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零思考方案网网站!

末代皇帝观后感分享

2023-12-24
末代皇帝观后感

末代皇帝观后感。

通过观赏优秀的电影,我们能够得到与读书相媲美的收获,而这些收获会随着电影的情节逐渐改变。观后感的质量和深度反映了我们对作品理解和认识的程度。写观后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那么如何为这部电影《末代皇帝观后感》写一篇全面的观后感呢?请确保将这个页面收藏起来方便之后再次阅读!

末代皇帝观后感【篇1】

最近有了解到清末的最后一任皇帝溥仪。找来了《末代皇帝》这部电影来看。溥仪是中国的最后一任皇帝,按理说这部电影应该是由中国人来拍摄的。可因为很多原因,这部电影的拍摄和发行是有意大利人完成的。并且这部《末代皇帝》曾荣获1987年奥斯卡金像奖等众多奖项。

溥仪全名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这部电影将溥仪的一生娓娓道来。自从三岁起登基就从未理解江山之中,在他心里当皇帝可以看见大臣身上的蝈蝈、可以随意使唤宫里上上下下的人;长大了,他以为可以变革,通过戊戌变法实现救过救民的理想,却被太监一把烧了朝廷账本;辛亥革命爆发后推翻清朝,他被迫退位统治。他以为自己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却在九·一八事变之后被日本人以复位的借口控制,做了满洲国的傀儡皇帝;日本投降后,准备逃亡的溥仪又被苏联红军俘虏带到了苏联。新中国解放后他被押送回中国。在从俄国回来的火车他猜测自己必死无疑,便在火车狭小的卫生间里自杀,但又被解救。回国后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后来又收到毛泽东主席的特赦令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肾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先葬于八宝山,后迁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溥仪这个人很复杂。不能简单的用好坏去评判他。他自幼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自以为以自己的力量可以改变众生的`命运,可实际上他的能力还不足够撼动整个时代,改写历史。面对新政府和日本侵略者,他做出了极其盲目愚蠢的决定,他无法看清接近他的日本人只是想利用他实现侵略目的的真实面目,他放弃支持新政府而是依靠日本侵略者成为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其实我们中国封建帝制一直以来景仰的皇帝其实也会盲目,也是一个善良的无知的平庸凡人。这部电影以一种平静冷淡的镜头,向观众展示了溥仪这一不凡而又平凡的一生,展示了一个不凡而又平凡的人物性格,这也是这部电影值得称赞的地方。

末代皇帝观后感【篇2】

他的一生一直在经历被迫的离别,唯一从没有离开过他的只有谎言。他不断接受着单边的表面信息,永远找不到立场与之辩驳,最终只能带着怀疑死去。这是一个万人之上的傀儡的故事——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离别和欺骗,是我认为溥仪人生中的两个关键词。离别是可以感知得到的,尽管每次都赶不上;但欺骗却只在暗地里贯穿着他的一生。溥仪在儿时就被困在一个对他来说是真实存在过的乌托邦,众人都愿做围墙里的表演者,满足小皇帝的一切要求。他们为了继续活在大清王朝的世界里,或是为了留在宫里谋取贪污利润,而对溥仪隐瞒外面的世界。直到溥仪终于发现墙外的异样,又同时经历了奶妈的离开,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处于一个巨大的谎言里,被困在自己原本引以为傲的虚假王国,但那时他还太小,没法认识到这意味着什么。

溥仪在长大后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世界和自己万人之上的地位带来的责任,他想改革或者逃离,做能配得上皇帝称号的人。可他虽不昏庸,但确实无能。无能使他再一次落入日本人真诚表象的陷阱,身在局中还自以为可以利用别人重建自己的帝国。我能理解他的行为,如果你没有价值,就不会被利用。二者似乎是共生共存关系,可我依然不想被利用,也不想成为一个没有价值的人。作为处于当时社会中的最高地位的人,能接收到的信息面极其狭窄。那些狡诈的人总是带着一副真诚外表,在猎物已经陷于牢笼中才露出真实面目。

