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零思考方案网网站!

教师听课报告1000字

2023-05-11
教师听课

教师听课。

至诚可以前知,预测未来才能做好计划。每当你的生活感到沮丧时,我们一般会制定一套方案。我们在设定方案时应该听取他人更多的意见,博采众长。方案中包含哪些要素?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教师听课报告10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听课报告 篇1

一滴水,放入大海始知自己的渺小。每一次参加完区语文中心备课组的活动后,都会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对于 《海伦?凯勒》这一课的第二课时,王丽老师和梅明松老师均是各有千秋。策略不同,目的相同。

王丽老师导入别具匠心,先用简洁的话赞美身边的同学,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而后采用“提纲挈领,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快速默读全文,用词语来评价海伦,一下子就抓住了“不屈不挠”。接着让学生细细品读,在书上做批注,抓住课文中两段最能体现海伦“不屈不挠”的句子,渗透领悟。分别是“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摸出了血”和“为使我的伙伴……练习、练习、练习”,引导学生抓住“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拼命摸,不停地写,如饥似渴摸出了血”等词语体会海伦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此基础上通过朗读来加深自己的感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海伦摸盲文、拼单词的情景,让学生想象画面来体会,对于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王老师着力引导学生领悟文字内涵,读懂悟透文本,把学生置身于浓浓的情感氛围之中,营造浓浓的的语文味道。不足的是本课写作方法的引导上太少。另外作业设计上,难度较大,对于没接触过小传的孩子,写海伦的小传,难度太大。

梅明松老师丰富的语言,课堂上多样的教学方式也值得我去揣摩。在课堂上,梅老师以多种不同的形式让孩子在朗读中体会海伦的不幸及不屈不挠的精神。充分创设情景,让学生受到了感染,学生们也在梅老师的指导下将自己的所学所悟内化为力量,外化为语言,读来让人为之动情啊。梅老师的课牢牢地抓住了语文的工具性进行教学,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强调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海伦的不屈不挠。边教学边指导,带领学生区分“躁”和“燥”,纠正“扎”的读音,了解引号的用法和破折号的用法,比较文中用词的丰富,如:课文前面一段用“不分昼夜”来说明学生学习的刻苦,而后来要用“夜以继日”了,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当中也是学到了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教学的后半部分,还出示了马克 吐温对海伦的评价,将海伦的一生用板书的形式呈现了出来:不幸——奋斗——奉献,想到了“不屈不挠”。课文情感渗透顺畅自然。最后,小组合作讨论完成练习,回顾文章主题。我想,这篇文章上完了,孩子对文章的主旨的把握应该是准确的,对海伦这个人物的印象应该是深刻的。

作为阅读教学的语文课,李主任指出,要从分析语文的课堂走向理解和运用的课堂,要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当中不断地积累到好的词语,掌握好的写作方法,同时也要学会运用这些好词和好的方法。要注重本体性知识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每一次听课,都会有新的感触,新的收获。

教师听课报告 篇2

10月25日在德州学院听了和美课堂的四节优质课,每节课都各有特点。而共同点是教室门都无一例外的将课堂交给了学生,自己在旁“轻轻”地指引,学生学得扎实,学得开心,越学还越有劲。其中,顾志能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去年教过一次《多边形面积》。其中,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花费了很大的精力,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将这些图形转变成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进行对比,从而推导出计算方法。可在练习中反映出来的是,学生将计算公式死记硬背,理解不够透彻。比如:三角形面积=底×高÷2,有些孩子总是忘记除以2,用底×高来计算了。由此可见我开展的操作活动并没有取到很好的效果。相反,顾老师的课堂,关注孩子们的学习起点,从课开始到结束都是以学生为主。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还能够灵活运用,这点令我十分佩服。整体的优点如下:

顾老师的第一个环节是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自主量取需要的数据进行计算。然后学生呈现出了三种计算方法:

①两条邻边相乘。

②底乘高。

③两条邻边的和×2。

这都是学生自己生成的计算方法,老师并没有点评,而是问:哪种是对的呢?接下来,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几乎不用老师说的,全部能够说清理由。特别是解释为什么不能用两条邻边相乘,有个学生利用割补法发现平行四边形其实比两条邻边相乘的结果小。

