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零思考方案网网站!

说课教案八篇

2024-02-06
说课教案

渴望更深入了解“说课教案”吗?不要错过这篇文章,我们为您精心呈现的内容,请仔细阅读。教案课件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教师对编写教案课件并不陌生。在编写教案时,需要注意教师的教学态度和风格。

说课教案【篇1】

设计思路:

本组训练重点是: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想想名家是怎样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本课是落实本组训练重点的第一篇课文。本课是“我”对三十年前和闰土之间的一段生活的回忆,刻画了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反映了两人之间儿时真诚的友谊,表达了“我”对闰土的喜爱、佩服和怀念的情感。本课在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

1.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各种朗读方式来学习,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2.主要采用自主的学习方式, 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放手给学生自行探究,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3.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所写事情,认识少年闰土的特点,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段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3.帮助学生认识“闰、胯、匾、猬、汛”,会写“闰、捏、柄、胯、匾、缚、稻、猬、谓、汛”,理解“一柄、胯下、刺猬、所谓、潮汛、一望无际、无穷无尽”等词语。

4.引导学生从读学写,运用本文抓住人物特点的写法,描述自己身边的一个小伙伴的外貌。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认识少年闰土的特点,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句段的深刻含义。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设计说明

有这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的年纪相仿, 不仅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 本领、见识广。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了解他呢? 他就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主人公——闰土。 (板书:少年闰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句子。

(二)出示词语(展示课件第三屏) “猬”和“谓”字的意思。

(三)集体交流对以下词语的理解: 其间──其中 无端──无缘无故 素──向来 如许──如此 希奇──稀奇

(四)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三、引入形象,初识闰土

(一)过渡:闰土是我儿时的伙伴,与他分别三十年了,但“我”时常想起他,常常惦着他。每当这时,“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这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鲁迅文章中的有些词语较为深奥,理解后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课文。

(一)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

教师相机指导读准字音,根据部首区别

(二)请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另外的学生 边听边思考: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三)段中用了哪个词将景、人、物有机 地联系起来,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抓“其 间”一词)

(四)课件播放闰土看瓜刺猹的画面,结 合观察图画朗读第一自然段。(展示课件第四 屏)

(五)尝试背诵这一段。 四、抓住外貌,喜爱闰土

让学生入情入境,感受画面之美,文字之美并积累内化语言。

(一)过渡:这一年,“我”家轮到了大祭 祀的值年,需要一个人来看管祭器,闰土因此 来到“我”家,我们于是相识了。

(二)默读第四自然段,用“____”画出 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想想从这些描写中可以 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出示一组句子: 帽……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他正在厨房里,圆圆的脸,头戴一顶毡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 毡帽……用圈子将他套住了。(展示课件第五 屏)

1.学生读句子。

2.比一比,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可爱。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了

3.自由读,指导朗读,读出闰土的健康、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结合对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让学生 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抓住人物的 特点)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与闰土初次见面,对这位朋友 有了一定的了解,下一节课,我们再与他好好交 流。

六、作业

背诵第一自然段。

说课教案【篇2】

说教材

本课是关于进行诚实品质教育的故事,文字浅白,情节不算复杂,学生能读懂,读明白。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能读懂故事,读懂人物,体会人物的品格。

男孩子的道歉是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的。让学生了解这个心理矛盾的过程,小男孩心路历程的改变,有助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的理解,对人物品格的体会领悟,从而悟出“我为你骄傲”的深刻含义。

说教法

1、集中识字,尝试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

本课时在教学生字的音、形环节两次用到了小组合作。促进互助互学,共同进步,扩大检测面,提高对低年级学生识字的能力与效率。

字音教学步骤包括:

一指读,二看读,三齐读,四小徒弟读→小组汇报→老师检测难读字音;

字形教学步骤包括组内汇报识字方法→向全班汇报。

(详细的低年级小组合作学习的培养和操作方法以撰成文稿可另行详阅)

2、以“便条”为切入口,为理解内容:

只有通过全篇的研读后才能填补便条的内容。挖掘读写结合的训练点。认识、学习写便条。知道便条写什么,怎样写?掌握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应用,做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3、以质疑贯穿两个课时:

开篇就课题质疑。结束前再度就便条及小男孩的做法质疑,引出第二课时,关注小男孩的心路历程的改变,体会人物的优秀品格。

说课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第一课时

一、挖掘积累

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图片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

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

(高兴、喜悦)

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

(失望)

3、竞赛读:

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

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五、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六、拓展

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七、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

说课教案【篇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七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第二课《斑羚飞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程序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选编了五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斑羚飞渡》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讲的是一群斑羚为了种族的生存而自我牺牲的悲壮之举。本文故事内容中陌生新奇的动物世界、惊险动人的特写镜头,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能让学生在斑羚们在特殊的求生自救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种族精神和整体合作精神受到精神的洗礼。它既是对前文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的延深,又是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对人性的探启。

2、本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⑴知识目标:

了解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

⑵情感目标:

①领会斑羚在危急关头的携手合作、甘于牺牲自我的精神。

②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⑶能力目标:

①通过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理会文中借景渲染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②通过设计“保护野生动物”跨学科专题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探究实践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①教学重点: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领会斑羚在危急关头的携手合作、甘于牺牲自我的精神

②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所设计的“保护野生动物”跨学科专题活动,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激发。

说教法

著名的心理学家钟为永说:“学生的兴趣是在学习过程中,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在新问题不断出现和不断需要满足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主动性的调动是教学的重点。为此本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法:

1、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通过“说一说”、“议一议”的形式,促进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课堂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互动氛围,使教学重点在互动中拓展开来,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当然,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起导航的作用,在疑难处要给予点拨、引导,帮助他们寻找突破口,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2、质疑教学法:人的思维活动是由提出问题开始的,阅读中的审美欣赏活动,也是在质疑到释疑的过程中完成的,在课堂教学中设疑是调动学生兴趣的主要手段,也是启发性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热情,使思维不段深入。如在研读中我设置“文中几次描写美丽的‘彩虹’是为了真实地再现大自然的景色吗?有何作用?”等问题,让学生带问题去找答案激发积极思考。

3、朗诵法:朗诵是阅读作品的一条途径,又是便于记忆的一种方法。它可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可以陶冶性情。本课主要是从自由朗读和个别朗读入手,通过自由朗读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增强语感,以促进思考。利用个别朗读精彩片段和第9自然段,让学生体会生动的语言,同时情感受到震撼,领会文章的主题。

4、变述法:即在吃透原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和创造,灵活地变换角度和表达方式进行复述,由称为创造性复述。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说的能力。这个主要体现在对重点情景的复述。

5、迁移法:就是从课文揭示的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跳脱出来,进行跨学科的“保护野生动物”语文活动,目的是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总之,听说谈写贯穿始末,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兴趣,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成功意识。

说学法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只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应该是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即“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教。”为达到这个目标,教学必须以学法指导为核心,重视能力的培养。本课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1、预习法:

在预习环节中我布置:

⑴朗读课文2~3遍。

⑵自学文中的生字词,写出重点词语解释并造句。做在预习本上。

⑶找出你认为优美生动的语句并加以欣赏。

⑷准备复述课文中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

⑸搜集有关斑羚这一动物的有关资料。

五道习题教会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悉课文,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朗读法:学会运用标准的普通话,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变朗读为一种美的享受。

3、质疑法:“尽信书,不如无书。”一篇文章,即使是名作家,也不一定字字珠玑,天衣无缝,文中微暇也时有所见。在教学中我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作示范,抛砖引玉,引导学生“无中生有”地发现问题,养成“不唯书”的精神。

4、积累法:古人云:“积学以储宝。”积累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使之日积月累,变成自己聚宝盆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对积累的认识,指导学生积累的方法,养成积累的习惯。如本课,我教学过程中插入一个问题“‘像颗流星似的笔直坠落下去,好一会儿,悬崖下才传来扑通的落水声’中的‘流星”改为‘星星’、‘明星’效果如何?”让学生从中意会用词准确达到的效果,从而积累揣摩语言运用的一个方法:换词效果比较法。

