风,增信心。一是要重视宣传动员工作。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二是要重视开化引导工作。抓项目到村到户不是扶贫工作唯一渠道,抓好开化引导,强化扶“志”措施也十分重要,因此,在广泛开展政策、法制、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前提下,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用本地的事,身边的人通过自身艰苦努力,创业致富的案例进行开化引导,同时,要完善对优抚对象的管理体制,探索组织引导优抚户,根据自身能力实施力所能及的产业项目,培育其自食其力的能力。三是要努力引导贫困户转变就业,择业观念。要避免一方面在就业上急功近利,那里门槛低,来钱快就去那,不考虑安全,不顾长远,有的打了小半辈子工,老了老了还没学到一技之长。另一方面择业就业,好高骛远,长期无法就业的问题长时间存在。

(三)加大资金投入,尽早落实项目,提高扶贫效果。一是建立涉农资金整合统筹机制。当前,涉农资金多头下达,零打碎敲、平均用力、“天女散花”的现象仍然存在,尽管县政府在整合统筹涉农资金上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一些尝试和探索,但受限于体制性障碍,成效有限,急需从更高的层面,更深的层次,更广的范围加以解决。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涉农资金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归并力度,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集中财力办大事,做大扶贫资金总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建立金融扶贫引导机制。要出台激励措施,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村倾斜,加大对贫困户的信贷支持。三是要建立受扶企业和“大户”帮带贫困户考核机制,夯实企业和“大户”帮带责任,打牢企业,“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链接链条,使贫困户能够从多渠道,广范围得到帮扶。四是要加大对现代农业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土地流转步伐,采取企业流转,反租倒包形式,根据贫困户生产能力反租倒包给贫困户,引导农户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格局,促进贫困户产业发展、效益提升。五是要制定出台帮扶贫困户发展的到户扶持政策,明确与贫困户自身能力相适应的项目规模和扶持标准,针对贫困户经济实力弱,生产能力差,管理水平低的现状,建立小发展小补,大发展大补的激励扶持机制,调动贫困户发展生产源动力,解决贫困户难以享受到产业发展扶持问题。六是要加大扶贫项目落实力度,尽早下达项目计划,确保年度目标实现。镇、村、工作队,要统筹安排贫困村扶贫项目,在抓好本年度项目实施的同时,科学规划次年度扶贫项目,并及时向扶贫局申报,扶贫局将收集的'项目汇总分送各相关部门作为本部门申报下年度项目的依据。各相关部门在项目申报时,要尽量保证贫困村项目需求,确保贫困村建设项目落在实处。

最新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精选11篇)


零思考方案网相关专题:“精准扶贫”。

最新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篇1】

一、概述

xx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牧业旗。全旗共辖8个苏木镇;161个嘎查(村),其中以牧为主的嘎查90个、以农为主的村71个;568个村民组(独贵龙);总人口17.85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12.76万人。20xx年6月末,全旗牲畜总头数198万头(只),但贫困农牧民(未解决温饱和低收入人口)人均饲养牲畜仅3个羊单位。

xx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经过多年的扶持与发展,全旗的贫困程度虽有所减轻,但受自然灾害、地理环境、人口素质、农牧业基础设施状况等影响,贫困面还比较大,贫困程度还比较深,到20xx年底仍有42个贫困嘎查村,占全旗嘎查村总数的26%,未解决温饱人口1.68万人,低收入人口2.11万人,分别占农牧业总人口的13.2%和16.5%,无灌溉饲料地或人均不足1亩水浇地2.7万人,占农牧业总人口的21%,特别是牧区无畜少畜户(人均不足5个羊单位)人口2.2万人,占农牧业总人口的17.2%.。

二、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

(一)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

目前,在牧区贫困户中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六种情况:一是因病致贫,比如因家中一人或几人患了一种需长期医治的疾病,每年需花费不少医药费而贫困,约占贫困户的50%;二是因灾致贫返贫,主要是长期的自然灾害使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得不到改善,收入低,加上底子薄,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生产性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而致贫,约占贫困户的25%;三是因学返贫,主要是学杂费逐年增高,一个学生从小学读完大学就得需要几万甚至十几万元,不仅大学的学费居高不下,就中小学的杂费也让一些农牧户难以承受,特别是近年学校大量合并,多数自然村都没有小学,许多小学生和学前班孩子都需要家长陪读,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开支都很大,一个小学生一年也需要几千元的费用。约占贫困户的10%;四是因残致贫,有些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致残或是残疾人,因不能从事正常的劳动,更不能去谋取发家致富的非常复杂的事情而致贫,约占贫困户的5%;五是懒惰致贫,一家人不好好种地养畜,更不会去勤劳致富,一年到头等救济而贫困。约占贫困户的5%;六是其他原因致贫返贫,如孤寡、借贷等原因致贫返贫,约占贫困户的5%。

(二)影响和制约贫困农牧民脱贫解困的主要因素及存在问题

1、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

右旗自古以来就有“旱巴林”之称,十年九旱,低山丘陵面积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十分频繁。1995年秋,全旗遭受百年不遇旱霜冻,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1.9万亩,返贫人口达1.02万人;1998年7月全旗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直接造成经济损失1.61亿元,返贫人口达3.07万人;20xx年8月16日遭受6.3级地震,持续时间30多秒,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250万元,返贫1.87万人;20xx年春旱十分严重,6月20日以前降水量不足10毫米;20xx年更是多灾之年,不仅遇到了30年不遇的夏秋连旱,而且在9月5日至9月8日,北部的4个苏木镇又遭受严重的雪灾和霜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48.5万元,11月3日又发生了4.2级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1.4万元,预计总返贫人口2万人左右。同时,全旗有近5万多人生活在布病、地甲病、结核病、高氟水等地区,致病患者多达1.3万人,因病致贫现象较多。

2、农牧业基础建设薄弱、生产单一,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右旗目前有耕地面积62.25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为15.55万亩,人均1.21亩,主要集中在东南部西拉沐沦河北岸的冲击平原,这一地区履盖1个苏木、2个镇1万多人。近年来,全旗的扶贫开发工作主要以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但应对连年频发的旱灾、洪灾、雹灾、早霜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这些不仅制约了农牧民增产增收,并易因此而致贫、返贫。截止20xx年底,全旗仍有三分之一的贫困独贵龙仍是以养牧为主,其他收入基本没有,生产生活都靠卖畜,至今尚有无畜户或少畜户(人均不足5个羊单位)5400多户。

3、农牧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程度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增大,对于一家一户以分散经营方式为主而文化素质偏低的农牧民来讲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果同一品种的农畜产品在某一阶段的供给大量增加,而国内需求增辐不大,产品不能大量出口时,农牧民收入就会大幅降低。

与此同时,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牧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要求农牧民加强这方面技术的学习,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经营中来,绝大部分农牧民则无所适从,很难把先进适用且市场需求空间较大的新品种和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中来。

另外,一些贫困地区农牧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干劲。

4、牲畜分配不均,牲畜占有量差距大。

牲畜是牧民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但多数地区牲畜分配不均,多的多少的少,据统计,全旗18.5%的养畜大户饲养着全旗70%的牲畜,如岗根苏木张勇一家4口人,饲养700多只羊,人均175个羊单位。而贫困农牧民(未解决温饱和低收入人口)人均饲养牲畜仅3个羊单位,还有一部分无畜户。

5、劳务经济发展缓慢,富余劳动力比较多。

劳务经济发展缓慢,随着农牧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原来大量的手工劳作被机械代替,就使一大部分农牧民从以往的生产劳动中摆脱出来,形成大量劳动力资源闲置。目前,全旗有闲置劳动力达3.5万人之多,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和语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劳务输出量不大,仍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加上近年禁牧舍饲又使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重新返回牧业生产中,劳务输出难度大。每年组织输出人数在1万人左右。

6、牧区生产生活支出高,成本大,收入不稳定。

一是牲畜这种生产资料的生命性决定了牧区具有人畜双重消费的特点,特别是一遇灾年,需要购买大量饲草料,出现成本大于销售的现象。同时,禁牧舍饲也加大了牲畜饲养的成本。二是由于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牧民在教育、医疗、交通、水电、食品等方面消费较高,年人均达1264元,占纯收入的52%。三是与农区建设相比,国家对草原建设投入较少,畜牧业基础建设欠帐较多,需要建设投入较大,牧民自己无力承担。加强畜牧业基础建设,转变畜牧业经营方式,是提高农牧民收入的先决条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四是扶持牧户所需投入较大,如每户建一处草库伦(6000元),扶持10个羊单位母畜(3000元),每户需投入9000元。据统计,全旗1128元以下收入的牧户有17285户,约需投入1.5亿元。五是右旗属高寒低温区,且持续时间长,取暖时间长达6个月,牧民维持基本生存状态所需开支较大。

7、公共设施落后,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全旗每百平方公里有乡镇0.078个,每百平方公里有等级公路4.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有医疗机构(含医疗点)0.25个,每百平方公里有中小学1.04个。一半以上的嘎查村不通电话。尽管各嘎查村已经通电、通路,但村路质量还有待于提高,电网质量和电价仍存在很大的城乡差别。同时,又是地甲病、氟病等地方病区,全旗病区人口达4万多人,占农牧民人口总数的34.6%。

8、扶贫开发资金投入不足。2002-20xx年,每个“千村扶贫开发工程”的嘎查村3年投入资金20万元,项目只能覆盖1-2个独贵龙组,发展灌溉饲料200—400多亩地。如20xx年财政扶贫资金项目中直接到村到户资金额为213万元。项目覆盖人口3万人。人均只有71元,远远不能达到解决温饱问题的要求。这样只能解决极少一部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另外,由于牧区农牧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路途较远,项目建设成本相对其它农区就高一些,费用大一些。

最新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篇2】

为打好扶贫攻坚战,因地制宜制定特补乃吾村扶贫计划,按时完成脱贫任务,第一书记带队对特补乃吾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情况如下:

一、村基本概况

特补乃吾村系全县重点贫困村,平均海拔2200米,幅员面积9.6平方公里。辖6个小组、227户、1021人。耕地面积825亩,人均耕地面积0.8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马铃薯、荞麦、烤烟等,养殖猪、牛、养、鸡等牲畜,以农业为主的典型彝族聚居村。20xx年全村地区生产总值416万元,人均纯收入4638元。20xx年,在扶贫建档立卡工作中,精准识别出54户贫困户,贫困人口178人。XX村生产、生活存在的特殊困难和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落后。一是交通难。辖区6个村民小组至今还有1个组没有通路,有2个组还是泥土路,没有实施道路硬化,道路狭长陡峭,雨天路滑,只允许摩托车通过,给村民运输农副产品和出行带来不便。二是饮水难。全村还是100户,450人饮水难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水质差,没能够用得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三是人居环境条件差。村里大部分贫困户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抗震能力差,家中缺乏基本的生活物品,村中卫生条件差,垃圾乱丢,居住环境不容乐观。

(二)经济发展滞后。产业机构单一,生产技术落后,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村民主要以种植玉米,马铃薯,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部分村民发展养殖业,但形成不了规模。引入了核桃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种养科技含量低,产出效益低,缺乏技术指导,没有致富带头人。

(三)贫困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自我发展能力不强。贫困人口文化水平低,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产生、生活方式落后,一定程度上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致富的劲头。文化生活贫乏,生活只限于填饱肚子,生活质量不高。

(四)卫生设施及设备配置欠缺,疾病防控能力差,看病就医难。村上没有村卫生室,村医生集中在乡卫生院看病,乡卫生院设备简陋,药品不足,人手不够,缺乏技术,只能看一些小病,难以满足村民的需求。

二、导致贫困村贫困的原因

(一)自然环境原因。XX村属于高二半山,海拔高,人均耕地不足,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通讯缺乏,信息闭塞,生产和生活条件差。

(二)自身原因。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素质还偏低,思想保守,对新思想、新事物的认识和接受慢,生活要求低,局限在吃饱阶段,存在等、靠、要思想。

(三)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产业机构单一,科技含量低,仅靠烤烟产业支撑经济。新培育的核桃产业还未形成规模,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零星种养和外出务工。

三、解决贫困村现状的对策

(一)产业扶贫。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和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壮大烤烟产业、培育核桃产业、开发劳务产业、巩固畜牧产业,通过五大产业支撑,实现产村相融,壮大村民实体经济。

(二)基础设施扶贫。突破交通制约瓶颈,大力发展交通建设。新建和改扩建农村村民住房,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信息网络工程。

(三)教育扶贫。落实三免一补政策、控辍保学六长,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

(四)卫生扶贫。提升乡中心卫生院的医疗服务功能,加大重点疾病预防和艾滋病防治工作,解决村民看病难的问题。

(五)生态扶贫。抓住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两大工程,积极实施林果、核桃产业,打造生态新村。

最新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篇3】

一、村情概况

xx村位于太平镇西部,西边与宣恩县交界,周边与本镇三岔口、枞阳坡、沙园等村相邻,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属“老、少、边、山、穷”村。全村幅员面积34.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00余亩,林地面积45802.2亩。全村共有村民230户,总人口702人,少数民族357人,辖4个村民小组。地处二高山,山大人稀,峡谷地带,坡陡、高寒,平均海拔1200米,生存条件差。

二、贫困人口识别

三、产业状况及收入

该村抢抓武陵山实验区和脱贫奔小康建设机遇,抓基础产业发展,全村主导产业以烟叶、魔芋为主,散种玉米。20xx年发展烟叶250亩,主要集中在该村二、三组。养殖业以牲猪、蜜蜂为主,其中牲猪人平一头,养蜂技术缺乏,产量不稳定,饲养少量牛羊及家禽。人均纯收入5995元。

四、公共服务及设施

通过安全饮水工程及“三万”项目帮扶,一、二、三组都已修建水池20口,入户水管20000米,全村用水问题大部分解决,剩下四组用水困难。

通村公路弯多路窄,道路安防工程正进入实施中,预计七月底完工。该村四组不通公路,长度为16公里;三组产业基地公路为砂石路,长度为4公里,严重制约当地烟叶产业发展;该村为高寒地区,沼气建设少。

该村没有卫生室,与邻近的三岔口村共用一个中心卫生室,中心卫生室有乡村医生1名,办公场所200平方米,配有诊断室、输液室、病床、药房等,能够满足村民最基本的看病需求。20xx年,xx村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率达95.72%。该村没有小学,大多数村民选择将学生送到太平集镇、鹤峰县城乃至县外就读。该村按照“个人缴费、政府补贴”的原则,逐步建立起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xx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纳率达95%。

五、村级治理情况

该村于20xx年修建村委会一栋二层,占地面积180平方米,改善了村级办公条件。xx村村支两委成员共4人,其中男性3人,女性1人,4人均为党员。村党支部书记、主任为燕道新,土家族,高中学历;党支部委员燕美林,高中学历;党支部委员吴长发,初中学历,同时担任村委会委员;村委会计生委员燕良元,初中学历。该村有党员19人,入党积极分子4人。

六、近两年变化情况

近两年烟叶发展迅速,20xx年xx村烟叶发展面积100多亩,20xx年烟叶面积达250余亩。20xx年建设蓄水池5口,铺设自来水管道7000米,解决200人安全饮水问题。村支两委换届,村党支部充实两名高中学历干部,入党积极分子4名,村组后备干部力量不断增强。村风文明,村容整洁,最美评选模范涌现。

七、下步发展中的难题

(一)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在道路建设方面,虽然在20xx年实施了通村公路硬化工程,入村道路有了很大改观,但四组还没有通公路,二、三组通组公路无硬化,严重制约了烟叶产业基地发展需求,不能满足当前及今后的发展需要;在饮水工程方面,四组水管和水池建设滞后,还存在饮水困难;在扶贫资金筹集方面,渠道狭窄,仅依靠扶贫项目资金和县直单位的有限帮扶资金,难以满足该村发展的扶贫投入需求。

(二)产业发展滞后。xx村山大人稀、山高坡陡,农业产业发展条件欠缺,不能规模化实施小型机械化耕种,农业生产效率低;其次,该村农业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留守的“老”“弱”“病”“残”,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多,仅县外务工就占全村人口的32.33%,产业发展没有充实的劳动力量;第三是交通条件差,通村公路弯多路窄,产业基地公路还没有实施硬化工程,运输成本高,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运力需求;第四是技术管理不到位,如魔芋种植、养蜂等缺乏技术性指导和支持,收益不稳定;第五是前期林业发展如柳杉、厚朴、落叶松等生长周期长达20年,村民年化收益低,占用优质土地资源,无法发挥土地资源效益。

(三)村民普遍接受教育程度低。在走访、座谈中发现,留守群众学习意识不强,观念陈旧,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如有的村民发展养蜂,在雨水多的年份蜜源不足的情况下,不能有效预防和科学养蜂,导致蜜蜂死亡;有的村民种玉米喂猪,卖猪的收入不能算经济账,入不敷出,依旧停留在10几年前传统发展模式上,没有好的发展门路。外出务工人员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及职业技能缺乏等原因,收入不均衡、不稳定,不能有效把资金转移到村组建设及产业发展上。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xx村处于二高山之间,山高坡陡,交通是制约该村发展的最大障碍。通村公路安防工程建设正在实施,预计今年7月底完工。该村四组通组公路及各组公路硬化工程、烟叶产业基地公路硬化工程建设必须马上列入实施日程,从而有效提升道路运力,不断满足产业发展需求。该村四组需要建设蓄水池及铺设水管,满足该组群众安全饮水。

(二)大力推进产业发展。根据xx村山大人稀的客观自然条件,在产业发展增收上,要找准脱贫致富命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提供相应资源与服务,做好留守人员“老人经济”,抓实农户产业稳定增收,向土地要收益,向产业要效益。1.全力发展“一年种、多年管、多年收”农业产业:根据该村气候、海拔、地势等自然条件特征,推进油茶、薇菜种植;政府加强政策扶持,积极争取资源,培育银杏产业发展;烟叶是核心产业,要继续抓实抓好,做大做强。2.积极推进规模化养殖业发展,利用广大山林资源优势,对回村创业者予以政策支持,规模化牛羊养殖、中蜂养殖。同时,及时提供相应的技术培训和支持。

(三)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培训、座谈交流等活动,加强村民的政策宣讲培训和思想引导,不断提升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转变村民思想观念,掌握专业农业栽种和养殖技能,让广大群众有脱贫致富的信心,有产业发展的好路子,有创业干事的希望和激情。

最新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篇4】

xx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是作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的发源地。5月22日至23日,我采取到田间地头察看现场、进村入户与群众交谈、开座谈会听取意见等方式,到花垣县作了两天的调查。联想前到花垣县作扶贫调研的情景,感到“精准扶贫”号准了“脉”,看准了“病”,开对了“方”,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剂良药。

一、20年扶贫,老百姓最大收获是自信

花垣距离省城450公里,是湖南最偏远的县之一。20年前,从长沙到花垣要走一天半时间。仅翻越矮寨盘山公路就要花1个多小时。湘西民谣:“矮寨坡,山连山,一十三道弯,弯弯都是鬼门关。”这次到花垣全程高速公路,只花了半天时间。投资13.5亿元修建的矮寨特大悬索桥,全长1073米,工程为双层公路、观光通道两用桥梁,创造了4项世界第一,真可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花垣县的同志介绍,全县所有乡镇和99.7%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基本实现了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到村到户。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大大增强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能力。

人穷颜色低。过去山区闭塞,老百姓见世面少,羞于见生人;因为穷,老百姓抬不起头,缺乏自信。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县城建了不少高楼,农村盖了不少新房。从基层干部到普通群众,讲到农村的变化都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在十八洞村,年逾七十的娭毑龙德成,挽着我们的手就往家里带,谈起习到她家里考察的情形,一脸的幸福。村支部书记龚海华介绍,村集体和村民入股600万元,与花垣苗汉子果业公司在二道乡流转土地1000亩,共同开发精品猕猴桃,进入丰果期后,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村级集体年收入近100万元。在麻栗场镇立新村,村支部书记吴进文讲,全村种养大户30户,养乳鸽、土鸡、土鸭都在万羽以上,还种了杜仲、烟叶、百合等多种经济作物,村人均年收入7193元。在部分基层干部和村民参加的座谈会上,大家发言之踊跃,思路之清晰,精神状态之好,与2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县委书记罗明告诉我,同20年前相比,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五番,财政总收入翻了五点四番,居民存款余额翻了七点三番,县城扩大了2.2倍,老百姓人均纯收入增长了7.6倍,60%的农民盖了楼房,20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

“公路修到家门口,自来水流到屋里头,房前屋后绿山头,精准扶贫有奔头。”花垣的老百姓找回了自信。

二、关键是政策要“滴灌”到根部

花垣扶贫成绩巨大,但深入分析贫困人口的现实状况,感到扶贫仍是一个大问题。花垣县还有162个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56.3%;贫困人口仍有6.1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3.1%。从地域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山旮旯里,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贫困村占2/3。这些地方山高坡陡,交通落后,土地贫瘠,资源贫乏,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尤其是矿区生态环境脆弱,采空区达136处,有7个乡镇2478户农民需要整体实现生态移民。

在调查中,基层干部讲:“扶贫政策是好,就是不能大水‘漫灌’,如果‘滴灌’到根部,脱贫更快,效果更好。”可见习关于“精准扶贫”的指示深得人心、深入人心。

最新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篇5】

最近我到宕昌、西和、康县10个村做了约一个星期的实地调研,结合陇南市大数据中心随机抽查,开了2个乡村小型座谈会,细听了一部分干部群众的意见,对精准扶贫工作,做了一些调查研究,得到了不少真实的情况。总体看,精准扶贫工作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需要引起我们重视。

信心与决心问题

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是我所到的县乡绝大多数干部群众的真实想法,这些同志对打好脱贫攻坚战充满信心,他们敢想敢干,敢于担当,已经做出了许多成绩,创造了很多经验。但也有一些同志存在着信心不足的问题。我在调研中发现,有的同志对提前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心理上还没有做好思想准备,胸中还没有一盘棋的思想,工作推动力度不大。一些同志在调研中,强调困难多一些,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少一些,因此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按部就班,少了一些勇气和闯劲。

当前,树立信心和决心,是各级干部和群众急需解决的思想问题。我们要在几年内完成几十万人口的脱贫任务,困难很大,这是事实,但信心是最重要的,有信心才能把群众发动起来,有信心才能面对挑战。我去的几个偏远乡镇,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资源匮乏,脱贫攻坚难度确实很大。但一些群众讲,干部有信心,群众才会有希望。我和一些乡村干部群众座谈时,大家经常会谈到近几年的发展,他们说,陇南的巨大变化,是克服各种困难干出来的,不干就什么前途也没有。调研中还发现,绝大部分乡村干部,对什么时间脱贫,怎样脱贫,头脑是清楚的,采取的措施也是务实管用的。但有的乡村干部,却是一本糊涂账。

干部群众对脱贫攻坚心中要有数,既要对困难问题有数,还要对解决办法有数。当然方法要切实可行,措施也要跟得上去。我去过的一个乡镇,发展条件比较好,只有几百人的贫困人口,但他们的脱贫时间却放在了两年以后,实际上,这个乡是完全有条件提前脱贫的。对一些脱贫任务艰巨的乡来说,把脱贫时间适当放宽一点是稳妥的,但有条件、能够提前完成脱贫任务的地方,不努力争取就是认识和方法问题了。

抓精准扶贫,信心问题、方法问题、措施问题,始终是推动精准脱贫的关键所在,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不准问题之改进

开展精准扶贫以来,面对几十万贫困群众,各级组织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能在短期内把每一户贫困群众的情况搞清楚,做到精准到位,实属不易。我在听取一些群众的意见时,他们说的最多的话是共产党好,很多贫困群众说,干部们有了新变化,帮老百姓办实事了,看得出群众是满意的。

调研中,大家也提到了一些工作上的困难和问题。多数同志认为精准的关键在搞准情况,落实好精确帮扶措施。从工作情况看,大部分地方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路是清楚的,工作重点是明确的,办法也是有力的。对于不准不实的问题,乡村干部也不回避,他们认为前一段时间,出现个别不实不准的问题,有几种情形。

第一类是基础工作不到位。凡出现此类问题的村户,一则是少数乡村干部业务不精,所了解的情况不准。二则是识别体系不完善,没有建立有车、办企业、财政供养的联动核查机制,使不符合条件的人混入其中。三则是统计口径和内容出现了几次较大的调整,使得三本账出现了不准确。四则是确实存在少数村干部优亲厚友和干部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凡此几种情况,均是由于工作作风不实不细不严造成的。

第二类是贫困对象情况复杂。新出现的主要矛盾有,一是政策优惠了,很多人争当贫困户,少数人开始分家。比如原本老人与子女一块生活时不是贫困户,但为了享受政策分了家,又变成了贫困户。二是贫困群众对情况说法前后不一致。一些贫困户在调查时不说实情,导致核实的情况出现反复。还有,绝大部分贫困户文化程度低,说法上前后矛盾。有时,对同一个人做三次调查,会有三个说法,有的一家两口子说的也自相矛盾。三是入户调查与电话调查不一致。总体上,入户调查满意度高,电话调查满意度低。造成这种差异,主要是入户调查时贫困户说话比较负责,电话调查时则比较随意。

第三类是精准扶贫数据更新不及时,导致数据不准确。当然,也有极个别村的群众没有列入精准扶贫对象,对此有一些意见。

以上三类情况,需要分类而治,加以解决。对作风问题,前一段时间,市上下了大力气,督促各级干部进村入户,反复核对,细致开展工作,这个问题已得到了解决。但核查问题还需要建立车管、工商和财政多部门的联动机制。在分户政策上还需要在认定贫困户的标准上,加以改进。对确属贫困户而未列入贫困户的,则需要纳入到返贫对象中,支持他们实现脱贫,化解这些矛盾。

精准的工作导向

现在,政策问题已基本解决了,干部群众普遍说1+17好,哪还有这么好的政策,都说这个政策是历史上最好的,但也谈了不少工作困难。大家的困惑和困扰在,扶贫政策越好,贫困户越不愿脱贫,争当贫困户的矛盾也越大,乡村干部常常用焦头烂额来形容,抱怨贫困户认定难、脱贫认定难。其实,不愿意脱贫是普遍性问题。我到一个脱贫户家里搞调查,一家三口人,老伴过世早,两个孩子、一个外出务工,一个嫁出去了,去年他本人也在建筑工地打工。细算人均收入过万了,但他仍然说自己身体多病,没有挣上钱。他的担心是,脱贫了好政策就没了。还有一户老奶奶,儿子在深圳开店一年挣十几万元,虽不是贫困户,她仍说自己很穷,住在土房子里。后来乡村干部带我到她家的新房子里一看,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都是新的,但她仍然希望享受贫困户政策。以上问题的存在,都集中反映在政策导向上。

目前,中央、省上和市上出台的1+17政策,力度前所未有,政策红利吸引力巨大,政策本身不存在问题,问题的根子在贫困户只要红利,但缺失了责任。

我们现行的政策导向是,只要你是认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可以享受1+17的政策红利,能得到较多的利益。这就出现了人人争当贫困户的情况。有的群众脱贫了要求返贫,有的脱贫了不愿承认脱贫,没当上贫困户的则骂娘上访。种种心态不仅发生在农民群众中,在一些乡村干部中也存在。有的地方脱贫难度大,一些干部有畏难情绪,这是实情。也有的同志怕提前脱贫了,就不能享受精准扶贫优惠政策了,他们的想法是,能够给群众争一些利益就争取,不要亏了群众,其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也给脱贫攻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特别是贫困户不愿脱贫,带来了许多问题。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改变目前的工作导向。

脱贫攻坚中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应有责任。这种责任就是党和政府给予你最大的政策支持,你对党和政府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脱贫承诺。办法是你既然要享受扶贫政策红利,就要与乡村两级党政组织签订一个脱贫责任书,自己要有苦干奋斗的精神。从实际情况看,贫困的确实很贫困,但能不能脱贫,政策和帮扶只是外部条件,关键要靠贫困户自身的内在努力。

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脱贫光荣的正向激励机制。目前,我们正在探索实行一种普惠制的脱贫奖励,由政府每年拿出一部分财政资金,每个贫困户只要脱贫了,就可以在年底获得300元的奖金和证书。脱不脱贫,获不获奖,由贫困户根据自己收入情况自愿申请,乡村两级党组织审核,过关了就可以在年底得到奖励。对这种办法大家普遍认可,也认为切实可行。它的好处在于,一是鼓励贫困户脱贫,形成脱贫光荣又得实惠的导向;二是解决了脱贫户不愿承认脱贫的矛盾。

我在征求意见中,还有的同志提出,除了普惠制以外,还需要建立特惠制的小康奖,重奖那些脱了贫,向小康水平努力的农民群众,只要人均收入达到了小康标准,就可以享受政府小康建设优惠政策,他们希望这种政策应当比脱贫政策更实惠。

当然,设立这两种激励机制,关键在政府是否有足够的财力支撑。我在宕昌和几个县算过一笔账,以宕昌为例,目前宕昌还有1.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如果每户脱贫奖励300元,全县大约需要450万元,小康奖若拿出500万元,对县级财力而言困难并不大。一些同志建议,全省可以几级财政分担,省级财政可以把一些无偿资金变成奖励补助资金,专门出台支持鼓励小康户的发展政策。大家普遍认为如果实行,这些办法是管用的,既能实现脱贫不带水分,脱不脱贫群众说了算的目标,也能化解目前农村出现的突出矛盾。

增收与脱贫机制

我去的大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村,都是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村,增收始终是难点。多年来,市县乡党委、政府也想了很多办法,大力发展脱贫产业,取得的实际效果比较好,但增收问题始终是脱贫攻坚的短板。

从现实情况看,贫困户往往能力弱,办法少,依靠自身发展是困难的。当前,突出问题是一些贫困户拿了贷款,不知干什么,搞什么赚钱,怎样去干。很多同志担心,弄不好,一些人可能利用贷款盖了新房、娶了媳妇甚至放了高利贷。因此,必须创新扶贫方式,建立起有效的脱贫带动机制。

我们目前探索的脱贫带动模式不少,但主要有三种模式需要总结研究。

第一种是支部控股+群众参股+贫困户持股的模式。这种模式的运作方式是,政府把无偿投入或双联单位无偿投入的资金改为由村党支部控股的资本金,再吸引普通群众参股,动员贫困户入股,或由党支部拿出一部分原始股分配给贫困户持股,共同创办股份制公司,大力发展旅游和种植、养殖企业。这一模式以康县凤凰谷村为代表。这个村成立的乡村旅游度假公司,每年村集体可以分红,参股群众可以分红,贫困户也可以分红。同时,贫困户配套给公司种菜、养鸡等,不断增加收入,公司也给国家缴纳了税收。这种模式实际是股份制企业的模式,目前已取得了成功,是脱贫带动的有效模式。

