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零思考方案网网站!

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

2024-03-11
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 数学认识教案 数学教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每天老师要有责任写好每份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体操作的依据,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不错呢?我们根据您的意愿为您整理了一份完整的“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指南,如果您觉得文中的内容有价值请分享给您的朋友们!

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37页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2、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向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合理使用人民币的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等值间的换钱

对教学重难点突破的阐述:

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观察人民币、数钱、换钱的活动,引导学生先分类,将面值不同的人民币放在一起,交流自己辨认不同面值人民币的方法,在认识了元角分的基础上,组织兑换人民币,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一个存钱罐

学生准备:自己存钱罐中的人民币

预习提纲:

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提出问题:

拿出存钱罐,问:同学们认识它吗?对于人民币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二、研究问题、精讲点拨:

1、认识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

师出示一张1元的人民币:谁知道这是一张面值多少的人民币?在你的存钱罐里找出这样的人民币。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认识1元的人民币的?

生:上面写有“1元”。

师:写有数字的这一面叫“正面”,印有图案的一面叫“反面”。1元的人民币反面有什么图案?

找一找,你手中还有那些也是以“元”作单位的人民币?

生:2元、5元、硬币······

2、认识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

师:你能找出以“角”作单位的人民币吗?说说看,有哪些?

把2角和2元的'人民币放在一起,看看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单位不一样。

生:图案不一样。

生:2角短一些,2元长一些。

······

3、认识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

师:找一找,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都有哪些?你发现了什么?

4、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师:老师想用1张1元的人民币换成1角的人民币,谁能帮帮老师,应该换几张?为什么?

生:10张。1元=10角

师:1角可以换多少分?

三、类化练习、限时作业:

类化练习:能数数你的存钱罐里有多少人民币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认识人民币——元角分

1元=10角1角=10分

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认识人民币

【教学内容】

教材30~3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人民币的过程。

2、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 角=10分。

3、感受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接受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 角=10分。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进行“换钱”。

【教学类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挂图、教学图片。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谈话引入,创设购物情景图:

小朋友在干什么?

他们会用到什么?

课前你们对钱还有哪些了解?

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就一块儿来认识人民币

贴近儿童生活,自己获取信息,课内外资源有机结合。

探究与体验

学生拿出自己手中的人民币,认识它们。小组内讨论交流。

小组内讨论分的标准,再动手操作。

组内讨论后到前面说结果。投影反馈,一一展示。

生答:元、角、分。

生数一数有多少,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用各种方法和老师换钱。10个1角、2个5角的、5个2角的,分别投影演示。

生答:10角。

小组内讨论交流,后回答。

1、要求学生拿出课前自己准备的人民币,给大家介绍拿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小结:我们可以通过人民币上的数字、汉字和汉语拼音来认识它。

2、分一分

师:你会把小组内的人民币按照一定的标准分一分吗?

教师巡视。

3、人民币的单位。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好多的人民币,谁说说人民币都用什么做单位?

板书:元、角、分。

4、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师:这些人民币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①分与角。

出示10个1分硬币。

(电脑逐一演示)

总结:10个1分是1角。

思想教育:一分钱虽然很少,如果我们把零钱都积攒起来,就会越来越多了。

②角与元。

师问:谁会用你们手里1角1角的钱和老师换1元钱?

师:无论哪种换法,都要凑够几角?

总结、板书:1元=10角

③元与分。

师:咱们一起研究了元与角之间的关系,研究了角与分之间的关系。你还想知道谁和谁之间的关系?(元与分)

猜猜元与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用课件演示此推导过程。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和欣赏生活中“数、形”美。

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许多有规律的排列现象。

从观察到操作,感悟有规律的排列。

从直观到抽象,使生明白10个1分是1角。

学生每种换法,教师都要给予表扬。

让学生在大量的体验与感悟中得出1元=10角的结论

实践与应用

生小组合作、讨论后每组派代表去和师换钱。

生充分思考后说出方法。

1、换钱游戏

师拿出1张1元、1张10元、

1张50元的纸币,让生来换钱。

后出示p31练一练第一题,独立完成。

2、出示制成课件的练一练第二题。

师注要求:从下面的人民币中凑出一元钱。

说出各种做法,师随机演示。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即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布置作业:课本第31页练一练。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反思】