5、迁移法:使学生的视线由课内转的课外,培养联想能力,如由“从‘镰刀头羊’最后的悲壮献身中你有何感悟?”从现实中寻找例子,学会课文与社会的联系。

6、以读促写法:“书读多了,读熟也就能慢慢体会出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本文语言很丰富,可写的东西也很多。学完本课,我要求学生通过查书、上网搜集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写有关“保护野生动物”的文章,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对知识的整合。

总之,一切都是达到不教,促进自学能力目标,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说程序

一、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2~败涂地3遍。

2、自学文中的生字词,写出重点词语解释并造句。做在预习本上。

3、找出你认为生动形象的语句并加以欣赏。

4、准备复述课文中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

5、搜集有关斑羚这一动物的有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为研读作准备

1、导入新课:

由《藏羚跪拜》故事导入。(故事略。)

(课件展示课题、作者。)

情景渲染导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整体感知:

扫读课文整体把握:

⑴结合课文下注释及工具书查清字词(检查预习):

逞能(chěng)恍惚(hū)甜腻(nì)娴(xián)熟咩(miē)悲怆(chuàng)进退维谷(wéi)一尘不染(rǎn)略胜一筹(chóu)眼花缭乱(liáo)秩序井然(chì)

⑵自由朗读课文读:

要求:

①要用流利的语言有感情的读。

②领会文中的生动的词句。

整体感知课文,增强语感,检查预习效果。

3、研读与赏析:

⑴研读课文。要求:运用圈点法,圈出你认为重要的内容。

⑵小组讨论欣赏:

①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写得生动的词句,进行品味赏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②文中几次描写美丽的“彩虹”是为了真实地再现大自然的景色吗?

③通过斑羚在生死抉择面前井然有序、从容面对的描写,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

④找出文章中对“我”的描写,谈谈你对这个描写的理解。

让学生互相启发,在议论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共同解决疑难。激发探究的兴趣,培养自学和表达能力,突破重点,进行人文教育。

4、整体感受:

重点再现:

⑴播放《二泉映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

⑵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斑羚飞渡时的画面,同时指名学生看画面复述。要求尽量多用文中描写的词句,同时鼓励创新。

通过朗诵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和思想感情。回应课时的问题,培养记忆力、概括和表达能力。

5、品读体验和反思:

⑴熟书文中精彩生动的语句段落。(课后抄到笔记本上)

⑵讨论:

①从“斑羚飞渡”的壮举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②造成“斑羚飞渡”的壮举,揭示了人与动物之间什么样的矛盾?

积累领悟,体会深刻的思想内容,完成知识迁移,进行人文教育。

6、拓展延伸:

由于人类的滥杀滥捕,造成野生动物的濒临灭绝的事例很多。请从多方面搜集材料,设计一份“保护野生动物”为主题的小报或出版一期的墙报,或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等方面的小论文。

完成知识迁移,培养学生运用语文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我课说完了,谢谢大家!

说课教案【篇5】

一、说教材

《尊严》是四年级的一篇阅读课文,题目简单却耐人寻味,它摘自于杰克逊大叔对年轻人的一句评价语中。课文讲述了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他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他不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只能在帮忙干完活以后,他才吃这份食物。后来,他留在杰克逊家里干活,成为庄园里的一把好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人可以没有财富,但必须要有做人的尊严。尊严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暗线,文中没有空洞地阐述尊严的含义,而是蕴涵在这个年轻人的故事中最终得出他是个有尊严的人。课文对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散见于课文中,这些语句生动地表现了年轻人自尊人格的品质。另外除了正面描写外,作者多处采用了侧面烘托,如:其他逃难者的表现和杰克逊大叔的评价等。特别值得揣摩的是杰克逊对女儿说的那句话:“别看他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故事并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让人感动泪流,但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深远,特别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正是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之际,对尊严话题的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自主识字“朴、款、羡、僵、捶、惬、惫、堪”。通过看图,谈体会理解并积累“惬意”及“骨瘦如柴”、“狼吞虎咽”等一些描绘人们苦难生活的词语。

2、能力目标:抓住描写哈默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年轻人请求、坚定的语气,初步学习默读课文。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哈默坚持劳动后再接受食物的事,让学生懂得一个人必须有尊严,懂得尊严对做人的重要性。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句意相对而言有些困难