第二种模式是合作社(协会或互助组)+贫困户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由政府投资或双联单位投资,党支部组织能人大户入股,给贫困户参股或持股的方式,组建专业合作社、协会或互助组,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年底给集体、能人大户、贫困户分红,做大特色产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这一模式以宕昌县草滩子村为代表。至今,这个村成立的帽帽鸡合作社已取得了成功,实际是一种股份合作制的发展方式。

第三种模式是企业+贫困户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引进或动员一批企业,利用当地特色资源,组建种植、养殖及加工企业,动员一部分贫困户入股企业,或由企业下订单,搞订单农业。企业负责给贫困户分红或收购贫困户农产品。这种模式宕昌县已在探索。今年他们引进了一家大型中药材企业,正在开工建设。企业目前已给宕昌县1.45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下达了当归等中药材种植合同,年底按订单收购贫困户中药材。若实现预期目标,贫困户户均可收入1万元左右,年底,宕昌县绝大部分贫困户脱贫是可能的。另一个是西和县正在论证的100万头养猪企业,也是动员贫困户入股,由企业收购或分红,目前,这个项目正在推进。

总体上看,我们探索的这些模式,是脱贫带动机制的一种创新和发展,主要解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问题。尽管这些模式还需要时间检验,但目前看是有效的,值得研究和推广。

发展年轻党员与支部建设

我在调研中发现,还有两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一个是陇南大部分青年劳动力普遍外出打工,青年党员也都出去了,农村产业发展缺乏劳动力,这个问题在贫困村很普遍。另一个是贫困村党员普遍老化,年轻党员少。有些村党支部班子,年龄老化,观念陈旧,几乎没有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我去的一个村,年轻党员只占六分之一,而且都外出务工了,村里连选一个像样的支部书记都很难。

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目前采取的措施,一是加大了村级党支部书记和班子成员的调整力度,一部分村已调整了支部书记。二是正在推行村干部报酬月考核月发放制度,干得不好的实行经济处罚,好的进行经济奖励,问题突出的责令辞职或免职。三是加强了第一书记的选派。但从今后几年脱贫攻坚任务和乡村治理发展看,还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

一是要加大农村青年党员的培养力度,把党员发展的指标优先配置到贫困村。由乡村党组织和第一书记发现和培养一批农村青年积极分子入党,改善农村党员的年龄知识结构,使一大批党性正、处事公和带富能力强的青年党员走上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

二是农村党支部应进行必要的改革。现有的村级班子发挥作用的人主要是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文书。而党支部成员的设置,主要由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检委员构成,这种支部的功能结构已不适应脱贫攻坚工作的需要。应当改革支部的设置和结构,增强支部的发展功能,取消不必要的支委设置,设立产业发展、政策宣传与实施、组织与事务管理协调委员等,使支部的功能与全面小康建设任务相一致,同时给支部委员以适当的报酬,吸引更多的年轻党员留在村上,推动精准扶贫等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是建立严格有效的村干部考核奖惩制度。理清村干部的权力和责任清单,明确考核重点,建立起能上能下的有效机制。

总之,从调研的情况看,做好下一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需要认真研究解决上述五个问题,将之作为工作抓手,推而行之,确保实现预定的脱贫目标。

最新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篇6】

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四大职能之一。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对口扶贫是高校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也是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十多年来,西南大学秉承杏坛育人、劝课农桑、学行天下、服务民生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科教人才优势,整合调动各方资源,科学谋划,真抓实干,对口帮扶重庆石柱、忠县、巫山、丰都等4个三峡库区贫困县取得了显著成绩,赢得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对口扶贫县的高度赞誉,引起了中央、重庆媒体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一、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把社会扶贫作为践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长期坚持不懈做好对口扶贫工作

1997年,原西南师大和西南农大分别作为重庆市人大办公厅、市农工委扶贫集团成员单位,开始对口帮扶忠县和石柱县。20xx年,学校作为北碚对口支援巫山集团成员,承担了对口支援巫山县的工作任务。20xx年初,重庆市调整扶贫集团对口帮扶区县,学校又增加了对口帮扶丰都县的任务。至此,学校作为重庆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办公厅、市农工委扶贫集团和北碚支巫集团成员,共承担了石柱、丰都、忠县和巫山4个县的对口帮扶和对口支援任务。

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学校始终将对口扶贫工作作为光荣的政治任务,应尽的社会责任,并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校地合作处对口扶贫工作职责,精心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确定了对口扶贫的总体目标、重点领域和工作思路。学校设立了专项工作经费,保障对口扶贫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全面推进。为切实做好对口扶贫工作,学校校地合作处本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贯彻中央、重庆市扶贫开发精神,按照学校党委行政的工作部署,认真制定对口扶贫实施计划,积极探索社会扶贫新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农业、教育、文化、旅游等学科优势,把开展对口扶贫与深化校地合作结合起来,出资金与出思路结合起来,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科技支撑与人才支持结合起来,积极与对口帮扶县加强沟通交流和互动协作,针对地方特点和实际需要,合作开展决策咨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工作,对口扶贫工作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有力保障了对口帮扶工作的深入持续推进。

二、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在科技教育人才等方面与对口帮扶县进行有效对接,有力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优势,有效支持对口帮扶县农业产业升级。十余年来,学校先后选派多学科教授专家1000多人次深入对口帮扶县,帮助编制《石柱绿色生态经济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忠县柑桔产业发展规划》等区域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咨询报告20多份,针对石柱黄连、长毛兔,忠县柑桔、核桃,巫山庙党、脆李,丰都肉牛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实施科技攻关、技术研发项目300多项,转化推广《园艺作物标准化建园技术》、《大棚省力化养蚕技术》等先进农业实用技术30多项,解决突破了一批阻碍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当地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和产业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学校与对口帮扶县共建忠县柑桔高产示范基地、甘薯产业化基地,巫山党参种植基地、脆李产业化基地,丰都肉牛科技示范基地等试验示范基地10多个。20xx年,学校利用教育部直属高校农林试点实践基地建设经费,在石柱投入近300万元,建立了魔芋、黄连、莼菜、蚕桑四个基地。依托基地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有效促进了对口帮扶县一批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发展,有力助推了当地农业产业的提档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

不断整合学科资源,积极助推对口帮扶县教育文化发展。学校注重整合教育学科优势,充分发挥专家作用,积极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教育专项帮扶。学校与石柱实施了教育合作行动计划,在石柱建立了西南大学教师教育石柱研究中心;与巫山合力打造教育强县工程,实施了文化引领、全员培训、三名培养、科研提升、基地建设等五大工程;在忠县,学校选派专家编制完成了忠县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帮助忠县三汇中学打造特色学校。通过学校顶岗实习支教,选派优秀学生600余名支援当地中小学教育,促进地方基础教育发展。与此同时,学校发挥历史文化、经济管理等相关学科优势,积极组织文化、旅游等领域专家,赴帮扶地区开展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的发掘整理和开发利用研究,在石柱实施了《巴盐古道线性景观长廊开发研究》、《龙河流域文化发掘研究》,在忠县实施了《兴峰南天门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三汇镇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项目,积极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有力促进了帮扶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深入实施人才工程,全力保障帮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学校先后选派18名优秀干部和教师赴帮扶县挂职,帮助忠县、石柱县的12个镇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为促进地方整村推进脱贫致富提供人才支持。依托学校教育培训基地,在职专家与退休晚霞专家相结合,通过开展学历教育、干部进修、专家讲座、科技下乡、顶岗支教支农等多种形式,开办培训班300余期,为帮扶县培训中小学教师1200余名,培养管理干部、科技人员和农民共计38000余人,受益农民达20万人。针对地方人才紧缺的实际,学校通过组织现场招聘和大学生毕业推荐等多种形式帮助石柱、忠县等对口帮扶县引进人才100余名。

三、积极整合各方力量,以多种形式努力筹措物资和经费,切实帮助贫困地区解决实际困难

1997年以来,学校积极整合各方力量,以多种形式努力筹措物资和经费500多万元支持帮扶地区贫困群众,帮助对口扶贫县改善基础条件、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致富。帮助当地贫困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帮扶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先后开展了对石柱县长沙小学、悦崃小学,忠县拔山中学、复兴小学,巫山骡坪中学、平河小学捐资助学,累计发放助学金100多万元。与此同时,学校还广泛发动校内单位和师生员工捐款近50万元,在石柱县开展对贫困学生1+1帮困助学活动,经过3年的持续资助,帮助343名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此外,学校还为帮扶县农村中小学捐赠教辅图书、新华字典11000余册,捐赠学生铁床、课桌椅、多媒体讲台、书包、衣物、电脑、电视、音响等20xx0余件(套),为中小学订阅了《中国教育报》3000余份,帮助建立爱心书屋10个。积极开展捐资捐物,切实解决贫困地区实际困难,充分展现了西南大学人心系民生疾苦、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时代风尚。

倾情帮扶十余载,硕果累累满枝头。石柱长毛兔、辣椒、黄连、莼菜,忠县柑桔、乡村旅游,巫山庙党、脆李,丰都肉牛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迅速崛起,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升,教育事业持续发展,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帮扶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明显加快。学校对口扶贫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和成功经验,得到了中央、教育部、重庆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学校对口扶贫工作,引起了国内高校、国外专家和两岸三地大学生的热情关注,纷纷到当地考察交流。校地产学研合作科教扶贫石柱模式成功入选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校地合作处服务贫困民族地区发展成绩突出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最新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篇7】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年工作要点的安排,××月××日上午,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队,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基层代表和乡镇人大主席组成调研组,就县人民政府2015年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一行深入到昂拉乡措加村实地查看了文化旅游扶贫项目昂拉赛康寺维修和“农家乐”改造情况,并与部分项目实施户进行了座谈。听取了县扶贫局负责人有关情况汇报,并召开了座谈会。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年县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战略决策和部署,积极转变扶贫开发思路,创新扶贫开发模式,紧紧围绕年初县政府和州扶贫开发部门签订的目标责任,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深入推进我县扶贫开发各项工作落实,共投入扶贫资金2418万元,实施了整村推进、藏区扶贫产业发展、旅游扶贫产业产业发展和易地扶贫搬迁配套设施等重点项目,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

(一)整村推进项目。该项目投资700万元。其中包括:1.投资301.6万元的4乡(镇)12村牛羊养殖及商铺购置项目。2.投资200万元的坎布拉镇尖藏村旅游扶贫产业项目。3.投资198.4万元的昂拉乡尖巴昂村旅游扶贫产业项目。

(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投资662万元,对7乡2镇浅脑山区生态及地质灾害区263户1192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已完工,正在准备验收。

(三)旅游扶贫项目。一是投资200万元,实施了坎布拉旅游景区3村贫困群众扶贫产业发展商铺购置项目。二是投资180万元,实施了昂拉乡措加村老景点改造项目,项目已完成全部建设内容,正在准备验收。

(四)尖扎滩乡滩上四村产业扶贫农贸市场建设项目。项目投资500万元,在尖扎滩乡建设萨尕尼哈农贸市场一座。

(五)创业、资助项目。1.投资76万元,开展以烹饪技术、民族歌舞演艺、泥瓦工等专业的劳动技能“雨露计划”培训项目。2.投入资金40万元,实施了贫困大学生资助项目。3.投资60万元,对贫困大中专毕业生给予贴息贷款,鼓励创业。

(六)工作措施得力。一是深入开展调研。通过调研,了解村情民意,掌握市场行情,为项目的顺利建设实施奠定了群众基础。二是科学编制方案。提高了项目实施工作的可操作性。三是加强项目管理。确保了项目资金的安全,提高了项目建设的质量,做到了项目建设的公开、公正、公平,使扶贫资金发挥了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贫困人口的脱贫难度较大。近些年,随着省、州、县农牧区扶贫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有脱贫条件的村庄已经基本实现了脱贫。目前需要扶贫的对象所处自然条件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差,加之个人无一技之长或“等、靠、要”思想严重,实现脱贫难度较大。

(二)扶贫工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农牧区扶贫工作涉及农牧、民政、水利、财政等多个部门,虽然已经成立了相应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但各部门之间没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工作上也没有实现有效的联动,与精准扶贫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差距甚大,这就导致在具体扶贫工作中出现信息不畅和协调不力的问题。

(三)精准扶贫工作的宣传力度尚需加强。由于精准扶贫的时间紧、任务重,如果我们仍然按照以往的扶贫工作方式方法,势必难以按时完成脱贫任务,因此,要进一步加大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

三、几点建议

(一)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健全精准扶贫机制。要认真研究吃透中央和省上关于实施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精神。一是政府及扶贫主管部门在加大扶贫投入的同时,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做好我县精准扶贫顶层设计,整合各个部门的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二是建议在安排产业扶贫项目时,加强各部门联动,加大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乡村管理等基本公共服务等建设,为扶贫产业发展提供有力基础支撑。三是要整合各职能部门的扶贫资源,改变目前资源分散、管理分治等“多龙治水”的扶贫工作现状,搭建信息平台,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扶贫工作的整体合力。

(二)在精准扶贫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中,要把整体推进和精准到户有机结合。既要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又要把精准扶贫规划与城镇化规划、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等统筹起来,通过区域整体开发改善发展条件和环境,加快推进连片困难乡、村的发展。

(三)要继续加大对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的宣传。县、乡政府要进一步加大中央和省、州委关于实施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关注扶贫,支持扶贫的浓厚氛围,为确定“四个一批”精准扶贫项目,做到“六个精准”,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新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篇8】

根据市政协工作安排,由xx县政协经科委牵头,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我县属于秦巴连片扶贫开发区,是592个国定贫困县之一。全县现有贫困村158个,占全县总村数的75.3%;现有贫困人口11.4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2.7%。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狠抓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通过机制创新全力破解扶贫攻坚难题,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组织保障

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联系分管领导分别任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xx年起,每年完成贫困人口脱贫1。5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相继印发了《xx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xx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xx县选派干部进驻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实施方案》、《xx县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xx县各镇、部门扶贫开发年度考核实施细则》等系列制度措施,指导规范全县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

(二)深入摸底调查,逐一建档立卡

根据中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有关要求,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和选准对象、找准原因、定准类别的要求,逐村逐户开展贫困状况调查摸底,全面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并建档立卡,为实现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县上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扶贫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扶贫信息监测中心。在贫困户识别过程中,我县探索推行的“户申请、组评议、村审查、镇审核、县审定”和“实地核实、到村到户,严格程序、群众评议,公平公正、三榜公示”的工作方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目前,我县已全面完成158个贫困村、11.45万贫困对象识别和信息录入工作,为精准监测、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

(三)抓实精准对接,强化项目支撑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项目整合工作,捆绑涉农项目资金,集中用于精准扶贫。我县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原则和“乡镇申报、部门踏核、县上研定”的要求,由县扶贫局牵头汇总整理各镇贫困村急需实施的项目,分类反馈到相关部门进行现场核查,初步确定年度拟实施的项目和投资额度,经县政府审定后由县发改局、扶贫局和相关部门下达项目计划,有效提高了项目资金使用的精准度。截止目前,全县共整合县发改、国土、住建、交通、教育、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电力、通讯等部门资金1。79亿元,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四)夯实综合措施,实施重点突破

1、完善规划体系。为确保实现每年1.5万人以上贫困户脱贫目标,按照“五结合、四到位”的要求(坚持扶贫开发与城乡一体化相结合,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整村推进与到村到户相结合,产业扶贫、移民搬迁与教育扶贫相结合,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坚持增收项目到村到户,扶贫资金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帮扶责任到干部人头),以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瓶颈问题为突破口,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城镇一体化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系统完善的县、镇、村扶贫规划体系,确保扶贫规划与其他专项发展规划协调统一。同时,以户为基础、项目为支撑、移民搬迁安置为核心、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为重点,为贫困户逐一制定符合村情户情实际的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切实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

2、加快贫困户搬迁。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做好重点解决危居贫困户搬迁工作的通知》,明确在三年扶贫期间,必须彻底完成71个贫困村的危困户搬迁任务。为切实解决贫困户搬迁资金难的问题,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县农商银行积极合作,开展了危居贫困户搬迁贷款工作,建立金融扶贫产业贷款风险基金,扩大金融扶持产业信贷规模,确保XX年底前所有危居贫困户一户不少的搬入新居。

3、推动产业发展。突出富硒特色产业开发,重点抓好茶芋药果菜(茶叶、魔芋、中药材、特色林果、富硒蔬菜)和猪牛羊鸡鱼(黑猪、黄牛、白山羊、乌骨鸡、富硒鱼)五大特色养殖业,并将特色产业与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相结合,延伸特色产业链,依托特色种养业,积极发展农村小型加工业,大力发展旅游、电商、劳务等三产服务,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产品有销路、增收有门路。四是强化劳务输出。采取“订单式、定向式”的方法,扎实开展修脚足浴、电子商务、民歌茶艺、特色烹饪和建筑劳务五大培训工程。

(五)干部驻村帮扶,充实扶贫力量

我县结合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按照省、市、县派驻工作队不重合的原则,实行领导联村、部门包村、工作队驻村和干部包户工作机制,落实了71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目前,71个驻村工作队410名干部全部进驻各贫困村履行帮扶工作职责,实行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帮扶,做到“一人驻村、单位全员帮扶”,确保了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二、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还存在着四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合力未形成

一些部门和干部潜意识认为扶持到户很难出“成绩”。导致有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没有把心思用在扶贫工作上,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近一年时间,到底扶谁,怎样扶尚未完全搞清楚。一些镇政府未将精准扶贫工作列入本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为精准扶贫工作,县上派的有工作队,自然由工作队负责,政府只催催进度,过问过问就行了,考核追责首先是追工作队的责。村干部只热衷于争取和实施覆盖面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于到户产业项目不热心,感到落实、实施难度大,不愿投入精力抓落实。扶贫工作队则认为,工作队是到镇入村协助当地政府、村两委开展扶贫工作,希望得到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对目前的现状觉得工作无动力、无信心,感到彷徨和无奈。合力攻坚的氛围未形成。

(二)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发展意识不强

1、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国家诸多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兑现,社会各界捐资捐物,使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少数贫困户,当问及打算发展啥产业、如何发展拔穷根时,则不假思索的说:“我现在是三无,无钱、无劳力、无技术,啥都搞不成,你们既是来扶贫的,请你们给我安排低保”。

2、就业观念严重落后。相当部分的贫困户处在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的状态。以全县开展的修脚师培训为例,一些贫困户子女不参与,认为这项工作不体面、名声不好、不愿干。其择业标准与自身素质能力极不相符。

(三)资金投入滞后,到户产业实施难

1、投入精准扶贫资金总量小。从XX年精准扶贫项目实施情况看,贫困村面上基础设施项目部分得到了落实实施,而到户扶持项目除移民户享受陕南避灾移民搬迁项目支持外,对贫困户产业扶持微乎其微。

2、扶贫到户的扶持政策有待完善。目前出台的扶持产业发展政策、对产业规模的要求与贫困户的自身能力,生产水平不相匹配。一些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链接机制不健全,导致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如现行的产业奖励扶持政策要求养羊50只以上、养鸡1000只以上,魔芋种植20亩以上等,这种标准无疑将贫困户排除在受扶持行列之外,难以获得产业发展扶持。

3、精准扶贫项目落实严重滞后。截止5月中旬,贫困村项目计划、建设规模、扶持标准还未下达到镇村,时间过半,计划未下达,将会影响年度目标的实现。

(四)社会参与度不高,氛围不浓

1、一些集体私营企业,个体工商老板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没有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识,特别是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新建产业兴趣不浓,认为做这项公益活动时间跨度长,见效慢、成效难以短时间内显现。

2、对社会扶贫的认识模糊,认为办公益就是社会扶贫的全部内容,忽视了支持农户发展,增加造血功能这一重内容。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确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公益事业可以通过申报争取国家基础设施项目解决,而扶持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才是开展扶贫工作最大短板。这一短板并未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倾力支持。

三、几点建议

(一)要深化认识,增进共识,形成合力

1、开展对县、镇村干部精准扶贫工作的专题培训。首先培训要开宗明义,着重解决对精准扶贫工作内容和要求理解不透,无从下爪的问题。其次是通过培训增进共识。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工作队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全县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精准扶贫工作目标任务才能实现,要从根本上杜绝各吹各号、各唱各调的问题发生。

2、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考核机制是推动工作的“方向标”。建议要制定更具操作力,具体化的考核措施,实行考核积分制,增加扶贫减贫分值,考核不仅是对扶贫工作队工作的考核,同时,要纳入对各镇年度综合考评。

3、要理顺精准扶贫工作组织、指导、管理体系。镇设立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镇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全面负责对本镇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督促,检查落实工作,避免县工作队与镇工作分离脱节问题。县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对各镇、队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要求,直接发文到各镇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避免向镇、队双向发文,互相推诿的问题,切实将镇、队、村、受扶个体统起来,形成合力。

(二)抓教育,转民风,增信心

1、要重视宣传动员工作。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

2、要重视开化引导工作。抓项目到村到户不是扶贫工作唯一渠道,抓好开化引导,强化扶“志”措施也十分重要,因此,在广泛开展政策、法制、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前提下,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用本地的事,身边的人通过自身艰苦努力,创业致富的案例进行开化引导,同时,要完善对优抚对象的管理体制,探索组织引导优抚户,根据自身能力实施力所能及的产业项目,培育其自食其力的能力。

3、要努力引导贫困户转变就业,择业观念。要避免一方面在就业上急功近利,那里门槛低,来钱快就去那,不考虑安全,不顾长远,有的打了小半辈子工,老了老了还没学到一技之长。另一方面择业就业,好高骛远,长期无法就业的问题长时间存在。

(三)加大资金投入,尽早落实项目,提高扶贫效

1、建立涉农资金整合统筹机制。当前,涉农资金多头下达,零打碎敲、平均用力、“天女散花”的现象仍然存在,尽管县政府在整合统筹涉农资金上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一些尝试和探索,但受限于体制性障碍,成效有限,急需从更高的层面,更深的层次,更广的范围加以解决。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涉农资金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归并力度,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集中财力办大事,做大扶贫资金总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建立金融扶贫引导机制。要出台激励措施,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村倾斜,加大对贫困户的信贷支持。

3、要建立受扶企业和“大户”帮带贫困户考核机制,夯实企业和“大户”帮带责任,打牢企业,“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链接链条,使贫困户能够从多渠道,广范围得到帮扶。

4、要加大对现代农业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土地流转步伐,采取企业流转,反租倒包形式,根据贫困户生产能力反租倒包给贫困户,引导农户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格局,促进贫困户产业发展、效益提升。

5、要制定出台帮扶贫困户发展的到户扶持政策,明确与贫困户自身能力相适应的项目规模和扶持标准,针对贫困户经济实力弱,生产能力差,管理水平低的现状,建立小发展小补,大发展大补的激励扶持机制,调动贫困户发展生产源动力,解决贫困户难以享受到产业发展扶持问题。

6、要加大扶贫项目落实力度,尽早下达项目计划,确保年度目标实现。镇、村、工作队,要统筹安排贫困村扶贫项目,在抓好本年度项目实施的同时,科学规划次年度扶贫项目,并及时向扶贫局申报,扶贫局将收集的项目汇总分送各相关部门作为本部门申报下年度项目的依据。各相关部门在项目申报时,要尽量保证贫困村项目需求,确保贫困村建设项目落在实处。

最新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篇9】

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近期,本人就丁家营镇xx村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集中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xx村是丁家营镇最为偏僻、贫困人口最多的行政村,也是我市建档立卡的重度贫困村之一。该村位于武当山南麓,面积30多平方公里,山大人稀,人均收入较低。全村贫困户面为54。5%,目前下降到45。6%。该村耕地面积877亩,人均耕地约0。8亩,有6个村民小组310户1086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200多人,常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基本上为患病人群和60岁以上的留守老年人。

xx村主导产业为坡地种植、家庭小规模养殖和外出务工,以务工为主业的约5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贫困人口收入中种植业收入占10。6%、养殖业收入占5。4%、务工收入占71%、其他收入占13%。

二、主要致贫原因

(一)交通不便、环境条件差导致贫困

xx村是丁家营镇较为偏僻的一个行政村,距集镇中心位置较远,地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受自然条件、发展空间、地域环境、基础条件等因素制约,长期以来,该村产业发展滞后、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村民收入普遍很低。

(二)无产业支撑、集体经济薄弱导致贫困

xx村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少部分常住该村的村民,基本是老弱病残的留守人员,大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但平均不到0。8亩土地,且90%的是贫瘠的山坡地,经营中需要投入的多,而产出少,几乎无收入;部分家庭养的有一头猪、几只鸡、几只羊,但受交通、信息条件限制,大多自给,不能形成规模,村民没有收入;村集体由于前几年建村部,外欠近百万外债,自己自身难保,更谈不上扶持村民。

(三)自然灾害造成贫困和返贫

该村农户本来家庭经济状况就差,若遇天灾人祸,如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或因家庭成员突然伤残、死亡或其它自然灾害等,就可能造成贫困或返贫。调研中,本人了解到,像杜明山、曹学胜等20多户村民,都是因疾病或灾害致贫,该种类型的贫困户占全村20%左右。

(四)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导致贫困

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对农户而言,如果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医疗费用又居高不下,有的甚至债台高筑。对该村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常常是小病扛,大病拖,对不能再扛、不能再拖的病,治疗费用就成了这些农户的沉重负担,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

(五)劳动力文化素质差导致贫困

前几年义务教育没有实行免费时,该村不少贫困人口因上学路途遥远、家庭贫困等原因中途辍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调查结果表明,该村村民的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较差,贫困人口中文盲率为20%多,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不足6年,大大低于全镇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只能干一些建筑、挖煤等体力活,是有些收入,但与其他人相比,收入有很大差距。

(六)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导致贫困

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该村部份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消极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各单位部门、社会各界踊跃为贫困户捐物捐资,部分贫困户便产生严重依赖思想,甚至少数人认为,为他们捐物、捐钱是应该的,国家应该供养他们。

三、对策及建议

(一)深入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工作。

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通过多方协调,xx村启动了36户生态移民搬迁工作,方式是农户村民自主联建,国家整合资金,每户补助3万元钱。从目前情况来看,该项优惠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资金扶持力度、政策享受户数力度远远不够,导致安置房屋建设进度较为滞后。

建议多部门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快速深入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工作。在杨家庙垭子、孙家院、徐家院、白衣庵、中岭高标准建设五个院落,将全村310户村民全部集中居住,形成"一线穿五珠"新农村局面,既解决农户住房问题,又将院落建成了新农村景点,为今后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加大xx路改建力度

xx村通向集镇的唯一通道——xx路,全长15公里左右,该路狭窄弯曲、凹凸不平,路况极差。虽然今年上半年借助三万"村村通"活动,对该通村路进行了改造,修建了错车台、增设了标示牌,但还是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建议相关部门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改建xx路、打通丁白路(丁家营——白杨坪),将以前3。5米宽的通村路按照山区二级路的标准进行改造,从而带动该村太都湖、杨家庙垭子、白衣庵、厉家院、髽髻山、黄龙峡等景点旅游资源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脱贫。

(三)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xx村地大人稀,旅游资源丰富,如何发挥这些资源优势,推进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此轮精准扶贫重点解决的问题。

建议在该村进一步加大封山育林力度,实现绿色全覆盖,形成山青水绿天蓝的优美环境,为发展旅游业夯实基础;通过土地流转,在沟、峡等平地或坡地规模种植苗木花卉、中草药、杂果等产业,形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局面,实现全域景观化、景观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既美化了环境,又带动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太都湖、杨家庙垭子、白衣庵、厉家院、髽髻山、髽髻大峡谷等景点旅游资源,鼓励农户发展农家乐、乡村旅馆、垂钓健身等产业,为农户增设又一致富渠道。

(四)强化贫困户"输血"与"造血"功能

"扶贫关键是扶人"。再好的优惠政策,再多的扶持资金,如果扶持的对象——贫困户无动于衷,扶贫攻坚工作将彻底失败。

对于此类对象,建议按照"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户量身定制帮扶措施,明确帮扶责任人、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号准病脉、开好处方、抓出良药,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继续推进"金蓝领"工程,为每户贫困家庭培训一至两名掌握实用技术的劳力,让他们通过劳动增加收入,实现脱贫;二是继续推进"5541"工程,"输血"与"造血"并重,鼓励贫困户利用山场等优势资源,开展种植、养殖产业,增加收入;三是继续收入推进"四双"帮扶和金融帮扶,解决部分有能力脱贫的贫困户融资难、办事难问题,为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扫平障碍。

(五)加大保障扶贫力度

在xx村诸多贫困户中,有一种贫困人口,既无劳动能力,又无致富门道,他们靠自身根本无法脱贫,如"五保"老人、孤寡老人、残疾病人等。对此类对象如何开展精准扶贫,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建议加大保障扶贫力度,充分利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低保、五保等民生政策,对因病致贫或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政府、帮扶单位筹资帮其购买社会保障,使贫困户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通过获得最低生活保障救济,治病、养老等让包袱沉重的贫困家庭,看到脱贫的希望,走上勤劳致富的路子。

最新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篇10】

xx县位于鄂豫皖三省结合部,总面积3814平方公里,拥有68万人口,是一个集老区、库区、贫困地区为一体的山区县。20xx年被确定为全国贫困县,20xx年被列为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20xx年被列入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一直以来都是全省乃至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紧抓国家各类扶贫政策的有关机遇,结合我县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按照精准扶贫的方式,努力走出了一条切合实际、特色鲜明的扶贫开发路子,全面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全县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仅xx年减少贫困人口2.71万人,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群众的认可。

(一)推进产业扶贫,拓展贫困户增收门路。县政府结合全县资源分布实际情况,坚持把特色产业作为山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突出发展茶叶、中药材、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先后出台了《xx县加快特色种养业意见》、《xx县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奖励办法》等文件,整合涉农资金2亿多元,安排奖补资金1300万元,支持新建、提升特色产业基地25万亩,培育种养大户xx余户,新增省市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新增农民合作社1226家,培育家庭农场19家,涌现一批特色产业专业村,1万余户贫困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20xx年县政府实施了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和农业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计划,着力以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二)推进项目扶贫,夯实贫困户脱贫基础。坚持把农村基础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集中解决行路难、灌溉难、饮水难等问题。近三年累计争取实施农村基础设施项目1000多个,投入资金11.5亿元,新建安全饮水工程135处、河堤58千米,整修当家塘305口,建设高标准农田5.7万亩,治理流域面积70平方公里,修建村组水泥路1049公里,整治美好乡村示范点36处,搬迁深山库区一线群众5211人。今年在上级支持下,对生存环境恶劣、居住人口分散的边远村组贫困群众,实施移民搬迁工程,计划搬迁贫困人口1768户6824人,并即将出台鼓励农民到中心村庄、集镇或县城购房奖励办法,在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保障,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推进素质扶贫,提高贫困户脱贫能力。建立了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及时实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减轻群众就医负担。20xx年,全县农村群众享受医疗改革“红利”超3亿元。实施重大疾病防控、义务教育营养餐等一系列民生项目,积极落实义务教育免费入学、中职学校免学费等政策,做好贫困大学生、中职生、高中生和义务教育寄宿生资助,确保贫困户子女有学上、能上学、不失学。20xx年,全县教育扶贫资金达5170万元,受益学生8.3万人。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增强贫困群众脱贫技能,确保贫困户户均掌握1-2项实用技术,两年来转移就业1.8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2501人。xx现代产业园区近年来吸纳500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随着xx职业学校的建成投运,将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范围,切实提高老区劳动力素质。

