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零思考方案网网站!

人才培养方案最新模板 (720字)

2022-03-17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版人才培养方案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篇一】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法律和工程技术等基础知识,以及房地产经济、管理和经营等专业知识,具备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能力、房地产估价能力、房地产营销策划和销售能力、工程估价能力,以及具备健康的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在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中介、工程估价、物业管理等领域从事全过程房地产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中介、工程估价、物业管理等领域的相关工作。应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房地产估价、房地产营销策划和销售、工程估价等方面的能力。具体的专业培养要求如下: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2.熟悉房地产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3.掌握房地产经营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

4.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原理;

5.掌握工程施工基础知识;

6.了解房地产的前沿理论及相关学科知识;

7.具有阅读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外语文献的基本能力;

8.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房地产经营管理问题的能力;

9.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10.具有健康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主干学科

管理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公共管理

四、专业主要能力

基本技能:学生具有较好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对英语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具有较好的汉语言书写,表达、交际能力,身心健康且有较强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能较好地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并写出评论,且具备基本的艺术素质品德、审美观念和思维。

专业能力:能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能对房地产估价对象的价值进行评估,撰写规范的房地产估价报告。能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营销策划,能编制房地产营销策划书。

五、授予学位须获取能力

基本技能:学生具有较好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对英语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具有较好的汉语言书写,表达、交际能力,身心健康且有较强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能较好地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并写出评论,且具备基本的艺术素质品德、审美观念和思维。

专业能力:能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能对房地产估价对象的价值进行评估,撰写规范的房地产估价报告。能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营销策划,能编制房地产营销策划书。

六、主要课程

工程图学、工程结构、房屋建筑学、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法、房地产合同管理、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行政管理、房地产测绘、房地产估价、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房地产营销策划、房地产经纪、物业管理、工程估价(土建)。

七、特色课程

房地产估价、房地产开发、房地产经纪

八、主要实践性环节

公共实践,实习(认识实习、测量实习、生产实习、专业软件实习、毕业实习),论文(学年论文、课程论文、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四大类型。

九、主要专业实验

房地产测绘、建筑材料

十、学制

四年

十一、学位

管理学学位

人才培养方案(篇二)

一、总体要求

坚持遵循文艺人才培养和文艺创作基本规律,坚持党委政府培养扶持与尊重文艺家独立创作相结合,在xxx年6月至20xx年6月期间,坚持有重点、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推进“文艺大师”培养计划和“文艺名师”带动计划。“文艺大师”培养计划,即培养一批本土文艺领军人物,助推精品力作产生,全面提升“巴山作家群” “巴山摄影人”等文艺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文艺名师”带动计划,即通过选拔、确立一批“文艺名师”,并通过“文艺名师”对青年文艺人才的定向指导,形成结构合理、梯次跟进的文艺人才队伍。

二、目标任务

(一)培养“文艺大师”10名。

(二)确认“文艺名师”30名,采取“1+2”的指导方式,带动培养青年文艺人才60名。

(三)创作生产60件体现达州特质、展示达州风貌、讲述达州故事、传播达州声音、塑造达州形象,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优秀文艺作品。

三、申报时间、程序

采取个人申报与组织推荐相结合,申报对象填写相应申报审核表,经所在文艺门类协会初审通过后逐级推荐审批。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广新局、市文联组织专家组进行综合评审,通过并公示后正式对外公布。

四、申报条件

(一)“文艺大师”培养对象的申报条件

1、模范践行《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德艺双馨,艺德艺品发挥示范作用;

2、中国文联所属国家级文艺家协会会员;

3、获全国性文艺类奖项一次以上(含一次),或在国家级文艺展览、文艺活动、文艺媒体等公开出版、发表、展演、播出、入选两次以上(含两次);

4、长期居住在达州市范围内;

5、身体健康。

(二)“文艺名师”的申报条件

1、模范践行《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德艺双馨,艺德艺品发挥示范作用;

2、中国文联所属国家级文艺家协会会员或省级文联所属省级文艺家协会会员;

3、获省级及以上文艺类奖项一次以上(含一次),或在国家级文艺展览、文艺活动、文艺媒体等公开出版、发表、展演、播出、入选一次以上(包含一次),或在省级文艺展览、文艺活动、文艺媒体等公开出版、发表、展演、播出、入选两次以上(含两次);

4、长期居住在达州市范围内;

5、身体健康。

五、工作任务及考核办法

(一)“文艺大师”培养对象工作任务

1、长远目标:艺德艺品和艺术成就达到“文艺大师”标准:①德艺双馨,德高望重;②五年内获得国家级奖项一次以上;③艺术造诣在本文艺门类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2、年度工作:①制定年度文艺工作计划并报市文联审定备案,有序推进年度文艺工作计划实现;②至少每年有一项创作在国家级文艺展览、文艺活动、文艺媒体等公开出版、发表、展演、播出、入选;③全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达州市繁荣发展文艺事业的规划建设,积极发挥本艺术领域领军作用,在艺德艺品方面做出表率;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积极参与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广新局、市文联等单位组织开展的采风、交流、文艺惠民等活动。

(二)“文艺名师”工作任务

1、长远目标:①以“文艺大师”为追赶标准,不断提升“文艺名师”品牌影响力;②对青年文艺人才的指导达到预期标准:一是指导对象在艺德艺品上有较大提高;二是指导对象在3年内实现会员升级;三是指导对象五年内至少有一项创作在国家级文艺展览、文艺活动、文艺媒体等公开出版、发表、展演、播出、入选。

2、年度工作:①制定年度文艺工作计划并报达州市文联审定备案,有序推进年度文艺工作计划实现;②至少每年有一项创作在省级及以上文艺展览、文艺活动、文艺媒体等公开出版、发表、展演、播出、入选;③全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达州市繁荣发展文艺事业的规划建设,积极发挥本艺术领域领军作用,在艺德艺品方面做出表率;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积极参与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广新局、市文联等单位组织开展的采风、交流、文艺惠民等活动,落实临时工作任务。

(二)考核办法

1、建立年度考核机制。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广新局、市文联将依据“文艺大师”培养对象、“文艺名师”的工作任务及经审定备案的《年度文艺工作计划》和《中长期文艺创作计划》,每年度组成评审考核组进行量化考核评估,实时跟踪工作完成情况,建立考核档案。

2、实行动态管理。凡经考核未能完成年度文艺活动工作计划,进行预警谈话,不予兑现工作经费;凡连续两年未完成年度工作计划和中长期文艺活动计划的相关内容,取消“文艺大师”培养资格或取消“文艺名师”称号,不予兑现工作经费,重新增补替换人选。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文艺大师”培养计划和“文艺名师”带动计划在市委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广新局、市文联为责任单位,由市文联负责具体实施。建立市级领导联系重点文艺家制度,增进市级领导与重点文艺家的相互沟通和了解,为文艺家的创作和生活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二)经费保障。对确认的“文艺大师”培养对象,市财政按每人每年2万元划拨“双师”人才工作经费。分三期拨付:个人完成工作计划制订并经审定通过后拨付20%;工作计划实施情况通过评估后拨付30%;工作计划实施情况通过考核后拨付50%。对确认的“文艺名师”,由市财政按每人每年1万元划拨指导青年文艺人才工作经费。分三期拨付:“文艺名师”建立工作室、制定工作计划并经审定通过拨付20%;经过中期评估后拨付30%,考核通过后拨付50%。“双师”计划工作经费拨付对象涉及国家工作人员的,按相关规定办理。

人才培养方案(篇三)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8所我国部分地方院校西安体育学院、延安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凯里学院、韩山师范学院、湖南文理学院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研究对象,对培养目标、课时比例、课程设置、专业方向、实践环节等进行统计对比分析。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查阅最近十年来各级教育相关文件及相关学术性论文,收集并且整合参考了八所高校(包括体育类专业院校、师范类院校、综合类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及建设方面的有关资料。

(二)数据统计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对各院校的课时比列、学分、实践等环节进行数据整理并分析。(三)逻辑分析法。通过对当前该8所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对比,结合当代社会市场对体育专业的需求等情况进行推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我国部分地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分析。通过分析可看出,这些高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体育教学、社会科研、社会体育咨询指导、经营开发管理等技能指导型人才,同时强调群众体育活动,对体育俱乐部的经营、管理、开发等原发性创业能力的培养也作了强调,但是却缺乏对大型赛事的组织管理人才的培养,在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中过多强调体育教育专业。

(二)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时情况分析。可以看出:8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总学时平均为2691.9学时,总学分平均为173.1学分;对比可发现,在学时上除西安体育学院和凯里学院低于或高于《专业规范》的要求外,其他6所高校均在规范内上下起伏;在学分上凯里学院和湖南文理学院均高于规范中的要求,其余的则在规范值内。

(三)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分析。经调查:发现,各地方性院校开办的主干课程相对类似,而专业性极强的主干课程缺相差很大,特别是学科课程,种类繁多,八所院校完全不同,这当中既有像体育社会学和社会体育学这种及其容易混淆的课程,也有像体育经济学与体育产业经济学、体育管理学、社会体育管理学这种上下位的课程,又有传统课程又有体育休闲娱乐导论、健康保健等新兴课程。

(四)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专业方向设置分析。八所院校中只有四所院校将体育教学方向归入其专业方向当中。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方向要以市场做为主导,将体育、健身等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性和未来职业中的发展作为重要的依据,加快专业性建设,加强社会体育专业中现有的专业基础,更好的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而服务,作为培养人才的目标,社会化、大众化、专业化。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似。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应该体现出各个学校的优势和特色,然而,通过对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比较发现其培养方案雷同现象相当普遍,近60%的相似。2.必修课与选修课课时分配比例差距悬殊。研究表明该8所高校课程设置都是围绕“三大主干学科”和“五大主要课程”为主线,各学科相应课程设置及其比例、必修课与专修课或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比例等大多是从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拼接或移植过来的,课程课时分配不够合理。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环节是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融合到实践中去,为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打下坚固的基础。

