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零思考方案网网站!

[课件范本] 小学语文说课稿一篇

2022-07-06
小学语文说课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 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

小学语文说课稿。

方案是我们对未来事情可能遇到情况的应对之策。对于想要达成某一目标的人来说,我们必须将方案给准备得当,方案对于我们的工作实施十分必要,想要写好方案需要注意哪些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课件范本] 小学语文说课稿一篇”,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定

1 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26课《陶校长的演讲》,是陶行知先生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辞真意切,极有鼓动性,感染性;结构上,按“总----分----总”方式谋篇,以“问什么、为什么问,怎么办”方式构段,十分整饬。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陶冶情性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2 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其中“韧”字只识不写),理解生词;

2 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复述课文;

3 情感目标:

a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复述课文,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b 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

3 教学重点:理解每天四问的重要意义。

4 教学难点:体会句子间的联系。

二、教法与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精神,基于脑科学研究的新突破以及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打算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围绕“学法指导”这一核心,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读,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想象,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为此,我打算从师生两方面做好如下准备:

师:小黑板、投影片、录音带《双手和大脑》。

生:搜集陶行知的有关资料(用以扩大预习范围,降低难点、激发兴趣、了解背景)。

三、教学程序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揭题板书后,首先在由弱渐强的《双手和大脑》乐曲声中简介陶行知,可以达到消除情绪性学习障碍的目的。

“疑,思之始,学之端”,可以对学生发问:“看到题目,你首先产生那些疑问?”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词义的模糊性和概括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讨论演讲的特点和演讲稿的格式。通过反复朗读,做到读中知大意、理脉络;读中查字典、剖形探义,掌握生字词。

以上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扣“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1 细读悟理

(1)整体理层次:做到思之有序。这部分可分三个环节:a 提供自学材料;b 个人尝试练习;c 小组交流反馈。

根据重难点和第一课时中存在的问题,投影出示自学材料:

自读“四问”,分组学习,利用列表理清层次后,再抓关键词朗读体会。

问什么为什么问(结合希望)你将怎样做

(2)研读悟学法:读中解惑悟情。这部分采取教、扶、放的方式,也可分为三个层次:a 导读“问身体”;b 导学“问学问”;c 自学三四问。

A 导读“问身体”:

a 交流“问什么”,指导读好问句。

b 抓关联词,解决“为什么问”。具体方法:先出示没有关联词的句子,学生填词悟理后,再适当引导:要想实现崇高的理想,必需(怎么办)----------------,否则(会怎样)-----------------。

c 结合陶校长的“希望”,说说“你将怎样做”,变被动的接受为主观上的积极探索。

d 指导朗读。

e 总结学法:据问题,找句子。

读句子,划词语。

读词句,悟情理。

B 导学“问学问”:

a 尝试自学;

b 交流反馈:1 读好问句;2 找关联词,体会“为什么问”;3 结合陶校长的希望,讨论“你将怎样做”并适当拓展延伸:除了课文上说的,你还有哪些好方法使自己的学问进步?

c 强化迁移:1 读出自己的体会;2 再次强化总结学习方法。

C 自学三四问:

a 按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问,作标记准备提出不懂的问题。

b 组织交流:点播关键词,练习课后练习4,谈谈内容,读读课文。

2 精读悟情

a 任选一问,读出自己的体会。可以说,可以演,可以读,也可以背,使每一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b 组织复述其他“三问”。

以上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四、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可以利用第六小节总结“四问”,帮助学生体会“演讲”的感情,并且利用演讲等方式,指导读出这种亲切、关切、爱护和充满鼓动性感情的语句。接着,帮助学生从课文内容和学习方法两方面进一步总结:谁来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然后,进行迁移性训练:根据文中“四问”,以某一天为例作出回答。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几节课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继续搜集有关陶行知的资料,准备召开“我眼中的陶行知”知识交流会。

五、板书:

总之,我力图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做到书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分析让学生讲,道理让学生悟,学法让学生去总结,最终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创造。