溥仪作为战犯被关进监狱里后,前半生的经历激起了他对世界的怀疑。他不相信同监房里的那些人会悔改,他们的服从只是为了避免惩罚;他认为曾经的仆人是被狱长派来监视他的,自己正在被软禁。他拒绝招供或是悔改,因为认为自己唯一的错误就是被人欺骗而开始了长达半生的傀儡生活。他只不过是又落入了新一个当权者的手里,这次他决定要保持怀疑,绝不再像自己的前半生一样轻信别人的`一面之词。但直到在幕布前看到二战的纪录片时,溥仪才刚看到完整的世界,然后悔过,狱长成了他尊敬的人。他有了新的世界观。

只要曾被欺骗过,身后就会跟着欺骗的影子。“吃一堑长一智”对于敏感多疑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你害怕再次遭受欺骗,然后开始猜忌一切值得猜忌的事,患得患失,忽略真正的重点和他人埋好的陷阱,然后再次被人欺骗,循环往复,直到变得极端偏执。我似乎就已经在这条路上走远了,看到溥仪说想要利用日本人时、看到他质问狱长时,我就像看到了自己。当人恐惧周围的一切时,别人的真诚也被我怀疑,别人的恶意也被我忽略。

常人又何时不被人欺骗,我们每个人活在社会中,就是活在谎言中。看完电影之后,我突然感到作为一粒渺小的沙砾或许也有些好处,平凡人的一生可能会经受到的最大谎言也不过是关于情感与金钱。溥仪经受的那些欺骗关乎国家与社会,当谎言的泡沫破裂后,他需要承受的的是一次次内心的崩塌、重建、再崩塌。我甚至觉得溥仪的无能是片面的,他能够顶住压力活过漫长的一生就已经足够伟大。

末代皇帝观后感【篇3】

他的身份是皇帝,可他没有他的祖先那样英勇,也没有像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的君主一样去四处谋求国家的扩张与发展。他只能守着他那小小的紫禁城、那群代表封建禁锢的太监和老臣老妃和羁绊他的女人们。他曾试图反抗但没有用他甚至连他自己都改变不了。他始终是那么孤独。

这是在说一个悲剧的朝代的没落,一个悲剧的人物,一桩悲剧的婚姻 ,一个历时几百年的朝代在最后的年头已是满目疮痍,被腐蚀得千疮百孔。他在外头天翻地覆的年代里,在红色的高墙内苦苦支撑,自我欺骗,自我沉醉。溥仪对这一群人他们的欺骗,在赶走了他的心爱他之前,对他们的情绪并不太抵触。可但那群人一再的去烦他去伤害他,使他无法忍受,他开始反抗,想去掀掉那一切,所以他对外国洋师傅很感兴趣。他知道列宁,他会对富兰克林感兴趣。但他是亡国之君,他无能为力,他希望改变他那小小的宫廷,可当他失去那小小的宫廷时他开始堕落,最后沦为傀儡。

影片在视听语言的方面可谓是十分精彩。其影片的的主色调随着剧情的发展开始变化,房子是红的连整个画面都是篇红的,而到了后面庄士敦来后溥仪也长大了画面开始出现一些诸如绿色、蓝色,画面也没有开始那么显得偏红。无论是皇宫和人物都不是如开始那样大红大紫的。着装连作为皇上的溥仪都是一身蓝色的素装出境,那些个老妃也是身着黑衣,只有在那极具中国特色的选妃仪式上才又用上了大红作为组色调,而后在太监们放了大火烧了库房后,就没有很艳丽的的颜色了。而灰色负责划分现实与回忆,但最主要的是划分的是溥仪人生中不同的各个阶段。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在甘粕告诉他他的妻子外甘粕遇后·当起身时窗外的夕阳慢慢的黑了下去,这是对人物内心的一种外化,他内心世界对外界的最后的一丝残阳也熄灭了,剧情下面他做出的事都显得合理,这是人物内心的真实写照。