(二)建议

1.结合市场的需求类型培养专业类型的人才,打造优势社会体育专业品牌。各高校要做到“精”或“专”,在突破“专”长的基础上追求多能,并强调例如是培养“技能型”,还是“应用型”或“服务型”?与此同时加强各高校的交流,结合各校所处的地理优势,共同制定有利于发展、更具体的更合理的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2.优化课程体系,制定合理、高效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扩大专业口径,体现个性培养,提高课程体系的灵活性。在课程内容上,加强知识与技能的整合,注重横向交叉与融合,促成知识、技能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办出1~2个有竞争力的特色方向。3.加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拓宽、稳定实习基地。提高其互动性、实践效果的有效性,各高校应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求争取地方政府参与到社会体育专业教学中来,提高校政、校企体育行业之间的合作,建立一批相对稳定、市场宽的校外实习基地,打造地方社会体育品牌。

人才培养方案【篇四】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互联网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结合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和探索经验,对测量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提出见解。

关键词:测量;创新;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同时也是培养“中国制造20xx”的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力量。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其优势体现在实践能力上,而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综合能力方面还显得严重不足[1]。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从20xx年开始对创新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成果在每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也得以体现,形成了较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践性强,各种测量仪器的更新换代迅速,近年来GNSS定位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测绘手段和方法带来了质的飞跃。由于条件限制,学校的仪器设备无法及时更新,所以要培养出从事测绘一线、智力应用、创造性劳动于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信息化课堂

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课程教学,是高职教育模式下实现个性化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2]。依托校园网络实现课堂内外主要教学活动信息化:课堂内教师把零散的教学资源组合到一起辅助教学,如微课、操作视频、模拟器等,借助蓝墨云班课实现教学的网上交互环境;课堂外利用网络平台发布拓展任务,构建师生交流平台。大部分学生对手机的依耐性强,这样的模式学生较容易接受。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课堂表现用经验值体现,在班级内部进行排名,随时可以查看。其经验值可以兑换平时成绩,最终课程考核的时候应适当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重。

2职业提升——测量实训不间断

第一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测量仪器基本操作能力、测量基本计算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图根导线测量、四等水准测量和地形图测绘三项核心职业能力的强化实训,考核通过的学生安排到企业参与项目实践。第二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绘图能力、控制测量能力和GPS测量能力,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进行三角网控制测量、二等水准测量和GPS控制测量的强化实训,考核通过的学生安排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第三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数字测图、工程测量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站仪数字测图、GPS-RTK测图和线桥隧施工测量实训,考核通过的学生安排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第四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地籍测量、房产测绘和变形观测能力,进行地籍调查、地籍图测绘、房产测绘和建筑物变形测量实训。第五、六学期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从学生入学初到毕业,每学期都有集中实训,且有机会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

3工作室带动生产实习

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直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也是职业教育领域持续关注的热门话题。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校企合作最开始仅限于向企业输送顶岗实习学生,到后来的订单班,其合作都是在顶岗实习阶段,真正的教学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几乎为零。导致了校企合作没有落到实处,工和学也没有真正结合。根据课程的安排,每学期的实训项目要和生产相结合,但企业不愿意接纳学生短时间的实习,其生产项目也很难与课程安排一致。针对这些问题,学院成立了测绘工作室,工作室成员由测量专任教师和测量专业学生组成,主要开展课程拓展任务实训、职业能力强化训练、技能比赛和生产实践。工作室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各单项实训任务的表现,据其特长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GPS测量组、数字测图组和工程施工测量组,每组配一名指导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技能强化。同时,积极联系测量生产任务,根据学生特长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生产实践。工作室已承担多项测量生产任务,有地形图测绘、地籍测量、城市布建等,完成的成果在学校、企业中的反响都很不错。在生产中教会学生技术与技能,突破了教学与生产不能紧密结合的瓶颈,让学生在工程环境下培养职业技能。当生产项目不能与教学衔接时,可利用校内实训场地模拟生产任务,比如校园地形图测绘,按照生产过程进行管理并实现测绘标准化考核。当生产任务到达一定规模之后,可以成立公司,申请测绘资质,形成专业与企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4“互联网+”背景下第二课堂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借助工作室平台,构建第二课堂。第二课堂的学习主要是通过网络在线课程和微课等自学,教师引导并答疑。针对学生的特点布置模拟生产实践任务,着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与生产任务的过程中,用项目带动就业,甚至带动创业。对学生来说,创业的成本太高,互联网无疑是最适合于学生创业的方向。学生带着项目就业,带着项目创业,企业也很愿意接受。

5结束语

本文从课堂教学、实训、生产实习和第二课堂四个角度探讨了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参与生产实践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工作室的部分学生也能独当一面,完成测量生产任务。因此,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践既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张泽林,方久华.建材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才智,20xx(4):65-66.

[2]杨帆.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职信息化课堂建设[J].才智,20xx(34):87-88.

人才培养方案(篇五)

摘要:转型发展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对当前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专业产生的背景、应用型本质属性的分析思考,总结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思路,进而提出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化方案。

关键词:转型发展;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

当前,转型发展是国家教育部所倡导的地方一般本科高校提高素质教育、服务地方的又一项重大举措。五邑大学20xx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之后,学校的重点工作就定位到如何建设合理、高效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上。目前我校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就是,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自身的内在自然规律,制定科学且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与人才培养有关的主要因素分析

1.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可以反映学校的教育改革思路和办学特色,也可以看出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五邑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多年来在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和尝试,例如在很多的理论课中都设置了课内实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赛等方法,但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仍然保持原有的本科高校教育的课程体系和讲授内容,在企业职业和岗位的需求和培养过程方面和学生的技术积累方面考虑不多。总之,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不能较好契合当前所提出的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产生背景。信息专业主要是进行信息的获取、信息的编码处理、信息的传送与接收等理论、实践教学与研究。上世纪末,能够体现国家的发展趋势和综合实力的信息时代脚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迅速加快,在实际应用中对从事信息产业的人员提出既要懂信息理论,又要掌握新型电子元器件的使用等更高要求,于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3.应用型本质属性分析。应用型主要是培养学生实际工程项目能力,对某一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的能力就不做重点培养了,要求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应用型培养对学生的要求更高,既要学好理论知识,还需具备对多项理论知识综合的实践能力。这也是高水平的应用型本科区别于高职高专的关键所在。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以我国工程教育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为契机,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工程认证为推动力,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起点和落脚点,确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总的培养目标为:掌握电子电路理论与技术、信息采集、传输、分析与应用的基本能力、基本方法,面向区域支柱产业、面向工程,具有较强的工程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能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制造、应用开发、运营、市场与管理等工作的本科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结合培养目标,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优化。

1.树立信息大工程观的理念,全面落实信息大类培养目标。通过分析比较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信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和交通控制等几大专业方向的共同特点,建立信息工程大类专业13门平台课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在行业企业工作所需知识、能力、素质出发,设计信息大类专业共同课程平台。从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应用的完整流向设计平台课,克服了过去学生专业知识面偏窄的缺陷。

2.全面实施“3+1”模式,丰富“3+1”内涵。“1”指学生就读大学的最后一年,可以在学校进行设计、实训,也可以在企业实习;可以部分时间在学校,部分时间在企业实习;采取的方式由学生自主选择。第7—8学期的实践环节包括:综合系统设计、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实践成果总结、专业实训及企业实践和毕业设计。这种设计思路的出发点就是通过将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从而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

3.依据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按多类别模块开设课程。多类别模块主要包括专业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产业对接模块、开设与区域重点发展产业相对应的模块等,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课程设计充分考虑了行业企业需求,考虑了近年来科技发展的成果,突破了传统课程的束缚,将课程融入新的内容,特别是工业生产核心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并大胆进行了课程重组。4.整体设计培养方案。在做好信息大类平台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有机结合以外,还从学生培养需求出发,将通识课、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并对如何完成修读提出具体要求,较好解决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脱节的问题,还将我国工程教育中所提出的信息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与培养方案的制订进行了有机结合。

5.按照课程群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实施项目化教学,打破以往理论课附带实验和一门课程设计一个实践项目的惯例,尽量使实践教学项目具有综合性、创新性的特点,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在开设前明确该教学目标,并与工程项目有一定的联系,尽量做到从企业应用角度设计综合性实践的训练。6.实施多专业、多行业龙头企业协同育人。首次试点将多个专业学生合成一个实验班,联合几家企业共同对这个班级学生进行培养,通过轮岗等方式分别在各家企业的不同岗位上实习一段时间,利用各家企业所长使学生对企业模式和工程实践有更加充分的认识。

三、结语

本研究和改革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践平台建设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做了全方位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我国高等院校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刚刚起步,随着转型发展的深入推进,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会越来越适应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才培养的质量会有很大的提高并能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刘纯利,王晴晴,张玉山.优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xx,(3).

[2]童强,周大鹏.何光普.转型发展期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xx,(8).

[3]汪元宏.应用型高校的创新之路[N].光明日报,20xx-04-11(16).

[4]周远清.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J].中国大学教育,20xx,(11):5-7.

[5]潘懋元.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趋势[J].临汾大学学报,20xx,(1):1-5.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184.

[7]杨春春,刘俊萍.中外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7(3):25-28.

[8]徐理勤,赵东福,顾建民.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模块化教学改革看学生能力的培养[J].高教探索,20xx,(3):70-72.