03Kkk.com相关文章推荐

编辑推荐:小学语文说课稿范例


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方案范文渐渐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方案范文展现了它的优势,怎样写好自己的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编辑推荐:小学语文说课稿范例”,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形象地指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学生的不是已投入千百万年动荡的现成的大厦,而是教他建筑。”我国教育学家叶圣陶也曾指出:“教师教任何功课,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讲都是为了用不着讲,国内外教育家的精辟论述,强调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入门,带领学生上科学之路,教会学生如何如何学习,让学生一辈子受用。如何改革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呢?下面就《荷花》这一课谈谈我的粗浅见解。

《荷花》是省编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六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课文写“我”在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赞美了荷花的美丽。再现了如诗如画的大自然美景。全文共五个自然段。作者以观察的程序为线索叙写。课文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的是作者从看荷花的角度对荷花进行直接记叙描写。作者由“闻”到“清香”,来到荷花池边。乍看荷花,有的“初放”,有的“盛开”,有的“含苞预放”。再看看那亭亭玉立的荷花姿势各不相同。第二部分:(4-5自然段)作者从想象的角度,对荷花进行比喻性的描写。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风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根据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发达的特点,要充分发展3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美的教育。

我们把课文教学目标确定为:

l.学习本课的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观察画面、创设情景、深入感知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展开合理想象的方法教学重点:了解荷叶、荷花的美丽教学难点:理解“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教学准备:CAI、贯穿课堂始终的音乐素材

《荷花》这篇课文文字优美、适合朗读,如何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荷花的美丽,我们大胆尝试,用若隐若现的优美音乐,让学生感受美、享受美。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向学生传授学法,教学生学会学习。整堂课从扶一领一放。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耳听、眼看、口读、脑想、用肢体语言表演,“全频道”运作,“多功能”协调,“立体式”展开。本课教学共划分为4个环节:

l.由诗导人,萌发感情

用前面已经学过的诗《小池》中的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导入新课,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请同学看大屏幕上展现的一大幅荷花图,让学生自由说说感受,再由此引回课文,自然水到渠成,过渡自然。

2.初读课文,熏陶感情

初读课文,除了扫清生率障碍,还要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从全局出发了解全貌,把握的脉络,体现“擎领一顿,白毛皆顺”的教学思想

(l)自由读课文,自学生率新词运用小组合作读、个别读、分男女生读等方法,扫除生字词

(2)指明分段读课文(喜欢哪段读哪段,充分学生自主)边读边思考:课文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这一池荷花?引出下文

3.读议结合、深读悟情

当前课堂教学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信息量的传输吞吐非常活跃。如果说“讲述’提信息的单向传递,那么“谈话”也不过是信息的双向传输,而讨论却是信息多项、立体的传输。教师在确定教学方法后,组织讲座的艺术,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因为通过讨论,因让学生在自主的情况下学读懂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进而从读学写,训练技能形成学力。

课堂中多处用图文对照的方式,让学生认识欣赏学生的各种形态。抓住一个“冒”字,并给冒字换词,让学生真真切切的理解。在学习写荷花的句子的时候,包丽安老师用分别演示了荷花的三种姿态说说课文描写了哪三种姿态讲引读这三句话。

学习刚开的荷花的句子。读这句话,感觉如何?通过哪些词表现的?请你读一读,评一评。

最后总结学法:整体感知一抓重点词──品读悟情

(2)自由练读其他两句,并指导朗读

教师质疑:那作者又把这一幅荷花看作了什么?着重讨论“如果把眼前的这一幅画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事可真了不起”,随后质疑探究:让同学看图,提出自己的疑问,边读边领悟,再解疑。以陶醉的语气读一读。

在这里我们差进了一个想象说话练习,如果你也变成了一朵荷花,你想说些什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既训练了学生说话,又让他们感觉置身其中。

最后品读表演读全文。

4.感受美丽、抒发情感

仿照作者写荷花的方法,用“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作为总起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写一写。

值得参考!八年级语文说课稿精选一篇


随着人们的教育水平的提升,我们可能会涉及到方案的撰写,写好实用文对自己也是一种肯定,你做过类似的方案范文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值得参考!八年级语文说课稿精选一篇”,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