本节课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性学习过程,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个人民币分类等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的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进行心理教育渗透。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

新冀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认识人民币》教案教学设计反思这篇教案共4838字,适合用于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学习。

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 篇3

一、开始导入

(1)、教师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小朋友这是什么,你们认识它吗?""你们知道它们的名称叫什么?"(钱、钞票)"我们熟称的钱,也可以称为人民币,它分为纸钞和硬币。""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知道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货币: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通过观察人民币上的数字让幼儿认识它们不同的面值,知道上面有国微)幼儿依次认识l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

(3)、幼儿一起辨认人民币上不同的面值,了解它们的意思。

2、了解等量关系:

(1)、教师告诉幼儿元、角、分的等量关系。

(2)、幼儿按老师的出题,选出对应的钱币:

--"一元等于几角?"二、游戏"买文具"。

"今天我们要去文具小超市逛一逛,请小朋友注意观察,文具超市里都有哪些文具?"

(1)幼儿逛文具超市。

(2)幼儿用完整地语句讲述文具超市里文具用品。

"今天我们要来买文具,大家看一看这些文具需要多少钱?"先引导幼儿观察物品的价格.了解小数点前面数字和后面数字所表示的意思。

(3)幼儿操作。

三、小组活动。

"今天老师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张买文具的作业单,我们也来做一次小顾客,也来买文具,买的时候请小朋友看清楚文具的价格和人民币的面值,然后用线把它们连起来。"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教师小结,今天你们认识了人民币,并学会了用钱购买物品,今后不要乱花钱,要把钱花在有用的地方.

四、活动评价。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评价

五、活动延伸:

最后,还有一个小小的任务,利用假期休息时间和父母一同去逛商场,超市等地方详细看一看大人如何购物,如何使用人民币,也可以自己去购买,把你的想法和同伴交流一下,也可以告诉老师.

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同学们进一步巩固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角=10分,1元=10角。

2.认识单位是元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3.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重点:

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认识单位是元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系统掌握单位是元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操作法、谈话法

教学用具:

模拟钱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

1.出示口答题。

1元=( )角 10角=( )元

2.操作:请你拿出5角,有几种方法?

(出示实物投影)学生到台前来,边摆边说。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师生之间的换钱游戏。

老师分别出示面值 是2元、5元、10元的人民币,并提问:用面值是1元的人民币和老师兑换,应该换几换?

学生把换的摆在桌上,老师指名让3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并说出思考的过程。

2元是2个1元,一张2元可以换(2)张1元的。

5元是5个1元,一张5元可以换(5)张1元的。

10元是10个1元,一张10元可以换(10)张1元的。

(2)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

一张10元可以换( )张5元的。

一张10元可以换5张( )元的。

一张5元的可以换( )张2元和( )张1元的。

一张10元的可以换( )张2元和( )张1元的。

请学生说清楚自己的思考过程。

注意后2道题的'答案不惟一,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多种解法,并能有规律地把这些答案排列开来。

(3)学生之间的换钱游戏。

老师再出示面值是2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币,让学生用面值是10元的人民币与同桌兑换。学生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时,可以帮助他们联系整十数的组成来思考。

20元是2个十元,一张20元可以换(2)张十元。

50元是5个十元,一张50元可以换(5)张十元。

100元是10个十元,一张100元可以换(10)张十元,(2)张50元。(4)继续想还可以想到什么?

一张50元可以换2张20元和1张10元的。

一张100元可以换1张50元,1张10元和2张20元的。

┉┉┉

师:面值最大的人民币是什么?人民币最小的面值是多少?以分为单位的分币有什么? 老师这里有1角,谁能用分币来和我换。

老师提问:1角=( )分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1角=10分10分=1角 10分=( )角

三、拓展

1本练习本1元,1个转笔刀2元,1个铅笔盒9元,1支钢笔4元,小灵通有10元能买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有什么收获?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还想学习什么知识?