在人物刻画上影片也是运用得很好。在溥仪受审时进门椅子上有一支粉笔主审,那位极为脸谱化的人物叫他把他的名字写出来,那么溥仪就不得不弯下腰在地上如同臣服一般,本来还板着的脸马上显露出了一种小人得志的笑容,加上他那极为可笑的台词“我们不强迫你坦白,我们对你的事一清二楚’’.这句让人感到可笑的台词将当时的人们内心的问题败露出来。

一是 : “我们对你的事一清二楚” 既然一清二楚又何必来坦白?第二点又是在这一句的人称上一句我们将当时党内人治色彩极为浓厚的特点败露出来一句话可以解读出那么多信息导演也是煞费苦心。而后在溥仪割掉辫子后将其抛在地下,皇后和贵妃将其拾起,贵妃惊呼好重,这其中所蕴含着不仅仅只是辫子的重量,还蕴含这沉重的封建礼教和老旧的迂腐的封建思想,溥仪通过割辫子的这一动作来完成与之的决裂。

该片在回忆与现实的转场方面运用了镜头语言的相似性来转场有语言的相似性,例如开场的溥仪自杀时敲门声勾起了他的回忆画面就切到了1905年这是通过相似动作来转场。还有一种是通过台词来转场如在在他第一次受审是他说;想改变所有的事。镜头紧接着切到他要断发的那场戏。而其中有一段也是仅有的一段转场不是以溥仪来转场,而是以典狱长读书来实现转场的。

皇帝这个称谓是一种身份,这种身份代表一种荣耀,也是一种地位。一旦被确定也就意味着被限制,有无数的条条框框去告诉他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还有你以后应该或者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从一出生就要担负起许多人的责任来甚至都不能做一个正常的人,因为你本身就要和其他人不一样。可能一开始的身不由己就是许多继承人的悲哀 。

末代皇帝观后感【篇4】

《末代皇帝》这部影片有看过吗?讲诉的是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故事,很真实的达了溥仪的一生,一个夹缝中生存的人。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末代皇帝》观后感,快来看一看吧。

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它讲述了清朝和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故事。但我相信,与目前的历史剧相比,它更可信,也相对更贴近历史。这部电影使用了最原始的镜头和方法。没有滤镜,也没有特效,但它真实地表达了溥仪的一生。你甚至可以通过镜头感受它的心情。这部电影持续了两个小时四十分钟,比一般电影要长一点,但是如果你想表达一个人的生命这么长的时间,就不会这么长了。

追寻历史的进程,慈禧去世前将溥仪接进宫,三岁的溥仪登基,它的儿时过着优渥的生活,一群人围着他,哄着他,以他为尊,没有小伙伴,不能同自己的的父母直视,见面也是有时间的。后来他有了一位老师,来自英国,给他带来了很多外面的新鲜的东西,这是的溥仪开始长大了,对外面的一切感兴趣,却不被允许出紫禁城,因为外面已经是**了,这是他的母亲因食用鸦片过量死亡,他不被允许出去,第一次他觉得皇帝这个位子并没有实用,后来他的乳母被人偷偷的接走,因为那些人希望他生活的更健康,溥仪在长长的走廊里面追,高大的宫墙将他阻隔在里面,他却不能挽留,自己的母亲,自己的乳母,到后面甚至的自己的皇后,妃子。

和文绣、婉容成亲的溥仪,成为一家之主,不过在这个紫禁城他依旧没有实权,后来他们三个被军阀赶出紫禁城,委居天津,这时的他参与各种社交聚会,自小接受新文化的他,熟练的掌握英语,就在这时因为被冷落和失意,文绣将自己离婚登报,离开文绣的溥仪开始自己就的生活,如常人一般为了生活忙碌,找了自己喜欢的人,直至去世。