03kKK.Com延伸阅读

人才培养方案怎么写3500字模板


事实告诉我们,成功是需要一份计划的。当我们对计划的具体实施感到迷茫时,我们要好好地去写一份方案。制定方案前要做好背调,包括行动的背景和人物的背景。你是否明白该怎么去写方案呢?我们的零思考方案网特意搜集并整理了人才培养方案怎么写,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人才培养方案怎么写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根本任务,坚持服务随州专用汽车产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本地就业为导向;以推进产教融合、适应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创新我院招生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以形成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为着力点;以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岗位任职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学校教育资源与企业培训资源对接、学校教育项目与企业生产项目融合、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深度融合为基本路径;围绕满足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的专业建设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推进教育教学机制创新,探索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为促进随州“中国专用汽车都”、“国家首批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和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工作目标

1.探索校企协商、政府主导的单独招生招工方式。在湖北省招生制度改革的框架下,通过与行业、企业协商制订《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协议》,面向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学生,实施单独招生考试,探索基于单独招生招工一体化制度。

2.实施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学生(学徒)。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以车身设计及加工、车身安装调试、整车电气设备安装调试为主要方向,通过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与齐星公司、中国恒天、江南东风、程力专汽、重汽华威、全力集团等合作企业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等教学资源、共同实施教学、共同组织考核考评,探索建立政府主导、校企双主体一体化体制机制。

3.建设“互聘互用、协同育人”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以试点专业为基础,建设“互聘互用、协同育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形成双导师制。明确师资队伍的选拔、聘任、管理、评价原则,确定专业教学团队的规模、结构和教学任务。探索建立学校教师流动编制或设立兼职教师岗位,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和专业建设的力度。合作企业要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师傅,明确师傅的责任和待遇,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应纳入考核,并可享受带徒津贴。试点院校将指导教师的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考核并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

4.构建具有我院特色的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学院与随州专用汽车机械相关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制定并不断完善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联合育人的系列规章制度,构建具有我院特色的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三、试点范围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联合重汽华威专汽、程力专汽、江南东风特种汽车、中国恒天、全力集团以及有条件、有意愿的企业共同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重点探索建立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以汽装专业为基础,不断积累经验、丰富培养形式、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和规模。

四、重点任务

重点任务

具体措施

牵头单位

备注

(一)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1.与合作企业签订试点专业《现代学徒联合培养协议》。协议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分工;明确校企联合招生、分段育人、多方参与评价的双主体育人过程及其管理办法;明确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方式,确定利用校内实训场所、校外实训基地、公共实训中心、企业实习岗位等教学资源的方式及其管理办法。校企共同制定《校企协同育人管理办法》。

学校校企合作管理处、合作企业人力资源部

2.试点专业与合作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联合培养实践。首批试点专业各选择1个班率先开展学徒制试点,以三年学制为1个试点周期。

教研室

(二)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

1.制定《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招生招工一体化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校企共同研制、实施招生招工方案;根据不同生源特点,实行多种招生考试办法,为接受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学徒提供机会;规范职业院校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程序,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

招就处

2.签订招生招工协议。按照双向选择原则,学徒、学院和企业签订三方协议,对于年满16周岁未达到18周岁的学徒,须由学徒、监护人、学院和企业四方签订协议,明确各方权益及学徒在岗培养的具体岗位、教学内容、权益保障等。采取单招、订单班等方式,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

招就处

(三)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

1.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试点专业与合作企业联合进行专业调研论证,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职业精神培养,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与合作企业相关岗位(群)相匹配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既有扎实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又有良好的职业精神,有较强社会适应性、职业针对性、个体发展性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教研室

合作企业

2.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设计《XX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制《XX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协议》(简称“培养协议”),通过学院教师与企业师傅联合传授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在培养协议中,明确规定学院、企业、学徒(学生)三方的责、权、利;明确学徒(学生)培养目标、学习时限、学习时间、学习地点、课程安排、授课形式、结业评价标准及方式、工作津贴、师资保障、违约责任等内容。落实学徒的责任保险、工伤保险,确保人身安全。

教研室

合作企业

3.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职业人才成长规律以及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实际工作能力要求,校企共同建设基于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和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本项目课程体系由通识课、专业课、职业拓展课三类组成,其中专业课包括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两部分。

教研室

合作企业

4.企业制定专门的学徒管理办法。保障学徒的基本权益,根据教学需要,科学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保证学徒合理报酬。

教学办

合作企业

5.共同建设系统化标准。在研制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上,校企共同制定试点专业的课程标准、岗位标准、企业师傅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及相应实施方案。

教研室

(四)建设校企互聘、协同育人的师资队伍

1.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双导师管理办法》。制定并不断完善双导师制,建立健全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明确双导师职责和待遇,合作企业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师傅,明确师傅的责任和待遇,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应纳入考核,并可享受相应的带徒津贴;试点专业要将指导教师的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考核并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

人事处

合作企业

2.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专业建设的激励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

人事处

合作企业

(五)建立体现现代学徒制特点的管理制度

1.校企联合实施教学。教学过程,打破传统教学时间、地点限制,灵活安排授课时间和地点,采用工学交替的模式进行教学。以学时和工时为基础,以学分为纽带,科学设计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创新和完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由校企共同实施教学评价,将学徒岗位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评价范围。

教研室

2.制定并完善《随州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办法》。明确现代学徒制学分制管理办法、弹性学制管理办法、实习管理办法。建立适应现代学徒制的柔性化教学管理机制。

教学办

3.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随州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考核评价与督查管理办法》。创新考核评价与督查制度,制订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经校企共同考评合格的学徒,将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取得企业入职资格。

教学办

4.制定《随州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办法》。建立定期检查、反馈等形式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教学办

(六)总结推广

试点期间,组织专家对试点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建立年度报告和周期总结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宣传部及时进行跟踪宣传。试点结束后,试点专业做好试点总结。

办公室

宣传部

五、保障条件

(一)政策保障

20xx年湖北省教育部职教改革相关要求召开的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省相关职能部门制订相关配套的政策与文件,鼓励、支持、指导相关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20xx年1月,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出台了《随州职业技术学院“特色随职”建设方案》,明确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打造地方特色、服务专用汽车之都建设、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

(二)组织保障

1.成立汽车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在学院领导及教务处的统筹指导下,定期会商和解决有关试点工作重大问题,统筹推进汽装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组 长:童加斌

副组长:梁学军、陈安民 贺剑、赵恒、

成 员:夏章建、王军、汪勇、舒文鑫

2.成立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组

负责汽车制造与装配试点工作的研究、组织、实施、推广;制定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组织制定并实施与现代学徒制配套的学校规章制度;负责组织实施试点专业现代学徒制。具体实施本专业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专业工作组将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确保试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实施。

组长: 贺剑

成员:夏章建、舒文鑫、汪 勇、周俊、王军

(三)制度保障

学院拟将制定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招生招工一体化、教学管理、教师培养、资金支持等一系列管理办法与规章制度。

1.校企联合制订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1)执行学徒优惠政策。经学院和企业考核合格的学生(徒),可同时获得学院颁发的毕业证书和企业颁发的“岗位资质证书”,被合作企业录用后,不需经过试用期,直接成为正式员工,并享受相应的待遇。

(2)企业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纳入企业工作内容,并享受带徒津贴。

(3)评选并奖励先进试点班、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师傅及学徒。校企联合设立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专项奖励基金,对在试点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集体和个人,予以专门的奖励。同时,被合作企业评为优秀师傅的员工,在晋升高级工、技师或高级技师时作为破格条件之一,可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与企业自主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优先晋升职业技能等级;学院评出的现代学徒制活动中产生优秀指导教师,在职称评定、职位晋升或评优时,予以优先考虑。

2.建立体现现代学徒制特点的管理制度

(1)根据学徒培养工学交替的特点,建立健全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制定《随州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办法》。

(2)根据现代学徒制的特点,校企共同建立教学运行制度,制订《现代学徒制招生(工)管理办法》、《现代学徒制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含选拔、管理、培养)、《现代学徒制带教师傅管理办法》(含选拔、管理、培养)、《现代学徒制校企定期例会制度》、《学生(徒)转为员工(毕业)制度》、《学生(徒)实习召回制度》等,共同加强过程管理。

(3)校企共同制订《现代学徒制学生(徒)实习管理制度》、《学生(徒)实习安全措施与违纪处理办法》,根据学徒培养需要,科学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保证学生学徒津贴等合理权益,落实学徒的责任保险、工伤保险,确保人身安全。

(4)创新考核评价与督查制度,制订以育人为目标的《学生(徒)评价考核办法》,建立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将学徒岗位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建立定期检查、反馈等形式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四)经费保障

1.多渠道、多途径筹措经费,保证试点工作资金需要。

(1)根据《随州职业技术学院“特色随职”建设方案》及《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特色专业申报书》申请学院特色专业建设专项经费每年30万元,其中20万元为现代学徒制试点专项资金。

(2)积极争取企业职工培训及省级专项建设资金。

2.加强经费管理,保证项目资金产生最大效用

制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建立严格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和监控制度,加强专项经费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实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专账管理,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严肃性和合理性,使资金的使用发挥最大效益。

(五)科研保障

各试点专业要坚持边试点边研究,及时总结提炼,把试点工作中的好做法和好经验上升成为理论,形成推动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制度措施,促进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积极开展国际比较研究,系统总结相关国家(地区)开展学徒制的经验,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运行机制、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条件保障等。

(六)宣传保障

持续做好现代学徒制试点宣传工作,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网络、微信等新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活动,将试点过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研究成果及时总结、及时推广。

六、预期成果

1.形成一套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度。编写《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汇编》、《现代学徒制制度汇编》、《现代学徒制案例汇编》等制度文件。

2.校企共同开发一批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课程标准与特色教材。

3.完成《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总结报告》,对首批试点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研究并形成研究报告。

5.总结、提炼本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公开发表一批现代学徒制试点成果研究论文并辐射到我院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院推广现代学徒制提供可资借鉴的基层探索案例和经验。

七、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政府尚未出台鼓励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激励政策,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效果。

应对措施:在学院现代学徒制的有关管理规定中、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协议中,对合作企业采取激励措施,提高合作企业参与积极性。并且,校企双方可共同争取政府支持。

2.政府还没有现成的招生招工一体化制度,学院探索与现代学徒制配套的招生招工一体化制度,在实施中会走弯路、会难以实现预期目标。

应对措施:与合作企业协商签订《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协议》,报请政府同意,采取单招等方式。

3.学院制定的与现代学徒制配套的管理制度,与政府现行的政策不匹配,与企业考虑存在差异。

深入调研企业,要了解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中能够得到什么?企业最担心的是什么?企业应该做什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制定与现代学徒制配套的管理制度、确定双方的责任、义务,并与企业、学生三签订相关协议。

人才培养方案怎么写 篇2

目前,我厂职工整体文化素质、技术水平呈平稳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还存在人才管理机制较落后、培训机制较滞后,激励机制存在缺陷、企业后备力量不足等诸多问题。

