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零思考方案网网站!

最新教学心得反思(优选十一篇)

2024-03-25
教学心得反思 心得反思

环境会对人的想法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将感悟记录进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最好的回馈。这样的体会不仅可以让自己对内容更加深刻,还可以培养明晰的头脑。希望这份"教学心得反思"能够对您的工作产生帮助,愿您在本网站中寻找到您所需要了解的内容和信息!

教学心得反思(篇1)

"教学秩序"对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熟悉的词语,它是教学工作中各种重要关系的安排,教学单位有条不紊的活动的状态,其内涵非常丰富、饱满。教学秩序发生在教学的每一个角落,牵涉到教学的诸多要素,教师这一因素显得尤其重要,即使是自习课上,教师的无形影响及管理惯例依然起着维持教学秩序的重要作用。笔者最近参加了一些课改课的课堂教学,发现这些学校的课堂纪律发生了一些悄然的变化,简要概括为以下几个特征:

1、如果说传统的课堂是单一、安静、整齐的,那么新课程的课堂则显得凌乱、吵闹,出现众语喧哗、百家争鸣的局面,有时甚至是嘈杂不堪、没法收场,教师在课堂上是让孩子能充分地放出去了,却又不能有效地收回来。

2如果说传统的课堂是快节奏的.,那么新课程的课堂则显得比较缓慢、悠闲,常为了保证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合作而花费平时几倍的时间,教学进程也不再井井有条,还常有意外的突发事件发生,冲淡了教学的内容。

3、如果说传统的课堂是严谨的,细致的,那么新课程的课堂则显得比较自由、随便,表现出对学生身心的部分解放,在"学中玩、玩中学"操作不好就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许多过去的"违纪"行为现在被更大限度地容忍,甚至可能得到违心或夸张的表扬。

以上课堂现象可见对课堂教学秩序的解决迫在眉睫,新课程改革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遵守纪律,善于思考,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那么应如何具体实施,让课堂活而不乱呢?笔者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了以下几点:

学生天生好动,所有学生四十分钟都完全不动一下那也是几乎不可能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参与,通过讨论达成统一认识,形成基本的课堂纪律规范。制定了课堂纪律就必须严格执行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按照事先制定的制度,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绝对不能心软手软,即使制度有不合理的地方,在修改前也要"错"下去,以维护制度的尊严。另外,运用奖励手段鼓励正当行为,惩罚制止不良行为,也是是巩固纪律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用鼓励性的语言强调纪律,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如赞美评价法--"这个同学的想法与众不同,请大家给予掌声鼓励。"对待违纪学生,老师要多用眼神、表情、语言、动作暗示、提醒,保证和保持正常的课堂秩序。如,课堂上学生有小毛病,老师可用眼神提示他改正,或者自然地走到学生身旁促其收敛,或者用声音的抑扬顿挫暗示;如果学生的违纪影响较大,可以突然终止讲课,用威严的目光告诫学生,把全班学生的目光引到那个学生身上,此时无声胜有声,一般就能制止。

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这种有张有弛的课堂情境中才能有效地并且轻松愉快地学习,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

教师要热爱学生并且理解学生,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这样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乐于听取教师所提出的指导性意见,对教师所采取的教育措施学生会配合,学生从心理上就接受了这个老师,纪律自然就好。除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之间建立竞争、合作、交流、信任的课堂学生关系。良好的学生关系能使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课堂中,学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可能会出现竞争与合作的学习情境。在合作的学习情境中学生之间关系融洽,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学习氛围好。

总之,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秩序之实质应该是"参与、互动、共鸣",在此理念指导下,安静还是喧闹、快捷还是缓慢、严密还是松散都将不再重要,合理而有序、主动而和谐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应该长期追求的秩序图景。

教学心得反思(篇2)

--汶源学校数学教学的思考

随着课堂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同时,在教学整合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形式上的弊端。一节数学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这是大多数数学教师关注和困惑的问题。在汶源学校数学教学一个学期后,我终于对一门好的数学课程的标准有了更好的理解。下面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一、关注学生,面向全体

我校吕校长不断强调: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而我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从学生出发,没有真正放手给学学生,课堂上学生参与度不够,关注差生不够。

听了吕校长、赵翠主任和所有数学教师的指导后,我懂得了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首先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的教学方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形式;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提出问题后,应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去发现,让每个人都参与、融入进课堂,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2、 注重过程和方法,在活动中学习