(四)推进旅游扶贫,助推贫困户快速致富。树立“旅游既富县又富民”理念,把旅游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产业。近两年,通过以奖代补,积极支持群众发展农家乐、特色农产品市场等旅游服务项目,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特色种养、观光农业等,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20xx年,全县接待游客、综合收入年均增长40%以上,燕子河镇通过发展乡村游,带动高山泡菜、红豆腐等产品开发,年综合收入1.9亿元,带动全镇人均增收800元,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户通过参与旅游开发,走上致富道路。今年,全县正在创建农家小院示范户50家、示范村2个、示范乡镇1个以上,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五)推进金融扶贫,增强贫困户发展后劲。以农村金融综合改革为抓手,大力推进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扩大信贷投放、促进扶贫开发。20xx年,全县共发放涉农贷款52亿元,其中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99亿元,支持1200多家农民合作社,带动近4000户贫困户发展增收项目,支持5961户贫困户实现脱贫,今年小额贷款计划为4亿元。同时,增设金融营业网点和自助银行网点16个,新建助农取款点384个、村级金融服务室21个,实现基础金融服务村级全覆盖,农户基本实现“申请贷款不出户、存取现金不出村、汇款业务不出乡”。

(六)推进“兜底”扶贫,保障好特殊困难群体。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力求为弱势群体筑起“最后一道保障网”。20xx年,全县通过“一卡通”发放到户惠民资金5.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超过1000元。在“低保”方面,推动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无缝衔接,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近三年2万户困难家庭摆脱贫困、退出低保。在养老方面,逐年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全县集中供养机构床位达2688张,占五保总数的35%。推动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为重度残疾人、计生优待户等群体代缴养老保险金。在救济方面,针对不同弱势群体,分类施策、因需而救。三年来开发公益性岗位400多个,加强临时救助,解决了一批贫困人口临时性、突发性困难问题;广泛引导社会各界“献爱心、送温暖”,解决弱势群体实际困难。同时,探索建立大灾救助机制,将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扩大到毛竹、森林、育肥猪、茶叶等领域,创新开展农房保险等。20xx年,全县共有4.49万贫困人口享受到政府及社会救助,占贫困人口的30.4%。

通过一系列的扶贫开发举措的实施,全县扶贫产业不断得以壮大,基础建设不断增强,群众生活得以明显改善,实现了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目标任务。尤其是一些扶贫项目的实施,推动了我县旅游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技术培训为广大贫困人口大量输入了“造血功能”,“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的做法,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人口的脱贫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贫因人口基数大、山区环境恶劣等因素的影响,我县的扶贫形势仍然较为严峻,扶贫任务还十分艰巨。

(一)山区扶贫任务艰巨,库区扶贫面临挑战。多年来,我县的扶贫工作重点和主要区域集中在深山区、高寒区和库区,而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极差的边远地区,收入来源匮乏,脱贫致富的难度极大。深山区和高寒区受地理、交通、自然资源、教育资源等因素影响明显,且缺乏主导产业,扶贫投入资金需求量大,贫困发生率高,是全县扶贫攻坚的难点区域。

(二)扶贫成本较高,工作难度加大。随着近几年扶贫工作力度的加大,具备开发条件的地区通过扶持已逐步得到发展,生产生活状况也得以改善,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但剩下的贫困人口绝大多数都处于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边远村社,空间跨度大,各项建设性投入需求大,扶贫成本高,脱贫的难度大,给扶贫开发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三)主导产业匮乏,群众增收速度缓慢。近年来,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加上贫困地区支柱产业还没有完全形成,贫困村群众收入远远低于全县普通农民收入,还没达到全市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特别是深山区和高寒区,由于近年来投入较少,发展较慢,贫困村群众收入水平较低。

大力推进扶贫开发是实现加快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农村最低收入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对象,把改善高寒边远山区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扶持重点,把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推进贫困群众增收与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扶贫开发与民生工程有机结合,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要抓住编制“xx”规划的有利契机,以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等为主要内容,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的思路高起点做好贫困村扶贫开发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全面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有效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和农产品运输难问题。加快农村电网改造,着力解决农村供电质量不高和农村电力配送不正常的问题。积极探索“富裕农民进城,贫困农民下山”的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在条件成熟的部分乡镇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对不宜人居的村、社进行整村、整社搬迁,着力改善贫困家庭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二)积极培育支柱产业,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结合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因地制宜发展林下扶贫产业。充分利用贫困山区林业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扶持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完善“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链结机制,全面提升贫困人口家庭收入。

(三)加强智力扶贫培训,提升农民脱贫致富本领。要坚持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贫困初高中毕业生就读中职工作,并根据地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切实开展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和电子电工、烹饪、焊工等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脱贫致富的本领,加快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力度,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同时,加强扶智宣传,充分发挥基层干部领头雁作用,抓好贫困村干部政策业务培训,选派农村致富带头人参与村支两委管理,模范带动农民科学致富。

(四)整合扶贫开发资金,发挥扶贫资金使用效益。要打好乡情牌,注重引导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带资金、技术返乡创业,支持家乡建设发展。加大社会闲散资金、项目建设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的整合力度,认真开展查漏补缺,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民生、农民工培训转移、扶贫和生态移民等工作,全面加快片区公路、人饮、危房整治、电网改造、人行便道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对所有涉及到村的扶贫资金、项目,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服务跟着资金走”的要求,做到专款专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同时,要充分利用好国家贫困县的相关优惠政策、扶贫项目和资金,还利于民,切实巩固了扶贫开发新成果。

最新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篇11】

按照整体安排,20xx年xx月19日至xx月21日,我们赴旬xx底庙镇、太村镇、马栏镇、职田镇、湫坡头镇、城关街道办事处等镇办,在店子河村、乔村、太村、郭崖沟村、散集村、前益阳村、上墙村、青村等村进行调研,逐村走访深入了解“三讲话一通报”学习贯彻情况及脱贫攻坚落实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致贫原因分析

通过了解,我们将贫困户致贫原因归结为“自然条件+精神状态”的小循环,即因自然条件差生产技术不到位,加之思想上缺乏脱贫意识,导致贫困户难以脱贫、贫困村整体贫困。具体表现如下:

(一)自然条件较差。其中走访的8个村大多位于河谷沟壑地带,海拔较高,土地瘠薄,干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村庄位置偏僻,居住条件较差,多数群众仍居住在土窑洞中,且年久失修。比如湫坡头镇散集村村民赵润河,其子离异留子且外出打工,现住窑洞三孔,年久失修,冬天不挡风、夏天不挡雨,危漏严重。店子河村大多剩下年老体弱的群众,住房均是多年前的旧房,没有能力进行修缮,多数群众等待移民搬迁脱贫,不愿修屋建房,村容村貌变化不大。

(二)行路吃水用电困难依然存在。这些村普遍居住分散,交通、通讯等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通村道路和村内街道坑洼不平,部分村主要街道路面简单硬化且已破烂不堪,群众出行不便。太村镇、马栏镇等通村路坑洼严重,群众来往经商,发展产业就显得更为困难。同时,普遍存在用水困难,部分群众要在露天泉眼取水,遇到阴雨雪天,生活用水很难保障。部分低压电网改造还没有实施,缺电导致群众家中电器有时无法正常使用。

(三)上学和就医困难较多。由于村庄规模较小,学龄儿童不断减少,加之前几年合校政策,很多学生要到附近完小上学,这些完小没有寄宿条件,年龄稍大的孩子每天走读,来回往返5公里以上,小一点的孩子学生家长必须天天接送,个别村教学点还存在一两个老师教两三个学生的情况,教学质量无法保证。村级卫生室仅在形式上存在,缺少必要和常规药品,多数群众就近看病不方便,医疗条件极为有限。

(四)群众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村民主要以小学和初中学历居多,还有一部分是文盲或半文盲,甚至有部分村干部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村民思想观念陈旧,大多数村没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村民农闲娱乐主要是打麻将、谝闲传。基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一些群众好吃懒做、不求上进、惰性十足,缺乏脱贫致富、改变自己命运的信心和决心。

(五)产业发展水平低。多数村以种植果树为主,群众果树作务依靠自身经验,技术水平很低,村中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绝大多数是留守老人和妇女,年龄多在60岁以上,同时,由于对果业投入的技术不足,加之靠天吃饭的自然条件,致使果树病害严重,降质减产严重,去年因整个果品滞销,多数果农亩均年收入不足千元。

(六)残障人员多,因病因灾致贫相对较多。调研的村因病、独居的人数较多。比如,店子河村刘润民一家四口,其因脑梗住院,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妻子要常年照顾老伴,支付高额医药费;儿子中专毕业后在外打工,收入仅够自己使用,至今未婚;女儿出嫁长安区,平时无法回家,家庭收入无法得到保障。店子河村民刘积仓,常年独居共育三子,大儿子另家在村务农、二儿子另家在新民务工、三儿子在西安务工且离异,均无法顾及老人日常生活。

(七)村级班子带富能力不强。多数村干部是初中、小学文化程度,且年龄大,相当一部分干部由于长期生活在偏远山村,与外界接触较少,思想因循守旧,满足现状,习惯于等靠要,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市场经济意识淡漠,经营管理经验缺乏,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方面,作用发挥十分有限。

二、对策建议

通过解剖麻雀,对村情村容进行了客观了解,我们认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习,分类施策,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把“三讲话一通报”和省市有关领导讲话、会议精神纳入“两学做”学习教育内容,以农村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全体党员学习辅导和心得体会撰写工作,真正把上级的要求讲清楚,把有关政策讲到位。加大项目资金捆绑力度,着力解决好节点村的通村路、街道硬化、活动广场、人畜饮水、灌溉设施和环境整治问题,为周边村群众集中居住打好基础。加快异地脱贫搬迁步伐,县镇两级要协调解决好搬迁资金和庄基用地问题,对于居住在危窑破房的群众,按照国家移民搬迁政策进行补助,将其搬迁到节点村居住;对于特别困难的群众,捆绑住建、民政、扶贫等几项政策,对于短期内无条件搬迁的村子,要从最亟待解决的生产生活难题入手,改善群众生存现状和生活条件。

(二)落实要求,加大投入,改善公共服务设施。落实“大走访、大排查、大清洗”工作要求,确保本轮贫困户认定工作真正做到识别精准、实事求是、群众满意。加大教育脱贫工作力度,整合师资力量,对不能胜任教学岗位的,可以作为生活老师,解决家长陪读和学生上学难问题。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的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分级诊疗、联村帮扶等工作力度,合理配置医技资源,使每个节点村有一名好医生,每个行政村卫生室能开展最基本的医疗服务,解决贫困村群众看病难问题。

(三)因地制宜,技术帮扶,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将农技、果业等专业技术人员下沉到镇村一线,使技术干部能够经常性、近距离、面对面为农民进行苹果种植和畜牧养殖等实用技术服务。每个村选定5到10户产业示范户,大力开展技能培训,由他们率先建设标准化果园,通过这些能人来指导带动群众科学施肥、用药、修剪,提升群众科学作务能力。在有水源条件的村推广滴灌、渗灌等节水技术,解决靠天吃饭的瓶颈制约。积极鼓励支持能人或村干部带头成立果农协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变农业的传统组织形式,为群众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增强群众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发挥农家书屋作用,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四)建强班子,提升堡垒作用,增强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加强对“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的要求和研判。当前,针对部分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替换增派的实际,要做好工作衔接和日常管理,特别是要围绕如何搞好帮扶工作加强培训和指导,引导他们借助派出单位的力量,长远谋划、精准帮扶。要选好村支部书记,真正把能带富、会致富的优秀人才选出来当家,发挥好“领头雁”的作用。提倡村“两委”干部交叉任职,对于短时间难以选优配强的村班子,通过集中轮训和集中整风,使他们能够适应服务群众的新要求。

(五)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高度重视群众多年来发展并保存的传统苹果产业,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加大老化果园的改造和提升力度。对于不适宜继续栽植苹果的区域,因地制宜指导群众发展榛子、核桃等特色杂果。利用山区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养羊业,推广果畜沼生态循环农业。对于无力耕作或缺乏作务技术的群众,可以鼓励其进行土地流转,将应用土地流转至职业农民、种养大户流转,每年收取一定土地租金,自己外出打工,多方式增加收入,为外出务工人员排忧解难,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把“三留守”人员纳入干部包联重点对象,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五)以人为本,倾斜政策,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对于贫困村要给予更多的社会保障和救助政策倾斜,充分用足用活各项惠民政策,对符合低保政策的贫困户应保尽保,用好大病医疗补助政策,防止因病致贫。对残疾、智障、孤寡老人等,在居家养老难以落实的情况下,由民政部门统一规划建设幸福院,集中供养,使他们贫有所依、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感受到党和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先解决生活困难,再帮助他们发展产业,使他们尽快脱贫致富。

(六)创新机制,分步实施,确保扶贫攻坚取得实效。扶贫贵在扶志,构建“贫困户+村干部、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真帮”的工作模式,让贫困户在全程参与中体悟脱贫的不易,总结“不贫”的经验;让村支书、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在用心帮扶中掌握工作规律,探索“脱贫”长效机制。要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方略,制定计划,分步实施,使贫困群众抛弃懒惰恶习和等靠要思想,增强信心,振作精神,学习实用技术,掌握致富本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确保完成脱贫目标。

关于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6篇


零思考方案网主题阅读推荐:“精准扶贫”。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不同的文档,大家的最佳选择应该都是借鉴范文吧,借鉴是对好的东西的欣赏而不是抄袭,怎样才能让范文值得称道?以下内容是我们特地整理的“关于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关于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 篇1

为稳步推进全县精准扶贫工作,**月14日至15日,县长**、副县长**率县政府办、县民政局及各乡镇管理区主要领导一行15人赴**、**两县,就精准扶贫的方式与方法实地考察学习,两县主要领导参与陪同。

一、考察情况

考察团分别参观了**县**片区、**片区、**片区、**茶业集团以及**县**片区、**镇等地方,每到一处,考察团听取了各参观点精准扶贫工作情况介绍、查看扶贫实施作战图及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台账、了解精准扶贫工作具体实施步骤。两县在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绿色宜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文化事业兴旺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给考察一行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考察主要成果

**、**两县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精准扶贫、拔除穷根的根本出路,以“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的三维纲要为统领,坚持外修生态塑形、内修人文铸魂的理念,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整县推进、金融扶贫等举措,整合资源,全面发力,展开扶贫攻坚的强大攻势,取得显著成效。

(一)精神脱贫转民风

**、**两县,在精准扶贫上,始终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扶业,一手抓扶志,**县以“**好人”、“最美家庭”、“美德少年”等系列评选,让一批道德楷模、身边好人的故事登上乡村文化墙、走进广播电视,使之成为**的“草根明星”、百姓学习的“标杆”。**县是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的发源地,通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村由腰缠万贯的精神乞丐村变成全国文明村,家规家训与村规民约有机结合,新的中华传统美德二十四孝在村部随处可见,强大的宣传氛围,使全县百姓的“精、气、神”在耳濡目染中发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神奇“裂变”,使“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有好报”蔚然成风。在这里,核心价值观与家规家训融为一体,亲切而自然地走进千家万户,孕育良好民风。

(二)做实产业引富民

在精准扶贫中,**、**两县围绕生态好、环境美、农民富的目标,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产业扶贫的理念,坚持产业扶贫与生态建设并重,在保护生态中发展产业,在培植产业中发展生态,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发展致富产业,实现了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的双赢。

举全县之力,招引外援,全力争取乡土能人回归故里,以茶叶、核桃、药材、魔芋、养殖为主导产业,带动产业发展,其中,蒋家堰镇**片区的敖勇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投入3900万元,注册成立****药谷晨康药业有限公司,**创建**锦源绿化造林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基地”模式,流转土地6700亩,投入3500万元,发展红豆杉、美国红火箭等珍稀苗木63万株。土地流转后,“五个一点”的收入有效促进了贫困户脱贫,即身富力强的农户外出打工收入一点、土地流转以每亩700元的标准收一点、自留土上产一点、每年在合作社挣一点(公司每年向流转土地农户提供50个劳动日,按照每天100元工资计算,每户农户每年至少可以挣到5000多元劳务工资)、合作社红利分红分一点。

同时在发展家庭式种养殖方面推出以奖代补、直补农户的相关政策,比如:养牛3头以上,每头补助300元,养猪按实际出栏数,每头补助100元,发展一家农家乐补助2000元,发展一家商店补助1000元等补助措施,有效带动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其他产业。

(三)金融支撑精滴灌

2014年以来,针对银行“不敢贷”和贫困户“贷不到”、“贷不起”、“还不了”的突出瓶颈问题,**县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创新金融扶贫工作机制的意见》、《**县邮储政银“互惠贷”、“助农贷”、“扶贫贷”贷款业务实施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放大了扶贫资金,缓解了扶贫投入压力。2014年,**县政府安排2000万元,整合其他担保资金1亿元作为扶贫贷款风险基金,整合贴息资金1500万元(其中扶贫资金810万元),吸纳邮储银行、农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4家银行,按贫困农户1:5、企业1:10的倍数发放扶贫贷、助农贷、互惠贷、助保贷、绿满园、富路通、小额农贷、农户小额贷、致富牵手贷等9个品种的金融扶贫贷款。

为确保扶贫资金的规范运行,**县根据脱贫带动和辐射作用的大小,设定了贷款额度、贴息年限标准。对贫困户扶贫贷款额度每户不超过10万元,扶贫贴息年限为3年,第一年全额贴息,第二年贴息90%,第三年贴息80%;对产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扶贫贷款额度不超过50万元,扶贫贴息年限为2年,每年贴息50%,其中,对带动贫困户占比达到50%或年带动贫困户脱贫达到10户以上的给予全额贴息;对县域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扶贫贷款额度不超过500万元,扶贫贴息年限为1年,贴息50%;金融扶贫创新资金主要投向全县各类发展生态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及龙头企业。县扶贫办、县邮储银行对申请扶贫贷、助农贷的农户,逐户调查,指导帮助他们制定发展计划,解决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确保贷款用得好、能归还、有效益。

(四)全面整合齐推进

统筹扶贫、发改、移民、国土、住建、残联、林业、环保等相关部门搬迁项目资金,坚持“三为主” (集中安置、进城镇安置、进中心村安置为主)和“四靠近” (靠近城区、靠近集镇、靠近园区、靠近景区),统一规划、统一补助标准、统一建房试样,采取村级修建集体宿舍安置贫困户或农户自建给补助等灵活多样的安置方式,连片推进生态扶贫搬迁和消危、旧房改造,从而改善搬迁户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下段工作建议

**无论从地理位置、资源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实力和贫困层度与**、**两县相比,都有着绝对的优势,我们理应对精准扶贫工作期待高、信心更足,结全我县当前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转观念、树新风

当前部分干部职工仍把精准扶贫工作等同于以往的“三万”工作,满足于发个文、联个村、包个户、给点钱、走走看看,嘘寒问暖。还有部分群众争着要当贫困户,等着上级领导送来慰问金和物资,这种“等人授鱼,等米下锅”的思想,严重制约了扶贫政策的实施。我们应学习两县把精神文明创建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的扶贫理念,干部精准帮扶、群众受惠感恩,将干部群众的扶贫工作思路回归正确导向,扶贫先扶志。要强化驻村帮扶责任,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扶贫氛围,做到扶贫扶谁、怎么扶、扶到什么程度,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建试点、立标杆

精准扶贫是一项全新工作,目前还没有完善的工作流程、管理办法、具体措施。要在干中学、学中干,以星星村为试点,以点带面,全县推进。一是学习两县重调查、强基础的做法,抓基础台账建设。切实做到“六有”、“五清”,“六有”即有申请表、有信息采集表、有脱贫方案、有结对承诺书、有五评审核表、有房屋或能够反映贫困户生活现状的全景照;“五清”即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任务清。二是学习两县精准扶贫、规划先行的思路,抓村级规划。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按照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土壤、水系、地理环境,在农田水利、特色优势产业、饮水安全、生产生活用电、交通、农村危房改造、公共文化、林业和生态等方面认真研究、合理规划,重点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合理制定村级基础建设发展规划和产业项目发展计划。三是学习两县树典型、强宣传的经验抓扶贫氛围。在全村开展身残志不残、十星级文明户、敬老之星等系列评选活动,评选出一批身边的典型人、典型事迹,做到电视有声、墙上有影,同时加大扶贫相关政策、村级发展规划、结对帮扶思路等宣传力度,营造扶贫与扶志相结的氛围。

(三)立规矩、重考核

规范管理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工作机制,建议县政府尽快出台《**县扶贫攻坚工作考核实施细则》,将精准扶贫工作纳入乡镇管理区、县直单位绩效考核体系,作为提拨重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建立专班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机制,明确奖惩措施,保障工作经费,引导各乡镇管理区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攻坚上,引导县直各单位协调各种资源参与扶贫攻坚,切实担负起扶贫攻坚的重要职责,促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关于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 篇2

为全面了解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推进和规范农村牧区“精准”扶贫,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根据县委安排,7 月6日至14日,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到全县各乡镇开展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此次调研主要采取听取县扶贫开发局、县农牧局、乡镇党委政府工作汇报,组织召开乡镇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人大代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座谈,深入贫困村、90%以上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实地查看走访以及查阅资料等方式,广泛听取和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了解和掌握扶贫开发现状和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县紧抓国家西部大开发和藏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政策的历史机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从20xx年底至20xx 年底,累计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05亿元,减少贫困人口3462户,16254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64%。贫困村人均纯收入从xx元增长到xx元,年均增长27%,贫困状况得到有效缓解。

截至目前,全县贫困村29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83户xx人,占全县农牧民总人口的15.16%,接近贫困线人口6204户xx人,占全县农牧民总人口的46%。

二、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县自然条件差、灾害频发,经济基础滞后,农村牧区基础设施薄弱,贫困程度深,推进“精准扶贫”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基础薄弱,扶贫任务繁重。全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干旱浅脑山区和高寒牧区,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多发,基础设施薄弱,行路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仍然突出。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大多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收入来源和经济结构单一,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贫困与非贫困边缘户家庭数量较多,因灾、因病返贫现象突出,导致巩固和提高扶贫成果难度加大。数据统计显示,在贫困人群中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因病户数分别占28.55%、23.44%、21.24%、10.75%。

(二)产业扶贫带动能力不强。目前,我县农牧业处于低层次小农经济状况,规模小、效益低, 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缓慢,发展和提升空间有限,尤其是虫草经济成为群众主要收入来源,导致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极为狭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扶贫产业少;热贡文化产业覆盖面小,受益群众少,产业化步伐相对缓慢;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集约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不高,辐射带动力不强。

(三)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我县扶贫资金项目小而散,存在撒胡椒面现象,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导致专项扶贫资金作用发挥不明显。用整村推进项目发展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仍然处于引导发展、激励发展,甚至是逼着发展的状态。项目资金直接扶持贫困农户,而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弱,难以应对市场、自然、技术三重风险,项目实施和产业发展效果差,做到“扶持到户”,但是“效益不到户”。此外,易地搬迁群众产业发展滞后,导致相当部分搬迁群众的经济收入渠道狭窄,除居住条件改善外,经济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四)扶贫工作力量薄弱,扶贫帮扶不到位。贫困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致富的'意识不强、能力有限、本领不足,脱贫致富方面作用发挥不明显。乡镇未配备扶贫专职人员,分管人员身兼多职,对扶贫工作投入精力不足、重视不够。联建单位帮扶工作停留在送资金及衣物,对研究联点村情况,制定发展思路、推动发展方面办法不多,措施不力。行业部门扶贫项目资金整合不畅,不少行业部门认识不到位,缺乏沟通,“单打一”情况依然存在,难以发挥行业扶贫力量整合效应。

三、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摸实贫困底子,打好攻坚基础。借鉴先看房、次看粮、再看学生郎、还看技能强不强、最后看有没有残疾重病躺在床的“五看法”方式,逐村逐户逐人进行精准摸排、规范识别、分类建档,为开展精准扶贫提供真实情况和准确依据。一要选准扶贫对象。严格按照个人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乡镇审核、县级备案的程序和环节进行识别,确保识别过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扶贫对象得到群众广泛认可,真正把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出来。二要找准致贫原因及脱贫对策。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认真分析研判,区分因灾、因病、因学和缺项目、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等情况,列出需求清单,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真正做到致贫原因清、帮扶措施准。三要健全档案资料。收集完善文字资料,建好县、乡、村三级精准扶贫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做到有进有出。

(二)聚焦关键领域,加快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精准扶贫,就是要聚焦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解决关键问题。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扶贫攻坚机遇,将扶贫开发纳入“十三五”规划,集中力量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①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饮水工程投入力度,解决全县各乡镇村庄、牧业点至今未通自来水、部分未实施入户工程、部分自来水管道年久失修等问题,解决群众饮水困难。②加强通村道路建设。争取实施通村道路硬化项目,解决部分乡镇通村道路及牧业点未实施道路硬化项目问题。③加快农网升级改造,解决新户和牧业点不通电问题。④改善贫困户住房条件。争取实施危房改造项目,完善贫困村住房建设规划,力争尽快消除贫困户的危房。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游牧民定居工程和住房奖励补助政策,免除或减少贫困户自筹资金部分,切实解决贫困户自筹资金困难问题。通过大力改善贫困地区“水、电、路、房”基础条件,有效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增长、推进农牧民增收。教育方面,通过校舍安全工程,抓紧落实标准化校园建设,加大学前教育、中小学建设力度,推动教育教学规范化、标准化。积极争取学前及幼教教师编制,加大中小学双语教师培养招录力度,缓解教师缺编、专业不合理现状,提高全县教育教学水平。同时,统筹政府、社会等不同资助渠道,对贫困户(高中及以上)学生采取奖、贷、助、补、减等多种方式进行资助,努力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 利用10年时间实施“一户一名大学生”计划,阻止贫困的代际相传。医疗方面,探索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重特大疾病二次补助、大病医疗救助和大病商业医疗保险“四道保障线”,有效缓解看病难问题。同时,加大县级人民医院争取力度,让农牧民群众享受县级医院医药费用报销政策,并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配备紧缺医务人员,提高乡镇卫生院服务水平。社会救助方面,有效衔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贫困户符合低保标准的纳入低保对象,实行应保尽保,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并提高现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户籍制度改革为契机,争取将失地贫困农民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解决“城中村”失地群众生活困难。同时,提高农村牧区单亲家庭、残疾人及孤儿补助标准,切实解决特殊人群生活困难。此外,对受自然灾害及非正常因素致贫的特殊困难的群体及时提供扶贫,进行政策、资金、物质等方面扶贫帮助。社会养老方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制定符合我县客观实际的长期发展规划,努力实现一个乡镇一个中心福利机构,一个村一个幸福园,一个社区一个日间照料场所,将贫困户成员中无劳动能力老年人纳入社会养老范围,减轻贫困户经济负担。易地搬迁方面,积极探索多哇、瓜什则、兰采高寒牧区在自然村(牧业点)建立生产生活区、乡镇所在地建立生产服务区、在县城建立生活区,解决少有所学、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问题。对地质灾害频发、生存环境恶劣的双朋西乡、扎毛乡、加吾乡部分贫困村实施易地搬迁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贫困村群众生存与发展条件。同时,根据资源特点和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扶持手段,通过财政扶贫资金和其他资金支持易地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确保移民收入稳定。建议:政府通过用扶贫资金购置或租赁铺面的方式,隆务古城一条街安置一批,扶持开展传统手工产品加工销售;隆务寺附近开辟热贡文化特色产品销售一条街,安置一批经营热贡文化旅游产品;隆务庄、加查么新建市场安置一批,扶持经营农畜产品及建工建材等销售,解决搬迁群众的后续产业问题。

(三)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产业化扶贫是扶贫开发的必由之路,也是精准扶贫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制定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的专项支持政策。一是强化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贫导向。以“控制数量、提升质量、规范运行”的工作思路,积极巩固已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成果,建设和完善生产配套设施,着力提升合作社效率和发展水平。充分考虑我县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川水区草地资源、畜种资源、高原农作物和热贡文化等资源优势,建议:①多哇、兰采、瓜什则高海拔纯牧业区扶持发展舍饲畜牧业及酥油、酸奶、风干肉等畜产品生产销售产业;②双朋西、扎毛、加吾、黄乃亥、曲库乎、牙浪等半农半牧区扶持发展种草养畜业以及马铃薯、苗木销售加工产业;依托麦秀原始森林自然风景、双朋西丹霞地貌资源优势,扎毛、双朋西库区扶持发展自驾游乐项目,让群众在服务项目中受益,增加收入;③隆务、保安、年都乎等川水地区扶持发展生猪繁育、藏鸡养殖和唐卡、堆绣、泥塑等热贡艺术产品加工销售产业;扶持建立“农家乐”、特色种植采摘园、特色养殖休闲园、吾屯特色文化产业园。通过合作、联营、入股等多种方式,引导贫困户主动融入集约化生产,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实现脱贫致富。二是大力推进金融扶贫。金融机构要真正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有关精神,将群众房屋、土地、林地等评估产权抵押贷款,切实为群众发展生产,创业脱贫致富提供资金支持。创业带领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的创业人员给予小额贷款贴息扶持,鼓励能人创业扶贫。同时,建立和完善村级扶贫互助资金组织,增加资金投入,做到扶贫互助资金组织覆盖全县贫困村,确保贫困农牧民享受金融服务。此外,加大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和督促检查力度,确保扶贫项目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三是加大农牧民技能培训力度。①有效整合农牧、人社、扶贫等部门项目和资金,通过举办唐卡、堆绣、泥塑、演艺等热贡文化艺术培训班和泥瓦工、挖掘机、烹饪等实用技能培训,并建立培训、提高、档案和培训效能追溯机制,促进劳务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提升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能力。②争取创办县级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以唐卡、堆绣、泥塑以及种养殖专业和课程,着力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牧民,着力培养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示范带头人、科技种植养殖能手,积极发挥带动引领作用。③选择管理规范、辐射带动力强、培训效果好、能够稳定增加农村贫困家庭收入的经济合作组织给予一定数额的财政扶持资金,用于开展贫困农牧民技能培训。四是持续加大开展劳务输出力度。强化政府引导,县级财政专项安排资金,大力扶持贫困群众就业创业,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同时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与其他地区进行对接洽谈,亲帮亲,邻帮邻,拓宽劳务输出渠道,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培养和鼓励经纪人队伍,发挥经纪人在劳务输出方面推波助澜作用,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同时,每年向乡镇下达贫困人口劳务转移任务,并纳入年度考核, 切实提高劳务输出实效,达到拓宽眼界,转变观念,增加收入的目的。