教学重点:通过抓住哈默的言行、神态,体会他自尊的可贵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将来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句话的含义。

三、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发阅读期待

1、借助媒体或课件等创设情境,向学生展示自然灾害带给人们的无情的损害、灾害。人们由于遭灾而饥饿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灾难带给人们的痛苦,进入情境。

2、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到哪些词语?帮助学生积累关于人们苦难生活的词语。同时对文中“骨瘦如柴”、“狼吞虎咽”这两个词语的含义有体会。

3、导入课文内容。一个寒冷的冬天,南加州沃尔逊小镇上来了一群逃难的人。他们饥肠辘辘,疲惫不堪。假如你是逃难人之一,有人把食物送到面前,你会怎样做?可有一人例外。他是谁?他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用一句话概括。

(此处落实默读的训练要求和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

(二)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检查自学情况的注意点:“惬意”这个容易读错的词,帮助学生正音、释意

生字教学中抓住读音的重点是尊、呈、善。字形的重点是堪、款、瘦,采用观察和范写的方法帮助学生准确书写。

2、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引说第一节,设问:善良而朴实的沃尔逊人给这群逃难者食物是出自什么心态?学生了解到是一种施舍,是一种不平等的交易,为下面年轻人不肯白吃东西作了情感铺垫。接着请学生概括年轻人怎么做?

年轻人不愿意不劳而获,他要用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

(三)研读言行,体会尊严

1、启发学生抓住矛盾质疑深入理解课文:年轻人是否不如其他逃难人那么饥饿呢?默读课文,来找到相关语句,体会年轻人的饥饿和困乏。

①逃难人的外貌描写: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此句因年轻人也是逃难者这一,故也能体会出他的疲惫、困乏。)

②外貌描写: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③动作描写: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此刻产生了第一个矛盾冲突,他这样饥饿为什么不肯吃呢?这样激起了学生阅读兴趣,产生思考的欲望。

2、感悟年轻人的语言

(1)默读课文3-5小节,划出年轻人说的话。

(2)引读年轻人的语言:教师用语言创设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读书,为下面自主感悟作铺垫。

(3)进行角色转换:你如果这样饥饿,有人把食物送到你面前,你会怎样做呢?用意是让学生与年轻人产生鲜明的反差,更激起他们深入探究其不肯吃的原由。

(4)再读感悟,写会。这一情景的创设,使学生能够细细追究年轻人心里真实的想法。:他不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只能付出劳动后才肯吃这份食物。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自己做人的根本。

(5)组织交流

3、侧面体会年轻人的“尊严”

(1)找出杰克逊大叔的心里想法,谈谈体会。感受他对这位年轻人的赞赏之情。

(2)他为什么要给他捶背的活,明确他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一方面是尊重他的人品,另一方面是在不伤害他自尊的情况下为他能吃饭找个台阶,担心他会饿坏了。这样让学生感悟到一点只有自重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为揭示中心埋下伏笔。

(3)给年轻人和杰克逊大叔的对话加上提示语。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信息综合融入在情景对话中。

(四)人物评价,质疑“富翁”

1、引读课文第六节

师语言导入:面临饥饿,还想到要保存自己的尊严。年轻人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难怪杰克逊大叔把他留了下来,很快他成了()。过了两年,()。杰克逊大叔这么评价年轻人:“()”。

2、学生质疑:他什么都没有,可为什么说他是百分之百的富翁?尊严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为中心的揭示提供了思考的支撑,可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的个人解读、感悟与其他同伴的想法碰撞,从而产生新的火花,完善自己的认识。

3、集体交流,完善解读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已迫不及待地要发表自己的观点了,集体交流为他们搭设了很好的舞台。教师点拨:尊严是自尊自强的骨气,是人生的底价,坚信只有付出劳动,才能创造财富。尊重换来尊重。

4、抓“富翁”与“尊严”之间的联系:这里的富翁,并不是指那些拥有豪华物质享受或百万金钱的人,而是拥有着尊贵的人格魅力、相信劳动才能创造财富的人。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加上老师的及时点拨,使学生的情感和文中人物内的情感产生激烈的碰撞。加深了理解,突破了难点。

5、综合评价人物:你觉得这个年轻人会成为富翁吗?为什么?你想对杰克逊说些什么?