溥仪婉容两人随后去了东北,在日本建立的伪满洲国下成为傀儡,婉容与人私通怀孕,孩子在出生时就去世了,随后婉容离开去暖和的外地修养,溥仪不知道他这是最后一次见到清醒的婉容,之后的婉容因为孩子的事受到打击,加之之前对鸦片吸食的积累,最终神志不清,随后去世。

溥仪又失去了一位同他生活经历过起伏的人,伪满失败,溥仪准备逃亡时被**人抓获,之后被接回国,在战犯收容所里被**改造,里面自然又是经历了一番辛苦,自小的养尊处优到现在的自食其力,种花除草,几年后溥仪被特赦,之后溥仪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直至去世。

这大概就是溥仪的一生,也是电影表达的一生,里面有些场景是我很喜欢的,在电影最后,溥仪买票进入紫禁城,悠悠的皇宫古道,他迈入禁止踩踏的地方,虽然这是他之前经常走的地方,走到正殿,在龙椅的后面找到了他小时候玩的蛐蛐,落满灰尘,打开之后,那只蛐蛐居然还活着,年迈的他一步一步的爬出竹筒,在夕阳下,溥仪究竟在想些什么呢,没有人知道,紫禁城是他曾经的家,你说溥仪之后的复辟或是什么是他自己的错吗?我觉得不是,他的身体血液里流淌着的是自小的文化教育,自小的环境熏陶,一个人的思想很难改变,溥仪这辈子从希望得实权到最终甘于平淡,是结果,也是开始,每当一个朝代灭亡或者是即将兴起之时,在这夹缝中生存的人,往往是最难的。我同情这样一位老人。

末代皇帝观后感【篇5】

03KKk.coM

由意大利导演贝尔托鲁齐指导,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摄制的影片,在1988年奥斯卡上获得9项大奖,无疑又是一部惊世之作。

贝尔托鲁齐,被人们称作诗意导演,心理导演。很善于用独特的影视语言,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他曾说过,中国的这段历史让他着迷,他愿意用的的能力来传达自己的观点。影片正巧符合他对历史的看法:人是历史的人质。因此他对浦仪的同情心大于厌恶感,从影片中也不难体会到。

这部电影出彩的地方是影调的运用,摄影师斯托拉罗也的声名也提高到新的高度。在浦仪在看守所接受审问时,画面采用青蓝的冷色调,仿佛观众也在冰冷的监狱一般,起到了亲临感。在浦仪回忆童年时,画面采用了暖色调,寓意了小皇帝被禁锢于皇宫,和被皇宫所保护。影片还不忘了对光线阴影的处理,在浦仪小时候和被放逐做傀儡时运用了阴影和阳光的不平衡感。使观众体会到浦仪的那种挣扎和辛酸。只有在和英国师傅学习先进理论时,在看守所自己得到心理解脱时,阳光才回到了浦仪的脸上。从这部电影可以清楚的体会到光线对电影的作用。

本片以门为引子,用门的视觉形象来表现浦仪在前半生中充当傀儡被禁锢的历史悲剧,表达了他人是历史的人质的历史观。在回忆与现实转换时也运用了很多精彩的剪辑技巧,比如相似物转场,相似音转场,人物的相关性等等,如不是采用这种高超的时空转换式,是很难自由转换的。

电影不仅可以还原再现历史,也可以表达和解释历史。因为这就是电影!