我们说教师不应该直接告诉学生知识,而应该跟着学生去建构。因此,课堂生成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认为这样才能体现以学生为本。

才能让学生建构出知识来。在教学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教师应及时安排重点课位,给学生以思考的高度进行建构的机会。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是“导演”不是“主演”,应在学生出现问题时给予帮助,使学生不断反思,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对学习过程加以有针对性的指导。

吕校长说:“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学生只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才能有效地学习。

”因此,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 关注生命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的教学影响学生生命的发展。”“知识”要为“人”的生长服务!在汶源学校听到这么严肃的话题,我深深地反省了自己。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不仅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智力,而且把自己的情感、动机和需要带入课堂;学生们除了与教师交往外还与同伴之间进行相互交往。这一系列目标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但却必须通过每节课来实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在每一堂数学课上,每一个学生都把自己的一生投入到课堂中,正如陆校长在每次教师会议上所说:

我们所进行的都应是“完整的人的教育”。

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在数学课上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无论是课堂的引入、新知的展开、结论的获得、技能的形成、个性的展现。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能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应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索性、趣味性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地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助互动。使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伴有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功感,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四、课堂,因有效而精彩

学校赵主任说“要抓住数学本质,数学课要有数学味”。让我们的孩子在数学课上思维发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

作为教师,要实现高效率,首先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对教材的控制能力。要深钻教材,精研课标,努力提高自身驾驭教材的能力,进而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其次,要开展校本教研,提高集体备课质量,进一步加强实战研究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一堂好课不同于一台好戏。课堂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有着不同的学习能力和丰富情感。

一堂好课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习过程,注重整体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心得反思(篇3)

纳尔逊·曼德拉在世界上非常有影响,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个未知数,对于好多老师来说虽不能说是个未知数,但读过《自由路漫漫》这本书的老师也是很少很少。这在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教材中,引领学生学习国外总统的文章不多,总共也是三四位,这一册就有两位,而曼德拉又是一位非同寻常的总统,他在世界各个国家的总统中,应该做牢时间最长,共27年(1963—1990年);他是反种族隔离的活动家;出狱的第四年(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1994年5月10日成为南非第一任黑人总统……关于曼德拉的故事太多了,这篇文章就是他在狱中所做的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

这篇文章,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的确难以理解。我个人认为,不能完全理解那是对的,这正是这篇文章的编写意图。我一直认为,我们在一册教材中不能总是编学生一读就懂,读几遍也能懂的文章,因为那样会使大多数学生认为语文其实太简单了。这篇文章的真正理解,需要读的东西很多,不去研究曼德拉,不去读曼德拉的书,理解起来永远是肤浅的。课堂上,我们即使补充了一些背景资料,但因为课堂时间所限,师生所知仍然是皮毛。所以,确定这篇文章的起点,也就在此,引导学生多读读这方面的材料,因为曼德拉给予人类的是“自由与民主”,这对于所有学生来说,都是一笔财富。

现在,我们回到这篇文章上来。我读这篇文章最大的收获是“为自己开辟一块田”,学生读这篇文章会有什么收获呢?我想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一定会在第二自然段的“充实”处停下脚步,会想像狱中曼德拉那特殊的生活,而理解这段生活,也只有凭借资料(老师不要告诉,此处可以引领学生主动阅读)。学生还会在停留在第三自然段,因为这里面的`“要求开辟一方菜园”、“拒绝”、“让步”,学生并非懂得这是政治斗争的结果,这也只有学生自己去阅读。关于曼德拉如何种植与自主管理这块菜园,学生是能够读懂的,因为这段语言不难,但难的是理解曼德拉对菜园的多种收获。这就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即让学生感受到学会思考是多么的重要。

曼德拉不是一个种田的普通百姓,而是一个种田的深刻思考者,一个唤醒者,一个体验成功与失败、选择与放弃的管理者。在老师如此引领下,四年级的孩子就能半信半疑地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

这是一个管理学的典型案例。语文与生活的外延一致,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到语文与管理的关系。管理学是一门学问,对于一个班来说,也有好多小管理者,他们是怎么管理的?他们是科学管理的吗?我想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可以他们思考着何为科学管理?也许有的老师认为,这样太难了!其实学生听到这里,他们会有着更大的收获。曼德拉其实就是把如何管理菜园的经验用于管理国家,我们的学生难道就不应该学一学用管理菜园的方式管理班级,管理自己吗?在语文课上学点管理,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这对于孩子的未来生存也有着一点引领。所以,从这一点看,该课又给了学生一个新起点。