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 篇5

【关键词】教材处理;数学教学;内容调整

【中图分类号】G622

《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整个单元分为"认识人民币"和"简单的计算"两大部分内容。人民币作为我国的法定货币,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对一年级的孩子进行认识人民币、使用人民币、爱惜人民币的教育十分重要。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却遇到了极大的障碍,老师无法用自己的语言去让学生明白各币种之间的换算,学生更是无法理解。照理说,人民币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学生也时有所用,但为什么反而会掌握得不够理想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究竟在哪呢?

现象分析一:币种过于陈旧,学生认识困难。

教材上出现的人民币,绝大部分都是第四版人民币,而这种人民币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已经不多了。特别是对于现在的一年级学生而言,很多学生都是没有使用过甚至没有看到过这一套人民币。因此,在认识的时候已经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策略思考一: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特点。

《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教材把它安排在《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这样的课程安排十分科学、合理。

但如果说要做到教材内容完全的"与时俱进",这并不现实。所以,在教学本单元之前,我就发动家长收集第四套人民币和第五套人民币,但由于市面上第四套人民币的流通量已不大,家长们还是无法集齐整套。于是,我便从家里拿来自己以前收集着的第四套人民币各种面值的纸币及硬币,在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设施进行展示,使学生加深记忆。

现象分析二:缺乏计算知识,学生换算困难。

在人民币的换算过程中,需具备一定的计算知识和生活经验。如"10元可以换几张2元和几张1元"这种换钱题目,在孩子们的头脑中缺少这样的直观表象,所以这样的计算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存在着很大的困难的。

又如,教材52页"做一做"中的第三小题,买一个单价为0.50元的风车,付出2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学生列式计算:2元-5角=20角-5角=15角

像"20-5"这样的退位减法,应该是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来说,或许不存在计算问题,但由于本校的孩子大多都是外来民工子女,大部分学生对于这种课堂上没有涉及过的题型还是困难重重,正确率较低。

策略思考二:因"生"制宜,调整教学次序。

尽管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非常巨大,但由于学生基础差异问题,我们的教学在必要的情形下也需要进行适当地调整和"再加工",使之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引导学生的"学"。

所以,当我碰到《认识人民币》教学时,我是采取先教学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让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再进行人民币的计算教学。对教材进行这样子的调整,效果是显著的,而且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

现象分析三:提前出现小数,学生理解困难。

在这一单元中,出现了诸多形如"0.50元"的小数。或许编者认为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这样的生活体验。可事实上,现在的孩子即使出去购物,也是家长一手包办,孩子们只是负责挑选自己喜欢的食物,他们很少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买东西"的过程,所以在教师没有讲解之前,用小数形式表示的价格班中只有很少几个同学看得懂,绝大部分孩子是根本就不认识的。

策略思考三:延伸教材,补充生活素材。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离不开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适当选取和补充一些学生实际生活中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记得在第一次教学"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材第50页例6)时,我所采取的措施是出示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4种不同商品价格的表示法,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并懂得如何把"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形式的商品价格转换成"几元几角几分"的形式。但出乎意料的是,班中很少有同学能够真正理解。于是,我便进行强制性地灌输,直接告诉他们这些小数的意思,再从若干个小数的介绍中,初步让学生感知到:小数点前的数表示的是"元",小数点后第一个数字表示的是"角",小数点后第二个数字表示的是"分"。

所以,在第二次执教《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时,我和我的孩子们一起把教室的一角布置成"商店",让孩子们通过这个"模拟购物"的活动亲身体验购物的过程。活动中,孩子们纷纷把自己家里的玩具带到学校来,并给每一件"商品"标上了价格。在进行购物时,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手里的钱确定怎样付款,而售货员也要根据商品的价格和顾客付的钱来计算需要找多少零钱。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拉近了人民币与孩子们的距离,使他们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既要尊重教材、读懂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受教材的束缚,而应该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的一种范例。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利用广泛的教学资源,活用教材、创新教材。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变得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常汝吉。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7)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10篇《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 篇6

三、应用拓展

1.连一连。(“想想做做”第1题)观察并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每种物品的价钱是多少?有几种面值的人民币?分别是多少?

请学生把要买的物品和对应的人民币连起来。

2.填一填。(“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个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3.拿一拿。

(1)“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学生从1张5角、2张2角、5枚1角中拿出5角,鼓励小朋友想出不同的拿法,对每种拿法都要组织学生评价。

(2)“想想做做”第4题

想一想:寄往外地的信要买8角钱的邮票。怎样付8角钱?