(四)切实加强基层,带强扶贫攻坚队伍。不断加强基层建设、夯实基础工作、提高基本能力,扶贫攻坚才有可靠的组织保证。一是加强扶贫队伍。结合“三基”建设工作,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扶贫工作中的组织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从农村致富能手、大学生村官、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退伍军人中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将优秀人才选拔充实到村干部队伍中,让致富能手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同时,借鉴“同德模式”,建立“县级领导干部联村、部门单位包村、下派干部驻村、城乡党员联户”的扶贫工作机制,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主抓扶贫工作,切实为扶贫攻坚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健全激励惩戒机制。对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充分、表现优秀的干部要优先提拔使用,对在扶贫攻坚上认识不到位、作风不扎实、效果不明显、任务完不成的要进行问责,该惩戒的坚决惩戒。三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一方面,积极引导贫困群众不等不靠、自主创业、勤劳致富,不能一味靠政府救济。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扶贫攻坚中,让群众充分参与扶贫项目实施到验收全过程,激发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热情,内外发力,共同推动扶贫工作三年内见实效。

关于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 篇3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年工作要点的安排,××月××日上午,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队,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基层代表和乡镇人大主席组成调研组,就县人民政府2015年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一行深入到昂拉乡措加村实地查看了文化旅游扶贫项目昂拉赛康寺维修和“农家乐”改造情况,并与部分项目实施户进行了座谈。听取了县扶贫局负责人有关情况汇报,并召开了座谈会。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年县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战略决策和部署,积极转变扶贫开发思路,创新扶贫开发模式,紧紧围绕年初县政府和州扶贫开发部门签订的目标责任,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深入推进我县扶贫开发各项工作落实,共投入扶贫资金2418万元,实施了整村推进、藏区扶贫产业发展、旅游扶贫产业产业发展和易地扶贫搬迁配套设施等重点项目,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

(一)整村推进项目。该项目投资700万元。其中包括:1.投资301.6万元的4乡(镇)12村牛羊养殖及商铺购置项目。2.投资200万元的坎布拉镇尖藏村旅游扶贫产业项目。3.投资198.4万元的昂拉乡尖巴昂村旅游扶贫产业项目。

(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投资662万元,对7乡2镇浅脑山区生态及地质灾害区263户1192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已完工,正在准备验收。

(三)旅游扶贫项目。一是投资200万元,实施了坎布拉旅游景区3村贫困群众扶贫产业发展商铺购置项目。二是投资180万元,实施了昂拉乡措加村老景点改造项目,项目已完成全部建设内容,正在准备验收。

(四)尖扎滩乡滩上四村产业扶贫农贸市场建设项目。项目投资500万元,在尖扎滩乡建设萨尕尼哈农贸市场一座。

(五)创业、资助项目。1.投资76万元,开展以烹饪技术、民族歌舞演艺、泥瓦工等专业的劳动技能“雨露计划”培训项目。2.投入资金40万元,实施了贫困大学生资助项目。3.投资60万元,对贫困大中专毕业生给予贴息贷款,鼓励创业。

(六)工作措施得力。一是深入开展调研。通过调研,了解村情民意,掌握市场行情,为项目的顺利建设实施奠定了群众基础。二是科学编制方案。提高了项目实施工作的可操作性。三是加强项目管理。确保了项目资金的安全,提高了项目建设的质量,做到了项目建设的公开、公正、公平,使扶贫资金发挥了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贫困人口的脱贫难度较大。近些年,随着省、州、县农牧区扶贫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有脱贫条件的村庄已经基本实现了脱贫。目前需要扶贫的对象所处自然条件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差,加之个人无一技之长或“等、靠、要”思想严重,实现脱贫难度较大。

(二)扶贫工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农牧区扶贫工作涉及农牧、民政、水利、财政等多个部门,虽然已经成立了相应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但各部门之间没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工作上也没有实现有效的联动,与精准扶贫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差距甚大,这就导致在具体扶贫工作中出现信息不畅和协调不力的问题。

(三)精准扶贫工作的宣传力度尚需加强。由于精准扶贫的时间紧、任务重,如果我们仍然按照以往的扶贫工作方式方法,势必难以按时完成脱贫任务,因此,要进一步加大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

三、几点建议

(一)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健全精准扶贫机制。要认真研究吃透中央和省上关于实施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精神。一是政府及扶贫主管部门在加大扶贫投入的同时,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做好我县精准扶贫顶层设计,整合各个部门的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二是建议在安排产业扶贫项目时,加强各部门联动,加大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乡村管理等基本公共服务等建设,为扶贫产业发展提供有力基础支撑。三是要整合各职能部门的扶贫资源,改变目前资源分散、管理分治等“多龙治水”的扶贫工作现状,搭建信息平台,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扶贫工作的整体合力。

(二)在精准扶贫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中,要把整体推进和精准到户有机结合。既要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又要把精准扶贫规划与城镇化规划、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等统筹起来,通过区域整体开发改善发展条件和环境,加快推进连片困难乡、村的发展。

(三)要继续加大对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的宣传。县、乡政府要进一步加大中央和省、州委关于实施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关注扶贫,支持扶贫的浓厚氛围,为确定“四个一批”精准扶贫项目,做到“六个精准”,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于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 篇4

严湖村贫困现状剖析

严湖村有28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681户,农业人口2765人。该村位于上犹县社溪镇北部山区,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大扶贫力度,推进精准扶贫,基础设施有了一定改善,贫困户减少到目前的132户416人。但由于该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产业基础脆弱,农民收入水平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20xx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720元,只相当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17元的56.5%。分析该村的贫困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弱。

一是交通出行不便。通村公路虽在3年前完成硬化,但28个村民小组8条通组公路仅有3条完成硬化,有5个村民小组通汽车困难。

二是上学就医困难。该村离圩镇远,且无村完小,三年级以上需到15公里外的蓝田小学就读,给群众带来诸多不便。全村目前仅有村级卫生室1个,卫生设施及设备配置不全,疾病防控能力差,看病就医很不方便。

三是饮水不方便。受地势等自然因素影响,未通自来水,村民取水“各自为政”,有的从水井里挑水,有的从水井里抽水,也有的从山中引泉水到家,饮用水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是用电通信质量不高。全村虽已全部通电,但因线路老化,供电线路长,电压不稳定,部分大功率电器无法使用。28个村民小组中,有5个组未通广播电视,移动通信信号弱,也未通宽带网络,信息较为闭塞。

(二)农田水利设施差,土地产出低。全村共有耕地1884亩,人均耕地0.68亩,只相当于全省人均1.045亩的65.07%、全国人均1.35亩的50.37%。加上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山塘、水渠等水利设施严重老化,大部分山塘水库等灌溉工程因无资金维修,不能正常运转或带病运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大部分耕地属中低产田,甚至是“望天田”。种植结构单一,基本上只种一季水稻,种植效益低。人均山地虽有8.7亩,但多为荒山和残次林,占全村林地80%以上;油茶林全部为低产油茶林,产量很低,经济效益差。

(三)群众收入低,居住环境差。就该村整体情况来看,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务工、务农两个方面。务农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小部分农户养猪、鸡、鸭、鱼或牛、羊等,但形成不了规模,基本满足于自给。为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当地政府正着力推进油茶低改,但这些项目由于刚刚起步,带动农户增收的效应还未能发挥,农户收入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低于国家贫困线的贫困户132户,416人,贫困户数占全村户数的19.38%。在住房方面,通过近年来的土坯房改造,尽管大多数土坯房改造完毕,但相当一部分农户只是搭起了房屋的框架,无钱装修,生活设施简陋,有的为建房还欠了一屁股债。尚有70户农户仍然无力改造。

(四)增收难度大,脱贫任务重。要改变严湖村的贫困面貌,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一方面,必须有效解决贫困户增收问题。造成该村农户整体收入较低,除了该村土地资源不足、生产条件较差、没有带动群众致富的龙头产业外,与当地群众的文化技术素质和思想观念也有很大关系。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群众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无论是思维方式、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跟不上形势发展,有的甚至存在较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劲头,不思进取,无心脱贫。村里文化生活贫乏,导致村民喜欢聚集打牌,喜欢“东家长,西家短”的议论是非,创业氛围不浓,致富热情不高。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一般家庭只要有劳动力且身体健康,能出去务工,就能有一定的经济收入。该村目前之所以还有132户计416人没有脱贫,其主要原因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病医治拖累所致。很大一部分贫困户是因患重病,医治花费大导致负债累累,陷入贫困。在贫困人口中,有126人身体不健康,患有各种慢性疾病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其中有27.5%丧失劳动能力,不仅不能劳动,还需常年吃药并要有人照料,平均每户每年医疗消费为1056元,占家庭开支的20%以上。

二是缺劳力缺技术。据调查统计,有近70户(占贫困户的53%)因为缺劳动力,有54户(占贫困户的41%)家庭因为残疾或患有慢性病而无法做事,只有闲在家里。还有16户虽有劳力但不懂技术,生产开发效益低,又无一技之长,打工靠卖苦力收入不高也不稳定,导致致富无门、增收无力。

三是先天不足。在132户贫困户中,有88户低保户(占贫困家庭的67%),因种种原因导致入不敷出,必须依靠农村低保维持基本生活。还有14户五保户,必须由政府给予生活保障。

严湖村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成败在于132户的增收脱贫问题,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奏效。

坚持标本兼治,因户精准施策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严湖村虽然贫困程度比较深,但也有一定的发展基础,通过扶持可以改变落后面貌,实现脱贫目标。关键是要针对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选对路子,坚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与增加收入同时并进,瞄准对象,精准施策,破解难题。

(一)坚持长短结合,发展产业增收。

近期,要集中力量抓好三件事,尽快增加贫困户收入。一是抓两个基地。拓展油茶基地,在两万亩低改和两千亩新植油茶的基础上,继续新增油茶低改5000亩,新植油茶20xx亩,逐步成片。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每年增加500亩,最终达到3000亩以上规模。二是抓种养发展。包括:巩固水稻种植,提高种粮效益;依托龙头企业,与赣州城区市场对接,采取“公司+农户”形式,种植500亩大棚蔬菜;利用低山丘林山坡和门前屋后等闲置土地,栽种桃、李、梨、金桔、蜜桔、板栗、杨梅等小水果1000亩以上;利用闲置山场,发展生态养鸡、养牛等产业,增加部分收入。三是抓光伏发电。利用村部学校等公共建筑屋顶,鼓励和扶持农户利用家中屋顶发展光优发电产业,形成稳定收入来源。

在发展好上述三个产业的基础上,依托当地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从保护好严湖古井、古屋、古驿道、古树等具有文化底蕴的古代遗迹入手,进行修缮升级,保护好集中连片老土坯房,改造升级为百年客家民居;利用新江河落差大、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新江河漂流、新建古法榨油厂和油茶文化、新型“农家乐”等项目,发展严湖旅游,使其逐步成为严湖百姓持续增收的重要产业。

(二)坚持标本兼治,抓好教育培训。

充分发挥教育培训“拔穷根,挪穷窝”的优势,加大教育扶持力度。一是要抓基础教育。从改善教学条件入手,让更多的青少年通过学习深造走出大山。为此,一方面要新建新江教学点,完善严湖小学教学设施,改善办学条件,恢复村完小,解决上学难的问题。一方面通过建立助学制度,防止因穷辍学。可成立村助学基金会,接受社会各界捐款,对困难农户子女上学实行资助,对考入大学的学生实行奖励。此外,还可对接政府有关部门热心人士和社会各界助学团体,形成“一对一”帮扶,防止因学致贫。二是要抓职业技术培训。积极协调培训机构和劳保等有关部门开展技能培训,确保初、高中毕业生在没有考上高中、大学之后,都能接受职业教育,使农村新增劳动力都能掌握专业技能,就地转化或者外出务工、经商。切实用好国家对职业教育农村籍学生给予教育补助和推荐就业的政策,有效减轻家庭教育负担;同时,可成立村农民夜校,根据生产发展需要,组织开展蔬菜、油茶、水果种植和生态环保养殖技术培训,提高生产开发效益。

(三)瞄准132户贫困户,落实近期脱贫措施。

为实现上犹县确定的20xx年解决绝对贫困的目标,当务之急是瞄准132户461人的增收脱贫问题。当下,要集中力量抓好两个增收项目建设。一是油茶低改。平均每户扶持油茶低改10亩,按照第一年投入1100元(油茶低改可补助800元),后两年每年投入300元的标准,每年每户再扶持3000元,连续扶持3年直到进入产果期,实现盛产期每户每年稳定增收4万元左右(近期每户7000元左右收入)。二是光伏发电。选择租用一个闲置山场,集中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平均每户30平米,每户贷款2.4万。在脱贫之前,每户每年补助4000元,解决贫困户的还贷问题,并可实现每户每年5000元左右的稳定现金收入。与此同时,按照国家政策,对14户五保户、88户低保户,实行兜底政策,解决好贫困户的基本生活问题。对132户贫困户中72户有小孩上学的家庭,发动省公安厅的干部职工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降低小孩上学负担,并帮助争取国家有关政策,确保不因学致贫。对居住在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的14户农户,列入搬迁扶贫范围,搬迁安置到城区或工业园区附近,通过技术培训等,帮助进入工业企业就业,解决好生活出路问题。

(四)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要抓村庄环境整治。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以建设“诗画乡村”为目标,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主要包括平整土地、危旧房改造、道路连通、排水排污、改水改厕、文化体育活动设施等建设内容,优化村容村貌整体形象,使群众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有明显改观。

二是要抓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以村部为中心,硬化环村道路3公里形成全村循环,改善出行交通条件;建设安全饮水工程,选好优质水源,集中建好中心水池,实行集中供水,铺设水管,解决全村500多户农户饮水难的问题;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新开水渠5000米,对村部前700余亩农田实施土地平整,提高耕地质量;改善通信设施,力争每个村小组通广播、通宽带网络,为发展电商销售打好基础。

通过以上措施,基本可以保障该村现有贫困户按期脱贫,并在完善医疗保障和大病救助制度的基础上,能不因病返贫。

强化精准扶贫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村党组织建设。

严湖村能否实现脱贫目标,村支部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目前,该村有党员41人,其中18人外出创业或务工,力量不集中,党组织生活较为分散。为此,要紧紧依托省公安厅工作组挂村扶贫的有利条件,切实加强支部建设。

一是健全。完善支村两委工作制度、议事制度,健全农民自主投工投劳等机制,逐步形成村民自主决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长效机制。

二是加强阵地建设。建设好村部,完善农民夜校、图书室(农家书屋)、活动室、卫生室、篮球场、文化教育、健身娱乐等设施,在村部设置党(村)务公开宣传栏。

三是完善组织网络管理。重点抓好党小组建设,28个村小组分片成立党小组,按照“党建+”工作理念,将党小组融入到村民理事会、经济组织合作社等群众组织,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小组的战斗堡垒作用。四是培养后备力量。通过岗位锻炼,着力从党员中培养致富能手,从产业带头人、种养大户和经济能人中发展党员。五是培育良好风尚。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劳动致富、环境优美示范户”等评选活动,倡导文明道德新风尚。

(二)强化产业扶贫措施。

一是实行一对一帮扶。

特别是在产业扶持上,要紧盯132户贫困户,除五保户由政府兜底外,对其余118户贫困户要一对一落实扶贫工作责任人,制定任务书,签订责任状,分户建档立卡,分户制定脱贫计划和时间表,提出项目安排和具体措施,确保全村132户贫困户按期脱贫。

二是搭建好组织平台。

尽快组建油茶种植、蔬菜种植等合作社,制定好合作社运行机制,通过合作社为各家各户发展生产提供技术、销售等方面的服务,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产业化经营,解决好“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三是盘活闲置土地。

通过土地流转,把土地向致富能手和龙头企业流转,农民通过培训到企业打工,实现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通过土地流转收入、打工收入和企业分红,提高农民收入。四是用活扶助资金。实施好产业发展项目,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鼓励和吸引外出务工村民及有一定实力志愿青年回村创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三)强化扶贫资金监管。

一是优化制度设计。

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围绕脱贫目标,根据贫困地区发展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各类扶贫优惠政策,优化制度,完善机制,用政策调动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扶贫积极性,对农民发展产业、生产经营予以鼓励和支持。

二是增强扶贫合力。

充分整合各有关部门的资金项目,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产业扶贫的项目,基本的资金必须打足,不能“钓鱼”。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为扶贫产业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

三是加强资金管理。

扶贫部门要严格执行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规范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四是加强政务公开。对每一笔扶贫资金的使用,都要做到政策、资金、项目三公开。可组建村老年人协会,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的作用,对扶贫项目实施进行经常性监管和全过程跟踪,确保项目建一个,成一个。

(四)建立后期帮扶跟进机制。

通过精准扶持和攻坚克难,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但由于这部分人的发展基础脆弱,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做保障,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和意外情况,一部分人又将重新返贫。为此,

一要建立脱贫后期帮扶机制。贫困人口脱贫后,要落实责任人进行3~5年的跟踪,继续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直至其持续发展,实现稳定脱贫。

二要完善大病救助和商业保险制度。既要提高医保中大病报销额度,还要加大大病医治商业保险力度,最后由政府实行救助兜底,确保农户不会因病致贫。

三要建立农业生产和自然灾害保险制度,确保农户不因灾致贫。四要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范围,将学杂费免费范围从目前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扩大到从学前教育到高中和中职教育,防止因学致贫。

关于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 篇5

为完善精准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创新财政精准扶贫工作方式,我们带着是否继续对贫困对象实行救助式精准扶贫的问题,对国家新阶段精准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xx镇的贫困状况和精准扶贫方式进行了认真调研,并在新阶段精准扶贫开发工作中,选择精准扶贫方式进行了认真思考,谨借此文谈点见解和建议。

一、基本现状

(一)基本镇情

xx镇位于惠阳镇西北部,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总面积x平方公里,总人口x人,下辖x个行政村,x个村民小组。全镇有x所小学,教师x人,学生x人,镇卫生院x所,村级卫生室x个,卫生从业人员x人。xx镇主要产业为传统种养殖业,主要农产品为稻谷、玉米,规模小,价值低,品种单一。工矿业缺乏,经济基础薄弱。20xx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x万元,国民收入x元,农业总产值x多万元,财政收入x万元,粮食总产量x吨,人均粮食产量x斤,人均纯收入x元。近年,xx镇以旅游业为龙头,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20xx年,全镇旅游收入总共x万元。

(二)贫困现状

全镇现有绝对贫困人口x人,低收入贫困人口x人。因全镇均为典型的高山地貌,xx等村还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富一方人的地方,主要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务工。为改变这部分人的生存环境,县委、县政府组织县财政局、县精准扶贫办等相关部门,竭力配套改善村民生产基础设施,尤其是在近几年来,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的各项精准扶贫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贫困成因

1、受自然条件的影响。xx镇大部分村寨位于深山区,海拔高,地理条件差——气候条件不好,道路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不灵,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收效不良,农产品经济价值不高,农民增收不快,改变自然状况的能力不强,使得农民生活在一个“自然条件差——农民收入低——改变自然条件难——农民收入低”的恶性循环中。

2、受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影响。由于受经济、地理、人文、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大大低于市民,尤其在偏僻落后得山村,农民的教育状况更不容乐观。根据20xx年人口普查,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仅为x年,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高达x%。20xx年的调查显示,在低收入人群中(纯收入x元/年?人),xx镇18—45周岁劳动力(农村主要劳力)文化层次很低,高中仅占x%,小学及以下占x%,在xx的务农劳动力中,初中以下学历所占比率高达x%。由于文化层次偏低,小农经济意识较严重,种植养殖的生产经营方式陈旧,接受新的知识文化的能力相对较弱,劳动力转移输出困难,这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并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最主要的不利因素之一。

3、受产业结构的影响。受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所限,xx镇长期以来缺乏工矿业及第三产业,尤其在一类、二类村,第三产业几乎没有涉足。种养殖业投入大,收益小,且主要目的是自产自消,商品率不高;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小,且收效不好,质量不高,农民收入渠道单一。除了传统农业,唯有收效的是xx上寨旅游业,但由于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低下,管理办法不科学,管理方式不规范,农民市场意识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其发展初步凸显瓶颈。虽然在“旅游兴镇”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近年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比较大,但还处于在对点(上、下xx)的阶段,一时难以全面铺开。

4、受主劳多病的影响。山区的农业,是一种沉重体力劳动的行业,主要劳动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防治和治疗,造成返贫现象突出。一个家庭祈求的是风调雨顺、守望的是五谷丰登、最大的愿望是家庭健康。但受山区自然经济条件的影响,尤其是高、寒、僻远地带卫生防疫工作跟不上,人们缺乏最基本的保健,引起病灾,有的甚至一病不起而引起返贫;受经济条件所限,“小病拖,大病挨”而失去健康引起返贫。这些主劳大都是家庭的脊梁,主宰幸福安康之神,因“病灾”将会使原本不殷实的家庭“没落”为贫困户人。

由于上述的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生产资金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下等因素,农民对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经济依赖性极强,而且,对病虫害的防治力度不足、方法不科学,农业收成的好坏基本取决于当年天气状况。近年,气候变暖逐渐明显,旱灾频繁,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农业收入,造成农村生活“根基不稳”的现象。同时,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部分农户倾其所有并贷款投入到扩大生产,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养殖等造成暂时返贫。我镇排夫村部分农户为调整产业结构,拉钱负债的购置折耳根苗、魔芋种、良种肉牛等,但因缺乏经验,市场了解不足,加上经营不当,农产品最后不能转变成商品,目前,这些农户已是耗尽积蓄,甚至影响往后几年的农业生产投入。

二、主要难点

(一)山区农民返贫因素控制难

由于自然灾害抵御难,一大批农户因灾返贫,需再次纳入搬迁精准扶贫范围;主劳多病致富难。据统计监测,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农村主要劳动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造成返贫的有x户、x人。

(二)高山农业支柱产业形成难

xx镇海拔高,农田分布在高山上,全镇群众沿袭着以种粮为主的传统生产模式,经济林园面积狭小。使得一方面支柱产业科学定位难。高山地区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发展的影响,尚未寻求到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二方面支柱产业规模经营难。高山地区粮经兼作,且多经品种繁杂,要形成产业格局,需要大量的资金、物资,仅靠本地农民现有经济实力难以面对和承受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三方面,高山支柱产业产品销售难。高山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了产业带的形成,因此,要谋求产业的发展尚需围绕基地,加速公路、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难

由于我镇自然环境恶劣,居住在高寒、偏远的农民生产生活异常艰苦。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效益低。据统计全镇还有x个自然村不通公路,要修通这x公里路需投资x万元以上;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需投资x万元以上,且投入量大而产出率低。

二是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由于受到打工经济的影响,中青年农民大多外出打工,新型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度大,从而阻碍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四)隐蔽性返贫因素难以控制和扶持

一是受人口素质的影响,对农产品销售市场缺乏科学定位,生产经营适得其反,血本无归形成的贫困。

二是灾害重建、规模发展至收益过渡期间形成的贫困。对于这两种致贫因素,难以认定扶持范围和标准,既使配套了相应政策也难以到位。

(五)阶段性外出务工人员过多导致农村劳动力暂时缺乏

在非农忙季节,各村主要劳动力(18—50周岁劳动力)外出比例非常高,在短期内,这种劳务输出的确给其家庭带来一定的收入,但却使得一些财政精准扶贫资金项目难以实施,生产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长期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六)精准扶贫资金投向范围偏小

贫困村分类有利于政府对精准扶贫开发进行分批引导,确保资金投向实现整体(整村)公平,但以“一类、二类”作为资金投向的“导航器”有时难以实现各村的协调发展,精准扶贫开发在一定时期内显得力度不够,范围不广。

三、思路与对策

经过“八七”精准扶贫攻坚,全镇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的发展方向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发生了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精准扶贫主体已由政府主导向全社会参与精准扶贫发展;精准扶贫方式已由救济式精准扶贫向开发式精准扶贫发展;精准扶贫开发的范围已由就地开发向异地开发发展;精准扶贫开发战略已由分散扶持向集中扶持发展。在重点贫困村,我们主张实施整村推进的精准扶贫方式。

(一)严肃政策,锁定对象,突出重点区域。

新阶段精准扶贫开发工作要进一步严格各项精准扶贫开发政策,突出精准扶贫开发的主体地位。

一是要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开发政策的落实,让贫困农民享受政策,得到实惠,得到发展;

二是要进一步锁定贫困村和贫困对象。以x个重点村x个贫困对象为主战场,突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对象和范围;

三是认真实施规划与管理。要进一步充实、完善规划,维护规划的法律性、科学性、严肃性,要切实做到“计划围绕规划下,项目按照规划做,资金随着规划走”。

(二)量化标准,把握质量,突出重点项目。

第一,狠抓产业基地建设。

一是大力调整结构,抓好贫困农户的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全镇产业布局,应着重加强贫困农户的产业规划及发展工作,通过几年努力使贫困农户人均支柱产业达到x亩以上;

二是切实抓好以畜禽为主的养殖业发展。合理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巩固引种成果,提高优质畜禽出栏比例,建立优质商品猪、羊、牛、家禽等生产基地,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抓住西部开发的大好机遇,积极培育养殖大户,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让大户引导、带动贫困户发展,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经济。对于产业优势较弱的贫困地区,应立足于本地特色,面向市场,挖掘本地土特新奇产品,走小而精、特而优之路,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新门路。

第二,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治本措施。

一是坚持按照农业产业化、优化社区结构、效益优先的原则,加快精准扶贫公路建设步伐,在确保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提高村通公路的通达能力;

二是切实抓好水利设施建设,解决贫困农户的饮水困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强基础设施质量监管,巩固建设成果,确保一次建成,永久受益。

第三,大力推进旅游精准扶贫。大力实施“旅游兴镇”战略,充分利用上xx村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探索文化旅游与精准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新思路、新方法。以下“铜鼓之乡”xx村、“芦笙之乡”xx村等人文景观为依托,扩大经营规模和就业岗位,覆盖贫困地区农民,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科学分析,宏观决策,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第一,要构筑抗灾救灾、扼制返贫,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一是政要把抗大灾的准备工作力争做到万无一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二是精准扶贫、民政、卫生、财政、水电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做好现场监测调查,确保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并且准确及时的汇总相关资料,并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分类,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出台政策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力争做到贴近于现实,贴心于人民。

第二,宏观调控,微观政策。在抗灾扼贫工作中要把握大局,注重方略。

一是产业规模拓展要根据市场状况,由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设计、捆绑资金、集中财力、整体推进”;

二是配套政策宜实、宜细、宜操作、宜落实。对于受产业调整影响,过渡期贫困现象要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新政策;对于因灾(自然灾害、疫灾)影响而返贫的要集中资金、加大投入、一步到位、不留后患;对因主劳多病而导致返贫的要采取政府扶持,社会帮扶相结合的政策措施,注重扶智力、志气,辅以适当钱物,着力发展产业,特殊安排就业。

第三,落实责任,逐个击破。要竭力想方设法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改善返贫人口的物质文化生活环境。在实际工作中,

一是民政、财政、精准扶贫、土管、林业、农业、公安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并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二是针对不同返贫对象,由政府主导、社会帮扶、农户自筹、亲友馈赠,使之在一、二年内恢复原气,挤入解决温饱的行列;

三是特殊情况要特殊照顾。各主管部门要放宽受灾贫困户用地、用林等政策,适当免收费用;优先配备生产生活用地和经济林园,满足生产资料的供应;各类企事业单位要放宽招工条件,予以照顾。共同营造全社会抗争贫困,消除贫困的良好的氛围。

(四)创新思路,完善机制,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子。

第一,拓宽思维,进一步整合精准扶贫力量。

一是大力实施农村社区精准扶贫。充分发挥农村的先进力量,突破性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破解农村公益事业难办的难题,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是进一步明确精准扶贫责任区。把精准扶贫任务、目标、措施落实到人,把责任区的精准扶贫成效与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相挂钩,做到有领导抓、有专人管,工作年初有计划、半年有检查、年底有总结;

三是拓宽社会帮扶渠道。社会帮扶工作已不仅仅是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责任,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等群体融入到社会帮扶工作中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帮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总结好、完善好、宣传好,使之成为社会帮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二,整村推进,大力实施参与式精准扶贫。

一是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群众,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把政府推动的精准扶贫开发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自觉行动。实施到户的项目,都要由群众自愿提出申请,正确处理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群众投工投劳与农民减负的矛盾,牢牢把握“依法办事,手续完备,不留后患”。坚持群众自力更生,实行以工代赈,验收兑现;

二是把工作做到村做到户,把项目落实到户,把政策补助到村到户,解决好重点乡、村的交通、水利、通讯和群众看病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为他们实现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加强监管,增强项目资金管理的透明度。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要求,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帐、专户管理,所有项目要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做到“项目到村、任务到户、登记造册、张榜公布”。

第三,依托资源,大力扶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一是培育农村能人。引导一部分有头脑、有胆识、敢创敢干的农民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政府要大力加强引导、扶持,提高中介组织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结起来;

二是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的加工企业要向精深加工的方向发展,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实现由初加工向精加工转变。进一步拓宽农产品加工范围,由传统地对粮食加工向土特产品、稀有产品加工转变。逐步提高加工水平,扩大加工规模,由小规模、低档次的手工作业向大规模、上档次的加工企业发展转变,提高农副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努力形成“多元化竞争,多主体进入,多渠道流通”的新格局。

第四,在精准扶贫项目的实施方式上,改由容易造成监管不力、群众配合不够的部门包揽转向由主管部门指导监管、乡镇负责、各村实施的方式,分清职责,明确责任,充分调动村、乡(镇)、部门三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最大合力推进项目的有效实施。

第五,在精准扶贫资金投向上,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并重,在保证对重点贫困村寨资金投入的同时,对不属于重点村寨,但确实需要财政精准扶贫资金投入,且群众积极性高的项目要适当安排资金投入。