根据公司的发展趋势和我厂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了以下人才培养计划。

一、加强管理,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改变用人理念,真正树立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企业对人才的管理并非是简单的“管人”,也并非是单纯的待遇提升,而更应该是关怀人、重视人和尊重人,塑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只有按照个人的身心特点去实施管理,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施人性化管理,通过关怀员工的身心健康、员工的生活环境等,用关心和服务员工来换取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忠诚服务。

二、 实施梯队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充足、均衡,后备力量强大是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制定梯队人才培养实施计划,是人才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梯队人才培养包括管理型梯队人才和技术型梯队人才培养。企业应对员

工的特点、专长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培养,设立清晰的梯队人才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完善职业生涯发展通路,明确人才推荐、储备、培训、考核等制度,建立健全人才管理制度与流程。增强员工自我提升的信心与动力。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引导员工通过努力提升自己获得职业发展。积极稳妥,有步骤的实施变革,确保公司实现新跨越。

三、加大对人力资源培训的投入

对人才的培训支出不仅仅是单纯的经费投入,更是一种重要的投资,这种投资在促进员工素质提高的同时,更有技术上、管理上的回报,而且这种回报比单纯的资金投资更为长远更为有意义。因此,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明确培训流程。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技能和操作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制定选择标准,避免培训对象的随意选择性。培训中,组织应该全程控制,应当选择专门人员与培训人员和受训人员保持联系,建立培训效果反馈系统。同时,除了正规培训外,在日常管理中,可以开发各岗位帮带教练。

四、 健全激励机制制度

在人才培养中应考虑到“双赢”,在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上,动态的为员工创造职业发展空间,以空间激发员工自我发展动力,以机制促进员工成长。为了使人才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应根据其需求对其进行有效激励,同时为了保证人才资源效用符合本公司的利益,同时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与制约。

五、制定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

培养人才需要合理的考核与评价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应遵照多量化,多维度。针对不同岗位的关键胜任力人物,制定有侧重的考核指标系统,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特长,公正考核,综合评价。

总之,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只有不断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才能使企业保持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人才培养方案怎么写 篇3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跨境电子商务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同时要具备国际贸易业务知识、跨文化交流能力等,因此,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与传统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现出差异性,而从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办法以及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进行研究,对于高校电子商务教育质量、跨境电子商务人才专业素养的提升以及跨境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都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

电子商务的发展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个专业本身就属于新兴行业,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跨境电子商务更是一个较新的概念,这也决定了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紧迫性来看,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受到20xx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国际贸易所面临的环境一直都是十分严峻,到20xx年~20xx年期间,一直以两位数增长的进口处贸易总额呈现出了个位数增速,而在20xx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度增速更是仅为7.56%。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全球范围内社会大众消费习惯的转变,跨境电子商务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形势,仅20xx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所取得的交易额增速更是将近30%,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许多高校中的电子商务教育仅仅针对国内市场开展而忽略了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满足,因此,从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供需关系来看,作为需求者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在快速的发展中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而高校在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面则存在着很大的缺口。

二、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优化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工作的开展,需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重要依据,而在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则应当针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要具备的素养为依据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进行优化。从当前我国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如果以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素质要求为衡量依据,那么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则体现出了欠缺全面性与欠缺针对性的缺陷,因此,我国高校应当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重新设置,并以满足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需求为要求,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作出优化。在此过程中,一是高校应当针对当前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欠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问题,围绕电子商务领域构建起其经济课程、法律课程、政治课程以及文化课程,并将这些课程当作通识选修课程,另外,包括跨境电子商务礼仪、中西商务文化比较以及跨境商务沟通等课程,则有必要纳入到必修课程当中,从而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二是为了实现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英语能力以及电子商务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提升,在电子商务课程体系中,有必要适当提升相关应用类课程所占据的比例,从而推动学生实现理实结合,并提升电子商务学生在跨境电子商务岗位上的胜任力;三是高校有必要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中强化经济全球化相关理论的教学环节,并且有必要将管理决策等课程纳入到必修课程之内,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认识到跨境电子商务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类风险以及在管理决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各类问题;四是在课程教学中,有必要引进国际化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案例,从而使学生接触到更多与跨境电子商务工作时间相关的内容,以便更好提升学生的市场分析与判断能力,推动跨境电子商务教育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强化校校、校企合作,制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办法

在高校培养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对高校自身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同时应当积极寻求与社会、其他高校之间的合作机会,从而提升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质量。从校校合作来看,高校可以与国内其他高校以及国外高校开展合作,构建起交换生制度。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仅我国经济市场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具有着较高的需求,而且国外经济市场也同样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具有着较高的需求,这为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之间合作构建交换生制度奠定了基础,而这种制度的构建,无论是对于提升学生的电子商务专业素养还是提升学生的跨境商务能力、交流能力、文化理解能力而言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校企合作来看,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基础建立在跨境电子商务人才供需关系的基础之上,为此,高校可以与社会中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签订人才供给协议,并将这些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当作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从而促使电子商务学生在实践工作中对跨境电子商务工作流程、工作要求等更了解,从而提升自身今后的岗位适应能力与岗位胜任能力。产学研一体化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涉及到了学生的培养,同时也涉及到了教师的培养。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与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产业之间构建起合作机制,并合理构建跨境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鼓励学生与教师走进企业与产业,根据企业与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重点问题来选择毕业论文方向与研究方向,从而实现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与产业的协同发展。另外,高校可以与企业、产业之间共建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支持教育与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中的员工形成合作关系,利用顾问、挂职等形式帮助企业解决在跨境电子商务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并帮助自身解决在跨境电子商务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另外,在产学研一体化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中,高校与企业可以定期组织教师与企业员工开展学术研讨与技术培训,并构建起校企教师、员工到企业和高校开展兼职上课的机制。

(三)建设优秀的跨境电子商务教师队伍

在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提升跨境电子商务教学质量,就要求高校能够建设起一支优秀的跨境电子商务教师队伍作为保障。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高校有必要与其他教育机构、科研机构、社会企业开展广泛的学术合作与学术交流,通过聘请跨境电子商务领域中的知名学者与企业高管等,针对高校跨境电子商务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开展培训,同时,高校有必要以挂职锻炼等形式,安排教师参与到社会跨境电子商务工作的运行当中,从而促使教师对跨境电子商务工作的整个链条深入了解,并将这些知识带入课堂当中;二是高校也应当积极组织内部教学交流活动与科研交流活动,并通过构建起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其中,并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献计献策;三是高校可以通过与其他教育机构的合作,实现教师队伍的共享共建,从而以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对各个层次的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四是深化高校跨境电子商务科研活动,并鼓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科研探索当中,从而发挥出以科促教的目的。在此过程中,研究课题的选定需要适应地方经济市场的需求,也需要适应全国范围内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需求,另外,高校有必要深化跨境电子商务科研课题深度,通过构建有层次的研究梯队,来确保跨境电子商务研讨的全面性,并对跨境电子商务科研骨干力量进行有效的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怎么写 篇4

1培养目标

我校基于产业链的“商科专业集群”将定位于“面向珠三角区域,面向中小企业的全方位商务管理岗位”,商科专业集群人才培养目标为:以产业链应用性人才需求为导向,具备管理、经济、法律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专业创新精神,能在企业从事商务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要培养具有以下素质的商科人才:

1)具有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3)具有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具有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商务谈判能力等。在知识学习方面,不应一味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而应根据行业发展的最新要求来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既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2总体思路

商科专业集群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思路采用“跨专业工学结合”,形成人才培养的回路,即在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打破商科专业的界限,增加柔性制结构,让学生在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多行业多岗位实习体验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提高和就业的专业方向。

2.1意向招生

学校以商科各专业申报人数进行意向性招生。学生入校后不按具体专业划分行政班级,学生前两年学习内容相同,第三年进行企业实践教学,第四年由学生自愿选择专业并参加专业方向课程知识的学习。学校按照学生完成专业方向课程学习情况授予学生“管理学”或“经济学”学士学位。

2.2阶段培养

我校商科专业属管理学科和经济学科,我们力图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培养学生通用管理能力和实践技能,计划进行“2+△0.1+1+0.5+0.5”分阶段工学结合模式改革,采取了对四年的教学时间分成五个阶段对整体的专业学习进行划分,每个阶段解决相应的学习目的以达到最终培养成为与行业零距离对接的要求。

2.3模块学习

学生在企业现场实习期间,可以结合自己的实习岗位选择相应的课程模块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实习结束回校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习情况和就业意向自主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课程进行学习。专业方向课程按照“工作过程+行动导向+项目引领”的职教理念进行课程改革,重新编订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进行模块化教学,实行模块化考核。

2.4导师负责

我校“3+1”企业实践教学实行“四导师”协同管理机制,我们根据学校制度精神,计划在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到学生毕业,实行专业导师负责制度。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企业现场实习、专业方向课程的选择、专业课程的学习指导、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等。实行导师负责制,学生可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容易结成更为紧密的学习团队,也容易增强教师人才培养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教师负责指导的10多名学生,专业方向又有所不同,这样又可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同一个专业导师指导下进行相互交流,对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也有一定的帮助。

3方案设计

我校商科专业属管理学科和经济学科,我们力图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培养学生通用管理能力和实践技能,计划进行“2+△0.1+1+0.5+0.5”分阶段工学结合模式改革,采取了对四年的教学时间分成五个阶段对整体的专业学习进行划分,每个阶段解决相应的学习目的以达到最终培养成为与行业零距离对接的要求。

3.1第一阶段“2”指的是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

此阶段进行校内教学,教学又分为公共基础模块课程、学科基础模块课程、岗位模块课程。公共基础模块课程:这部分课程目前学分共50多个,基本占用大学一年的学习时间。我们建议由教务处牵头,由管理学院、财经学院、基础部等部门共同研讨改革方案,在不违背教育部教学总体要求的情况下,创新教学模式,灵活授课形式,适当“挤”出一点时间进行商科理论教学。学科基础模块课程:这部分课程比较稳定,计划由管理学院和财经学院共同研讨,按照企业运行规律与要求重修梳理学科课程模块,整合课程内容。岗位业务模块课程:这部分课程为新增模块。根据企业ERP管理的核心模块思想,集合两院的专业特点,我们计划把岗位业务模块课程分为6大模块,即生产模块、市场营销模块、财务模块、物流模块、人力资源模块、国际贸易模块。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基本要求,对各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分类,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每个模块开设2~3门课程,满足学生第三年进行跨专业企业现场实习和第四年毕业论文真题真做的要求。