教学心得反思(篇4)

这学期我们要求孩子来幼儿园时可以带上自己喜爱的课外书,在平时空余的时候进行阅读。孩子们对于阅读的兴趣也很浓厚,在班级里平时随处可见自主阅读的孩子,孩子的识字量也有所提高。孩子们在看书时老师也不会打扰他们,让他们自由些,如果碰到不认识的字,孩子们才会和老师来交流。

现象一:

可是慢慢的我发现有些男孩子会凑在一起看书,会比划动作,会热烈讨论有时会争吵,这种情况有越来越多的趋势。这使我警觉起来,我发现他们在看的书是有关奥特曼、植物大战僵尸等这些游戏的书,书中的内容就是游戏改编的,而且很多小朋友都带了这些书籍。这些书籍既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只是游戏中的内容,让孩子一直想看、想玩,也让没有接触过游戏的孩子对这个游戏充满了渴望。

现象二:

家长与家长在QQ群里讨论起幼儿在家的活动,很多家长疑惑为什么孩子在家根本没接触电脑游戏,却知道很多网络游戏,也一直纠缠要玩游戏。有些孩子甚至每天都要玩,都要和家长谈条件,如果不给他玩就开始大发脾气,家长们为此很不解也很懊恼。

在我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我搜集了一些“证据”,利用离园前的时间在班级里和孩子开了一个“会议”。我出示了很多关于网络游戏的书籍,幼儿马上情绪高涨,我问了他们书籍的内容,他们对答如流,但我问他们从书中学到了什么,他们却回答不出来,也有的孩子说可以走迷宫,那我介绍了几本其他益智走迷宫的书,并让幼儿说一说书的区别,大部分孩子都能区别两种书籍的好坏。我也建议他们以后不要再带关于网络游戏的书籍,这些书籍对孩子并没有帮助。

接着我也告诉孩子们,现在他们痴迷游戏的'情况,老师和父母都很不开心。老师建议孩子们玩游戏,看电视。老师说:很多大人因为玩游戏也成为了很厉害的游戏开发者,甚至成为富翁,但是他们玩的游戏都是很有意义的,能发展我们的逻辑,在平时我们可以玩玩走迷宫,找不同、拼图等益智游戏,这样我们会越来越聪明。那么关于看电视,孩子们除了看一些卡通外,我们大班的孩子还可以看一些新闻,听一些新闻,学一学新闻主播播新闻的状态,让自己也变得自信,也能认识很多字,这样好处是很多的,相信爸爸妈妈也不会阻止你的。最后无论是看电视玩游戏都要注意劳逸结合,这样我们会越来越棒。

我没有点名批评任何一个孩子,我给了孩子们一段时间去改正错误,时间到了以后,我会询问家长到底有没有人改正了,我会表扬他。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孩子们情况有所好转,孩子都主动去改正错误。不过老师和父母还是不能放松,在给孩子自由的同时也要观察他们平时所接触的东西是否真正的有利于孩子健康的发展。

教学心得反思(篇5)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秋思》教学反思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本单元各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抒发了各个人物的思乡之情。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整首古诗,侧重情景描写,看似简单,实则情在言外。每个环境、每个动作都透露出诗人的凄楚,惶恐与思念。

在教学这篇诗文时,首先,我介绍了张籍其人。然后让学生读诗文,初步感知它,独立理解诗文。但是,很明显,学生对于古诗文中的字义的积累相当的匮乏。理解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不能够进行字义与意境的转化。如:第一句“洛阳城里见秋风”学生将之理解为:在洛阳城里看见了秋风。学生根本没有在意我在开始的时候给学生介绍的张籍的基本资料: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已经远离故乡,漂泊异乡,浪迹天涯。因此学生不能进行角色植入进入那时那景,更不能体会那时心情,无法感知“见秋风”下的孤单凄楚。由此可见,在对学生进行古诗文教学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字义的讲解,同时严格要求学生积累古诗文字义;其次,加强学生对资料感知、运用的能力。