第六,精准扶贫开发要与社会救助相结合。对具备一般劳动能力的,要通过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来提高生活质量;对擅长种养殖技术的,应适当协助其投入一定得启动资金,拓宽其收入渠道和收入水平;对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要加大社会救助力度,直接解决其生活困难。

关于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 篇6

一、调研调研情况

根据镇党委、政府统一安排,xx镇成立扶贫调研领导组,组织镇干部4人,大学生村官8人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调研活动。调研组深入全镇各村群众之中,通过问卷、座谈都多种形式详细了解了民情民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二、xx镇基本情况

xx镇位于xx县北中部,驻地xx河滩,距县城15公里,xx铁路、xx公路、xx高速公路纵贯全镇。东北部与xx县交界,东、南部靠xx乡、xx乡,西北傍xx县,xx河穿越中部,境内沟川纵横,形成了以浊漳河为主轴线的“三沟一点一川”地形,总面积312平方公里。境内东北、西北高,石厚土薄,山高石多;中南低,地势平缓,土质较肥。漫天垴海拨1626米,为镇内最高峰。向西海拨1300米以上山峰依次为小杏山、大垴圪塔、板山、天师庙山、神仙梁、前麦山、后麦山、前菜圪塔、委山、走马坪。全镇属沙石丘陵温凉区,年平均气温8.9摄氏度,年均降雨量650—700毫米,无霜期150天。全镇所辖之地,滩湾开阔,宜粮宜果;坡长草茂、宜林宜牧,开发潜力较大;xx是xx境内四大集镇之一,是xx北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中心和窗口。

全镇共有18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总户数2526户,总人口8660人,总劳力2922人,xx镇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多产玉米、谷子、高梁、豆类、土豆。耕地面积18338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338亩,林地面积45000亩,粮食总产量495万公斤。农业总产值808万元,林业产值228万元,牧业680万元,渔业4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841万元。

三、本次调研基本模型

为确保调研的科学性与针对性,调研组首先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确定了调研的模型为生产方式分析,分别从生产力三要素、生产关系三要素六方面进行分析。

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或劳动力、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中关系、分配交换与制度。

四、农民调研分析

基于我镇基本上是一个纯农业镇的现实,本报告的中劳动力与农民是一个等同的概念。结合调研问卷及县、镇历年统计数据显示,xx镇境内农民总体呈现如下特征:

1、人口密度低,分布集中。我镇现有行政村18个,有3213户,其中农业户2916户,人口8068人,其中农业人口5713人。每平方公里平均居住人口为18.3人,只有全县平均人口密度的五分之一左右,总体呈现地广人稀的特征。所以,xx镇的发展很大程度就是指双峰至顶村一线的河滩各村

的发展。如何落实镇党委政府“向山延伸、向水发展”的发展方针,将是全镇发展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2、人口外流严重。撤乡并镇以来,两河口地区人口长期存在外迁、外流状况。该地区现有户籍人口一千余人,实际常住人口不足三百人。地处xx、榆次交界处的沙旺、大牛、焦红寺一带,现常住人口仅十余人。人口的严重外流带来的是乡村的严重空壳化、老龄化,以至于该地区完全不具备实施生产建设项目的人力物力条件。

3、群众整体文化素质低。一方面是受教育程度低,中老年群体中文盲率较高,中青年群体中仅有40%受过初中教育,9%受过高中教育,受过高等教育的几乎没有。基础教育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群众接受培训教育再学习的能力,对其素质提高形成明显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是农民的生产经营技能严重缺乏。在从事设施蔬菜、干果经济林种植、笨鸡养殖等三项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经验的缺乏成为一项严重的制约性因素。仅以设施蔬菜为例,因为选苗失误、温度调控不善,双峰村去年和今年都蒙受了较重的经济损失。

4、总体上思想保守,缺乏开拓精神。广大群众(包括大部分党员领导干部)都存在发展没思路、没动力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县、镇两级以加强基层党建为切入点,努力提高干部群众的意识,但是思想保守的基本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因为导致群众思想保守不敢干的因素依然存在:一是地

域信息闭塞,部分村、乃至全镇、全县的现代化程度和速度慢,群众的守旧思想并且得到真正冲击;二是缺乏好的干事创业环境,市场狭小、需求不足基本现状没有改变,干事创业的难度、风险较大。

在扶贫发展之中,劳动力资源始终其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资源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是制约产业发展、影响扶贫发展效果的最根本原因所在。

五、生产工具分析

全镇农业生产主要依然依靠人力耕作,机械化程度比较低:根据xx镇20xx年度各村农机补贴情况汇总表资料显示,20xx年xx镇共有各类农业生产机械172件,其中玉米脱粒机102部、旋耕机12部、卷帘机34部、穴播机3部、灭茬机1部、翻转犁1部、拖拉机11部、秸秆粉碎还田机1部、温室大棚设备4部、田园管理机3部。以全镇20xx年共计耕作1.8万亩耕地计算,平均每100亩耕地才有1部享受农机补贴的农用机械。考虑到不同种类农业机械在实际农业生产中扮演角色不同、农业机械的使用频率不同,全镇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其实还要更低一截。

在农业生产工具一方面,我们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六、劳动对象分析

种植业方面:xx是一个传统农业镇,xx河滩一带石厚土薄,是典型的金沙滩地貌,与云竹、郝北等耕地条件好的

乡镇有很大差距。从双峰往下至顶村的漳河两岸,是全镇耕地集中分布的地区。这一地区主要从事玉米等粮食种植。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组织推动下,大力发展了以黑小米为主打产品的黑色富硒有机食品种植,发展了南北翟管为中心的西瓜种植、遍布河滩各村的千亩设施蔬菜园区。在全镇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其中尤以设施蔬菜园区发展成果最为显著:xx镇党委政府围绕县委政府发展三项产业的战略部署,充分抓住市政府副市长王胜章包扶的有利条件,在北翟管、西崖底发展高标准拱棚示范园区,辐射和带动了周边各村,形成规划面积达千亩的设施蔬菜发展区域。目前,发展设施蔬菜已然成为全镇的共识,群众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产业的规模效应初步形成。

林牧业方面:以两河口沟、官上沟、彰修沟、龙门沟四沟为主,目前发展还很不充分。

七、生产资料所有制分析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财富之母。本文中的生产资料,亦主要是讨论土地制度。

目前,我国仍旧实施的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宜通则通宜分则分的土地制度,但是鼓励和支持土地承包流转。土地承包流转将是实现农业生产资料科学配臵的必要条件。

根据镇农经站提供的数据显示,20xx年全镇的土地流转

承包登记数据为零。这其中可能存在实际流转等未登记的情况,但也说明全镇范围内的土地流转水平相当低。

另一方面,由于土地经营权维持稳定与各户人口数增减情况不同之间存在明显矛盾,导致土地分配在各户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平衡,进而形成资源不足与资源紧缺并存的情况。

土地无法实现自由流转,意味着生产资料的优化配臵无法实现,以为这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无法实现。

这是制约农业发展、危害扶贫开发进程的重要因素。

八、生产中的相互关系与分配制度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过程由市场调节。对于xx镇目前的情况而言,市场化程度低、生产与销售相脱节是主要的问题。

以笨鸡蛋销售为例,今年以来市场销售的不足已经明显挫伤了群众的养鸡积极性。在我们所做的问卷调查中,有72.66%的群众把笨鸡蛋销售难作为自己最为希望解决的问题。

保持产业发展政策的长期性并使之完善,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九、扶贫工作中的政府因素

在专门针对包村干部的问卷调查中,以下三项被认为是包村工作的难点所在:

一是基层两委组织的领导能力与意识不足,无法真正起到带动作用;二是政策的连贯性不足,产业发展缺乏持久性;三是乡镇干部的能力与意识与发展需要存在较大差距;三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以两河口各村为例,道路严重老化无法通行,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

十、综合分析

1、劳动力方面:素质低,意识差、分布不均衡、流失严重。

2、生产工具方面:技术落后,科技化水平低。

3、劳动对象方面:产业布局规划不科学,发展程度低。

4、生产资料方面:土地流转水平低,生产资料优化配臵水平低。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匹配程度低。

5、市场关系方面:市场化水平低,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低。

6、政府服务方面:政策缺乏稳定连贯性,基础设施落后。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系列9篇)


报告能够准确地理解工作中的优缺点,在我们的平时工作生活中。我们需要写一份报告,优秀的报告该怎么去写?“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为零思考方案网小编为您收集并提供,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篇1】

自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xx县扶贫和移民局结合教育实践活动,先后组织召开精准扶贫工作座谈会,集中下基层座谈调研,深入村组开展民情调查,走访结对帮扶贫困户,积极调研探索精准扶贫工作方法。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调研情况

根据镇党委、政府统一安排,xx镇成立扶贫调研领导组,组织镇干部4人,大学生村官8人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调研活动。调研组深入全镇各村群众之中,通过问卷、座谈都多种形式详细了解了民情民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二、xx镇基本情况

xx镇位于xx县北中部,驻地xx河滩,距县城15公里,xx铁路、xx公路、xx高速公路纵贯全镇。东北部与xx县交界,东、南部靠xx乡、xx乡,西北傍xx县,xx河穿越中部,境内沟川纵横,形成了以浊漳河为主轴线的三沟一点一川地形,总面积312平方公里。境内东北、西北高,石厚土薄,山高石多;中南低,地势平缓,土质较肥。漫天垴海拨1626米,为镇内最高峰。向西海拨1300米以上山

峰依次为小杏山、大垴圪塔、板山、天师庙山、神仙梁、前麦山、后麦山、前菜圪塔、委山、走马坪。全镇属沙石丘陵温凉区,年平均气温8.9摄氏度,年均降雨量650700毫米,无霜期150天。全镇所辖之地,滩湾开阔,宜粮宜果;坡长草茂、宜林宜牧,开发潜力较大;xx是xx境内四大集镇之一,是xx北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中心和窗口。

全镇共有18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总户数2526户,总人口8660人,总劳力2922人,xx镇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多产玉米、谷子、高梁、豆类、土豆。耕地面积18338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338亩,林地面积45000亩,粮食总产量495万公斤。农业总产值808万元,林业产值228万元,牧业680万元,渔业4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841万元。

三、本次调研基本模型

为确保调研的科学性与针对性,调研组首先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确定了调研的模型为生产方式分析,分别从生产力三要素、生产关系三要素六方面进行分析。

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或劳动力、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中关系、分配交换与制度。

四、农民调研分析

基于我镇基本上是一个纯农业镇的现实,本报告的中劳动力与农民是一个等同的概念。结合调研问卷及县、镇历年统计数据显示,xx镇境内农民总体呈现如下特征:

1、人口密度低,分布集中。我镇现有行政村18个,有3213户,其中农业户2916户,人口8068人,其中农业人口5713人。每平方公里平均居住人口为18.3人,只有全县平均人口密度的五分之一左右,总体呈现地广人稀的特征。所以,xx镇的发展很大程度就是指双峰至顶村一线的河滩各

村的发展。如何落实镇党委政府向山延伸、向水发展的发展方针,将是全镇发展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2、人口外流严重。撤乡并镇以来,两河口地区人口长期存在外迁、外流状况。该地区现有户籍人口一千余人,实际常住人口不足三百人。地处xx、榆次交界处的沙旺、大牛、焦红寺一带,现常住人口仅十余人。人口的严重外流带来的是乡村的严重空壳化、老龄化,以至于该地区完全不具备实施生产建设项目的人力物力条件。

3、群众整体文化素质低。一方面是受教育程度低,中老年群体中文盲率较高,中青年群体中仅有40%受过初中教育,9%受过高中教育,受过高等教育的几乎没有。基础教育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群众接受培训教育再学习的能力,对其素质提高形成明显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是农民的生产经营技能严重缺乏。在从事设施蔬菜、干果经济林种植、笨鸡养殖等三项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经验的缺乏成为一项严重

的制约性因素。仅以设施蔬菜为例,因为选苗失误、温度调控不善,双峰村去年和今年都蒙受了较重的经济损失。

4、总体上思想保守,缺乏开拓精神。广大群众(包括大部分党员领导干部)都存在发展没思路、没动力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县、镇两级以加强基层党建为切入点,努力提高干部群众的意识,但是思想保守的基本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因为导致群众思想保守不敢干的因素依然存在:一是地域信息闭塞,部分村、乃至全镇、全县的现代化程度和速度慢,群众的守旧思想并且得到真正冲击;二是缺乏好的干事创业环境,市场狭小、需求不足基本现状没有改变,干事创业的难度、风险较大。

在扶贫发展之中,劳动力资源始终其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资源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是制约产业发展、影响扶贫发展效果的最根本原因所在。

五、生产工具分析

全镇农业生产主要依然依靠人力耕作,机械化程度比较低:根据xx镇20xx年度各村农机补贴情况汇总表资料显示,20xx年xx镇共有各类农业生产机械172件,其中玉米脱粒机102部、旋耕机12部、卷帘机34部、穴播机3部、灭茬机1部、翻转犁1部、拖拉机11部、秸秆粉碎还田机1部、温室大棚设备4部、田园管理机3部。以全镇20xx年共计耕作1.8万亩耕地计算,平均每100亩耕地才有1部享受农机补贴的农用机械。考虑到不同种类农业机械在实际农业生产中扮演角色不同、农业机械的使用频率不同,全镇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其实还要更低一截。

在农业生产工具一方面,我们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六、劳动对象分析

种植业方面:xx是一个传统农业镇,xx河滩一带石厚土薄,是典型的金沙滩地貌,与云竹、郝北等耕地条件好的乡镇有很大差距。从双峰往下至顶村的漳河两岸,是全镇耕

地集中分布的地区。这一地区主要从事玉米等粮食种植。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组织推动下,大力发展了以黑小米为主打产品的黑色富硒有机食品种植,发展了南北翟管为中心的西瓜种植、遍布河滩各村的千亩设施蔬菜园区。在全镇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其中尤以设施蔬菜园区发展成果最为显著:xx镇党委政府围绕县委政府发展三项产业的战略部署,充分抓住市政府副市长王胜章包扶的有利条件,在北翟管、西崖底发展高标准拱棚示范园区,辐射和带动了周边各村,形成规划面积达千亩的设施蔬菜发展区域。目前,发展设施蔬菜已然成为全镇的共识,群众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产业的规模效应初步形成。

林牧业方面:以两河口沟、官上沟、彰修沟、龙门沟四沟为主,目前发展还很不充分。

七、生产资料所有制分析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财富之母。本文中的生产

资料,亦主要是讨论土地制度。

目前,我国仍旧实施的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宜通则通宜分则分的土地制度,但是鼓励和支持土地承包流转。土地承包流转将是实现农业生产资料科学配置的必要条件。

根据镇农经站提供的数据显示,20xx年全镇的土地流转承包登记数据为零。这其中可能存在实际流转等未登记的情况,但也说明全镇范围内的土地流转水平相当低。

另一方面,由于土地经营权维持稳定与各户人口数增减情况不同之间存在明显矛盾,导致土地分配在各户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平衡,进而形成资源不足与资源紧缺并存的情况。

土地无法实现自由流转,意味着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无法实现,以为这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无法实现。

这是制约农业发展、危害扶贫开发进程的重要因素。

八、生产中的相互关系与分配制度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过程由市场调节。对于xx镇目前的情况而言,市场化程度低、生产与销售相脱节是主要的问题。

以笨鸡蛋销售为例,今年以来市场销售的不足已经明显挫伤了群众的养鸡积极性。在我们所做的问卷调查中,有72.66%的群众把笨鸡蛋销售难作为自己最为希望解决的问题。

保持产业发展政策的长期性并使之完善,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九、扶贫工作中的政府因素

在专门针对包村干部的问卷调查中,以下三项被认为是包村工作的难点所在:

一是基层两委组织的领导能力与意识不足,无法真正起到带动作用;二是政策的连贯性不足,产业发展缺乏持久性;

三是乡镇干部的能力与意识与发展需要存在较大差距;三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以两河口各村为例,道路严重老化无法通行,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篇2】

镇村位于县西南部,距县城70公里,距集镇7公里,属省级贫困村。几年来,在县委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暖棚、牧道、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工程陆续实施,牧民群众的生产条件、生活水平、人均收入等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贫困落后的面貌依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扶贫攻坚任重道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全村共167户,755人,4个联牧小组,低保户70户144人,单亲家庭18户,残疾人8名,五保户8人,党员10名,草场面积12.12万亩,20××年牲畜年末存栏数为23085混合头,其中牛17320头、羊5162只、马603匹。2009年实施的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参加牧民定居行动计划104户,因该村毗邻黄河九曲第一湾4a及旅游景区,20××年被定为州首批“旅游精品村”。

(二)贫困现状:该村现有绝对贫困户27户,占总户数的16.1%,绝对贫困人口112人,占总人数的14.8%。在镇“六村一社”中,村人均草场面积最小、人均牲口拥有数量最少、人均收入最低,身背债务无偿还能力人员较多、无房户数较多、无从业技能闲散青年较多、“等、靠、要”思想严重得过且过户主较多,且是镇辖区唯一一个无集体经济村。

二、致贫原因分析

(一)生产资料严重匮乏。村人均草场拥有量为90亩左右,为藏哇、汾甲等草场较小村人均草场拥有量的一半,较嘎尔玛、索格藏等畜牧大村更是相差甚远,这对以养殖业为支柱产业的村是致命的,属典型的先天性营养不良。

(二)公共基础设施薄弱。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牧道需求量依然巨大,很多地方、很多时候牧场搬迁、产品输出依然是人背马驮,生产效益大打折扣;二是仅有16.3%的家庭拥有暖棚,三类畜越冬问题依然棘手;三是定居点基础设施陈旧,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一大障碍。因缺乏有效管理和后续维护资金缺乏,村安全饮水、电力保障、村内道路、公共厕所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亟待改善,“精品旅游村”并没有能够成为村增收致富的法宝。

(三)历史渊源造成观念守旧落后。一是长期区域性落后,使村习惯于当“老幺”,对脱贫摘帽动力不足、信心不足;二是习惯于对省级贫困村长期的扶持,“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家庭寥寥无几,扣紧贫困帽,不愿脱帽大有人在;三是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长远发展计划、无专业就业技能,对外出务工挑三拣四,往往高不成低不就;

(四)因灾因病致贫返贫。一是部分家庭经济基础薄弱,若遇雪、疫情等自然灾害,抵御和承受风险能力偏弱;造成贫困或是返贫可能性极大;二是突遇重病,致使劳动力减少,高昂的医疗费用使牧民债台高筑。

三、贫困户意愿诉求

在走访中,贫困户提出了较多愿望,其中最主要、最恳切、最具代表性的愿望有3个。按照期望值高低进行排序,如下:

1.首要愿望是解决住房问题。贫困户中无定居房家庭较多,即使是冬房也往往破败不堪,他们最希望得到的帮助就是解决住房问题。

2.次要愿望是得到医疗救助。贫困户中病重或因病举债家庭较多,最希望在医疗方面得到关怀和帮助。

3.然后是生产就业方面的帮助。所有贫困户家庭都存在生产就业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希望得到帮助。特别是无牲畜、缺少生产资料的家庭希望在就业方面给予支持,希望多创造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难问题。

四、下步工作打算

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针对贫困情况、致贫原因、贫困户愿望,结合实际,作如下打算:

(一)依托区域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拓宽增收致富渠道,壮大集体经济。村紧邻黄河九曲第一湾4a级旅游景区核心区,又紧挨景区公路,是观“晨光幻影九曲夕照”、体验藏家风情体验的理想之地,区域优势明显。村民发展旅游产业、兴办合作社、壮大集体经济愿望强烈。现规划建设民俗风情体验寨,预计投资300万元,其中,县民宗局乡村旅游发展资金100万元,幸福美丽家园巩固提升工程资金30万元,村集体预投资20万元,村民预筹资60万元,资金缺口90万元。

(二)积极争取各类项目,提高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根据民情意愿收集情况,实施牧道、暖棚、安全饮水、危房改造等工程,大力提高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三)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针对贫困户存在的“等、靠、要”、守土安贫和悲观失望等思想观念,有针对性地解决思想观念上的问题。使贫困户开阔了视野,增强自立意识和脱贫信心,激活了他们的内在动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充分发挥牧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四)培养技能,提供岗位,解决闲散青年就业。草场小,牲畜少致使村闲散青年较多,这部分人,就业技能欠缺,不善于学习,就业无门。对此,针对实际情况,安排各种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技能,同时,通过结对辖区大型企业,扩大公益性岗位编制,争取就业岗位。

(五)解决村文化场所问题。兴建文体活动室、文体活动广场、农家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慢慢实现通讯、网络覆盖。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篇3】

十堰市自实施 千企进千村 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 精准扶贫工程以来,众多企业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继深入到定点扶贫村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那么,贫困村的现状如何、扶贫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实施精准扶贫、又有哪些保障措施?近日,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专程到郧阳商会常务副会长、湖北子胥湖集团公司董事长周伟定点联系的扶贫村 郧县城关镇桃花沟村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基本情况与现状

桃花沟村位于郧县城关镇西部,与郧县最边缘的大柳乡相邻,版土面积8.6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410户,1806人,其中,丹江库区移民235户,耕地面积2700亩,其中,旱地2050亩,水田650亩,林地1400亩。20__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260元。根据国家贫困标准 (20__年人均纯收入2736元)统计,该村现有贫困户232户,96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3.5%。

有史以来,桃花沟村始终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但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水平低、生产成本高、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增收门路单农民观念落后、因灾、因病返乡较多,是该村贫困现状的集中体现。

扶贫目标及对策

针对桃花沟村贫困现状,子胥湖集团公司扶贫工作专班通过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并与村两委会多次商讨,初步拟定了扶贫发展规划,力争在20__年前,通过项目拉动、产业带动、包户促动、整体推动的方式,把桃花沟村打造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绿色宜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文化事业兴旺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扶贫目标

采取项目扶贫、产业扶贫、包户扶贫的方式,利用子胥湖集团产业带动优势,力争通过6年的奋斗,形成以桃子产业为主的观光、休闲、采摘生态旅游园区,实现产业发展(发展生态桃园1000亩以上)、农民增收(人均年增收300元以上)、生态改善、村容靓丽、村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到2xx,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扶贫对策

一是完成村主干道的公路扩宽、硬化。力争在20__年前投资600万元完成郧庙路至村万头猪场的6.5公里道路扩宽、硬化,达到路石宽8米,水泥路面宽6米的要求,并搞好路间及排水沟建设和绿化带建设,形成桃花大道景观带。

二是改善土地生产条件。20__-20__年通过对桃花沟进行水、田、路、渠的综合治理(面积450亩),形成耕地园田化、梯田化;新修河堤石岸 6000米,改挖河道400米;修建机耕路28条2400米、田间作业道36条4500米;维修库塘8口、引水堰渠4000米。

三是建设万头生猪养殖基地。计划从20__年开始,投资2600万元,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种猪繁育场,专门繁育子胥湖土黑猪(年繁育10000头以上),为贫困户和养殖大户提供优质种猪仔,对贫困户实行先赊后还的办法,扶持贫困户发展养猪业。然后,由子胥湖集团公司统一收购、加工和销售,并统一品牌、统一价格、统一标准,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供、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带动贫困户和基地农户实现产业化经营。力争到20__年形成万头养殖规模。

四是建设千亩生态桃园。计划20__-20__年投资200万元,建成1000亩生态桃园,引进最新的水蜜桃、油桃和大樱桃品种。桃园内套种草莓或花草,实行立体种植,配套建设一批观光景点,培植 春赏桃花、夏摘桃果 的桃文化观光园。

五是建设大型沼气发酵罐并扶持农户发展沼气池。利用沼气发电供农户照明和养殖场供热,利用沼渣生产有机肥供生态果园、生态茶园及农作物,沼液直接用于农作物施肥,实现农产品的有机化。到20__年,结合农村环境整治,搞好农户庭院绿化和景观化,实现庭院靓化。

六是建设独具风格的乡村农居。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格、统一施工的办法,对现有农户庭院进行改造升级,把居住比较偏远、交通不便的农户和土坯房干打垒 房屋进行搬迁和重建,达到整齐划特色明显、出行方便、环境优美的要求。

七是整合项目,建设桃花沟村综合服务大楼。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力争在20__年投资500万元启动建设集办公室、卫生室、图书室、活动室、游客接待中心、村文化活动广场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大楼,为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奠定基础。

八是发展旅游服务业。修建打造休闲旅游景点,建设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休闲农庄,配套发展餐饮业,计划新发展农家乐12家,使全村的农家乐达到20家,从业人员100人以上,年营业额达到600万元以上。

保障措施及建议

保障措施

为确保扶贫对策和目标的落实,尽快改变桃花沟的贫困现状,必须强化以下三项保障措施:

第一,成立专业合作社。分别成立桃子产业合作社和养殖产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产业化经营,彻底解决 小生产 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第二,实行土地流转。把土地向种田能手和企业流转,农民通过培训到企业打工,实现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通过土地流转收入、打工收入和企业分红,提高农民收入。

第三,落实工作责任。子胥湖集团公司成立以董事长挂帅的扶贫工作专班,全面负责桃花沟村扶贫工作,同时下设多个工作部门和子公司,具体负责单项工作。其中,项目部负责扶贫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工程部负责有关工程的施工和管理;财务部负责扶贫项目资金的争取和足额支付;生态农业开发公司负责产业扶贫的实施;润景园林公司负责观光景点建设和全村绿化工作。公司按照计划进度,逐年逐项进行检查考核。

几点建议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把精准扶贫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做到心中有目标、工作有计划、行动有措施、考核有内容。

二是为扶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各级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助推扶贫攻坚,用政策调动企业扶贫的积极性,并对农民发展产业、生产经营予以鼓励和支持。同时,要积极协调金融、扶贫和房产等部门为扶贫融资予以大力支持,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更多的提供一些低息或无息贷款以及专项资金拨付。这样,既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和压力,又能确保扶贫目标的实现。

三是在项目上给予支持。项目扶贫、项目拉动,是农村扶贫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应在各贫困村争取项目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使他们通过项目的实施和拉动,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四是建好班子,提升农民素质。贫困村能否脱贫,村支部、村委会和村民的素质是关键。必须把那些有开拓精神、有经济头脑、善于为百姓办事、敢于负责担当的能人选拔进村两委班子,建设一支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同时,要抓住要害,突出重点,加强对村民的专业技术培训,达到扶志(志气)、扶知(知识)、扶智 (智慧)的有机统一,为农村实现整体脱贫奠定基础。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篇4】

村作为十二五贫困村,在市委市政府关心、支持下,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使得扶贫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和指标。近年来由于受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和地理条件的限制,我乡基础设施落后,科教、文化、卫生条件差,农民经济收入来源少,产业结构单一,以种植脐橙、油茶、水稻和家庭式养殖业为主,但由于土地少、技术落后,农民经济收入有限,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我村立足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依托项目拉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市扶贫办的大力支持和全村村民的共同奋斗,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扶贫工作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扶贫工作基本情况

1、扎实做好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整村推进是我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是一项综合扶贫工程,事关贫困农户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大问题。做好整村推进的项目申报工作是做好整村推进工作的关键和前提,确保做到每一次项目计划报送及时规范,按要求报送资料,不迟报不漏报,并按要求对项目计划、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了不下3次公告公示。我村共上报水泥路硬化、水利设施修建、桥梁建设等10个产业发展资金项目和村庄整治建设项目。为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扶贫项目计划,在建设和实施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履行项目实施责任状,认真执行年度计划项目建设地点、规模、标准和内容,并做好项目建设用地、拆迁、责任田补偿工作,没有发生过一起信访上访事件。

2、认真做好移民搬迁工作。在乡村两级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在前期做了大量宣传发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发现此项工作群众反响热烈,现已有13户移民乡镇安置,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3、做好扶贫对象识别及建档立卡工作。根据上级的文件精神,要求精准识别贫困户并建档立卡,此项任务时间短、任务重,我们及时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安排落实建档立卡工作,通过加班加点工作,严格识别程序,规范公示公告,并录入信息采集系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此项工作,确定贫困户121户、443人全部建档立卡,为全乡的扶贫开发奠定了基础。

4、做好雨露计划调查摸底和落实工作。经我村宣传动员、调查摸底,共上报9名职业教育补助对象,使受训贫困对象进得了城、就得了业、增得了收、致得了富,增强贫困群众自我脱贫致富发展能力。

5、社会扶贫工作情况。整合社会扶贫资源,树立大扶贫观念,是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的重点,我村积极动员企业、乡、村能人参与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建有结对帮扶花名册,有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现已落实好半岽产业基地建设4项惠民工程,帮扶效果显著。

二、存的困难和问题

我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不容忽视,精准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我村精准扶贫工作存在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扶贫难度越来越大。我村贫困人口主要集聚在深山区,交通、水利、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致贫因素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二是扶贫队伍有待加强。随着办公的电子化以及扶贫工作的专业化,这需要上级加大人员、经费投入,配齐配强扶贫队伍。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要以帮助贫困村组和贫困人口为中心,以扶贫和移民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开发式扶贫和移民方针,把尽快解决贫困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贫困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工作重点,把争取上级支持和部门协作作为重要保障,紧密结合我村实际,创新具有特色的扶贫和移民工作新机制、新模式,为实现明年目标任务继续努力奋斗。

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三

为打好扶贫攻坚战,因地制宜制定特补乃吾村扶贫计划,按时完成脱贫任务,第一书记带队对特补乃吾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情况如下:

一、村基本概况

特补乃吾村系全县重点贫困村,平均海拔2200米,幅员面积9.6平方公里。辖6个小组、227户、1021人。耕地面积825亩,人均耕地面积0.8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马铃薯、荞麦、烤烟等,养殖猪、牛、养、鸡等牲畜,以农业为主的典型彝族聚居村。20xx年全村地区生产总值416万元,人均纯收入4638元。20xx年,在扶贫建档立卡工作中,精准识别出54户贫困户,贫困人口178人。XX村生产、生活存在的特殊困难和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落后。一是交通难。辖区6个村民小组至今还有1个组没有通路,有2个组还是泥土路,没有实施道路硬化,道路狭长陡峭,雨天路滑,只允许摩托车通过,给村民运输农副产品和出行带来不便。二是饮水难。全村还是100户,450人饮水难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水质差,没能够用得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三是人居环境条件差。村里大部分贫困户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抗震能力差,家中缺乏基本的生活物品,村中卫生条件差,垃圾乱丢,居住环境不容乐观。

(二)经济发展滞后。产业机构单一,生产技术落后,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村民主要以种植玉米,马铃薯,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部分村民发展养殖业,但形成不了规模。引入了核桃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种养科技含量低,产出效益低,缺乏技术指导,没有致富带头人。