先让小朋友自己想办法拿8角钱,并在小组内交流。

思考:用一种人民币怎么拿?两种呢?三种呢?

4.游戏:购物。(“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货架:橡皮(每块4角),美工刀(每把9角5分),铅笔(每枝4角),自动铅笔(每枝7角),尺(每把3角)。

请小朋友用1元钱购物,想一想,说一说,可以买哪几样东西?应找回多少钱?

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同学们进一步巩固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角=10分,1元=10角。

2.认识单位是元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3.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重点:

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认识单位是元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系统掌握单位是元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操作法、谈话法

教学用具:

模拟钱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

1.出示口答题。

1元=( )角 10角=( )元

2.操作:请你拿出5角,有几种方法?

(出示实物投影)学生到台前来,边摆边说。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师生之间的换钱游戏。

老师分别出示面值 是2元、5元、10元的人民币,并提问:用面值是1元的人民币和老师兑换,应该换几换?

学生把换的摆在桌上,老师指名让3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并说出思考的过程。

2元是2个1元,一张2元可以换(2)张1元的。

5元是5个1元,一张5元可以换(5)张1元的。

10元是10个1元,一张10元可以换(10)张1元的。

(2)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

一张10元可以换( )张5元的。

一张10元可以换5张( )元的。

一张5元的可以换( )张2元和( )张1元的。

一张10元的可以换( )张2元和( )张1元的。

请学生说清楚自己的思考过程。

注意后2道题的答案不惟一,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多种解法,并能有规律地把这些答案排列开来。

(3)学生之间的换钱游戏。

老师再出示面值是2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币,让学生用面值是10元的人民币与同桌兑换。学生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时,可以帮助他们联系整十数的组成来思考。

20元是2个十元,一张20元可以换(2)张十元。

50元是5个十元,一张50元可以换(5)张十元。

100元是10个十元,一张100元可以换(10)张十元,(2)张50元。(4)继续想还可以想到什么?

一张50元可以换2张20元和1张10元的。

一张100元可以换1张50元,1张10元和2张20元的。

┉┉┉

师:面值最大的人民币是什么?人民币最小的面值是多少?以分为单位的分币有什么? 老师这里有1角,谁能用分币来和我换。

老师提问:1角=( )分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1角=10分10分=1角 10分=( )角

三、拓展

1本练习本1元,1个转笔刀2元,1个铅笔盒9元,1支钢笔4元,小灵通有10元能买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有什么收获?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还想学习什么知识?

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 篇8

设计背景

幼儿认识简单的人民币并有买小零食的经历。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了解人民币的用途。

2.知道人民币基本的货币单位元、角、分及人民币的简单换算关系。

重点难点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了解人民币的用途。

活动准备

1.字卡元、角、分。

2.每个幼儿自带不同面值的人民币4~5张,教师自带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若干。游戏币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点名问小朋友他们的新衣服怎么来的,教室里的电视怎么来的等,让幼儿知道钱虽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无法生活的。既然我们离不开钱,(钱在我们中国叫人民币)离不开人民币,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

二、认识人民币

1.幼儿拿出自己带来的人民币介绍。

2.教师介绍自己带来的人民币把它随意的放在黑板上。

3.教师请幼儿给人民币分成几家,按元,角,分分好贴在黑板上,师幼总结它们各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分别是:元、角、分。相继出示字卡:元、角、分。

4.游戏:买东西

幼儿扮演老板和买东西的人,去买东西没用完钱,应该补回来,引出元、角、分的简单换算,教师介绍元、角、分的换算关系让幼儿有初步的印象。

三、游戏活动

玩法: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听教师的指令拿相应面值的游戏币。如:教师说8元,幼儿可以拿1个5元,1个2元、1个1元。还可以拿4个2元等。看哪组幼儿能最快拿出来。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中幼儿很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在活动中一直表扬和鼓励幼儿,让幼儿在认识人民币时很认真。做游戏时,感受到了游戏的快乐。

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 篇9

集中活动一:数学:钱币换算

活动目标:

1.认识面值10以内以元为计量单位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

2.知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并有不同的面价,探索相同面值人民币不同的换算方法。

3.能在游戏中进行10元以内钱币的换算。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课件、人民币(1元、2元、5元纸币及1元硬币)若干,铅笔若干、记录单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认识人民币

教师:"你们认识这些钱吗?它们一样吗?"(引导幼儿观察。)"它们分别是多少钱呢?""你怎么知道是x元钱呢?"(通过观察钱币上的数字让幼儿认识它们不同的面值。)"仔细看看这些钱上都有印有什么?你们知道这些钱共同的名称吗?"(人民币。)

二、游戏"凑钱"。

1.教师交待活动要求"今天老师想到超市去买东西,可我只有一张5元钱,我想把它换成1元、2元的零钱去请你们帮我换,你们想想可换几张1元、几张2元,请你将每种钱的数目在记录单上记录下来。"

2.幼儿取出钱币卡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请个别幼儿讲述操作结果,教师将活动结果展示出来。

4.集体检查凑出的每份钱是否都是5元。

5.讨论我们可以用哪些不同的方法凑出5元钱。

6.教师用大统计表和幼儿一起统计5元钱用了几种方法换零钱。

三、练习

1.教师出示一张10元人民币,让幼儿利用人民币卡片探究不同的换算方法,并在记录单上记录下来。

2.幼儿汇报自己的记录结果。

3.老师和幼儿一起统计10元钱有几种换零钱方法。记录在大统计表中。

活动二:数学:购物计划

活动目标:

1.能遵守秩序,有礼貌地与人交往,体验自主购物的快乐。

2.了解钱币的换算关系。

3.能运用10以内加减法进行游戏。

活动准备:

记录表、人民币、文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取款

1.教师:刚才我们一起统计了10元钱的换算方法,现在请小朋友按自己的记录单进行取钱,凑成10元钱。

2.幼儿互相帮忙查看,看看取的钱是否凑成10元。

二、购物

1.交代购物要求。告诉幼儿每样文具的价格,买的物品总价格不能超过手里的总钱数,事先安排好收银员,购物后到收银处交款。

2.幼儿自由选购商品,并交款付钱。提醒幼儿做文明顾客,轻拿轻放。

3.换角色继续游戏。

三、记帐

1.请幼儿分享自己的记录单。

2.将幼儿的记录单布置在展板上,与小朋友一起分享。

附:记录单取钱5元+2元+2元+1元=10购物铅笔2个(2元)+本(3个)=5元剩余5元

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 篇10

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们说课的题目是《认识人民币》,这是一节关于人民币知识的复习课。下面,我将从教材简析,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六大方面向大家作以简单的说明。

一、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教学内容。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及掌握比较简单的购物知识。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购物机会少等原因,对人民币的各种面值和用钱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原则只停留在初步的认识阶段。在实际生活中,只认识人民币是远远不够的,认识人民币的目的是为了会使用它,体现它的社会价值。因此本课的设计中我们注重创设购物环境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及学习比较简单的购物,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努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重难点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准确无误地认识人民币,熟练地进行人民币的换算。教学难点:运用人民币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人民币的单位以及元、角、分之间的换算。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能准确无误地认识现行的人民币,熟练地进行简单的人民币的换算,体会数学的价值。

(2)培养学生用不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合理用钱,进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受到爱护人民币、拾金不昧、勤俭节约等教育。

四、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们力求主要体现两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愉快学习人民币的知识。

2、组织开展模拟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自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采用的学法主要是: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和合作交流法。

五、教学过程

依据复习课的教学策略,我们将本节课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这个环节采用学生熟悉的储钱罐创设了一个直观情景,通过让学生看、听、猜、说等感官活动,由人民币的用途直接导入复习,言简意赅,既对学生进行了勤俭节约,献爱心的思想教育,又让学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任务,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为第二环节争取了时间和精力,扫清了学习障碍。

第二环节: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本环节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先让学生通过看书钩起旧知回忆,自主汇报,然后再通过课件直观展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以及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构建出本单元知识网络图,使学生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养成及时总结归纳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三环节: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本环节中我们采用算一算,说一说的轻松演练形式和换钱买东西的快乐闯关形式,共设计了四组题目,涵盖了人民币认识,不同单位间的换算以及购物活动。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创新潜能,发展了学生应用人民币的实际能力,切实达到本环节知识与能力双项强化提高的目的。]