在引导学生对诗文意境的体会时,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引导学生对诗文意境的体验。尽管大费口舌,却收效甚微。忽略了学生年龄,生活经验。造成这次课堂教学的一大失误,偏离了方向。正是因为学生的年龄,生活环境,使得学生无法感知诗人当时那种细微的情感体验。在之后,学生想象诗人家书内容,学生更是头脑发懵,眼神里透露出的是一片茫然。诗人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之后,诗人到底会写些什么?在这里,必须得有学生的角色代入。而学生极少有类似的情感体验,学生想象的内容也仅仅是干瘪的空话。无新鲜之感。此处教学:一、教师引导不到位,教学功底不够,汗颜!二、过高的估计学生的.能力,应该记住: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却不能盲目的高估学生的能力。在课后的练习中有一个练习:想象《秋思》中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练习,可以弥补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体会。迫使学生角色代入,体验诗人情感。教师应该重视到这个练习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诗词时,我们应该要求学生体会而不是体验诗人情感,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制造各种条件,充分引导学生尽可能的“体验”到诗人情感。诗文教学,不是简简单单的理解就能完成任务的。

教学心得反思(篇6)

这段时间,我们都在学习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内容,通过学习,收获颇丰,为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更好的指导,下面来说说我的感受。我的一个很深的感受就从中体会到了一种宽容的理念。

一、教师角色的改变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宽容。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几乎每一个学校都举起教育改革的大旗,政府将教育改革和学校改进纳入政府优先考虑的议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作为参与者必须打破“教师中心”,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态”,教师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和学生一道去寻找真理,分享他们成功的快乐。教学过程中不再是教师独白,而是教师和学生不断地进行对话。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个体不断探究。其中,教师主要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并获取积极的体验,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主体性的展现需要自由,宽容则是自由的保障,没有宽容也就没有自由可言。而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我们主动和积极营造宽容氛围的表现。

对学生而言,教师对学生内心深处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更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对教师而言,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通讯技术使得教师不再拥有绝对的权威优势,这种角色的转变也是对教师个体能力有限性的宽容。

二、课程结构的选择性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宽容

课程结构具有选择性,课程设置出现了多样性,教学组织制度具有灵活性,加大了选修课的比例,以适应学生多样化的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形成一种宽容的文化创造了条件。从短期看,课程结构的选择性为学生学业的自由发展和创造性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而从长远看,这能使学生在迈向社会前,尽早地学会认识自己、尊重自己和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给学生选择的自由也就是承认了学生的差异,并宽容于学生之间的差异。

三、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了学科间的宽容

新课程强调综合性,克服了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因此课程中所体现的这种融合,能使学生间接地从综合学科中学到宽容,也能在经历综合的学科教育后,以全面的观点和多元的视角来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育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相互宽容、共同努力。基础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更加努力的前行。

由此更深刻理解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孩子有能力在体验后思考和决定,在犯错误和改正错误中有效地学习。孩子由此获得的学习能力是可持续的,由此获得的成长动力也是可持续的!因此我们更应该“1、解放孩子的头脑;2、解放孩子的双手;3、解放孩子呢?自认为有点儿知识,有点儿能耐,教这帮小孩没啥问题。常常夹着书本就进课堂,随心所欲地发挥还为自己暗鸣得意,以为自己能力无限。然而从自己偶尔对教材的研读,对教学策略的思考改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明显增强,才真正意识到“开卷有益”啊!

四、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了吗

时代在进步,人的观念在变化。我们的知识体系、思维理念有没有与时俱进呢?过去,我们对乖巧、听话的孩子赞不绝口,现在大家更欣赏个性张扬的孩子;过去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训练,现在教学则强调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一体。过去我们依赖师范学校学的东西将远不能满足现在教育教学的需要了。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行,对语文教师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门,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我们教师既要努力学习新课标,同时又要进行了有力的摸索。广泛搜集信息,学习大量知识,掌握教育教学新技能,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五、真正尊重学生了吗

在远程培训的课堂上,老师讲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老师叫一位学生回答黑板上的问题,这位学生说:我近视,看不见。老师说:喔,你看不见,就请坐下吧!培训老师分析:这位老师对学生客客气气的,看上去是对学生的尊重,其实,你是他的老师,对他应该非常了解,你把他喊起来又请他坐下,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对学习权利的剥夺,是一种伤害。老师可以请他往前走一走,看看问题,也可以把问题读给学生听,使他拥有和其他同学一样的回答问题的机会。听了这个例子,回想自己对学生又是什么样的态度呢?对于学生好的表现教师则满面春风,似乎这一切都是自己的功劳;而对于孩子的一些与自己的标准答案有冲突的、或认为不合情理的、幼稚的看法总是粗暴的打断或严厉地训斥。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自己学会倾听了吗?教育学生尊重他人,自己又是怎样的尊重他人的呢?