(三)贫困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自我发展能力不强。贫困人口文化水平低,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产生、生活方式落后,一定程度上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致富的劲头。文化生活贫乏,生活只限于填饱肚子,生活质量不高。

(四)卫生设施及设备配置欠缺,疾病防控能力差,看病就医难。村上没有村卫生室,村医生集中在乡卫生院看病,乡卫生院设备简陋,药品不足,人手不够,缺乏技术,只能看一些小病,难以满足村民的需求。

二、导致贫困村贫困的原因

(一)自然环境原因。XX村属于高二半山,海拔高,人均耕地不足,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通讯缺乏,信息闭塞,生产和生活条件差。

(二)自身原因。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素质还偏低,思想保守,对新思想、新事物的认识和接受慢,生活要求低,局限在吃饱阶段,存在等、靠、要思想。

(三)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产业机构单一,科技含量低,仅靠烤烟产业支撑经济。新培育的核桃产业还未形成规模,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零星种养和外出务工。

三、解决贫困村现状的对策

(一)产业扶贫。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和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壮大烤烟产业、培育核桃产业、开发劳务产业、巩固畜牧产业,通过五大产业支撑,实现产村相融,壮大村民实体经济。

(二)基础设施扶贫。突破交通制约瓶颈,大力发展交通建设。新建和改扩建农村村民住房,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信息网络工程。

(三)教育扶贫。落实三免一补政策、控辍保学六长,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

(四)卫生扶贫。提升乡中心卫生院的医疗服务功能,加大重点疾病预防和艾滋病防治工作,解决村民看病难的问题。(

五)生态扶贫。抓住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两大工程,积极实施林果、核桃产业,打造生态新村。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篇5】

按照区委《关于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我同办公室的两名同志组成调研专班,到联系村樟村坪镇黄马河村就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了实地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黄马河村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黄马河村位于樟村坪镇西北边陲,与保康县接壤,由原石碑坡、回马坡、黄马河等三个贫困村合并而来。全村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56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528户1548人。主导产业是传统的粮油种植和养殖业。20__年农民人平纯收入9961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

近年来,该村两委班子团结带领全村人民,齐心协力谋发展,集中精力搞建设,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全村共硬化村级主干道28公里,新修村组晴雨通车公路16公里;新建集中安全供水设施8处;新建沼气池150口;培育牲猪规模养殖户4户、山羊规模养殖户3户、特种养殖户3户(其中,大鲵养殖户1户、山鸡养殖户1户、鸽子养殖户1户);发展核桃700亩、高山无公害蔬菜200亩。

由于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该村发展还存在很多困难。该村有村级债务43万元,现有贫困户171户333人,其中低保户65户,五保户14户。饮水困难207户,土坯房412户,危房382户,一个自然村(原石碑坡村)未通水泥路,486户未通宽带网,是全区26个特困村之一。

二、致贫原因分析

(一)面上致贫原因

一是村域经济基础薄弱。村内无集体企业,20__年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债务化解难,造血功能差。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民仍用传统方式耕作,自给自足,经济发展不成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比较缓慢。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交通条件差。供电网络老化,村内1/3的农户用电不达标。手机信号没有覆盖全村,只有少数农户安装宽带网,村民对外联系极不方便。全村80%农户居住土坯房,很大部分已成危房。

(二)贫困户致贫原因

贫困户致贫原因很多,集中表现在因病、因残、因灾、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缺智力、供养子女读书、老龄化、儿孙不供养等。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因病致贫是主因。在调查中了解到,黄马河村贫困户171户,其中因病因残致贫的142户,占贫困户的83%;缺劳力12户,占贫困户的7%。比如,黄马河村五组的常昌贵,患有癫痫病,妻子患有先天性的精神病,夫妻都是残疾人,儿子读初一,家中无任何经济来源,家庭生活十分困难。

二是观念落后是根源。调查发现,贫困户绝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既无劳动,又无技术,缺乏干事创业的激情,观念比较传统、保守,守摊子的思想比较突出。

三是保障不足是诱因。在农村,大病救助、灾害救助、农村低保、养老服务等社会保障严重不足,标准不高,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因病因残,极易返贫。

三、黄马河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

一是要统一思想认识。要召开村组干部会、党员代表会,武装骨干,统一思想,提高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认识,克服项目争取难、资金筹措难、群众组织难、短期脱贫难等思想障碍,主动适应新常态,提高扶贫攻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充分发动群众,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投入到扶贫攻坚的热潮中来。

二是要完善发展思路。根据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重新调整发展规划。在产业上,积极探索发展高山蔬菜和特色养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进一步优化方案,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减少浪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班子建设,村民素质的提高和各种软环境建设。

三是要充分体现精准。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一家一户的脱贫上。根据对黄马河村贫困原因的分析,要在大病救治、社会保障和土坯房、危房的改造上再加力度,再添措施,使每个贫困户有饭吃,有衣穿,有安全的居所。

四是要精心谋划项目。中央发出精准扶贫的号召后,各级将会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要能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就要认真谋划项目,并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力争有较多的项目落地,并产生较好的效益。

五是要保护生态环境。黄马河村自然环境优美,生态植被良好,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资源环境的破坏,着力打造天蓝地绿、山青水净、房靓物丰、人和家兴的秀美风光,为夷陵区保留一方净土,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

四、对全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根据在黄马河村了解到的有关情况,现对我区即将展开的精准扶贫工作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进一步弄清情况。精准扶贫,重在精准,要在进一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贫困状况,扶贫才能有的放矢。现有的贫困村是根据每年年报上人平纯收入的多少确定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是根据历年减少的脱贫户、人口的基础上确定的,与实际不完全相符。建议对全区的贫困户统一设定标准,各驻村工作组进村后,第一件事就是根据统一标准,对贫困户、人口和致贫原因进行调查摸底,准确识别,把这些基础数据汇总后,根据贫困户占全村总户数的比例确定重点贫困村,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精准扶贫工作规划。

(二)进一步完善规划。根据全区贫困人口的分布状况,结合上级关于精准扶贫的相关要求和政策,进一步完善1十N的精准扶贫规划,即一个总体规划,外加扶贫搬迁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危房改造规划、基础设施(水电路网)建设规划、无能力脱贫人口的基本保障规划等,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使全区精准扶贫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推进、均衡发展。

(三)进一步突出重点。本次精准扶贫的重点是贫困人群的脱贫,要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力、物力、财力放在一家一户贫困人口的脱贫上。为此,要突出以下重点。

一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通过扶持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增加收入,这是治本之策。

二是增加社会保障投入。调查发现,现阶段农村贫困人口绝大多数是因病因残致贫。因此要增加医疗救助的投入,放宽大病救助的条件,提高新农合报销的标准,加强基层卫生事业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保障水平。同时要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解决贫困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三是大力改善基础条件。贫困地区面上的贫困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交通不畅、信息不灵。要下决心集中一定资金,进一步改善边远贫困地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为面上的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四是适度发展养老产业。由于客观因素,边远贫困地区光棍家庭呈增长趋势,未来十到二十年内五保户将大幅增加,乡镇福利院要适当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现在,子女在外打工挣钱或在城镇落户,老人不愿离开农村,农村社会养老也将有一定市场,另外,现在城市居民也有季节性到农村居住的愿望,这将给农村的养老产业带来机遇,应统筹规划,逐步发展。

五是统筹考虑扶贫搬迁。扶贫搬迁无疑是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实行搬迁扶贫难度很大,多种原因不愿搬迁,囊中羞涩无力搬迁,有求于人难以搬迁。要做好搬迁扶贫工作,必须统筹谋划,综合施策,核心是三点:①科学合理规划居民点。②加大对居民点基础设施的投入。③结合城乡统筹、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完善扶贫搬迁的相关政策。做到这三点,然后逐步引导,必有所成。

(四)进一步创新方式。总结以往扶贫的经验,这次精准扶贫在方式上要有所创新,才能事半功倍,取得实效。具体就是搞好五个结合。

1、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政府在做好统筹规划、制定政策、组建专班、强力推进的同时,要充分动员,武装骨干,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扶贫脱贫工作,把群众发动起来才有不竭的动力。

2、行政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如在扶持产业发展时,先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利用扶贫资金让贫困户在合作经济组织中占有股份,既让贫困户受益,又促成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后,又反过来带动群众发展产业。此外在资本下乡、社会救助、志愿服务等方面,动员和组织好了,潜力巨大。

3、扶贫开发与城乡统筹相结合。要把精准扶贫工作放在夷陵区全域规划和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中去谋划部署,在产业布局、项目安排、城镇化建设上丰富完善、同步推进,不搞成两张皮。

4、帮助发展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在过去的扶贫工作中,重点在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生产,这无疑是正确的。有些贫困家庭,因年老体弱、长期生病、智障残疾等原因,通过帮助发展不可能脱贫,需要通过提高保障水平、实施社会救助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在这方面要加大投入,完善政策。

5、经济脱贫与精神脱贫相结合。在开展精准扶贫的同时,高度关注贫困地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新型农民教育、星级农户评选、宣传正反典型等方式,提升思想素质,学习创业技能,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文明新风,有效解决在部分贫困人群中存在的不团结、不勤奋、不养老的问题,提振精神,树立信心。

(五)进一步注重实效。新的历史时期的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注度高的重点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务必转变作风,察实情,出实招,干实事,方能取得实效。切忌情况不清,有失精准;切忌一哄而上,龙头蛇尾;切忌好大喜功,不办实事。总之,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把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篇6】

xx村位于习水县城东北方向,是寨坝镇政府所在地,习水河从xx村穿境而过。xx村东连习源村,南抵桂园村,西连灵仙河村,北接凤凰村。距江津区四面山景区10公里,綦江县丁山湖景区20公里,三岔河丹霞谷景区46公里。海拔最高处1500米,最低处只有680米,平均海拔960米。现有人口2585人,609户。居住民族有五种:汉族、苗族、壮族,土家族、穿青族。全村总面积为35205亩,其中森林面积15255亩,耕地面积2782亩,田1424亩。退耕还林1272.3亩,森林覆盖率为75%,人口分布各组相对集中,共10个村民小组,每个村民都组通路、通电、通电话,交通较为方便、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灾害频发,返贫现象时有发生。旱灾水灾的发生,至少部分农户返贫,无脱贫能力,脱贫形式严峻。部分残疾人、智障人、重特大病人等,基本上依靠家人和政府低保生存。他们的思想落后,致富能力较差。只看重眼前小利益,缺乏开拓创新精神,致使脱贫致富工作的开展进度缓慢。村委会无集体经济,严重制约全村经济的发展和扶贫工作的开展。

根据《xx镇精准扶贫帮扶计划》总体要求,我村两委、驻村工作组紧紧围绕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和六个到村到户、六项行动计划总要求,通过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致贫原因分析,结合召开党支部会议与村民大会、逐户走访村民了解的情况,为尽快解决贫困村、贫困户致富需求,结合xx村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帮扶计划。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在xx集镇争取规划项目补助,修建公共健身娱乐场1个、硬化街道1.2公里、硬化农贸市场院坝500平方米;争取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建设规划项目,村内硬化通组公路5.2公里、硬化人行路16公里;打地下水井36口,危房改造50户,架设电信通讯线路23千米,农户庭院硬化420平方米,改厕168户,改圈70户,改灶70户。协调协助支持金龙湖、滨江新城旅游度假区项目建设。争取水星湖、紫金坡、习源山庄等项目能够早日开工。

二、发展特色种养殖业。

一是计划发展核桃种植面积350余亩,规范化绿色蔬菜种植500亩。

二是发展养殖蜜蜂250箱,生猪养殖5户。养殖大户争取贴息贷款20万元,一般户扶贫贷款3万元。

三是开展技能培训。计划举办种养植等培训4期,概算共需资金5万元,培训400余人次,让闲置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

四是一户一策。围绕各户实际情况,制定结合实际的帮扶方案和措施,帮扶项目要有针对性,切合实际,能够提高群众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三、整合扶贫项目,提高民生保障。

一是做好农村危房改造,争取国家的危改补助资金,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收入。

二是做好五保户、低保户及困难群众家庭的收入调查,争取各种救济政策和补贴,切实保障困难家庭的正常生活工。

三是积极争取各类扶贫项目,并认真组织实施,让群众得到实惠,提高经济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篇7】

根据市扶贫办的要求,我镇对xx年的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进行了认真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1、领导重视。镇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强化组织领导,镇政府成立以镇长为组长,分管镇长为副组长,农业办、财政所、民政科、经管站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工作督导检查。抽调人员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特别是要组织机关包村干部进村入户,在每个村成立3-5人的工作班子,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抓好这项工作。

2、组织培训。我镇按贫困发生率4.5%的比例进行识别,我镇的贫困人口数为3377人,将贫困人口规模分解到行政村。召开了扶贫开发精准识别专题会议,开展业务培训工作,把贫困户识别的目标任务、工作要求、具体方法等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把培训重点放在镇包村机关干部、村干部两级,确保有一支工作队伍、每个村都有明白人,确保精准识别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3、农户申请。把精准识别的相关政策宣传到每个行政村和每个农户,确保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向各村宣传贫困村申请条件和工作流程。广泛组织发动农户自愿申请,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识别范围。各行政村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村级组织充分讨论基础上,自愿提出申请,报镇人民政府审核,形成贫困村初选名单。

4、入户调查。农户提出申请后,由镇机关包村干部会同村委会开展入户调查,核实相关情况,对不符合条件的予以剔除,筛选出贫困户初选名单。

5、民主评议。对贫困户初选名单,各行政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评议。民主评议留有详细的会议记录,包括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发言记录、评选过程等内容。最后,根据评议结果,经村两委集体研究,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驻村第一书记(或包村干部)核实签字后,确定贫困户入选名单。

6、公示公告。先将入选名单在贫困户所在的行政村进行第一次公示(公示期为7天);经公示无异议后,报镇人民政府审核,确定出全镇贫困户名单,并在各行政村进行第二次公示(公示期为7天);第二次公示无异议后,汇总后报市农村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办公室复审,复审后进行公告(公告期为5天)。

7、建档立卡。由镇人民政府组织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单位,对已确定的贫困户填写贫困户登记表,并录入贫困户信息库。

二、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过程中,我们虽然做了一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全镇有83个行政村,在贫困户登记表的收取过程中,存在部分户主只填写了户主信息,没有填写家庭成员信息,最后统计的贫困户人口数为3278人,导致与市扶贫办下达的贫困户人口数3377人少99人。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主要做好以下两点:

1、核对各村上报的公示名单和贫困户登记表名单信息,将遗漏的贫困户人口数进行核实存档,以备以备下步改正

2、上报的采集信息存在身份证号码不准确、银行账户漏填或不准确、填报信息不完整等问题。仔细核对上报信息,列出信息填报存在错误的户,以备下步改正。

近年来,我村立足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依托项目拉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市扶贫办的大力支持和全村村民的共同奋斗,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扶贫工作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扶贫工作基本情况

1、扎实做好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整村推进是我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是一项综合扶贫工程,事关贫困农户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大问题。做好整村推进的项目申报工作是做好整村推进工作的关键和前提,确保做到每一次项目计划报送及时规范,按要求报送资料,不迟报不漏报,并按要求对项目计划、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了不下3次公告公示。我村共上报水泥路硬化、水利设施修建、桥梁建设等10个产业发展资金项目和村庄整治建设项目。为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扶贫项目计划,在建设和实施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履行项目实施责任状,认真执行年度计划项目建设地点、规模、标准和内容,并做好项目建设用地、拆迁、责任田补偿工作,没有发生过一起信访上访事件。

2、认真做好移民搬迁工作。在乡村两级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在前期做了大量宣传发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发现此项工作群众反响热烈,现已有13户移民乡镇安置,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3、做好扶贫对象识别及建档立卡工作。根据上级的文件精神,要求精准识别贫困户并建档立卡,此项任务时间短、任务重,我们及时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安排落实建档立卡工作,通过加班加点工作,严格识别程序,规范公示公告,并录入信息采集系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此项工作,确定贫困户121户、443人全部建档立卡,为全乡的扶贫开发奠定了基础。

4、做好雨露计划调查摸底和落实工作。经我村宣传动员、调查摸底,共上报9名职业教育补助对象,使受训贫困对象进得了城、就得了业、增得了收、致得了富,增强贫困群众自我脱贫致富发展能力。

5、社会扶贫工作情况。整合社会扶贫资源,树立大扶贫观念,是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的重点,我村积极动员企业、乡、村能人参与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建有结对帮扶花名册,有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现已落实好半岽产业基地建设4项惠民工程,帮扶效果显著。

二、存的困难和问题

我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不容忽视,精准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我村精准扶贫工作存在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扶贫难度越来越大。我村贫困人口主要集聚在深山区,交通、水利、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致贫因素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二是扶贫队伍有待加强。随着办公的电子化以及扶贫工作的专业化,这需要上级加大人员、经费投入,配齐配强扶贫队伍。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要以帮助贫困村组和贫困人口为中心,以扶贫和移民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开发式扶贫和移民方针,把尽快解决贫困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贫困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工作重点,把争取上级支持和部门协作作为重要保障,紧密结合我村实际,创新具有特色的扶贫和移民工作新机制、新模式,为实现明年目标任务继续努力奋斗。

【今后开展精准扶贫攻坚的几点建议】

(一)扶贫对象精准,决战目标到村到户,全力推进精准扶贫攻坚。

一是扶贫过程中,扶贫资金撒胡椒面等问题依然存在,全县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阶段,建议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变过去的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扶贫攻坚要靶向精准,全面做到六个精准,重点从治理贫困村穷、乱、弱入手,提出大打一场藏区维稳前沿县精准扶贫攻坚战,集中力量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集结号,创建扶贫攻坚创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牧业建设区、减灾避灾产业示范区、农业观光生态示范区五区,制定针对性强的扶贫细化配套措施,确保贫困村和贫困人群的精准认定,实现扶真贫扶准贫,让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共享新一轮社会发展的制度红利、改革红利,使扶贫开发工作精准、深入推进。

二是要精准做到识别的贫困村、贫困户找得准不准,致贫原因分析得透不透,脱贫致富的规划和措施制定得实不实,项目资金和干部驻村是否落实到位等,切实把情况搞准、措施搞明、责任搞清,才能指导基层更加有力有效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下深水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找到问题才能精准打贫困七寸。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通过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准确识别并建档立卡,全面掌握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门路、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等,使所有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做到对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目标精细化管理、对脱贫责任精准化考核,确保如期稳定脱贫。建议细化贫困村和贫困户识别标准,统筹与社会救助政策相统筹,建立民政、社保与扶贫部门数据对接共享平台。

三是将精准扶贫攻坚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提升到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谋划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根据贫困原因,实施分类指导,以整村推进为着力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扶贫攻坚,有效整合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捆绑打包,统筹使用,综合施策,合力攻坚。四是按照缺什么、扶什么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综合扶贫、整体推进,实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相结合,全方位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增强贫困人口素质与技能,不断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项目安排精准,脱贫项目到村到户,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我县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大协调争取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贫困村四通、(通水、通电、通路、通讯)四有(有学校、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级卫生室、村文化室)以及草原四配套建设等方面专项资金投资扶持力度。同时进一步完善政府信用担保平台建设,整合小额担保贷款、扶贫贴息、抵押贷款等金融扶持政策,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瓶颈难题,积极协调农村信用联社加大扶贫信贷资金的扶持力度,通过理顺体制关系、简化审批手续、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贷款年限等措施,切实提高扶贫贷款的覆盖面和效益,为各类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一是交通建设:贫困村村级道路硬化或油化1条以上;70%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化路;聚居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人行便道,有效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二是人畜饮水:自然村或相对集中居住点农牧户饮用自来水率达到100%,基本解决人畜安全饮水问题。三是住房改善:农村危房改造达到100%,有条件的贫困村有集中安置点1个以上,安置农牧户20户以上,其中贫困户30%以上;有兜底户的贫困村兜底搬迁安置达到100%。四是农网改造:提高农网升级改造技术标准,切实推进一户一表升级改造,保障农牧区用电需求。

(三)资金使用精准,扶贫资金到村到户,规划保障攻坚。对扶贫攻坚项目资金全程跟踪管理,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建议把全县所有部门用于行业扶贫的资金整合起来,统一调配使用,发挥资金的倍增效益、聚合效益。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在组织调研、科学论证、认真总结正反经验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十三五扶贫规划,明确主攻方向,科学谋划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并把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年度计划中,保持规划实施的连贯性,确保总体规划通过年度计划的分解落实得以顺利实施。明确部门责任,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和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并根据形势变化和规划实施进度,进行相关内容的滚动修订,以更好地指导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议成立由扶贫、财政、农牧、监察、财政、审计、建设、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和各乡(镇)政府共同参与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统筹规划、综合协调项目实施,为精准扶贫提供组织保障。

(四)措施到户精准,多措并举,因户制宜因人施策。我县作为全国连片特困地区,目前仍有21.3%以上的农牧业人口属于贫困人口,要与国家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一是医疗救助一批。对大病慢病致贫、返贫等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及其他政策性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给予资助和实施医疗救助。实现贫困人口扶贫小额意外保险、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全覆盖。二是教育资助一批。对贫困家庭子女就读普惠性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普通高中每年给予一定生活费补助;对贫困子女上大学(含高职)的学生进行资助。三是产业扶持一批。结合贫困户劳动力、土地资源、村级特色支柱产业,因户施策发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合作社务工等产业,让每户贫困户拥有1项以上稳定收入项目。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扶贫开发中,因地制宜抓好特色产业,隆务河流域继续抓好土地流转和集约经营这篇大文章,浅脑山区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牧区在发展有机畜牧业上做文章。四是培训就业一批。利用文化旅游等资源,深入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乡村旅游培训、资金互助业务培训、专业合作组织管理培训、手工艺技能培训、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等各类培训,项目用工以及县内部分公益性岗位优先招录贫困人口。建议政府部门积极与发达地区的对口帮扶政府协调,定向输出劳务,每年输送100名至200名初、高中毕业生到发达地区以打工的形式轮训一次,期间实行路费和生活费政府补贴,打工费自主,培训结束后去留自定的原则,使培训回来的打工人员带回先进的观念和技术,为建设家乡服务。五是民政兜底一批。将建卡贫困户家庭的残疾人、智障等丧失劳动能力的对象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推进农村低保线与扶贫标准线两线合一。六是扶贫搬迁一批。全力推进保障性住房搬迁,探索创新扶贫搬迁示范点、集中安置点持续发展机制,按照三三布局,将牧区三分之一搬迁到县城定居,三分之一搬迁至各农牧业点小集镇,三分之一留居原草场,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完善县级领导、科级部门兜底帮扶深度贫困户搬迁机制,实现贫困人口应搬尽搬。

(五)因村派人精准,合力攻坚,结对帮扶到村到户。各行业涉农资源更精准向扶贫对象倾斜聚集;县级领导联系贫困村、帮扶贫困户;科级部门帮扶贫困村、结对帮扶贫困户,向贫困村派驻工作队,选派党组织第一书记乡镇、村级结对帮扶贫困户。坚持和完善三联三促工作机制,开展以制定一个科学发展的好思路、培育一批致富带头人、开辟一条增加集体经济致富路、解决一批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打造一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为内容的五个一工程。尤其是各联建单位要以扶贫助困工作为总抓手,在充分掌握联建村基本情况、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做到长远联建规划和年度联建计划相衔接,保证联建工作的前瞻性和连续性,同时要创新帮扶形式,为村两委和群众选路子、上项目、教技术、筹资金、供信息,变输血为造血,确保联建工作的实效性。建议针对重点贫困村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对现有的部分三联三促单位进行及时调整,尽量将项目单位安排到重点贫困村,切实加大帮扶力度和脱贫步伐。此外,建议采取政府大投入、资金大整合、项目大集中、社会大参与、群众大建设的思路,结合三基建设,按照一河、两线、三点分类实施,对贫困的原因分门归类,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采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将联村联户机制落实到位,在落实好国家扶贫项目的基础上,将贫困村集中帮扶,分散的贫困户因人因地施策,每个乡镇制定扶贫攻坚战方案,每村一方案,每户一策,每人一策,每个贫困村由一个项目部门联村帮扶,企业包村包户,协调安排每个企业联3-10户,效益好的企业也可联帮一个贫困村。坚持和完善入乡驻村干部管理工作,在选派入乡驻村干部时,加强与选派单位的沟通联系,真正把优秀人才选出来、派下去,应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和基层工作实际,将懂藏汉双语、善于做群众工作、具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身体健康的年轻干部选派到基层,方便开展工作;强化用人导向,对出色完成工作、各方面反映良好的同志,大胆使用,优先提拔和晋级,提高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同时还要建立召回重派制度,对表现不佳、群众反映不好、工作难以胜任的干部,应由派出单位召回重派。同时,为有效解决各乡镇对选派干部管理约束以及因增员而产生的吃、住、行、取暖、办公等各种压力,建议将各级选派干部工资关系及人头经费随行转至派驻乡镇,便于统筹管理,更好地为群众增收脱贫提供人才支撑。

(六)脱贫成效精准,加强动态管理和队伍建设。精准管理,对扶贫对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建立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时反映帮扶情况,实现扶贫对象的有进有出,动态管理,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决策支持。此外,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针对扶贫开发项目多、资金多,任务重、人员少、干部力量薄弱的实际,积极与省、州编办协调,适当对扶贫部门人员编制方面给予倾斜,增加部分事业编制,并在乡(镇)设立扶贫专干,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克难奋进的扶贫开发工作队伍,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村两委班子作用发挥如何,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关系到一个村能否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在选人用人上将政治坚定、办事公正、清正廉洁、敢闯敢干,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党员推上村党支部书记岗位。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篇8】

***把扶贫开发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来抓,在国家和省上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把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与解决低收入人口的增收问题相结合,项目带动,农户参与,整村推进,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全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全区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大提高,但是,由于受气候、地理、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的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目前仍有贫困人口54877人。

***产业扶贫的做法和成效

贫困地区由于地理位臵、水土资源、人口素质等因素制约,思想观念相对封闭落后,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实践证明,靠救济式扶贫,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更加严重;靠传统产业改变贫困面貌,自身条件又不允许。如何利用好国家的各项扶贫惠农政策,真正走出一条促进贫困地区长远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最根本的还是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符合地方实际的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开发,发挥造血功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依托能人带动,做强劳务产业。在走访的5个村中,劳务收入在农民人均收入中平均占到了三分之一,有的高达三分之二。近年来,提出立足优势调结构,依托能人带致富,劳务输出促增收的发展思路,龙林村每年有500多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仅20xx年一年,全村劳务收入就高达773万元,人均3000多元,占到了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438元的68%。同时,2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学到技术后返乡创业,创办商贸流通、机械加工等企业10多家,带动500多人就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劳务产业已成为全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被村民誉为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

调整种植模式,发展特色种植业。沿山地区土壤贫瘠,干旱缺水,靠传统种植业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要想依靠土地有所收获,就必须转变耕作方式,依靠现代科技,对接市场需求,发展特色种植业。

借助政策支持,壮大规模养殖业。贫困村地区人多地少,发展种植业先天不足,但可以另辟蹊径,在养殖业上寻找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该村群众的脱贫问题,区、乡、村三级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抓住国家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政策的机遇,走以草养畜,靠畜增收的路子,采取整合项目资金、区上扶持、部门帮扶、乡上协调、农户自筹的办法,筹资78万元在平阳镇贫困村建起高标准养羊小区,修建暖棚61幢183间,目前,很多贫困农户养殖规模已发展到300只,每只母小尾寒羊年纯收入可达1200元,每户养殖10只母羊,基本实现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现实途径。要实现脱贫致富的大变化,首先要有产业培育的大进步。通过多年努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群众温饱基本解决,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这些都为贫困地区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奠定了基础。当前,我区大力实施十大工程,培育特色产业,也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从贫困村的发展来看,产业扶贫代表了今后我区扶贫开发的主要方向,必须把产业扶贫作为当前我市扶贫开发的主要内容和有力支撑,作为沿山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现实途径,全力以赴,抓出成效。

能人带动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助推器。沿山地区因为贫困的原因,群众集体意识淡漠,公益设施建设滞后,无法形成干事业的合力,这就需要有一个坚强的村级领导班子带头,真正带领群

众干事创业,脱贫致富。

用好政策扶持资金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重要保障。沿山贫困地区自身基础差,造血功能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党和政府在扶持政策上予以更多倾斜,给予输血支持。同时,要真正使扶贫政策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使好钢用在刀刃上,合理的整合必不可少。

提高农民素质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关键环节。推进产业扶贫,农民素质至关重要。以劳务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东门村和范营村为例,一个技工的年收入要比普工高出1万多元;再以纯体力型输出的拾棉工为例,尽管每年的劳务收入非常可观,但工作环境艰苦,对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同时,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养殖业,对劳动者学习应用科技的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切实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为加快产业扶贫步伐提供技术支撑。

产业扶贫存在的困难和今后工作的建议

我区产业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还存在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劳动力素质偏低、扶持资金不足等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市沿山地区贫困面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利用好政策和项目资金,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立足资源,做好产业规划。要把产业扶贫纳入全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坚持从区域资源环境实际出发,在摸清贫困群体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贫困人口结构、致贫主要原因的基础上,努力发掘区域优势资源,在全市十大工程建设和生态建设、现代农业、通道经济的发展战略中寻求沿山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定位,进一步拓展产业培育空间,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制定切实可行的区、乡镇、村产业发展规划。

整合扶持资金,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重点扶持产业培育。市、县区财政要预算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产业开发示范村建设,发挥引导带动作用,培育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带、增长点。要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发挥部门在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沿山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拓宽产业扶贫的筹资渠道,鼓励企业和民间资金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继续坚持市、县区部门对口帮扶的方式,集中力量扶持示范村、重点村建设。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劳动力素质。要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场地分散、师资薄弱,设施简陋等问题,制定完善培训规划,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通过农民培训促进产业发展。针对贫困地区农民经济状况,要在劳动力技能培训方面给予更优惠、更务实的支持,切实解决农民培训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调动贫困地区农民学技术、强技能的积极性。

创新机制体制,为产业扶贫提供保障。通过制定区域发展优惠政策,引导和推进贫困地区农户开展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致富能人、运销大户及村级基层组织在贫困地区建立农村专业服务实体,开展农产品经销、信息供给、农民培训以及农业生产环节的专业化服务,解除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后顾之忧。

强化工作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都要拿出相当精力,从政策、措施、市场等方面深入研究,指导贫困乡村破解发展难题。要抓好典型培育,认真总结各地产业发展中涌现出的好思路、好做法,集中力量扶持示范村建设,创造成功经验,为贫困村

产业发展树立可学可赶的榜样。要高度重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选好用好村级带头人,做好群众的引导发动工作,克服群众的畏难情绪,帮助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产业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篇9】