引读结尾一节,事实证明杰克逊大叔的见解是正确的。20年后,(这个年轻人果然拥有了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他就是石油大王哈默)正如当初杰克逊预言的那样,再次齐声朗读那句评价语。

(五)回归整体,升华主题

尊严是贯穿于文中年轻人的言行中,看似故事的平淡记叙,却蕴涵着尊严的深意,我设计了一整体的回归,帮助学生从宏观上再次去感知故事,把握人物。“作者为什么要以‘尊严’为题呢?引导学生懂得:尊严比任何财富都重要,都宝贵,告诉我们只要有尊严,就会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会成功。教师的总结语不仅升华了文章中心,更是留给学生一份回味,一种思考。以次来总结全文,可谓画龙点睛。

五、布置作业:

1、让学生收集和尊严有关的一、二句名言背一背或收集有关尊严的小故事读一读,写写体会。

2、以“人穷志不短”为题,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说课教案【篇6】

《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半学年的教材中的一课。全科书讲述“我”非洲之行与卖木雕少年令人感动的接触,热情地赞扬非洲人民与中国人民之间纯真的友谊。因为文章的篇幅较长,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疏远,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我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设计的:

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在集体备课时我们认真阅读文章,从文章段落结构,语言文字即中心思想多方面思考。记得郑板桥有句名言: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阅读教学也要求我们教师大刀阔斧的勇敢的简化阅读的过程。

从这篇课文章的内容中,一下子从文章中扣住卖木雕少年在文中所说的五句话,将这作为这一节课干突破的线索。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从而在对话中抓住“卖”和“送”这两个迥然不同的环节,随后深入理解其中引发变化的关键,目的是直插文章的中非人们的友情。我在涉及学生的阅读文本时,也力求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注重品词品句。在教学中我设计教师带领学生品味“遗憾”一词,使学生感受到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会产生不同的含义。

第二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在阅读文版的同时,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资料。课程资源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进行教学活动。什么是课程资源?教材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受到我们授课老师的极大关注,然而,教材之外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也是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的,现成的,具有更大说服力的资源。在这节课中教师充分利用课外知识,一方面加大了课上学生阅读量,另外对理解文章的主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它实质上是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课本学习不仅仅限在课本之内,课外知识也是我们理解课内知识的重要途径,这同时培养了我们广泛阅读的兴趣。如果我们在课上挤出一点时间来扩大学生阅读,势必会带动我们的学生在课外更广泛的阅读,使读书成为学生生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第三方面:将阅读与积累结合。

言学习关键是运用,没有运用就无从说掌握,在这节课中,教师在短短四十分钟内抢出时间,给学生进行语言积累运用练习,而且形式活波,选择了学生最喜欢的游戏方式,这也给学生带来了对于语文学习的极大兴趣。

我结合文章的特点设计在课上带领学生进行四字词语的学习和积累,目的是将我们的阅读教学与语言的积累紧密相结合。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在仅有的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挤出一点点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能熟悉那些优美的词语的同时,背诵或诵读精彩的片段,是否会使我们的学生更大量的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对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时候,能更加自如。

在进行词语积累训练时一定要注意:

1、形式要活泼多样,尽量更多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有梯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自己学习能力的机会。

3、使学生之间有交流,加大生省之间的相互学习。

说课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词语,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语文在生活中无出不在,激发学生喜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3、初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资料的能力。

4、工整、正确的书写本课的生字,初步感知汉字的形态美。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语文在生活中无出不在,激发学生喜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平时都喜欢吃什么蔬菜?

2、这些蔬菜的家都在哪里?板书菜园里

3、师:瞧!这两个字眨着眼,要跟我们说话呢?

菜说:小朋友你有什么办法记住我的摸样呢?

园说:种着许多蔬菜的地方叫──

种着许多果树的地方叫──

种着许多花的地方叫────

你还知道哪些园?