顾老师的课堂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做主,老师只是从旁指引。但是引导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过分地引导,会牵着学生走,轻描淡写会使学生找不着方向。在推导面积公式中,顾老师设计了几个环节,为学生指出了一条“康庄大道”。先数格子,确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然后利用图形间的转换,将平行四边形转换成长方形,学生利用知识的正迁移,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出来。这里学生会进行比照,发现数格子和通过长方形计算出的面积相等,最终推导出公式。

一堂好课总会有一个好的收尾,它不仅是一堂课的结束,更是另一堂课的开始。顾老师最后通过拉动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角,让学生体会,如果平行四边形的底不变,它的高越小,面积就会越小。当高是10时,它就变成了一条线段了。

教师听课报告 篇3

课堂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中心,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成就直接影响着其自身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而袁老师的这节课,正是用引导的策略和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让整节课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课堂气氛活跃、温馨。

较好的,有37名同学主动参与了课堂,占全体同学的88%,这个比例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面较广。从学生回答问题次数来看,大部分同学只回答了一次或者两次,有14个同学回答了三次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本节课有5名同学没有发言,从课堂表现来看,举手回答问题不够积极,很少见这几位同学主动举手。经过对老师和同学的询问,这三位同学平时性格比较内向,学习成绩也不是很突出,缺少自信,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不是不会,只是怕回答错了,同学们会嘲笑他们。对于这些同学,建议老师以后采取以下措施:

1、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评价语言,鼓励这些孩子积极大胆的举手发言,以此来提高这些孩子学习的自信心。

2、充分关注这几个孩子上课的学习状态,如他们的听课情况、小组合作情况等。

3、多给这些孩子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样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根据问题的回答情况来判断这几个孩子对于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纵观整节课,袁教师对于整个课堂调控的非常好,大部分同学都发挥出了自己应有的水平,希望继续努力!

教师听课报告 篇4

10月30日下午,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阴沉的天气却没有削减一丝我们听课的热情,因为今天将要在物华小学举办的是我们墩双中心校三位市级骨干教师同课异构活动,所选课题恰巧是我们二年级的一篇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虽然从教多年,却从来没有带过二年级的语文课,这两个月来,一直正在为如何上好二年级的课而苦苦思索时,这次活动的开展正如雪中送炭,给迷茫中的我点亮了一盏明灯。

三位老师虽上的是同一节课,但构思不同,侧重不同,当然也各有各的精彩。墩双一小的陶庆英老师是一位从教多年的老教师,她在课堂上与孩子的互动是那么亲切,那么风趣。在短短的一节课中,扎实地识字,深入地理解课文,一切都是那么自如。尤其是一些特殊格式的词语和句型,都能够面面俱到。我想,这样的教学方法长期坚持下去,孩子的语文基本功一定会非常地扎实。

来自叶祠小学的候z老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板书新颖别致,课堂设计也下了一番功夫。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能够结合课件反复引领学生体会,通过不同形式地朗读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整节课无论是时间的把握,节奏的控制,知识点的渗透都非常到位。最后给我们展示的是墩双一小的李z老师,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语音语调都很标准。在前半部分的识字教学中,她能够结合生活情境,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识字,使原本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十分有趣,不急不慢,扎扎实实。

在学习课文时,李老师十分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她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将朗读和感悟相结合,以读导学,以读促悟,不流于形式,让学生真正地走进了文本,感知了文字背后的内涵。其实李老师最让我钦佩的是她课堂上所散发出来的自信,和她应对孩子们天真的语言时所表现出来的自如。我想一个老师的自信是源于她多年来对教学孜孜不倦地追求,更是她丰富经验的自然流露。

今天在这里学到的,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学习,去尝试,努力做一个孩子们喜欢的老师,让孩子们也能在我的课堂中找到乐趣,找到成功与自信。

教师听课报告 篇5

第一次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听张四保老师的课改专题报告,我觉得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恰似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为什么要课改?首先,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过程突出多样性和选择性,让每位充满个性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选择自由,从而得到充分的发展。即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其次,课程改革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长。课改应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我们常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课改的对话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