3.2第二阶段“△0.1”指的是一个小学期

在学习学科基础课程和岗位业务课程后,在大学二年级末暑假期间增加一个小学期,为期4周。为充分利用已有的校内教学资源、突出白云商科教学特色,也为第三年学生下企业进行现场实习做准备,我们计划在这个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综合仿真实习,巩固所学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岗位基础知识,增强学生市场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3第三年段“1”指的是大学三年一年

此阶段一年时间进行企业实践教学(企业现场实习),企业实践教学形式和要求参照教务处函〔20xx〕110号(关于印发《关于制订20xx级企业实践教学计划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执行。

1)企业实践教学安排在大学三年级整个学年进行。共43个教学周。

2)企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区域、行业、企业调研,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学习,职业品德教育,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6个环节。

3)在这一年的企业现场实习阶段,学生还要结合自己所在的岗位,每学期按照教学要求选修2门自主学习课程,可以在业余时间进行网络自主学习或结合企业实践自主学习,完成专业教师布置课程学习任务,计学分。

3.4第四阶段“0.5”指的是大学四年级上半学期

此阶段为专业理论提升阶段。学生在企业现场实习一年后,根据自己的岗位实习体会和将来就业方向选择自己的专业学习方向,学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规定的剩下的各专业核心课程。

3.5第五阶段“0.5”指的是大学四年级下半学期

此阶段为项目学习阶段,分为实训项目和毕业论文写作项目两大部分。实训项目阶段,我们设计了8个项目学习任务,分别是专业能力提升、职场礼仪训练、心理沙盘训练、魔鬼训练、模拟经营、项目开发、微格教学、创业实践。学生自主选择其中3个项目进行学习。毕业论文写作要求按照学生在企业现场实习期间的课题准备,进行真题真做。要保证教学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还需要培养“工学结合”的师资队伍、设置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课程体系和内容、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等一系列保障措施,更需要学校、企业、学生、家长、社会多方的共同认可和支持。

人才培养方案怎么写 篇5

摘 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专业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从人才培养方案出发,引入专业群这一概念并明确其内涵,通过对专业群规划与设置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与设计,提出了一套针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具有普适意义的操作框架,力图解决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推进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及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明确的思路与方案。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专业群;专业建设

回顾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历程,质量与特色始终是政府主管部门和各院校工作的主旋律,但为什么质量与特色仍是目前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高职教育直到目前仍缺乏一套针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共同遵守的操作框架和质量标准。它直接的反映即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及实施的随意性,并带来质量标准考核的不可操作性,更不用谈质量标准的确定。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订直接涉及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最核心的一项工作——专业建设,同时它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说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订,既是高职院校所有改革与建设工作的“总纲”,也是专业建设能否取得实效的基础性工作和能否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根本保证。

一、高职人才培养定位及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订首先要解决的是人才培养定位问题。高职院校目前的办学定位是一个争议较大的热门问题,也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基础性问题。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应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为宽广基础理论及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的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及高技能型人才,这是一种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的高等教育。对现有的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应在于它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与中职教育的最大区别应是它的高等教育属性。因此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上应该满足以下的要求:(1)满足就业岗位(群)的技术能力(技能)与职业素质作为职业教育的特征体现,应成为培养学生就业谋生的必需; (2)满足合格的高等教育属性应是使学生具备一生职业发展与迁移所必需的相对完整的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3)满足合格的高等教育属性应尽可能在人文素质、思维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为学生成就其人生的事业打好一定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规划

由于高职院校办学历史较短,各院校虽有强烈的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但究竟如何来规划自己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布局尚存在相当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就造成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存在“名称多、设置乱”这一突出问题。笔者认为这固然有由其职业培养特点与就业导向导致的因素,但根本上讲是由高职教育尚处于初始阶段决定的。目前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现状既有面向市场灵活性一面,也造成了在培养环节和组织教学以及质量控制上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给专业建设的长期资源积累和品牌打造带来很大的困难,也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技术的综合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如何积极探索形成既相对稳定又具灵活性的专业设置与布局,以促进专业建设及专业教学管理与质量水平的提高,就成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

基于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专业建设发展的思考,笔者引入“专业群”这一概念,提出基于“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群的专业设置框架模式,并认为此模式应成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建设的总体指导原则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模式,即基于专业群规划与设置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具有“一个公共技术平台下的核心课程群及核心能力培养模块十多个面向岗位(群)专业方向(知识+技能)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

1.专业群的内涵。专业群是指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由若干个专业(方向)组成的一个集合。专业群各专业(方向)可以是同一专业大类(或学科体系)中的专业,也可以是不同专业大类(或学科体系)中的专业,能否归为一个专业群主要用是否拥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要求来划分。

2.基于专业群设置的特色所在。技术平台相对稳定有利于建设、专业方向开放灵活针对市场需求;专业建设目标清晰、任务易明确、核心专业依托群体易于打造品牌;优质资源高效共享投人产出好、教学管理规范方便易于提高效率。概括起来讲,按专业群划分进行专业设置与布局的意义在于它能够较好地满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特殊要求:既要求专业相对稳定以进行专业建设与积累,又要求专业必须灵活适应市场需求。通过按专业群划分进行专业设置与布局,各院校才能够围绕区域或行业的需求和发展,规划各自的专业{群)布局,明确每个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并针对核心专业着力打造各

专业(群)核心竞争力,以实现学院专业建设的高质量、高效益及可持续发展。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设计

1.总体设计原则: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体现一个公共技术平台与多个专业方向;本着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反映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本着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合一、产学结合落实(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落实校外 (顶岗)实习,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本着必修选修课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方案制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有利于教学管理,构建基于弹性学制和学分互换为核心的学分制模式下的培养计划。

2.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设置的原则和依据。基于专业群规划与设置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结构应有三部分组成:①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这一课程模块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外语交流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的基础。②公共技术平台课程模块。该模块应能为各专业方向学生构筑一个基础理论较为宽广、核心技术(能)要求明确,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迁移提供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综合性核心课程及核心技术 (能)实训模块。其中核心技术(能)实训模块的教学应通过产学结合办学模式,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加以实现。③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这是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它是具有“准订单”性质、灵活开放的课程和实训实习模块。它直接反映高职教育的职业特征。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设置应紧密贴合市场与企业需求,依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对应岗位(群)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素和要求,构建方向课程模块,并通过校企合作,采用学工结合和顶岗实习方式完成相应方向的技能培训模式。

笔者提出的课程体系框架,在保证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的前提下,通过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为学生的谋生提供其就业(第一次)所需的岗位技能与基本专业知识,能够灵活适应市场(企业)的需求。鉴于其方向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准订单”特性,凸显了高职教育中职业教育的特征特色,使其更具普遍意义和可操作性,它既为由企业技术与管理专家、行业职业资格认证机构专家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提供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空间,也为各专业方向教师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准确的定位,是使高职院校真正将校企产学研结合落到实处的根本保证。

四、几点说明

在以上形成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中尚需进一步对课程体系中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实施途径及质量标准要求加以明确,这样才能将高职教育的职业教育特色(特征)固化为制度化的正常的教学形态,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条线,构筑各自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任务与评价标准的课程教学内容。①技术平台课程模块中由“理论课程+实训教学”两个环节组成,总体上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训教学为辅。理论课程构成该专业群各方向的核心课程群;实训教学构成该专业群各方向学生必需具备的核心技术技能,以在校内实训基地实施为主,并用相应的技术 (能)认证证书来保证教学质量。②各专业方向模块中也由理论课程与实训实习两部分组成,但在方向模块中以实训实习为主,理论教学为辅。基本上在最后一年通过教学进程安排予以实现。

理论教学内容围绕学生就业岗位(群)所需能力的专业基础与职业知识来构筑,以适度、够用为目标来优化;实训实习教学以学生就业岗位(群)所需技能证书的获得及顶岗工作为目标来安排并作为质量考核标准。主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以企业顶岗实习为主、校内实训基地实训为辅的方式进行。

2.与国家职业资格相衔接,实现职业资格“直通车”。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应达到的专业和职业资格的认证内容,围绕技术平台课程模块及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考虑理论课程教学及实训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内容的融合。各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历史背景、现实环境、基础条件以及资源的可获取程度,在操作层面上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

五、结束语

笔者引入专业群这一概念并明确其内涵,通过对专业群规划与设置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与设计,提出了一套针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具有普适意义的操作框架,一方面回答了目前高职教育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同时也提出了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专业众多、设置随意、资源利用差且不均衡、课程改革与建设缺乏明确思路和目标等诸多突出问题的解决思路,并为下一步专业建设中课程改革与公共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及教学管理建设等各项建设工作明确了目标、奠定了基础。

人才培养方案怎么写 篇6

从传统意义上讲,书法教学无疑是中国画专业的基础课,虽然各高校美术专业均开设有书法课,但书法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仍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其在大部分高校美术专业仍处于选修课地位,基本上徘徊在可有可无的教学边缘。尤其对于中国画专业,书法教学面临的一些问题有待深入分析。

一、书法在中国画中的历史地位

近百年来,随着素描被引入中国,中国美术界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从当初人们欢呼“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到“几十年来中国画教育是失败的”,其争论的焦点说到底就是书法与中国画的相互关系问题。实际上,学术界探讨的不是书法与中国画的关系问题,本质是中国画的未来走向问题。从张彦远的“书画同源”说、赵孟頫的“以书入画”说、八大山人的“书法用笔”说,到黄宾虹的“画法即书法”说,都是中国画发展史上重要的美学命题。

从本质上而言,书法与中国画在生态上有极大的同类性,二者都在笔墨的世界里探索艺术的本原;从形态上而言,二者虽然在色彩上有一定的差异,但二者核心的黑白观念依然具有高度的切合性;从艺术载体上看,二者均以宣纸或绢帛为创作基本材料,具有一定的相关度;从艺术表达上看,二者在诗性与诗意的表达上具有很高的契合度;从文化属性的分类上看,二者均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性与特质。因此,书法与中国画从来都具有不可割裂的关系。然而,随着西方绘画语言进入中国,书法与中国画的平衡从此被打破。中国画更注重造型的现实让书法与中国画的亲缘关系被强力分解。