六、对学生负责了吗

总认为学生的智力各有差异,成绩参差不齐是理所当然的。对于各个层次的学生采用了各种方法促其进步,成绩好的学生固然可以长期保持对他学习上的支持,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也可以绞尽脑汁促其不断发展,可是对于少数的潜能生我却不能持之以恒地给予帮助,面对他们,许多的时候,我的一切信念瞬时被他们摧垮,我感到自己真的是无能为力。或许,是想以此逃避自己的责任吧?看看自己的表现,问问自己:真的对他们负责了吗?

教育教学中的许多地方都需要我们及时的反思,反思是教师在平时对自己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成功与失败、亮点与遗憾以及瞬间的灵感进行总结分析、学习完善的活动。希望自己在反思中完善,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

教学心得反思(篇7)

《沁园春 雪》这首词尽管只有114个字,但给人的感觉就是气势磅礴。写景,纵横千万里,论史,上下几千年,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充分表现了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壮志。

教学时,除加强朗读外,我有意识让学生去“发现”,通过“发现”感悟这首词的巧妙写法,通过“发现”品味具体词句的深刻内涵。

学生其实有着强烈的“发现”欲望,我们有时只是忽略了这一点,而常常会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本来,我打算先抛出结果——本词的表现手法,然后让学生追根溯源,探究原因。没想到学生在朗读之余,对这首词大加赞赏,于是,我就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能发现词人描写雪景的巧妙方法吗?找出来,品一品,说说你的`理解。这一问题留给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通过再读、再思考、再提炼,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们果然“发现”了不少,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不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而且把静态的“山”和“原”动态化了,给人以生机与活力之感;上阕重在描写,下阕则侧重于议论和抒情;上阕中“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概括性描写,以下几句是具体描写;上阕中最后三句是作者的想像,属虚写,而之前的句子都是实写……在此基础上,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表现手法的归纳:巧用修辞、化静为动、概括和具体描写相结合、虚实相生等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得到了提升,真是意外的收获。

教学心得反思(篇8)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同时,观念的转变还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往“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我们看到,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总能走下讲台,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自己的“教”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使教学向着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靠拢。不少教师的课,“民主性”逐步取代了“权威性”,教学氛围更加愉悦、和谐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民主了。教师注意了把读书、思考、探究的时间尽可能多的还给学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自主学习了。同时,教学更加开放了,注意走出课堂和书本,重视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前搜集,课中交流,课后拓展”等这些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形式已越来越多地被教师所重视。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反思。

教学心得反思(篇9)

本节课是一堂校公开课。在设计之初,我的主导思想是要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达到活而有效。为此,在备课时我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读教材,了解学情,精心选用相关资料,设计教学环节。课堂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表现在:

1、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鼓励学生课前收集资料,互相交流、合作,从而达到知识共享,体现了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信息的搜集与处理、交流与合作、探索与发现的过程。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展示自己,同时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不同声音,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

积极互动、教学相长

在教学设计中,我大胆运用不同的栏目和学生的心灵平等对话,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形成了交流的局面,从而使教学变成教与学的交往互动。通过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启发、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

新颖的教学事例和相关资料

构建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在教学设计中,我以生活中学生关注的、喜闻乐见的教学事例和相关资料为背景,如《不敢想象的未来》和宁夏航空育种“黑美人”等,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有效地达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总之,本节课教学有魂、即整个教学始终贯穿着“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序,即条理清晰;有效,即三维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学有所获获。但在有神,即充满激情,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有色,即鲜明的教学特色,个人魅力与教学风格,以及有生,即生成上还存在不足。如在学生列举说明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时,说到了科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等负面影响,教学中解决的比较草率,关注课堂“动态生成”不够。应该说一堂高效的课,教师首先要能感染自己,才能感染学生。在这方面,本节课还稍有欠缺。

教学心得反思(篇10)