紧紧围绕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和六个到村到户、六项行动计划总要求,通过对xx村致贫原因分析,结合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情况、村支两委的工作部署、召开党支部会议与村民大会以及逐户走访村民了解的情况,为尽快解决贫困问题,使xx村群众尽早脱贫致富,特制定以下帮扶计划。

一、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县xx镇南西方,xx村地形主要以山地、小型盆地为主,山间平地较少。气候以亚热带季风为主,适宜水稻、土豆、红薯等粮食作物生长。土壤以富含氮、磷、钾等元素的沙土土壤为主,适宜烤烟、辣椒、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生长。

xx村是xx镇十八个村之一,共有人口1387人,耕地面积1420亩,现有干部4人,其中农村干部3人,共有1个党支部,12个自然村,8个行政组。其中xx组是xx村政治、文化中心,山下组、排下组、小代坊组以发展蚕桑为主,种植大户刘秋华、平中华等,xx村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势头好,这将加速xx村奔小康,走向富裕、文明、法制、民主的生活。

二、贫困状况

一是贫困人口分布广,居住条件边远落后。辖区内12个自然村,8个行政组,其中8个行政组处在高坡和半高坡地带,这些村边远偏僻,分布不集中,受交通、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等因素制约,群众生产生活十分贫困,靠农田土为生,自给自足,无生活来源,生活条件极差。如陂下、竹员、新树岭行政组存在部分零散分布,人数多、贫困度深。20xx年,期末农村人口1387人。调查扶贫对象为79户278人,约占全村总人口的20%。

二是自然灾害频发,生存环境恶劣,返贫现象突出。自然灾害频发,泥石流、干旱、冷冻害等灾害时有发生,给农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返贫现象严重。

三是贫困人群中有部分无脱贫能力,脱贫形式严峻。部分聋哑人、癫痫病人、残疾人、智障人等,他们基本上没有劳动能力,完全依靠家人和政府关怀生存。

四是发展相对滞后,财力紧张,财政保障及扶持能力弱。xx村地处山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总量不小,发展不足,财力投入扶贫开发非常有限,依靠财政救济可谓杯水车薪,需要上级部门的财政扶持。

五是社会民生事业落后,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投入不足。农村教育设施薄弱,村级小学设施落后。xx村无村级卫生室,患病无法及时在村里治疗,使得大小病只能出村,给老百姓生活带来负担,致使农村缺医少药看病难问题较为突出。

三、致贫原因分析

对xx村贫困状况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资金紧缺,种植技术缺乏,严重制约产业发展;

二是贫困人口分布广,居住条件边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三是自然灾害频发,生存环境恶劣,返贫现象突出;

四是传统农业耕种观念更深蒂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十分艰难;

五是受交通、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等因素制约。

四、急需解决的主要困难

一是加大xx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通村、通组、串户路硬化、危房牛栏拆除改建、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美化农村环境,提高农村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完善xx村村的教育、医疗、文化、卫生、通讯等民生设施。

二是加大对贫困户扶贫到户帮扶力度。辖区内共有贫困户79户,贫困人口278人,需要在资金、制度、人员等方面加大扶持。一方面对精神病、残疾等无能力脱贫患者在制度上给予长期的基本生活保障,对一般贫困户帮助解决饮水、吃穿等衣食住行等问题;另一方面帮助贫困户实现就业,帮助贫困人群脱贫致富。

三是增加扶贫项目支持xx村实施整村推进。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给予扶贫项目资金支持,实施整村推进计划。

四是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农村融资体系落后,农民融资困难,农户产业规模化的巨大阻力,同时可以帮助完善产业发展所必须的其他硬件设备,如道路、水电等。

五是加大种养殖技术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同时积极加大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技能培训,增加其收入。

五、帮扶计划

通过对xx村致贫原因分析,结合本村村情民情,为尽快解决贫困问题,尽早脱贫致富,使xx村广大老百姓过上小康生活,制定以下帮扶计划。

一是产业发展。针对该村群众缺乏资金和技术,结合土质和海拨等条件,计划每年实行轮作,需要烤房修建、供电等费用问题;计划在古罗江组实施桑叶种植100亩;对种植大户进行扶持。

二是技能培训。针对种植大户、村民技术缺乏,计划举办烤烟、蚕桑等种植技术培训。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围绕产业建设,为切实解决广大种植户运输难题,计划在xx组新建一座现代化桥梁,需投入资金82万元,同时硬化小代坊至塔元路1.5公里水泥路,硬化陂下至芦元路1公里水泥路,需投入资金75万元,可解决涉及8个组465户1378人的出行问题,同时可解决涉及四个组258户682人的安全出行问题。

六、工作要求

(一)要积极协调、精心安排,积极争取部门支持,帮助种植户协调贴息贷款和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切实解决帮扶计划中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二)村两委和驻村工作组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充分认识做好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负责本村精确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落实,确保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不走样。

(三)村两委和驻村工作组要紧密配合,对照帮扶计划,积极争取广大群众的支持,加快逐一落实,并及时发现和反馈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纠正工作中的不足。每月定期向镇报告工作实施进度,对在工作中落实不力、推进缓慢,给本村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造成负面影响的相关责任人予以责任追究。

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范文通用8篇


只有在工作上提前准备方案,才能顺利完成工作目标。为了更轻松的工作,做一个方案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方案的制定可以锻炼我们的工作安排能力和管理能力。那我们该怎么去写方案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范文通用8篇,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范文 篇1

一、村情简介

xx村位于xx乡的东北部,面积18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328户,1021人。20xx年,精准扶贫活动开始,统计建档立卡贫困户62户124人,其中低保户31户,五保户3户,其他贫困户28户。

二、主要工作成绩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局“精准扶贫”工作组与村两委共同努力、集思广益,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六大工程”制定相关措施,帮助贫困户脱贫。

一是扶贫安居工程。结合国家扶贫搬迁相关政策,为3户贫困户新建住房。

二是安全饮水工程。在王家湾新建集中供水设施一处,其他平困户则采取维修水池,架设水管,解决安全饮水工程。

三是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工程。进行道路改造,采取国家项目补助以及村集体和村民自筹形式解决。

四是基本生活水准提升工程。对需进行基本生活水准提升的贫困户,通过“阳光超市”八大件资助,合作医疗报销等形式解决。

五是户户增收工程。采取劳动结业培训,扶持发展特色养殖,景观植物种植等形式增收。

六是家庭子女成长培养工程。确保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采取村民自筹,村集体以及帮扶单位慰问形式解决。

经过村集体和驻村工作组共同近两年的努力,现成功帮助其中一半贫困户脱贫。

三、扶贫攻坚工作难点

要全面完成精准扶贫,全村脱贫的工作目标,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

1、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

xx村位于远安县最北端,与南xx交界,距离xx乡二十余公里,距远安县城五十多公里,每天只有一趟班车往返。资源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

2、文化程度低,致富技能少。

xx未脱贫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3、劳动力匮乏,收入水平低。

xx现有贫困人口很大部分为户口与子女分离的老人、残疾人、常年病人等,大多年纪大、身体差,完全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力。生产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不管是发展种植业还是养殖业均比较困难,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日常生活比较艰难,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有心无力”。

4、抵御灾害病残风险能力差。

部分贫困户经济状况差,主要收入又源于自给自足、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若遇自然灾害,无法抵御,导致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就可能造成贫困。有的贫困户家中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还需要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难以脱贫。还有的贫困户由于家中子女正接受高等教育,学费、生活费数目大,导致家庭负担重。

四、下一步做法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针对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的问题。加强道路硬化、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

2、加强就业培训。

一是结合村民实际开展各种短期技能培训,采取就近就地原则,分散办班,分类指导,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介绍有条件的贫困户参加县人社局及相关企业的业务技能培训,掌握就业技能。

3、加强政策保障。

一是着力抓好“雨露计划”等贫困户学生读书优惠政策。加大对高级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的补助,同时积极与教育部门衔接,合理组织安排贫困学生勤工俭学,大力推进贫困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减轻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二是积极整合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医疗政策。同时加大贫困户就医看病时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以外费用报销的政策支持力度,确保农户看的起病,减少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

4、是加强产业扶持。

坚持特色种植、养殖,大力扶持农户香菇种植和黑山鸡养殖,采取村集体提供种子、种苗、技术等手段帮助贫困户进行种植和养殖。将有条件的贫困户纳入到黑山鸡养殖合作社中来,做好销售服务工作,扩大销售范围,确保贫困户增收。

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范文 篇2

一、概述

xx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牧业旗。全旗共辖8个苏木镇;161个嘎查(村),其中以牧为主的嘎查90个、以农为主的村71个;568个村民组(独贵龙);总人口17.85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12.76万人。20xx年6月末,全旗牲畜总头数198万头(只),但贫困农牧民(未解决温饱和低收入人口)人均饲养牲畜仅3个羊单位。

xx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经过多年的扶持与发展,全旗的贫困程度虽有所减轻,但受自然灾害、地理环境、人口素质、农牧业基础设施状况等影响,贫困面还比较大,贫困程度还比较深,到20xx年底仍有42个贫困嘎查村,占全旗嘎查村总数的26%,未解决温饱人口1.68万人,低收入人口2.11万人,分别占农牧业总人口的13.2%和16.5%,无灌溉饲料地或人均不足1亩水浇地2.7万人,占农牧业总人口的21%,特别是牧区无畜少畜户(人均不足5个羊单位)人口2.2万人,占农牧业总人口的17.2%.。

二、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

(一)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

目前,在牧区贫困户中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六种情况:一是因病致贫,比如因家中一人或几人患了一种需长期医治的疾病,每年需花费不少医药费而贫困,约占贫困户的50%;二是因灾致贫返贫,主要是长期的自然灾害使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得不到改善,收入低,加上底子薄,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生产性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而致贫,约占贫困户的25%;三是因学返贫,主要是学杂费逐年增高,一个学生从小学读完大学就得需要几万甚至十几万元,不仅大学的学费居高不下,就中小学的杂费也让一些农牧户难以承受,特别是近年学校大量合并,多数自然村都没有小学,许多小学生和学前班孩子都需要家长陪读,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开支都很大,一个小学生一年也需要几千元的费用。约占贫困户的10%;四是因残致贫,有些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致残或是残疾人,因不能从事正常的劳动,更不能去谋取发家致富的非常复杂的事情而致贫,约占贫困户的5%;五是懒惰致贫,一家人不好好种地养畜,更不会去勤劳致富,一年到头等救济而贫困。约占贫困户的5%;六是其他原因致贫返贫,如孤寡、借贷等原因致贫返贫,约占贫困户的5%。

(二)影响和制约贫困农牧民脱贫解困的主要因素及存在问题

1、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

右旗自古以来就有“旱巴林”之称,十年九旱,低山丘陵面积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十分频繁。1995年秋,全旗遭受百年不遇旱霜冻,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1.9万亩,返贫人口达1.02万人;1998年7月全旗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直接造成经济损失1.61亿元,返贫人口达3.07万人;20xx年8月16日遭受6.3级地震,持续时间30多秒,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250万元,返贫1.87万人;20xx年春旱十分严重,6月20日以前降水量不足10毫米;20xx年更是多灾之年,不仅遇到了30年不遇的夏秋连旱,而且在9月5日至9月8日,北部的4个苏木镇又遭受严重的雪灾和霜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48.5万元,11月3日又发生了4.2级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1.4万元,预计总返贫人口2万人左右。同时,全旗有近5万多人生活在布病、地甲病、结核病、高氟水等地区,致病患者多达1.3万人,因病致贫现象较多。

2、农牧业基础建设薄弱、生产单一,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右旗目前有耕地面积62.25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为15.55万亩,人均1.21亩,主要集中在东南部西拉沐沦河北岸的冲击平原,这一地区履盖1个苏木、2个镇1万多人。近年来,全旗的扶贫开发工作主要以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但应对连年频发的旱灾、洪灾、雹灾、早霜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这些不仅制约了农牧民增产增收,并易因此而致贫、返贫。截止20xx年底,全旗仍有三分之一的贫困独贵龙仍是以养牧为主,其他收入基本没有,生产生活都靠卖畜,至今尚有无畜户或少畜户(人均不足5个羊单位)5400多户。

3、农牧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程度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增大,对于一家一户以分散经营方式为主而文化素质偏低的农牧民来讲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果同一品种的农畜产品在某一阶段的供给大量增加,而国内需求增辐不大,产品不能大量出口时,农牧民收入就会大幅降低。

与此同时,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牧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要求农牧民加强这方面技术的学习,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经营中来,绝大部分农牧民则无所适从,很难把先进适用且市场需求空间较大的新品种和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中来。

另外,一些贫困地区农牧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干劲。

4、牲畜分配不均,牲畜占有量差距大。

牲畜是牧民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但多数地区牲畜分配不均,多的多少的少,据统计,全旗18.5%的养畜大户饲养着全旗70%的牲畜,如岗根苏木张勇一家4口人,饲养700多只羊,人均175个羊单位。而贫困农牧民(未解决温饱和低收入人口)人均饲养牲畜仅3个羊单位,还有一部分无畜户。

5、劳务经济发展缓慢,富余劳动力比较多。

劳务经济发展缓慢,随着农牧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原来大量的手工劳作被机械代替,就使一大部分农牧民从以往的生产劳动中摆脱出来,形成大量劳动力资源闲置。目前,全旗有闲置劳动力达3.5万人之多,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和语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劳务输出量不大,仍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加上近年禁牧舍饲又使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重新返回牧业生产中,劳务输出难度大。每年组织输出人数在1万人左右。

6、牧区生产生活支出高,成本大,收入不稳定。

一是牲畜这种生产资料的生命性决定了牧区具有人畜双重消费的特点,特别是一遇灾年,需要购买大量饲草料,出现成本大于销售的现象。同时,禁牧舍饲也加大了牲畜饲养的成本。二是由于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牧民在教育、医疗、交通、水电、食品等方面消费较高,年人均达1264元,占纯收入的52%。三是与农区建设相比,国家对草原建设投入较少,畜牧业基础建设欠帐较多,需要建设投入较大,牧民自己无力承担。加强畜牧业基础建设,转变畜牧业经营方式,是提高农牧民收入的先决条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四是扶持牧户所需投入较大,如每户建一处草库伦(6000元),扶持10个羊单位母畜(3000元),每户需投入9000元。据统计,全旗1128元以下收入的牧户有17285户,约需投入1.5亿元。五是右旗属高寒低温区,且持续时间长,取暖时间长达6个月,牧民维持基本生存状态所需开支较大。

7、公共设施落后,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全旗每百平方公里有乡镇0.078个,每百平方公里有等级公路4.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有医疗机构(含医疗点)0.25个,每百平方公里有中小学1.04个。一半以上的嘎查村不通电话。尽管各嘎查村已经通电、通路,但村路质量还有待于提高,电网质量和电价仍存在很大的城乡差别。同时,又是地甲病、氟病等地方病区,全旗病区人口达4万多人,占农牧民人口总数的34.6%。

8、扶贫开发资金投入不足。2002-20xx年,每个“千村扶贫开发工程”的嘎查村3年投入资金20万元,项目只能覆盖1-2个独贵龙组,发展灌溉饲料200—400多亩地。如20xx年财政扶贫资金项目中直接到村到户资金额为213万元。项目覆盖人口3万人。人均只有71元,远远不能达到解决温饱问题的要求。这样只能解决极少一部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另外,由于牧区农牧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路途较远,项目建设成本相对其它农区就高一些,费用大一些。

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范文 篇3

为全面了解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推进和规范农村牧区“精准”扶贫,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根据县委安排,7 月6日至14日,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到全县各乡镇开展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此次调研主要采取听取县扶贫开发局、县农牧局、乡镇党委政府工作汇报,组织召开乡镇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人大代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座谈,深入贫困村、90%以上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实地查看走访以及查阅资料等方式,广泛听取和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了解和掌握扶贫开发现状和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县紧抓国家西部大开发和藏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政策的历史机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从20xx年底至20xx 年底,累计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05亿元,减少贫困人口3462户,16254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64%。贫困村人均纯收入从xx元增长到xx元,年均增长27%,贫困状况得到有效缓解。

截至目前,全县贫困村29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83户xx人,占全县农牧民总人口的15.16%,接近贫困线人口6204户xx人,占全县农牧民总人口的46%。

二、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县自然条件差、灾害频发,经济基础滞后,农村牧区基础设施薄弱,贫困程度深,推进“精准扶贫”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基础薄弱,扶贫任务繁重。全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干旱浅脑山区和高寒牧区,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多发,基础设施薄弱,行路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仍然突出。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大多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收入来源和经济结构单一,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贫困与非贫困边缘户家庭数量较多,因灾、因病返贫现象突出,导致巩固和提高扶贫成果难度加大。数据统计显示,在贫困人群中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因病户数分别占28.55%、23.44%、21.24%、10.75%。

(二)产业扶贫带动能力不强。目前,我县农牧业处于低层次小农经济状况,规模小、效益低, 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缓慢,发展和提升空间有限,尤其是虫草经济成为群众主要收入来源,导致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极为狭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扶贫产业少;热贡文化产业覆盖面小,受益群众少,产业化步伐相对缓慢;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集约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不高,辐射带动力不强。

(三)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我县扶贫资金项目小而散,存在撒胡椒面现象,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导致专项扶贫资金作用发挥不明显。用整村推进项目发展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仍然处于引导发展、激励发展,甚至是逼着发展的状态。项目资金直接扶持贫困农户,而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弱,难以应对市场、自然、技术三重风险,项目实施和产业发展效果差,做到“扶持到户”,但是“效益不到户”。此外,易地搬迁群众产业发展滞后,导致相当部分搬迁群众的经济收入渠道狭窄,除居住条件改善外,经济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四)扶贫工作力量薄弱,扶贫帮扶不到位。贫困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致富的'意识不强、能力有限、本领不足,脱贫致富方面作用发挥不明显。乡镇未配备扶贫专职人员,分管人员身兼多职,对扶贫工作投入精力不足、重视不够。联建单位帮扶工作停留在送资金及衣物,对研究联点村情况,制定发展思路、推动发展方面办法不多,措施不力。行业部门扶贫项目资金整合不畅,不少行业部门认识不到位,缺乏沟通,“单打一”情况依然存在,难以发挥行业扶贫力量整合效应。

三、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摸实贫困底子,打好攻坚基础。借鉴先看房、次看粮、再看学生郎、还看技能强不强、最后看有没有残疾重病躺在床的“五看法”方式,逐村逐户逐人进行精准摸排、规范识别、分类建档,为开展精准扶贫提供真实情况和准确依据。一要选准扶贫对象。严格按照个人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乡镇审核、县级备案的程序和环节进行识别,确保识别过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扶贫对象得到群众广泛认可,真正把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出来。二要找准致贫原因及脱贫对策。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认真分析研判,区分因灾、因病、因学和缺项目、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等情况,列出需求清单,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真正做到致贫原因清、帮扶措施准。三要健全档案资料。收集完善文字资料,建好县、乡、村三级精准扶贫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做到有进有出。

(二)聚焦关键领域,加快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精准扶贫,就是要聚焦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解决关键问题。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扶贫攻坚机遇,将扶贫开发纳入“十三五”规划,集中力量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①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饮水工程投入力度,解决全县各乡镇村庄、牧业点至今未通自来水、部分未实施入户工程、部分自来水管道年久失修等问题,解决群众饮水困难。②加强通村道路建设。争取实施通村道路硬化项目,解决部分乡镇通村道路及牧业点未实施道路硬化项目问题。③加快农网升级改造,解决新户和牧业点不通电问题。④改善贫困户住房条件。争取实施危房改造项目,完善贫困村住房建设规划,力争尽快消除贫困户的危房。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游牧民定居工程和住房奖励补助政策,免除或减少贫困户自筹资金部分,切实解决贫困户自筹资金困难问题。通过大力改善贫困地区“水、电、路、房”基础条件,有效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增长、推进农牧民增收。教育方面,通过校舍安全工程,抓紧落实标准化校园建设,加大学前教育、中小学建设力度,推动教育教学规范化、标准化。积极争取学前及幼教教师编制,加大中小学双语教师培养招录力度,缓解教师缺编、专业不合理现状,提高全县教育教学水平。同时,统筹政府、社会等不同资助渠道,对贫困户(高中及以上)学生采取奖、贷、助、补、减等多种方式进行资助,努力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 利用10年时间实施“一户一名大学生”计划,阻止贫困的代际相传。医疗方面,探索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重特大疾病二次补助、大病医疗救助和大病商业医疗保险“四道保障线”,有效缓解看病难问题。同时,加大县级人民医院争取力度,让农牧民群众享受县级医院医药费用报销政策,并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配备紧缺医务人员,提高乡镇卫生院服务水平。社会救助方面,有效衔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贫困户符合低保标准的纳入低保对象,实行应保尽保,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并提高现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户籍制度改革为契机,争取将失地贫困农民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解决“城中村”失地群众生活困难。同时,提高农村牧区单亲家庭、残疾人及孤儿补助标准,切实解决特殊人群生活困难。此外,对受自然灾害及非正常因素致贫的特殊困难的群体及时提供扶贫,进行政策、资金、物质等方面扶贫帮助。社会养老方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制定符合我县客观实际的长期发展规划,努力实现一个乡镇一个中心福利机构,一个村一个幸福园,一个社区一个日间照料场所,将贫困户成员中无劳动能力老年人纳入社会养老范围,减轻贫困户经济负担。易地搬迁方面,积极探索多哇、瓜什则、兰采高寒牧区在自然村(牧业点)建立生产生活区、乡镇所在地建立生产服务区、在县城建立生活区,解决少有所学、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问题。对地质灾害频发、生存环境恶劣的双朋西乡、扎毛乡、加吾乡部分贫困村实施易地搬迁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贫困村群众生存与发展条件。同时,根据资源特点和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扶持手段,通过财政扶贫资金和其他资金支持易地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确保移民收入稳定。建议:政府通过用扶贫资金购置或租赁铺面的方式,隆务古城一条街安置一批,扶持开展传统手工产品加工销售;隆务寺附近开辟热贡文化特色产品销售一条街,安置一批经营热贡文化旅游产品;隆务庄、加查么新建市场安置一批,扶持经营农畜产品及建工建材等销售,解决搬迁群众的后续产业问题。

(三)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产业化扶贫是扶贫开发的必由之路,也是精准扶贫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制定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的专项支持政策。一是强化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贫导向。以“控制数量、提升质量、规范运行”的工作思路,积极巩固已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成果,建设和完善生产配套设施,着力提升合作社效率和发展水平。充分考虑我县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川水区草地资源、畜种资源、高原农作物和热贡文化等资源优势,建议:①多哇、兰采、瓜什则高海拔纯牧业区扶持发展舍饲畜牧业及酥油、酸奶、风干肉等畜产品生产销售产业;②双朋西、扎毛、加吾、黄乃亥、曲库乎、牙浪等半农半牧区扶持发展种草养畜业以及马铃薯、苗木销售加工产业;依托麦秀原始森林自然风景、双朋西丹霞地貌资源优势,扎毛、双朋西库区扶持发展自驾游乐项目,让群众在服务项目中受益,增加收入;③隆务、保安、年都乎等川水地区扶持发展生猪繁育、藏鸡养殖和唐卡、堆绣、泥塑等热贡艺术产品加工销售产业;扶持建立“农家乐”、特色种植采摘园、特色养殖休闲园、吾屯特色文化产业园。通过合作、联营、入股等多种方式,引导贫困户主动融入集约化生产,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实现脱贫致富。二是大力推进金融扶贫。金融机构要真正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有关精神,将群众房屋、土地、林地等评估产权抵押贷款,切实为群众发展生产,创业脱贫致富提供资金支持。创业带领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的创业人员给予小额贷款贴息扶持,鼓励能人创业扶贫。同时,建立和完善村级扶贫互助资金组织,增加资金投入,做到扶贫互助资金组织覆盖全县贫困村,确保贫困农牧民享受金融服务。此外,加大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和督促检查力度,确保扶贫项目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三是加大农牧民技能培训力度。①有效整合农牧、人社、扶贫等部门项目和资金,通过举办唐卡、堆绣、泥塑、演艺等热贡文化艺术培训班和泥瓦工、挖掘机、烹饪等实用技能培训,并建立培训、提高、档案和培训效能追溯机制,促进劳务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提升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能力。②争取创办县级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以唐卡、堆绣、泥塑以及种养殖专业和课程,着力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牧民,着力培养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示范带头人、科技种植养殖能手,积极发挥带动引领作用。③选择管理规范、辐射带动力强、培训效果好、能够稳定增加农村贫困家庭收入的经济合作组织给予一定数额的财政扶持资金,用于开展贫困农牧民技能培训。四是持续加大开展劳务输出力度。强化政府引导,县级财政专项安排资金,大力扶持贫困群众就业创业,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同时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与其他地区进行对接洽谈,亲帮亲,邻帮邻,拓宽劳务输出渠道,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培养和鼓励经纪人队伍,发挥经纪人在劳务输出方面推波助澜作用,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同时,每年向乡镇下达贫困人口劳务转移任务,并纳入年度考核, 切实提高劳务输出实效,达到拓宽眼界,转变观念,增加收入的目的。

(四)切实加强基层,带强扶贫攻坚队伍。不断加强基层建设、夯实基础工作、提高基本能力,扶贫攻坚才有可靠的组织保证。一是加强扶贫队伍。结合“三基”建设工作,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扶贫工作中的组织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从农村致富能手、大学生村官、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退伍军人中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将优秀人才选拔充实到村干部队伍中,让致富能手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同时,借鉴“同德模式”,建立“县级领导干部联村、部门单位包村、下派干部驻村、城乡党员联户”的扶贫工作机制,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主抓扶贫工作,切实为扶贫攻坚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健全激励惩戒机制。对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充分、表现优秀的干部要优先提拔使用,对在扶贫攻坚上认识不到位、作风不扎实、效果不明显、任务完不成的要进行问责,该惩戒的坚决惩戒。三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一方面,积极引导贫困群众不等不靠、自主创业、勤劳致富,不能一味靠政府救济。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扶贫攻坚中,让群众充分参与扶贫项目实施到验收全过程,激发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热情,内外发力,共同推动扶贫工作三年内见实效。

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范文 篇4

20xx年以来,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开展驻村联户扶贫工作的要求,我社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积极动员全社干部职工深入开展包村联户工作,努力为镇村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

一、结对帮扶基本情况

20xx年,预计脱贫时间:20xx年,主要致贫原因:因病(本人精神有点问题)、因学(两子女读书);主要帮助措施:产业就业发展2人、医疗救助扶持1人;住房情况:原住房面积100平方米,于1985年10月修建,需异地搬迁至聚居地;土地情况:共有耕地面积1.9亩,有效灌溉面积1亩;七有情况:有吃穿保障,有安全住房,有安全用水,有基本医疗保障,有基本教育保障,有生活用电保障,有广播电视;一超情况:年入均纯收入高于3300元;种植业补贴1000元,养殖业补贴20xx元,适用技术培训1人次,农民技术员培训1人次,已参加新型养老保险,长期在外务工。

二、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为切实强化驻村联户包扶工作的领导,县供销社将包扶工作列为重要议事日程,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同时成立了县供销社驻村联户包扶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担任;副组长由党委副书记、理事会副主任担任;成员为各股室负责人;驻村联户包扶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安排筹划、组织协调全社包村联户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工会办,负责处理小组日常工作。

三、细致认真、做好工作

1、调度协调,做好包扶工作。建立健全包村联户工作调度协调机制,领导小组领导定期对工作推进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召开调度协调会议、听取汇报、深入走访群众等形式,认真研究、及时解决问题。

2、深入群众,做好联户工作。坚持把包村联户工作作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途径,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及时了解群众所需、所急、所盼,对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千方百计进行帮助解决;本着办一件事实,暖一片人心,结合工作实际,主动帮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驻村蹲点,做好帮扶工作。为响应上级号召。积极驻村蹲点,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真帮实做,努力做好村民的贴心人;按照精准扶贫工作要求,认真摸清帮扶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找准帮扶办法,制定帮扶脱贫计划。按照“不脱贫不收兵”的工作要求进行帮扶;通过实地调研、进村人户走访、分析致贫原因并找准帮扶要点,结合实际制定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方案。

4、真抓实干,完善各项帮扶工作。严格按照规模分解、初选对象、公示公告、结对帮扶、制定计划、填写手册、数据录入、联网运行、数据更新等步骤,按照相应的时间节点,完成建档立卡任务。

四、今后工作打算

将立足本职,加大力度,真抓实干地开展好包村联户包扶精准扶贫工作,让包扶村和挂联户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坚持促农增收、富民优先,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先进技术扶持,跟踪帮扶贫困户的生产生活,以实际行动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加强督查,落实考核制度,将督查考评结果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逐步建立“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督促、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精准扶贫精神,总结经验教训、集中精力、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回头看、抓巩固”和下一轮精准扶贫工作,为实现精准扶贫带动村民奔小康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而努力奋斗。

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范文 篇5

xx县位于鄂豫皖三省结合部,总面积3814平方公里,拥有68万人口,是一个集老区、库区、贫困地区为一体的山区县。20xx年被确定为全国贫困县,20xx年被列为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20xx年被列入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一直以来都是全省乃至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紧抓国家各类扶贫政策的有关机遇,结合我县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按照精准扶贫的方式,努力走出了一条切合实际、特色鲜明的扶贫开发路子,全面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全县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仅xx年减少贫困人口2.71万人,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群众的认可。

(一)推进产业扶贫,拓展贫困户增收门路。县政府结合全县资源分布实际情况,坚持把特色产业作为山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突出发展茶叶、中药材、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先后出台了《xx县加快特色种养业意见》、《xx县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奖励办法》等文件,整合涉农资金2亿多元,安排奖补资金1300万元,支持新建、提升特色产业基地25万亩,培育种养大户xx余户,新增省市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新增农民合作社1226家,培育家庭农场19家,涌现一批特色产业专业村,1万余户贫困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20xx年县政府实施了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和农业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计划,着力以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二)推进项目扶贫,夯实贫困户脱贫基础。坚持把农村基础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集中解决行路难、灌溉难、饮水难等问题。近三年累计争取实施农村基础设施项目1000多个,投入资金11.5亿元,新建安全饮水工程135处、河堤58千米,整修当家塘305口,建设高标准农田5.7万亩,治理流域面积70平方公里,修建村组水泥路1049公里,整治美好乡村示范点36处,搬迁深山库区一线群众5211人。今年在上级支持下,对生存环境恶劣、居住人口分散的边远村组贫困群众,实施移民搬迁工程,计划搬迁贫困人口1768户6824人,并即将出台鼓励农民到中心村庄、集镇或县城购房奖励办法,在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保障,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推进素质扶贫,提高贫困户脱贫能力。建立了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及时实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减轻群众就医负担。20xx年,全县农村群众享受医疗改革“红利”超3亿元。实施重大疾病防控、义务教育营养餐等一系列民生项目,积极落实义务教育免费入学、中职学校免学费等政策,做好贫困大学生、中职生、高中生和义务教育寄宿生资助,确保贫困户子女有学上、能上学、不失学。20xx年,全县教育扶贫资金达5170万元,受益学生8.3万人。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增强贫困群众脱贫技能,确保贫困户户均掌握1-2项实用技术,两年来转移就业1.8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2501人。xx现代产业园区近年来吸纳500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随着xx职业学校的建成投运,将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范围,切实提高老区劳动力素质。