二、书法在美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处境

中国当代美术对造型能力的考核与提倡,导致书法在中国画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尴尬地位。近年来,以中国美术学院为首的专业美术院校大力提倡中国传统文化进课堂,这种提倡往往以书法进课堂为主要载体,强调所有专业的学生均把书法作为基础必修课。从课程上讲,书法教学的某种回归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重估,另一方面是对书法审美地位的重新定义。对于中国画专业,专业美院往往把书法作为核心基础课,部分院校在每学期前两周开设书法课,开展基本的笔墨训练,但其目的实质上与书法教学无关,而是以书法为载体强化学生对笔墨的熟练程度,书法教学实际上是缺失的。另外,部分综合性大学开设有中国画专业,并在美术学专业名下开设中国画方向,但各高校因为师资配备的差异,在中国画的教学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别。与专业美院相比,综合性大学的中国画专业难以设置人物、花鸟和山水三个独立的方向,而是将这三个方向糅合在一起,部分高校采取三个方向的课程并行发展的方式,部分高校则以人物为主攻方向,花鸟和山水则成为了补充。而这两类高校在专业教学中,往往采取与专业美院不同的方式,一般在每学期前两周开设中国画专业素描课程,主要为人物画教学提供基础性训练。

无论是专业美院还是综合性大学,书法一般在基础课中会有体现,学分有多有少,一般不超过四学分。在这种以素描作为核心基础的考核环境下,书法教学存在较大的障碍,主要源于学生对书法课程的不重视态度和书法教师在书法课程教学方式上存在明显的缺陷。

三、中国画专业书法教学现状

从专业美院的书法教学现状来看,几乎所有的专业美院均开设了书法学专业,应该说,专业美院基本上完全具备了书法教学的师资力量。但是,书法专业教师往往拒绝接受其他专业的书法课程教学,或者不愿上其他专业的书法基础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则使用研究生或者外聘的方式解决书法基础课的师资缺失问题。换言之,专业美院的书法师资力量几乎没有在中国画专业中产生作用。而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或美术学院部分配备了书法教师,大部分尚未配备书法师资,在这种背景下,往往有两种选择:其一是由中国画专业的教师或者学校其他书法爱好者担任书法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二是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删除书法课程,以免除寻找书法师资的困扰。在这种背景下,书法基础课程的教学往往难以得到充分的保障。

结语

书法教学对于中国画专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有待教育者进一步梳理与认识。

参考文献:

[1]李江英。论中国画的书法性用笔。装饰,20xx(4)。

[2]居瑢。中国画教学中书法课程的教学思考。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xx(2)。

[3]曹桂生,崔朝阳。中国画中的书法介入问题探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xx(2)。

人才培养方案怎么写 篇7

中国建设银行现已在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各级境外机构251家。随着境外业务不断拓展,机构数量逐渐增加,小语种人才成为建设银行国际化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20xx年度校园招聘拟在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家分行招收小语种专项人才。现将有关培养计划说明如下。

一、培养对象

符合《中国建设银行境内分支机构20xx年度校园招聘公告》的基本条件且主修语种为葡萄牙语、波兰语、印尼语、越南语等四个语种的20xx年度应届毕业生。

二、入围条件

除以上标准外,小语种专项人才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有志于投身中国建设银行国际化发展事业,愿意到官方语言为主修语种国家工作。

(二)须为相关语种专业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使用该语言正常开展工作;

(三)有该语种国家留学经历及拥有语言等级证书者,或具备较好的英语水平者,或具备金融、经济、财会、IT等专业背景者,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三、工作安排

(一)工作地点

北京、上海、广州及对相应语种的境外机构。

(二)培养方式

小语种专项人才通过校园招聘相关流程被正式录取后,需与所录用分行签订劳动合同和专项培养协议,由录用分行根据总行统一的培养计划进行培养,促使小语种人才加速成长为熟悉银行业务的专业人才。

员工在达到培养要求后,根据工作需要和培养情况,需服从总行统筹安排择优外派至相应语种的境外机构工作。

四、其他说明

“小语种专项人才”培养计划的招聘程序与校园招聘整体安排一致,由总行统一组织,在面试测评等环节中将安排小语种专业能力测试。

凡有志于参加“小语种专项人才”培养计划的应聘者,请应聘北京市分行、上海市分行或广东省分行的“小语种专项人才”岗位。报名流程参见《中国建设银行境内分支机构20xx年度校园招聘公告》。

人才培养方案怎么写 篇8

从发展历程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出现了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办学模式同质化等现象。以下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探讨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特征及其结构等理论问题,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方法选择等办学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建本科院校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

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是由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决定的。社会既需要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研究型人才,也需要运用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改造世界为人类社会创造直接利益的应用型人才。这两类人才在培养规格上应各有侧重。研究型人才重在培养其发现和探索客观规律、创新知识的能力;应用型人才重在培养其应用专业知识到实际生产,特别是将高新科技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包括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为社会创造直接利益的能力。因此,不同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定位也是不同的。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近十余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许多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抱着做大做强的良好愿望,在人才培养定位、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甚至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存在模仿研究型大学或“跟大流”的现象,造成毕业生既没有研究型大学毕业生的学术理论功底,也没有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在人才招聘的竞争中,常常陷入尴尬的两难境地。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这种做法是一条很难行得通的路子,于是,转变思路,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地方服务,办应用型本科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道路上来。这种转变其实是这类院校对升本以后所走过的弯路痛定思痛的结果,是新建本科院校适应社会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理性回归。

二、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内涵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特征

由于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认识世界的研究型人才而言的,属于改造世界的人才类型,承担着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实践,为人类社会创造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或非物质形态的重任。因此,根据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过程,将应用型人才按职业类型划分为工程应用型人才、技能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三大类。工程应用型人才是指将科学原理转化成可以直接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工程设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等人才。技能应用型人才是指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通过实际操作将图纸、计划、方案等转变成具体产品的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介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应用型人才之间的一种应用型人才类型,他们不是具体的操作者,而是从事组织生产、建设、服务等实践活动,诸如工艺水平的设计,工艺流程的监控,生产工具、机器、设备的运行与维护以及产品、服务的改进和更新等工作的技术服务者与管理服务者。

由此可见,上述三类应用型人才在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实践及社会产品的链条中缺一不可,都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作用,这三类人才在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既有共性,也有特性。从知识层面看,应用型人才都强调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不同类型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发展知识层面侧重点不一样:工程应用型人才强调学科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系统性,特别是对工程类专业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较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特别突出专业学科知识掌握的广度和实用性,其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虽然比工程应用型人才要求较浅,但比技能应用型人才需要掌握更加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特别是对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和外语等工具性学科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较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则更加强调专业实践的经验性知识和技能、技巧性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从能力层面看,三类应用型人才都非常强调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各有侧重:工程应用型人才侧重于工程系统专业分析能力、开发能力和设计能力;技术应用型人才侧重于社会生产和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专业技术维护、咨询、管理、服务等能力;技能应用型人才则侧重于专业生产、建设实践过程中一线岗位工作的操作性技能。从素质层面看,三类应用型人才都要求具有信念执著、品德优良、本领过硬的品质,但对素质的要求也各有侧重:工程应用型人才在工程技术和产品开发、设计、规划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技术应用型人才在专业技术维护、咨询、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协调沟通管理能力;一线工作岗位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对操作性技能的娴熟程度、敬业精神和意志品质等要求较高。

总之,应用型人才具有知识的专业性与通识性、能力的专业性与发展性、素质的通用性与鉴别性共融的特征。潘懋元先生指出,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将工程原理应用于社会实践、侧重工程管理和应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或将技术原理应用于生产实践、侧重技术开发与现场管理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的特点主要是指向职业带中技术员与工程师的交叉区域,旨在适应高科技应用和智能化控制与管理一线工作要求,培养兼具专业性和通识性的本科层次的技术工程师、技术师、经济师、医师等专业应用型高级复合人才。显然,新建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当以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

三、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素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科学划分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素是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结合上述认识,我们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素作如下划分。

1.知识结构要素

根据应用型人才应具有知识的专业性与通识性共融特征,我们将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要素划分为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发展知识、综合性知识和工具性知识四大类:

(1)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体现在大学生学科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中,是培养人才从事专业活动必备的基础知识,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奠基性作用。

(2)专业发展知识。专业发展知识体现在大学生学科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知识体系中,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发展能力和专业鉴别素质需要掌握的专业理论性知识或操作性知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必要前提。

(3)综合性知识。综合性知识体现在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甚至是跨学校选修课程的知识体系中,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公共能力、通用素质必备的理论或操作性知识。

(4)工具性知识。工具性知识是指帮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发展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的方法性知识,主要包括文献检索知识,外语、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性知识,以及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等知识。因此,工具性知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大学生公共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能力结构要素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根据斯皮尔曼修正后的二因素说(一般因素——群因素理论),以及应用型人才能力的专业性与发展性共融的特征要求,我们将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要素划分为公共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三大类:

(1)公共能力。公共能力属于一般能力,它是人们完成任何活动都不可缺少的能力,是人们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学习思考能力、价值判断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身心调适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

(2)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专门人才在从事专门领域工作的基本实践能力,这些能力在本专业领域的职业岗位通用,它是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基本素质在行业领域实践活动中的外显结果,它是专业教育体系下学生职业发展的基础。

(3)发展能力。发展能力是指在专业能力基础上通过强化学习与实践而形成的一种能够胜任职业岗位需求并能帮助进行职业转换、迁移的能力。具体来说,发展能力是专业能力在“精”、“深”、“广”、“博”等维度上的延伸和扩展,是伴随专业兴趣、情感、态度、认同感、承诺感、使命感、责任感等专业精神日趋发展逐步形成的,是大学生未来“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3.素质结构要素

“素质”的内涵,相对于知识与能力来说,更为丰富。目前学术界较为认可素质是一种心理品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的,同时又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及其质量水平。根据应用型人才的素质应该具备通用性与鉴别性共融的特征要求,我们将新建本科院校所培养人才的素质结构要素划分为:基础通用素质、专业智能素质、专业情意素质、综合素质四大类:

(1)基础通用素质。指学生以后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基本技能(阅读能力、书写能力、倾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数学运算能力),思维能力(能有新想法;考虑各项因素以做出最佳决定;发现并解决问题;根据符号、图像进行思维分析;学习并掌握新技术;分析事物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个人品质(有责任感、敬业精神,自重,自信,自律,能正确评价自己,正直,诚实,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

(2)专业智能素质。它是指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从事专门职业的活动过程中将知识与能力逐渐内化而成的一种带有专业特征的素质。专业智能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专门职业的活动效率。不同应用型职业由于其专业性质不一样,专业活动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也是不同的,因此,在专业活动中内化而成的专业智能素质也存在较大的区别。

(3)专业情意素质。它是指人们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性特征,主要包括专业兴趣、专业动机、专业情感、专业信念、专业承诺、专业使命感、专业责任感等。

(4)综合素质。它是基础通用素质、专业智能素质和专业情意素质在专业实践活动中融合、优化、提升而成的一种全面性素质,是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等有机融合的结晶。

四、怀化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

从20xx年开始,确立了“以育人为中心,以需求为引导,以学科为支撑,在社会需要、个人发展、文化传承创新上协调统一”的专业教育指导思想,明确了“培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愿意为基层服务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全面实施“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融‘公共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为一体,融‘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校园文化活动’为一体”的“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体的改革进程与措施包括:

首先,通过各种渠道的研究、探讨与宣传,全校上下达成了以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共识:

(1)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但知识并不等于能力,大学生只有把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效地并结合起来,只有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化成为大学生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与改造自我的能力之时,知识才会真正产生力量。

(2)专业能力素质的获得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专业能力形成的同时,通过不断内化、升华后形成的专业素质将会极大提升所培养人才在其专业领域的职业适应性与职业选择的自由度。

(3)知识、能力、素质要素的优化组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就知识层面来说,要以“有用、够用、适用”为原则,作为专业学科课程选择与教学内容知识筛选的基本标准;就能力层面来说,坚持“公共能力是基础,专业能力是核心,发展能力是拓展”的培养次序,并以此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线索;就素质层面来说,在基础通用素质、专业智能素质培养的基础上,要特别注重对大学生的学科专业人文教育,促进大学生专业情意性素质的发展。

(4)坚持应用为导向的学科专业观、课程观和教学观。应用为导向的学科专业观,即办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建应用型学科、做应用科学研究、出应用型成果、作应用型技术转化;应用为导向的课程观就是要吸取知识本位课程观和技能本位课程观的长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设置应遵循“以素质教育为取向、以社会需求为引导、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事实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为基础、以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为重点、以实践教育为主要途径”的基本原则;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观,就是要改革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校园文化活动应具有明确的能力素质培养目的,同时应该使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课程化,以补充与丰富专业教育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

其次,制定了“以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方案,并付诸实践:

(1)坚持以工作要求为引导,以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工作过程性知识技能为重点,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根据行业和岗位群所需要的技术逻辑体系设置课程。

(2)明确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及其与课程设置的关系,每个专业建构一个知识、能力、素质与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校园文化活动结构关系表,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以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

(3)构建校系两级校园文化活动课程,校级校园文化活动课程主要为公共能力培养服务,系级校园文化活动课程主要为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培养服务,使校园文化活动通过“项目化、课程化”融入专业教育之中。

(4)确立新的课程标准和能力素质认证体系,修订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5)逐步形成与业界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统一。关于怀化学院的“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下我们仅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为例,说明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与课程之间的关系。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方兴未艾。怀化学院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尝试,其意图主要在于摆脱模仿综合性大学研究型人才培养在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方法选择等方面的做法,试图走出一条属于自身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色之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克服同质化现象,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我们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解与做法,目前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其中肯定存在不成熟的地方,但我们愿意通过改革和尝试,不断走向成熟。

人才培养方案模板4篇


常常地,自发坚持均衡,实际上就是打算。按照公司对我们的指示要求,准备好一份工作方案是不错的选择。方案对于我们的行动有着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如何去写好一份方案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人才培养方案”,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人才培养方案 篇1

关键词:实践技能;三本人才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随着三本院校近几年的发展,无论是办学目标还是人才培养目标都和二本、一本有着显著的区别,各个三本院校都逐渐深入变革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更改其教学方式、方法,转换教学理念,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同时具有熟练的操作能力及深厚的专业知识。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在学校办学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依托行业背景,打造其专业特色;具有竞争力强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特色,坚持“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和“学长制”大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模式。在20xx年成为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的首批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本科高校。

在本次转型发展中重点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本次改革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适应行业发展,教学内容与时俱进,重点突出知识与能力的复合,人才特点的实用性和服务面向的区域性等角度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本文围绕应用型三本人才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分别阐述理论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并提出具体实施策略。

举措一:理论和实践课程结合设置

英日应用型人才既有一般人才应具有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必须有较强的理论技能,既要掌握明晰的科学知识,又要熟练掌握隐性知识,即技能。

本次改革对各专业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整合,打破传统按学科范畴设计课程的旧框架,有机整合主干理论课,在总体上设计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发展要求以后,对各种课程进行大胆的整合和内容的更新,设计、组织并开设全新的课程,在课程结构上逐步形成“基础+专业”的平台化架构、“专业主干课程+跨专业任选课程”的模块化纵向化的培养体系。如:原来的日语听力和口语课程统一合并为听说课程,避免了单一的口语或听力。同时在课堂上可以更好地增加学生听说的实际操作性。保证了人才的基本规格、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

举措二:重视应用、实践性的能力特征

本次课程改革主要重视应用、实践性的能力。围绕着社会对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需要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自助式开放实验、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钻研的好奇心。利用校内、校外的实践基地进行与市场发展平行甚至超前的教学,让实践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设置英语口译,阅读技巧与方法,听说技巧与方法,写作基础知识,商务应用翻译,同声听写,西方翻译理论等课程。

举措三:知识结构多样化的特征

由于学科专业知识直接反映当前岗位的工作需求,在实际工作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一般是综合的、可能涉及诸多因素,如日资企业商务方向就需要具备良好的外语阅读能力,具有和外国同事交流的口语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具备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增加了商务礼仪等课程。

文秘岗位要求系统学习基础写作和秘书写作的基本理论和文体知识,具备良好的外语翻译、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对中、英美及日本等国文学、科技、政治、文化史方面,有开阔的视野,具备相当的知识,有阅读古籍的初步能力。因此开设了应用文写作、日本概况、英美概况等课程。

举措四: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

素质拓展体系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训练和专业外延的训练,推动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与课内教学的结合,规范和加强课外教育管理工作。注重人文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作用,注重科学精神的启蒙对成人、成才、创新创业精神的涵育。校内素质拓展训练包括指导鼓励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习与研究积极性;建议学生通过专业英语四级、八级,口译需具备CATTI二级、NAATI(四级以上)水平、日语N2级等各类专业证书。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

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特别是促使本科生尽早介入科研活动。设置第二课堂学分,公选课程,包括例如:OFFICE课程设计,海外短期学习,社团、文体活动,科研成果,自主创业等课程。

举措五:从“地方性”的角度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武汉市。九省通衢的地理环境使得武汉的经济贸易飞速发展。同时,东方日产、东风本田等汽车产业迅猛发展,同时理研、昭和等一批知名日资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加速入驻武汉开发区。目前,沌口开发区有日资企业30余家,武汉东湖开发区也汇集了40多家从事通信、光电子、汽车电子产业的日资企业。日本的It产业在全世界都名列前茅。从“地方性”的角度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旅游日语、IT日语、汽车日语等专业特长课程,来满足现有的市场需求。

举措六:产学相结合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部英日双语方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根据日语方向企业培养方案制定反馈意见,增设了会展英语,英语外贸函电,汽车日语,旅游日语,IT日语等特色课程,针对日语所最需要的人才,制定课程设计和人才培养方案,并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企业所需人次,产学结合,并开设海外短期学习和海外实习,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做出最贴近实际情况的指导。同时引进双师型人才,注重师资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 篇2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探讨

近年来,国内技工教育改革蓄势待发,于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调整中呈现勃勃生机,尤其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专业人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后,打造出了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新型人才的培养理念。

一、校企合作在技工院校发展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校企合作现实意义的主要特征是基于企业人才需求,技工学校与企业联姻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直接对接。这种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责任是双关的,利益为共享的。而这其中的现实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校企合作对接所进行的人才培养,能最直观、最大化地实现企业的人才需求。经过合作培养出来的学生可完成企业有效劳动力的直接转换,有效降低了企业人才市场招聘的经营管理运作成本,并可实现岗前培训零成本。其次,校企合作为学校赢得人才市场开发空间,能准确地把脉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在与企业无缝衔接中学校能及时掌控人才市场走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实时高效有力对人才培养计划做出调整,实现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直接对接;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最为有力的保证。学生通过校企合作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全面了解实际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及时得到实践锻炼,促使学生理论知识向实践认知的快速转变,为人才的培养增进实效。再次,校企合作对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形成有力的敦促。学生道德与专业等综合素质的养成,均要在全面系统掌握理论知识基础上,历经实践的考验与磨练最终得以全面形成。是一段人生必由的经历,历练环境的选择尤为重要,是最终能否成才的关键。特别是学生的敬业与团队精神、事业责任心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必须经过实践的熏陶与考验,才能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蜕变。

因此校企合作为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环境与契机,及时参入其中显得至关重要。最后,校企合作能为学校提供较为稳定的实习与毕业设计场地。基于校企合作模式,可直接选择联姻企业集中开展学生实习与毕业设计,系统解决校外学生实习点过于分散、难于管理的问题。选择联姻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可让学生提前介入社会实践,为学生全面提高自身应变市场竞争能力提供有力的保证。同时学校依托联姻合作,引进企业投资在校建立实验场所、培训基地,不仅可降低学校教学成本,更能形成系统教学优势,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契机,资源共享的合作模式成为优质高效教学最为直观的表现。