课中休息:【考虑到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持久性差、易疲劳的特点,我们设计了课中休息这一小环节,通过听《一分钱》这首歌,让学生得到适度放松,同时渗透拾金不昧的思想教育。】

第四环节、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本环节中我们分三个层次完成,一是本着当堂检测当堂反馈的原则,设计了3道基础知识题目,提供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旨在测试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利于师生查缺补漏,再次进行补教补学。二是通过向学生展示乱涂乱画的人民币,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思想教育。三是课堂总结,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小结,使他们再次梳理本课复习的知识,客观评价自己的表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使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

以上是我们年级组对教学本课的设想,如果在课堂上能够得以实现,那将是我们六位老师最大的心愿。谢谢大家。

《认识人民币》说课稿这节课我执教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人民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了解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深数概念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智障儿童,缺乏社会经验,购物的机会也少,对人民币只是初步的了解。培智四年级学生学习了1—10数序知识,但还没有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基于这种情况,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认识人民币》的教学。本节课主要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通过小面值人民币的认识,使学生对人民币有进一步的了解,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元、角之间的进率;

2、会简单的取币、换币。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模拟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的币值和商品功能,并知道爱护人民币、懂得勤俭节约。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

1、在活动中认识小面额人民币,以及元、角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运用元、角之间的换算关系进行兑换,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分认知、活动、练习、总结四个阶段。在认知阶段,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交流,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掌握1元=10角。本课活动设计了“买票乘车,买门票,购物”三个环节。“买票乘车”环节使学生在模拟的生活情景中认识1元;“买门票”环节使学生理解10角就是1元;“购物”环节让学生通过模拟购物,体会人民币的币值和商品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本课的练习设计体现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对知识点的掌握。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在认识人民币上的国徽图案,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在学习人民币单位时,要懂得节约不浪费;在实践活动时,教育学生要友好合作,文明购物。

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 篇11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家长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留守儿童也日趋增多,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受到了一定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少学生由于他们年龄还小,心理压力大,心理发展很不稳定。在他们身上,容易养成不良习惯,发生违法行为。因此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的法定责任,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要基础工作,是落实“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培养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合格公民的重要举措。小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承担着培养少年儿童法制意识的使命和责任;因此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知识的特点,浅谈一下我在教学中是如何渗透法制教育的。

一、教师要加强法律法规学习,提高自身法律素质

教师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自身法律素质,是培养未来社会守法公民的需要。教师只有具有较强的法律素质,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依法执教,使学生受到法治的熏陶。这对下一代养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和习惯,尤为重要。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学中,要充分钻研教材,挖掘教材,讲究方法;有机地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把法制教育寓于数学教学之中。

二、充分挖掘数学学科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

教师要想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师就应该根据数学学科教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法制教育素材,寻找法律知识的切入点和渗透点,把法律知识自然融入数学教学之中。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数学教材,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如果教师能把法制教育适时、恰当的运用到教学中去,对提高学生的法制觉悟,抵制不良行为的侵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节内容时,在学生理解和掌握认识人民币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平时购买东西将人民币揉成一团;在人民币上乱涂乱写等……自己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展示同学平时所作所为图片,让学生讨论这样的做法对不对?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向学生出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条例》第四条 人民币的单位为元,人民币辅币单位为角、分。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人民币依其面额支付。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爱护人民币。禁止损害人民币和妨碍人民币流通。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从小养成爱护人民币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结合生活实际渗透法制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渗透法制教育时,我们也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例如,我在教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进位加法中例3:二(1)班有36人,二(3)班有35人,一辆公共汽车准乘70人。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我首先教学算理,然后根据学生的计算结果,让学生讨论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并让学生联系生活,搜集生活中由于超载酿成交通安全事故的事例,让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知道客车超载的严重后果,然后水到渠成向学生出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第十九条 机动车载人不能超过核定的人数,客运机动车不得违反规定载货。通过这样的教学,巧妙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所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去。

四、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