末代皇帝观后感【篇6】

在同学家作客,我在上网,朋友则拿着遥控器不停地换着电视频道。刹那间,我停止了上网,回过头去,叫朋友倒退二个频道。那肯定是在放电影《末代皇帝》。因为只有这部电影的配乐,让我能在短短一至二秒种内听出来。它是我个人认为的所有电影中最好的配乐。自从《末代皇帝》诞生以来。其配乐的主旋律似乎已经成为了西方人心目中标准的中国声音。至少在近年来的很多描写中国的西方影视和音乐作品、乃至是电子游戏配乐。都不约而同的使用了相同感觉的音乐。而这种类似的旋律其根源来自于《末代皇帝》。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其实几年前我已经看过这部电影。可是当我在电视机里再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的心情仍然是很激动的。因为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不只因为那完美的配乐,还有那真实的场景,真实的人物,以及那一段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的历史。可能是因为溥仪前半生住的北京的皇宫和东北的“皇宫”我都去看过吧,我似乎更能理解溥仪的命运是一段什么样的命运。当溥仪站在讲台上高呼“满洲国与日本应该是平等的!”的时候,我被感动了。应为我也曾经坐在那个会议厅的椅子上面对着空空的讲台。我们似乎是一对从未相逢的老朋友,曾经擦肩而过。而今天相遇了。

我们总应该对历史抱以一些敬畏,不管那是段什么样的历史。很多人我们不应该忘记。当我们津津乐道的谈论慈禧凤冠上的珍珠镶嵌在蒋夫人的鞋子上的时候,我们同样应该知道,正因为如此,溥仪才投靠了日本人。当我们谈论溥仪投靠了日本人时候,我们还应该知道,他居然有勇气大声告诉日本人:满洲国与日本应该是平等的!他是一个人,我们不能把他缩为一个符号。他是一个有着我们一样的情仇爱恨的普通人。他生存在一个无奈的世界。他和光绪一样,生来就已经注定了自己的命运,拼命想做点什么。却发现什么也做不了。可怜的皇帝!

其实我们远没有资格去同情晚清的皇帝。他们承受着常人受不了的压力和苦难。清庭的腐败其实和他们个人没有关系,他们也是受害者。而同治中兴,戊戌变法,也有他们的重要的功劳。他们并不懦弱。他们没有放弃。他们每天零晨两点起来批奏章。没有一天休息。他们热爱他的国家、他的民族。可是他们无能为力,真的无能为力。但历史却不能给他们一个起码的坐位。太不公平了!

说些题外话,为什么西方人对我们中国的历史把握地要比中国人还要深?真的是因为有些人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吗?不是。在历史前面,不管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其实都是旁观者。记得在《戊戌变法史事考》一书中,作者茅海建在前言中感叹道,中国第一档案管中有大量的清宫档案,都是研究清史的好材料。馆中条件优越,查档免费,还有空调。但是在案前埋头苦读的都是日本人,西方人。很少有中国人。也许这就能说明问题所在了吧。

末代皇帝观后感【篇7】

徐涛老师推荐过来看的,估计会有不少人也是徐涛老师推荐看的一年之前和妈妈一起看了电影《末代皇帝》,感觉拍的还蛮好的,就对这本书更加产生了兴趣。没想到读起来并没有那么顺畅,中间不想看了,停过一周之后再又读了起来。

很好奇皇上会写些什么,皇上是怎么生活的呢?但是总体看下来,和平时看的传记有些不一样,像是一份报告一样,尽可能详细地交代着自己和身边人的一言一行。全书看下来感到溥仪过得很焦虑,很压抑,也没有活力,不敢愤怒也没有喜乐甚至有些懦弱。历史上的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

这本书作为研究和了解历史有一定的价值,对于读者来说,感谢作者不辞辛苦地著书立传,给我们一个了解他的机会,但同时也对因为康德皇帝而无辜受苦受难地仆人,家人和百姓们有很多同情。溥仪、载沣、苏完瓜尔佳氏、婉容、文秀等等人都是那个时代和制度下的牺牲品。没有人再是“君权神受”了,努尔哈赤也是半生戎马打下来的清朝,而康雍乾更是“职业皇帝”,再把慈禧、溥仪的所做所为和先辈们比起来,清代的灭亡,不仅仅是时代发展,也有个人的雄才伟略。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若奈何?”这样的深情与雄姿更能让人觉得动容。

末代皇帝观后感【篇8】

一个小男孩儿,头上压着沉重的帽子,眉头紧缩,表情严肃,额头的青筋突出,背后是满朝文武的大臣对他顶礼膜拜。小小的年纪还在懵懂无知,就承担起了一个国家委以的重任。他还不知道,他现在的国家以是国破山河。