第一,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

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当然, 教师在对话中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讨论之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教师用商量的、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展开讨论。比如"我想这样做,大家看行不行?""这位同学是这么想的,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果学生向教师提问题。教师要热情对待,积极回答。在对话中,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话说完。

第二,课改需要加强教材、理念与家长的对话

。课改涉及千家万户,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课改不仅对老师提出要求,也对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许多课都需要家长配合辅导,或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让家长了解新课程,取得家长对课改的支持,是这次课改实验区普遍的做法,也是课改的应有之意。我校采取了多种办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是怎么一回事,如召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

第三,课改需要加强各市、县、校之间的对话。

"路漫漫其修远兮",课改途中困惑多,疑难多,教具少,信息少。面对共同的处境,各校纷纷群策群力,进行一场场多形式的课改对话,例如:开学初的新课研讨及现场的听课、评课和送教下乡等活动,这些使得课改理念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扎根于课堂教学中,作用于每一个学生。群众的智慧是无止境的。对话中大家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开了,思路又指引着出路,出路又决定课改教育的前途。正因为这样对话,我们的课改出现了"百花齐放"教学新局面。

有了这样的对话,一线老师深感同行路上不孤单。最后,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科研兴校"已逐渐成为广大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共识。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我们的课改也迫切呼唤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途径。

正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个好士兵"。参与课改实验的一线教师应该给自己一个重新的定位,树立科研意识。启动课改以来我们力求通过加强课程改革的研究,达到以科研促进实验的目的,依据本校特色,将课改工作与"探究——发展"课题相挂钩,以科研为先导,开展群众性课题研究。

因而,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广大教师应增强科研意识,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之中,做到人人都有研究专题,进而创造出一种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形成一种教科研网络。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抓科研,课改必将出现欣欣向荣的新层面。

教师听课报告 篇6

11月20日到南京报到,为期三天的学习。听了5节特级教师的数学课和几位专家们的报告。真的是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让我充分领略了课堂教学的无穷艺术魅力。现就这次学习谈一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收获

1、出去听课比在学校闭门造车受益要快要多,要来得直接。(申请书范文网 Sq158.Com)

2、真实——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在我们的观摩课教学中我总是觉得雕琢,事先准备的痕迹太过浓重,我自己的体会就比较深刻,当然我所说的并不是不备课一点准备都没有,而是不应该把每一句话每一个答案都要事先给学生灌输,害怕课中出现纰漏,我以前确实就有过这样的顾虑,因此当一节课在我不停的灌输给学生,然后在上课时,就觉得我的每一句话,学生的每一个答案都是准备好预设好的,而不是适时生成的,虽然按部就班成功的完成了一节看似完整的课堂教学,其实却缺少了真实性,多了几分虚假。听了几位教师的课后,我觉得在教学中他们做到了真实的教学,首先他们并没有在多媒体上下功夫,有的特级教师没有用多媒体。上课朴素,不做作。课堂中教师有机的融入数学史的知识,在数学史的背景下,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渊源,教师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暴露思维的真实。拓展了思维的空间,这样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即时生成的答案各式各样,让人找不到雕琢的痕迹,很真实。其次,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凸显个性的真实。

3、三维目标的整合——课堂教学的更高要求

我们的教育观点从最开始的注重教书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到提倡育人的重要性,我们的观念都有了逐级的改变,那么现在课改又提出了“三维目标的整合”,所谓的“三维目标”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道德与价值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做到这三个目标的整合,而且是“品之有味,寻之无迹”,如吴正宪老师的《认识面积》这一课,通过埃及尼罗河的故事,引出面积的知识。不但让学生了解了面积的来源,还对面积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通过描一描,摸一摸等一系列操作活动,认识了面积和周长的关系。所以这节课就是在这样的看似简单的活动中进行,学生从新的角度认识的面积会更加牢固,印象深刻。让学做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4、亮点——让课堂教学生辉的装饰品