第一次尝试绘本教学,绘本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讲,不是教材而是游戏,是感受快乐的途径。而对我自己而言,更是一次挑战。《逃家小兔》中夺人眼球的画面,故事美,在语言表述上也充满了爱。既能让孩子们享受充满想象力、充满爱的魔力的故事情节,也能放飞孩子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感受到兔妈妈对小兔浓浓的亲情。因此,这本绘本是非常好的教材。虽然这是第一次尝试,但绝不是最后一次。

语文,就是提高孩子听说读写能力的学科。在这堂绘本教育中,我让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跟着我一起遨游丰富多彩的语言王国。我不仅带孩子朗读、让孩子一遍遍地读,还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对孩子说话和写话的练习,而且在师父的指导下在最后加上了创编的环节。在充分阅读后,孩子们会感到“有话可写”,后面的模仿写话和故事创编水到渠成。我抓住“如果你变成……我就变成……”的句式让孩子练习说话,由读到说再到写,层层推进,最后还以小组的形式合作来创作绘本,让孩子从绘本学习中得到说、写、想象和创编的能力提升。最后,我还设计了“把阅读搬回家”的环节,引领孩子去尝试阅读更多的绘本。以上都是我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

但是,这节课也有我比较遗憾的地方。例如在课堂的调控上,到最后孩子们太兴奋导致出现了一点换乱,时间的把握也不够好,到最后匆忙结束这堂课。如果我能够及时注重提醒语的运用,如“一二三、坐端正”,“最快小组在哪里,最快小组在这里”“小嘴巴,不说话”等,就能更好地调控课堂纪律。这节课也可以加上小组之间竞赛,提高孩子们竞争的积极性。而在教案的设计上,我还可以留更多的时间花在说话与写话中。

课后不少孩子自己制作了精美的绘本,结合了语言美和图画美的创作,但遗憾的是没法在现场给大家展示这些漂亮的作品了。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带给大家欣赏。

教学心得反思(篇11)

以读为本 发展个性——《狐狸和乌鸦》一文教学设计

作者:安庆市大观区集贤路小学  余莉丽    自:    点击数:98

以读为本 发展个性——《狐狸和乌鸦》一文教学设计

安庆市大观区集贤路小学  余莉丽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三册11课《狐狸和乌鸦》是一个颇有意义的趣味小故事。我在教学此文时,坚持以读为本,通过不同层次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深入了解课文,通过每个学生独特的感悟,从而达到个性化学习。

一、自读课文,阐明个性见解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文开头,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引子:一走上讲台,我就笑着说:“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学生们一听可来劲了,一个个精神抖擞大叫喜欢。一看学生来了兴趣,我忙提出要求,要他们认真地看,并想一想大概说的是什么。栩栩如生的媒体画面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学生们亲眼目睹了生动的一幕幕。

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可是录像没有配音,不知狐狸说了些什么话骗乌鸦,所以在他们的头脑里有了一个悬念。然后,我要求他们大声读课文,在课文中找答案,学生兴趣盎然,带着疑问,一个个读得很认真。

读后,我让他们谈谈自己读懂了什么,有的学生说狐狸真是个坏东西,两次都没骗到乌鸦,还要骗第三次,太坏了。有的学生说乌鸦太笨了,怎么不用脑子。马上有学生反驳说你难道从来没受过骗吗?

二、精读课文,发表个性总结

理清了课文的主要脉络,就要抓住课文重点,狐狸和乌鸦的三次对话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课文、吃透课文。

首先,我紧紧围绕课后问题提问:狐狸对乌鸦一共说了几次话,每次怎么说的?然后让学生细细品读这部分,用波浪号在文中标出三次说话的内容。先让学生体会,练习感情朗读,接着指名读,找学生分别分角色读,让别的学生评议读书情况。通过学生的自我评议,学生终于弄清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现狐狸的假意阿谀,这样,学生在抑扬顿挫的感情朗读中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中不同角色的理解。读完之后,我给学生戴上头饰,让他们来演一演这个故事。通过精彩的表演,在学生们开心的大笑中,彻底认识了狐狸欺诈的真实面目,从而对课文内涵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三、延伸课文,拓展个性想象

学习课文是“入乎其内”的过程,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再现文中事物形象以达到情感共鸣和哲理启迪,本身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应鼓励学生深思多问,发表见解。学完了这一课,我还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续编这个故事。

最后,我让学生阅读这些创造性的作品,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延伸性地进一步学习了课文。

以读为本,发展学生的个性,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需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