二、校企合作模式中移动通信技术才培养凸显的主要问题

技工教育校企合作意义重大、势在可行。近年来,各个技工院校的校企合作形式多样,发展很快,但与日益加大的人才市场需求、技工教育的要求相比,还远远不足,仍是技工教育发展中的一片短板。尤其与高科技产业形成直接对接的移动通信行业,市场技术换代升级日新月异,市场机遇与市场挑战显得更为迫切,而此方面技工教育的成效则更不容乐观。校企合作模式中移动通信技术才培养凸显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1、是技工教育机制与移动通信行业需求脱节。技工学校在寻求业内企业联姻、实施校企合作当中,偏执于教学理论的研究,往往忽视市场技术的实际需求,致力“为学而做”,缺失“为做而学”。研究出的东西往往不为企业所接受,影响了企业参入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理念的不到位也同时影响到专业实用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质量与企业用人需求时有错位,且沟通机制不够完善,学校育人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不统一,未构成系统契合,就业学生企业“回炉”现象屡有发生,这些原因造成校企合作流于形式,难以形成校企的深度融合。

2、技工学校人才考核培养评价机制不够合理。现实中,移动通信行业市场技术换代升级日新月异,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发生着改变,而技工学校人才考核培养评价机制却基本固定、甚至一成不变。传统的考核评价机制往往为专业理论考核偏重,而专业技能与实操水平的考核评价却鲜有涉猎。这些与行业企业的实际要求格格不入、相去甚远。通过区域企业用人调研数据测算,企业用人考核标准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占比为六成,思想道德素质(敬业精神、团队精神、执行能力等)考核占比多达四成。而这些技工学校人才考核培养评价机制基本无所涉及,有涉及的话也是涉及不深。因此评价机制的滞后性显而易见,成为影响校企合作发展的主要瓶颈。

3、企业经营机制与学校行政机制不相兼容。在校企合作当中,企业推行的是市场经济模式下企业自主经营机制,技工学校秉承的是传统行政体制,二者难以实现切实有效的兼容,技工学校系统性人才培养建构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实用性要求。因此,如何做好两种体制不同人才培养建构兼容工作,对校企合作的实际成效影响巨大,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以创造性的思维全面展开校企合作工作。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移动通信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探讨

首先,要构建校企合作模式下新型移动通信课程教学体系。

1、成立移动通信专业教学协调指导性组织,具体协调解决两种体制不同人才培养建构兼容工作。打破校方“先理论、后实践”的条条框框,将“学中做、做中学”科学互动地融合于一体化人才培养当中。同时以健全完善的课程设计作为人才能力的培养载体,以规范有序的实践进度促进人才能力的进步与提高,突出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演绎鲜明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下移动通信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2、是打破传统学科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案重点添加专业技能评价内容。通信工程建设、网络运行与维护、基站安装与维护、网络优化具体细化四个专业方向。建议增设学分制考核模式,落实具体专业选择方向,要求每门课程必须修满一定学分,毕业前再设一个总的标准学分线,未达到的不予毕业。以严格规范的学分制考核落实人才培养动态管理。

3、创新技能培养流程,实现技工教育人才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超前思维,为新技术更新预留特定修课时间,时刻保持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高度一致。专业培养严格遵循一体化流程,实施专业人才由学生到学徒、由学徒到员工不同阶段身份的转变,以系统化教育机制的创新发展全面提升技工学校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4、与联姻企业强强联手,拓展市场领域专业新课题。增设以典型工艺流程为主要内容的专业课题和以专业岗位流程为主要内容的专业科目体系,开发以岗位实际操作、专业资格认证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资源与配套教材。

5、构建专业数据库,为人才培养夯实资源基础。让学生在参入系统的专业学习之余,灵活地安排网络课程学习,以丰富的专业资源优势进一步加深理论与实践的认知。在教学安排上,人文课程与通信通识课程系统安排于第一学期,首次进厂实践安排于第二学期,选修方向安排于第三学期。校阶段性授课原则上每学期两次,可选择校内网络设备进行技能训练,由企业讲师与校方教师协调完成。学生修业期限内进入企业两次实地实践,可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自行选择时间。其次,实施校企合作模式下新型移动通信师资队伍多元设计。提倡专业师资队伍多元混编团队,实行“校企双聘、理论实践双考核”机制,在理论教学由学校讲师组织、实践教学由企业导师落实的思路上,尝试职业岗位交流,促进师资队伍素质的多元化交流与提高,以综合型的师资力量创造性地展开育人工作,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培养拓展一片广阔有为的天地。在技工学校教改如火如荼的今天,多人交流式授课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成就技工教育新常态,互通有无、共同提高的多元化师资团队堪当重任。适应形势要求,亟需新的考核机制跟进匹配。“双线”考核则应运而生,可实现院校考评与企业评价的共轨并行。再次,实现校企合作模式下专业素质技能的能量传递。概括而论,校企合作结合专业素质培养、实践课堂扶助学生实现学习与专业成长的历练。与传统育人模式相比,校企合作更突出实践的认知能力,为学生尽早接触业界创造机遇,形成学校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实现职业素质技能的能量传递。对促进学习、增进就业无疑于一项切有成效的举措。

四、结语

新时期,基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校企合作模式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移动通信专业与高科技直接对接的优势之下,其校企合作发展前景更无可限量。适应新形势下教改工作需要,我们应更进一步做出探讨与研究,为培养时代合格人才做出积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晴,张瑛.多样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xx(2):20-22.

[2]王保军.订单培养校企双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xx(18):36-37.

人才培养方案 篇3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较扎实的生物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数理化基础、人文社科素质、国际化视野和科学思维能力,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科研的方法,达到具有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为基础教育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适应”的优秀教师和未来的学科教育专家。

2.规格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理化基础、生物科学和教育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生物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同时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

2)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4)了解生物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5)熟悉生物学及其发展规划的相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7)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8)具有较强的适应基础教育教学、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9)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初步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3.方向介绍

生物科学是现代自然科学中发展最迅速,最活跃的基础学科之一,它在分子、细胞、组织和个体等不同层次上,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揭示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并进而揭示生命的本质。生物科学专业教育涉及诸多分支,包括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及其相关实验技能,同时加强教师教育的基本素质培养。本专业是理科专业,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4.隶属专业类

生物科学类

5.主干学科

生物学

6.相近专业

生物技术

7.学位课程

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

8.学历学制学位

学历:本科

学制:4年

学位:理学

毕业最低总学分:170

人才培养方案 篇4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互联网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结合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和探索经验,对测量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提出见解。

关键词:测量;创新;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同时也是培养“中国制造20xx”的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力量。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其优势体现在实践能力上,而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综合能力方面还显得严重不足[1]。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从20xx年开始对创新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成果在每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也得以体现,形成了较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践性强,各种测量仪器的更新换代迅速,近年来GNSS定位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测绘手段和方法带来了质的飞跃。由于条件限制,学校的仪器设备无法及时更新,所以要培养出从事测绘一线、智力应用、创造性劳动于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信息化课堂

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课程教学,是高职教育模式下实现个性化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2]。依托校园网络实现课堂内外主要教学活动信息化:课堂内教师把零散的教学资源组合到一起辅助教学,如微课、操作视频、模拟器等,借助蓝墨云班课实现教学的网上交互环境;课堂外利用网络平台发布拓展任务,构建师生交流平台。大部分学生对手机的依耐性强,这样的模式学生较容易接受。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课堂表现用经验值体现,在班级内部进行排名,随时可以查看。其经验值可以兑换平时成绩,最终课程考核的时候应适当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重。

2职业提升——测量实训不间断

第一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测量仪器基本操作能力、测量基本计算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图根导线测量、四等水准测量和地形图测绘三项核心职业能力的强化实训,考核通过的学生安排到企业参与项目实践。第二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绘图能力、控制测量能力和GPS测量能力,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进行三角网控制测量、二等水准测量和GPS控制测量的强化实训,考核通过的学生安排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第三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数字测图、工程测量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站仪数字测图、GPS-RTK测图和线桥隧施工测量实训,考核通过的学生安排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第四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地籍测量、房产测绘和变形观测能力,进行地籍调查、地籍图测绘、房产测绘和建筑物变形测量实训。第五、六学期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从学生入学初到毕业,每学期都有集中实训,且有机会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

3工作室带动生产实习

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直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也是职业教育领域持续关注的热门话题。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校企合作最开始仅限于向企业输送顶岗实习学生,到后来的订单班,其合作都是在顶岗实习阶段,真正的教学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几乎为零。导致了校企合作没有落到实处,工和学也没有真正结合。根据课程的安排,每学期的实训项目要和生产相结合,但企业不愿意接纳学生短时间的实习,其生产项目也很难与课程安排一致。针对这些问题,学院成立了测绘工作室,工作室成员由测量专任教师和测量专业学生组成,主要开展课程拓展任务实训、职业能力强化训练、技能比赛和生产实践。工作室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各单项实训任务的表现,据其特长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GPS测量组、数字测图组和工程施工测量组,每组配一名指导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技能强化。同时,积极联系测量生产任务,根据学生特长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生产实践。工作室已承担多项测量生产任务,有地形图测绘、地籍测量、城市布建等,完成的成果在学校、企业中的反响都很不错。在生产中教会学生技术与技能,突破了教学与生产不能紧密结合的瓶颈,让学生在工程环境下培养职业技能。当生产项目不能与教学衔接时,可利用校内实训场地模拟生产任务,比如校园地形图测绘,按照生产过程进行管理并实现测绘标准化考核。当生产任务到达一定规模之后,可以成立公司,申请测绘资质,形成专业与企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4“互联网+”背景下第二课堂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借助工作室平台,构建第二课堂。第二课堂的学习主要是通过网络在线课程和微课等自学,教师引导并答疑。针对学生的特点布置模拟生产实践任务,着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与生产任务的过程中,用项目带动就业,甚至带动创业。对学生来说,创业的成本太高,互联网无疑是最适合于学生创业的方向。学生带着项目就业,带着项目创业,企业也很愿意接受。

5结束语

本文从课堂教学、实训、生产实习和第二课堂四个角度探讨了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参与生产实践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工作室的部分学生也能独当一面,完成测量生产任务。因此,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践既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张泽林,方久华.建材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才智,20xx(4):65-66.

[2]杨帆.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职信息化课堂建设[J].才智,20xx(34):87-8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