能让听者有畅所欲言的欲望的课就是一节好课,能够让听者回去就可借鉴操作的也是一节好课,我觉得一节好课并非是很完美的,哪怕只有一个亮点,能够引起大家共鸣,听几位教师的课,给我的感觉是他们上的课非常自然,亲切,没有过多的修饰在里面,但学生在课上的表现却比较活跃,有时回答的问题,让听课的老师的都感觉耳目一新。我想,这应该和本次活动的主题有关外,还和老师在课堂的个人魅力紧密相关。在数学史的背景下,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学生进行小组操作,提出质疑,无疑成为课堂的一大亮点,使这节课生辉。

5、教师素质之高,文化底蕴之厚,学生习惯之好。是我们该思考如何去做。

二、自我反思

总之,听了几位教师的课和专家们的报告,我充分认识每一次外出学习对于我都是一种反思和激励,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课前认真解读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流程;课后认真反思,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多看书学习,多做笔记,不断提高自己教学业务水平。

教师听课报告 篇7

xxxx年12月16日,xxxx市农村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课例研讨活动在陈家港中心小学有序开展。我有幸听了各县优秀老师的课后,收获颇多,感受颇多,现在谈谈自己听课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xxxx市xxxx镇小学马萍老师的《认识分数》这节课,她充分展示了教师本身扎实的教学基本工和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她的课内涵丰富,在幽默精练的语言中,更多了一份智慧,她的引导恰到好处,形成相对稳定、有效的教学基本模式。她的评价睿智幽默,她的激励真诚大方,充满激情。

一、马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创意。

(1)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自主活动,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从大量的具体实例中整体感知分数的意义,形成分数概念。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把学习材料平均分,自己得到分数,并说明每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这样一个开放的教学环节。这个环节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感知过程,而且,这种感知是对分数意义的本质的、整体的感知,而非割裂的、支离破碎的。在对大量具体的分数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分数概念。

(2)重视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在解决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中,完成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认识并扩展对单位“1”的认识,是概括和理解分数意义的需要。由于数学学习情景的新异程度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处于适度的关系,所以学生便可以将四年级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以及阿三年级学习平均分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新组合,用以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我就适时抓住“同是,为什么具体数量却不同”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看清区别,从而自然地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这样的教学设计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同时又给学生的思维发展创设了较大的空间,因此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3)注重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本节课不仅让学生运用丰富的学习材料,通过操作经历分数的产生过程,而且还注意让学生经历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过程,在应用中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从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三个角度设置问题,而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依据的正是对分数意义的把握。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二、她语言有感染力,教态有亲和力。

她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特别是她的肢体语言,吸引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学生,她驾驭课堂是挥洒自如,教学过程是严谨有序,化解难点是浅显易懂,这节课的每一个环节,无不展示孙老师教育的魅力和智慧。

三、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马老师在上课时气定神闲、信手拈来,她的话语令很多在座的老师陶醉、痴迷,甚至有的教师连声赞叹,这样的功绩岂是一日可为?这样的境界怎能短日速成?

马老师扎实的功底,广博的知识,游刃有余的驾驭能力,无不让听课的老师叹服。名师的课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的理念。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充分利用一切学习的机会,积淀教学素养。

教师听课报告 篇8

7月6日,一大早和宝宝到幼儿园参加观摩课,我很高兴!因为平常上班忙,没有时间能够了解宝宝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所以难得有机会可以观摩,一定不能错过。到了幼儿园,宝宝先是吃了早饭,然后老师组织宝宝到操场做操。宝宝站在第一个,节奏感不错,跳得好,心里感觉挺自豪的。做完操便回教室上课,彭老师上课《好朋友》,连线教学,与孩子提问互动,宝宝积极举手发言,上完课,便是宝宝动手自己实践,之后老师带孩子们到楼下操场做游戏,

此次的观摩活动,让我能更清楚了解宝宝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见识了各位老师的业务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和驾驭课堂能力。更多的是看到了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些新的理念,让我感受较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互动,活动过程中教师更注重是幼儿之间的互动,把互动的空间留给幼儿,给其启发。

二是自由探索,教师能够深入挖掘孩子的能力,让孩子在自由活动中变被动为主动,深入活动其中。

三是教师的教态水平,自然、大方、不做作,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给人亲切感,很容易拉近教师与幼儿的距离。

四是活动的组织,环节设计紧凑,不花哨,教师提问恰当。在活动组织教师能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感谢鹤城区幼儿园组织这次观摩活动,谢谢老师对宝宝的关心,看着宝宝在幼儿园健康快乐成长,心里很是欣慰,希望继续互相支持、互相配合,谢谢老师!