师:看来,这两个字已经和我们交上朋友了,让我们亲热地叫一叫他们吧。(齐读课题)

二、认识蔬菜,畅谈特点

师:好!让我们一起走进菜园,去认识更多的蔬菜宝宝吧!

1、出示课件(菜园里)

2、找一找、认一认菜园里有哪些蔬菜。

(学生找到一种蔬菜,随机学习一种蔬菜名。)(鼓励学生自主认字)

3、学生读语文书94页的蔬菜名。

4、读词卡,并把词卡发给学生。

5、游戏,说话练习:

⑴我的名字叫什么?(这是什么?)──出示实物

⑵我的名字叫什么?(学生带词卡上台)──实物与词语相结合。

⑶你喜欢我吗?喜欢我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等方面展开说话联系。)

黄瓜:你喜欢我什么?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作用等方面说。

黄瓜的皮绿绿的好像什么?

黄瓜的皮上还有什么?好像什么?(请学生动手摸一摸)

学生边说老师边板画。

茄子: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出示课件,看茄子挂在枝上好像什么?

萝卜:出示课件,看萝卜好像在跟我们干什么?学习捉迷藏

南瓜: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课件,了解南瓜的生长过程。理解越老皮越黄(学生边说老师边板画)

豆角:老师可喜欢豆角了,我也想把他画下来,谁能教教我怎么画。

先帮老师选颜色,再告诉老师怎么画?

理解青青细又长(学生边说老师边板画)

6、说话训练:

菜园里有()色的()。

菜园里红绿黄紫多()。

整个菜园真实一片()。

三、朗读儿歌,深入品析

1、师:有个叫寒枫的人看到这幅美丽的菜园风光写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出示儿歌,学生自主读一读。

3、再选一种你喜欢的蔬菜美美地读一读。

4、赛读。

5、师:多么灿烂的菜园,多么迷人的风光啊!让我们一起来赞美一下吧。

师生对读。

四、生字书写

这节课我们学了许多蔬菜宝宝,其中有两个有点玩累了,想在田字格中安个家,让我们来帮帮他们吧。

指导书写卜、又

五、总结谈话

教学反思

让游戏贯穿教学还孩子快乐童年

这节课着力体现一年级语文的学习重点,即识、读、写。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利用图片、实物结合游戏进行教学。课堂语言尽量赋予童趣,如和蔬菜娃娃交朋友等。根据儿童遗忘规律,先快后慢的特点,安排多次、形式多样的出现生字、词语,如帮蔬菜娃娃找名字、送蔬菜娃娃回家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活他们的思维,使旧知得到巩固与积累,又唤起他们强烈的学习需要,使其进入积极主动的状态,同样,在读悟儿歌时,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选择你喜欢的一句品读。这些举措使小朋友们学得更轻松、更愉悦。

说课教案【篇8】

教材分析

《桥》是一篇微型小说。该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作者为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设置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山洪暴发,人们只有唯一的退路——那座窄窄的木桥。从而以“水”的上涨为线索,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用一个普通老支书生命的一瞬间的闪光行为,使作品凸显出人性的美丽风采。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高年段学生特征,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过程方法目标:

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创设情境,在场景的对比中理解人物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逐步深刻感受到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难点

本文语言简短凝练,有效地烘托了环境的紧张,因此我把洪水飞速上涨时,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作为教学重点,把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特点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前,我和学生要做好这样一些准备:

1、教师准备“表现山洪暴发、洪水肆虐情景”的课件。

2、学生收集有关山洪情形和危害的资料以及令自己感动的典型事迹,并认真读一读。

设计特色

这次教学的设计特色在于: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朗读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所以学习《桥》时,我让学生通过自主读、合作读、探究读、对比读、教师范读、角色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落实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2、双线并行,情景再现:

我会着力渲染环境的真实,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洪水的凶猛,将环境描写这一条线与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这一条线相结合,并采用“品读感悟”式教学方法,使老汉的英雄形象凸显得越来越美丽动人。

3、情法并重,读写结合:

在指导学生理解老汉的光辉形象中,我会结合文章的有关语句进行表达方法的渗透,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语言简洁明快、手法准确无误、结构跌宕起伏。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的环节来祭奠老汉,这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又是落实语言实践的活动。