(四)推进旅游扶贫,助推贫困户快速致富。树立“旅游既富县又富民”理念,把旅游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产业。近两年,通过以奖代补,积极支持群众发展农家乐、特色农产品市场等旅游服务项目,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特色种养、观光农业等,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20xx年,全县接待游客、综合收入年均增长40%以上,燕子河镇通过发展乡村游,带动高山泡菜、红豆腐等产品开发,年综合收入1.9亿元,带动全镇人均增收800元,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户通过参与旅游开发,走上致富道路。今年,全县正在创建农家小院示范户50家、示范村2个、示范乡镇1个以上,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五)推进金融扶贫,增强贫困户发展后劲。以农村金融综合改革为抓手,大力推进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扩大信贷投放、促进扶贫开发。20xx年,全县共发放涉农贷款52亿元,其中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99亿元,支持1200多家农民合作社,带动近4000户贫困户发展增收项目,支持5961户贫困户实现脱贫,今年小额贷款计划为4亿元。同时,增设金融营业网点和自助银行网点16个,新建助农取款点384个、村级金融服务室21个,实现基础金融服务村级全覆盖,农户基本实现“申请贷款不出户、存取现金不出村、汇款业务不出乡”。

(六)推进“兜底”扶贫,保障好特殊困难群体。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力求为弱势群体筑起“最后一道保障网”。20xx年,全县通过“一卡通”发放到户惠民资金5.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超过1000元。在“低保”方面,推动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无缝衔接,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近三年2万户困难家庭摆脱贫困、退出低保。在养老方面,逐年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全县集中供养机构床位达2688张,占五保总数的35%。推动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为重度残疾人、计生优待户等群体代缴养老保险金。在救济方面,针对不同弱势群体,分类施策、因需而救。三年来开发公益性岗位400多个,加强临时救助,解决了一批贫困人口临时性、突发性困难问题;广泛引导社会各界“献爱心、送温暖”,解决弱势群体实际困难。同时,探索建立大灾救助机制,将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扩大到毛竹、森林、育肥猪、茶叶等领域,创新开展农房保险等。20xx年,全县共有4.49万贫困人口享受到政府及社会救助,占贫困人口的30.4%。

通过一系列的扶贫开发举措的实施,全县扶贫产业不断得以壮大,基础建设不断增强,群众生活得以明显改善,实现了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目标任务。尤其是一些扶贫项目的实施,推动了我县旅游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技术培训为广大贫困人口大量输入了“造血功能”,“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的做法,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人口的脱贫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贫因人口基数大、山区环境恶劣等因素的影响,我县的扶贫形势仍然较为严峻,扶贫任务还十分艰巨。

(一)山区扶贫任务艰巨,库区扶贫面临挑战。多年来,我县的扶贫工作重点和主要区域集中在深山区、高寒区和库区,而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极差的边远地区,收入来源匮乏,脱贫致富的难度极大。深山区和高寒区受地理、交通、自然资源、教育资源等因素影响明显,且缺乏主导产业,扶贫投入资金需求量大,贫困发生率高,是全县扶贫攻坚的难点区域。

(二)扶贫成本较高,工作难度加大。随着近几年扶贫工作力度的加大,具备开发条件的地区通过扶持已逐步得到发展,生产生活状况也得以改善,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但剩下的贫困人口绝大多数都处于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边远村社,空间跨度大,各项建设性投入需求大,扶贫成本高,脱贫的难度大,给扶贫开发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三)主导产业匮乏,群众增收速度缓慢。近年来,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加上贫困地区支柱产业还没有完全形成,贫困村群众收入远远低于全县普通农民收入,还没达到全市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特别是深山区和高寒区,由于近年来投入较少,发展较慢,贫困村群众收入水平较低。

大力推进扶贫开发是实现加快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农村最低收入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对象,把改善高寒边远山区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扶持重点,把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推进贫困群众增收与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扶贫开发与民生工程有机结合,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要抓住编制“xx”规划的有利契机,以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等为主要内容,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的思路高起点做好贫困村扶贫开发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全面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有效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和农产品运输难问题。加快农村电网改造,着力解决农村供电质量不高和农村电力配送不正常的问题。积极探索“富裕农民进城,贫困农民下山”的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在条件成熟的部分乡镇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对不宜人居的村、社进行整村、整社搬迁,着力改善贫困家庭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二)积极培育支柱产业,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结合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因地制宜发展林下扶贫产业。充分利用贫困山区林业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扶持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完善“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链结机制,全面提升贫困人口家庭收入。

(三)加强智力扶贫培训,提升农民脱贫致富本领。要坚持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贫困初高中毕业生就读中职工作,并根据地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切实开展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和电子电工、烹饪、焊工等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脱贫致富的本领,加快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力度,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同时,加强扶智宣传,充分发挥基层干部领头雁作用,抓好贫困村干部政策业务培训,选派农村致富带头人参与村支两委管理,模范带动农民科学致富。

(四)整合扶贫开发资金,发挥扶贫资金使用效益。要打好乡情牌,注重引导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带资金、技术返乡创业,支持家乡建设发展。加大社会闲散资金、项目建设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的整合力度,认真开展查漏补缺,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民生、农民工培训转移、扶贫和生态移民等工作,全面加快片区公路、人饮、危房整治、电网改造、人行便道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对所有涉及到村的扶贫资金、项目,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服务跟着资金走”的要求,做到专款专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同时,要充分利用好国家贫困县的相关优惠政策、扶贫项目和资金,还利于民,切实巩固了扶贫开发新成果。

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范文 篇6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年工作要点的安排,××月××日上午,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队,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基层代表和乡镇人大主席组成调研组,就县人民政府2015年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一行深入到昂拉乡措加村实地查看了文化旅游扶贫项目昂拉赛康寺维修和“农家乐”改造情况,并与部分项目实施户进行了座谈。听取了县扶贫局负责人有关情况汇报,并召开了座谈会。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年县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战略决策和部署,积极转变扶贫开发思路,创新扶贫开发模式,紧紧围绕年初县政府和州扶贫开发部门签订的目标责任,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深入推进我县扶贫开发各项工作落实,共投入扶贫资金2418万元,实施了整村推进、藏区扶贫产业发展、旅游扶贫产业产业发展和易地扶贫搬迁配套设施等重点项目,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

(一)整村推进项目。该项目投资700万元。其中包括:1.投资301.6万元的4乡(镇)12村牛羊养殖及商铺购置项目。2.投资200万元的坎布拉镇尖藏村旅游扶贫产业项目。3.投资198.4万元的昂拉乡尖巴昂村旅游扶贫产业项目。

(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投资662万元,对7乡2镇浅脑山区生态及地质灾害区263户1192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已完工,正在准备验收。

(三)旅游扶贫项目。一是投资200万元,实施了坎布拉旅游景区3村贫困群众扶贫产业发展商铺购置项目。二是投资180万元,实施了昂拉乡措加村老景点改造项目,项目已完成全部建设内容,正在准备验收。

(四)尖扎滩乡滩上四村产业扶贫农贸市场建设项目。项目投资500万元,在尖扎滩乡建设萨尕尼哈农贸市场一座。

(五)创业、资助项目。1.投资76万元,开展以烹饪技术、民族歌舞演艺、泥瓦工等专业的劳动技能“雨露计划”培训项目。2.投入资金40万元,实施了贫困大学生资助项目。3.投资60万元,对贫困大中专毕业生给予贴息贷款,鼓励创业。

(六)工作措施得力。一是深入开展调研。通过调研,了解村情民意,掌握市场行情,为项目的顺利建设实施奠定了群众基础。二是科学编制方案。提高了项目实施工作的可操作性。三是加强项目管理。确保了项目资金的安全,提高了项目建设的质量,做到了项目建设的公开、公正、公平,使扶贫资金发挥了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贫困人口的脱贫难度较大。近些年,随着省、州、县农牧区扶贫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有脱贫条件的村庄已经基本实现了脱贫。目前需要扶贫的对象所处自然条件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差,加之个人无一技之长或“等、靠、要”思想严重,实现脱贫难度较大。

(二)扶贫工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农牧区扶贫工作涉及农牧、民政、水利、财政等多个部门,虽然已经成立了相应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但各部门之间没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工作上也没有实现有效的联动,与精准扶贫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差距甚大,这就导致在具体扶贫工作中出现信息不畅和协调不力的问题。

(三)精准扶贫工作的宣传力度尚需加强。由于精准扶贫的时间紧、任务重,如果我们仍然按照以往的扶贫工作方式方法,势必难以按时完成脱贫任务,因此,要进一步加大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

三、几点建议

(一)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健全精准扶贫机制。要认真研究吃透中央和省上关于实施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精神。一是政府及扶贫主管部门在加大扶贫投入的同时,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做好我县精准扶贫顶层设计,整合各个部门的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二是建议在安排产业扶贫项目时,加强各部门联动,加大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乡村管理等基本公共服务等建设,为扶贫产业发展提供有力基础支撑。三是要整合各职能部门的扶贫资源,改变目前资源分散、管理分治等“多龙治水”的扶贫工作现状,搭建信息平台,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扶贫工作的整体合力。

(二)在精准扶贫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中,要把整体推进和精准到户有机结合。既要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又要把精准扶贫规划与城镇化规划、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等统筹起来,通过区域整体开发改善发展条件和环境,加快推进连片困难乡、村的发展。

(三)要继续加大对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的宣传。县、乡政府要进一步加大中央和省、州委关于实施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关注扶贫,支持扶贫的浓厚氛围,为确定“四个一批”精准扶贫项目,做到“六个精准”,打下坚实的基础。

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范文 篇7

xx县辖8镇1个街道办,211个村,101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29万人,总土地面积2950平方公里,其中农村人口14.98万人。截止20xx年,全县在册贫困人口由20xx年的12977户、37270人减少到7955户、xx9人,分别占到全县农村人口总户数、总人口的21.5%和13.4%,其中有一般贫困户4843户13021人、低保户785户1795人、五保户502户652人、低保贫困户1825户4591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xx年的1526元提高到2486元,净增960元。因病致贫户有2278户、因残致贫户有604户、因学致贫户有883户、因灾致贫户有732户、因缺乏技术致贫户有700户、缺劳力致贫户有557户、缺乏资金致贫户有501户、缺土地致贫104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79户。20xx年计划脱贫人口通过搬迁扶贫641户1847,发展苹果业1526户3468人,大棚种植294户865人、养殖715户1999人、其他产业扶贫479户1374人、产业技能培训525户1402人、务工技能培训599户1523人、救助兜底1287户1859人,全县确定贫困村74个,其中省级21个,市级53个,占到全县行政村的35%

通过开展贫困户相关信息调查。我们发现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调查发现部分偏远贫困户居住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

(二)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农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三)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劳动力,收入水平低。多数贫困户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加之第一产业要有产出,主要依靠人工劳力,且产业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费力不讨好,两相对比之下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有心无力”。

(四)教育负担重,抗风险能力低,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再穷不能穷教育。文化知识的培养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但就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万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二是在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抗风险能力。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一)深刻领会,全面掌握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坚持开发式扶贫,大力实施移民搬迁、整村推进等综合扶贫开发,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已经初步建立。但长期以来,由于扶贫认定评价体系不够科学,扶贫对象识别不够精准,导致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扶贫到户“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扶贫的具体措施和相应的监督机制难以保证扶贫资源精准地用到贫困人口身上,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撒胡椒面”的现象,离群众“扶真贫”、“真扶贫”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直接指向并立足贫困人口脱贫解困,管当前、利长远,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1、做好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是精准扶贫的客观要求。一是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有利于提高帮扶质量。扶贫对象建档立卡,瞄准扶贫对象,能够打破贫困需求和扶贫力量间的沟通不畅,贯通帮扶政策、资源进村入户渠道,与贫困户进行有效对接,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切实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二是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有利于整合各方资源聚焦扶贫对象。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下,通过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建立健全农村贫困农户信息系统,不仅为扶贫部门的工作提供依据,也可为各个行业部门工作提供一个通用平台。同时,也为社会各界开展扶贫帮困、投身扶贫公益事业畅通了信息渠道。三是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有利于对帮扶成效实施动态监测。通过调查,准确掌握贫困户家庭成员住房、交通、饮水、教育、社保、产业、技能等详细情况,既能对各乡(镇、街道)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进行客观评估,也能对全县贫困状况进行科学研判,增强扶贫工作的前瞻性,从而更好地制定政策措施。

2、做好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是推进扶贫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的内在要求。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多次提出创新扶贫工作机制的要求,特别强调要推进精准扶贫,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20xx年是扶贫的改革之年、创新之年,其核心就是“精准扶贫”,而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扶贫对象的建档立卡。我们只有抓住贫困人口这个核心,用好扶贫对象建档立卡这个平台,才能有的放矢、创新思路和方法,切实推进扶贫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

3、做好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扶贫工作事关民生,是典型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集中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开展贫困户识别和建档立卡,就是对贫困户进行准确定位和精确瞄准,为我们扶贫开发找准一个个具体对象,然后通过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力量,分年度、分批次对这些贫困对象进行帮扶脱贫,把扶贫工作做实、做真、做出成效,真正体现党员干部深入群众接地气,真正体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

(二)把握关键,突出重点,扎实抓好全县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

开展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各相关部门必须按照省、市、县的部署要求,统筹谋划,周密安排,有序推进。

1、准确把握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要按照《xx县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实施方案》要求,20xx年底前,在全县范围内建立贫困户、贫困村电子信息档案,构建与国家数据平台相衔接的全县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为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同时,要根据国家制定的统一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开展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要通过建档立卡,对全县贫困户、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明确帮扶主体,落实帮扶措施,开展考核问效,实施动态管理。

2、准确把握建档立卡对象和标准。一是要搞好贫困农户的识别。贫困户识别执行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75元(20xx年2500元不变价)的省级农村扶贫标准;同时,识别出国家扶贫标准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20xx年2300元不变价)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今年市级下达我县建档立卡人口规模控制数为29470人。二是要搞好贫困村的识别。贫困村识别按照我省20xx年底行政村贫困发生率比全省贫困发生率高一倍(全省国家扶贫标准下贫困发生率为15.1%,一倍为30.2%)以上、行政村20xx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0%(全省20xx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503元,60%为3901.8元)、行政村无集体经济收入的“一高一低一无”标准执行。

3、准确把握关键环节和步骤。本次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前期准备。主要任务是确定建档立卡对象、标准及规模,编制工作方案,宣传发动,开展培训。这个阶段的工作已经完成。第二个阶段是全面开展识别工作。要按照规模分解、初选对象、审定公告、结对帮扶、制定规划、填写手册、数据录入等各个环节的要求,积极开展贫困对象识别工作。这个阶段的工作正在进行,必须在今年8月底前完成。第三个阶段是联网运行。贫困户信息要及时更新,并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贫困户动态调整。这个阶段的工作必须在今年10月20日前完成。

4、准确把握操作程序和工作流程。要严格按照《xx县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实施方案》的要求,对建档立卡工作的操作程序和工作流程进行规范操作。一要始终坚持公示公告。贫困户识别要做到“两公示、一公告”,贫困村的识别要做到“一公示、一公告”,要有相关记录和档案资料,要全程公开,接受监督,确保结果公正。二要落实结对帮扶措施。识别贫困对象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要落实帮扶措施,因地制宜、因户制宜,要统筹安排各类帮扶资源,结合需求与实际,研究提出对贫困户、贫困村结对帮扶的方案,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责任,明确结对帮扶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三要实行动态管理。贫困户、贫困村的信息要及时更新,并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信息动态管理。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全县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矛盾集中的系统工程。各镇(街)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确保各个环节的工作有序推进。

1、强化组织,加强领导。此次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镇(街)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力以赴、整合资源,将全县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各镇(街)要将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配备专用电脑、档案柜等设备,确定专人负责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及时推进工作,按照《xx县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实施方案》中的识别标准、工作方法和步骤安排抓好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按时完成任务。

2、加大宣传,营造氛围。一是要充分利用召开群众会议、标语、专栏等进行宣传发动,把建档立卡工作的相关政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到每个农户和每个村,做到家喻户晓,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充分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二是要加强对基层工作力量的宣传发动。这项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仅靠镇(街)的工作人员是难以完成的。要依靠基层组织,广泛动员大学生村官、包村干部等工作力量积极参与,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3、严肃纪律,确保实效。这次建档立卡工作要求高、标准严,各镇(街)要细致调查核实,做到程序公正透明、信息真实可靠、群众认可满意。在识别过程中,严禁优亲厚友,严禁提供虚假信息,严禁拆户、分户和空挂户,杜绝平均分配。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严谨的态度,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对照国家确定的识别标准、识别规模、识别方法,从严把好贫困对象识别数据核实关,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情况准确、数据详实,确保工作落实到位无偏差,政策执行到位不走样,坚决杜绝违规操作、暗箱操作现象,坚决防止漏报、虚报、弄虚作假行为,确保经民主评议、科学核定的识别数据客观真实,经得起实践和群众的检验。

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范文 篇8

中央两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在国家、自治区、喀什地区一系列民生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岳普湖县铁力木乡依勒提孜力克村(1村)各项事业稳步发展,民族关系融洽,宗教氛围和谐,社会环境良好。为进一步推动1村各项事业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广大村民对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不断巩固1村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住1村工作组针对该村扶贫工作开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高扶贫精准度的工作建议。

[调研对象]岳普湖县铁力木乡依勒提孜力克村(1村)村民、低保户、贫困户、村两委班子、四老人员、宗教人士、妇联、团委、村警务室、医务室、1村小学教师,乡领导,县扶贫办。

[调研方式]

1、通过与村民、低保户、贫困户在田间地头交谈、入户走访交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座谈,了解村民对扶贫工作的真实需求,了解村扶贫工作的实际薄弱环节,了解影响扶贫效果的因素和原因,也让村民了解工作组此次“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的任务意义。

2、通过与村两委班子、四老人员、宗教人士、妇联、团委、村警务室、医务室、1村小学教师会议座谈、交流,就村民反映的扶贫需求、建议进一步与各界交流沟通,并听取他们关于扶贫工作的现状分析和意见建议。

3、通过与县扶贫办、乡领导沟通,把在村征求收集和分析反馈出的意见建议与他们交换意见,以确定哪些方面上级已有安排,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把工作做实。

[调研内容]

一、经济发展概况和贫困情况现状

(一)经济发展概况

1村位于乡政府西北部,距离乡政府10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605户,2576人,其中:男1350人、女1226人;有农业户口2521人、非农业户口55人;共有劳动力910人;现有贫困户234户、850人,低保户97户、230人,其中农村低保户89户、215人,城市低保户8户、15人。

一村经济结构主要为第一产业,占到90%以上,产业结构极不合理,村集体经济实力十分薄弱,农民收入来源单一,收入水平低,经济增长乏力,经济拉动能力不强。农业基本为传统型,机械化程度低,效益不高。传统的农业种植用地多,但每亩地的纯收入较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高,农民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缓慢,20xx年1村人均年收入为5017元,远低于自治区农民20xx年人均收入7296元,以及铁力木乡农民20xx年人均收入6320元水平,距离实现国家提出的小康生活水平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二)贫困群体现状

全村有农户605户、2576人。到20xx年底,有贫困户234户,占总农户的38.7%,有贫困人口850人,占全村人口的33%。

1、贫困人口收入构成情况(以岳普湖县数据为例):贫困人口人均收入为442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占58%,养殖业收入占24%,林业收入占4%,其它收入占10%,务工收入占4%。

2、贫困人口文化程度构成情况:贫困人口中大学、大专文化占0.07%,高中、初中文化占42.97%,小学占56.96%。

3、贫困人口年龄构成情况:村民人口平均年龄为35.6岁,贫困人口平均年龄为44岁。

(三)致贫原因分析

1村村民99.7%为维吾尔族,民族、宗教问题与贫困问题交织,扶贫难度大;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特色产业未形成规模,产业基础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民生底子薄;水资源环境脆弱,承载能力有限,开发难度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其它村存在较大差距,减贫任务重。

1、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

缺劳力的贫困人口是扶贫工作的难点。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对农民而言,如果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1村现有贫困户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比重为29.2%,此类贫困户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就是脱了贫也容易返贫,需要政府和社会对他们进行救助。

2、长期患病或突患疾病和重病

贫困户中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医疗费用又居高不下,有的甚至债台高筑。对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常常是小病扛,大病拖,对不能再扛、不能再拖的病,治疗费用就成了这些农户的沉重负担,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

3、自然环境较差,土地资源缺乏

1村水资源匮乏,人均土地面积较少,约3亩,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贫困户经济的发展,对受到自然环境限制的贫困户采取常规扶贫措施,往往会因为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然环境而效果较差。

4、缺资金,缺项目

缺资金、缺项目的贫困农户的经济状况都处在脱贫的临界线上,对此类贫困户采取帮扶措施容易见成效,针对这类贫困户,应从提供增收项目,提供资金、信息方面给予帮助,使其尽快摆脱贫困。

5、劳动力文化素质差

由于种种原因,有的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调研结果表明,贫困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较差,贫困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者为56.96%,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也缺少技术,缺乏脱贫致富的手段。

6、自然灾害是造成贫困和返贫的重要原因

有的农户本来家庭经济状况就差,超过贫困线就不远,若遇天灾人祸,如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或因家庭成员突然伤残、死亡或其它自然灾害等,就可能造成贫困或返贫。

7、供养子女读书

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他们占贫困人口的4.9%,这类贫困户随着子女成长,读书毕业和就业后,一般都能摆脱贫困,通过采取帮扶措施也容易见到成效。

岳普湖县贫困户致贫原因分类表:

序号致贫原因人数所占比例(%)

1缺乏劳动力24829.2

2灾害586.8

3缺乏土地资源10612.5

4缺乏增收项目和资金688

5上学728.5

6患病20425

7劳动力文化素质低516

8其它原因435

(四)扶贫工作情况

多年来,1村村民在县、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辛勤努力,克服困难,在经济收入和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从20xx年到20xx年底,村民年人均收入从4261元增加到5017元,贫困人口从955人降到850人,低保户从507人降到230人;同时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建成抗震安居房238套,修建牲畜棚圈65套,累计发放扶贫羊530只,扶贫鸡2万只。

二、热点难点问题及分析

当前,还存在一些影响扶贫效果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扶贫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谁是真正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何在、怎样才能脱贫,还缺乏深度调查和科学分析。近年来虽然建立了贫困人口档案,但缺乏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不够完善。

(二)“漫灌式”扶贫。以往多采取广覆盖、大范围、宽领域的“漫灌式”扶贫,具体到每家每户,难免“漏人漏项”,针对性不强、精准度不高;

(三)“垒大户”。由于要增强项目辐射带动功能,一些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又不健全,导致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局部造成“垒大户”和“扶富不扶贫”的怪象;

(四)“路边花”。由于要考虑示范,而扶贫资源又有限,有时就难免出现种好了“路边花”,却忽视了纵深居住的农户,点面不平衡。

(五)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通过扶贫措施难以摆脱贫困的农户,主要是缺乏劳动力的伤、残、病和五保户中的贫困人口,他们想脱贫因受客观条件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

(六)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部分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消极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社会各界踊跃为贫困户捐物捐资,部份贫困户便产生严重依赖思想,甚至少数人认为给贫困户捐物、捐钱是应该的。

(七)在扶贫资金分配和使用上,存在分散、细碎、撒胡椒面的现象,集中力量和资金解决深层次贫困问题的合力不够,扶贫资金发挥效益和辐射功能的彰显力不够。

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务必会影响扶贫的效果,就难以彻底消除贫困人口。因此,提高扶贫的精准度是当前乃至今后做好扶贫工作的主抓手。

[提高扶贫精准度的理念及办法]

一、树立理念

(一)精准扶贫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考虑劳动力现状,特别是贫困户的劳动力现状问题。农村现实的“贫困户劳动力”只能在各类“龙头”带动下做一些辅助工作,让他们单打独斗搞开发,成功可能性小;其次,要考虑扶贫资金量的问题。总体上看,扶贫资金的数量比较大,但平摊到每个贫困人口,岳普湖县年人均不到300元,如果分散发放到每个贫困农户,对帮助他们发展产业最终脱贫,意义不大;第三,要考虑目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问题。在传统产业(农业)+弱势群体(贫困农户)+市场的现实情况下,让贫困农户自己去“探雷、扫雷”(调整结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精准扶贫需要建立以贫困户为核心的利益联络机制。既要走产业化扶贫之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又要切实让贫困农户参与扶贫开发并享有开发成果,使贫困户最大化激发内生动力,同时在参与扶贫开发项目实施中提高自身素质和发展能力,从而脱贫致富。

(三)精准扶贫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因地制宜。创新扶贫方式,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扶贫,也不是输血式扶贫,不能机械地理解为简单的发钱发物到户,不能“穿开发新衣,走救济老路”。输血式扶贫不但滋生贫苦地区群众等、靠、要思想,很大可能越扶越贫。而是从探索致贫原因入手,解决导致贫困的思想、环境、资金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发展难题,保障群众利益,标本兼治,深入研究建立贫困户利益联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绝对贫困问题。

二、明确概念

精准扶贫是指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科学扶贫奠定坚实基础。

(一)精准识别是指通过申请评议、公示公告、抽检核查、信息录入等步骤,将贫困户和贫困村有效识别出来,并建档立卡。

(二)精准帮扶是指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户和贫困村,深入分析致贫原因,落实帮扶责任人,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计划,集中力量予以扶持。

(三)精准管理是指对扶贫对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建立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时反映帮扶情况,实现扶贫对象的有进有出,动态管理,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四)精准考核是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识别、帮扶、管理的成效,以及对开展扶贫工作情况的量化考核,奖优罚劣,保证各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

三、提高扶贫精准度的六项重点工作

(一)建立长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有保障

一是要建立面向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现有绝对贫困人口中有相当一部份是无劳动能力的人口,通过扶贫开发很难脱贫,只有纳入社会救助范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势在必行。二是要提高和扩大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和保障范围,增加农村公共卫生支出,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防止农户因病返贫和因贫失医。将农村五保户、特困户、残疾人贫困户纳入农村医疗救助范围,给予医疗救助。三是要尽快建立农民养老保险金制度,使外出务工的农民能在为当地和家庭创造财富的同时,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并能从一定程度上遏制贫困人口的增加。

(二)改革农村信贷体制,建立扶贫信贷制度

当前农村贫困农户的资金短缺现象十分严重,农户贷款难和信用社放贷难同时存在。而对于有劳动力缺资金的贫困户来说,在找准了项目又能获得小额度的贷款就如鱼得水,有可能尽快摆脱贫困。

热门报告: 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汇报


很难想象,对于重要的事情没有的执行方案的话它会能成功。对于上级领导委派的任务,我们必须将方案给准备得当,方案要保证我们行动的可靠性,如何写好一篇方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热门报告: 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汇报”,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一、基本情况及贫困分部状况

XX村是省县XX镇最西南的一个偏僻小山村(行政村),南与,西与XX乡连接,北与XX村近邻;共有8个自然村,9个村小组,有农户226户,总人口1130人;劳动力388人,全村有耕地面积920亩,山地面积26000多亩,毛竹林面积6000余亩。

全村共有党员22名(其中女党员2名)。20xx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为2350元。

二、致贫原因及表现

1.贫困户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缺劳力的导致贫困人口重要原因,加上贫困户经济基础差、收入低、因病、因残、因学致贫,需要政府扶持和社会人士对他们进行救助才能摆脱贫困。

2.贫困户经济来源单一,收入增长缓慢,受资源条件、资金、技术、观念等因素制约,贫困户以种植为主,因管理不当,投资较小,加上有时受自然灾害影响,造成经营能力低下,科技意识不强。贫困户当中有些养殖业,没有规模和特色,缺少资金或缺乏技术,造成心有余而力不足,发展产业不少人“半途而废”,有时生活难以维持,更谈不上致富。

3.贫困人口居住环境条件差,生活难、用电难、用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得“六难”问题很突出。因为这些贫困户居住分散,靠山建房多,家境贫寒,生活环境差,开门见山,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力不足等造成贫困的原因。

4.贫困户多数居住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地方,生活环境恶劣,信息闭塞,思想落后,缺乏创新和竞争意识。只有通过移民搬迁,才能从根本上长远解决贫困。目前,我村共有10户40人需要移民搬迁。

5.项目申报上级部门在审批下达计划时,个别项目下达的总投资比上报的总投资小好多,致使工程缺口资金过大,导致工程不能顺利完工,发挥不了扶贫的作用。

三、扶贫的效益和成果

1.近年来,我村硬化了7.5公里的村组道,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的通道,农副产品运输畅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2.推动扶贫攻坚行动,落实一户一策。根据县扶移办的要求,在乡政府和扶贫办的指导下,我村认真履行扶贫攻坚行动,20xx年全村共有种植业46户,养殖业46户,享受了上级扶持,让这些贫困户得到实惠,基本摆脱贫困。

3.大力发展养殖业。利用我村山地资源,村委会鼓励村民发展养蜂业。

四、今后的打算

1、持续做好“10864”结对帮扶工作,根据县《关于村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帮扶贫困户进行“10864:结对帮扶的通知》要求,切实抓好精准扶贫的工作,切实帮扶好贫困户种,种植业和养殖业,尽量做到一户一策,帮助贫困农户早日脱贫,再通过三年的努力,使全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走上小康致富之路。

2、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养蜂,以养殖农场为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大力发展以带动贫困农民养牛、养羊为主的特色产业,为贫困农民找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计划在20xx年全年发展100头以上养殖户2户。

3、加快移民搬迁扶贫力度,把移民搬迁扶贫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坚持“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目标,结合生态移民,地质灾害避灾移民,鼓励居住在生活环境差的贫困户搬迁安居乐业。

4、争取小额贷款和把握扶贫资金的使用。按照中央、省、市、县的要求,为了帮助农村贫困群众改变生产生活条件,落实一部份惠农帮扶资金,发放一定数额的小额贷款。坚持以上项目扶贫的载体,提供信息资源,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是扶贫资金和小额贷款落到实处,为村民解决燃眉之急,做到好事好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