影片是1987年由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齐指导,该片分为前后两部分,以幼年的溥仪和被抓到后的溥仪为时间点穿插叙述。一点点为观影人讲述了溥仪的一生,从万人之上皇帝,到想光复大清的傀儡,到的战俘,再到说自己只是一个花匠。

溥仪,战战兢兢的一生,一出生就已经注定的一生。

影片以溥仪在车站决定割腕自杀被救下调换到年仅三岁的溥仪被慈溪老佛爷召进宫与家人分开,小溥仪一脸陌生的走到慈溪身边,当慈溪对他宣布大清交给他的时候,小溥仪并不能理解自己将要承担一些什么,在哪一刻,命运将他和“皇帝”死死的拴在了一起。

那时候的中国已经被日本人迫害的满目疮痍,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将鸦片带入中国,处心积虑引导中国人吸食鸦片从中获得利益。而鸦片损害了中国人民上到官吏下到百姓的身心健康,摧毁中国人的意志。日本人利用鸦片来侵略中国土地,屠杀中国百姓,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帝国。中国被迫一次次妥协,一次次与各国签署不平等条约。小溥仪接受的实质上晚清早已不复存在,可以说,晚清造成这样的局面,不能怪溥仪的无能,只是溥仪以无力改变这样的事实。

末代皇帝观后感【篇9】

带着一种同情的心态慢慢看完了《末代皇帝》,从来不知道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可以曲折成那样。看其一生,仿佛自己也历经了沧桑,心渐渐染上了一层愁绪。

open the door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这句台词是溥仪内心深处的呼喊。他向往紫禁城以外的世界,他的心在欧洲,在牛津。溥仪说他要去欧洲,要去牛津大学。可是他连紫禁城都走不出去,小小的他,注定要被困在紫禁城一生。

紫禁城那么小,小到永远是斑驳的红的墙,辉煌的金銮殿。可是紫禁城又那么大,大到推开一道门还有一道门。这个地方困住了溥仪一生的美丽,誓言,信仰,追求。

不是每一个末代皇帝都像桀纣那样暴力,不是每一个末代皇帝都像李煜那样不理国事花前月下。溥仪,他的抗争在历史下显得苍白无力。即使他只是一个小小的紫禁城内的皇帝,他也想把他的紫禁城治理好,他把一千多的太监驱逐出去。他要节省开支,可是,不久他自己都被赶出去了。可见,他的悲剧却是已经注定了的。这就是历史,历史从来不会为谁而改,我们和溥仪一样,都是历史轨迹中渺小的一粒尘埃。

三岁被送入皇宫,被推上皇位,从此与亲人分离,从此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少年的时候,他想要做个真正的皇帝,却始终只是一个傀儡,是一个符号象征。外面是一个民国,他却只是紫禁城里的皇帝,一个连紫禁城都出不去的皇帝!母亲死了,他只是平静的说了一句我母亲今天死了吧?然后一个人推着自行车一个个宫门的走,朱红庞大的门,门外是喧闹的大街,有衣衫褴褛的乞丐,有玩耍的孩子,他想出去,可是恭敬的侍卫关起了大门。

他绝望的喊着open the door。门外有他的母亲,有他的自由,有他的理想啊青年时,他想建立自己的国家,却被日本利用,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政权,做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成为了民族的罪人。当染上毒瘾的婉容被日本人带出总督府时,他在雪地上一路狂奔,那是不是他爱的女人已经不重要,却是那个爱他的,唯一的,仅有的,所有的。同样,朱红伟岸的门又一次紧闭,open the door他一个人喃喃着。中年之后,他以为自己是一个罪犯,以为难逃一死而割脉,却又重获自由,柳暗花明。一次又一次,命运戏弄着溥仪。

从紫禁城到天津,再到满洲国,再到监狱。溥仪的一生,被历史牵绊着的,就是这个万年皇帝。CCTV6的主持人在影片结束后对《末代皇帝》有一段总结性的话,大概内容是这样的:当他想回家时,他被关在如牢笼的皇宫中;当他已习惯这种生活时,却被强行逐出;当他不懂是非时,他当上皇帝,整日无所事事;当他想做个好皇帝时,关东军却野蛮粗暴地压迫他;当他渴望外面的世界时,森严戒备的宫门挡住了一颗蓬勃向上的心;当他没有自理能力时,却要做一个凡人去生活。命运多么会嘲弄人啊!