教学时间

本课教学需要两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逐步深刻感受老汉无私无畏、舍己为人的精神,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程序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教学分三步完成:

一、探究三个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1、探究问题1:感受洪水肆虐与人们的恐慌:

语文教学中环境烘托到位,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开课时我就将环境作为突破口,让生找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课件: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整节课就围绕洪水的凶猛拉开了帷幕。接着我引导学生抓住“像泼、像倒”“势不可挡”等词,感受雨水的凶猛和洪水的可怕,领悟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妙用,体会语句凝练所烘托出来的紧张气氛。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观看山洪暴发的课件,再次感受场面的紧张。《播放课件》接下来我指导学生在个人读透的基础上,进行排读,即先由一个组齐读,然后两个组齐读,最后全班齐读,形成一种越来越强的气势,读出洪水的势不可挡,读出形式的危急。然后,引导学生从读书联系到生活实际,体悟洪水到来时人们的害怕,教师设计问题: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员,此时你是什么感受?村民和你一样,也是惊慌失措。从而为下面反衬出老支书的高大形象埋下伏笔。这部分主要通过读来烘托气氛,孕伏情感。

2、探究问题2:感受在死亡紧逼时,老支书的从容镇定:

你觉得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在书上勾画出最让人感动的语句进行批注,然后全班交流。

⑴交流感动之一:老支书的第一次壮举: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教师设计问题:老汉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他当时是怎么做的?

为引起学生的共鸣,我范读7、8自然段: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让学生思考刚才还是跌跌撞撞、乱哄哄的人们,为什么此时停住脚,望着老汉?感悟“他像一座山”中“山”的含义。将危险的进一步逼近、人们的恐慌与老汉的表现对比起来读: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人们跌跌撞撞地向木桥拥去。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⑵交流感动之二:出示课件: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为什么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当时已出现了怎样的情况?

(对照读描写环境的句子: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⑶交流感动之三: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通过读和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悟出:看似矛盾的举动,实际上包含了老汉为了大家舍小家,为了儿子舍自己的无私胸怀。这时,老汉的崇高精神进一步得到升华。也为下一环节的写话练习和理解题目“桥”的含义作了铺垫。

在学习三次感动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为了鼓励学生读出人物的情感,教师评价性的语言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的读得较好的地方,教师可以分别给予“你命令的语气读出了老汉的镇定”,“你能把老汉读成一头豹子”,“你读出了老汉舍己为人的精神”等评价。

3、探究问题3:感悟环境场面描写与表现人物品格的联系:

本文要歌颂的人物是老支书,为什么作者却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洪水、木桥、村民?这是作者将环境场面描写与人物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怎样让学生掌握呢?我采用抓住两个对比来突破:第一抓环境的险恶与老汉的沉着形成的对比,第二抓群众的慌乱与老汉的镇定形成的对比,从而反衬出老汉顶天立地的人格。

二、揭示课文悬念,深化文本感悟

1、五天以后,洪水退了,这时发生了什么事?教师引读,学生接读最后一部分。让学生悟出这样结尾的好处?从而感受作者设置悬念这种表达方法的奇妙之处。

2、通过朗读、感悟、交流,让学生领会此时课题的“桥”不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它更是老支书用自己的身躯架起的生命之桥!至此,顺利突破了课文的难点,老汉的高大形象也跃然纸上。让学生“情动而词发”,带着感动,带着敬佩,带着深切的怀念,写几句为老支书祭奠的话,既深化了老汉的精神,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三、小结表达特点,阅读拓展延伸

1、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⑴是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相结合。

⑵是设置悬念。

⑶是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⑷是语言简短。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所以,让学生学习一些表达上的特点,也是第三学段的孩子所必须掌握的。

2、语文学习是课内长骨,课外长肉,因此我设计了拓展阅读的环节:推荐的文章有《丰碑》、《“诺曼底号”遇难记》、《一个降落伞包》等。课后的拓展阅读能让学生总结这类课文的特点,更好的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而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以课文为中国,进行辐射阅读,把书读厚。

板书设计

16、桥

洪水老汉村民

(势不可当)(大公无私、舍己为人)(惊慌失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