《中国石拱桥》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这篇文章介绍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说明了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卓越才智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二、说教育教学思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语文基础。

所以,这节课我遵循的教学思想是:

1、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

3、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4、师生互动促进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①积累“雄伟、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②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2、能力目标:①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整体感知文章,培养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②把握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理解作者对事物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③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3、德育目标: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辛勤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方法

首先利用多媒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在教学中发挥多媒体优势,调动最适宜的教学资源,能增大教学容量,创设教学情景,启发学生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乐学、爱学。

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让学生自读自思,辅以教师的点拨引导,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提高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培养自学能力,在学会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自能会学。本节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前提下,强调动口动脑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创新能力和发展智能,提高整体素质

讨论法: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能力。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五、说教学步骤

导入。课前,让学生讨论见过哪些桥,视频演示赵州桥片段。

作者介绍。首先向学生适当介绍作者是必要的,但是内容要精当,有所侧重,有利于增加学生文学常识。

比较阅读。接着,教师分发资料,《荷情万种》、《荷花》,学生阅读后,并感知它们的区别,学生谈阅读感受,只要能谈到一两点就行。两文同样写荷花。但《荷情万种》这是一篇记叙文,兼有抒情、议论。记叙自己赏荷的经过,对荷的描写和体验极有层次,先写荷风,又写荷花。《荷花》这篇文章介绍了荷花的观赏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等。突出强调鲜藕、莲子,略写荷梗、荷花、莲蕊、莲须。全文语言平实,知识性强,是一篇说明文。教师简介说明文的文体特征。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朗读。朗读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过程,它能帮学生初步把握文意。教师用多媒体显示视频配乐朗读,再用多媒体显示需要积累的词语,然后让学生填写,既检查预习情况,又便于学生了解文意。

了解说明对象。培养学生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是本文的能力目标。用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问题。学生接受问题后,会急切的投入思考。这个环节,让各小组分组讨论,思考出答案,并抢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启发思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通过互相探讨解决问题,组织学生自我学习、自主解决问题,这是中学生学习知识、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学生回答结束以后,给出标准答案,并给予图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

[精选课件]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如果事先缺乏周密的准备,机遇也会毫无用处。当我们对计划的具体实施感到迷茫时,我们应该在事情开始之前做好一份方案,制定好方案对于自己也是一种成长,那么应该如何去写一份方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精选课件]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 说教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是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书信体文章。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语言朴实,情感强烈,读之催人泪下。但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

(一)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首先,是利用下载的图片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因为学生们均来自农村,信息资源渠道狭窄、闭塞,对于世界局势可谓是一无所知。我把收集到的图片经过选择、整合、加工后再现情景,让学生形象感知世界局势,从内心深处唤起他们对战争的愤恨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之情。

其次,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在导课时运用和谐的音乐来衬托小作者的丧父之痛;在讲解小作者手捧鲜花到机场迎接父亲的`灵柩回到祖国时,播放了《葬礼进行曲》,渲染了悲痛的场面和悲伤的情怀,以此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更深切地感悟到作者的“失父之痛”,

更易激发学生情感与作者达到共鸣,从而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局势,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

再者,针对文中出现的和平之花,我专门用鲜艳的红色打印成鲜花的形状,并写上“和平”两字,更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和平之花是那么的鲜艳,可是也是那么的易被摧残,让学生从中感受的战争的可恶和对和平的期盼。

(二)引导学生多揣摩,从作者的丧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

教学中,学生通过读课文思考:“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嘴张着,在呼吁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特别是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信中“我”的呼吁来重点理解体会、感悟交流。教学中还采用换位体验:假如你是雷利,你会怎样介绍爸爸?假如你是雷利,为这样的爸爸感到自豪吗?假如你是雷利,当看到爸爸的遗体躺在灵柩里时,你的表现会怎样?……这些方面引起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又从重点语句(如“丧父之痛”的句子、“世界并不太平”的语句以及“对渴望和平的情感”的句子等)的揣摩、情感体验中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三)加强指导多读,让学生在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情感。