我们总以为我们知道了历史事实,是我们创造了历史。其实,历史背后有那么多的真相识我们所不知道的。没看《末代皇帝》以前,我也很鄙视溥仪。我认为他是一个卖国贼,怕死鬼。可是看了之后,我深深的触动了。溥仪投靠日本人,是因为国民党背信弃义地掘了满洲的皇陵,慈禧的尸体被撕成几块,脖子上的项链做了宋美龄的结婚礼物。而他的决定背后,是日军哈尔滨的细菌试验厂。这是他所不知道的。在监狱中的溥仪,看着记录片,惊愕的缓缓站起。溥仪在满洲,也是坚决的回绝过日本人的无理要求,他在国会上愤怒的说,满洲国和日本一样是平等的,只是没人听他,这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所以,我们知道的,永远只是事实,而不是真相。溥仪只是历史进步的一个小小的牺牲品而已。如果没有了溥仪,历史上也会有另一个溥仪将其代替。从来都是历史创造了英雄,同样,也是历史创造了溥仪。我们同情溥仪的同时,更多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

末代皇帝观后感【篇10】

两个月前我看了一部名叫《末代皇帝》的电影。这部电影是一九八七年由意大利的贝尔多鲁奇导演,中意联合摄制的。放映的时间比较长,三个多小时。拍摄的费用也很高,达五十亿美元左右。这是一部在美国很有影响的电影。在第六十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发仪式上荣获了九项金奖。

《末代皇帝》写的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博仪的一生,内容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1。慈禧太后降旨后,三岁的溥仪成为天子。这部分是描写他在故宫的生活。

2。他在天津的日子和他同侵略中国的日本军队合作的通敌行为。

3。他受中国共产党的教育而成为一个相信社会主义的普通人。

我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很难说清,有些方面我觉得它很有意思,有些方面我感到它很不好。我认为《末代皇帝》不一定是真实地根据溥仪的生活或历史事实拍摄的,这就是我最不喜欢的部分。

倒是第一部分虽然也很可能不是根据事实拍摄的给观众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大概中国观众不这么认为,因为他们都去过故宫,但是对于外国人来说。是非常新鲜,很有意思的。而且还使我了解到这点:虽然一个皇帝有那么大的权力,他已经不是人,他在人们的眼里是伟大的夭子,他无论说什么,别人都得照办。但是实际上他也是当时社会的牺牲者。这是因为他没有什么自由,当皇帝就跟在监狱里似的。三岁的孩子当了皇帝,没有母亲,连一个真正的朋友也没有。紫禁城高高的红墙紧紧地围住了他,他虽然是皇帝,但没办法逃离那个地方,很使我同情他,到底他也是人呀。

第三部分也很有趣。描写溥仪怎么从一个没用的人在新中国成为一个劳动者。很动人的场面是看到他那么爱护他所养的花。这是因为他所爱的人老了或死了,妻子疯了,他生活很寂寞,所以他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花上。

电影最后的场面也给人留下了很探的印象。一天,博仪信步来到如今已成为旅游胜地的紫禁城,望着那些他很熟悉的宫殿,回廊,感慨万端。

我已经说过,对这部电影,我怀有一种复杂的感情,有些方面我认为它很有意思,因为有许多华丽的场面,但有些方面我又认为它并不好,因为不是根据历史事实拍的。总的说来《末代皇帝》值得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