教师听课报告 篇9

在紧张的教学工作之余赴武汉学习,异彩纷呈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这次示范课即有情真意切,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阅读课,也有深入浅出、趣味横生的作文、指导课,更有仙乐飘飘让人如痴如醉的古诗欣赏课。在听课之余,聆听了小语会主席崔峦教授《提高有效性——语文教学的不断追求》的讲座,让人对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孙双金老师《情智语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的报告让我们有幸地欣赏语文教学园地中盛开的另一枝奇葩。

甘醇的美酒饮过之后方知它的绵厚甘长。学习归来,几天之后,仿觉余音绕梁,大师的教诲言犹在耳。这一份激动,这一份觉醒将一直会在我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变成一个个突破,事来一份份的惊喜,还有一份份思考。

崔峦教授的讲座提醒我们,在现今各种教学流派太放异彩的时候。我们语文教师一不定期要脚踏实地做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学生真正会读、会写、会运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自能读书,在广泛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如:查工具书的习惯、质疑的习惯、背诵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这些要求表面看来是学生动手,动脑的多了,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而实际上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泛的阅读决非一日之功,学习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促就,在这种长期的训练中,如何让学生保持高涨的热情,怎样让知识转化为技能,让技能转变为习惯,这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潜心研究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多读教学理论,多读各种书籍,多观察学习的表现,多发现教学中问题,多去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可见,我们以后教学实际在课前、课后应该下的功夫,应该思考的东西就更多了。

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最基本的米饭蔬菜,但同样也离不开肉类、鱼类等高蛋白的营养,当然最好是进行合理的膳食搭配。一个吃惯了家常饭菜,有时也会想尝尝满汉全席,甚至偶尔来点西餐的浪漫派对也未尝不可。现今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武艺得如火如荼,语文教学园地百花盛开,各种教学流派大放异彩。听了孙双金老师的古诗欣赏课,学生饱含深情的朗读,老师那种灵活的教育机智,以及古典音乐所营造的诗情画意的意境,不仅让学生明白了李白诗的那种奇妙的夸张,非凡的想象的浪漫主义诗文的特点,更让学生对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老师那种妙语连珠的评价推动下,学生的朗读水平一步步得提高,在学生吟诗、唱诗的过程中,那种学生古诗、研究古诗的热情空前高涨。

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孙双金在课后互动交流中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为讲好这一次课,“我读了关于李白的专著五、六本。”于永正老师也说过同样的话:“我一生都在备课。”名师的课堂教学经典并不是一朝炼就的。这是他们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自身生活感悟的结晶。岂能是我们普通老师学一招一式就能学到的呢?但名师课堂或高雅、或深邃、或华美,给我们忙碌朦胧教学工作拨开了云雾,让我们见到一方晴空。他们灵动的教学机智,高超的教学技巧其实与崔峦教授所讲“简中求实,简中求活,风格多样,百花齐放”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说应是不谋而合的。所以名师课堂才会散发出如此大的魅力。

名师课堂的大容量,大智慧在日常教学中不易模仿。但我们可以把他们的一节课变成两节、三节,或者分化成更多的细小环节中内化到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能也不可能照搬名师的课堂,但我们可以他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某一个细节的处理。只有这样,名师的课堂才真正发挥了示范的实效。

通过自学,让学生提出问题,再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这其实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作更多的预设,只有你在课前发现了更多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将学生零散的表面的、次要的问题引导他们去发现深层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从学生的愤悱处着手,教学流程将更简单,教学的目标将更明确。

在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我们再凭借自己平时教学实践中掌握的一些教育机智,结合从名师课堂学会的点点滴滴,努力使自己的课堂鲜活起来,从而提高师生在课堂上的幸福指数。

相关推荐