教学中,主要采用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由读、指读、齐读、品读、比读、引读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自由读、指读、品读,使学生读中有所体会,读中有所感悟;通过学生的品读、比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提高朗读能力;通过教师引读,渲染气氛,使文中感人至深的场景得以再现。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尤其是重点语句,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渴望,特别是“他的嘴张着,他在呼唤”和“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以及“让二十一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等语句的朗读,要达到本文情感的高潮。

三、说学法:

这篇课文的重难点语句较多,作者的情感学生无从体验,他们对此难以理解。因此我设计这样让学生去学习:

(一)欣赏音乐,进入情境。

要让学生能体会作者情感,为他们创设一个催人泪下的情景很有必要。学生通过欣赏音乐,听师解说,初步感受小作者的丧父之痛,也为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打下了情感基础。

(二)质疑解疑,理解感悟。

通过学生读文质疑,抓住含义深刻的重点语句理解感悟(找句、勾画、批注、体会、朗读),并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补充大量的事实资料(图片、数据等),让学生从字里行间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世界并不太平及渴望和平的感受,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一步从内心深处强烈地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

(三)升华情感,拓展练笔。

在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后,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除了从朗读中倾吐自己的感情外,还有千言万语要倾诉,看着战争中和你年纪相仿的孩子,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让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符号尽情抒发自己此刻的心情,让学生的情感一泻千里,一吐为快,从而维护和平的信念更为坚定,并将化为今后的行动:如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或给战乱地区的儿童献爱心等。

(四)说教学程序:

在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寻找了有关的远程教育资源和教学资料,进行了一番思考分析之后,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书信的主要内容及重点词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情感目标: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从而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

(3)技能目标:让学生结合远程教育资源理解重点词句和体会情感,以及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通过三个目标的确定,上课也就能有的放矢,较圆满地完成了预期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上,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见教学步骤),尽量使课堂每一分钟能得到合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取舍、使用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它们的配合使用尽量能达到天衣无缝,为教学过程服务,使课堂教学因此而生辉添彩,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和谐的背景音乐带领孩子入情入景,为本文的学习定下“基调”,使学生知道有一个孩子和我们不一样,为学生体会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第二:提出三个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便于学生对课文大意的了解。

第三:环环相扣地提出问题:我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可恶的战争夺去了爸爸的生命,那世界是否从此就太平了呢?作为新世纪的儿童,面对战争,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我们应该做些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对文章有了较深一步的了解。

第四:进行重点段落和重点句子的指导朗读,并利用“换位”的问题,“假如你是作者,当看到爸爸的遗体躺在灵柩里时,你的表现会怎样?”并配上音乐《葬礼进行曲》及孩子们对爸爸缅怀深情的朗读,使课堂气氛变得凝重、热烈。

第五: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一段的同时教师出示战争中的有关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进而引发孩子们呼吁的渴望,自然过渡到第八自然段的教学中。了解作者为什么呼吁?呼吁什么?将课文教学引到一个小高潮。这时孩子们对和平的渴望非常强烈,让孩子在尽情抒发情感的同时,理解我们要呼吁什么,我们可以为世界和平做些什么?让孩子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将全文教学推向高潮。

最后:全体学生一齐表达自己心中最美好的祝愿,使本课教学达到高潮,并结束教学,留给孩子更多的思考和回味的空间,进一步使“和平”的理念在孩子的脑海中根深蒂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比较简单,只有三朵“和平之花”。这三朵“和平之花”,既是爸爸临死前对和平的呼唤,也是小作者发自内心地对和平的呼唤,更是所有的孩子对和平强烈地呼唤。

教学反思

在我设计的这课堂中,我以孩子的读做为导线,用不同形式的读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以读导悟,化繁为简。使整个课堂有张有弛,环环相扣。而远程教育资源在本课就犹如为学生插上了联想的翅膀,让学生不停地在战争与和平两个不同的时空中穿梭,从而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求,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维护和平的信念。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予以指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